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来的大虾”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三单元复习导学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三单元复习导学案),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目录
篇1: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三单元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古代抒情散文--情景交融
教材篇目《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单元目标
1.识记积累本单元实词、虚词。
2.掌握本单元重要文言句子的翻译。
3.掌握单元课文中常见名句的填空。重点难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文言实词
(一)写出下列字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
1逼
①qī
(1)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魏禧《大铁椎传》)约会,约定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诗经卫风氓》)预定的时间,期限
(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期望,要求
(4)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及,到
②jī
(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周(年、月)
2.致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达到,送达
(2)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史记刺客列传》)传达,表达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招引,招致
(4)家贫,无以致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取得,得到
(5)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尽,极
(6)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意态,情趣
3.道
(1)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游褒禅山记》)道路
(2)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途径,方法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主张,学说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义,正义
(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取道,经过
(6)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讲
4.方
(1)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离骚》)方形
(2)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归园田居》)四周,周围
(3)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赤壁赋》)方向,方位
(4)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苏武传》)将要
(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赋》)在……(时候)
5.识
①shí
(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知道,认识
(2)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游褒禅山记》)辨别,识别
(3)钩深致远,盖非浅识所测。(《世说新语方正》)知识,见识
②zhì
(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通“志”,记住
(5)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崔铣《王忠肃公翱事》)标记,记号
6.察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仔细看,观察
(2)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离骚》)考察
(3)近臣尽规,亲戚补察。(《召公谏厉王弭谤》)监察
(4)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经考察后推荐
7.传
①chuán
(1)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传送,传递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传授
(3)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流传
②zhuàn
(4)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驿舍,客舍
(5)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李贺小传》等。传记
(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
8.名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名字,名称
(2)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命名,取名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评说,说出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闻名,出名
(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司马光《赤壁之战》)名义,名分
(6)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名声,名誉
9.相
①xiàng
(1)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王充《订鬼》)仔细看,审视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帮助,辅助
(3)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相貌,模样
(4)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鸿门宴》)辅助君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后来称作宰相、丞相、相国
②xiāng
(5)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互相
10.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兰亭集序》)高,长
(2)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修饰,整饰
(3)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离骚》)修理,维修
(4)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修建,修造
(5)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召公谏厉王弭谤》)整治,治理
