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wo889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韩翃诗歌阅读题附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韩翃诗歌阅读题附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 目录
篇1:韩翃诗歌阅读题附答案
韩翃诗歌阅读题附答案
韩翃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生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②去,人间亦自有丹丘③。
【注】①一本无“同”字。仙游观:在今河南嵩山逍遥谷内。②方外:尘世以外。③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8.诗的第二联“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5分)
答案
8.“山色”“砧声”是实写,“秦树”“汉宫”是虚写,(2分)虚实结合渲染古朴气氛,(2分)增加历史色彩。(2分)
9.表达了诗人欣赏、流连美景的.喜悦;(2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3分)
篇2:韩翃《寒食》诗词赏析答案
韩翃《寒食》诗词赏析答案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②。
日暮汉宫传蜡烛③,
轻烟散入五侯家④。
[注释]①这是一首讽刺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诗是讥讽宦者的得宠。寒食:每年冬至以后的第一百零五天,大概是清明节的前两天为寒食节。据载,晋文公火烧森林,希望迫使恩人介之推现身,没想到他却抱着大树活活被烧死,晋国人为了悼念他,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②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③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④五侯:东汉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个得宠的宦官为侯,世称五侯。
[思考与练习]
(1)诗歌前两句用 、两字点明仲春景色;后两句用 、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
(2)简单分析诗歌暗寓讽喻的特色。
(3)今天人们用此诗中的`“ ”渲染春天的美丽景色。
参考答案
(1)花 柳 汉宫 五侯
(2)诗歌不直接讽刺,而选择特权阶层生活上的某件事情加以描摹,含隐巧妙,入木三分。
(3)春城无处不飞花
赏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有人认为这首诗选取典型的意象描写宫廷寒食节的情况,是诗人借古讽今,含蓄表达了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的嘲讽。也有意见认为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
篇3:山民,韩东阅读附答案
山民,韩东阅读附答案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儿子也会有老婆/ 儿子也会有儿子/ 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1.为加粗字注音。
疲倦:
遥远:
遗憾:
2.对本诗主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山民”是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
B.“山民”有渴望冲破封闭、保守的'强烈愿望。
C.“山民”的遗憾是见到大海的理想在他儿子、儿子的儿子身上也不会实现。
D.“山民”对自己理想的实验只是进行了想像,却没有付诸行动。
3.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山民》属于寓言诗,它假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人,不安于“山”,总向往着“海”,见异思迁,总不会成功。
B.“他问”“他想”“他觉得”“他只是遗憾”——诗人选择这样的词语,旨在刻画一个有思想,有活力,却战胜不了命运的“山民”形象。
C.“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山民”对山的疲倦,意味着对现状的不满足,因而激发了新的思维,激起了对新生活的追求。
D.诗篇重在记叙,语言平实流畅,朴素无华;塑造人物,采用了多种方法,如: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参考答案:
1.pí juàn yáo yuǎn yí hàn2.C 3.A
篇4:韩翃描写寒食的诗词《寒食》阅读
寒食
唐代: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注释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赏析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赏析二
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德宗时制诰缺乏人才,中书省提名请求御批,德宗批复说:“与韩翃”,当时有两个韩翃,于是中书省又以两人的名字同时进呈。
德宗便批与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这虽是一段佳话,但足见《寒食》这首诗的广泛流传和受到的赏识。
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本诗正是因此而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描写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无处”指花开既多又广、“飞花”写花开的盛况,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斜”字用得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神。这是寒食节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宫苑。下面接着写宫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是写天黑时分,宫苑里传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赐给宦官的蜡烛。蜡烛燃烧通明,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宦官家,到处弥漫着威福恩加的气势!使人如见他们那种炙手可热、得意洋洋的骄横神态。在封建习俗的统治下,不要说全城百姓,就连那些不是宠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烟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独这些宦官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由一斑而见全豹,一点,足见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权倚势,欺压贤良。作者在这里仅用两句诗,写了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宦官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篇5:猴子阅读题附答案
猴子阅读题附答案
阅读理解。猴子
猴子听说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可以帮助消化,滋润皮肤,就从果园里偷挖了一棵杏树,种在自己家门口,天天浇水、施肥,等待将来吃杏子。
正当杏树成活的时候,门口榆树上的一只乌鸦“哇哇”地对猴子说:“猴兄,猴兄,你怎么种杏树呢?有句农谚说‘杏四桃三’。杏树四年才能结果,你能等得及吗?”
