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tiiii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中国古代命运思想的发展主线,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中国古代命运思想的发展主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中国古代命运思想的发展主线
中国古代命运思想的发展主线
从中国古代命运思想的历史发展出发,概括了三种主要的命运观,并对有代表性的'命运观作了进一步的分析.这种研究对于我们批判地继承古代的命运思想,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哲学命运观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作 者:鲁西龙 作者单位:庆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甘肃,庆阳,745000 刊 名:青海民族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NATIONALITIES INSTITUTE(EDUCATION SCIENCE) 年,卷(期):2003 23(2) 分类号:B811.7 关键词:古代 哲学 命运 发展篇2:中国古代诗词发展
中国古代诗词发展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也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对于古诗词的发展顺序可概括为: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
诗经:《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词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楚辞: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枣楚辞。楚辞发展了诗词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汉赋: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词形式。
唐诗: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
宋词:经过了唐诗不可逾越的高峰,宋诗无以为继。但是宋代诗人另辟蹊径,也走上了不逊色于唐诗的另一高峰。唐诗重在自身感情的迸发,文辞华美,故显得肥腴;而宋诗重在理趣,在平淡无华的诗句中见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故显其瘦劲。北宋大家有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南宋出现了宋诗的顶尖的天才诗人陆游,酷肖李白的才华、强烈的爱国精神、多种的诗歌风格,使陆游成为宋诗第一人。同时期还有闲适自然的杨万里,后来南宋末出现松散的江湖诗人群。
元曲:在元代登坛树帜、独领风骚的文学样式是元曲。而人们通常所说的 元曲,包括剧曲与散曲。剧曲指的是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在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散曲则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 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现代诗:“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19胡适(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在新诗诞生过程中,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创作主力。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诗形成了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新诗集有:胡适的《尝试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和郭沫若的《女神》。
诗词介绍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
基本含义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如今诗歌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分为白话诗和旧体诗词,白话诗更多称为新诗或自由诗,但“诗词”连称时一般指旧体格律诗、词。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继承和发展传统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需要,诗词在传统形式中的情味意味韵味更能使人接受,它是汉语特有魅力和功能,这是其它任何语言所没有和不能的,也是任何语言翻译不了的。因此传统诗词文化是世界文学史上最独特表现形式和文学遗产”。——叶千华语录
词
简述
属于诗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是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注:“词”与“辞”在“言词”这个上是同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词”后来又逐渐按一定的曲调来填写,即词牌;如“满江红”“蝶恋花”“江城子”“西江月”“浪淘沙”等,它由曲名发展而成,例如“西江月”原本是唐朝教坊展柜唱的曲名,后来以这种形式填词,便逐渐成为一种词牌。
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词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大调亦称长调(91字以上)。词一般分上下两阕也称之为“片”。
诗后人奉为经典;楚辞以其忠君意志的一再表达、比兴手法的完整运用,影响后代诗歌创作,形成创作传统。《诗经》与《楚辞》因此也时常被认作古代诗歌将源头追溯到《诗经》与《楚辞》。
特点
词是合乐的歌词,所配合的音乐是隋唐以来新兴的燕乐。由于这种文体对音乐的依附性,决定了词在体制风格上一系列的特点。 首先,词必须有词调,词调是填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调的名称叫词牌。有的词牌原来和词的内容有关,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内容是回忆江南风物生活。但后人依据《忆江南》这个词牌填词时,仅取其曲调,而内容不必与江南有关。这样一来,词牌仅仅表示一种曲调而已,于是有的词人就在词牌之下另注明题目。如苏
**62字 洞仙歌83字
更漏子46字甘草子4河 传61字何满子74字
黄河清慢98字贺新郎116字
减字木兰花44字 锦缠道66字 江城子70字
浪淘沙54字临江字满庭芳95字 摸鱼儿116字 迈陂塘116字
南歌子52字 南乡子56字念奴娇100字
卜算子44字 菩萨蛮44字 普天乐46字
清平乐46字 鹊桥仙56字青玉案67字沁园春114字青门引42字
如梦45字苏幕遮62字水调歌头95字
双双浣溪沙48字 太常引49字踏莎行58字
唐多令60字天仙子68字
乌夜啼36字望海潮107字 武陵春49字
相见欢36字西江月50字 小重山58字谢池春66字
忆江南27字 忆王孙31字谒金门45字忆秦娥46字虞美人56字
一落索46字 阮郎归47字一斛珠57字玉楼春56字一剪梅60字
渔家傲62字 一丛花78字 御街行78字雨霖铃字 祝英台近77字 昼夜乐98字 烛影摇红96字
诉衷情33字定西番35字
篇3:中国古代和谐思想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从现代视野考察中华传统和谐思想,特别是和谐科学观的现代价值及其转换,对于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生态自然观概念,从而构建和谐科学观,促使中国科技崛起.