(6)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离骚》)善,美好
11.过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走过,经过
(2)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李贺小传》)过去,过了
(3)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苏武传》)超出,超过
(4)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过分,过于
(5)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错误,过失
12.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得到,获得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收获,心得
(3)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荆轲刺秦王》)能够,可以
(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必须,应当
(5)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表示完成
13.去
(1)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 阳城。(《琵琶行》)过去的
(2)去死肌,杀三虫。(《捕蛇者说》)除去,去掉
(3)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鸿门宴》)距,距离
(4)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其三)》)前往,到……去
(5)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示动作的趋向
14.少
①shǎo
(1)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李贺小传》)数量小,与“多”相对
(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 于斗牛之间。(《赤壁赋》)时间短,不久
(3)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稍微,略微
(4)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史记苏秦列传》)轻视,贬低
②shào
(5)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苏武传》)年幼,年青,与“老”相对
(6)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年青人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币以为流觞曲水引导
将军夜引弓拉
2蓖七月既望农历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眺望
3毕路狡淦凭V荩下江陵攻占
近腊月下时间在后,末
4狈狡淦凭V莸
足下方温经正在
5弊葑菀晃之所如任
白日放歌须纵酒纵情
6币懈瓒和之循、依
倚权仗势倚仗
7闭襟危坐而问客曰端正
危言耸听吓人
8扁不敢相烦偏指动作一方,你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辅助
9惫噬绞饪晒很
虽趣舍万殊不同
10惫湃酥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看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景象、景致
二、文言虚词
将下列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填写到横线上
1庇冖俚逼湫烙谒遇对、对于(介词)
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下在(介词)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④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 以相之到(介词)
2逼洧俣榔湮文犹可识它、它的(代词)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代词)
③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那、那些(代词)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
⑤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副词)
3币寓僖云淠嘶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
②可以无悔矣凭(介词)
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而(连词,表修饰)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连词,表并列)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来(连词)
4彼洧偎湮匏恐窆芟抑盛虽然(连词)
②虽一毫而莫取即使(连词)
5币并倩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也(语气词,判断句标志)
②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也(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③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也(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
三、文言翻译
1惫讨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笨鑫嵊胱佑骈杂诮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贝怂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素材集成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
适用话题:人生、生命
精彩运用:人生无常,年高之叹,时不我待,常见文人笔端,在感慨流金岁月时,我们更应把握今天。青春的日子,流失的时光是一片片凋零而凄美的枯叶和花瓣,渐去渐远的是原本属于我们的纯情与浪漫,谁还会记得昨日急风骤雨,谁还会想起昨日荣辱伤悲?惟有走过累过的沧桑爬上时间的脸。当我们拥着梦枕着追求与时间同行,尽管“人生如梦”“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但是我们可以执著地傲视时间的风霜,因为我们对理想的追求已形成一道固若金汤的铜墙铁壁。
2.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集序》)
适用话题:自然、环境、环保、人与自然的和谐
精彩运用:人在面对眼前优美风景时,斟满一杯酒,“流觞曲水”,那份悠然和沉醉,是令无数文人雅士追慕的个性释放,沉醉于酒中方能使人忘却世俗之累,挣脱人生羁绊。很容易融入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中,感悟有限的人生,从中领 悟永恒的哲理,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柳宗元在生之绝境时 移情于山,“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古代文人多在逆境中因自然万物欣欣向荣而喜,使精神超脱外物的羁绊,而在天地间获得永生。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适用话题:死亡、生命、人生
