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uju9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纪昀妙对乾隆》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纪昀妙对乾隆》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纪昀妙对乾隆》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纪昀妙对乾隆》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纪昀妙对乾隆
纪文达体肥而畏暑,夏日汗流浃背,衣尽湿。时入值南书房①,每出,至值庐②,即脱衣纳凉,久之而后出。高宗闻内监言,知其如此,某日欲有以戏之。会纪与同僚数人,方皆赤身谈笑,忽高宗自内出,皆仓皇③披衣。纪又短视④,高宗至其前,始见之,时已不及着衣,亟伏御座下,喘息不敢动。高宗坐二小时不去,亦不言。纪因酷热不能耐,伸首外窥,问曰:“老头子去耶?”高宗笑,诸人亦笑。高宗曰:“纪昀无礼,何得出此轻薄之语!有说⑤则可,无说则杀。”纪曰:“臣未衣。”高宗乃命内监代衣之,匍匐于地。高宗厉声继问:“‘老头子’三字何解释?”纪从容免冠,顿首谢曰:“万寿无疆之为‘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高宗乃悦。
——选自《清稗类钞》
【注释】
⒈纪文达:即纪昀,字晓岚,谥号文达 ⒉入值南书房:在宫内南书房当值 ⒊值庐:值班的书房 ⒋仓皇:急忙 ⒌短视:近视 ⒍亟(jí):急 ⒎说:解释 ⒏衣:穿衣。
【阅读提示】
本文选自徐珂《清稗类钞》。纪昀,生于1724年,清著名的文学家,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宰相助手)。曾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编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撰有《阅微草堂笔记》。本文主要写了纪昀妙对乾隆之问,巧释“老头子”含义,表现了他的`机敏。
【阅读训练】
1.加中字解释。
(1)夏日汗出浃.背 ( ) (2)会.纪与同僚数人 ( ) (3)方.皆赤身谈笑 ( ) (4)诸.人皆笑 ( ) (5)顿首谢.日 ( )
2.指出句中文言虚词的用法或意义。
(1)久之.而后出 ( ) (2)知其.如此 ( ) (3)纪以.酷热不能耐 ( ) (4)匍匐于.地 ( )
3.翻译句子。
(1)高宗坐二小时不去,亦不信。
(2)高宗乃命内监代衣之。
4.读了此段文字,你感觉纪昀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湿透 适逢 正 众 请罪。
2.凑足音节 他 因为 在。
3.高宗坐了两个小时不离开,也不说话。
高宗于是就叫太监帮他把衣服穿上。
4、俐齿伶牙、睿智诙谐
【参考译文】
纪昀(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曾担任乾隆皇帝的文书。)他身体肥胖,特别怕热,夏天常汗流浃背,衣衫都湿透了。每次去书房值班,总要赤膊纳凉,过了好长时间才出来。乾隆皇帝从太监口中听说纪昀有这种习惯后,特地要故意戏弄他一番。一天,纪昀与好几个同僚又在赤膊谈笑。忽然间乾隆走了进来,其余的人远远望见,急忙披上衣衫,唯独纪昀因为近视,待列乾隆快走到他跟前时才发觉,可是已经来不及穿衣了,情急之下,他便躲在宝座后面,连大气也不敢透。乾隆坐了两个小时不走,也不讲话。那天天气酷热,纪昀热得再也熬不住了,便伸出头向外张望,问同僚们:老头子走了吗?’’乾隆暗笑,同僚们也忍俊不禁。乾隆说:纪昀,你好无礼,怎么能讲出如此轻薄的话!为什么叫我‘老头子’?解释得出就饶恕你,要是解释不出就砍你的头。?纪昀说:我没穿衣服。?乾隆便叫太监帮他把衣服穿上。乾隆再一次用严厉的口气问:‘老头子’三字到底怎么解释??纪昀不慌不忙地脱下帽子,磕过头,然后说:陛下万寿无疆,这就叫做‘老’;您顶天立地、至高无上,这就叫做‘头’;天与地是皇上的父母,因此叫‘子’。?这一番巧妙的恭维回答,说得乾隆开怀大笑。
篇2:《唐纪五十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唐纪五十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六月,壬寅朔,昭义节度使李抱真薨。其子殿中侍御史缄与抱真从甥元仲经谋,秘不发丧,诈为抱真表,求以职事授缄;又诈为其父书,遣裨将陈荣诣王武俊假货财。武俊怒曰:“吾与乃公厚善,欲同奖王室耳,岂与汝同恶邪!闻乃公已亡,乃敢不俟朝命而自立,又敢告我,况有求也!”使荣归,寄声质责缄。
昭义步军都虞候王延贵,汝州梁人也,素以义勇闻。上知抱真已薨,遣中使第五守进往观变,且以军事委王延贵。守进至上党,缄称抱真有疾不能见。三日,缄乃严兵诣守进,守进谓之曰:“朝廷已知相公捐馆,令王延贵权知军事。侍御宜发丧行服。”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守进召延贵,宣口诏令视事,趣缄赴东都。元仲经出走,延贵悉归罪于仲经,捕斩之。诏以延贵权知昭义军事。
秋,七月,壬申朔,以王延贵为昭义留后,赐名虔休。昭义行军司马、摄州刺史元谊闻虔休为留后,意不平,表请以磁、邢、洺别为一镇。昭义精兵多在此三州,谊厚赉以悦之。上屡遣中使谕之,不从。临守将夏侯仲宣以城归虔休,虔休遣磁州刺史马正卿督裨将石定蕃等将兵五千击州;定蕃帅其众二千叛归谊,正卿退还。诏以谊为饶州刺史,谊不行;虔休自将兵攻之,引水以灌城。九月,王虔休破元谊兵,进拔鸡泽。
(节选自《唐纪五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遣裨将陈荣诣王武俊假货财
诣:指使。
B.吾与乃公厚善
善:交好。
C.令王延贵权知军事
知:主持。
D.趣缄赴东都
趣:催促。
【答案】选A。诣:往,到……去。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
B.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
