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love2you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桑怿传(节选) 欧阳修》阅读训练题附答案,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桑怿传(节选) 欧阳修》阅读训练题附答案,方便大家学习。
- 目录
篇1:《桑怿传(节选) 欧阳修》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桑怿传(节选) 欧阳修》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怿)又闻襄城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奏其事,授郏城尉……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姑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1.下列句中的以与以舟载民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不以物喜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D.可以一战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文段主要写了桑怿的两件事。
B.在桑怿做郏城尉的时候,他除掉了好多个强盗。
C.桑怿虽没有文读过多少书,但所作所为事情都合乎情理。
D.在此文中,桑怿表现出了有勇有谋、体恤民情的品质。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缚其余: ②见民走避溺者:
③怿善剑及铁简: ④粟尽乃止: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奏其事。 (2分)
译:
(2) 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 (2分)
译:
参考答案:
1.(2分) ( B )
2.(2分) ( B )
3. (4分) .
①缚:捆绑 ②走: 跑 ③善:善于、擅长 ④尽:完
4. (4分)
(1) 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奏其事。 (2分)
译: 汝旁县因此没有了强盗,京西转运使上报了这件事。 (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2) 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 (2分)
译:看到百姓年成不好,会聚乡里 人供养他们。(荒岁饲各得1分。)
篇2:文言文阅读《桑怿传》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桑怿传》题目及答案
桑怿传(节选)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怿)又闻襄城②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③奏其事。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孤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④,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民荒岁,聚其里人⑤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⑥,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注释】①桑怿(yì):人名。②襄城:地名。下文的汝旁县郏城雍丘均指地名。③京西转运使:官职名。下文的尉也是官职名。④廪:粮仓。⑤里人:同乡人。⑥铁简:狭长的铁片。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即推仆地缚之(绑,捆绑)
B.见民走避溺者(跑,逃跑)
C.怿善剑及铁简(善于,擅长)
D.聚其里人饲之(喂养)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盗不可为也皆次当行,为屯长
B.不使之知觉辍耕之垄上
C.将以舟载之祭以尉首
D.粟尽乃止当之者乃公子扶苏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
②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小题4】结合选文,请你对桑怿这个人物作简要评价。(4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C
【小题1】①桑怿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事迹大多如此类。②力量可抵过几个人,并且很有谋略。
【小题1】(1) 有勇有谋,既健且勇;(2)体恤民情,仗义疏财。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D.聚其里人饲之(供养)。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A 中的两个为都作动词,解释为做。C中的'两个以都作介词,解释为用。B中的第一个之作代词,解释为他;第二个之作动词,解释为到。 D中的第一个乃作副词,解释为才;第二个乃作动词解释为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翻译时,除了要抓住然、为等重点字,还要补充出省略的成份(桑怿)。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桑怿我愿意往来其中察访不法之徒你答应我不偷盗,现在又偷盗乡里老人的尸衣,不是你吗?用贿赂获得官职,非出我心,何况我贫穷无银。即使有,本来也不能那样做。看到百姓年成不好,会聚乡里供养他们等方面来分析其人物形象。
篇3:《桑怿传(节选)》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桑怿传(节选)》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桑怿①传(节选)
欧阳修
(怿)又闻襄城②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③奏其事,授郏城尉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姑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④,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民荒岁,聚其里人⑤饲之⑥。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⑦,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注释:①桑怿(yì):人名。②襄城:地名。下文的汝旁县郏城雍丘均指地名。③京西转运使:官职名。下文的尉也是官职名。④廪:粮仓。⑤里人:同乡人。⑥饲:供养。⑦铁简:狭长的铁片。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1)缚( )
(2)走( )
(3)善( )
3.说说文中画线句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概括桑怿授郏城尉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面对受灾的民众,桑怿是如何救助的?请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选文,请你对桑怿这个人物作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2.(1)绑,捆绑;(2)跑,逃跑;(3)善于,擅长
3.但桑怿并没读过多少书,然而,他的所作所为都合乎情理。(意对即可)
4.桑怿在襄城独自杀死了几个盗贼井捉拿了其余盗贼,汝旁县也因此没有盗贼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5.(1)以舟载民;(2)聚其里人饲之
6.示例:(1)有勇有谋,既健且勇;(2)体恤民情,仗义疏财。
篇4:《欧阳修传》阅读题答案
《欧阳修传》阅读题答案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阅读训练附答案作者:欧阳修 文章来源:不详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阅读训练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6分)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①。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③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④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 欧阳修传》)
【注】①嶷(y ])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②机阱:陷阱。③宽简:宽松简易。④便:安逸、安适。
8.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因 取 旧 案 反 覆 观 之
9.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读书辄成诵( )
(2)晚更号六一居士( )
(3)虽机阱②在前( )
(4)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 )
10.用同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
11.当有文人来访,欧阳修为什么不与他们谈论文章?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选文第三段,结合下面的链接文字,具体说说欧阳修具有怎样的.从政思想。(4分)
【链接】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参考答案:
8.因∕取旧案∕反覆观之
9.(1)就 (2)改变,更换(3)即使 (4)有人
10.(欧阳修)在一个废书簏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留下地书稿,读后对韩愈十分仰慕。