作 者:郭燕杰 李好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刊 名: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23(9) 分类号:G04 关键词:传统文化 和谐科学观 现代化建设篇4: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
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
第三节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第四节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第五节 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
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
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
“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
“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 “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
“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
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 产生
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2.居住状况:
• 近水。
•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
• 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
• 洞口背寒风¡ª¡ª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
• 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
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
(b.c 21世纪——b.c 476年)
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历史背景
• 启——太康——后羿——仲康—— “少康中兴”
胤甲……商在东方强盛
• 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
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
• 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
• 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 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
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
• 茅茨土阶
• 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
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
• 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1. 历史文化背景:
• 世代重农—废除公田制,改收田祖—走向封建制
• 重礼。宗法秩序:分封诸侯——等级制
2.建筑状况:
• <1>城市——“镐京”
• <2>最早的四合院——山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3.建筑技术:
• 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
• 斗的形象出现
• 瓦、排水管道的出现
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复原
第三节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一、东周(前770——前476称为春秋,475——前280称为战国)
秦、楚、齐、燕、赵、魏、韩
1.历史文化背景:
• 田地私有制——诸侯国战争
• 天子失学,学在四夷——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 先秦理性精神
• 老子将人还给自然,孔子将人还给社会——伦理理性的社会
• 色彩寓意“礼楹,天子丹,诸侯黑,大夫苍”
3.建筑特征:
• <1>防御性强
• <2>礼制
• <3>线的艺术:(北)理性对称
(南)楚汉浪漫主义,绚烂、神仙世界
二、秦(前221——前207)
1. 阿房宫:上压天宫,下压黎庶
2. 秦始皇修长城、修驰道。
3.临潼秦始皇陵:气势庞大,平面舒展,轴线对称
三、汉(前206——公元2)
1.艺术风格:
交融——开阔而奔放、自然拙朴、圆润、气魄恢弘庶
2.建筑状况:
• <1>长安城(相当于公元前4世纪罗马城2、5倍).