猴子一想:“对,四年太长了,我可等不及。”于是拔掉了杏树,改种了桃树。
正当桃树成活的时候,乌鸦又“哇哇”地对猴子说:“猴兄猴兄,你怎么种桃树呢?有句农谚‘桃三樱二’。种桃树再短也得三年才结果,你有耐心等吗?”
就这样,这只没有主见的猴子,拔了杏树种桃树,拔了桃树种樱桃树,种了一辈子的果树,到头来什么果子也吃不到。
1.把短文题目补充完整。
2.联系上下文,补充第5自然段的内容,写在原文的横线上。
3.小猴子种果树的先后顺序是:种、种、种 ,结果什么树也没种成。
4.猴子“到头来什么果子也吃不到”的'原因是[ ]
A.猴子从果园里偷挖的果树,因此不能活。
B.猴子不会种果树,没能及时浇水、施肥。
C.猴子不爱吃这些果子,想种稀有的果树。
D.猴子拔了杏树种桃树,拔了桃树种樱桃树,最后什么果树都没种成。
5.这则寓言中,猴子最大的缺点是[ ]
A.不诚实 B.不爱动脑 C.不爱劳动 D.缺少恒心
6.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种果树
2.猴子一想:“对,三年太长,我可等不及。”于是拔掉了桃树,改种樱桃树。
3.杏树 桃树 樱桃树
4.D5.D
6.做事要有恒心,不能别人说什么就听什么,要动脑筋想想对与错。(意思对即可)
篇6:《光阴》阅读题附答案
《光阴》阅读题(附答案)
(一)
①我曾经想过,如若人们开始爱惜光阴,那么他的生命的积储是有—部分耗蚀的了。年青人往往不知珍惜光阴,犹如拥资巨万的富家子,他可以任意挥霍他的钱财,等到黄金垂尽便吝啬起来,而懊悔从前的浪费了。
②怎样我会起了这些古怪的念头呢?是最近的一个秋日的傍晚,我在近郊散步,我迎着苍黄的落日走过去,复背着它的光辉走回来,足踩着自己的影子。“我是牵着我的思想在散步。”我对自己说。“我是踪蹑着我的影子,看我赶不赶得过它?”我一面走一面自言自语。“我在看我自己影子的生长,看它愈长愈快,愈快愈长。”我独语。总之,我是在散步罢了。我携着我的思想一同散步。它羞怯得畏见阳光,老躲在我的影子里。使得我和它谈话,不得不偏过头去,伛偻着身子,正如一个高大的男子低头和身边的女子说话,是那么轻声地,絮絮地。
③我们走着走着,不知从哪里来的一枚树叶,飘坠在我们的脚前。那样轻,怕跌碎的样子。要不是四周是那么静寂,我准不会注意。但我注意到了,我捡了起来,我恍若看到这不是一片树叶,分明是一张日历,一张被不可见的手扯下来的日历。这上面写着的是一个无形的字:“秋”。“秋!”我微喟一声。“秋,秋”,我的思想躲在我的影子里和答我。我感到有点迟暮了。好像这个字代表一段逝去的光阴。“逝去的光阴,”我的思想如刁钻的精灵,摸着了我的心思。
④光阴要逝去么?却借落叶通知我。我岂不曾拥有过大量的光阴,这年青人唯一的财
产,一如富贾之子拥有巨资?我曾是光阴富有者。
⑤正是这样秋暖的日子,在很早很早以前。我坐在一只竹箩里面,——我的身子还装不满一只竹箩——我玩着谷堆里捉来的蚱蜢、螳螂和甲虫,我玩着玩着,无意识地玩去我的光阴。祖父是爱惜光阴的。他匆匆出去,匆匆回来,复匆匆出去,不肯有一刻休息。但是他珍惜也没有用,他仅有不多的光阴。等到他在一个悄然的夜晚,撇下我们而去时,我还不懂他为什么要离开我们,原来他把光阴用尽了。
⑥还是在不多年以前,父亲写信给我说:“你现在长大了,应该知道光阴的可贵。听说你在学校里专爱玩,功课也不用功……”父亲也珍惜起光阴来了。大概他开始忧光阴之穷匮,遂于无意中把忧心吐露给我。在当时我不是能领会的。我仍是嫌光阴过得太慢。“今天是星期一呢!”便要发愁。“什么时候是圣诞节呢?”虽则我并不喜欢这异邦的节日。“怎样还不放假呢?”我在打算怎样过那些佳美的日子。光阴是推移得太慢了,像跛脚的鸭子。于是我用欢笑去噪逐它,把它赶得快些。正如执棰的孩子驱着鸭群,唿哨起快活的声音促紧不善于行的水禽的脚步,我曾用欢笑驱赶我的光阴。
