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链Re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导学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导学案,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 目录
篇1:八年级桃花源记导学案
八年级桃花源记导学案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四篇文言文都是“记”一类的散文,其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弄懂文言词语的含义,积累文言字词知识,疏通文意。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虚景)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它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农村并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感受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于是用笔构想出了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读这篇名作,要在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及其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自己的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学情分析】
1.学生虽已在七年级和上学期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功底还比较薄弱,而本文又有较多古今异义、一字多义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因此会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碍。
2.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年龄尚小生活阅历较少,特别是他们对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了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有一定的难度。
3.学生已经接触过游记类散文和叙事性等散文,形成了相关阅读这类散文的能力,可引导学生进行能力的迁移帮助学习本文。如游记散文往往以“行踪”为线索,本文就有这个特点。
【教学方法】
1.课前预习法。
(1)搜集作者生平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志趣爱好、所属流派及文学成就等。老师发放相关详细资料供学生参考。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读音。
2.朗读法。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晰,即字音咬准、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读出抑扬顿挫之情。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3.讨论与点拨相结合法。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带有传奇色彩,引人入胜,可读性强,课本注释也较详细,教师可适当点拨翻译技巧鼓励学生反复通读全文,在粗通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大胆试译课文。不懂的地方,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并进行适当指导点拨。
4.品读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这环节主要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5.拓展延伸法。分发《桃花源诗》,指导学生进行诗文对读,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3.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时分配】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板书课题及作者)
2.展示目标:教者用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加深印象。
二、检查预习,展示自我
1.走近作者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 ,名 ,世称 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 》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2.了解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3.积累成语:
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无人问津 不足为外人道
4.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5.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味道)新鲜 今义:指运输事业
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今义:连词,不管
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6.一词多义
舍:舍弃 乃:于是,就 具:都
房子 竟然 详细地
志:作标记 遂:终于 寻:寻找
作的标记 于是,就 即,不久
篇2: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重点文言实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
2.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一、自主预习
1.组内核对校正字音。
豁( )然开朗 俨( )然 诣( )太守 垂髫( ) 刘子骥( ) 阡( )陌交通 便要( )还家 邑人( ) 诣( ) 问津( )
2.文学常识 :
本文选自《 》。作者 ,又名 ,字 ,世称 先生。浔阳 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朝代)著名田园诗人。
【小支架】: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 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 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当时正值东晋末年,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序言,后来被作为独立的文章流传。
二、初读感知
(一).听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
要求:1、边听边注意正音。
2、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二).初读课文
要求:1、结合课下注释大声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三).朗读练习:
第1步:自读( 读熟练之后课进行下一步)
第2步:对读( 小组内两人对读,也可结对子师徒互读,朗读的过程中相互纠错)
第3步:多人读(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
朗读指导:
1、正确 2、流利 3、有感情
① 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
a应读的略平缓,b、c应读的略有起伏;a后停顿略久些,b、c连接要紧凑。
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
朗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
(四)、朗读展示,小组展示朗读成果。
(五)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章。有困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全班师生解决。
三 合作探究
1.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2.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3.桃花源美在何处?
4.桃源中的人为何“皆叹惋”,故事的结局意在告诉人们什么?