C.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
D.缄愕然/出/谓诸将曰/朝廷不许缄掌事/诸君意如何/莫对/缄惧/乃归发丧/以使印及管钥授监军。
【答案】选D。前三项都有“破句”,句读标错。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缄为了继承节度的职位,不仅没有将父亲去世的消息公之于众,反而伪造了父亲的表章。王武俊为人正直,不肯与李缄狼狈为奸,并让陈荣回去,口头传达他对李缄的质问与责备。
B.王延贵本是昭义步军都虞侯,当德宗知道李抱真已死,便派遣中使第五守进前去观察形势的变化。李缄害怕了,交付了重要物件。第五守进口头宣布诏旨,命令王延贵主管事务。
C.德宗任命王延贵为昭义留后,赐给他新的名字,叫王虔休。昭义行军司马、摄州刺史元谊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心中愤慨不满。石定蕃也素来不满王虔休,于是,率领他的部众二千人叛变,归降元谊。
D.德宗颁诏任命元谊为饶州刺史,元谊不肯前去就任。王虔休亲自领兵攻打元谊,还引来水淹灌州城。九月,王虔休打败元谊的兵马,进军攻克鸡泽。
【答案】选C。“石定蕃也素来不满王虔休”无据。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闻乃公已亡,乃敢不俟朝命而自立,又敢告我,况有求也!使荣归,寄声质责缄。(5分)
【答案】听说你父亲已经去世,你竟敢不等待朝廷的任命便擅自继位,还敢告诉我,况且有求于我!”他让陈荣回去,口头传达他对李缄的质问与责备。(得分点:第二个“乃”、“俟”、“寄声”各一分,句子大意2分)
(2)昭义精兵多在此三州,谊厚赉以悦之。上屡遣中使谕之,不从。(5分)
【答案】昭义的'精锐兵马多数驻扎在这三个州,元谊重重地奖赏他,以便取悦他们。德宗屡次派遣中使晓示他,但他不肯听从。(得分点:“赉”、“悦”、“谕”各一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六月,壬寅朔(初一),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去世。他的儿子殿中侍御史李缄,与李抱真的表外甥元仲经谋划,先不将李抱真去世的消息公告于众,伪造李抱真的表章,请求将节度使的职务授给李缄,还伪造他父亲的书信,派遣副将陈荣前往王武俊处借用钱财。王武俊生气地说:“我与你父亲深深交好,是为了共同辅助朝廷而已,怎么会与你狼狈为奸呢!听说你父亲已经去世,你竟敢不等待朝廷的任命便擅自继位,还敢告诉我,况且有求于我!”他让陈荣回去,口头传达他对李缄的质问与责备。
昭义步军都虞候王延贵,是汝州梁地人氏,平素以见义勇为知名。德宗知道李抱真已经去世了,便派遣中使第五守进前去观察形势的变化,将要把军中事务交付给王延贵。第五守进来到上党时,李缄声称李抱真重病在身,不能接见。过了三天,李缄才全副武装地去见第五守进,第五守进告诉他说:“朝廷已经知道李相公去世了,已命令王延贵暂且代理军中事务。你最好还是将消息公之于众,为你父亲服丧守孝吧。”李缄惊讶不已,出来以后,他对各将领说:“朝廷不允许我执掌军中事务,诸位意下如何?”没有人回答他。李缄害怕了,便回去将李抱真的死讯公布于众,把节度使的印信和钥匙交给监军。第五守进召来王延贵,口头宣布诏旨,命令王延贵任职,催促李缄前往东都洛阳。元仲经外出逃走。王延贵把罪责全部加给元仲经,便逮捕并斩杀了他。德宗颁诏任命王延贵暂且代理昭义军中事务。
秋季,七月,壬申朔(初一),德宗任命王延贵为昭义留后,赐给他新的名字,叫王虔休。昭义行军司马、摄州刺史元谊听说王虔休担任了留后,心中愤慨不满,上表请求将磁州、邢州另外组成一个节镇。昭义的精锐兵马多数驻扎在这三个州,元谊给与丰厚的待遇,以便取悦他们。德宗屡次派遣中使晓示他,但他不肯听从。临洺的守城将领夏侯仲宣率领全城归顺了王虔休,王虔休派遣磁州刺史马正卿督促副将石定蕃等人领兵五千人进击州。石定蕃率领他的部众二千人叛变投降元谊,马正卿撤退而还。德宗颁诏任命元谊为饶州刺史,元谊不肯前去就任。王虔休亲自领兵攻打元谊,还引来水淹灌州城。九月,王虔休打败元谊的兵马,进军攻克鸡泽。
篇3:《三国志·武帝纪》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三国志·武帝纪》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公①自东征备,破之,还于官渡。
二月,绍遣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自引兵至黎阳,将渡河。
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颜良可禽也。”公从之。绍果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绍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公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曰:“可五六百骑。”有顷,复白:“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公曰:“勿复白。”乃令骑解鞍放马。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绍将文醜将五六千骑至。诸将复白:“可上马。” 公曰:“未也。”有顷,骑至梢多。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竟大破之,斩醜。良、醜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
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塠为屯。公亦分营以当,合战不利。公与荀彧书,议欲还许②。 彧以为:“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公从之。
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尽烧其车。
