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荣简介

时间:2022-11-28 10:17:37 作者:桃桃子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桃桃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沈文荣简介,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沈文荣简介,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沈文荣简介

沈文荣

姓名:沈文荣

性别:男

年龄:56

出生地:江苏张家港

学历:大专

主要公司:江苏沙钢集团

公司总部:江苏张家港

第一次上市:没有

主要行业:钢铁制品

资产:1.55亿美元

从1984年开始,在沈文荣的领导下,沙钢集团向国有钢铁企业发起挑战。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3亿美元(10亿美元),纳税0.36亿美元,有7500名员工。去年沙钢集团开始从一个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沈文荣曾经是张家港市委副书记。现在他是全国人大代表,也是十六大代表。

篇2:徐文荣简介

徐文荣

姓名:徐文荣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35年3月

出生地:浙江东阳

党派:中国共产党员

职务:横店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总裁、党委书记

职称:高级经济师、高级政工师

当选代表情况: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历任横店缫丝厂厂长,东阳轻纺总厂厂长,横店工业总公司总经理等职,现任横店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党委书记。

主要业绩:

徐文荣领导的横店集团,是在75年创办的横店缫丝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元化企业。目前,集团拥有紧密型企业200多家,半紧密型和松散型的企业800多家,产业领域跨越了农业等第一产业,电子、医药、化工、汽车等第二产业和影视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成为全国5家特大型乡镇企业之一。在农业部全国乡镇企业“最大经营规模”、“最大经营效益”、“最大出口创汇”1000家排序中,横店集团分别名列第4、5、6名。在经营中,徐文荣提出“非高科技项目不上”和“高科技、外向型、集团化”的发展战略,逐步使高科技产值占整个集团产值的60%以上。企业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同时,为横店的城市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来,横店集团为将横店尽快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小城市最出了重大的贡献。直接投入基础建设的资金近20亿元,使横店的硬件基本具备了一个小城市的基础和框架。横店以其农村工业化的实践创造了闻名的“横店模式”,今天,又以其农村城市化的实践创造了“新横店模式”。走出了“政府规划设计,企业建设投资建设”的“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型的城市化新路子。同时,徐文溶也先后获得国家优秀先进企业家、国家经营大师、国家改革风云人物、首届中国农村新闻人物、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第四届全国科技实业家创业金奖、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出版专著《横店之路》、《徐文荣集》等,并发表论文几十篇.

篇3:向荣简介

向荣

向荣(?—1856.8.9),字欣然。四川大宁(今巫溪)人,寄籍固原(今属宁夏),清朝大将。

幼年失学,及成年,以行伍隶固原提标。后随陕甘总督杨遇春镇压河南滑县天理教李文成和新疆回民张格尔叛乱,因打仗勇敢,颇受上司赏识,由外委逐级升迁至游击。

1833年(道光十三年),直隶(约今河北)总督琦善,鉴于境内各营将弁大多缺乏实战经验,奏准从陕甘选调有实战经验的员弁充实所属部队。向荣遂于同年8月调任直隶督标前营游击。1838年,升提标中军参将。1840年,升开州(今河南濮阳,当时属直隶)协副将,时英国对华发动鸦片战争,海防吃紧,奉凋率部赴山海关驻防。1842年,擢正定镇总兵。1847年,升任四川提督。1850年,湖南新宁县李元发起义,向荣调任湖南提督,前往镇压,败起义武装于金峰岭,俘李元发。由此成为当时享有一定声望的将领。不久,调任固原提督,后因广西扦地群众纷纷起义,未及赴任即改任广西提督。

1850年11月18日,向荣抵广西柳州赴任,时广西天地会等反清武装势力遍及全省11个府中的8个府,多达30余支。向荣初到广西,面对遍地烽烟,一时不知从何下手。他带领兵勇,先后赴庆远府(今宜山)和横州一带“攻剿流匪”。两个月之后,他与新任钦差大臣李星沅发觉,活动于浔州府(治今桂平)大黄江金田村一带的“尚弟会” (即拜上帝会)是“群盗之尤”,才决定从各地调集兵勇,驰赴浔州。

向荣统带万余兵勇,在浔州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准备,于1851年(咸丰元年)2月18日,分两路向大黄江口、牛排岭发起进攻,结果遇到洪秀全、杨秀清所领导的太平军的迎头痛击。自此,向荣初步体验到了太平军的厉害,主张继续从各地调集重兵,然后再行围剿。这时,参加金田起义的群众约有3万余人,其中能战之兵约万余名,向荣所率清军在兵力上并不占优势,不可能对太平军进行围歼。然李星沅对太平军重视不够,总是“大题小做”,一味督催向荣“进剿”,企求早日蒇功。3月8日,向荣督兵再次向太平军发起进攻,虽夺占了牛排岭,却促使太平军转取流动作战方式,进入紫荆山区,转移至武宣东乡。向荣和广西巡抚周天爵相继赶到,鉴于兵力太单难以围歼,决定对太平军暂持“以静待动”之势,等调集重兵后再步步围逼,聚而歼之。故双方在这里相持两月,无甚大战。5月16日,太平军北走象州,向荣与新到的广州副都统乌兰泰率部追赶抄袭,防止太平军北攻省城桂林。太平军依托预占的有利阵地,在梁山村、马鞍山一带给乌兰泰部以重创。自此清军不敢贸然进攻,双方又在这里相持月余。7月2日,太平军因北上之路被阻,由原路折返桂平紫荆山根据地。向荣与乌兰泰又分率兵勇跟踪追击,乌兰泰部负责抄截前路,向荣部负责进攻紫荆山后路,经多次战斗,向采部夺占了猪子峡,双髻岭,风门坳等要隘,给太平军以很大威胁。9月11日,太平军放弃紫荆山根据地,向平南方向突围。向荣率部追堵,在官村遭到太平军的伏击,全军大溃,向荣骤迂此败,甚觉懊丧,他感叹道:生长兵间数十年,未尝见此贼;自办此贼,大小亦数十战,未尝有此败!之后,他退居平南县城,托病不出。太平军得以从容转移。清廷以向荣诿卸延误,给以革职处分。

9月25日,太平军占领永安(今蒙山),乌兰泰率部尾追,于次日抵达永安以南20余里之文墟。向荣于10月6日离开平南,取道梧州到昭平,又取道平乐,赴桂林养病,直到12月29日,才由桂林到达永安前线,授命督办北路军务。永安四面环山,利于对太平军实施围困,但钦差大臣赛尚阿是个“未经行阵”的贵族,远驻阳朔,专依乌兰泰,向荣南北合攻,而乌,向二人意见又不合,乌兰泰主张“围而击之”,向荣则主张“纵而掩之”,南北两军不能协同作战,围攻半载,终无建树。在围攻永安期间,清廷恢复了向荣广西提督的官职。

1852年4月5日,太平军由古苏冲胜利突围。乌兰泰与向荣闻讯率部追击,截杀太平军后队2000余人,后在大峒山遭到太平军的伏击,阵亡总兵4名,损失兵弁数千人。太平军自永安突围后,直指省城桂林。向荣凭著他的军事经验,判断太平军将袭取桂林,于是带领千余清军日夜兼程,先太平军半日进入桂林城,会同新任巡抚邹鸣鹤,力守危城。不日各路援军赶到,城防得到加强,太平军虽猛攻月余,而省城得以保全。向荣力保危城,非但未受到朝廷的议叙,反因桂林被围,又受到革职留任的处分。

