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求马》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参考

时间:2025-02-09 03:37:13 作者:几度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几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千金求马》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参考,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千金求马》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篇1:《千金求马》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参考

《千金求马》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参考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君人,人君,国君。②涓人:国君的近侍。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请求之( ) ②君遣之三月( )

③反以报君( ) ④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

⑤于是不能期年( ) ⑥千里之马至者三( )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②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1)请允许我。派遣。同“返”。从事,做,引申为“买”。一周年。表多数。

(2)①古代有个用千金去买千里马的君王。②天下人一定认为君王真心买好马。

(3)①要得到人才,首先是重视人才。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参考译文:

从前有个君主,用千两黄金买千里马,三年没有买到。一个近臣对君主说:“请让我去买千里马。”君主派他出去了三个月买到,买到了千里马,可马已经是死的,他用五百两金子买了那马头,返回向君主报告。君主大怒道:“要你买活马,为什么买用五百两金子买死马?”近臣回答说:“死马都用五百两金子买,何况活马呢?天下的'人必然知道君主您会买马的,千里马今天就会来的。”于是不过一年,有多匹千里马来了。

注释:

(1)君:国王;皇帝。 君人:人君,国君。

(2)以:用

(3)涓人:指在君主左右担任洒扫的人,也指亲近的侍臣。

(4)请:请让我;请允许我。

(5)反:通“返”,返回。

(6) 市:买。

(7)遣:派遣。

(8)年:一年。

(9)三:泛指多数。``与千金求千里马者``中的`千`意思相同

(10)或:有时

(11)安事:怎能

(12)且:尚且,姑且

(13)况:况且

(14)以......为:把......当做

(15)今:现在

篇2:千金求马的阅读答案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君人,人君,国君。②涓人:国君的近侍。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请求之(   )      ②君遣之三月(   )

③反以报君(   )     ④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

⑤于是不能期年(   )   ⑥千里之马至者三(   )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②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1)请允许我。派遣。同“返”。从事,做,引申为“买”。一周年。表多数。

(2)①古代有个用千金去买千里马的君王。②天下人一定认为君王真心买好马。

(3)①要得到人才,首先是重视人才。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参考译文:

从前有个君主,用千两黄金买千里马,三年没有买到。一个近臣对君主说:“请让我去买千里马。”君主派他出去了三个月买到,买到了千里马,可马已经是死的`,他用五百两金子买了那马头,返回向君主报告。君主大怒道:“要你买活马,为什么买用五百两金子买死马?”近臣回答说:“死马都用五百两金子买,何况活马呢?”于是不过一年,有多匹千里马来了。

注释:

(1)君:国王;皇帝。 君人:人君,国君。

(2)以:用

(3)涓人:指在君主左右担任洒扫的人,也指亲近的侍臣。

(4)请:请让我;请允许我。

(5)反:通“返”,返回。

(6) 市:买。

(7)遣:派遣。

(8)年:一年。

(9)三:泛指多数。``与千金求千里马者``中的`千`意思相同

(10)或:有时

(11)安事:怎能

(12)且:尚且,姑且

(13)况:况且

(14)以......为:把......当做

(15)今:现在

篇3:《心不在马》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关于《心不在马》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心不在马

赵襄主学御(驾车)于王子期(即下文的子期,是个善于驾车的人),俄而于子期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最要紧的),马体安于车,人心调(协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赶上)于臣。夫诱道(诱导,把马引到正路上去)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1] 在于臣,上(通:尚, 还)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阅读练习

1.选出加点的“于”解释及用法相同的三组:( )和( )相同;( )和( )相同;( )和( )相同。(6分)

A.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先则恐逮于臣

E.万钟于我何加焉   F.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G.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  H.游于是乎始

I.马体安于车     j.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选出加点词解释及用法相同的两组:(  )和(  )相同;(  )和(  )相同。(4分)

A.此君之所以后也           B.所以动心忍性

C.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D.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E.吾知所以距子矣

3.下列各项与“子之教我御”中的“之”用法一样的.是(   )(2分)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怅恨久之  C.益慕圣贤之道  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4.翻译句子。(2分)

上何以调于马

参考答案

1.A与C(向) E与G(对) I与J (在)

2.A与D(……的原因) B与C (用来) (E用什么办法)

3.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上同“尚”,还 还凭什么去调理马?或还怎么和马谐调呢?