11.因为欧阳修认为“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12.欧阳修具有“与民同乐”的从政思想,他宽松待民,简易做事,达到了“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的效果,而这种效果也就是《醉翁亭记》中“太守之乐其乐”的原因。(意思对即可)
篇5:欧阳修全集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欧阳修全集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 郎,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川,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以治闻。由万川相次九领州而治之,一再至日鄂川。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日歙州,民习律争,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 。其枧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曰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③之。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某所,皆是,然后欢曰:“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公刚果有气外严自明不 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初,皇考侍郎为许日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及公佐峡川,晋公荐之,遂拜著作。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皆以岁月考课,次第升,知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皆所当得.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荆南,遂归焉。以景佑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家,年七十有三。 (选自《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版,有删节。)
【注】①狴(bì):监狱.。②箦(zé):竹席。③鞠(jū):审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世指为难治者 指:指称,称 B.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素:一向,平素
C.公坚不回 回:返回 D.亦以是持其身 持:约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 B.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 D.使与之游,待之极厚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3.下列用“/”线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刚果有气/外严自明/不可犯/以是 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
B.公刚果有气/外严/自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
C.公刚果有气/外严/自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
D.公刚果/有气外严/自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
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某所/皆是/然后欢曰/公/神明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颜之所以推荐欧阳颍自建宁县往万州代职,是因为他认为万州难治理,需任用非常善于治理的人的缘故。
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
C.欧阳颍认为富家失盗是富家二子所为,将其抓获,严加审问,二子供认不讳,后又起获了赃物,百姓叹服。
D.欧阳颍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才干,经丁晋公推荐拜著作佐郎,其后多次任知州之职,景祜元年在家 去世。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译:
(2)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译:
(3)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译:
答案
1.【C】
2.【C】
3.【A】
4.【B】
5.(1)译文: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苦恼。
(2)译文: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
(3)译文:他治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像)这样,那些容易的(就)可以知道了。
篇6:张咏传阅读训练附答案
张咏传阅读训练附答案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湜、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 第:科举考中
B.推辱主帅 推:追究
C.不痛绳之 绳:捆绑
D.复命知益州 知:掌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议以咏首荐 若以一部校故
B.咏引前事为言 为乡里所称
C.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 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D.饥者八九 求霖者三十年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张永德被惩办后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B.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
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D.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4分)
②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3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张咏“惜才”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参考答案:
1.C
2.C
3.A
4.C
5.(10分)(1)(7分)
①(4分)这些人如果不能用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将来一旦像蜂群一样聚集起来成为盗寇,那么就会成为很大的祸患。
②(3分)傅先生是天下很有才德的人,我尚且没机会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人,怎么敢直呼他的名。
(2)(3分)①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
②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遂敦勉就举。
③访求傅霖三十年.
篇7:阮籍传阅读题附答案
阮籍传阅读题附答案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踽,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已,由是咸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后,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以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
会帝让九赐,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沉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骨瘠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欲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悦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悟,乃见青眼。由是礼德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坏府舍屏障坏:毁坏
B.直言穷矣,举声一号穷:尽
C.口不臧否人物臧否:批评
D.乃赍酒挟琴造焉造:赠送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晋时期的名士阮籍出生于宦门,生性孤傲不羁,任何时候不管什么事都绝不表现在神态上,人们难以理解他,说他是痴呆子。
B.文中写阮籍常常借酒醉远祸、自求东平相旬日而还以及对“杀父乃可”的妙解,表现出他在险恶环境中的生存智慧。
C.阮籍是一个不拘礼教的'人,对于那些固守礼教者往往给以白眼,也因此受到他们的痛恨;而对于不拘礼教者则给以青眼,表示尊重和欢迎。
D.文章对阮籍“母终”时的表现和对裴楷、嵇康、嵇喜的不同态度的细节描写,让读者对其“不拘礼法”的个性印象深刻。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A
3.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
4.(1)钟会多次问他一些时事问题,想趁机找出差错来治他的罪。得分点:数、因、句顺。(2)使者把这事告诉阮籍,阮籍便写在案上,让人抄写,文字都不必改动。得分点:以告(省略句)、书案、无所 答案解析: 1.