⑦“你曾用欢笑驱赶你的光阴。”我的思想象回声的化身,复述我的话。
⑧但是很久不那么做了。竟有一次我坐在房里整半天不出去。我伏在案前,目视着阳光从桌面的一端移到另一端。我用一根尺,一只表,来计算阳光的足在我的桌面移动的速度,我观察了计算了好久。
⑨“你也在计算光阴的速度了。”我的思想像喜灾乐祸似地,揶揄我。
⑩真的,我在计算光阴的速度了。我想到光阴速度的相对性,得到这样的结论:感觉上的光阴的速度是年龄的函数。想到我自己在人生的象限上转过了几度呢?犹如作茧自缚,我自己衍出方程式而复把自己嵌在这式子里面,我悲哀了。
⑾?“你自己衍出方程式而复把自己嵌在里面。”思想嘤然回答,已无尖酸的口吻。
⑿?但是我无法改正这方程式,这差不多是正确的。啊,悲哀的来源,我想把这公式从我的脑中擦去,已是不可能。正如我刚才捡起来的树叶,无法把它装回原来的枝上。我重新谛视这片叶,上面仍依稀显现着无形的字:“秋”。
(选自《陆蠡散文选集》,有删改)
11.文章第②段写“散步”的情形运用了哪些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第⑤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试分析全文的行文线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对光阴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赏析文中画线句。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①动作的细节描写,运用了“迎着”“背着”“踩着”等动词细致刻画出了我散步时的专注。②心理描写。作者把散步的见闻转化为细腻的心理描写,体现了作者敏锐的感觉、复杂的思想,表现了作者对时间的深刻认识。③拟人手法,把“思想”人格化,如“羞怯”“躲”等词,赋予“思想”与作者同等的地位,引人注意。(写出一点给1分,写出任意两点给3分)
12.① 内容上,写“我”儿时对光阴的挥霍与祖父对光阴的爱惜,形成对比(1分);②结构上,运用插叙的手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承接上文“我”回忆自己是光阴富有者的情节,另一方面引出下文“我”对自己驱遣光阴浪费时光的悲哀与感叹(1分)。②凸显了不同阶段的人们或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光阴有不同的认识,警示人们要珍惜光阴的
13.文章有两条线索:① 现实生活中,“我”散步时看到的落叶,上面写着无形的“秋”,引发“我”的思考;②以“我”的切身感受和生活态度为线索。以时间为序展开回忆,文中贯穿思想与“我”的对话。两条线索一明一暗,使得文章脉络清晰,内涵丰富。(每点2分)
14.幼时,对时间无知觉,文中提到“我玩着玩着,无意识地玩去我的光阴。”(1分)后来希望时间过得快一些,文中写到“我曾用欢笑驱赶我的光阴。” (1分)再后来开始在意、计算时间,感觉时间不够;(1分)最后意识到生命会耗蚀,时间会流逝,终无可挽回。如“我感到有点迟暮了。”(1分)
15.“树叶”无法回到“枝上”|,说明生命形态一旦发生变化便无法重现。(1分)叶上无形的“秋”象征着生命的秋天到了,象征逝去的光阴。(1分)与前文第三段形成呼应,由初次感知到秋的来临到文末的重新审视这片叶子表明了作者经历的时间的沉淀与思想的洗礼之后对光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分)表达了虚掷光阴就是在浪费生命的主旨。(1分)人生有限,天地无穷,每一个人,在有限的光阴里,应当去追求,奋斗,为自己的理想与志向,也为自己充实的生命负责。(2分)(文本分析4分,谈自己的认识2分,大意对即可)
