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fedruar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二单元《认数》复习教学方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二单元《认数》复习教学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第十单元:认数(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数的组成、写数(教材第80例题,第80~81页“想想做做”第1-7题)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知道10个一是十,一个十是10个一和20
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
2.会一个一个地数数,能够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写出20以内的数,说出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理解“一”和“十”之间的关系。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带有数位的20以内的数字卡片;师生每人准备20根小棒。
教学环节
一、导入
1、练习数数。
(1)从4数到19,先顺数一遍,再倒数一遍。
(2)同桌互相当小老师,先从2到20顺数一遍,再倒数一遍。
(3)两个两个地数,从0数到20。
2、读一读。
(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2) 14 2 11 20 0 19
(3)以最快的速度数一数,并且说出来。 ○○○○○ ○○○○
○○○○○
□□□□□□□□□ □□□□□□□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教学11-20各数的组成。
(1)教师出示小棒,让学生读出来。
①1捆零1根。
师问:这里有几捆小棒?几根小棒? 连起来,有几捆零几根小棒? 11里面有几个1捆?几个1根? 我们说,1捆就是1个十,1根就是1个一,那么11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呢? (11里面有1个十,1个一。) 让学生说说11的组成。
②教师在11的后面再填上1根小棒。 问:现在是多少?有几捆零几根?几个十?几个一?怎么读? 12的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和同桌说一遍。
③教师接着在后面再加上1根小棒。 问:这是多少?几捆零几根? 13的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④再加上1根小棒。谁来直接读出这个数?谁能直接说出来14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15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1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17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18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19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⑤数到20了,这里又凑满了10根小棒,又可以捆成一捆了,看一看,有几捆小棒?这说明20里面有几个十?(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0。
2、教学数位表。
(1)出示数位表。
师:同学们,这是数位表,数位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叫个位,第二位叫十位,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
(2)问:13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有一个十,我们就在十位上写1,有3个一,我们就在个位上写3,读做十三。
问:14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有一个十,我们就在十位上写1,有4个一,我们就在个位上写4,读做十四。
想:15应该怎么写?为什么?
16可以怎么写?
讨论:20怎么写?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完成第1题。
(1)看着算珠图,先读出数。
(2)说说这个数的组成。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填写。
2、完成第2题。
(1)找学生幻灯片示范,其他学生在书上完成。
(2)集体订正。将这些数字读出来。
3、完成第3题。
(1)先说说这些数的组成。
(2)再找学生到前面拨算珠。
(3)让学生在书上画出来。
(4)找学生在幻灯片上演示。
(5)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认识哪些数?学到了什么知识?你对哪些学习内容感兴趣。
篇2:第十单元:认数(二)3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10加几与相应的减法(教材第82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已有知识计算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
教学具准备
小棒、口算卡片
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2、一图四式。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教学例题。
(1)教师媒体出示图画。
问:同学们,图上有什么?有几个?如果让你列出四道算式,你会吗?先和旁边的小朋友商量商量。
(2)请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板书:
10+5= 15-5=
5+10= 15-10=
(3)请学生摆小棒,边摆边算,挑选自己喜欢的算式,算一算,等于几。
(4)发表意见。
问:有哪个小朋友摆的是10+5的?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摆的?
(找学生板演。)
(提示学生:10就是1捆小棒。)
问:如果没有小棒,你该怎么想1加5等于15呢?可以先小组讨论。
发表意见:①因为1个十5合在一起是15,所以10加5等于15。
②我觉得10加5就是15,10个再添上5个就是15个。
教师说明:因为1个十5合在一起是15,所以10加5等于15。
(5)思考:10加3等于多少?为什么?那么10加9呢?
(6)我们已经知道了10加5等于15,你能很快说出来5加10等于多少吗?为什么?(因为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
同样道理,那么3加10等于多少呢? 9加10呢?
教师小结:看来,十加几就等于使几,几加十也等于十几。
(7)那么15-5等于多少呢?谁来用小棒摆一摆?