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送之。绍谋臣许攸来奔,说公去琼等。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袭。琼等望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琼。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 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彼攻琼等,吾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郃等闻琼破,遂来降。绍众大溃。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公收绍书,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
冀州诸郡多举城邑降者。至是公破绍,天下莫敌矣。
(选自《三国志·武帝纪》,有删节)
【注】①公:指曹操。②许:地名,许县。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颜良可禽也 禽:擒拿
B.公勒兵驻营南阪下 勒:勒令
C.遣徐晃、史涣邀击 邀:拦截
D.自将步骑五千人夜袭 将:率领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若将渡兵向后者 若入前为寿
B.欲与公决胜败 彼与彼年相若也
C.何向而不济 青泥何盘盘
D.绍初闻公之击琼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在处死了密谋加害自己的董承等人后,亲自领军东征刘备,凯旋官渡。
B.为救援刘延,曹操采纳荀攸的建议,佯装渡河,突袭白马,终于大获成功。
C.面对袁绍的连营之阵,处于劣势的曹操在荀彧劝说下,坚定了决战的信心。
D.曹操采纳荀攸的计策,烧毁袁军粮车,斩杀淳于琼,破袁绍后,天下莫敌。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拥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5分)
(2)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5分)
参考答案
4.B(勒:率领)
5.D(A项,连词,表假设,如果/代词,你;B项,介词,跟/连词,和;C项,疑问代词,哪里/副词,多么;D项,均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D(“斩杀淳于琼”,采纳的是许攸的建议)
7.(1)曹操于是带领军队加快向白马进发,还未到白马,只剩十多里时,颜良(才发觉),非常吃惊,(慌忙)前来迎战。
(5分,“引”“兼”“趣”“逆”各1分,句意1分)
(2)您用很弱的兵力去对付很强的敌军,如果不能制服敌人,必然会被敌人欺凌,这一仗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关键。
(5分,“弱”“当”“是”各1分,“为所”1分,句意1分)4.B(勒:率领)
5.D(A项,连词,表假设,如果/代词,你;B项,介词,跟/连词,和;C项,疑问代词,哪里/副词,多么;D项,均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D(“斩杀淳于琼”,采纳的是许攸的建议)
7.(1)曹操于是带领军队加快向白马进发,还未到白马,只剩十多里时,颜良(才发觉),非常吃惊,(慌忙)前来迎战。
(5分,“引”“兼”“趣”“逆”各1分,句意1分)
(2)您用很弱的兵力去对付很强的敌军,如果不能制服敌人,必然会被敌人欺凌,这一仗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关键。
(5分,“弱”“当”“是”各1分,“为所”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建安五年春正月,董承等人谋害曹操的阴谋败露,都被处死。曹操亲自东征刘备,打败了他,回到官渡。
二月,袁绍派遣淳于琼、颜良攻打驻扎在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并亲自领兵到黎阳,准备渡河。
夏四月,曹操北上救援刘延。荀攸劝曹操说:“我们现在兵少,敌不过袁绍,必须分开敌人的兵力才行。您到延津,做出好像要渡河抄他后路的样子,袁绍必然要分兵西应,然后我们用轻装部队袭击白马,(攻其不备),就可以捉住颜良。”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袁绍果然分兵西应。曹操于是带领军队加快向白马进发,还未到白马,仅剩十多里时,颜良才发觉,非常吃惊,慌忙前来迎战。曹操命令张辽、关羽为前锋,大破敌军,杀了颜良。于是解了白马之围。袁绍渡过黄河,追赶曹操直到延津南边。曹操统率部队安营在白马山南坡下,派人登上壁垒瞭望袁军,瞭望的人报告说:“大约有五六百骑兵。”过了一会儿,又报告说:“骑兵逐渐增多,步兵数不清。”曹操说:“不用再说了。”就命令骑兵解下马鞍,把马放开。将领们认为敌人骑兵很多,不如赶紧回去保护营寨。荀攸说:“这正是用来诱敌的,为什么要走开呢?”袁绍大将文醜率领五六千骑兵追到了。曹军的将领们又说:“现在可以上马(出击)了。”曹操说:“还不行。”又过了一会儿,追来的骑兵越来越多。曹操说:“可以了。”于是全体上马。当时曹操骑兵不满六百,最终大败袁军,斩杀了文醜。颜良、文醜都是袁绍手下的名将,才打两仗都被打死,袁军大为震动。曹操回军驻扎官渡,袁绍则挺进守护阳武。
八月,袁绍摆开连营的阵势向曹军步步进逼,背靠沙堆立营。曹操也摆开相应的阵势与袁军对抗,交战不利。曹操写信和荀彧商量,打算退回许县。荀彧认为:“袁绍现在把全部军队集中在官渡,是想和您决一胜败。您用很弱的兵力去对付很强的.敌军,如果不能制服敌人,必然会被敌人欺凌。这一仗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关键。况且袁绍不过是个没啥了不起的人物,虽能聚集人,却不会使用。以您的英明勇武,加上辅佐天子讨伐叛乱的正当名义,到哪儿不能成功呢?”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