译文

赵襄王向王子期学习驾车,不久就和王子期比赛,赵襄主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后了。赵襄主说:“你教我驾车并没有把真本事全传给我。”王子期回答说:“真本事都教给您了,是您使用的不恰当。凡驾驭马车特别注重的是,要使马套在车辕里很舒适,人的注意力要集中在马上,这样才可以加快速度达到目的。现在国君您在落后时就一心想快点追上我,跑在前面时又怕被我赶上。其实驾车比赛这件事,不是跑在前面就是落在后面。 而您不管是跑在前面还是落在后面,都总是把心思用在和我比赛输赢上,还有什么心思去注意马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了。”

注释

选自(韩非子《喻老》)

1.御:驾车。

2.王子期:应作“王子于期”,就是下文于期。古代有王子氏,这个人当是姓王子,名于期。

3.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4.易:调换。

5.王于期:即下文的“于期”,是个善于驾车的人。

6.所贵:意为关键所在,最要紧的。

7.调:协调。指跳度,驾驭。

8.逮:赶上。

9.于:被。

10.诱道:诱导,引导马匹沿着道路前进,把马引到正路上去。

11.上:同“尚”,还。

12.俄而:不久。

13.所以:……的原因。

14.尽:全部。

赵襄王赛马时心不在马,终致失败的教训说明: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集中精力,掌握要领,不计功利,努力将每一件事情做好。如果过于患得患失,为名利所累,往往会事与愿违,把事情的结果弄糟·

篇4:《孔子马逸》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孔子马逸》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原文】

孔子行道而息,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子贡请往说之,毕辞,野人不听。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说相谓曰:“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如向之人?”解马而与之。说如此其无方也而犹行,外物岂可必哉?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见敬,爱人而不必见爱。敬爱人者,己也;见敬爱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必在己,无不遇矣。

注释:

逸︰逃跑

野人︰居于野的人,农夫

取:扣留

鄙人:鄙陋之人,此指仆人

【参考译文】

孔子走(累了)在路上休息,马逃脱了束缚,吃了别人的庄稼,农民把马牵去了。

子贡(以能言善辩著称)请求去说服那农民,什么话都说了,那农民不听他的。有个刚刚跟随孔子学习的粗俗的人,说:“请让我去说服他。”接着对农民说:“您不是在东海种地,我不是在西海种地,我的'马怎么可能会不吃你的庄稼呢?”那农民很开心,对他说:“说话就要这样明白了当,怎么能像刚刚那个人那样!”解开马的缰绳就给了他。说服如此的不讲方略竟也能成功,外物怎么可能随心呢?君子只管按照自己的准则去做,敬人而不必要求人家敬己,爱人而不必要求人家爱己。敬爱别人,那是自己的事;被人家敬爱,那是人家的事。君子只决定自己的行为,不可能决定别人的反映。自己该做的都做到了,就不会没有机遇。

【阅读训练】

1.解释

(1)行:走(2)道:道路(3)逸:逃跑(4)食:吃

(5)取:牵去(6)请:请求(7)说:说服(8)鄙:粗俗的

(9)说:同“悦”,高兴(10)方:方法

2.翻译

(1)解马而与之。

解开马的缰绳就给了他。

(2)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

君子只决定自己的行为,不可能决定别人的反映。

3.野人归还马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的话来回答)?选文意在说明什么?

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如向之人?

说话也有艺术,只有以对方能接受的事实,讲清道理,才能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

篇5:献曲求诗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献曲求诗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献曲求诗

原文

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俯鹊巢。酒酣,笛声起于江上。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谓坡曰:“声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问之,则进士李委闻坡生日,作新曲曰《鹤南飞》以献。呼之使前,则青巾紫裘腰笛而已。既奏新曲,又快作数弄,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坐客皆引满醉倒,委袖出嘉纸一幅曰:“吾无求于公,得一绝句足矣!”坡笑而从之。“山头孤鹤向南飞,载我南游到九嶷。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怜时复犯龟兹”。

(选自《玉局文》)作者:苏东坡

阅读训练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酣___ 俗___ 腰___ 既___ 袖___ 从___

二、翻译:

1.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

2.坐客皆引满醉倒。

三、李委仰慕苏东坡的诗名,遂借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并以此求诗。请用一个四字格成语概括这件事。_________。

四、李委“得一绝句足矣”。试查阅、抄写、背诵苏轼的两首著名绝句:《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

参考答案:

一、酣(喝得痛快,酒兴正浓)   俗(一般、普通)   腰(腰间插着)   既(已经,以后)。 袖(从袖子里)  从(听从,答应)

二、1.客人中有姓郭、姓尤的两个人,很懂音乐。

2.在座的客人都举杯痛饮而纷纷醉倒。

三、抛砖引玉

四、《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

宋神宗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是苏东坡的生日。苏东坡在黄州赤壁矶摆酒庆贺。大家盘坐在江边高峰上,俯视着鹊巢,酒兴正浓时,忽然听到江面上传来了悠扬的笛声。来客的还有姓郭和尤的两位宾客,他们十分通晓音律,就对东坡说:“这笛声有新意,可不是普通的乐工吹奏的。”于是苏东坡派人去询问吹笛的是什么人。原来是位进士,名叫李委,他听说今天是苏东坡的生日,特意谱写并吹奏了新的笛曲《鹤南飞》以示庆贺。东坡把他请到跟前一看,原来是位头戴青巾,身着紫裘,腰里插着横笛的普通书生罢了。他已经吹奏新曲,就再请他吹几首曲子,那笛声,高入云霄,震石欲裂,宾客们边饮酒边聆听动人的笛声,一个个都痴醉了,于是李委从袖子里掏出一幅绝好的.纸,说:“我对您别无所求,但愿得到您亲手题的一首绝句就十分满足了。”东坡笑着答应了他,诗曰:“山头孤鹤向南飞去,载我去遨游九嶷山。人间是什么人在吹着笛子?可喜的还变换着龟兹的乐调。”

释义∶

1.酣:喝得痛快,酒兴正浓。

2.俗:一般的,普通的。

3.腰:腰间插着。

4.既:已经,以后。

5.袖:从袖子里。

6.使:让

7.作:创作

8.元丰:北宋神宗赵琐年号

9.东坡: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下文中的“坡”,是作者自称

10.嘉纸:很好的纸张。嘉,美好的

篇6:《马钧二异事》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马钧二异事》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马钧二异事

先生为给事中①,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先生曰:“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二子哂之曰:“先生名钧,字德衡。钧者器之模②,而衡者所以定物之轻重,轻重无准而莫不模哉!”先生曰:“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此一异也。

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③,令童子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此二异也。

(选自《三国志·杜夔传》注引《马钧传》)

【注释】

①给事中:皇帝左右的一种侍从官。

②器之模:陶器的模型。

③翻车:龙骨水车。

【试题】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二子谓古无指南车

(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

B.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

往来无白丁

C.患无水以溉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其功百倍于常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B.先生为给事中

吴广为都尉

C.令童子转之,而灌水自覆

面山而居

D.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

策之不以其道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讲述了马钧的两件奇事:一是相信古有指南车并亲自做成了指南车;另一件是制作出了外形奇特、功能奇多的水车。

B.高秦二人与马钧争论的焦点是古代有无指南车,争论中,高秦二人转移话题,用马钧的名与字来嘲笑他。

C.面对高秦二人的嘲笑,马钧认为说空话无用,不如用实验证明;并用做成指南车的事实有力地回击了他们。

D.从文中的两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马钧是一个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富有创造力的人。

【答案】

1.C

2.B

3.A

【参考译文】

先生任给事中官职时,有一次,和散骑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在朝廷上争论关于指南车的事。他两个说,古代根本没有指南车,记载上的说法是虚假的。先生说:“古代是有指南车的。我们没有去想到它罢了,哪是什么遥远的事呢!”两人嘲笑他说:“先生大名是钧,大号是德衡。‘钧’是陶器的模具,‘衡’是定东西轻重的,你现在这个‘衡’定不出轻重,还想做得出模具来吗!”。先生说:“讲空话,瞎争论,还不如试一试可以见效。”于是两人把这事报告明帝,明帝下令要先生把它制作出来,后来,他就把指南车造成了。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他住在京师,城里有地可以种植菜蔬,但愁的是近旁没有水可以灌溉。先生就制作了翻车,叫年轻人(童儿:年轻人)转动它,汲来的水可以自行倒出流到地里,翻车里外转动,效率大大超过平常水车。这是第二件奇妙的事情。