看来1捆零5根减去5根,就剩1捆,就是10。
讨论:如果没有小棒,该怎么想15减5等于10?
如果是17-7呢? 18-8呢?
小结:看来十几减几就等于10。
(8)小组讨论15-10等于多少,为什么? 17-10呢? 18-10呢?
小结:看来十几减10就等于几。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教师出口算卡片,让学生直接说得数。
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教师出示图画。
(2)让学生口头列出四道算式。
(3)在书上填写。
(4)集体订正。
3、完成第2题。
(1)教师出示卡片,让学生直接说得数。
提示:为什么10+2和2+10都等于12呢?12-2为什么等于10呢?12-10为什么等于2呢?
(2)让学生把得数填写在书上。
(3)集体订正。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认识哪些数?学到了什么知识?你对哪些学习内容感兴趣。
篇3:第十单元:认数(二)1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数数、读数(教材第78~79页)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数数、读数等活动中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理解
“10个一是1个十”,知道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并初步感知11-20各数的组成。
2、使学生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的过程,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
应用,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发展数感。
3、使学生在认数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增加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11-20各数读法。
教学难点
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教学具准备
学生:学具小棒20根
教学环节
一、导入
1、同学们,老师的左手有几个手指?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齐答)这一小组的人数又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指名回答)除了5和6,你还认识哪些数?(指名说一说)
2、提示课题:开学到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数,今天我们继续来认数。(板书课题:认数)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一)认识“10个一是1个十”
1、谈话:我们已经学过的数中最大的数是几?请同学们从准备的小棒中数出10根小棒,再把这些小棒捆成1捆。
2、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活动。
3、反馈:指名让一位同学在实物投影上演示:数出10根小棒,再把这些小棒捆成1捆。
4、(拿起学生实物投影捆的1捆小棒)提问:这1捆小棒是多少根?(10根)对了,一根一根数,有10根,我们可以称作“10个一”(板书:10个一)也就是“1个十”(在刚才的基础上继续板书:是1个十)。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一般满了10根小棒就捆成1捆,表示1个十。
5、把“10个一是1个十”齐读两遍。师:这里“一”和“十”都是计数时常用的单位。(把“一”和“十”描成红色)
6、“1个十”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比如我们去买铅笔,一般是几枝铅笔捆成1捆?(指名回答)这1捆就是1个十,如果买10枝铅笔就不用一枝一枝地数了,拿出1捆就行。
像这样的例子你见到过吗?(指名交流)
(二)认识12。
1、谈话:在课桌上摆12根小棒,怎样摆容易清楚地看出是12根?请在课桌上摆一摆?
学生摆小棒,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种摆法。估计一般都会摆成1捆2根,展示一个学生这样的摆法。
2、提问:我们来数一数是不是12根。1捆是10根,再加2根是12根。这种摆法看得清楚吗?
如果有其他摆法,先检查一下是不是12根,再让大家评议这样摆是不是容易看清楚。
3、小结:摆12根小棒时,先摆1捆小棒,是10根,再加2根就是12根。这样的摆法表示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就是12,看起来比较清楚。
(三)继续认识11-20各数。
1、课件出示前3幅小棒图。
提问:这里有三组小组小棒,每组各有多少根小棒呢?谁来数一数?
指名数,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出示:11、13、18
交流数的方法:你是怎样数的?(1捆是10根,再加1根是11根)
2、老师说小棒根数,学生摆,摆好后同桌互相检查。(指名实物投影操作)
师:14根、16根、19根
分别交流是怎么摆的。(先摆1捆是10根,再摆4根)
3、提问:19根后面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20根又满一个十了,可以自怎样?
学生把散放的10根小棒再捆成1捆后,提问:这里是把几根捆成1捆的?又捆成1捆有什么好处?2捆是2个什么是多少?(板书:2个十是20)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但认识了11-20各个数,还知道了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下面我们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2。
课件出示第2题尺子图。
谈话:看着尺子上的数从0数到20,数给同桌听。
提问:小朋友,你发现尺子上的数越往右越怎么样?