袁绍运到了几千辆粮车,曹操用荀攸的计策,派徐晃、史涣进行截击,把这些粮车全给烧了。
冬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食,命令淳于琼等将领带一万多人护送。袁绍的谋臣许攸这时来投奔曹操,劝说曹操攻打淳于琼等。曹操于是留下曹洪守营,自己带领步骑兵五千人趁夜前去袭击。淳于琼等人见曹军人少,就出营列阵。曹操急速进攻,淳于琼等退守营中,曹军就攻打他们的营寨。袁绍派骑兵来救援淳于琼。有人说:“敌人骑兵越来越近,请求分兵抵抗。”曹操发怒说:“等敌人到了背后再讲。”于是士兵都拼死作战,大败淳于琼,把他们都杀了。起初,袁绍听说曹操去攻打淳于琼,对大儿子袁谭说:“他去攻打淳于琼,我就去攻占他们的营寨,他就无处可归了!”于是派张郃、高览攻打曹洪。张颌等听到淳于琼大败的消息,就来投降了曹操。袁军全面崩溃。曹操缴获了袁绍的全部辎重和图书珍宝,俘虏了他的大部分部队。曹操收缴了袁绍的信件,发现了一些许县的下属和军中的人与袁绍往来的信件,就全部都烧了。
冀州各郡多有献城投降的。到这时,曹操打败袁绍,天下再也没有人能敌过曹操了。
篇4: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9、用“/”为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划四处。(2分)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
11、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13、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
9、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10、⑴靠近⑵倒塌 ⑶经过 ⑷只
11、D
12、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13、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篇5: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答案及译文
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答案及译文
河中石兽
纪昀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练习试题及答案
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 ) 曳铁钯( ) 湮( ) 啮( ) 溯流( ) 臆断( )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 曳: )
⑶湮于沙上(湮: )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⑵众服为确论( )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
(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
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傎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参考答案
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 2、略
3、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
4、⑴经历⑵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⑶埋没⑷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⑸只
5、略 6、B 7、略 8、⑴指讲学家所说的话⑵代石兽
9、CB
10、C
11、D
阅读习题二: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二石兽并沉焉 ( )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 )
③阅十余岁 ( ) ④一老河兵闻之 ( )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石兽为什么会在河上游出现?请简述老河兵的理由。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4 分 )
参考答案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一起②事物的道理 ③经过、经历④代指讲学者的话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5. 老河兵认为: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把石头迎水一方的沙子冲走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像这样不断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大意对即可)
启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阅读习题三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⑴如是再啮 古义:( ) 今义:(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 今义:( )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