5月19日,太平军撤桂林围北上,攻全州,出广西,占湖南道州、郴州,决意挥师北上,取道两湖,“专意金陵”。在此期间,向荣称病留住桂林,对太平军未予追击,因此受到两广总督徐广缙的弹劾,又被朝廷革职并拟发往新疆效力赎罪;后由于钦差大臣赛尚阿的奏请,改令他驰援湖南。9月,太平军先遣队自郴州奔袭湖南省城长沙。向荣于9月16日自桂林启程赴援,10月2日到达长沙,即将5000斤重的大炮置于城南天心阁上,向城外轰击,毙伤不少太平军。时张亮基为湖南巡抚,与向荣素不睦。张亮基要其驻扎城南龙回潭,以扼太平军西出之路,向荣未予置理。后赛尚阿抵达,命他据守湘江西岸,扎营岳麓山下。这时太平军早巳渡过湘江,占领水陆洲(即桔子洲)等娄隘,并在江上搭起浮桥,东西两岸声势联络。10月31日,向荣为分割太平军,亲率劲兵3000余人,进袭水陆洲,结果遭到太平军痛歼,死伤千余人,向荣骑马逃脱。

11月30日,太平军撤长沙围北上,经益阳,出湘阴,越洞庭,占岳州,沿长江水陆东下,进军武汉。长沙解围后,各路清军都迟疑不进,唯向荣率部尾追。太平军于12月22日进抵武昌外围,向荣率部即于24日赶到城外白木岭,扎营卓刀泉,企图牵制围攻武昌的太平军,1853年1月7日,向荣挑选兵壮发起进攻,曾攻夺太平军洪山营垒15座,然也未能保住武昌。1月12日,武昌失陷,向荣因此又被革职(10天前赏还提督)。但这时军事紧急,武汉前线统帅乏人,不久,朝廷又令他暂署湖北提督,并授为钦差大臣,专办军务,所有军营文武,统归节制。向荣于屡获重咎之后膺此重任,使他对皇上感激涕零。在此之前,他在历任钦差大臣统辖之下与太平军作战,总感事权不专,不能遂行他的意志,发挥他的作用,如今钦差大臣关防在握,准备振作精神大干一番。

1853年2月9日,太平军弃守武汉,以号称50万之众,船万余只,蔽江而下。两江总督、钦差大臣陆建瀛弃九江逃回金陵。向荣亲率清兵2400余人为前队,轻装兼程追击,企图抄截太平军,然太平军水陆齐进,所向无阻,进军异常神速。向荣于2月21日抵达九江,前阻鄱阳湖,以无舟不得继续前进,在此迟滞半月。当太平军的先头部队开始围攻金陵时,向荣方离九江取道水路东下。这时,由钦差大臣琦善率领的清军正由河南南下,由于太平军已自武汉东趋,琦善也折而东向。3月19日,向荣与他的老上司琦善在安庆会合,共同筹商进兵之策。向荣趾高气扬,对北路兵勇颇不放在眼里,他在奏报中说:“钦差大臣琦善所带各兵,虽系生力,然素未经大敌,不敢骤令当先。臣前在安庆与之面商,臣之兵先进,琦善之兵权且在后作为接应,看前队兵勇数仗,使之眼明胆壮,知贼伎俩,然后再令独当一面,方为万全之计。”(《向荣奏稿》卷二,《太平天国》(七)第64页)他以与太平军作战的老手自居,显得十分傲慢,似乎忘记他也是太平军的手下败将。

正当向荣、琦善在安庆会商对策时,太平军已经攻占金陵城。 3月24日,向荣自安庆抵芜湖,即舍舟登岸,由陆路绕道秣陵关,于31日到金陵城东沙子冈,旋于钟山南麓孝陵卫一带,建立起清军江南大营。这时,太平军又分兵两支,占领了镇江和扬州。琦善率兵赶到扬州外围,建立起江北大营。两个大营互相策应,企图钳制太平军向东,向北发展,并伺机攻占金陵。

太平军占领金陵之时,队伍号称百万,其中能战之兵约在10万以上,而且拥有船只以万计,完全控制了这一带长江水道。但洪秀全、杨秀清对江南大营没有采取立即围歼的方针,而是抽出主力分兵两路,进行北伐和西征,从而使向荣的江南大营得以在金陵城外与太平军长期相持。这时的江南大营拥有兵勇约万余人,于到达金陵外围之初,曾先后攻占了太平军在七桥瓮和紫金山南麓的前哨阵地,太平军分遣主力北伐、西征后,便主动收缩城外阵地,凭城固守。在此情况下,向荣主张“缓攻金陵,先从水上去其船只,使江宁、镇江,扬州三城之贼,首尾不能兼顾,然后可以制其死命。”(《向荣奏稿》卷二,《太平天国》(七)第95页)向荣在武昌时,就深感建立一支水军的必要,在沿江东下的过程中,又深受无水军之累,此时若要攻克金陵,的确非首先肃清江面不可。然而建立一支能与太平军水师相匹敌的水军,也决非一日之功。经几个月的奏调。添造,在芜湖得大小炮船28只,在下游得艇船40余只,但都船小炮轻,对太平军水师构不成威胁。

不久,北伐太平军过安徽,破归德(今商邱),围开封,渡黄河,京师受到直接威胁,清廷在北伐军胜利进军下十分惊慌,责令向荣加紧攻城,限夏末秋初之际收复金陵,以牵制北上之太平军。对于朝廷的谕旨,向荣当然不敢拒绝,但他心里明白,仅凭江南大营现有的兵力,于近期内攻下金陵是不可能的。他在奏报中申述说:“攻城之法,城小可以合围,城大只宜声东击西,乘其不备,至于低有地道,高有云梯,或束藁以填壕沟,或囊沙以作阶级,此其大较也。今则九十六里之城,合围既力有不逮,其余各法,自五月以来,先后屡用,虽有小获,终未能破城大创。”(《向荣奏稿》卷三,《太平天国》(七)第160页)江南大营本来兵力无多,太平军北伐,西征后,又先后调出3000余名尾追,兵力更形单薄,于无可奈何之中,只得勉强应付。他挑选了3000余名精兵,亲自与之沥血饮酒,誓师破城。显然,这是做给皇上看的。借大的金陵城,决不可能用此法收复。在江南大营建立的第一年内,向荣只是定期派兵对金陵进行零星的攻击,但这既不可能攻克城池,也不能使皇上满意,结果不断遭到咸丰帝的严责和痛骂:“似此等打仗,不过谨(仅)免大败……若不能攻克金陵,汝亦无颜见朕。”(《向荣奏稿》卷三,《太平天国》(七)第195页)

向荣是一个行伍出身的战将,统兵行阵,尚能面面俱到;运筹帷幄,则非共所长。他受任钦差大臣之后,很少有通筹全局的奏报,到1853年秋,由于前临大敌,上受严责,才开始“通筹全局”起来。这时他深知,单靠江南大营本身的一点兵力,根本不可能攻克金陵,于是他向皇上提出了攻克金陵的如意计划:即等清军攻克上海(时上海为小刀会起义军所占领,江南大营又分兵前往攻剿)之后,调上海之兵先克镇江,然后移得胜之师归入大营,扼守金陵东北,再调江西江忠源之兵,扼金陵之南,调黄河以北胜保所部扼金陵之西,以各战船扼塞大江,四面兜剿,元凶即可授首。但根据当时情况,这种全无实现的可能。