(二)光 阴赵丽宏
谁也无法描绘出他的.面目。但世界上处处能听到他的脚步。
当旭日驱散夜的残幕时,当夕阳被朦胧的地平线吞噬时,他不慌不忙地走着,光明和黑暗都无法改变他进行的节奏。
当蓓蕾在春风中灿然绽开湿润的花瓣时,当婴儿在产房里以响亮的哭声向人世报到时,他悄无声息地走着,欢笑不能挽留他的脚步。
当枯黄的树叶在寒风中飘飘坠落时,当垂危的老人以留恋的目光扫视周围的天地时,他还是沉着而又默然地走,叹息也不能使他停步。
他从你的手指缝里流过去。
从你的脚底下滑过去。
从你的视野和你的思想里飞过去.....
他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他能把巨石分裂成尘土,把幼苗雕成大树,把荒漠变成城市和园林,当然,他也能使繁华之都衰败成荒凉的废墟,使锃亮的金属爬满绿锈、失去光泽。老人额头的皱纹是他刻出来的,少女脸上的红晕也是他描绘出来的。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着。
他按时撕下一张又一张日历,把将来变成现在,把现在变成过去,把过去变成越来越遥远的历史。
他慷慨。你不必乞求,属于你的,他总是如数奉献。
他公正。不管你权重如山、腰缠万贯,还是一个布衣、两袖清风,他都一视同仁。没有人能将他占为己有,哪怕你一掷千金,他也决不会因此而施舍一分一秒。
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阴,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你漠视他,他就化成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有时,短暂的一瞬会成为永恒,这是因为他把脚印深深地留在了人们心里。
有时,漫长的岁月会成为一瞬,这是因为浓雾和风沙湮没了他的脚印。
10、作者写这篇文章主旨是什么?(2分)
11、文中横线上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分)
12、综观全文,说说光阴有哪些特性?(2分)
13、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2分)
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阴,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14、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有些感想,简要写出来。(2分)
参考答案:
10、要珍惜时间,努力创造人生。
11、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无时在我们的身边悄悄地前进。
12、一直前进、客观、公正 。
13、只要你珍惜时间,你就会成功。
14、略
篇7:一诺千金阅读题附答案
①去陕西出差,先到一个很偏远的小镇,接着坐汽车去村里。路凹凸不平特难走。沿着盘山公路转悠,没多久我就开始晕车,吐得一塌糊涂。后来翻过了两座高山,过了一条湍急的河,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好不容易捱到了村里。