精彩运用:人总是要面对死亡的,任何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不可抗拒,个体生命在它面前是如此渺小而脆弱,因此,谁都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林语堂说:“能见到死亡的人也能见到人类喜剧的意识,于是他很迅速地变成诗人了。”王羲之是这样的诗人。他深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忘生死,轻成败,是基于对生命本质和人生真谛的感悟。因而他们对有限的生命更是倍加珍惜,在平平淡淡、从从容容中书写出生命价值的箴言。
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行骸之外。(《兰亭集序》)
适用话题:自由、个性
精彩运用:生活中,我们可以对所爱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挥洒青春,谱写人生,“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
适用话题:自然、永恒、变与不变
精彩运用:流水像这样流去而没有流失,时圆时缺的月亮,尽管圆缺不定,但没有发生增减。从认识事物变化的角度,天地 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天地呢?
这启示我们从多角度看问题而非把问题绝对化,即便我们身处逆境中也应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我们要勇于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战胜和克服它们。
6.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
适用话题:尽吾志,永无悔
精彩运用: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三个“不能至”表达了三层意思,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物”“力”。在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强调“有志”;在提出“力”和“物”这两个条件时,又分别把“有志”作为基本前提,也强调了“有志”。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完成一种理想追求的道理,说得相当清楚、完备而透彻。三个“不能至”的三层意思,是按照三个条件的重要性依次排列的,逻辑十分严密。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解读】
本考点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所谓“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包括三层意思:
一是要考查的虚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这体现了“浅易”的特点;大纲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是考查的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也就是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而不是一般的意义。
三是考查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虚词在文言文中有很多替代功能,这就要求结合语境看虚词的作用。
【考题例析】
(北京卷)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到9题。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誳①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河上②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之为平。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陈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 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使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然而管仲免于累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 今人君之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③,不能生鳝鳢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
(取材于《淮南子汜论训》)
注释:①誳:弯曲。②河上: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③涔:积水。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难成而易败者 败:毁坏
B. 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 易:平坦
C. 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 反:返回,这里指收回
D. 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 而求小善 略:简略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
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B. 昔者,曹子为鲁将兵
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
C. 使曹子计不顾后
使管仲出死捐躯
D. 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今人君论其臣也
8. 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目中有疵,不害于视,(则)不可灼也
B. 喉中有病,(苟)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C. 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而)犹之为平
D. 遁逃奔走,(然)不使其难,不可谓勇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世间之事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古代圣贤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并十分关注。
B.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这在周公、齐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
C.管仲虽称不上智、勇、贞,但他仍为齐国的霸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评价人物要着眼于大处和长远,而不能仅看一时的成败和小的污点。
【定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以极视听之娱极:穷尽
B.列坐其次次:旁边
C.悟言一室之内悟言:对面谈话
D.信可乐也信:诚实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3)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4)不能喻之于怀。()
(5)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宇文融,京兆万年人,隋平昌公弼裔孙。祖节,明法令,贞观中,为尚书右丞,谨干自将。融明融明辩,长于吏治。开元初,调富平主簿。时天下户版刓隐①,人多去本籍,浮食闾里,诡脱繇赋,豪弱相并,州县莫能制。融由监察御史陈便宜,请校天下籍,收匿户羡田佐用度。玄宗以融为覆田劝农使,钩检帐符,得伪勋亡丁甚众。擢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融乃奏慕容琦、等二十九人为劝农判官,假御史,分按州县,括正丘亩,招徠户口而分业之。岁终,羡钱数百万缗。帝悦,引拜御史中丞。融乃自请驰传②行天下,事无巨细,先上劝农使,而后上台省,台省须其意,乃行下。