12.⑴靠近⑵倒塌 ⑶经历 ⑷只
13.⑴这样 判断动词 ⑵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14.D
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两者都,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 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5、固:固然。
36、如:依照,按照。
37、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8、但:只,仅仅。
39、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40、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庙里设馆授徒,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像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荒唐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镇守河防的老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激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人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事物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简析:
这篇说理短文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
篇6: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何必如此》原文阅读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何必如此》原文阅读
旧仆庄寿言:昔事某官,见一官侵晨至,又一官续至,皆契交也,其状若密递消息者。
有个老仆人庄寿说:过去服侍某官,看见一个官天快亮时就来了,又一个官接着而来,都是至交,看样子好像是秘密传递消息的。
俄皆去,主人亦命驾递出。
一会儿都走了,主人也叫人驾车马接着出门。
至黄昏乃归,车殆马烦,不胜困惫。
到傍晚才回来,车危马疲,十分困乏。
俄前二官又至,灯下或附耳,或点首,或摇手,或蹙眉,或拊掌,不知所议何事。
一会儿前面两个官又来了,在灯下或咬耳朵,或点头,或摇手,或皱眉,或鼓掌,不知道所商议的是什么事情。
漏下二鼓,我遥闻北窗外吃吃有笑声,室中弗闻也。
天交二更,我远远地听到北窗外面有吃吃的`笑声,房间里却没有听到。
方疑惑间,忽又闻长叹一声曰: 何必如此! 始宾主皆惊,开窗急视,新雨后泥平如掌,绝无人踪。共疑为我呓语。
正在疑惑之间,忽然又听得长叹一声说: 何必如此! 客人和主人才都惊起,开窗急看,新下过一场雨之后,泥地平如手掌,绝无人的踪迹,大家都怀疑是我在说梦话。
我时因戒勿偷听,避立南荣外花架下,实未尝睡,亦未尝言,究不知其何故也。
我当时因为主人禁止不要偷听,回避站立在南面屋檐外的花架下,实在不曾睡,也不曾说什么,究竟也不知道它是什么缘故。
篇7: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关于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军函陵
军:驻扎
B.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武
武:威武
5.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6.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一组是(3分)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⑦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⑤⑥⑦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8.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参考答案
4解析:D项“武”应为“使用武力的道义准则,即武德”。答案:D
5.解析:①③④助词无义,②⑥结构助词“的”,⑤代词。答案:A
6解析:①句是叙述烛之武出城见秦伯,⑦句是说秦伯,含此两句的项排除。答案:B
7解析:C项中“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答案:C
8.答案:(1)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你知道时困难的为什么要用灭亡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二:
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2.与“行李之往来”的“行李”语法现象不同的是
[ ]
A.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B.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
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马之千里者
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何陋之有
4.翻译句子。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参考答案
1.B
2.D
3.D
4.①如果灭亡郑国对你有好处的话,那麻烦您动手吧!