②于是我开始忙着拍照,一群小孩子好奇地围着我,该换胶卷了,我随手把空胶卷盒给旁边的一个小孩子,她高兴极了,其他的孩子羡慕地围着看。看着小孩儿喜欢,我又拆了个胶卷盒给另一个小孩儿,他兴奋得脸都红了。我又翻翻书包再找出两支圆珠笔分给孩子们,惹得更多的孩子渴望地看着我的书包,我真后悔没多带几支笔。我拉着一个穿红碎花小褂的女孩儿问:“叫什么呀?”“小翠。”“有连环画没有?”“没有。”旁边男孩儿说:“学校只有校长才有本字典。”“姐姐回北京给你们寄连环画来,上面有猫和老鼠打架,小鸭子变成天鹅的故事。”听得他们眼睛都直了。
③我拿出笔记本:“记个地址吧。”“陕西×县李庄小学……”“谁收呢?”“俺姐识字,她收。”过来一个大一点的女孩儿,“姐姐,写李大翠收。”“好吧。”
④从陕西又转道去四川、青海。回北京忙着写报告,译成英文,开汇报会,一晃就是两个月。一天,偶尔翻到笔记本上的“李大翠”,猛然想起小村子的孩子们。我犹豫了一下:“孩子们早忘了吧?就是寄过去,也许路上丢了,也许被人拿走了,根本到不了孩子们手里。”
⑤第二天,我还是拜托有孩子的同事带些旧书来。大家特热情,没几天,我桌上就堆了好几十本,五花八门什么都有:《黑猫警长》、《邋遢大王》、《鼹鼠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如何预防近视眼》,居然还有一本《我长大了,我不尿床》,呵呵,是有婴儿的妈妈给的。从家里找了本《新华字典》,又跑书店买了本《课外游戏300例》,一同寄走了。
⑥快忘了的时候,接到李庄的.信:“北京姐姐你好,从你走以后,村里的娃娃天天都说这事儿。我们经常去镇上的邮局看看,嘱咐那儿的叔叔、婶婶,‘有北京来的信一定要收好啊,那是我们的。’等了两个月没有,村里的大人笑我们,‘北京的姐姐随口说的,城里人,嘿嘿,说话不作数的。’我们不信,姐姐清清楚楚地在本子上记下了我们的地址啊。后来发大水了,妈妈不让我们去镇上。我拉着小翠偷偷去,其实不远,半天就到了。万一书寄来呢?万一我们不在被别人拿走了呢?那天我们终于收到了。姐姐,你知道我们有多高兴吗?用化肥袋子包了好几层,几十里山路却是跑着回来的!晚上全村的娃娃都到我家来了,小翠是搂着书睡的,任谁也拿不走。第二天拿到学校,老师说建一个‘图书角’,让我当管理员。看的人必须洗干净手,不能弄坏了。书真好看,故事我们都背下来了,还给俺娘讲哩。”
⑦后来我又陆续寄了一些书和文具。秋天来了,收到一个沉甸甸的大包,李庄的。里面是大枣,红亮红亮地透着喜庆,夹着字条:“姐姐,队长说今年最好的枣不许卖,寄给北京。”我把枣分给捐书的同事,大家说从来没吃过这么甜的枣。
⑧从那以后,我明白了什么叫“一诺千金”。(选自《读者》17期)
1、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北京的姐姐为山村的孩子们承诺并寄书籍。
(2)解释“一诺千金”的意思,应该是:一句小小的诺言会有千金的价值。
2、本文第①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这段文字之所以交代“我”行路的困难,是为下文写山村的闭塞贫穷、孩子们渴望知识及孩子们在山路上背书籍的艰难等埋下伏笔及作铺垫的。
3、本文很多地方都非常地催人泪下,你读到第段后最为感动,你是因为而感动的。
答:我读第⑤段,为贫穷山村的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精神而感动。
4、下面一段文字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它应归位于哪儿最为合适?为什么?请说出理由。
我望着窗外,眼睛湿了,想着那两座高山,漫过桥的大水,还有泥泞的山路上一高一矮两个孩子抬着化肥袋子里的书籍的单薄的身影。我为曾经的犹豫感到羞耻——幸亏寄出去了,要不,永远对不起孩子们。要是伤了他们的心,我拿什么来弥补呀?