这时攻克上海尚遥遥无期,江忠源急忙于对付西征军,胜保正忙于对付北伐军,根本无法脱身,至于奏调的战船也尚无踪影。故向荣这样的“通筹全局”,在咸丰帝看来,形同搪塞,根本无法采择,因此,只换得了更加严厉的训斥。后来,向荣出于无奈,又硬著头皮向朝廷提出从江北大营抽派1000马队的要求,结果又遭到皇上更加严厉的斥责:“汝必要江北兵,可将汝首送来。”(《向荣奏稿》卷五,《太平天国》(七)第258页)咸丰皇帝不顾现实可能,命令向荣克日攻下金陵,以及对向荣破口大骂,充分反映其无可奈何而又迫不得已的复杂心情。咸丰帝对向荣未能按照他的主观愿望如期攻克金陵而大为恼怒,但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将领来取代他,于是只好边打边拉,又骂又哄。咸丰帝于1854年初在向荣一份奏稿上的朱批,充分反映出这种心情:“汝在江南,劳师糜饷,日久无功,任贼纷纷窜逸,蔓延畿辅。虽立斩汝首,尚不足蔽汝一人之罪,稍泄数省积忿万人之心。第一时乏人,姑念汝自广西至今,情形尚熟,暂留汝项上之首,以待汝奋勉立功。若每次奏报仍不过敷衔塞责,是汝无福承受朕恩,自速其死。”(《向荣奏稿》卷六,《太平天国》(七)第272页)这段批语,确实反映出咸丰帝对向荣^于责备之中寓有成全之意”。

向荣从小未曾读书,识字无多,皇帝的谕旨也看不下来,因此每有廷寄,要由他人代念。然这样一来,一些军机要闻,往往传遍远近,甚至为太平军所探悉。而向荣屡遭皇上申斥之事,被下属知道后,钦差大臣的威严大受影响。向荣说话,无一不顶不碰,这时的向荣完全处于上下交迫的困境之中。(《何桂清等书札》第202页)

向荣一向主张水陆结合,然著广东调派的红单船仍迟迟不到,陆攻不得,水攻不能,日对坚城,一筹莫展。1854年7月,广东的50只“红单船”终于开抵镇江焦山江面,向荣如获至宝,兴奋地说:“臣筹船两载,至今甫有转机。”(《向荣奏稿》卷六,《太平天国》(七)第307页)向荣与江北大营商定,将50只红单船,一半留泊镇江、瓜洲江面,归江北大营指挥调度;另一半开赴金陵上游,归向荣指挥调度。红单船大者可安炮30余位,小的亦可安炮20位,且运掉灵便,在当时确是水上利器,对太平军一度造成很大威胁。为了对付清军的红单船,太平军曾建造大型木牌(一种能在水上活动的炮垒),顺著东流的江水,冲突而下,支援镇江,但往往被红单船所阻截。向荣指挥的25艘红单船,上泊金陵上游之三山营江面,给天京与上游之间的联系和接济带来了严重威胁。后这些红单船由于远离江南大营,补给不便等原因,曾一度驶回金陵以下江面,天京当局抓住这一时机,在下关与九袱洲之间构筑起两道铁链,以阻止红单船再度上驶。对此,向荣组织水师多次进行冲击,屡屡失败,直至1855年4月22日才将铁链斩断,红单船始得再度驶往金陵上游。5月,向荣派出陆队一支,进扎江宁镇,清军水陆相依,脚跟渐稳,曾多次大败太平军水师,破坏运输船队,并一度攻占芜湖。红单船还节节上驶,最远抵达安徽繁昌县境的荻港,日益成为威胁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心腹大患。这一时期,江南大营清军在金陵上游打了一些胜仗,向荣的处境稍有改善,报给皇上的奏折多次以600里奏捷,因而朝廷对向荣也稍满意而少训斥了。然而,清军江南大营对天京的威胁日益严重(时天京城内粮食匮乏),终于迫使天京当局下决心从安徽、江西战场调集重兵回救。江南大营被太平军彻底摧毁也就为期不远了。

1856年春,从西征战场调回的太平军陆续到达天京外围。摧毁江南大营军事行动的第一步,是打通天京与镇江之间的通道。天京方面一面派出部队沿江东攻,同时约会镇江守将吴如孝出城西攻,接应东进援军。向荣面对太平军的强大攻势,与围攻镇江的江苏巡抚吉尔抗阿商定,由江南大营派兵阻击金陵太平军东下,由吉尔抗阿派兵阻击镇江太平军西进。2月1日,燕王秦日纲等率太平军自天京东进至栖霞、龙潭一线,清军进行顽强阻截,多次激战,互有胜负,双方在此相持月余。与此同时,吉尔抗阿军与吴如孝太平军则相持于镇江以西之高资。3月18日,太平军突破清军的防线,东西两军会师,秦日纲等率大军进入镇江。向荣把清军阻击失败的责任归罪于前线指挥提督邓绍良,并以总兵张国梁取代,继续与太平军作战。

4月2日夜,秦日纲等率太平军由金山夜渡长江,进攻江北大营,清军闻风大溃,太平军占领扬州,立即征集粮食,转运镇江,并乘胜攻下仪征、浦口、江浦等城,准备由浦口返回江南。然向荣先后从江南派出提督邓绍良、总兵张国梁渡江北援,并收复了浦口、江浦,阻塞了太平军自浦口南渡之路。秦日纲等遂率太平军主力东返瓜洲,稍事休整后南渡镇江。

正当向荣派兵支援江北之际,翼王石达开率大军自江西回援,经安徽占宁国(今宣城),分路进向天京外围,声言直扑江南大营。向荣闻讯,急忙从江北调张国梁驰赴溧水,以阻击石达开军。正在这时,秦日纲率领太平军猛攻镇江外围的九华山大营,吉尔抗阿兵败身死,清军大溃。向荣又令张国梁从滦水驰援镇江。这时向荣四面皆敌,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处境空前困难。6月13日,秦日纲等率太平军从镇江外围撤回金陵,驻营观音门、燕子矾一带,张国梁也率队尾随,赶回大营,15日,向荣闻溧水失守,又派张国梁率队驰救,以堵太平军东进苏,常之路。

正当江南大营东堵西溃、左支右绌之际,太平军各路主力已云集金陵东北郊,杨秀清抓住有利战机,决定彻底摧毁江南大营。面对太平军的强大攻势,向荣一筹莫展,只得从外围各据点收缩兵力,增防大营。

向荣大营扎于钟山之阳,与金陵城相隔5里,距孝陵卫3里。17日太平军开始进攻,至19日,清军仙鹤门营垒被占,退守青马群。20日,太平军发起总攻,主力进攻青马群,一部出太平门直指江南大营西翼,一部翻越钟山拊大营之背,此时,城内的太平军也从通济门,朝阳门(今中山门)出击,威胁大营退路。各路清军抵挡不住,纷纷败退,向荣、张国梁等遂放弃大营,经淳化镇退守丹阳。江南大营被彻底摧毁。