2、完成想想做做3。
谈话:刚才我们是从0数到20的,现在谁来从7数到17?(指名数)再指名数:从11数到20。同桌两人互相数。
3、完成想想做做4。
课件出示草莓图。
谈话:图上的草莓你看看比10多还是少?请认为比10多的举手,认为比10少的举手。
那你估计一下是多少个?(指名估计)在书上指着数一数,看看自己估得怎么样。课件出示伞图。
谈话:图上的伞估计一下,认为超过20的举手。到底是几把呢?请你指着数一数。对学生的估计评价:估计时先要确定一个范围,然后想一想大概是多少。
4、完成想想做做5。
课件出示第5题图。
提问:图上画了什么?图上标出的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你会读这些数吗?读给同桌听听。
提问:你在哪里见到过11-20这样的数?
5、完成想想做做6
谈话:请在数学书上数出10张纸,用手捏一捏,再看看有多厚;重新数,数出20张纸,用手捏一捏,再看看有多厚。两次的感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这说明20与10相比怎么样?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认识哪些数?学到了什么知识?你对哪些学习内容感兴趣。
篇4: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教学方案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教学方案
新知识点:
1.较大数的读法和写法。
2.较大数的大小比较。
3.较大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小。
3、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改写方法。
4、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能自主探索、掌握近似数的方法,能对更大的数进行估计。
单元教学建议
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数数的过程中,感受大数的意义.
本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一般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为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第一次数数,通过数人民币的过程,认识“十万”。人民币是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能直接感受的。教材中安排的`一叠人民币是一万元,那么九叠人民币是几万元呢?当再增加一万元后,又是几万呢?对于这些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交流,从中逐步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当然,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直接请学生数这么多的人民币,因此,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制作一些卡片来替?张卡片代表一万元,那么9张卡片是多少元呢?第二次数数,通过卖轿车的活动,认识“百万”、“千万”、“亿”。教材中安排的“1辆轿车卖100000元”,目的是提供给学生数的机会,通过逐步数的过程,认识“百万”这一计数单位。如果学生的基础比较好,就不需要逐一数数,也可以跳跃式的数。如1辆轿车卖100000元,那么2辆、3辆是多少元呢?6辆、7辆是多少元呢?10辆是多少元呢?由于学生有了前面两次数数的经验,认识“千万”、“亿”这两个计数单位就可以精简一些,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第三次数数,练习过程中的数数。练习中安排的多道题目都是需要学生数一数,力图通过数一数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体会到十进制计数的特点。
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及时地进行概括是本单元学生的重点环节。
如学生在第一次数的时候,把数直观的人民币与计数器上对数据的认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抽象能力的举措。通过计数器上珠子的拨一拨,促使学生能将直观的数数与抽象地数数统一起来。同样,后面两次的数数,也应与计数器上拨数结合起来。
2、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掌握大数的读写
在学生生活的环境中,经常可以接触到比较大的数。对此,当学生初步认识了大数后,可以组织学生到各种媒体上收集一些数据,并能说一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以提高学生感受的程度。接着,可以把学生收集的一组数据进行讨论,从而引出大数的读写方法。教材中安排的“人口普查”的一些数据,仅表示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数据开展活动,也可以直接讨论学生收集的数据,然后引出读法与写法。本册教材将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因为这两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在教学中,可以先突出读法,在学生掌握读法的基础上,然后再讨论写法。
加强对数据实际意义的理解,能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身边的一些数据的意义是本单元着重渗透的思想。新课标第一网
不论是数据的收集过程,还是解释数据的意义,都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背景下进行学习,这一点在教学时需要格外地重视。如第6页上的“说一说”内容的安排,其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学生对这些数据的读写过程,既能巩固他们读写的方法,更能体会到数据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