②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参考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篇8:《资治通鉴后梁纪五》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资治通鉴后梁纪五》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晋王还晋阳。王连岁出征,凡军府政事一委监军使张承业,承业劝课农桑,畜积金谷,收市兵马,征租行法不宽贵戚,由是军城肃清,馈饷不乏。王或时须钱蒱博及给赐伶人,而承业靳之,钱不可得。王乃置酒钱库,令其子继岌为承业舞,承业以宝带及币马赠之。王指钱积呼继岌小名谓承业曰:“和哥乏钱,七哥宜以钱一积与之,带马未为厚也。”承业曰:“郎君缠头皆出承业俸禄,此钱,大王所以养战士也,承业不敢以公物为私礼。”王不悦,凭酒以语侵之,承业怒曰:“仆老敕使耳!非为子孙计,惜此库钱,所以佐王成霸业也,不然,王自取用之,何问仆为!不过财尽民散,一无所成耳。”王怒,顾李绍荣索剑,承业起,挽王衣泣曰:“仆受先王顾托之命,誓为国家诛汴贼,若以惜库物死于王手,仆下见先王无愧矣。今日就王请死!”阎宝从旁解承业手令退,承业奋拳殴宝踣地,骂曰:“阎宝,朱温之党,受晋大恩,曾不尽忠为报,顾欲以谄媚自容邪!”曹太夫人闻之,遽令召王,王惶恐叩头,谢承业曰:“吾以酒失忤七哥,必且得罪于太夫人,七哥为吾痛饮以分其过。”王连饮四卮,承业竟不肯饮。王入宫,太夫人使人谢承业曰:“小儿忤特进,适已笞之矣。”明日,太夫人与王俱至承业第谢之。未几,承制授承业开府仪同三司、左卫上将军、燕国公。承业固辞不受,但称唐官以至终身。
(选自《资治通鉴·后梁纪五》)
注:晋王:李存勖 五代十国后唐开国皇帝 李继岌: 李存勖长子
朱温:五代十国后梁开国皇帝 特进:官名
蒱博pú bó:古代的一种博戏。后亦泛指赌博
6.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承业劝课农桑,蓄积金谷 课:赋敛
B.而承业靳之,钱不可得 靳:吝惜
C.王不悦,凭酒以语侵之 凭:依仗
D.承业奋拳殴宝踣地 踣:向前倒地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而承业靳之,钱不可得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①王乃置酒钱库 ②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C.①王自取用之,何问仆为 ②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①若以惜库物死于王手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8.下列对文章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承业劝课农桑,蓄积金谷,收市兵马,广征租税,以应军需.晋王索要也不给,认为惜此库钱,非为子孙计,所以佐王成霸业也。
B.张承业以为自己受先王顾托之命,誓为国家诛汴贼,若以惜库物死于王,则愧见先王于地下,有负先王托孤之重。
C.张承业为国聚财,未得奖赏,心中不平。所以晋王敬酒他不喝,授官也不要,但称唐官以终。
D.张承业先王顾托之命,所以逆晋王,殴阎宝,理直气壮。但因自己不过一老敕使耳,不免有悲愤之情。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郎君缠头皆出承业俸禄,此钱,大王所以养战士也。(3分)
(2)吾以酒失忤七哥,必且得罪于太夫人,七哥为吾痛饮以分其过。(3分)
参考答案
6.A(课:督促。) 7、B(①就、②才
8.A(B、张承业认为“若以惜库物死于王手”,“下见先王无愧矣”;C、张承业并非“未得奖赏”而“心中不平”;D、张承业未因自己不过一老敕使而有怨愤之情。)
9.(3分)(1)赠给令郎的礼物都出自我的俸禄,这个钱是大王用来供养战士的。(缠头:赠物;所以:用来……的。)
(2) (3分)我因为酒后失言抵触了七哥,必将得罪太夫人而受到罚处,七哥为我痛饮几杯来分担的我的过错吧。(“得罪”后要补充“受罚”意;分:分担。)
参考译文:
晋王回到晋阳。由于连年的出征,凡军府政事一律委托监军使张承业办理,张承业积极督促农桑生产,储备钱粮,收买兵马,征收赋税,执法严格,从不宽容权贵亲戚,因此晋阳城内平静,军队粮饷不缺。晋王有时候需要钱去博戏或者赏赐给乐官、伶人,张承业吝惜不肯给他,晋王也拿不到钱。于是晋王在钱库里摆了一桌酒席,让他的儿子李继岌给张承业跳舞,张承业用饰有珍宝的带子和币马赠送给李继岌。晋王指着库里积存的钱物高声叫着李继岌的小名对张承业说:“和哥缺钱,七哥你应当用一堆积钱送给他,宝带、币马不算丰厚。”张承业说:“我送给少爷的彩礼,都是从我的`俸禄里支出的,钱库里的钱,是大王用来养战士用的,我不敢用公物作为个人的私礼。”晋王听了很不高兴,借酒用话讽刺他,张承业生气地说:“我是皇上的老臣,并不是为我的子孙打算,我之所以珍惜这库里的钱,是为了帮助大王成就霸业,不然的话,大王可以自己随便取用,何必还问我呢?不过钱财用完,百姓也就会远离你,你的事业将一无所成。”