篇7:《张之万之马》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张之万之马》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张之万之马

张尚书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阅读练习】

1、解释:①畜 ②遣 ③固 ④未几 ⑤询 ⑥盖

2、翻译:①之万怪之 ②方乘,遂为掀下 ③连易数人

参考答案

1.①养②派③坚持④不多时⑤问⑥大概

2.①张之万对这事感到奇怪②刚骑,就被马掀下来③一连换了好几个人。

二: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畜一红马(养) B. 公不许 (同意)

C. 之万怪之 (责怪) D. 比公乘之 (等到)

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3.韩愈的《马说》中认为,由于没有伯乐,所以千里马得不到重用,本文中的`“军人”识马却驾驭不了马,这是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1 C(“怪”应解释为“对…感到奇怪”

2 刚刚骑上去,就被马翻了下来,连续换了几个人,都被翻掉了下来。

3 因为军人虽识马,但他没有摸熟马的脾气、习性,不能以其道策之。

【注释】

①尚书:职官名称:相当于今之部长。

②畜:畜养

③遣:派

④许:答应

⑤固 :坚持

⑥未几:不多时

⑦询 :问

⑧盖:原来是

【翻译】

尚书张之万,畜养了一匹红色的马,非常地神气,速度非常快,曾经在一天内奔跑数千里,大气不喘。一个军人看见了就非常地喜欢它,派人前来买下那匹马,张之万不答应。他坚持请求,张之万没有办法,(把马卖给了他)于是那军人就拉着马离开了。不久,马被送了回来,张之万为此感到很奇怪,询问(把马送回来的)原因,说:“刚刚骑上去,就被(马)踢翻了下来,连续换了几个人,都被甩得掉了下来。这是只性子暴躁的马,所以把它退了回来。”张之万对于此事求之不得,于是就马上退回了卖马的钱收回了这匹马。等到他骑上马去,马仍像从前一样温顺善良,原来是这马希望跟随(自己原来的)主人!

篇8:《后汉书·马援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后汉书·马援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世祖①即位,援因留西川,隗嚣②甚敬重之,以援为绥德将军,与决筹策。建武四年冬,嚣使援奉书洛阳,帝甚壮之。十一年夏,玺书拜援陇西太守。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宾客故人,日满其门。

二十年秋,振旅③还京师。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④开置七郡,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冀曰:“谅⑤为烈士,当如此矣。” (选自《后汉书·马援传》)

[注释]①世祖:东汉光武帝刘秀。②隗嚣(wěi xiāo):字季孟,建武二年被封为西州大将军。③振旅:整队班师。④伏波将军路博德:伏波将军是古代一种封号,路博德是西汉武帝朝名将。⑤谅:确实,实在。

8.(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①日满其门( ) ②裁封数百户( )

③猥飨大县( ) ④谅为烈士( )

(2)下列加点词与例句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男儿要当死于边野

A.皆朝于齐 B.舜发于畎亩之中 C.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D.皆以美于徐公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昔 伏 波 将 军 路 博 德 开 置 七 郡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

(2)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11.结合选文说说马援身上除了志向远大还有哪些品质。(2分)

参考答案:

8.(1)(4分)(1)每天 (2)通“才”,仅仅 (3)谦词,辱,降低身份 (4)志向远大的英雄(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2)(2分)C

9.昔 /伏 波 将 军 路 博 德 /开 置 七 郡

10.(4分)(1)我希望您来告诉我良言(中肯的'话)的,怎么反而和其他人一样呢?