答:应归位于第⑥段与第⑦段之间,因为:它是作者的心理活动,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泥泞的山路上一高一矮两个孩子抬着化肥袋子里的书籍的单薄的身影”与第⑥段相照应;其中“我”的自责又为后文写“我”后来“陆续寄了一些书和文具”作铺垫。
5、若“我”回家后确实将自己对山村娃娃们的承诺忘记了,若你是“大翠”或“小翠”,你会有哪些想法呢?请写在下面。
答:善意的理解:可能是北京的姐姐工作忙了,暂时忘记了吧,我相信她会记起来的。
6、读罢本文,你最想对山村的孩子们说一句什么话?写在下面。
答:山村的孩子们,我为你们渴求知识的精神所感动,我为你们加油。
篇8:兰草阅读题附答案
①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要用“兰”作名呢?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香,兰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逗人喜爱,因此人们爱用“兰”为女孩子命名,希望他们像兰草一样娴淑温柔,美貌端庄,健康成长。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产生了想见兰草的愿望。
②但家乡没有兰草,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来到县城,那里也没有兰草。
③去年九月中旬,我们奉命来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镇灾区救灾。行洪区的高处已经露出了水面。少数回归的群众,已在残堤上搭起了临时灾棚,等候着重建家园。为了迎接行洪区中小学生归校,我们急于了解学校受灾情况。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学校;雄伟的教学大楼,整齐的教师宿舍。特别是校园美化,全市有名。四季花香,长年青翠,满园秀色。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所学校,除伤痕累累的教学大楼,依然倔强地挺立着,整座校园覆盖在厚厚的淤泥中。露出泥面的柏树、广玉兰、女贞树等,浑身泥土,成了朽木枯枝;至于那些名花们,早已杳无踪迹。一片泥沼,满目荒凉,看不到生命的迹象。我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④就在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的淤泥中了蹚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同行的校长告诉我们,这堆淤泥下是一个圆形的大花台,周围种的是一圈兰草。淹水前这些兰草叶长不过五寸。竟意想不到,它会在二个多月的滔滔洪水底下,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在洪水退后,群芳寥落,校园一片死寂。独有这兰草、兰花,带着与洪水顽强拼博后的疲劳与倦色,虽然减少了一些浓绿与浓香,却显得更鲜、更嫩、更加亮丽。我对这具有超强生命力的兰草,不禁肃然起敬。[A]在温柔舒适的花园中,兰草恪守名分,娴静恬淡,默默奉献,丰富人间香与美,从不张扬;[B]在荒山僻谷中,兰草仍然生机勃勃,奋发向上,散发出缕缕清香,不为沦落深山而自弃;[C]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 。
⑤我抬起头来,远远望见守候在残堤上的父老乡亲们,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秉(bǐng)性:性格];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1.这篇文章写兰草,着力表现了兰草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文中有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兰草的思想感情,这两个词语是:(小时候)_______________;(救灾时见了兰草)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画线部分写树和名花,这对表现兰草起了什么作用?(2分)
3.“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中的“竟”,表露了作者发现兰花时怎样的情感?(2分)
4.第④段里画浪线的句子中用了“顽强拼搏”一词,本段中能具体表现这种精神的语句子是:(2分)
5.第④段有两个层次。在下面题目中的横线里各填写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层意。(2分)
答:①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兰草;②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兰草。
6.第④段末画横线部分有A、B、C三个分句,请你根据本段的内容,给C句的空缺处补写2—4个短句,与A、B两个分句构成排比。(2分)
答: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这句话对全文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3分)
《兰草》答案
1.具有超强的生命力
想见;肃然起敬。
2.反衬(衬托)
3.吃惊(惊喜)、敬佩
4.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
5.描写(描绘);赞美(歌颂)
6.只需合理,形成排比即可:
原文语句:威武不屈,奋斗不止,争得了自己的生存,获得了发展的总机。
7.作用:揭示主旨,深化主题
理解:①两者都有顽强生命力
②战胜灾害,重建家园。
篇9:兰草阅读题附答案
①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要用兰作名呢?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香,兰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逗人喜爱,因此人们爱用兰为女孩子命名,希望她们像兰草一样娴淑温柔,美貌端庄,健康成长。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产生了想见兰草的愿望。
②但家乡没有兰草,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来到县城,那里也没有兰草。