• <2>单体建筑:
• 明堂辟雍
• 洛阳白马寺
• 园林,受术士影响湖中建仙岛——蓬莱三岛模式
• 阙——门通道两边的附属建筑,阙上建楼——“观”。
3. 技术成熟:
<1>木构形式:穿斗式、抬梁式
<2>屋顶丰富,出现歇山
<3>拱券式、叠涩式艺术风格:
三、三国、晋、南北朝(公元220—589
1. 历史文化背景:
• 战争、迁徙、分裂、割据
• 士族大夫厌恶战乱、寻求静谧安定
• “魏晋玄学”
• 人的自觉——艺术形式表现人本身
2. 建筑状况:
• 薄葬
• 园林——追求自然、寄情山水,有限表达无限
• 佛教建筑盛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遗存最早的佛塔
石窟,新疆克孜尔——最早的石窟
甘肃麦积山
敦煌莫高窟
大同云岗
洛阳龙门
太原天龙山
一、隋、唐、五代
1.文化背景:
• 先秦儒的理性 + 魏晋南北朝道的内在精神
• 文士风度 + 佛教释的影响
• 互存互补——“和”的意境 生机勃勃的人文鼎盛
2.建筑群的发展:
• 夯土台——以山为陵
• 加强总体规划——纵轴收放:“三朝五门”
• 唐长安——严整、有序“万国和 ”
建筑风格——开朗、朝气蓬勃
材料充分发挥
形式、结构完美结合
3.文化的交流:
• 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朝鲜
• 引进胡床——高足家具、建筑体量加高、空间抬高
• 寺庙——佛光寺大殿、南禅寺大殿、小雁塔
4.建筑技术:
<1> 北赵县安济桥——赵州桥,李春建造
世界最早的—敞肩券—大跨度—石拱桥
长37米,高7.23米, 高跨比1/5
• ①四个敞肩券,减少1/5自重
• ②桥洞增加水流量——排洪、减少水压
• ③铁件加固——连接28道拱
• ④加契子
• ⑤28道并列券——券上加伏石、平面上两边大中间小
• ⑥ 造型:平缓舒展,轻盈流畅
<2>木构建筑——大面积、大体量
<3>都料匠——唐代出现一个阶层,使用神墨画图施工。此名延续到元代。
隋代宇文恺发明比例尺、制作模型
五代:完美——停滞——定性化。
<4>砖木混合结构——灵隐寺双石塔(砖)
苏州虎丘塔(砖木)
南京栖霞山舍利塔(石)
广东光孝寺铁塔
二、宋、辽、金
历史背景:公元10世纪时(北宋+辽)
12世纪时(金+南宋)
赵匡胤——“艺祖” 、军人、喜观看制造舟车
赵佶——喜欢绘画诗文
1.建筑理论:李诫《营造法式》
• 按照斗拱的材模数化、定型化
• 等级制、伦理化
• 成就和局限
成就:制度成熟,节约了用料——经济合理
规范了结构和构造——结构合理
局限:没有分析建筑结构构造内在的关系、作用
僵化——限制发展
2.群体结合:
• 城市——东京汴梁:开敞性、商业性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 水城苏州——水网 富庶 军事要地 “平江图”
• 宋三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
强调单体之间的组合
• 河北正定隆兴寺
3.建筑艺术趣味:
• 宋代从唐代的恢宏变得隽永、秀丽、优雅
园林——赏石,重个人趣味,小、秀
• 辽代承唐风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北京天宁寺塔
河北蓟县独乐寺
• 金代为辽宋之结合,秀美纤细、色彩华丽
山西县崇福寺弥陀殿
山西佛光寺文殊殿
大同上、下华严寺、大同善化寺、净土寺小木作
篇5: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历程
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先后发生了畜牧业、农业、手工业的分工,产品有了剩余,为了互通有无,不同部落间的交换活动成为经常的现象。这种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是最原始的商业活动。传说神农氏时,“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是原始商业的反映。
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不从事生产、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阶层。《尚书•酒浩》记载有殷人“肇牵牛远服贾”,意思是说商代有人专门用牛车到远处做买卖。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代后期出现了铜币。但是,当时商业行为主要发生于方国部落之间,并且是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商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只起着微小的作用。西周时,商业成为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部门。但是,商业由奴隶主官府垄断,并没有专门的职官来管理市场。《周礼•地官•质人》记载:“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珍异,凡卖亻卖者质剂焉。”“质人”就是管理市场的经纪人。市场交换的商品有奴隶、牛马、兵器、珍宝等,凡成交的商品都要由“质人”给买卖双方立书契券约。那时的商人和百工一样,是属于奴隶主贵族的,称为“工商食官”,他们主要是替奴隶主贵族经营,为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服务。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私商兴起,有的大商人周游列国做生意,参与各国的政治活动和各国之间的交际,能和诸侯“分庭抗礼”。弦高假借郑国君命犒秦师的故事是很出名的。可见当时大商人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地位了。
