高考语文必考考点

时间:2023-04-28 03:41:56 作者:瞿桉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瞿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高考语文必考考点

【论述类文本】

一、部分与整体(以偏概全·以全为偏)

在事物的数量范围上设置干扰。

二、事实与判断

1、已然与未然:将“即将出现或没有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产生的情况”,或者相反。

2、或然与偶然:将“或许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偶然出现的情况”,或者相反。

3、可然与必然:将“可能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必然出现的情况”,或者相反

三、时间的先后与多少

在事物、现象产生、出现或分析的时间上设置干扰。

四、主要与次要

将“主要”事物 和“次要”事物理解颠倒;或者过于强调、忽视同样重要性的事物。

五、选择与兼备

事物产生某种结果需要原因或条件,有的是单一即可产生的;有的是兼有几项才能产生。

六、原因与结果错用

将因果关系颠倒;强加因果关系;隐含的因果关系没理解。

【新闻类文本】

一、标题作用

引题——引出正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消息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正题——标题核心,概括、说明消息的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副题——补充正题,揭示结果和内容提要。

①分析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②分析对表达新闻主题的作用。

③分析对吸引读者的作用。

④分析对表达记者观点和感情的作用。

⑤分析对群众获取信息的作用。

二、新闻导语

①概括新闻要点,揭示新闻主题。

②奠定感情基调,营造氛围。

③制造悬念(或呈现具动感和现场感的典型镜头),激发阅读兴趣。

④结构上可引出下文事件的陈述。

⑤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手法表现新闻事件的特点。

三、新闻背景

①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补充烘托,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

②突出人物特征。

③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体现新闻主题,增强新闻厚度和深度。

④增强表达效果。叙述背景事件,充实文本内容,使新闻更加客观真实,现场感强,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

四、段落作用

①段落内容能体现与相关事实、事物的关系。

②能表现新闻主题,使之更有深广的意义。

③照应上下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④充实新闻内容,增强真实性、针对性、知识性,增强表达效果。

五、结语作用

①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使新闻结构完整。

②可以增加补充信息,增强新闻厚度。

③阐明新闻主题或深化主题,耐人寻味。

六、语言特色

①客观平实,或形象生动、感情色彩浓烈,使报道具有感染力。

②短句简洁通俗,长句严谨准确。

③更能表现某种特定的新闻主题。

七、语言的准确性

①从表现形象特点的角度思考。

②从表现形象变化的角度思考。

③从前后内容联系的角度思考。

④从新闻传达感情的角度思考。

八、新闻的真实性

①分析再现采访过程。

②分析再现现场情形。

③分析从叙述人称选择。

④分析细节描写作用。

⑤分析新闻数据运用。

语文基本知识

1.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 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4. 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过、何果

5. 律诗四条件:八句四联、偶尾同韵、中联对偶、平声合调公众号:高中学科资料

6. 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7. 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

8. 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

9. 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逻辑顺序

10. 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 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举例法、对比法、喻证法、归谬法

12. 八种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

13. 四种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14.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

15. 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16. 十二词类: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

17. 三种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18. 三种省略号作用:表引文内容省略、表列举事项省略、表说话中断延长

19. 四种波折号作用:表解释说明前文、表后文跳跃转折、表声音中断延长、表时地数起止

20. 四种引号作用:表引用实际内容、表讽刺反语、表特定谓语

语文学习方法归类

1、课文预习六步法:查注生词,扫清三字;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把握背景;标明段序,分清结构;画关键句,体会作用;简写主旨,归纳特色。

2、赏诗三步法:知人论世、译析字面、阐明主旨。

3、划分文章结构四法:依据表达方式、找寻明暗线索、依据时空顺序、依据逻辑顺序。

4、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明中心,亮出主旨;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承上启下,自然衔接;前后照应,和谐统一;侧面烘托,间接映衬;后文铺垫,埋下伏笔;增强语言,突出特征。

5、辨别七类文章写法:对比写法、象征写法、烘托写法、以小见大写法、先扬后抑写法、虚实结合写法、夹叙夹议写法。

篇2:高考数学必考考点

不等式的解集:

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②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新一轮中考复习备考周期正式开始,_小编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各学科的复习攻略,主要包括中考必考点、中考常考知识点、各科复习方法、考试答题技巧等内容,帮助各位考生梳理知识脉络,理清做题思路,希望各位考生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下面是《2018中考数学知识点:不等式的判定》,仅供参考!