试题分析:A坏:拆除;C臧否:评论人物的好坏善恶;D造:访问
2.
试题分析:A项,“什么事都不表现在神态上”错。
3.
试题分析:本句不难,根据结构就可以划分出来。“知母”“不知父”结构一致,“而”表转折;“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结构一致。
4.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数:多次。(一词多义)以:拿。(重要虚词)因:趁机。(重要虚词)可否:差错。致:意译为“治(罪)”。 (2)以告:省略句,以(之)告。书案:省略句,书(于)案。无所:固定结构,没有什么。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
篇8: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15分)
季文子(即鲁国大夫黄越)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共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麤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麤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文子以告孟献子,献子囚之七日。自是,子服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马饩不过稂莠。文子闻之,曰:“过而能改者,民之上也。”使为上大夫。
【小题1】句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吾亦愿之(代妾衣帛、马食粟) B.然吾观国人(这样) C.吾是以不敢(因此) D.使为上大夫(成为,当)
【小题2】“人共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这个句子的意思是( )A.别人恐怕会认为你儿子喜欢这样做,并且不愿为国增光吧! B.别人大概认为你喜欢这样做,将不会为国增光吧!C.别人恐怕会认为你儿子吝啬,并且不愿为国增光吧! D.别人大概会认为你吝啬,并且不能为国增光吧!
【小题3】下列对季文子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季文子先后辅佐了两名国君,地位很高,但是他的妾不穿丝绸,马不吃饲料。 B.季文子关心国人,能与低层民众同甘共苦。 C.季文子认为应该凭高尚的德行为国增光。 D.季文子认为能够改正错误的人是可以重用的。
【小题4】翻译(6分)
①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①况且我听说凭借道德显荣才可以为国争光,没有听说因为妻子穿得好和马匹吃得好可以为国争光.
②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绸之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解析
【小题1】B.然吾观国人(但是)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B项分析的不正确。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篇9:《征服》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征服》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征服
三年前一个有红嘴鸥的季节,我坐在昆明市城西翠湖边一间不起眼的茶室里,听“酒友”大张——一位业余登山爱好者,讲述一段攀登哈巴雪山的故事。茶室里很静,只有我们两个人,灯光凝固成昏黄状态,冬雨被凄厉的夜风驱赶着一阵阵扑向木格窗子,发出“刷刷”的响声……
大张大大地灌了一口冰冷的啤酒,接着说:“到了5100米的时候,只剩下队长、向导和我三个人了,其余的人由于中途突然下雨,气候恶劣,都已撤回4800米的大本营。向导是当地人,一位沉默寡言的小伙子,他曾劝我们全体撤回,说这种天气根本不能登顶,但队长不愿放弃,他为这次登山已精心准备了半年。我也想试试,我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于是我们继续努力,向导在前,队长居中,我在最后,相距5-10米的距离。
“半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一个岔口处。这时细雨已经变成了风雪,狂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我们蜷缩在一道雪坡下面,三个人紧紧地靠在一起,我头痛欲裂,胸腔里仿佛塞了一团棉花,呼吸极其困难。我看了表是上午11时,四周却是一片迷蒙,能见度不足10米,耳边只有风声在呜呜地吼叫,像是在倾诉着什么,又像是在抗议着什么。我知道5396米的峰项离我们不远,但我们却看不到它,它就躲在风雪的背后,云层下面,但它肯定看得见我们……想到这里,心中一阵难以名状的恐惧感油然而生。
“我看了看队长,风雪帽和墨镜遮住了他的脸颊,看不到他的表情,但他直视远方,显得很镇静,也很坚定。我用肘碰了碰他,大声问他,‘怎么办?’他仿佛没听见,依然直视着那个迷茫的世界。我又碰了他一下,说:‘撤吧。’他说:‘等等吧,也许还有希望。再说现在怎么撤?’