到了西汉,“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都城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城、成都等大城市,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各中等城市均设有市,连军队驻地、屯戍地区也设有军市。当时城市的市场有固定的地点,叫做“市井”。长安城最初有东、西二市,后增至九市。市井同宅区严格分开,周围有墙,叫,市门叫。市内设有供摆设出卖商品的店铺“商肆”(又叫“市肆”),同类商品集中在一起,称做“列肆”。另有存放货物的仓库“店”,或称“邸舍”、“廛”。官府对市井控制、管理很严,市门有专职的门吏掌管。市内设官署,置“市令”或“市长”管理、监督交易,还有专管治安的官吏。市井官署设于市楼(旗亭),楼皆重屋,上悬大鼓,以击鼓来通知开市和闭市。闭市后,市门关闭,不再有任何营业活动,逗留市内不去的人要处罚。凡在市井营业的商人,须向市井官署登记,交纳市租。四川新繁出上的汉代市井画像砖,较全面地表现了当时城市中的市井容貌,是我们了解汉代商业情况的形象资料。
唐代,随着农业、手工业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商业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全国县以上的城镇都有市。长安和洛阳的市最大。都城长安是国内外贸易的中心。城内有东西对称的商业区一东市和西市,占地都很大,四面八方的商客和外国商人在此交易。唐和汉代一样,市内的店铺叫“肆”,出售同类货物的肆集中在一个区域内,组成“行”,行有“行头”。行是保护同行商人的利益,应付官府交涉事务的组织。据《长安志》记载,东市有“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邸是供客商居住和存放货物的地方。1956年在北京房山发现的唐代石刻佛经里,记载幽州(北京)的商行有米行、白米行、大米行、粳米行、屠行、肉行、油行、果子行、炭行、磨行、染行、布行、绢行、大绢行、小绢行、新绢行、丝绵行、丝帛行、生铁行、杂货行等。唐代对商业的管理很严。商业区和居民区分开。市场有市令、市丞等负责管理征收商税,凡买卖奴婢、牲口等,均需立契,违者犯法。市场活动有时间限制,中午击鼓三百声,开始贸易,日落前三刻,击钲三百下,停止贸易。
唐代对外贸易很发达,“丝绸之路”是陆上对外商业交通要道。沿海的广州、扬州、明州(宁波)、登州(山东蓬莱)等,是亚、非各国来往贸易的重要城市和港口,当地设有“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宋代商品经济有了新发展.商业发达的城市更多了,中小城镇和农村集市贸易也渐繁盛,城市的商业活动打破了唐以前固定于一定地方的制度,取消了营业时间的限制。北宋都城汴京(开封)是全国商业和交通中心。城内外商店铺席遍布,还有定期的集市贸易,有的店铺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每一交易,动即千万”。城里到处有酒楼、食店、茶坊、妓馆,有的
酒搂饮客常至千余人。出现了晚问营业的“夜市”。市场上有南方的米、果品、名茶、丝织品,有沿海的水产,西北的牛羊、煤,成都、福建、杭州的纸、印本书籍、有两浙的漆器和各地的陶瓷器、药材、珠玉金银器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墨料,大食的香料、珍珠等也在市上销售,宋代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就是北宋都城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
宋代同行业的商户,组成“商行”,人行的商户称“行户”,东京市上至少有160行,行户有6400多户。据说各行衣着不同,在街上行走,一看便知道是那一行的。外来的商人不经投行,不得在市上经商。商行又是官府敲榨剥削商人的工具。那时宫廷所需货物,向商人征购,而多拖欠几年不给钱。
随着商业和商行组织的发达,北宋时,市场上开始出现卖货时不用现钱的信用交易“赊卖”,和官营的汇兑机构“便钱条”。当时货币铸造量猛增,仍满足不了需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手工业生产者为了推销商品,维持荣誉,还设计使用了商标。山东济南有一家专造功夫细针的刘家针铺,以白兔为商品标记。这块印制白兔商标的铜版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它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个商标。
明代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地区性分工的出现以及分工门类的增多,投入市场的商品品种和数量大为增加,并且从过去的以奢侈品为主转为以人民生活、生产的必需品为主,从而更加促进商业的繁荣。商人数量大增,明中叶以后,商人的行会组织向着“会馆”发展。会馆是按地域组成,会馆内又按行业分成“帮”。这些既同乡又同行的会馆行帮组织,为保护自身利益,共同协商价格,相互借贷,合力对外。当然,它仍被豪商富贾所操纵,一般中小商人只能唯命是从,任其宰割。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城镇大量兴起,尤其是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有的在明初还是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到明末已成为拥有几万人口的大市镇了。