向荣自1853年春受任钦差大臣,建立江南大营以来,历时三载,虽未能克复金陵,但对阻扼太平军向苏、常发展,威胁天京太平军的安全,确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向荣参加镇压太平军时,年已60开外,精力已非往日可比。从前出队打仗,他总是亲临前线督阵,自1854年秋后,老病交侵,其气已衰,蛰居寓庐,步履艰难,不能骑马,出队打仗,就一概委之于部将。1856年春,镇江九华山大营溃败,他焦灼万分,寝食俱废;6月,大营复溃,败退丹阳,愧愤交加,自谓英名扫地,终于8月9日死于丹阳军营(有说病死,有说自缢死)。向荣死后,清廷赏给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并追谥忠武,以表彰他终身镇压农民起义,维护封建统治的功绩。后其子向继雄将其担任钦差大臣期间的奏折,编纂成《向荣奏稿》十二卷。

篇4:杨荣简介

杨荣

(1371~1440)   明朝前期大臣。初名子荣,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因居地、郡望,在三杨中时称“东杨”。建文二年(140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朱棣率“靖难”之师进入南京(见靖难之役)时,请朱棣先谒太祖陵,然后入宫,得朱棣赏识。成祖即位后,入直文渊阁,付之密务。更名荣,日承顾问,勤于政事。累官翰林院修撰、侍讲和右谕德,侍皇太子讲读。永乐五年(1407)受命往甘肃经划军务,规划多称旨,进右庶子,兼职如故。八年至二十二年,从朱棣五次北征,参决军事。十一年,从征蒙古,为明成祖朱棣陈说经史,兼领尚书事。十四年进翰林学士。十六年掌翰林院事。十八年进文渊阁大学士。仁宗即位,进太常寺卿,寻进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宣德元年(1426),汉王高煦反于乐安(今山东广饶),他首赞帝亲征。其后,帝每巡边皆充扈从。五年进少傅,英宗正统三年(1438)进少师。其性警敏通达,善观察形势,以善顺从帝意得历事四朝。在文渊阁治事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遇人触帝怒致不测,往往以微言导帝意,辄得解。周习地理,凡边徼险易、边将勇怯,无不周知,故其谋划多中肯。重修《太祖实录》及太宗、仁、宣三朝实录,皆为总裁。时人将其比为唐良相姚崇。五年乞归,途至杭州而卒。诏赠左柱国太师。著有《后北征记》、《杨文敏集》等。

篇5:柴荣简介

柴荣

柴荣(921—959),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五代时期后周的皇帝,史称周世宗,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

本是郭威内侄,后收为养子。生父柴守礼,是郭威妻子柴氏之兄。柴荣生于唐天祐十八年(后梁龙德元年,921)九月二十四日,成年以前就生活在姑父郭威家里。当时郭威见柴荣办事谨慎,为人厚道,就把家里开支等事交他去管。柴荣悉心经度,曾与一商人一起到江陵(今湖北荆沙)贩卖茶货,使本不宽裕的家用得到周济,郭威很赏识他,就把他收为义子。柴荣的这一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更使他有机会深入社会下层,深知民间疾苦和地方利弊,这对于他日后的发展有著极其重要的意义。

郭威在后汉朝廷中任枢密使时,柴荣被任为左监门卫将军。郭威改任天雄军节度使镇守邺城(今河北大名东北)时,柴荣就任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并领有贵州(今广西郁林)刺史、检校右仆射的头衔。郭威带兵去首都开封夺权时,柴荣便留守邺城,他是郭威最为信任和倚重的心腹。

广顺元年(951)正月,郭威即位为帝,柴荣被任为澶州(今河南濮阳)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他为政清肃,盗不犯境,而且在澶州遭洪水破坏后,整修和拓宽街道,扩大城市规模,得到吏民好评。次年正月,慕容彦超在兖州(今属山东)起兵反周。柴荣几次上表请求征讨,郭威也打算用他,但由于枢密使王峻阻挠而未实现。这年底他晋衔为检校太傅、同平章事,进一步引起王峻的不满,广顺三年(953)正月入朝觐见郭威后竟不得留京。直到王峻被贬逐后,柴荣才被任为开封尹,封晋王。

显德元年(954)正月,柴荣晋升为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侍中,依前开封尹兼功德使,判内外兵马事,从而控制了最高军事指挥权。两天后,郭威病死,秘不发丧。过了四天宣布郭威的遗命:“晋王荣可于柩前即位。”柴荣即帝位,是为世宗。

柴荣即帝位不到十天,潞州(今山西长治)方面就传来北汉刘崇举兵南下的消息,柴荣打算亲征,宰相冯道认为不妥,反覆谏阻。柴荣则表示自己要学唐太宗,要以泰山压卵之势击败刘崇。经过一番准备,柴荣于三月十一日亲征,十九日即在泽州高平(今属山西)与北汉契丹联军展开大战。交战开始,周军右翼骑兵望风而逃,造成步兵解甲投敌。紧要关头,柴荣“自率亲骑,临阵督战”,“驰骑于阵前,先犯其锋”,这大大鼓舞了士气,“战士皆奋命争先”,很快扭转了局面。随著增援部队的到达,周军大胜。“降贼军数千人,所获辎重、兵器、驼马、伪乘舆器服等不可胜纪”。北汉军则“僵尸弃甲,填满山谷”,刘崇狼狈逃回太原。战役结束,柴荣不仅奖赏了有功将士,更从严惩处了作战不力的将校,杀樊爱能、何徽等70余人,“由是骄将堕兵,无不知惧”。有效地整顿了军纪,大大提高了战斗力,随后的北伐取得节节胜利,一直打到太原城下,后来还是由于契丹军队赶到和久雨致士卒疲病才撤军南返。

战后,柴荣针对战场上所暴露的问题指出:“兵在精不在众,宜令一一点选,精锐者选为上军,怯懦者任从安便,庶期可用,又不虚费。”于是大规模整编禁军,“躬亲试阅,选武艺超绝及有身首者,分署殿前诸班”。“复命总戎者,自龙捷、虎捷以降,一一选之,老弱羸小者去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且减冗食之费焉。”

柴荣关心民间疾苦,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显德二年(955)正月下诏:“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税租。如三周年内本户来归者,其桑田不计荒熟,并交还一半;五周年内归业者,三分交还一分;五周年外归业者,其庄田除本户坟茔外,不在交付之限。其近北地诸州,应有陷蕃人户,自蕃界来归业者,五周年内来者,三分交还二分;十周年内来者,交还一半;十五周年来者,三分交还一分;十五周年外来者,不在交还之限。”这些规定促使逃户及早回归和荒弃庄田的开垦利用,大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显德五年(958),他读唐朝同州刺史元稹所上的《均田表》后,下诏称赞此表“较当时之利病,曲尽其情;俾一境之生灵,咸受其赐”,遂命按表制成《均田图》赐给诸道节度使、刺史,随后又派“遣左散骑常侍艾颖等均定河南六十州税赋”。连历代受优待免纳租税的曲阜孔氏,也被取消特权,照平民例纳租赋。

疏浚漕运水路,固然有军事意义,但对水利灌溉和经济发展也有重大影响。显德二年开始,先后疏浚了胡卢河、汴河、五丈河等,“导河流达于淮,于是江淮舟楫始通”。

为了增加劳动力和兵源,柴荣于显德二年五月下诏限制寺院的发展:“诸道州府县镇村坊,应有敕额寺院,一切仍旧,其无敕额者,并仰停废。”还严格规定出家为僧尼的条件。这一年共废寺院30336所,仅保留寺院2694所,收效显著。