不等式的判定:

①常见的不等号有“>”“<”“≤”“≥”及“≠”。分别读作“大于,小于,小于等于,大于等于,不等于”,其中“≤”又叫作不大于,“≥”叫作不小于;

②在不等式“a>b”或“a

③不等号的开口所对的数较大,不等号的尖头所对的数较小;

④在列不等式时,一定要注意不等式关系的关键字,如:正数、非负数、不大于、小于等等。

高考不等式知识点

不等式分类:

不等式分为严格不等式与非严格不等式。一般地,用纯粹的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严格不等式,用不小于号(大于或等于号)、不大于号(小于或等于号)“≥”(大于等于符号)“≤”(小于等于符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非严格不等式,或称广义不等式。

通常不等式中的数是实数,字母也代表实数,不等式的一般形式为F(_,y,……,z)≤G(_,y,……,z)(其中不等号也可以为<,≥,>中某一个),两边的解析式的公共定义域称为不等式的定义域,不等式既可以表达一个命题,也可以表示一个问题。

篇3:高考数学必考考点

变化前的点坐标(_,y)

坐标变化

变化后的点坐标

图形变化平移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加上(或减去)n(n>0)个单位长度

(_,y+n)或(_,y-n)

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了n个单位长度

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加上(或减去)n(n>0)个单位长度

(_+n,y)或(_-n,y)

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了n个单位长度伸长横坐标不变,纵坐标扩大n(n>1)倍(_,ny)图形被纵向拉长为原来的n倍

纵坐标不变,横坐标扩大n(n>1)倍(n_,y)图形被横向拉长为原来的n倍压缩横坐标不变,纵坐标缩小n(n>1)倍(_,)图形被纵向缩短为原来的

纵坐标不变,横坐标缩小n(n>1)倍(,y)图形被横向缩短为原来的放大横纵坐标同时扩大n(n>1)倍(n_,ny)图形变为原来的n2倍缩小横纵坐标同时缩小n(n>1)倍(,)图形变为原来的

78、求与几何图形联系的特殊点的坐标,往往是向_轴或y轴引垂线,转化为求线段的长,再根据点所在的象限,醒上相应的符号。求坐标分两种情况:(1)求交点,如直线与直线的交点;(2)求距离,再将距离换算成坐标,通常作_轴或y轴的垂线,再解直角三角形。

数学概率

1、基本概念:

(1)必然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

(3)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的确定事件;

(4)随机事件: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

(5)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nA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出现的比例

fn(A)=为事件A出现的概率: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A),称为事件A的概率。

(6)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随机事件的频率,指此事件发生的次数nA与试验总次数n的比值,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总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种摆动幅度越来越小。我们把这个常数叫做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频率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前提下可以近似地作为这个事件的概率

3.1.3概率的基本性质

1、基本概念:

(1)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

(2)若A∩B为不可能事件,即A∩B=ф,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斥;

(3)若A∩B为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

(4)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P(A)+P(B);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P(A)+P(B)=1,于是有P(A)=1—P(B)

2、概率的基本性质:

1)必然事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因此0≤P(A)≤1;

2)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P(A)+P(B);

3)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P(A)+P(B)=1,于是有P(A)=1—P(B);

4)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互斥事件是指事件A与事件B在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其具体包括三种不同的情形:(1)事件A发生且事件B不发生;(2)事件A不发生且事件B发生;(3)事件A与事件B同时不发生,而对立事件是指事件A与事件B有且仅有一个发生,其包括两种情形;(1)事件A发生B不发生;(2)事件B发生事件A不发生,对立事件互斥事件的特殊情形。

3.2.1—3.2.2古典概型及随机数的产生

1、(1)古典概型的使用条件:试验结果的有限性和所有结果的等可能性。

(2)古典概型的解题步骤;

①求出总的基本事件数;

②求出事件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然后利用公式P(A)

3.3.1—3.3.2几何概型及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1、基本概念:

(1)几何概率模型: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

(2)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

P(A)=

(3)几何概型的特点: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篇4: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及常见考点