中书中书令张说素恶融,融每建白③,说辄引大体廷争。融揣说不善,欲先事中伤之。张九龄谓说曰:“融新用事,辩给多诈,公不可以忽。”说曰:“狗鼠何能为!”融奏选事,说屡却之,融怒,乃与御史大夫崔隐甫等廷劾说引术士解祷及受赇,说由是罢宰相。融畏说且复用,訾诋不已。帝疾其党,诏说致仕,放隐甫于家,出融为魏州刺史。
方河北大水,即诏领宣抚使,俄兼检校汴州刺史、河南北沟渠堤堰决九河使。又建请垦九河故地为稻田。入为鸿胪卿,兼户部侍郎。明年,进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融曰:“使吾执政得数月久,天下定矣。”乃荐宋璟为右丞相,裴耀卿为户部侍郎,许景先为工部侍郎,当时长其知人。既居位,日引宾客故人与酣饮。然而神用警敏,应对如响,虽天子不能屈。信安王祎节度朔方,融畏其权,讽侍御史李宙劾奏之。祎密知,因玉真公主、高力士自归。翌日,宙通奏,帝怒,罢融为汝州刺史。居宰相凡百日去,而钱谷亦自此不治。帝思之,让宰相曰:“公等暴融恶,朕既罪之矣,国用不足,将奈何?”裴光庭等不能对,即使有司劾融交不逞,作威福,其息受赃馈狼藉,乃贬融平乐尉。岁余,司农发融在汴州绐隐官息钱巨万,给事中冯绍烈深文推证,诏流于严州。道广州。迁延不行,为都督耿仁忠所让,惶恐上道,卒。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九》)
【注】①刓(wán)隐:磨损不清。②传(zhuàn):驿站。③建白:建,建议、献策;白,陈述意见。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豪弱相并,州县莫能制并:兼并
B.分按州县,括正丘亩按:安排
C.放隐甫于家,出融为魏州刺史出:京官外调
D.帝思之,让宰相曰让:责备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多去本籍,浮食闾里去:离开
B.融由监察御史陈便宜陈:陈述、提出
C.帝疾其党,诏说致仕疾:生病
D.日引宾客故人与酣饮故人:老朋友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收匿户羡田佐用度
B.欲先事中伤之
C.明年,进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D.其息受赃馈狼藉
第三单元古代抒情散文--情景交融
参考答案
三、文言翻译
(1)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2)况且我和您在江边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
(3)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采取的缘故了。
【考题例析】
6【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略:是“简要”的意思
【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备考提示】要将选项答案带入到语境中加以分析。
7.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A转折,却/顺承,就,B 介词,给,替/动词,做;D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
【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词类的活用
【备考提示】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备考需要夯实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
8.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然”应为改为“却”,表示转折关系。
【备考提示】勾连前后句,可以确定。
9.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在曹子得到印证错
附:全文逐句翻译
1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些事情是可以做但不能说的,有些事情是可以说但不能做的,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有些事情是容易做但难以成功的,有些事情是既难做成又相当容易做坏的。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这四方面的策略,只有圣人有独到的见解并且时刻留意。
2誳①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小事委曲、大事伸张,圣人是这样的处事原则;小处可以弯曲,大处必须站直,圣人是这样的行事原则。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周公有杀害亲兄弟管蔡的精神负担,齐桓公有和公子纠争夺国政的恶名,但是周公以匡扶周室的正义行为弥补了杀害兄弟的缺憾,齐桓公用称霸天下的功绩抵消了他的丑事恶名,所以两位还都算是圣贤者。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假使因为其人有些小的过失而抹杀了他的优点,那么天下就再也难以有圣王和贤相了。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所以,眼睛稍有疵点,但只要不妨碍看东西,就不必用火炙烤;咽喉稍有不适,只要不妨碍呼吸,就不必凿开喉管。河上②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易也;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带,尽管小土丘多得数都数不过来,但这一地带仍不失平坦;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以为平。水流急得会激起波浪,有时浪头高达数尺之高,但河水仍不失平静。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过去曹沫为鲁国带兵打仗,屡战屡败,丢失国土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陈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假使曹沫不作长远打算,不转身往后撤退,拔剑刎颈自杀,那么他就永远是个败军中的败将。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然而,曹沫并不为一时的失败而害臊,他所感到的耻辱是不能很好地建立功绩。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于是他在后来的齐鲁柯地会盟中,拿着三尺宝剑,逼着齐桓公归还夺走的土地,这样使他在多次战争中丧失的土地于片刻之间便收了回来。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他的大智大勇也传遍天下,并为鲁国立下了功绩。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管仲辅佐公子纠并不成功,是不能说他聪明的;遁逃奔走,不死其难,不可谓勇;管仲又在公子纠和小白争权斗争失败后自顾逃命,不能为公子纠而敢于牺牲性命,这就不可以称他为勇敢的;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管仲在被小白关押期间,并不感到这是耻辱,这就不能称他为贞节的。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有了这上述三种行为,一般的平民都不愿意与他 交朋友。君子更不愿 意以他为臣子了。然而管仲免于累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但管仲却能使自己从牢狱中解放出来,并受到齐桓公的重用,执掌了齐国大政,九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假使管仲在当初身处绝境,身陷囹圄之时就献出了生命,不从长计议,那就哪会有以后助桓公称霸天下的功绩!
3今人君之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则失贤之数也。今天如果君王评价他的 下属,不 考虑他的功绩,不看到他的主要优点,而只是计较他的小节问题,这便是失去贤才的做法。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所以其人只要有大德,就不必非议计较他的小节;如果有他的可称赞的地方,就不必对他的不足之处吹毛求疵。夫牛蹄之涔③,不能生鳝鳢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牛蹄踩出来的水塘是长不出鱼来的,蜂巢里是容不下鹅蛋的,这说明狭小的东西是容不下大东西的。