③去年九月中旬,我们奉命来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镇灾区救灾。行洪区的高处已经露出了水面。少数回归的群众,已在残堤上搭起了临时灾棚,等候着重建家园。为了迎接行洪区中小学生归校,我们急于了解学校的受灾情况。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学校:雄伟的教学大楼,整齐的教师宿舍。特别是校园美化,全市有名。四季花香,长年青翠,满园秀色。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所学校,除伤痕累累的教学大楼,依然倔强地挺立着,整座校园覆盖在厚厚的淤泥中。露出泥面的柏树、广玉兰、女贞树等,浑身泥土,成了朽木枯枝;至于那些名花们,早已杳无踪迹。一片泥沼,满目荒凉,看不到生命的迹象。我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④就在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蹚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同行的校长告诉我们,这堆淤泥下是一个圆形的大花台,周围种的是一圈兰草。淹水前这些兰草叶长不过五寸。竟意想不到,它会在二个多月的滔滔洪水底下,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在洪水退后,群芳寥落,校园一片死寂。独有这兰草、兰花,带着与洪水顽强拼搏后的疲劳与倦色,虽然减少了一些浓绿与浓香,却显得更鲜、更嫩、更加亮丽。我对这具有超强生命力的兰草,不禁肃然起敬。【A】在温柔舒适的花园中,兰草恪守名份,娴静恬淡,默默奉献,丰富人间香与美,从不张扬:【B】在荒山僻谷中,兰草仍然生机勃勃,奋发向上,散发出缕缕清香,不为沦落深山而自弃;【C】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
⑤我抬起头来,远远望见守候在残堤上的父老乡亲们,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秉(bng)性:性格;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1.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①诅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日俱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写兰草,着力表现了兰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文中有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兰草的思想感情,这两个词语是:(小时候)__________;(救灾时见了兰草)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画线部分写树和名花,这对表现兰草起了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中的“竟”,表露了作者发现兰花时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段里画浪线的句子中用了“顽强拼搏”一词,本段中能具体表现这种精神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④段有两个层次。在下面题目中的横线里各填写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层意。
答:①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草。
②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草。
7.第④段未画横线部分有A、B、C三个分句,请你根据本段的内容,给C句的空缺处补写2——4个短句,与A、B两个分句构成排比。
答: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这句话对全文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喜欢或者不喜欢文中的哪句话?请说说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兰草》阅读答案:
1、①(咒)骂;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2、具有超强生命力(生命力极强、顽强拼搏,或其它相同意思的表达);想见(兰草);肃然起敬。
3、反衬或衬托(或对比)。
4、惊喜、敬佩。
5、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
6、①描写或描绘、绘;②赞(美、颂等)。
7、本题难度较大,评分应从激励出发,不必苛求能否构成排比,只要所写的短句中又恰当的,一句给1分,给满2分为止。若其中出现有创意的某个短句即可高给满分。(原句:兰草威武不屈,奋斗不止,争得了自己的生存,获得了发展的先机。仅供参考。)
8、揭示(表现、突出等)主旨(中心、主题等);含义理解要点:①两者同样具有超强的生命力,或顽强拼搏的精神;②战胜灾害(困难),重建家园(美好生活)。
9、本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论选句是否恰当,只要言之成理都应给分。
篇10:《六国论》阅读题附答案
《六国论》阅读题附答案
阅读下面《六国论》中文段,完成问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 未尝:不曾
B.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不免:免不了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因此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革灭:消灭
2.对下列各句加粗的词语的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是谁之过与
③李牧连却之
④却匈奴七百余里
A.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
B.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不同
C.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
D.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相同
3.下列各项中的句子是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参考答案:
1.B
2.A
3.A
韩翃诗歌阅读题附答案(精选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