此外,柴荣在漕运和铸钱等方面也作了一些变革,减轻了负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结束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柴荣的虚心求谏也是很有名的。显德二年二月下诏,他认为自己“涉道犹浅,经事未深,常惧昏蒙,不克负荷”,因而要求“内外文武臣僚,今后或有所见所闻,并许上章论谏。若朕躬之有阙失,得以尽言;时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隐”。这年四月,更下诏明确要求“翰林学士承旨徐台符已下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各一首”。这种大面积命题对策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他审读后,尤对王朴的《平边策》中所提“先易后难”的主张最为赏识,并且随即付诸实践。

五月,柴荣派向训、王景等西征,不出半年,先后攻取了后蜀的秦(今甘肃天水)、阶(今武都东)、成(今成县)、凤(今陕西凤县东)等4州之地。十一月,他派李谷等南征,围攻南唐寿州(今安徽寿县)等地。显德三年初,他亲征寿州,取得正阳(今颍上西南)之战的胜利,且派兵攻取了南唐的滁(今滁县)、扬(今江苏扬州)、泰(今属江苏)、光(今河南潢川)、舒(今安徽潜山)等州,但寿州由于南唐将领刘仁赡死守未能攻下。显德四年初,柴荣第二次南征,终于攻下了寿州城。这年底,他又第三次南征,连取濠(今凤阳西北)、泗(今泗县东南)、楚(今江苏淮安)、扬等州,到显德五年,南唐李璠遣使求和,割江淮之间14州60县土地,并付犒军银10万两、绢10万匹、钱10万贯、茶50万斤、米麦20万石。并规定今后岁输贡物10万。三次南征,不但使南唐俯首就范,而且震慑了南方各割据势力,为北伐扫除了后顾之忧。

显德六年(959)三月,柴荣再次北伐。取道沧州(今属河北)北上,率步骑数万直入辽境。到五月就先后收复瀛(今河间)、莫(今任丘北)、易(今易县)3州和益津(今文安县境)、瓦桥(今雄县境)、淤口(今霸县境)3关,共计17县之地,为五代以来对辽作战所取得的最大胜利。正当柴荣大会诸将,议取幽州(今北京)之时,突然患病,只得班师回到汴京,六月十九日病逝,年仅39岁。这样,他想为君30年,“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愿望,终于未能实现。然而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已经为结束割据开创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所以史评:“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是有道理的。他确实是五代时期最为杰出的政治家。

篇6:大祚荣简介

大祚荣

大祚荣(?—719),姓大氏,粟末靺鞨人,唐朝渤海国创始人(698—7在位),军事统帅。

靺鞨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古老民族,先秦时称肃慎,汉晋时称挹娄,南北朝称勿吉,隋唐时期又称秣靶。世居白山(或称不咸山、徒太山、太白山、长白山)黑水(今黑龙江)之间。隋时靺鞨拥有数十个部落,其中以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白山、黑水、粟末等七部最为强大,而这七部中又以居于粟末水(今松花江)流域的粟末部最为强盛。

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原是粟末靺鞨中的一个部落首领,曾归附高丽。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灭高丽。唐廷为 防止高丽政权复辟和有效控制高丽和靺鞨人,将大批高丽人和一部分靺鞨人迁往内地。其中大祚荣父子率其部众迁居到了营州(治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并在营州开始了长达30年生活 。这期间他们同汉人接触,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为将来创建渤海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万岁通天元年(6)五月,与契丹相邻的营州都督赵文翙刚愎自用,激起契丹强烈不满。于是熟悉唐朝内情的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与归诚州刺史孙万荣等举兵反唐。此后东北战事不断,大 祚荣父子与靺鞨酋长乞四此羽及部分高丽人遂东渡辽水(今辽河),于太白山(今吉林长白山)东北筑壁垒自保。

神功元年(6)六月 ,唐击败契丹后,武则天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并赦免其罪。但乞四比羽不愿受命,于是武则天令骁勇善战的李楷固(原契丹大将)、中郎将索仇率军进击,将其斩首。这时时乞乞仲象已死,大祚荣便成为部落领袖,于是率余众逃走。

但李楷固却率军穷追不舍。圣历三年(7)初,再次进攻大祚荣。经过多年的锤炼,大祚荣已经成为一个“骁勇善用兵”(《旧唐书·渤海传》)的军事统帅。面对李楷固咄咄逼人的进攻,大祚荣决定在其必经之路天门岭(今吉林张广才岭)设伏。李楷固果然如期而至,当唐军渡过天门岭时,大祚荣利用有利地形,组织所率高丽、靺鞨兵据险抗拒,大败李楷固军,李楷固仅以身免。

此后,由于契丹归附于东突厥,断绝唐军东进道路,唐廷不能再行进讨。大祚荣乘机兼并 乞四比羽余众,收容高丽遗民,东渡辽河,返回靺鞨故地,占有太白山(今长白山)东北和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带,在今吉林敦化的敖东筑城以居,这就是粟末靺鞨的最初都城,后来被称为“旧国”。

圣历元年(6),大祚荣自立为震(一说振)国王,仍称靺鞨,实则已承认受唐之封,为唐朝属国。 大祚荣为了巩固震国政权,不但遣使与突厥结盟,而且又通好新罗,巧妙地在强权林立的四邻之间斡旋,故在数年之间,势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疆宇南接新罗,北邻黑水靺鞨,西连契丹、突厥, 有户10余万,胜兵数万,地方5000(一说2000)里。成为东北地区不可轻视的政治力量。

唐中宗李显复位后, 唐中宗即位以后,为了全力对付突厥,派侍御史张行岌出使震国,进行招抚。大祚荣当即表示愿意归附,并派遣他的儿子大门艺随张行岌入唐为质,宿卫京师。不久,因契丹、突厥连年寇边,道路被阻,使命不达,册封未果。

玄宗先天二年(7),刚刚即位的唐玄宗又派郎将摄鸿胪卿、敕持节宣慰靺鞨使崔忻前往震国,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地置忽汗州(治今吉林敦化),并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从此,震国始去靺鞨之号,改称“渤海”,渤海国正式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羁縻府州。从此渤海国每年遣使朝贡,

遣使册封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所辖之地为忽汗州,领忽汗州都督,自此始去靺鞨号,改称“渤海”,成为唐王朝设在东北地区的一个最高军政机构。

渤海国在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仿照唐朝。在兵制方面也仿照唐朝的府兵十六卫建制,虽略有变革,但大致相似。设左右猛贲卫、左右熊卫、左右罴卫、南左右卫、北左右卫等十卫。后期还有左右神策军、左右三军等编制,兵力多达数十万。每卫设大将军一人,将军一人。全国各地设折冲府,隶属十卫之下。每个折冲府设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别将、兵曹、参军各一人,校尉五人。

开元七年(719年)三月,大祚荣去世。同年八月,唐玄宗遣使册封其嫡子大武艺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承袭父位。国人上进大诈荣为高王。