(2)马援曾经对宾客说:“男子汉立志,处境愈困窘,意志愈更坚定;年纪虽老,而志气更加豪壮。”

11.(2分)宽以待人(宽待下属),不居功自傲(居安思危、谨慎谦虚)(每点1分)

参考译文: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十二岁时丧父,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各位哥哥对此很是称奇。(马援)曾经对宾客说:“男子汉立志,处境愈困窘,意志愈更坚定;年纪虽老,而志气更加豪壮。”光武帝刘秀即位,马援仍然留在西川,隗嚣非常敬重他,任用马援为绥德将军,参与筹划大计。建武四年冬天,隗嚣让马援送书信到洛阳。光武帝非常欣赏他的勇气。九年,任命马援为太中大夫。十一年夏季,任用马援为陇西太守。马援致力于广施恩惠和树立威信,对待下属宽容,任用下级官吏时,让他们有职有权,自己只处理大事、要事罢了。客人和旧友,每天都挤满了他的家。

建武二十年秋季,马援整顿军队回到京师。快要到洛阳的时候,旧友大都前去迎接和慰劳他,平陵人孟冀,以有计谋闻名,也在迎贺马援的客人中。马援对他说:“我是希望您来进良言的。现在您也这样恭维我,不是混同一般人了吗?过去伏波将军路博德开辟了七郡(实为九郡)疆土,才分封了几百户;如今我只有这么一点微薄的功劳,却辱没他人,受封大县,功薄而赏厚,怎么能长久呢?先生(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救助)我(一把)呢?”孟冀说:“这是我想都没有想到的问题。”马援说:“当今匈奴、乌桓还在骚扰北方边境,我打算自己请求率领军队攻打他们。男儿若死应当死在边野,用马革裹尸,送回来安葬了事,怎么能躺在床上,在儿女手中消磨时光呢?”孟冀说:“人们真要想成为一个有抱负、有操守、建功立业的男子,就应当像你讲的这样呵!”

篇9:苏轼《献曲求诗》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苏轼《献曲求诗》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原文

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俯鹊巢。酒酣,笛声起于江上。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谓坡曰:“声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问之,则进士李委闻坡生日,作新曲曰《鹤南飞》以献。呼之使前,则青巾紫裘腰笛而已。既奏新曲,又快作数弄,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坐客皆引满醉倒,委袖出嘉纸一幅曰:“吾无求于公,得一绝句足矣!”坡笑而从之。“山头孤鹤向南飞,载我南游到九嶷。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怜时复犯龟兹”。

(选自《玉局文》)作者:苏东坡

阅读训练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酣___俗___腰___既___袖___从___

二、翻译:

1.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

2.坐客皆引满醉倒。

三、李委仰慕苏东坡的诗名,遂借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并以此求诗。请用一个四字格成语概括这件事。_________。

四、李委“得一绝句足矣”。试查阅、抄写、背诵苏轼的两首著名绝句:《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

参考答案:

一、酣(喝得痛快,酒兴正浓)俗(一般、普通)腰(腰间插着)既(已经,以后)。袖(从袖子里)从(听从,答应)

二、1.客人中有姓郭、姓尤的两个人,很懂音乐。

2.在座的客人都举杯痛饮而纷纷醉倒。

三、抛砖引玉

四、《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

宋神宗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是苏东坡的生日。苏东坡在黄州赤壁矶摆酒庆贺。大家盘坐在江边高峰上,俯视着鹊巢,酒兴正浓时,忽然听到江面上传来了悠扬的笛声。来客的还有姓郭和尤的`两位宾客,他们十分通晓音律,就对东坡说:“这笛声有新意,可不是普通的乐工吹奏的。”于是苏东坡派人去询问吹笛的是什么人。原来是位进士,名叫李委,他听说今天是苏东坡的生日,特意谱写并吹奏了新的笛曲《鹤南飞》以示庆贺。东坡把他请到跟前一看,原来是位头戴青巾,身着紫裘,腰里插着横笛的普通书生罢了。他已经吹奏新曲,就再请他吹几首曲子,那笛声,高入云霄,震石欲裂,宾客们边饮酒边聆听动人的笛声,一个个都痴醉了,于是李委从袖子里掏出一幅绝好的纸,说:“我对您别无所求,但愿得到您亲手题的一首绝句就十分满足了。”东坡笑着答应了他,诗曰:“山头孤鹤向南飞去,载我去遨游九嶷山。人间是什么人在吹着笛子?可喜的还变换着龟兹的乐调。”

释义∶

1.酣:喝得痛快,酒兴正浓。

2.俗:一般的,普通的。

3.腰:腰间插着。

4.既:已经,以后。

5.袖:从袖子里。

6.使:让

7.作:创作

8.元丰:北宋神宗赵琐年号

9.东坡: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下文中的“坡”,是作者自称

10.嘉纸:很好的纸张。嘉,美好的

启示:

一个人能得到大师的真迹是幸运的,但难在如何巧求“千金一字”,《献曲求诗》不失为一个“金点子”。

这个故事可用“抛砖引玉”或“醉翁之意不在酒”来概括。

篇10:《千金市骨》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千金市骨》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马者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1君人:君主。 2涓人:宦官。 3安事:何用

9.下列选项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花费) B.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尚且)

C. 涓人对曰(回答) D.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市场)

10.与下列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A.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B.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C.焉用亡郑以陪邻 D.越国以鄙远

参考答案

9.D(“市”作动词,译成“买”)

10.B(A项,“以”是“认为” B项,“以”译为“用”C项,“以”为连词D项,“以”译为“把”)

【注释】

1.君人:当君主的。

2.涓(juān)人:宦官,国王的近臣,即中涓。官名,俗称太监,担任宫廷内洒扫的人。

3.于:向,对。

4.遣:派,派遣。

5.金:指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

6.反:通“返”,返回。

7.安事:犹言“何用”;哪里用得着;怎么能够。。

8.捐:丢掉,白白花费。

9.对:回答。

10.且:尚且。

11.市:买。

12.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于,在;是,这。

13.不能:不到,不满。

14.期(jī)年:十二个月叫“期年”,即一整年。

15.三:并非实数,表示很多。

译文

古代有个国君想用千金购买千里马,过了很多年仍找不到。国君的.侍臣对国君说:“请让我来找它吧!”

国君派遣他出去寻找了三个月,之后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可是)马已经死了,他花费500金买了死马的头颅,回来报告国君。国君非常生气地说:“我要的是活马,你白费五百金买这死马的尸骨回来有什么用? ”侍臣回答道:“一匹死马您都愿意用五百金买下,况且是活的马呢?天下人都一定会认为大王是用重价买千里马的。很快就会有人献马!”果然不出一年,国君得到了多匹别人献来的千里马。

篇11:《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及其原文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及其原文翻译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译文: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马生君在大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畅通达。同论的文相比,语言委婉、神色和悦。自称小时候学习用功、刻苦。是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他将要回家乡探视他的双亲,我特意告诉了他求学的艰难。

相关阅读试题及答案

一:

1、本文作者宋濂,字景濂,号 潜溪 ,浙江金华人。明初散文家,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指 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

2、文章开始写嗜学与家贫的矛盾,解决办法是手自笔录,文章描述了借书、抄书、还书的艰辛。

3、作者能遍观群书的原因:⑴弗之怠;⑵不逾约。作者认为能“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⑴不辞辛苦;⑵谦恭求教。作者从⑴路途远;⑵师道严方面写了求教不易。

4、文中作者与富贵子弟作比较表现了什么?

[答]以求学为乐的高尚追求。

5、那些句子表现了他以求学为乐的高尚追求?

[答]以中有中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6、太学生们的学习条件优越在哪些地方?

[答]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物质生活);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学习环境),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师资配备),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教师态度);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图书资料)。

7、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手法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对比:①“廪稍之供”“裘葛之遗”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②“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趋百里外”、“行深山巨谷中”。③“问而不告”“求而不得”“未尝稍降辞色叱咄”“叱咄”。④“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作用:表明昔日读书条件艰难,能业精德成。今日读书条件优越,但是,也不精德不成,突出了用心不专。

8、文中先写自己少年求学的艰难与刻苦,目的何在?这种先客后主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目的:激励马生不腰辜负太学的良好条件。作用:容易让人接受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9、文章从哪几方面来谈自己求学的艰难?