【定点训练】
一、1盌信:实在2保ǎ保┤;全,都(2)幽深内藏的感情(3)趋向,取向(4)明白(5)思想情趣
二、3.B(按,巡查)4.C(疾,痛恨)5.C(A项“用度”古今义都为“费用”;B项“中伤”古今义都为“采用污蔑的手段伤害别人”;C项“明年”古义为“第二年”,今义为“今年的下一年”;D项“狼藉”古今义都为“名声很坏”。)
二、参考译文:
宇文融,是京兆万年人,隋平昌公宇文弼的后代。祖父宇文节,通晓法令,贞观年间,任尚书右丞,谨慎干练洁身自 好。宇文融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进奏对策,请求查实天下户籍,没收隐户和没有申报的土地以增加财用,玄宗任命他为覆田劝农使,检查户簿虚实。升任兵部员外郎兼任侍御史。宇文融于是奏请慕容琦等二十九人为劝农判官,以御史的名义,分别查验州县,检查订正田亩,招募流亡的人口而分给他们去耕种。年底增收的钱达到数百万贯。皇帝很高兴,召见他拜授御史中丞。宇文融于是请求亲自从驿路巡行天下,事不分大小,先上报台省,台省官吏等待他的旨意,然后下达执行。
中书令张说一向厌恶宇文融,每当宇文融有所建议,张说就引用大道理在朝廷上与他争辩。宇文融猜想张说对自己没有好感。打算率先找事中伤他。张九龄对张说说:“宇文融最近很得势,能言善辩诡计多端,公不可忽视。”张说回答说:“狗鼠之辈能有什么作为!”宇文融向朝廷奏考选之事时,张说多次驳斥他,宇文融恼怒,就与御史大夫崔隐甫等人在朝廷上弹劾张说招引术士 驱邪及受贿事,张说因此而被罢免了宰相之职。宇文融担心张说将来再被任用,仍对他诋毁不以。皇帝恨他们结党,下诏令命张说退休,放崔隐甫回家,令宇文融出任魏州刺史。
时逢河北发大水,皇帝下诏命宇文融为宣抚使,不久后兼任检校汴州刺史、河南北沟渠堤堰决九河使。宇文融有建议请求开垦九河旧地为稻田。昭入朝廷升任鸿胪卿,兼户部侍郎。第二年,升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宇文融说:“假使我执政能有数月之久,天下就可以安定了。”于是引荐宋璟为右丞相,裴耀卿为户部侍郎,许景先为工部侍郎,当时的人都称赞他知人善任。任宰相后,每天接待宾客旧友一起畅饮。但思维机警敏捷,随口应答,即使是皇帝也无法使他理屈。信安王李祎任朔方节度使,宇文融畏惧他的权势,指使御史李宙上奏弹劾他,李祎暗中得知,通过玉真公主、高力士自行回朝。第二天,李宙奏明情形,皇帝很生气,罢免了宇文融的宰相叫他出任汝州刺史。宇文融任宰相共百天而罢职,但钱粮之事也从此得不到治理。皇帝思念他,责备宰相说:“公等暴露宇文融的罪过,朕已经把他治罪,然而国家财用不足,该怎么办呢?”裴光庭等人不能作答,就指使有关官员弹劾宇文融交接不法之徒,作威作福,其子接受赃物贿赂名声恶劣,于是将宇文融贬为融平乐尉。一年后,司农卿揭发宇文融在汴州时欺骗隐藏官息钱达数万,给事中冯绍烈援引法律条文深加追责,皇帝下诏将宇文融流放到严州。途径广州。拖延不肯前往,被都督耿仁忠斥责,宇文融惶恐不安地上了路,死去。
封志莉
[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三单元复习导学案)]
篇2:《游褒禅山记》(高一必修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一必修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一、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
2、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3、背诵名句名段,
4、学习课文叙议结合、前后照应、详略得当的写法。
5、学以致用,汲取文中精神养料。
二、学法指导:
1、借助注解与工具书,掌握重点词句,理解文意。
2、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课 前 预 习 案
一、 预习任务:
1、了解作品;2、了解作者;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了解课文大致内容;5、找出疑难问题。
二、预习自测:
1、填空:
(1)王安石,北宋著名的 、 、 ,字 ,号 ,曾积极参与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运动,其文学主张的核心是 , 。
被誉为是“ ”。
(2)游记类文章的特点 。
2、给下边的字注音:
谬( ) 穴( ) 无物以相( )之 何可胜( )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 )
3、参照注释,熟读课文,了解内容。我的疑问是
。
课 堂 探 究 案
第一课时:
目标:掌握重点字词句,理解文章大意。
方法:1、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组长负责分工,组织学习,教师巡查。
2、结合注解先进行逐段的准确口译,发现并标注各段文言的具体现象,之后进行分类整理。
一、探究的问题:
1、整理本文实词的一词多义:
2、归纳本文的古今异义词:
3、总结本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4、整理本文存在的特殊句式:
二、课堂训练:
书面作业,翻译全文
三、课后拓展:
结合本文,归纳整理虚词“其”和“以”的用法,并写出相应的'例句。
第二课时:
一、重点探究的问题:
(小组合作,探讨交流,要求结合原文,具体分析)
1一、游记类散文的特点是通过记叙或描写游历时所见山川风物来抒发情感或发表议论。此文中,哪里是记叙?叙写了什么?哪里是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
2、本文的记叙部分与与议论部分有着怎样的关系?
3、此文在内容剪裁上有什么特点?对自己的写作有什么帮助?
二、课堂训练:
学了此文,联系生活中的人或事,谈谈你的收获。(写成200字左右的片段)
四、课堂复习检测。
1、作《导学》资料 52 页“梳理积累”1-4题。
2、作《导学》资料 54 页“片段精读”题。
五、教师总结和评价(优秀小组和个人)。
课 外 拓 展 案
一、目标:
1、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
2、拓展题;
1、阅读“导学”资料 54 页“读写联动”部分。
2、作“导学”资料 55 页“高考链接”阅读题题。
王丽
篇3:《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
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体悟
品味、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
背诵课文第三段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竞赛法、诵读法、讨论法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
┅
这类文章有何特点?
明确:叙事写景,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来学习
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
褒禅山记》)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断句读。
2、学生自渎课文,尽量熟练,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书,扫清语言障碍。
提示: (1)学生的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作好记载,教师巡回解答。
(2)指导学生像上一课一样作好文言语言的积累。板书随机。
3、掌握大意(多媒体板书)
讨论、明确:本文先写未尽兴的游山经历(1、2段), 然后由此引发议
论(3、4段),第五段是游记的结尾。
三、品读课文
1、诵读课文:
老师背诵3、4段,然后学生齐读。
2、探讨文章思想内容
(1)第3段:学生思考、回答: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联系以
前学过的文言文游记,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如:《醉翁亭记》――太守真正的乐:“与民同乐”
《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古人游山玩水后确实“往往有得”。为什么会“往往有得”?