三、自我检测
1、给生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
huò( )然开朗 俨然( )
阡陌( ) 邑人( )
黄发垂髫( ) 诣太守( ) 刘子骥( )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
A便得一山(得到) 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 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 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3、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渔人甚异之
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 D.闻之,欣然规往
4、下列各句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6、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7、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四.自助迁移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急。主人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②,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③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大患。今论功而请客,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寤④而请之。
【注释】
① 突:古代仕旁突起的出烟火口,相当于现在的烟囱。
② 上行(háng):上列,指上座。 ③ 乡:同“向”,从前。
④ 寤:同“悟”。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 傍有积薪
⑵ 客谓主人更为曲突
⑶ 俄而家果失火
⑷ 不者,且有火患
2.下列句子的意思不合原意的一项是:( )
A、幸而得息:很侥幸把火熄灭了。
B、余各以功次坐:我们各人论功劳摆座位。
C、乡使所客之言:从前假使听了那个客人的话。
D、焦头烂额为上客邪?那些头部烧焦、额头灼伤的人反而成了上客吗?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迁移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柴草⑵改⑶不久⑷将要
2.B
3.要防患于未然,不要等到灾祸临头才去抢救。(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然将有祸患发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导学案]
篇3:《桃花源记》公开课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
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
一、基础积累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 )俨然( )阡陌( )诣( )垂髫( )
2.解词。
为业: 缘: 夹岸:
杂: 鲜美: 异之:
欲穷: 舍船: 豁然:
开朗: 平旷: 属:
悉: 怡然自乐: 所从来:
咸: 问讯: 先世:
妻子: 邑人: 不复出焉:
焉: 间隔: 皆:
叹惋: 延: 语云:
不足: 既: 志:
诣: 如此: 遣:
欣然: 落英: 缤纷:
才: 俨然: 绝境:
无论: 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规: 未果: 寻病终:
问津:
3.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 今义:
交通 古义: 今义:
妻子 古义: 今义:
绝境 古义: 今义:
无论 古义: 今义 :
不足 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
寻: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
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5.通假字:
便要还家:
6.找出文中的成语解释并造句:
7.翻译:
1)林尽水源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便扶向路
9)寻向所志
二、课文解读:
1.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请以此为线索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落大意。
2.用原文语句作答:
1)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2)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3)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象的?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5)由“豁然开朗”我们能联想到陆游的诗句:
6)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什么?
7)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什么?)
8)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生活宁静的句子是什么?
9)本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什么?(第二段中最能表达作者理想的句子是什么?)
10)桃花源中人见到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什么?
11)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什么?
12)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哪些?
3、探究问题:
1)课文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2)桃花源中的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3)桃花源中的人定居此处的原因是: (用四个字)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6)为什么桃花源中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7)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8)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
课堂导学: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朗读停顿。继而熟读课文。
2、学生谈论交流预习导学。将疑难问题画出来等集体讨论。
3、集体交流疑难问题中的基础积累。
4、再读课文来交流讨论课文解读部分的疑难问题。
5、小结本课的知识点。
6、学生背诵课文。
何雁行
[《桃花源记》公开课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4:《桃花源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3、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第一课时
一、作者、背景简介:
二、预习:朗读课文。解决不认识的字音,读准通解字的读音。
1、读准下列粗体字的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黄发垂髫()便要还家()刘子骥()诣太守()
三、疏通文意
1、把握重点字词的意思
捕鱼为业:缘溪行:芳草鲜美:
甚异之:欲穷其林:便舍船: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具答之:乃不知有汉: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黄发垂髫:既出,得其船: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
诣太守:寻向所志:欣然规往:
2、重点句子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
3、学生自译课文,教师补充。(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
4、古人写文章,为了使文章精炼,常常省去某些根据语境不言自明的词语,语法书上称作“省略”。阅读文章时要清楚它省略了什么,翻译时有的还需要补译出来。试看下面几句话中括弧处省略了什么词语: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四、作业(掌握文言词汇)
1、古今异义
(1)缘溪行古义:今义: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今义:
(3)诣太守,说如此。古义:今义: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今义: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6)无论魏晋。古义:今义: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今义:
⑻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
2、一词多义
A、①便舍船,从口入()②屋舍俨然()
B、①处处志之()②寻向所志()
C、①寻向所志()②未果,寻病终()
D、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不足为外人道也()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E、①复前行,欲穷其林()②既出,得其船()