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注:D2+E2-4F>0

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y2=-2px2=2pyx2=-2py

直棱柱侧面积S=cxh斜棱柱侧面积S=c'xh

正棱锥侧面积S=1/2cxh'正棱台侧面积S=1/2(c+c')h'

圆台侧面积S=1/2(c+c')l=pi(R+r)l球的表面积S=4pixr2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x2+2x3+3x4+4x5+5x6+6x7+…+n(n+1)=n(n+1)(n+2)/3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

抛物线标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直棱柱侧面积 S=cxh 斜棱柱侧面积 S=c'xh

正棱锥侧面积 S=1/2cxh' 正棱台侧面积 S=1/2(c+c')h'

圆台侧面积 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积 S=4pixr2

圆柱侧面积 S=cxh=2pixh 圆锥侧面积 S=1/2xcxl=pixrxl

弧长公式 l=ax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xlxr

锥体体积公式 V=1/3xSxH 圆锥体体积公式 V=1/3xpixr2h

斜棱柱体积 V=S'L 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 L是侧棱长

柱体体积公式 V=sxh 圆柱体 V=pixr2h

篇5: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及常见考点

一、正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 R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余弦定理:a2=b2+c2-2bcxcosA

二、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 ctg(A-B)=(ctgActgB+1)/(ctgB-ctgA)

三、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tg2A=(ctg2A-1)/2ctg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四、半角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五、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

ctgA+ctgBsin(A+B)/sinAsinB -ctgA+ctgBsin(A+B)/sinAsinB

考生应该如何攻克高考数学压轴题

首先同学们要正确认识压轴题

压轴题主要出在函数,解几,数列三部分内容,一般有三小题。记住:第一小题是容易题!争取做对!第二小题是中难题,争取拿分!第三小题是整张试卷中最难的题目!也争取拿分!其实对于所有认真复习迎考的同学来说,都有能力与实力在压轴题上拿到一半左右的分数,要获取这一半左右的分数,不需要大量针对性训练,也不需要复杂艰深的思考,只需要你有正确的心态!信心很重要,勇气不可少。同学们记住:心理素质高者胜!

第二重要心态:千万不要分心

其实高考的时候怎么可能分心呢?这里的分心,不是指你做题目的时候想着考好去哪里玩。高考时,你是不可能这么想的.。你可以回顾高三以往考试,问一下自己:在做最后一道题目的时候,你有没有想最后一道题目难不难?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我要不要赶快看看最后一题,做不出就去检查前面题目前面不知道做的怎样,会不会粗心错这就是影响你解题的分心,这些就使你不专心。

专心于现在做的题目,现在做的步骤。现在做哪道题目,脑子里就只有做好这道题目。现在做哪个步骤,脑子里就只有做好这个步骤,不去想这步之前对不对,这步之后怎么做,做好当下!

第三重要心态:重视审题

你的心态就是珍惜题目中给你的条件。数学题目中的条件都是不多也不少的,一道给出的题目,不会有用不到的条件,而另一方面,你要相信给出的条件一定是可以做到正确答案的。所以,解题时,一切都必须从题目条件出发,只有这样,一切才都有可能。

高考考生学数学心得

捷径一少题海多精题

“偷懒”的第一要任就在于减少复习的负荷量。数学最大的负荷是永无止境的题海。开学伊始,我便整理出一个大体的概念框架,并利用已有的做题经验对应框架进行知识点筛选,删除要求低的和已掌握的,突出重点和难点。这样在第一轮复习大家都埋头做题之时,我便早早地跳出了题海。

省下时间只是手段,把精力花在研究“精题”上才是目的。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两大类“精题”:一类是涵盖了多项考点的“母题”,一类是同一题型中频率较高的“错题”。经验表明,对这两类题的反复研究和提炼大大提升了我学习数学的效率,为短期内成绩攀升打下坚实基础。

捷径二少抄书多翻译

文科数学的一大特色,就在于你可以通过有效的总结来代替无尽的习题。总结并不代表一味地抄公式抄概念,而应该用自己的语言和做题经验归纳出针对自身的解题技巧,这也就是我所谓的“翻译”。事实上,高三一年我花在总结上的工夫与做题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总结中萃取出的一本针对性极强的“翻译”小册子最终成为我数学攻坚的`不二法宝。