【明确】“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本文中作者的“得”又是哪些呢?】
③感悟一:作者认为,通常人们游览山水都会有什么特点?
【明确】“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④感悟二:“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
至焉”这句话表面说的是观察事物、观赏风景,(联系我们人生)它实
际上是说明了一个什么客观规律?
【明确】作者以“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
而要成功就要到达“险远”,要付出、奋斗。因而这种境界是很少人能够
达到的。
课后反思:
篇4:《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
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体悟
品味、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
背诵课文第三段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竞赛法、诵读法、讨论法
多媒体课件
一、品读课文
1、诵读课文:
老师背诵3、4段,然后学生齐读。
2、探讨文章思想内容
(1)第3段:学生思考、回答: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联系以
前学过的文言文游记,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如:《醉翁亭记》――太守真正的乐:“与民同乐”
《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古人游山玩水后确实“往往有得”。为什么会“往往有得”?
【明确】“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本文中作者的“得”又是哪些呢?】
③感悟一:作者认为,通常人们游览山水都会有什么特点?
【明确】“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④感悟二:“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
至焉”这句话表面说的是观察事物、观赏风景,(联系我们人生)它实
际上是说明了一个什么客观规律?
【明确】作者以“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
而要成功就要到达“险远”,要付出、奋斗。因而这种境界是很少人能够
达到的。
⑤感悟三:那么,要达到那些“人之所罕至”的境界,必须要有哪三个
条件?
【明确】“志、力、物”
⑥感悟四:三个条件中,作者认为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哪一个条件?
文章中哪句话说明?本段议论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志”;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
志也,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本段议论的中心:要有志,尽志而为。
(2)学生分组讨论,发言。
【教师引导】作者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
“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
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
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请举
例说明。
(3)研读第四段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明确】治学要深思而慎取
(4)学生齐读3、4段(第3、4段写了由游山中具体的小事悟出的人生
道理,通过读去再次领受。)
3、探究写作特点
(1)3、4两段都是由游山中具体的小事悟出了人生哲理。作者是从哪些
具体的小事、游山细节感悟到的呢?请找出前文所一一照应的句子。
(2)总结本文写作特点――从文章事与理的一一照应,我们感受到本文
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板书)这样写跟直接
陈述道理相比,有什么好处?
【明确】因事见理、叙议结合。让道理有据可依,使道理更有说服力;
前后呼应,结构谨严。(教师引导:要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
四、学习收获
教师小结
两个道理:(1)要有志,尽志而为
(2)深思而慎取
一种方法: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2、拓展思考:我们除了要学习课文提到的两个道理,以及“因事见理”
的写作方法外,在王安石创作本文的层面上,我们还领悟到作者的什么
精神?
【明确】引导学生思考王安石的“写作精神”――慎取生活,深思人生。
有关资料――“他(王安石)让感觉到的东西走出晦暗,把行为的意义
揭示出来,变成一种精神,解释为规则和思想,从而使一次不完美的未
尽兴的游山活动,在“重温人生”中,也就是在回顾过去的过程中,臻于
完善。”
我们应学习的还有王安石的人生精神:懂得思考,善于总结,从而收获
经验,收获丰盛人生!
3、分享学习活动成果(文言游记创作)
【明确】分享在对每一种游历的回顾和重温得到的经验和启示。学生朗
读自己作品,然后让学生评价作品的事与理。(见附录)
附:(预习)练笔题目――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写一篇游记,不少于300
字,文章思路可参照《游褒禅山记》。
五、教师总结:我们这次文言文创作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我很惊喜地发
现,大家可以写得如此精彩!你们作品中的旅游观光已经成为一种经历,
你们的创作正是重温、回顾它们,做到了“因事见理”,在重温、回顾
中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得”,这种写作手法希望大家今后能熟练运用。
更希望在这次练笔中,我们能“亲近文言文”,并爱上文言文,加强文
言文的语感,提高我们学习文言文的质量。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以“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课后反思
篇5: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极”、“卒”、“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
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阅读参考】
1、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2、西岳华(读huà)山, 在山西,跟文中提到的坐落于安徽的华(huá)山不是一回事。
【学习过程】
一、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阅读并标注文本,并将自学过程中质疑之处总结于下: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 ( 深 ),则其虽好游者不能( 穷 )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 见 )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 ( 至 ) 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明 )也。既其出,则 或 咎 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 ( 极 )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 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 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根据语意,补充3个字: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 ( 谬 )其传而莫能 ( 名 )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 萧 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按要求完成填空。(为加点字注音,为方框内的字词释义或指出用法,为括号中的字词指出活用类型)
2、记下疑难点,准备质疑、交流。
3、在文中划出你所认为的判断句,并说明判断理由。
4、你觉得文中哪些话很有哲理,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
二、课堂练习
(1)解说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4.由山以上五六里
5.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6.不出,火且尽
7.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翻译下列句子
1.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内容研讨
1.记游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呢?