第二课时
一、内容剖析,进一步理解文章
(一)理解文章线索和思路
1、文章线索:
2、写作顺序:()桃花源()桃花源
()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
(二)读课文,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答:
2、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5、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二、疑难质疑
1、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答: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答:
3、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答:
三、说一说你的感受
1、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答:
2、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答:
四、了解自本文的成语
世外桃源: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与世隔绝:和世俗隔绝。
怡然自乐: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无人问津
篇5:《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以简炼的文字、委婉的文笔、非凡的文采虚构了一个“没有君主,没有赋税,没有战乱,人人劳作,家家快乐”的理想社会,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向往的人间仙境。
【学习目标】
1. 朗读、背诵课文。
2.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 字词:
1. 请同学们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ò )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mò )
黄发垂髫 (tiáo) 便要还家(yāo)
刘 子 骥( jì ) 诣 太 守(yì )
2. 请同学们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 课文分析
(一)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打出文章题目:桃花源记)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当时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理清课文思路
(1)线索:渔人的行踪(进出桃源)。
(2)段意:
第1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第2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第3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第4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四)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
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所从来:从哪儿来。
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皆:都。
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
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
篇6: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前准备:收集课文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
课时划分: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
陶渊明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预习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土地平旷(kuàng)
刘子骥 ( jì ) 诣太守(yì ) 间隔(jiàn)
四,读课文,疏通文意
第一段翻译,重点字词的归纳。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注意太原是年号,该句交代了时间,主人公,以及他的职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缘:沿着。之: 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数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数量词,表示估计而已。)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花儿纷纷都落下来。古今异义: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杂:别的;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甚:很; 异:感到奇怪;之:语气助词;复:继续;前:向前;欲:想要;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其:指示代词,这,那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尽:到头)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
便舍船,从口入。(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省略句。舍:舍弃 )
初极狭,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省略句。才:仅仅)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复:继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然:…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俨(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属: 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阡陌:田间的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阡(qiān)陌)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其:这,那。悉: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黄发:指老人。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 ,垂髫(tiáo))
字词翻译:
缘:沿着。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
复:继续
欲:想要
尽:到头
仿佛:隐隐约约。
才:仅仅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 类。
阡陌:田间的小路。
黄发:指老人。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
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关联词语)
如此 (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 今义:这样)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遂与外人间隔:间隔:隔绝,不通音信;现代:隔开。
皆叹惋:叹惋:惊叹,惋=惊;现代:惊叹惋惜。
寻病终:寻:顷刻,不久;现代:找。
词类活用:
才通人 通:使动用法 使人通过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
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怪
复前行 前:名词-状语 向前
一词多义:
之: 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语气助词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
舍:①舍弃 “便舍船 ”②房舍 “屋舍俨然”
寻: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不久 “寻病终”
志:①做标记 “处处志之”②标记 “寻向所志”
向:①以前 “寻向所志”②对着 “眈眈相向”
为:①wéi作为,动词。“以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介词。“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①于是,就 “见渔人,乃大惊”②竟然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复:①又 “复前行”②再 “不复出焉”
遂:①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②遂迷(最终,终于);
武陵人捕鱼为业:即以捕鱼为业,靠捕鱼作为职业。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为:作为。
缘溪行:沿着小溪往前行。缘:沿着,顺着。
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程的远近。远近:偏义复词,文中仅指远。