捷径三少动手多动脑

高三的任务很重,文科每天的作业量足以把手写到抽筋。为了“偷懒”,我在动笔做题之前总先浏览一遍题干,遇到会做的题绝不浪费笔墨,遇到相同类型的题也只综合起来做个思路比较即可(当然前提是计算和格式能过关)。这个习惯不仅为我省去了大量无意义的劳动,更让我获得了从更高层次上审视题目的机会,从而加强了对许多考点的纵深理解。

篇6:2023年必考历史高考知识点考点

高考历史考点知识

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诗歌方面,出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楚辞《离骚》。

2.秦汉: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4.唐代: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诗歌的辉煌;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5.宋元:话本、词、戏曲、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这一现象既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壮大,也反映了宋元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

6.明清: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达到顶峰,数量多、题材多样、表现手法丰富,特别是反封建小说的增多,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逐渐衰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的时代特征。

高考详细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发。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二、俄国十月革命

19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__了沙皇专制统治。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__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三、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1949年9月,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③大会决定以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_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根两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四、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966年,“文化__”开始。民主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五、祖国统一大业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隔绝状态。

20世纪80年代初,_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香港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

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六、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3年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中国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了亚非国家万隆会议。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七、外交新局面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

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八、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主张,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称为“冷战”。

“冷战”的主要表现:

(1)“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2)“马歇尔计划”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重要政策。

(3)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949年,在美苏的主宰下,德国被分裂为东德、西德两个国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军。

苏共党领袖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改革走入了误区。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篇7:2023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考点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2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是明未清初著名思想家。

25、①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②提出“节用而爱人”“为政以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③提出“与人为善,暖于布帛”“以德服人”“君舟民水”是荀子。④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是董仲舒。⑤提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是二程(程颢,程颐)。⑥提出“心外无物”“致良知”“宇宙便吾心”是王阳明。⑦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是非”是李贽。⑧提出“人民为主”“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民生之本”是黄宗羲。⑨提出“经世致用”的有顾炎武和王夫之。

26、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的,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天文学石申,他著有《天文》。

27、《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28、在望远镜发明以前,浑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29、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是指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

高三历史复习的方法

1、紧扣考试大纲,自主探究,构建独特的知识网络体系

同学们在学习时一定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考试大纲有着准确的认识,通过考试大纲的内容规定和例题说明来明确自己复习的总体思路。在这种自主探究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独特的知识网络体系,以引导后期的循坏复习。

2、回归课本,根据历史时代特征,抓住历史主干知识

同学们在复习中要经常翻阅必修课程的课本,做到以课本为主,参考书为辅,以此提高自己学习历史的领悟力。按着历史阶段特征掌握历史主干知识是学习历史的主流方向,这种学习方向有利于掌握重点知识。

通过以上的时代特征可以得出世界近代历史的主干知识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最终形成。其重点知识体现在政治上是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经济上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思想文化上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等。智者应借力而行。

3、进行周期复习,做到查漏补缺,避免盲区知识点影响成绩

历史学科知识庞杂,内容繁多,为了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同学们在理解记忆历史知识的同时,要做好历史学科的周复习、月复习计划,争取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由于时间紧张,同学们在周复习、月复习中,应结合自己考试中遇到的盲区知识点展开深入的学习,通过周期复习既深化了旧知识,又做到了知识漏洞的查漏补缺,也就会降低盲区知识点影响成绩的几率。

4、多做典型试题,训练解题思维,并做到错题回顾

试题是考验我们学习是否成功的试金石,在后期的学习中,要多做高考真题和模拟题。通过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试题的训练,可以总结历史考查的主干知识,从而在短暂的时间内突出重点的复习;还可以总结出历史最新题型的变化,

如按时序考查历史知识的试题、表格类试题、解读类试题、论述类试题都是近几年比较新颖的题型,需要同学们去分析,以归纳解题思维,从而迎接高考。同时,同学们对做过的试卷不要轻易丢掉,要保留到高考前夕,以做到错题回顾,强化训练。