2、本文得出了怎样的两个观点,你觉得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三、延伸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迳,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 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以博财物耶 博:增加
B、禄秩优厚 秩:品级
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规:谋求
D、事觉自死 觉:败露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④愚者多财生其过
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4、翻译:
①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②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篇6:《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高一必修二)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游褒禅山记》这篇游记散文入选高中语文必修2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古代的山水游记类散文,其他两篇分别是《兰亭集序》和《赤壁赋》。我国古代的山水游记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的同时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情。游褒禅山记就是在写景记游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因此游的不畅而产生的感慨。作为文言散文,又安排在兰亭集序和赤壁赋后来学习,学生会对这篇文章理解的更好的。
新课标中对学生学习文言文有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我所任课的班级是普通高中的理科快班学生,这些学生对文科不重视,在以前的学习中文言文的基础掌握的不很好,但这也说明提高的空间就大。
针对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的、学法教法、教学程序如下:
一、教学目的:
1、反复诵读课文,逐字逐句理解课文内容,注意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2、通过理解课文把握文中作者“尽吾志”及“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本文叙议结合、因事明理、前后伏笔照应的写作手法并运用到以后的实践中。
4、通过本文的学习要培养自己立志行事的好习惯。
二、说学法
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好最重要的方法。“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语句的顿挫和情感的表达。
2、圈点归纳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圈点出重点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文言句式及自己的疑难处,找出文章的主旨句并归纳。从这个角度看是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便抓住学习的重点。
3、练习法。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精不在多。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文言知识。
三、说教法
1、点拨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抓住重点适时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排除学习障碍。
2、归纳法。对学生总结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时帮着归纳总结,使文言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和运用。这一点学生自己不能独立完成。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总体设计:通过以上分析,确定本课教学思路是范读、诵读、圈点重点、分析归纳和强化练习。安排课时为二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范读、诵读、圈点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第二课时完成诵读、分析内容和写作手法、总结巩固练习。
(二)、第一课时设计
1 导入与解题 由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听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导入。这是作者由登山有所感而写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一次游山之后的感慨之词。
学生自读注释,了解王安石。
2、整体把握
(1)学生读注释,熟悉课文,圈点疑难字词。以便于突出学习重点。
(2)范读课文 学生可以纠正易错,疑难字,体会情感表达。
(3)自由朗读 同时圈点出重点有疑问的句子
(4)对照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师生合作找出本文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老师归纳板书。舍、文、胜、道、其。布置背诵。
总结 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1 代词
(1)他 他们 它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他的 他们的 它的 例:“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3)那 那些 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4)活用为第一人称,我、自己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 语气词
(1)表示反问的语气 例:“其孰能讥之乎?”
(2)表示测度、委婉的语气 例:“其皆出于此乎?”
(3)表示希望、劝勉的语气 例:“吾其还也”
特殊句式 判断句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状语后置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等多个
(三)第二课时设计
有了第一课时的基础,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已经能够了解,上课之后检查背诵。之后提出问题。学生合作讨论回答,教者点拨。
1、本文的重点段落是哪段?为什么?(学生很快会找出来,因为在讲前面两篇课文的时候已经见到过这种写作形式。)第三段,第四段 。 具体说说层次
第三段可以分为几层?