落英缤纷:地上的落花杂乱繁多。落英:落花,一说刚开的花。缤纷:杂乱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捕鱼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捕鱼。异之:以之为异。之:指见到的景象。
复前行, 欲穷其林:(渔人)又继续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复:又,继续。 前:向前(方位名词作状语)穷:穷尽。
林尽水源:尽:消失。
便得一山:得:发现,看见。
才通人:仅仅容一个人通过。才:副词,只,仅仅。通:使……通过。
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然:……的样子。
土地平旷:旷:空阔,开阔。
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之属:这一类。
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的叫阡,东西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其中往来种作:往来:名词,代往来的人。种作:名词,代种作的人。
悉如外人:悉:全,都。外人:桃花源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黄发:借代老人,旧说长寿的象征。垂髫:借代小孩。
怡然自乐:怡然:快乐的样子。
乃大惊:乃:竟然。
问所从来:所从来:从何处来,所,处所,地方。
具答之:具:同“俱”,完全,详尽。之:指代桃花源中人所问的问题。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咸来问讯:咸:副词,都。问讯:讯=问,打听,询问。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云:说。先世:先辈。乱:战乱。
率妻子邑人:率:带领。妻子:“妻”与“子女”。邑人:同乡人,乡邻。
来此绝境:绝境:与世人隔绝的地方。
遂与外人间隔:遂:于是,就。外人:桃花源外的人。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乃不知有汉:乃:副词,竟。
无论魏、晋: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此人:渔人。为:给。具:同“俱”详细。所闻:所知道的世事。
皆叹惋:皆:都。叹惋:惊叹,惋=惊。
余人各复 延至其家:延:邀请。其:他们的。
停数日,辞去:停:居住。辞:告别。去:离开。
此中人语云:语:告诉。
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为:对。道:说。也:语气词。
既出:既:副词,已经,以后。
得其船:得:找到。其:自己的
便扶向路:便:就。扶:沿,顺着。向:原来的,先前的。
处处志之:志:做标志。
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诣:拜见。
说如此:如此:自己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遣:派
寻向所志:寻:寻找。向:原来。所志:所做的标志。
遂迷不复得路:遂:结果。
闻之,欣然规往:闻:听。之:渔人去过桃花源一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往:计划前去。
未果,寻病终:果:动词,实现,成为事实。寻:顷刻,不久。
后遂无问津者:遂:就。问津:问路,寻访。者:……的人。
三、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收集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
2.概括每个自然段段意,体会全文的思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语言的具体内涵;
2、能力目标:感悟作者透过文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3、情感目标:领会文章的美学特点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语言内涵的把握和领会文字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教学难点:文章写做特点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初步了解了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具体地了解作者透过这些文字想要表达什么内容。
指名说出课后收集的文中古今异义的词以及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成语
明确:
芳草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
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
说如此 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成语: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1、请大家再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2、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①):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②):渔人进入桃花源及其所见所闻;
第三部分(③):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三、结合内容,把握内涵:(接下去我们就按照文章的层次去一同揭开桃花源的真面目)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好奇心)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奇丽美景)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平静的社会生活和勤劳和平的人们)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一看到渔人是怎样的表现?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的关系)
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6、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表现桃花源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四、发表感慨,加深内涵把握:
我记得上堂课叫大家有三个词语概括文中的桃花源,接下去我们按照一种句式来回答:
“挑花源是一个 的世界,那时因为 ”!
1、“美”的世界:环境幽雅;风景秀美;资源丰富;和谐安宁;
2、“乐”的世界:平等和睦;安定;丰衣足食;民风淳朴;
3、“奇”的世界:景物和奇特;人和奇特;踪迹和奇特;
五、概括小结:
我们一概如何来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1、这是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表现了作者不满黑暗社会现实,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追求。
2、这个社会:景色优美,资源丰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社会平等和平,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六、再读课文,感受桃源世界:
篇7:《故宫博物院》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
《故宫博物院》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4课 故宫博物院
黄传惕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研讨太和殿相关段落,体会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3、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研讨太和殿相关段落,体会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学习难点:
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学生自学完成自主学习
2、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师生共同完成合作探究
3、学生总结反思,完成拓展延伸及练习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我自学 我成功
一、我查阅,我知道
1、本文作者 ,湖南省平江县人,1943年生。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历史故事》节 目的编辑。他是 (时代)的作家。
2、空间顺序是指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 或 等来介绍某一 (静、动)态实体。
3、故宫旧称 ,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即14),历时十四年才竣工。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1925年改名为故宫博物院,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之一。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
二、我积累,我巩固
1. 注音
矗立( ) 湛蓝( ) 蟠龙( ) 金銮殿( ) 檀香( )
鳌头( ) 击磬( ) 鎏金( ) 矫健( ) 中轴线
2. 解释词语
鳌头: 迥然不同 :
矗立: 中轴线:
井然有序: 掩映:
合作探究
我探究 我快乐
读一读:----------------------走进故宫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分组讨论问题。)
1、故宫有哪些特点?试从文中找出根据来。
特点: a b C d
2、小组共同填好课后练习第一题的图。思考文章按什么顺序介绍故宫的?重点写的内容是什么?