[答]得书之难,叩问之难,跋涉之难,生活之难。

10、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答]吕蒙;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这句话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答]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相照应。

12、文章中说“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答]勤奋固然重要,但成功路上有时天资也不容忽视。电视剧《我的太阳》中有位女舞蹈演员,为了艺术上有所成就,不仅天天苦练,而且到35岁还不愿生孩子,搞得婆媳关系很紧张,宁肯离婚也不让步。可是她专业成绩平平,一共也没当过几回主角,这位演员作出了这么大的牺牲,最后却不得不忍痛离开舞台。

13、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答]“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4、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答]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15、“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这种态度可取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答]无论赞同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示例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宋濂年轻时代求学的艰辛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  求书难。 ⑵求师难。(3)求学难。

(6)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嗜学 ”与“ 家贫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7)第一自然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①借书不失信于人;②抄书不畏艰苦;③远行百里向先达请教。

(8)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9)据你看,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10)作者“缊袍敝衣”处在“被锦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中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你懂得了怎样的道理:有了主观的勤奋努力,精神上的富足会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1)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12)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13)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悬梁刺股: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囊萤映雪: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14)怎样看待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条件好坏对学习好坏有一定影响,但不是绝对性的,促进学习成功的关键是“勤且艰”。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c )(3分)

A.手自笔录 虽人有百手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故患有所不辞也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

16、把“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常常手借抄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理解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D.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答案】

15、【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A.动词,亲手;名词,手这个器官

B.动词,担心,忧虑;名词,祸患,灾难。

C.跟从,跟随。

D.比得上;你。

16、【参考答案】(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关键词的解释及语句的通顺。援:引、提出。质:询问。

17、【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乐”,而不是求学之“精”。

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

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这 今:判断动词,是;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益慕圣贤之道(益:古义:更加 今义:好处)

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

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挤满 今义:填满 填充)

未尝稍降辞色(色:古义:脸色 今义:颜色)

余立侍左右(左右:古义:身边 今义:大约)

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终于 今义:小兵)

穷冬烈风(穷: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

寓逆旅(逆:古义为迎,今义为逆向,相反方向)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为热水;今义指汤水)

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右备容臭(xiù) (臭:古义:香气 今义:(chòu)臭气,气味难闻)

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心中 今义:表界限)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大儒,博学之士 今义:硕士后的学位)

同义复词

⒈假借 :借。

⒉叩问 :请教。

⒊沃灌 :浇洗。

⒋叱咄 :训斥,呵责。

⒌欣悦 :高兴,快乐。

一词多义

1、以:

⑴连词:相当于“而”,译为而,来(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

⑵介词:把,用 (以衾拥覆;以书假余;撰长书以为贽)

⑶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⑷表修饰,不译(计日以还)

⑸介词,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译为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⒉之:

⑴结构助词:的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⑵代词,指书 (走送之)

⑶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余之从师也)

⑷无实义 (无鲜肥滋味之享)

⑸代词,抄书,宾语前置(弗之怠)

⒊患:

⑴担忧,忧虑,动词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⑵忧患,名词(无冻馁之患矣)

⒋故:

⑴因此,连词(故余虽愚)

⑵特意,故意,副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⒌道:

⑴学说,名词(益慕圣贤之道)

⑵说,动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⒍至:

⑴周到,形容词(色愈恭,礼愈至)

⑵到,动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⒎质:

⑴询问,动词(援疑质理)

⑵本质,资质,名词(非天质之卑)

⒏色:

⑴脸色(未尝稍降辞色)

⑵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⒐而:

⑴表转折:但,却(足肤皲裂而不知)

⑵表承接:不译(久而乃和)

⒑卒

⑴同“猝”。仓促,急速 (行西逾陇卒)

⑵突然 (则亡以应卒)

⒒慕

⑴仰慕(益慕圣贤之道)

⑵羡慕(略无慕艳意)

12益

⑴更加,越发(益慕圣贤之道)

⑵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13从

(1)向(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跟从(当余之从师也)

通假字

⑴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⑵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3)日在食(“食”通“饲”给饭吃 )

(4)与之辨论(“辨”通“辩”辩论)

倒装句

1、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之”作宾语,动词后置。“之”代笔录的事。“弗怠之”就是“不懈怠抄书这件事”。)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于)+名词(家)=介宾作状语是状语后置原来应是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省略句

⒈以是人多以书假(于)余。

⒉余则缊袍敝衣处(于)其间。

⒊撰长书以(之)为何贽。

1。(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文宪集》与《宋学士文集》为同一册书。

主旨

本文通过介绍作者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曹马能收人心》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包拯》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马价十倍》阅读答案和翻译

《傅马栈最难》的阅读答案与原文翻译

《扁鹊投石》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赵孟頫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清史稿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太史公自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文言文《虎求百兽》原文及翻译

《千金求马》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参考(精选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千金求马》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参考,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