3、结合实际背景,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一些比较大的数据,由于书写的不方便,需要将一些较大的数据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这样既方便书写,又便于读数。教材中安排的“国土面积”中的一些数据都是比较大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改写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改写的必要性。因此,数据改写的活动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安排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从而使学生体会改写所带来的方便。
数据的改写是对数据表示形式的变化,它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对此,在改写过程中应向学生说明改写后为什么要写计数单位的道理。如9600000=960万,等号左边的数是以“个”为单位,一般以“个”为单位就不写计数单位了。而等号的右边是以“万”为单位,如果这个计数单位不写,那么就会变成以“个”为单位,这样两者之间就会相差很大。这些道理,可以结合具体的情景加以说明,以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减少错误。
4、在观察比较中,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近似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数,它与精确数不同,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对于近似数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也已接触到,不过没有出现这样的概念。而本单元的学习是相对系统一些,同时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主要是以四舍五入法为主)。
教材中安排的“森林面积”活动,是一些有关植树的题材,这些题材的数据中有些是精确的,有些是近似的。出示这组数据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并讨论为什么会形成这些近似数,从而让学生明白近似数产生的过程,以加深对近似数概念的理解。接着,让学生自己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近似数。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进行辨别,区分精确数与近似数的差异。
求近似数方法教材采用观察思考的方法,把一组不同的近似数放在一起,根据不同的要求,得出不同的近似数。教学时,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将这一组数据整齐排列,然后请学生进行观察,接着再进行讨论。如精确到千公顷:约是224319千公顷,那么千位上的“9”是怎么出来的?通过一组数据的比较,相信学生能发现求近似数的方法。
近似数在具体的运用中,将根据不同的需要取不同的精确值。教材第11页第2题安排的练习,就是一道根据实际情景需要选择不同的近似数。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进行选择,然后再进行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一般说,是以对应的方法来确定。如第⑴题中,全国造林是以“万公顷”为单位,那么比较内蒙古自治区的造林也应用“万公顷”为单位。第⑵题内蒙古自治区造林是以“千公顷”为单位,那么比较的造林数也应以“千公顷”为单位。
课时安排:
1.数一数 1课时
2.人口普查 3课时
3.国土面积 1课时
4.近似数 2课时
篇5:认数单元复习的教案
认数单元复习的教案
复习目标:
1.构建完整的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初步理解并明确“数级”、“数位”、“计数单位”、“十进制”等概念。
2.能正确读数、写数;能按要求写数,掌握数的组成。
3.能正确用万”或“亿”作单位改写整万或整亿的数;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4、培养学习大数目的兴趣和认识大数目的自信心,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复习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自主整理“认数”一单元的主要内容
复习过程:
一、明确复习内容
谁能说说在“认数”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复习数位顺序表
1、谁能有顺序地说说数位顺序?
你能说出各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吗?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进率是10,十进制计数法)
你会给这些数位分级吗?
整理成表。
2、练习:
(1)一个数的最高位在十亿位上,这个数是( )位数。
(2)与千亿位相邻的数位有( )和( )。
(3)一个数只含有万级和个级,这个数最多是( )位数,最少是( )位数。
(4)从右边起,亿级的第三位是( )位,万级的第二位是( )位,个级的第四位是( )位。
三、复习读数、写数及数的组成
1、出示 8030 2005 4000
提问:在读数时,首先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分级)。分好级后按什么顺序读?这些零的读法相同吗?
读出下面各数
30 0579 6000、703 0505 0050、1965 0000、809 0000 0000
2、三十七亿零二百万四千零五
怎样写这个数?
写数时要注意什么呢?
写出下面各数(第19题)
二十五万 十亿五千万 四千八百万四千零八
八亿 三十九亿七千万 一百六十万零二十
3、刚才大家写了几个数,这个数(39 7000 0000)的组成可以怎么说?还可以怎么说?