5、结合历史热点紧贴时代思路复习

历史热点包括周年热点、长效热点、时事热点等,同学们在学习中要针对不同的热点有自己的总结,把热点与所学的历史知识相挂钩,这样就会从容应对热点引导下的试题。

6、加强研究性学习

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历史课题或以历史为主导涉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以及在活动课中利用一定的时间对历史系列知识综合运用、历史学科能力综合培养的学科内综合性专题的研究。

总之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来认识历史问题。同时要利用讨论、辩论、研讨、撰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更重要的还要借助于地图。做到历史与地理不分家。熟悉古代的事件发生在哪里,是谁主导的。

第一轮复习要狠抓基础。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在紧抓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考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那如何在第一轮复习这个关键时期中更好地夯实基础、培养能力,高考强调在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充分表现对地理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如区域空间判断、时间的推算、工业的区位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等。

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考生要做到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地理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升应用能力。为此,考生现阶段复习应该按部就班,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

紧跟老师无疑是必要的,在课堂上跟住老师的节奏,记好课堂笔记;课后则应按照单元的顺序做一些习题。如果考生地理学得不太好,这一轮复习是查漏补缺、提高成绩的时机。藉通过全面复习教材,提高灵活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篇8:高考语文必考古诗文

高考语文必考古诗文整理

古诗文填空(一):

(1)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______________,俯察品类之盛,__________,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3)山不厌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4)三岁为妇,____________。夙兴夜寐,______________。(《诗经·氓》)

(5)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6)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7)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论语·为政》)

(8)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9)叶上初阳干宿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参考答案:

(1)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2)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

(3)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

(4)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

(5)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6)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7)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8)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9)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10)别有幽愁暗恨生 以手抚膺坐长叹

古诗文填空(二):

(1)在教育学生问题上,孔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的是,在学生思维有阻碍的时候加以开导,在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加以启发。

(2)杜甫《登高》一诗中既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又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其蔑视权贵思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主张通过宣传教化来实行王道的几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同是写秦朝暴政的,有《过秦论》中的“于是废先王之道,__________”,还有《阿房宫赋》中的“使负栋之柱,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4)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5)焚百家之言 多于南亩之农夫

古诗文填空(三):

(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_________________。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3)子曰:“岁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4)________________,上出重霄;________________,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

(5)_____________,时矫首而遐观,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6)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7)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8)但以刘日薄西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不虑夕。(李密《陈情表》)

(9)今两虎共斗,___________。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0)天之苍苍,________?其远而所至极邪?________,亦若是则已矣。(《庄子·逍遥游》)

参考答案:

(1)早生华发 一尊还酹江月

(2)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3)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逝者如斯夫

(4)层峦耸翠 飞阁流丹

(5)策扶老以流憩 云无心以出岫

(6)故不积跬步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7)沧海月明珠有泪 只是当时已惘然

(8)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9)其势不俱生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0)其正色邪 其视下也

篇9: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大阅读考题内容

一、大阅读的类型

文学类文本:小说、散文、戏剧

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新闻、科普文、调查

二、传记考查的切入角度

1、写什么?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3)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作用)。

3、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篇10: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大阅读的“结构作用”题型

以小说为例(传记同样适用)

一、文本的故事结构(小说情节)

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情节的类型及作用

(一)就整体 篇章而言

(二)就文章开头而言

(三)就文章结尾而言

(四)考题问法:

“文章(传记、小说均可)以……(周汝昌“安安静静的离开”)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对待“作用”题型,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 考虑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

2. 考虑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

3. 考虑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4. 考虑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

具体分析:

1.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

①开头的作用:总领全文;照应题目,呼应下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欲扬先抑;对比衬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②中间的作用: 过渡(承上启下);由……到……(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为下文写……做铺垫(为议论、抒情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照应;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③结尾的作用: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戛然而止,回味深长;点明题旨;深化主题;照应前文,结构严谨;升华感情,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小见大。

④标题的作用: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2. 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作用。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3.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一般来说,情节有点题和突出、深化主题等作用。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4. 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常用答题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初中语文名著必考考点

高考语文知识考点—古诗文篇

高考政治考点

生物高考必考知识点

高考诗歌考点技巧

高考英语语法填空考点

小升初语文必考知识点

高二语文必考知识点

高考生物复习必考知识点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高考必考)

高考语文必考考点(精选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