大祚荣在位22年,初步形成了一个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多民族聚居地,为渤海国的长期稳固奠定了基础。此外,大祚荣还同唐朝的亲睦和好,为渤海社会的进步发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大唐的各色人等也把盛唐文明源源不断的带回渤海,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开发。

篇7:柴荣简介

柴荣

柴荣(921—959),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五代时期后周的皇帝,史称周世宗,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

后周第二代皇帝。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人。后周太祖郭威的内侄和养子。柴荣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曾随大商人颉跌氏贩茶江陵,对社会积弊有所体验。显德元年(954)继郭威为帝,对军事、政治、经济继续进行整顿。军事上,在显德元年对北汉作战中,他严明军纪,赏有功,斩临阵退却的大将樊爱能、何徽等;此后检阅禁军,裁汰老弱,选留精锐,又募天下壮士,选取优异,强化中央禁军。政治上,他严禁贪污,惩治失职官吏。经济上,停废敕额(朝廷给予寺名)外的寺院,禁私度僧尼,收购民间铜器佛像铸钱;招民开垦逃户荒田;颁《均田图》,均定河南等地六十州租赋,废除曲阜孔氏的免税特权。此外,还扩建京城开封,恢复漕运,兴修水利,修订刑律和历法,考正雅乐,纠正科举弊端,搜求遗书,雕印古籍等。显德二年起,伐后蜀,收秦(今甘肃秦安北)、凤(今陕西凤县东)、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武都东)四州;此后又三次亲征南唐,至显德五年,得南唐江北、淮南十四州。六年,北伐辽,收复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北)、易(今河北易县)三州及瓦桥(在今河北雄县)、益津(在今河北霸县)、淤口(在今河北霸县东信安镇)三关。六年五月,柴荣正欲乘胜进取幽州,却因病不得不班师回开封。同年六月死。

世宗柴荣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成就,为北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本是郭威内侄,后收为养子。生父柴守礼,是郭威妻子柴氏之兄。柴荣生于唐天祐十八年(后梁龙德元年,921)九月二十四日,成年以前就生活在姑父郭威家里。当时郭威见柴荣办事谨慎,为人厚道,就把家里开支等事交他去管。柴荣悉心经度,曾与一商人一起到江陵(今湖北荆沙)贩卖茶货,使本不宽裕的家用得到周济,郭威很赏识他,就把他收为义子。柴荣的这一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更使他有机会深入社会下层,深知民间疾苦和地方利弊,这对于他日后的发展有著极其重要的意义。

郭威在后汉朝廷中任枢密使时,柴荣被任为左监门卫将军。郭威改任天雄军节度使镇守邺城(今河北大名东北)时,柴荣就任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并领有贵州(今广西郁林)刺史、检校右仆射的头衔。郭威带兵去首都开封夺权时,柴荣便留守邺城,他是郭威最为信任和倚重的心腹。

广顺元年(951)正月,郭威即位为帝,柴荣被任为澶州(今河南濮阳)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他为政清肃,盗不犯境,而且在澶州遭洪水破坏后,整修和拓宽街道,扩大城市规模,得到吏民好评。次年正月,慕容彦超在兖州(今属山东)起兵反周。柴荣几次上表请求征讨,郭威也打算用他,但由于枢密使王峻阻挠而未实现。这年底他晋衔为检校太傅、同平章事,进一步引起王峻的不满,广顺三年(953)正月入朝觐见郭威后竟不得留京。直到王峻被贬逐后,柴荣才被任为开封尹,封晋王。

显德元年(954)正月,柴荣晋升为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侍中,依前开封尹兼功德使,判内外兵马事,从而控制了最高军事指挥权。两天后,郭威病死,秘不发丧。过了四天宣布郭威的遗命:“晋王荣可于柩前即位。”柴荣即帝位,是为世宗。

柴荣即帝位不到十天,潞州(今山西长治)方面就传来北汉刘崇举兵南下的消息,柴荣打算亲征,宰相冯道认为不妥,反覆谏阻。柴荣则表示自己要学唐太宗,要以泰山压卵之势击败刘崇。经过一番准备,柴荣于三月十一日亲征,十九日即在泽州高平(今属山西)与北汉契丹联军展开大战。交战开始,周军右翼骑兵望风而逃,造成步兵解甲投敌。紧要关头,柴荣“自率亲骑,临阵督战”,“驰骑于阵前,先犯其锋”,这大大鼓舞了士气,“战士皆奋命争先”,很快扭转了局面。随著增援部队的到达,周军大胜。“降贼军数千人,所获辎重、兵器、驼马、伪乘舆器服等不可胜纪”。北汉军则“僵尸弃甲,填满山谷”,刘崇狼狈逃回太原。战役结束,柴荣不仅奖赏了有功将士,更从严惩处了作战不力的将校,杀樊爱能、何徽等70余人,“由是骄将堕兵,无不知惧”。有效地整顿了军纪,大大提高了战斗力,随后的北伐取得节节胜利,一直打到太原城下,后来还是由于契丹军队赶到和久雨致士卒疲病才撤军南返。

战后,柴荣针对战场上所暴露的问题指出:“兵在精不在众,宜令一一点选,精锐者选为上军,怯懦者任从安便,庶期可用,又不虚费。”于是大规模整编禁军,“躬亲试阅,选武艺超绝及有身首者,分署殿前诸班”。“复命总戎者,自龙捷、虎捷以降,一一选之,老弱羸小者去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且减冗食之费焉。”

柴荣关心民间疾苦,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显德二年(955)正月下诏:“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税租。如三周年内本户来归者,其桑田不计荒熟,并交还一半;五周年内归业者,三分交还一分;五周年外归业者,其庄田除本户坟茔外,不在交付之限。其近北地诸州,应有陷蕃人户,自蕃界来归业者,五周年内来者,三分交还二分;十周年内来者,交还一半;十五周年来者,三分交还一分;十五周年外来者,不在交还之限。”这些规定促使逃户及早回归和荒弃庄田的开垦利用,大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显德五年(958),他读唐朝同州刺史元稹所上的《均田表》后,下诏称赞此表“较当时之利病,曲尽其情;俾一境之生灵,咸受其赐”,遂命按表制成《均田图》赐给诸道节度使、刺史,随后又派“遣左散骑常侍艾颖等均定河南六十州税赋”。连历代受优待免纳租税的曲阜孔氏,也被取消特权,照平民例纳租赋。

疏浚漕运水路,固然有军事意义,但对水利灌溉和经济发展也有重大影响。显德二年开始,先后疏浚了胡卢河、汴河、五丈河等,“导河流达于淮,于是江淮舟楫始通”。

为了增加劳动力和兵源,柴荣于显德二年五月下诏限制寺院的发展:“诸道州府县镇村坊,应有敕额寺院,一切仍旧,其无敕额者,并仰停废。”还严格规定出家为僧尼的条件。这一年共废寺院30336所,仅保留寺院2694所,收效显著。

此外,柴荣在漕运和铸钱等方面也作了一些变革,减轻了负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结束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柴荣的虚心求谏也是很有名的。显德二年二月下诏,他认为自己“涉道犹浅,经事未深,常惧昏蒙,不克负荷”,因而要求“内外文武臣僚,今后或有所见所闻,并许上章论谏。若朕躬之有阙失,得以尽言;时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隐”。这年四月,更下诏明确要求“翰林学士承旨徐台符已下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各一首”。这种大面积命题对策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他审读后,尤对王朴的《平边策》中所提“先易后难”的主张最为赏识,并且随即付诸实践。