晋王十分生气,回过头向李绍荣要剑,张承业站起来,拉住晋王的衣服,哭着说:“我受先王临终之命,发誓为国家诛灭汴梁朱氏,如果因为吝惜库存的钱物而死于大王手下,我在地下见到先王也就无愧了。今日请大王处死好了!”阎宝从旁拉开张承业的手,让他退下。张承业气愤地使劲用拳把阎宝打倒在地,并且骂他说:“阎宝,你是朱温的同党,降晋后晋国对你有大恩大德,你不尽忠报国,反而想用谄媚的手段来求得安身吗?”曹太夫人听说这件事后,急忙让人去召晋王,晋王惊慌地直叩头,向张承业道歉,说:“我因为喝多了酒而顶撞了七哥,这也必然得罪于太夫人,请七哥为了减轻我的过错而痛饮几杯。”于是晋王连饮四杯,而张承业却一杯也不肯喝。晋王入宫后,曹太夫人派人去向张承业道歉,并说:“小儿顶撞了特进,刚才已经责打了他。”第二天,曹太夫人和晋王一起来到张承业的府第向他道歉。不久,按照先帝的遗旨,授予张承业开府仪同三司、左卫上将军、燕国公。张承业一再推辞不接受,一直到死都只称唐官。
篇9:《资治通鉴·魏纪三》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资治通鉴·魏纪三》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①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②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馀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蒋琬谓亮曰:“昔楚杀得臣,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扬干①乱法,魏绛②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③谡之未败也,裨将军巴西王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及败,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守,张郃疑其有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亮既诛马谡及将军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亮上疏请自贬三等,汉主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④是时赵云、邓芝兵亦败于箕谷,云敛众固守,故不大伤,云亦坐.贬为镇军将军。亮问邓芝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曰:“赵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云有军资馀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
(选自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三》)
【注释】①扬干:晋悼公之弟。②魏绛:晋悼公时,担任司马,执掌军法。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⑴张郃绝其汲道( ) ⑵亮进无所据( )
⑶平特见崇显( )⑷云亦坐贬为镇军将军(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君其察之张郃绝其汲道B.以谡为参军而以谡督诸军在前
C.谡之未败也亮大善之 D.何为有赐须十月为冬赐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扬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20.简析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3分)
21.分析第②段两次描写诸葛亮“流涕”的内心想法。(3分)
参考答案
17.【 答案】(1)截断 (2)没有(没有什么) (3)提高(推崇)(4)因……获罪(犯罪、判罪)
【 解析】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这个题目不难,结合词语所在的语境应该可以较为准确的作出判别,但学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或者“结合具体语境”意识不强,使词义的准确率大打折扣。
18.【 答案】B
【 解析】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首先确定文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再把握所学课本中出现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本所学需要考生平时积累。
19.【 答案】孙武能够制服敌人,在天下取胜的原因,是用法严明;因此晋悼公的弟弟扬干犯法,魏绛就杀了为他驾车的人。现在天下分裂,交战刚刚开始,如果又废弃军法,怎么能够讨伐敌人呢?
