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理解心理学与解释心理学的统一--整合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理论的一种途径

时间:2022-11-28 14:15:02 作者:心贝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心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论理解心理学与解释心理学的统一--整合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理论的一种途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论理解心理学与解释心理学的统一--整合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理论的一种途径,欢迎大家分享。

篇1:论理解心理学与解释心理学的统一--整合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理论的一种途径

论理解心理学与解释心理学的统一--整合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理论的一种途径

在心理学的“理解”与“解释”的关系问题上,维果茨基和皮亚杰各有优势与不足.维果茨基是理解有余而解释不足.皮亚杰是解释有余但理解欠佳.“视界论的转向”有可能在超越维果茨基和皮亚杰的基础上将理解心理学与解释心理学统一起来.因为视界论具有哲学释义学、符号学和意义论的'维度.

作 者:杨慧 熊哲宏  作者单位:杨慧(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湖北,武汉,430079)

熊哲宏(华中师范大学心理系,湖北,武汉,430079)

刊 名:襄樊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FA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3 24(4) 分类号:B84-06 关键词:维果茨基   皮亚杰   理解心理学   解释心理学   符号-意义取向   因果关系取向   视界论  

篇2: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心理学比较研究初探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心理学比较研究初探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都是世界上杰出的心理学家,但由于其理论建立的哲学背景不同、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及两人的研究方法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学术道路和学术思想.本文从社会文化背景、思维与语言、儿童教育思想、研究方法四个方面,对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心理学研究进行比较,以期更全面了解这两位心理学家的学术思想.

作 者:段鑫星 段爱爱  作者单位:段鑫星(中国矿业大学环测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段爱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40)

刊 名: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1 3(4) 分类号:B84-06 关键词:皮亚杰   维果斯基   发展心理学   语言与思维  

篇3:维果茨基论心理学危机的现实意义

维果茨基论心理学危机的现实意义

维果茨基对20世纪初心理学危机的表现与实质进行了透彻分析,提出了解决危机的可能性途径.当代心理学遭遇的'危机与20世纪初的心理学危机从症状到实质上都存在许多相似之处,维果茨基对危机的分析与处理为解决当代心理学的危机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 者:麻彦坤 徐夫真 MA Yankun XU Fuzhen  作者单位:麻彦坤,MA Yankun(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徐夫真,XU Fuzhen(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刊 名: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TY(SOCIAL SCINECE EDITION) 年,卷(期):2007 6(12) 分类号:B84 关键词:维果茨基   心理学   危机   启示  

篇4: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观的互补论文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观的互补论文

摘要: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从不同的角度论述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者的理论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又有很多的相同之处,本文试图结合二者理论的互补之处,探讨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是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最近发展区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是发展心理学历史上两位很重要的人物,两位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关注了同一问题,即儿童发展。尽管两人的观点存在分歧,但是其实他们的理论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似乎永远不会相遇,实际上却是一体的。本文从二者观点互补和融合的可能性出发,探讨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引导儿童的发展。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儿童的认识结构最初是一种遗传性的认识“图式”,随着儿童在生长中不断与周围环境接触,便产生了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联系,这时,儿童认识的发展表现为主体认识结构与客体的平衡。原有的认识结构或者同化作用吸收了客体提供的新信息,把客体纳入主体,取得了二者的平衡,获得新知识;或者在主体不能容纳客体时,便通过顺应作用,对主体的认识结构作自我调节来符合客体,求得主体与客体的平衡,取得新的认识结构。所以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4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发展的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每阶段都是一个整体;阶段与阶段不是量的差异,而是质的差异;前后阶段不能互换,每一个阶段思维的发展都是在前一阶段思维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皮亚杰认为,在人类个体发展中,“认知结构背后的推动力量”是平衡,即由生物力量驱动的认知结构与环境之间的最优化的适应程度,发展的核心过程不包括社会文化的影响。因此他认为要依据儿童心理结构,按照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与教学活动,激发儿童主动自发的学习。他过于强调认知阶段中个体的门发成熟作用,但却忽视了儿童中成人的教育作用。

二、“最近发展区”对皮亚杰认知理论的补充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能有效的补充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最近发展区主要是在成人帮助下,成人根据儿童活动的反应对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做出评估,从而了解儿童发展的水平,确立新的教学目标。维果茨基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强调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第一,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影响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以及智力活动特征;第二,教学必须在发展的前面创造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由教育创造的,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也是山教学动态决定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发展。因此他强调教学的最佳期,不仅要注意教学的最低界限,即儿童已经能够独立做到一切,也要注意教学的.最高界限,即不能超出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教师要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期。

三、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

不同儿童现有的能力和潜能之间的关系并不相同,儿童的发展到底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最近发展区的潜能有多大,这是教育实践中需要探索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儿童能够在成人或者同伴的帮助下完成一项在独立操作时无法完成的任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给予儿童这种帮助,挖掘儿童进一步发展的潜能。