五月,柴荣派向训、王景等西征,不出半年,先后攻取了后蜀的秦(今甘肃天水)、阶(今武都东)、成(今成县)、凤(今陕西凤县东)等4州之地。十一月,他派李谷等南征,围攻南唐寿州(今安徽寿县)等地。显德三年初,他亲征寿州,取得正阳(今颍上西南)之战的胜利,且派兵攻取了南唐的滁(今滁县)、扬(今江苏扬州)、泰(今属江苏)、光(今河南潢川)、舒(今安徽潜山)等州,但寿州由于南唐将领刘仁赡死守未能攻下。显德四年初,柴荣第二次南征,终于攻下了寿州城。这年底,他又第三次南征,连取濠(今凤阳西北)、泗(今泗县东南)、楚(今江苏淮安)、扬等州,到显德五年,南唐李璠遣使求和,割江淮之间14州60县土地,并付犒军银10万两、绢10万匹、钱10万贯、茶50万斤、米麦20万石。并规定今后岁输贡物10万。三次南征,不但使南唐俯首就范,而且震慑了南方各割据势力,为北伐扫除了后顾之忧。

显德六年(959)三月,柴荣再次北伐。取道沧州(今属河北)北上,率步骑数万直入辽境。到五月就先后收复瀛(今河间)、莫(今任丘北)、易(今易县)3州和益津(今文安县境)、瓦桥(今雄县境)、淤口(今霸县境)3关,共计17县之地,为五代以来对辽作战所取得的最大胜利。正当柴荣大会诸将,议取幽州(今北京)之时,突然患病,只得班师回到汴京,六月十九日病逝,年仅39岁。这样,他想为君30年,“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愿望,终于未能实现。然而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已经为结束割据开创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所以史评:“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是有道理的。他确实是五代时期最为杰出的政治家。

篇8:顾荣简介

顾荣

顾荣(?~312)

西晋末年拥护南渡的司马氏政权的江南士族首脑。字彦先。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雍,任孙吴丞相。父穆,任宜都太守。顾荣在吴历任黄门侍郎,太子辅义都尉。晋灭吴后,与陆机、陆云兄弟至洛阳,号称“三俊”,历仕尚书郎、太子中舍人、廷尉正。在八王之乱中,常醉酒不问事以避祸。惠帝西迁长安,征为散骑常侍,辞不就,还吴。永兴二年(305),广陵相陈敏起兵,企图割据江东,任顾荣为右将军、丹阳内史。他暗中联合周、甘卓,发兵平定叛乱。永嘉元年(307),安东将军司马睿(即晋元帝司马睿)移镇建业(即建康),笼络江南士族,请他出任军司,加散骑常侍,咨询军国大计。他引荐江南名士陆士光、甘季思、殷庆元、杨彦明等出仕,支持司马睿立足江南。

篇9:荣海简介

荣海

姓名:荣海

性别:男

出生年月:

年龄:45

出生地:陕西西安

教育:硕士(复旦大学,计算机系)(本科: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

主要公司:海星集团

公司总部:陕西西安

第一次上市:上海——600185海星科技(6月)

主要行业:it系统,果汁,西安房地产

资产:3亿美元(3亿美元)

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1 957年9月25日生于陕西安康;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并兼任全国工商联执委、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副理事长、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

企业业绩:

十三年来海星集团从创办时仅3万元资产的一家小型科技研究所迅猛成长为一家总资产达30亿元,营收总额连续两年居西北民营企业之首;技工贸总收入连续六年排西安高新开发区企业首位。

人才理念:

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荣海提出“中间人员流动机制”的管理思想:即一家健康的企业,两头人员不能流动,一是生产线工人,这部分人主要从事基本生产操作,太多的流动将导致生产的混乱;二是企业核心不能流动,这部分人影响着公司的决策和规划,掌握着公司的机密。但鼓励中间层流动,中层人员流动了,有才能、有责任心和忠诚度的人才会逐步被发现,会有新的人员进来为企业带来新鲜血液,有利于企业开展内部竞争。在“人才流动机制”思路的规划下,海星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竞争激励制度,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目前海星员工中有教授、博士、硕士等高级人才126名,资深工程师500余名,95%以上的管理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为保证企业健康良性地发展,荣海倡导企业要与员工之间建立起“命运共同体”,并积极地进行期权制等现代企业分配制度的尝试。

荣海的商业界的信条是,通过商务活动体现人生价值和企业价值。

除了准备在海外上市,荣海今年继续在新的行业中寻找投资机会。海星集团去年的销售收入达到3.7亿美元(5.5亿美元),纳税0.1亿美元,有2000名员工。荣海在1988年曾经是康柏电脑的中国分销商,之后很快他开始自己为低端市场制造电脑并开发it系统。海星集团在19成功上市。荣海最大的一笔投资回报来自在西安最黄金地段开发写字楼。

篇10:荣独山简介

荣独山:中国放射学事业的开拓人

王扶雄

荣独山,放射学家,毕生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对发展中国放射学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曾与临床、基础各科合作,对二氧化钍造影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参与矽肺分期标准的制订,指导研究周围型肺癌的早期诊断。

荣独山,又名宝严,1901年12月18日生于江苏无锡县荣巷镇。幼年在本镇的公益小学读书。1915年考入上海华童公学,3年后转入圣约翰大学中学部。1919年春因参加爱国运动而被迫退学,改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1920年9月考取北京协和医学院预科。在医预科读书期间,曾参加反对英国在沪的暴行运动。他又酷爱文艺体育活动,喜打网球,擅长京剧。曾与同学林巧稚演过英语话剧《哑妻》等,获得好评,但当时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考核要求极为严格,他为此而耽误了部分学习。个别医学院教授曾戏称,如果他改行学文艺,必能出人头地。1929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协和医院任放射科住院医师。他工作积极努力,善于思考,不断研究、改进工作。并经常参加各科查房,与临床医师讨论解决疑难病例的诊断问题,深得各科教授的赞赏和信任。在谢志光主任于1932年出国期间,他能独立担任放射科的全面工作。

1933年10月被学校派送到美国圣路易市华盛顿大学医学院mallinckrodt放射研究所,随sherwood moore教授进修放射诊断。该医学院附属的barnes医院同时聘任他为临床助教,参加医院内日常的x射线诊断工作。因为当时他进修的课题之一为国内最常见的疾病肺结核,他又特地到纽约市康耐尔(cornell)大学医学院随病理科eugene opie教授学习肺结核病理四个月。1934年12月学成回国,继续在协和医院工作,任放射科主治医师。1935年晋升为讲师。

1936年5月应国民政府卫生部的邀请,任南京中央医院放射科主任。八一三事变后,参加了红十字会组织的救护大队。他一面制定捐购x线机的计划,一面主持训练x线技师,还亲自至各医院为伤员作透视和摄片检查。抗日战争中,南京危急,中央医院奉命撤退时,他主持留守工作,直至南京沦陷前夕方随部队撤离。1937年11月到达长沙,12月去汉口参加中国红十字会总队部,任x光队队长,后任医务股主任及代理总队长等职。1938年夏救护总队部在长沙曾组织4个医疗队携带医疗用品和器材,包括轻便x线机,分赴陕北和山西工作。其中一台x线机装在延安山涧中应用。救护总队部还拨给新四军不少药品器材,并为白求恩在陕北设立的和平医院运送器材。后救护总队经祁阳至贵阳图云关。1942年,他辞去救护总队部职务,任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附属陆军医院医务主任。他在贵阳图云关期间曾开办x线技术员和放射科医师训练班,培养基层工作人员。同时为贵阳医学院、湘雅医学院以及成都联合医学院讲授x线诊断学课程,直至抗战胜利。