商业资本也慢慢渗入生产领域,有的以包买商的形式出现,有的商人直接投资开设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到了清代,资本主义萌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业更加活跃。但是,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制度的摧残束缚,几经曲折,发展极为缓慢。在全国范围内,明清时期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居统治地位。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篇6: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历程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篇7:思想决定命运作文
在我阅读巴金的小说〈家〉时,我的心被深深的触动了。我从中感受到高家三兄弟所处环境令他们感到多么的无可奈何。在如此封建的家庭里,家中长辈的不合理制度压得人喘不过气;一个大家庭中的冷眼相待使人心寒,流言蜚语让人觉得十分刺耳。然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仍能涌现出一些新青年。他们的执著,勇敢使我敬佩,使我在那样的封建社会环境中看到了一丝希望。高家三兄弟中,我最欣赏的是觉慧,他的心直口快,不屈服于不合理制度的勇气和决心。他对于封建制度十分厌恶,厌恶在高家的生活,反抗家中长辈不合理制度,他的不屈不挠,总是让人感觉到希望的存在。作为一个新青年,他致力于他的工作,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这份工作的热诚。我觉得觉慧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任何人也无法使他放弃他的理想,封建制度也无法把他束缚住。除此之外,令我最无法释怀的是觉新,他使我感到悲哀,他的再三软弱,屈服,另他一生的幸福毁在他自己的手里,不仅如此,他的妻儿和他最爱的人也因为他的软弱而受到伤害。也许他有许多的无可奈何,也许他也曾想过像自己的弟弟那样不顾一切,敢于与现实作斗争,但他认为的责任感让他放弃了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婚姻,他一直屈服在封建制度下无法自救。他认为凡事都应与现实相符合,并且他也不愿去争取改变,最终成为封建制度下的又一牺牲品。如果他像觉慧那样敢于反抗,勇于争取,我想他的结局或许会改变吧!
当今社会虽然没有如此的封建思想,封建制度,但如果我们资料身处在那样的环境中,我想也许还是会有许多人屈服在封建制度下吧!因为毕竟我们没有经历过如此的困难,恐怕难以接受。家庭的责备,社会的冷嘲热讽会让人受不了,让人失去信心吧!不过不管怎么样,我都认为自己的未来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所以为了自己的理想,我们都应该努力争取,努力奋斗!
篇8:中国古代的「为公」思想
中国古代的「为公」思想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使集体主义成为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
作 者: 谭德贵 李纪岩 作者单位: 谭德贵(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李纪岩(山东师范大学政法系)
刊 名:理论学习,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 LILUN XUEXI-SHANDONG GANBU HANSHOU DAXUE XUEBAO 年,卷(期): 2002 ”“(10) 分类号: B82 关键词:
篇9: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及现实思考
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及现实思考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古人对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有诸多的论述.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人与人的和睦相处.道家重视”道“,遵道以行,虚静处下,以建立和谐的治国秩序.墨家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主张个体与社会,道德与功利和谐等等.这些观点可以用儒家的”八条“中的”修身,治国,平天下“概括之.而对古代和谐思想的梳理,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新时期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作 者:谭玲艳 李国俊 作者单位:大庆石油学院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刊 名:大庆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DAQING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7 ”“(6) 分类号:B221 关键词:古代 ”和谐"社会思想 现实思考★ 党的报告主线
★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
★ 中国古代诗词
★ 关于命运名言
中国古代命运思想的发展主线(通用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