在一次幼儿园中班的观摩课上,教师组织了“吹泡泡”的游戏,目的是让儿童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认识不管用什么样的吹泡泡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利用“做中学”的理念引导幼儿不断的去发现结果。其中在让幼儿把自己的猜想写在记录本上时,有些幼儿已经知道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这一结论。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对于这些已经掌握了实验结果的儿童,他们的认知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发展水平,他们的认识已能超越知觉的相似性,去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与皮亚杰所划分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中,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仅能通过对事物的知觉特征来反映出自己的想法是不相符合的。对于这些儿童,教师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势必会抑制某些儿童认知更好的发展,因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仅仅是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一卜的重复演练,是追随发展,而不是引导发展,这样的教学活动无疑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所以,教师的帮助对于儿童认知的发展是必须的,同时也是必要的。那么应该怎样来做,才既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也能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呢?

首先,教师的有效支持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基础。

教育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儿童主动活动的过程,由于每个儿童都是在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影响下长大的,由此自身已有经验水平也不同,从而导致他们认知发展水平有高有低。因此教师对每个儿童教育前,都必须有意识地去了解儿童所处的家庭背景状况,了解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程度,以及儿童自身形成经验怎么样,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针对性的对每个儿童的发展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否则缺少教师的合理引导、支持和相应的知识铺垫,儿童的心理机能只能在原有经验中徘徊。维果茨基认为教学的本质特征不是在于训练和强化已经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干激发、形成正处于成熟过程中而又未完成成熟的心理机能,因此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所以教学活动不是让儿童简单重复已有经验,而是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改造。在儿童已有经验发展的水平上,教师要合理有效地帮助儿童整理和提升已有经验,超越他们现有的发展水平,这样儿童才能真正拓展经验,有所收获。

其次,儿童的自我领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

儿童是教育的中心,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于儿童的帮助与支持是必要的,又是暂时的,因此也就要求教师对于儿童的干预又必须是适当的,缺少儿童自出发挥、自我领悟的教学同样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因为教师可能把自己的经验强加给儿童,而扼杀儿童学习主动性和趣味性。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倡导“支架式教学”,用来描述教师如何促进学习者从被动学习走向独立学习,它是指对那些超出学生能力的任务元素加以控制,从而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内容上,并快速地掌握它们。支架理论假设,儿童能力的成熟是不同步的,那些还没有成熟的能力不能参与问题解决,因而,教师需要在依赖这些能力的活动方面设置支架。教师提供的支架不会使任务本身更容易,但它可以使学习者借助支架完成任务,用维果茨基的话说,“将外部知识内化并转变为意识控制的工具”。所以教师要有机利用各种教学方式,给予儿童有效支持的同时,要重视发挥儿童自己的想象,给他们更好的机会来表达自我,尊重儿童的学习能力和发展需要,了解他们掌握相关知识的程度,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更好的调节教学活动的步调;否则教师以为地强调了自身的支持作用,而没有关注儿童的理解程度,听取儿童自己的想法,只会禁锢儿童的独立思考,遏制其创造能力,这样还是不能促进儿童认知健康发展。教学活动中,教师探寻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是非常重要的。

篇5: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观评价的元研究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观评价的元研究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现引起了当代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这些讨论虽众说纷纭,依然呈现出一些共同的评价特点,如重差异轻共性、重描述轻解释、重个别观点比较轻整体观点评价.这些研究特点的形成,既有理论本身的原因,也有评价者的`因素.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将部分研究与整体研究、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代表人物研究与学派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作 者:麻彦坤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2004 20(9) 分类号:N031 关键词:皮亚杰   维果茨基   认知发展观   元研究  

篇6:维果茨基的文化解读与跨越

维果茨基的文化解读与跨越

俄罗斯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以其文化历史理论著称于世并再度成为现时代的研究热点,维果茨基跨越了生物起源论及行为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转向了人文关怀,“文化”由最初心理形成的决定因素之一最终跃居为心理的组成部分.文化-历史观从其产生到现时代又穿越了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从而兼具了二者的特征.就本质而言,它是一种很宽泛的`理论主张,潜在地表述了一种心理科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作 者:赵耸婷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刊 名: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TO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4 20(3) 分类号:B84-095.12 关键词:维果茨基   文化-历史观   文化跨越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心理学与脑论文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

阅读心理学与生活有感

死亡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论文

心理学与个人成长课程学习总结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取向

民事诉讼法解释理解与适用

我国犯罪与司法心理学研究论文

论理解心理学与解释心理学的统一--整合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理论的一种途径(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论理解心理学与解释心理学的统一--整合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理论的一种途径,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