1946年,他作为随军训练团工作人员,再度被派往美国,在密苏里州立肿瘤医院随放射治疗专家juana.delre-gato教授进修放射治疗。他参加该院的日常放射治疗工作,进行肿瘤病人的随访检查,并和各科专家作病例讨论。于1947年冬回国,继续任国防医学院放射科主任、教授,同时兼同济医学院教授。1949年初国防医学院决定全院迁往台湾,要求荣独山同去,并代为购买飞机票,但被他拒绝。他于1949年7月离职。

1949年9月他同夫人林飞卿教授一起参加上海医学院的工作,任放射学教研室主任,兼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主任。1956年被评为一级教授。

“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历史问题受到隔离审查。1972年回科室任一般医师工作,他恢复工作后依然认真负责,主动要求退居二线。积极培养中青年医师,并著书立说。

他工作非常细微。阅读x线片上的每个细节,包括摄片条件和暗室处理是否正确。对各个疑点作深入的复查。特别对作胃肠检查的病人,有时反复检查观察达三四次。

他常常亲自检查病人,并要求科内工作人员对病人作必要的临床检查。

他为人宽厚,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他廉洁奉公,从不以公家物品作私用,但常常为科内添置教具等物品。

他与国际放射学家和友人有广泛的交往。美国放射学会授予他名誉会员(honorary fellow)的称号,并赠阅放射学杂志达数年之久。

他热心家乡的医疗卫生事业,为建设荣巷医院,捐赠了一架大型x线机,并义务担任医疗顾问和无锡市卫生局的顾问。

他以多年的积蓄与其夫人林飞卿教授在校内共同设立荣林氏奖学金。在病重期间又捐款在放射科内设立荣独山图书室。

1987年冬检查发现患晚期肾癌,1988年8月5日清晨去世。

多方面的放射诊断学研究

作为中国最早的放射学专家之一,荣独山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期间,完成了许多科研工作。早期科研成就是与著名胸外科专家c.m.van allen教授完成的实验研究,论证手术后肺不张的成因。他们发现单纯肺叶分支气管的结扎并不形成肺不张,这是由于侧支呼吸的关系。他们所著的《手术后肺不张与侧支呼吸》的论文,在美国第14届胸外科年会中宣读,并发表于美国journal of thorathic surgery(《胸外科杂志》)创刊号上。关于侧支呼吸的新观点,为各国医学家所重视和接受。他还与外科、解剖学科、神经科等合作,进行了一系列关于二氧化钍的实验。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国际上曾一度以二氧化钍胶体溶液作为造影剂,用于血管造影、脑室造影和肝脾造影等。他们研究发现二氧化钍胶体会积聚在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内,不易排泄,并会引起各种组织反应和出血性紫癜等疾病。他们发表的文章常为后人引用,为最后废弃二氧化钍作造影剂提供了确切的依据。

矽肺为严重影响有关工厂和矿山工人健康的职业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荣独山对矽肺的x线诊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亲自到淮南煤矿和江西盘古山钨矿等地,深入矿井作业现场作实地调查,访视了矿工医院内的矽肺病人,阅读数以千计的厂矿工人胸部x线片,与国内外专家进行讨论,并参阅有关病理标本。1957年应卫生部邀请,主要负责编写矽肺x线诊断及其分期。

荣独山早年曾进行关于膈运动功能的研究。以后在纵隔肿瘤和先天性心脏病的x线平片诊断等方面发表了一些论著。在指导博士研究生的工作时,又对周围型肺癌作了详细的研究。特别重视病理与x线的对照,研究了肺与肿瘤交界面,胸膜凹陷征与空泡征等。

此外,他在消化系统和骨骼系统疾病方面,也作过不少有关的研究。如慢性阑尾炎、婴儿的先天性骨梅毒、胃良恶性溃疡的x线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单个椎体压缩性病变的x线诊断等。

开拓中国的放射学事业

他毕业工作后,就注意到中国一切x线机件都需进口,深感中国医疗工业的落后。在贵阳时曾一度准备试制x线机配件,但未得到当局的支持。1950年上海成立了精密医疗机械厂。他积极支持并参加了该厂x线试制规划。协助该厂于1952年制成中国第一台200毫安x线机,安装于中山医院内试用。

他将国外放射治疗工作的经验,应用于建立放射治疗室的各项基础常规制度。又开展新的治疗方法,如全身放射治疗应用于慢性白血病。

他在国外进修期间,获得了有关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的知识和经验。1955年他参与成立上海的同位素实验室。

他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早在贵阳图云关时已开设了放射科医师和技术员的训练班。从1956年开始培养研究生。

1952年他与谢志光、汪绍训等创办了中华放射学会和《中华放射学杂志》。他是中华放射学会的副主任委员和《中华放射学杂志》的副主编。还是上海放射学会50年代时的主任委员和中华医学会总会的理事。

著书立说,教书育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x射线方面的中文教材非常缺乏。他编写的《普通x线诊断学》一书于1953年出版,至1955年共陆续发行了5万余册。成为当时非常有用的教科书和参考书。他与汪绍训、胡懋华等合作,编写了高等医学院校x线诊断学教科书。1961年初次出版。1965年重新修订出版了第二版。

“文革”后期,他在出来工作后不久,即投身于大型参考书《x线诊断学》的编写工作。他亲自制定编写大纲,撰写了一些重要章节,还校阅了几乎全部的教研室内其他人员所写的章节。这部大型参考书集中了整个教研室在5个附属医院放射科内所积累的大量资料。全书共190余万字,附插图近4000幅。1982年他又主编出版了《x线诊断学进展》。该书是编译国外各学者的重要文献,包括论文摘要和各系统的进展综述。他担任《医学百科全书·x线诊断学》分册的主编。

简历

1901年12月18日 生于江苏省无锡县荣巷镇。

1915—1918年 在上海华童公学读书。

1918—1919年 在上海圣约翰大学中学部读书。

1919年 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读书。

1920—1929年 在北京协和医学院预科学习。

1929年 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任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住院医师。

1933年 赴美国进修x射线诊断。

1934—1935年 任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讲师。

1936年5月 任南京中央医院放射科主任。

1937—1942年 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x光队队长、医务股主任、代理总队长等职。

1942—1946年 任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附属陆军医院医务主任。

1946年 赴美国进修放射治疗。

1947—1948年 任国防医学院放射科主任、教授。

1949年9月 任上海医学院(现上海医科大学)放射学教研室主任、一级教授。

1988年8月5日 因肾癌并肺部转移逝于上海。

大祚荣简介

沈葆桢简介

沈百英简介

文朝荣事迹心得体会

翁文灏简介

荣文:谈谈百度更新关键词的一些经验

新转来的同学叫“沈文”作文

福建剪纸艺术家吴文娟简介

沈浩先进事迹

简介模板免费

沈文荣简介(合集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沈文荣简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