【 解析】考点:本题考查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理解常见的文言词法和句式。 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要求字字落实,忠实原文,文从句顺。这个句子应该说也不难,“所以”“者……也”“制胜于天下”“是以”“方”“若”“何用……邪”等7个关键点,除了“何用……邪”略显生疏,其它都是惯常所见。加上“句意正确”,共8个得分点,一个1分,扣完为止。由于学生对“长句”的翻译没有耐心,匆匆落笔,草草了事,得分率并不高。典型错误: “所以”没有翻译;介宾短语后置没有体现;“是以”译为“因为”;“方”解释为“正”;“若复废法”译成“如果恢复了已经废弃的法令”;“何用讨贼邪”译成:还用讨伐敌人吗、为什么要讨伐敌人呢
20.【 答案】蒋琬以历史故事为例痛惜诸葛亮杀马谡之误,(1分)衬托出诸葛亮治军的严明;(1分)使诸葛亮形象鲜明丰满。(1分)(或借蒋琬的担忧烘托诸葛亮的坚定,使诸葛亮形象突出。)
【 解析】考点:本题考查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写人记事类文章,文中的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侧面烘托的作用,是常用的表现手法,它要求学生有整体观,能分清主次。根据文意,作者是通过蒋琬的'痛惜(担忧、质疑、反对)衬托(烘托、侧面描写、反衬)诸葛亮治军严明(坚定),从而使诸葛亮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答题模式:手法+内容+效果。
21.【 答案】 都是痛苦矛盾的心情;(1分)前者主要表达痛失人才的惋惜,对马谡遗孤的歉疚,不听昭烈之言的自责后悔;(1分)后者主要表达虽然舍不得杀,但是为严明军法,又不得不杀的无奈。(1分)
【 解析】考点: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的能力。 这类题重在比较分析,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认真揣摩分析细微的差别和变化,然后分条概括。
参考译文
起初,越太守马谡,才气和抱负超过常人,喜好议论军事谋略,诸葛亮对他深为器重;昭烈帝刘备临终之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对他多加考察。”诸葛亮还认为不是这样,让马谡做参军,时常接见一起谈论,从白天直到黑夜。等到出兵祁山,诸葛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是让马谡统领各军在前,同张郃在街亭交战。
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指挥调度,军事行动混乱无章,放弃水源上山驻扎,不在山下据守城邑。张断绝马谡取水的道路,发动进攻并大败马谡,蜀军溃散。诸葛亮前进没有据点,就攻取西县一千多人家回到汉中。把马谡关进监狱,杀了他。诸葛亮亲自吊丧,为他痕哭流涕,安抚他的子女,如同平素一样恩待他们。蒋琬对诸葛亮说:“古时候晋国同楚国交战楚国杀了领兵的得臣,晋文公喜形于色。现在天下没有平定,而杀了智谋之士,难道不惋惜吗?”诸葛亮流着眼泪说:“孙武能够制敌而取胜于天下的原因,是用法严明;所以晋悼公的弟弟扬干犯法,魏绛就杀了为他驾车的人。现在天下分裂,交战刚刚开始,如果又废弃军法,怎么能够讨伐敌人呢?”
马谡没有失败时,裨将军巴西人王平一再规劝马谡,马谡不采纳;等到失败,部众四散,只有王平率领的一千人擂响战鼓,把守营地,张怀疑有伏兵不敢往前逼近,于是王平缓缓地收扰各部散余的士兵,率领人马返回。诸葛亮既杀了马谡和将军李盛,还夺了将军黄袭等的兵权,王平的名声地位就特别提高和显示出来,又提拔他为参军,统伶部兵马和营屯之事,官位晋升到讨寇将军,封为亭侯。诸葛亮上书请求自己贬降三级,汉后主任命诸葛亮为右将军,兼理丞相的职务。
这时赵云、邓芝的部队也在箕谷战败,赵云收敛部队坚守,所以损失不大,但也因此被贬为镇军将军。诸葛亮问邓芝道:“街亭失利,大军败退,兵将不再可收拾,箕谷战败部队撤退,兵将依然齐整如初,是什么原因呢?”邓芝说:“赵云亲自在部队后面拒敌,军需物资,一点都没有抛弃,兵将没有什么缘由可以散乱。”赵云有军资和剩余的绢帛,诸葛亮让用来分给将士,赵云说:“军事上没有胜利,为什么要有赏赐,这些物资请全部存入赤岸库,等到十月用作冬季犒劳品。”诸葛亮很赞同这个意见。
★ 纪鸮鸣阅读答案
《纪昀妙对乾隆》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精选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