可以分为五层:
(1)借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引出下文的议论
(2)以游山为喻,突出“志”的重要。
(3)说明“力”的重要。
(4)说明“物”的重要。
(5)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
这里充分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得出结论:尽志无悔。
第四段 观点 深思慎取 。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照应前文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2、本文中的这两段落的表达方式是什么?议论。我们经常说,议论是记叙的深化,哪这部分是哪些段落的深化?(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便于引导学生回读前面的内容)学生会很快找到的记叙的部分的一、二段。
3、记叙的部分告诉我们哪些内容? 游褒禅山的经历。由山-院-洞-碑,这其中重点强调的是游洞,游洞中又详写后洞 得出 险以远至者少观点。
4、记叙和议论的部分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过渡句“于是余有叹焉”, 也就是说前文的内容为后文打下伏笔,与后文形成照应。
这时候,我适时归纳板书。至于最后一段,在初中时学过《小石潭记》的格式同它一样,学生自己就掌握了。
游褒禅山记
山
院 前洞 夷以近,游者众 略写 伏笔
记叙 洞 后洞 险以远,至者少 详细 悔
碑
志 尽志无悔
议论 力
物
古书不存,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 深思慎取 照应
总结: 引导学生讨论这篇游记散文的写法,因事说理,这种手法在前面两篇文章中有应用。(因情论理)启发学生,这种手法可以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应用。
5巩固练习:
一、解释下面的字词:
卒:1、卒葬之。( ) 2、卒相与欢。( )
3、夫以疲敝之卒。( )
文:1、其文漫灭。( ) 2、独其为文犹可识( )
道:1、有碑仆道。( ) 2、何可胜道也哉!( )
3、传道授业。( )4、策之不以其道。( )
二、指出下列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并解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五、效果总结:
根据以上设想,上了这节课。基本完成了所设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难点,但在确定主旨时,很多学生犹豫了,不敢说。经过提示才完成,这点应该反思,下次会做的更好。
张丽影
篇7:《游褒禅山记》导学案(三)
设计人:刘兆芳 张洪杰 审核人:马卫国
一、课前预习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看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明情况 2.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志向。 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探究
1、检查预习和背诵。 2、思考讨论: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认为做成功一件事情需要哪些条件?
三、拓展训练 积累运用
1. 下列加点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浮屠慧褒始舍(shè)于其址 有碑仆(pú)道 B. 盖音谬(miù)也 有穴(xuè)窈然 C. 或咎(jiù)其欲出者 瑰(guì)怪
D. 无物以相(xiàng)之 长乐王回深父(fǔ)
2. 下列对“之”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③入之甚寒 ④予之力尚足以入 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 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③/②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①③/②④⑤/⑥ 3.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B.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
C.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D.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A.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B.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5. “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语法作用是( ) A. 表示领属 B. 表示对情况的推测 C. 表示婉约 D. 表示反诘语气
6. 与“非常之观”中的“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古人之观于天地 B.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7.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活 水 源 记
刘基①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树多枫、槠,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②居之。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及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③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鲭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鹆,黑色而赤嘴,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n_,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深爱之也。
(选自《诚意伯文集》,略有改动)
【注】①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后弃官隐居,曾辅佐朱元璋。②上人:对僧人的敬称。③潴(zhū):水停积。
8.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薄:靠近B. 浸为小渠,冬夏不枯 浸:渐渐 C. 有小鲭鱼,色正黑 正:正当 D. 其音如竹鸡而滑 滑:流利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冬温而夏寒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B. 又东注于若耶之溪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 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 彼竭我盈,故克之 D. 有君子之德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0.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先写灵峰山竹树繁茂、山鸟啼鸣的动人景象,接着写灵峰山周围的地势和景物,这是为下文写“水”作铺垫。
B. 第二段作者抓住一个“活”字写水,不仅描写了水的清澈、奔流不息,还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由“活水”所带来的生机勃勃的世界。
C. 最后作者用“君子之德”喻活水源泽被万物,不仅把对活水源的赞美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表达了对白野公高尚品德的赞《游褒禅山记》导学案(三)美之情。
D. 这篇游记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所具有的济世安民的胸怀和抱负。 11.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 译文:
(2)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 译文:
(3)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 译文:
四、课后巩固 文言现象梳理 古今异义 非常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2、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于是
1、于是余有叹焉
2、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3、请他,于是他来了 至于
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重要虚词 以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由山以上五六里
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5、火尚足以明也
6、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7、无物以相之
8、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于
1、始舍于其址 2、于人为可讥 3、于是余有叹焉 4、余于仆碑
5、师不必贤于弟子 6、求救于孙将军 7、君幸于赵王 其
1、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距其院东五里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 6、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7、问其深
8、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9、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10、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1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3、既其出
14、则或咎其欲出者 15、悔其随之
16、其孰能讥之乎 17、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游褒禅山记教案
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三单元复习导学案)(精选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