“这话没错,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撤退的可能,我们只能在这里固守。但我们也明白了他的意思,他仍怀着一丝侥幸心理,盼望着天气能够好转。雪山上的气候就是这样,就像这场风雪会突然降临,阳光自然也会突然间就照耀大地。
“但直到下午2时,风雪仍没有停止的迹象。常识告诉我们,无论如何今天没有登顶的希望了,因为时间不够了,我们必须选择撤退,这还要天公作美,雪山上是无法过夜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已经到了威胁生命的程度。队长的情绪也渐渐变得焦躁起来。但是他依然死死地盯着峰顶的方向。
“一直默不作声的向导在整理装备,我明白他是在为下山做准备,我们必须在天黑前返回大本营。
“风雪渐渐小了下来,我和向导开始撤退,但队长却坐在那里不动。我喊:‘走吧,时间来不及了。’但他宛若没有听见,没有理我。我几步奔到他面前,揪住他喊道:‘你不要命了?’他也激动起来,一把将我摔倒在雪地里,嘶哑着嗓子说:‘我不走,我必须上去。’他指着云层里的'峰项。‘我到这里来就是为了征服。而它也已经跟我玩了一天了,此刻它肯定正躲在那里笑话我呢,我不能就这么输给它。’‘你这是在玩命。’我喘着粗气说。他却说:‘不,这是较量。我要跟它比比,谁是这里的主人,我一定要征服它。’
“这时,一直看着我们争吵的向导突然说话了,黝黑的脸上布满了庄重,他问:‘征服?征服哈巴雪山吗?它是我们心中的神山,你要征服它,是不是也想征服我们这些世世代代崇拜它的人?别说你现在还没有登上去,就是你此刻真的站在峰顶,就征服它了吗?相反,你只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只会因为它那广博的胸怀而羞愧。他多少年前就在这里,默默地孕育了这片土地,而你却居然要跟它争谁是这里的主人?’
“我和队长一下子惊呆了。我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位朴实而木讷的小伙子会说出这样的话。
“向导这时幽幽地说道:‘朋友,跪下吧,乞求它的宽恕,祈求它保佑我们平安下山。’说罢,双膝跪倒,朝着峰顶双臂展开,身子深深地伏了下去,我们俩不由自主地也跟着他跪了下去。
“这时,奇迹出现了。峰顶顿时风起云涌,一缕阳光从乌云间剑一般的刺了下来,紧紧地钉住我们。不一会儿,云层散去,一座晶莹剔透的雪峰就这样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它纯洁、孤傲、挺拔……像一位宽容的母亲,慈祥地看着我们。
“当然,这也许只是大自然的一种巧合。但是这时,我分明看见,向导早已泣不成声,只是仍然虔诚地不断磕头;队长的脸庞被风雪帽子遮住了,但墨镜下滚出两行热泪……”
故事讲到这里,大张喉头一阵哽咽,紧紧地闭上眼睛。半晌,他才又喝了那冰冷的啤酒,说:“回到昆明以后,我暗自发誓,以后登山,决不再登雪山。对于哈巴雪山,我更将毕生地敬重它,因为它教给我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也许我还会去,但不是登山,而是朝拜。”
【小题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小题2】队长不愿意放弃攀顶的理由是什么?
【小题3】向导的这番话表达了他对雪山的什么感情?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小题4】本文有一处云开日出的描写,作一下赏析。
【小题5】有人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也有人说“到了山顶,我发现了自己的渺小”,你登上山顶的感觉又如何呢?
【小题6】如果需要给本文换一个题目的话,换成什么好呢?为什么?
【小题7】人与自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你认为他们之间应是什么关系?请举例说明。
答案
【小题1】我与队长带着征服的愿望攀登哈巴雪山,受到恶劣的天气的困阻,最终在向导的教育下明白了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和谐,而不是征服。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小题1】为这次登山准备了很长时间,攀登的目的就是为了征服,为了争做这里的主人。
【小题1】敬畏之情。“黝黑的脸上布满庄重”、“心中的神山”、“世世代代崇拜”、站在峰顶“只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只会因为它那广博的胸怀而羞愧”。
【小题1】作者用“刺”、“钉”两个动词写出了阳光穿透云层照射山峰的力量,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雪峰比作一个宽容而又慈祥的母亲,她饶恕了我们的狂妄自大,给人强烈的震撼力。
【小题1】略
【小题1】略
【小题1】略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与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大张的描述”来概括,在概括时,注意“登山的目的、遇到的困难”等内容;道理根据“文章的最后一段”来概括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队长登山前的准备以及登山的目的”来分析队长不愿意放弃攀顶的理由。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向导的语言描写”来概括其对雪山的感情,并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此句抓住“刺、钉”等动词以及“比喻”这种修辞修辞手法来鉴赏此句即可。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根据文章的内容,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登上山顶时,感到眼界极为开阔,心胸顿时变得豪迈起来。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根据文章的内容来拟题,比如可以拟题为“朝拜”, 因为本文主要想表达的主题就是人应善待自然,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睦相处。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比如“人与自然之间应是互相依赖,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的关系”。如近几年来,我国广大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天气,都是因为我们过度放牧、滥伐森林造成的。但现在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三北地区开展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植树种草等工作,使得气候恶化有所改善。
《桑怿传(节选) 欧阳修》阅读训练题附答案(集锦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