顺序: 重点写
说一说,想一想:-------------观赏故宫
1、设置情境,小组选一位同学当导游解说故宫,其余同学当游客倾听并补充。
温馨提示:①介绍建筑物时,一定要按照空间顺序,交代清楚立足点、方位。
②介绍故宫时,把太和殿作为重点进行详细介绍,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③介绍建筑物时,要体现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如果你是一位游客,你能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吗?(态度、内容、语言)
思一思、议一议:----------------------回望故宫
请你说一说故宫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里?选出来读一读,并说说理由。
反思拓展
我反思 我收获
自我检测
1、作者介绍故宫建筑群是按 的空间顺序介绍的,写作本文是按 的结构来安排的。
2、本文详略分明,繁简适度。作者选择了 作为前朝三大殿的代表而详写,略写 、 , 也是略写。
3、说说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而略写其它殿。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我自学 我成功
1、从文中勾画体现作者行踪路线变化的词语或句子。
2、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能理清文章说明顺序,作者介绍故宫选择了一条明确的线路:从 到 ,基本上沿着 前进,并将线路上的建筑物分成几个部分,加以分述综合,清楚明了。
合作探究
我探究 我快乐
读一读、议一议:--------- 精读课文3----15段
1、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2、“后三宫”的图案和前三殿有什么不同? 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找一找、说一说:-------------- 跳读课文
1、全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说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思一思、议一议:------------------------回味课文
1、作者带领我们参观了故宫,你能体会他写本文的感情吗?
2、本文的语言除了具有说明文语言的周密、准确之外,还有一种精美微妙之处,请找出来品一品。
例如:
○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读起来感觉 听起来感觉
作用
反思拓展
我反思 我收获
自我检测
1、画一画、说一说 :明天要在我们班开一次家长会,校门口需摆放一块小黑板,请你画一幅简明示意图并作口头解说(注意方位词的作用)。
2、试一试、练一练 :以教室正中位置为立足点,分解说明你班讲台布局及主要物件,并选择一处作为解说重点。
杜成
篇8:《苏州园林》 导学案(八年级上册)
《苏州园林》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3、《苏州园林》
一、学习内容
1、积累掌握“轩榭、丘壑、嶙峋、镂空、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
2、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3、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4、揣摩语言,体会说明中融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以及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二、课前自学
1、自读课文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轩榭( ) 丘hè( ) 嶙lún( ) 着眼( ) 叠嶂( )
池zhǎo( ) zhēn( )酌 lòu( )空 jiàn( )赏 qiáng( )薇
3、解释下列词语
因地制宜:
重峦叠嶂:
别具匠心:
4、你的阅读疑问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文中原句)?这样的特征又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① ②
2、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找出两处加以简要说明。
①
②
3、以第5段为例,说说都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举例说明(方法指导:体会说明中融合记叙、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的特点)
①
②
4、你从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四、自测自评
1、根据下面的意思,填上合适的成语。
①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
②独有的巧妙的`构思。( )
③出于自心的剪裁、创造。( )
④重重叠叠的山峰、峭壁。( )
2、根据课文,辨析词义,选择填空。
(1)谁如果要 (鉴别 鉴赏 欣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放过。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 (完好 完美 美好)的图画。
(3)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 (依靠 依傍 依赖)的,实际是隔而未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加深了景致的深度。
(4)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魔方砖,浅灰色和白色 。
(对比 对衬 对称)。
3、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池沼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
(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
(3)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
(4)阶砌旁边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
(5)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4、作者说明苏州园林这个群体的特征并总领全文是语句是___________ 。全文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结构是____________。
徐秀形
★ 导学案心得体会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导学案(精选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