我们说数的组成时可以根据数位来说,也可以根据数级来说。
用这两种方法说说后面两个数的组成。
四、用“万”、“亿”作单位改写整万数或整亿数,求近似数。
1、请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76 0000 0000 900 0000 2008 0000 11 0000 0000
改写后的数和原来的数的大小有变化吗?
2、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我们用什么方法?(四舍五入法)
请大家写出这些数的近似数:(第20题)
24 5000≈( )万 103 4900≈( )万 99 8003≈( )万
11 2000 0000≈( )亿 3 7000 0000≈( )亿 29 9000 0000≈( )亿
五、综合练习:
1、(第18题)下面是我国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统计图。
(1)读出我国20各类学校在校学生的人数。
(2)说出小学在校学生人数的组成。
(3)把这些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把小学在校学生的人数用“亿”作单位求出近似数。
2、判断:
(1)5个十亿、7个百万和4个千组成的数是507004000。( )
(2)5000 5000 5000中的3个“5”都表示5个千。( )
(3)北京故宫占地约72 0000平方米,这里的72 0000是一个近似数。( )
(4)9 6000用万作单位写成近似数是9万。( )
(5),我国电子图书总量已达53 0000种,也可以写成53万种。( )
(6)最大的五位数比最小的六位数少1。( )
(7)一个数的近似数是8万,这个数最大是79999。( )
六、回顾总结,构建知识网络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和复习了认数这一单元的知识,可以看出,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了,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老师给你一个数,用上我们学到的知识,你能说点什么吗?(联想练习)出示: 168809 0000
篇6:二年级数学复习认数教案设计
二年级数学复习认数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23~24页,复习第1~7题。
教学要求:通过复习千以内数的认、读、写与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和整百数加整十数以及相应的减法时,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复习千以内数的认、读、写与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和整百数加整十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这段时间,我们认识了千以内的数,学会了怎样去读和写,以及一些简单的计算,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部分的内容。
(板书课题:复习认数)
二.千以内数的认、读、写的复习
1.完成复习第1题。
1)问:你能说出一个千以内的数吗?
2)要求:你能不能说一句话,其中出现一个一千以内的数呢?
(同桌互说,师再指名说)
3)其实,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一定会在生活中经常遇到数学知识。
2.口答下面各题。
1)千以内的数的数位顺序从右往左分别是怎样排列的?十位上的数表示什么?百位上的数表示什么?
2)十个十是多少?十个一百是多少?
3.读一读下面各数,并说说它们的组成。
276720702
1)学生口答。
2)问:他们都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哪一位?这3个数中都有2和7,但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3)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读一个千以内的`数?
如果这个数中间或末尾出现0,该怎样读?
4.写出下面各数。
五百六十二写作
一千写作()
四百六十写作()
七百零三写作()
1)请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说说这几个数分别是怎样写的。
3)指名说说应如何写一个千以内的数?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5.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6.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1)第3题
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
核对,指名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2)第4题
请学生先读一读,再写出横线上的书,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在课前收集的信息,交流。
三.复习简单的计算
1.口算下面各题
1)300+200600-4001000-200
2)400+20570-70620-600
学生开火车口算。
指名说说口算的方法。
2.完成复习第6题。
提醒学生,在计算时要看清是几百还是几十。
3.独立完成复习第5题。增长知识。
读一读图下的话,并写出横线上的数,笔画一下。
3.完成复习第7题。
1)指导学生通过对话看懂图意。注意:理解比。。。。。。高的含义是比。。。。。。多。
2)学生独立完成。
3)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如何读写一个千以内的数?
教学反思:
篇7:二年级认数教学反思
“时分秒”这课,由于时间单位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难点内容。尽管学生是初步研究有关时间的知识,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在上这单元前,我将学生原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课前做了个测试,发现班上的学生几乎不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针对这一现象,我从四个方面开始教学:
一是认识钟面。
我利用教具钟让学生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
二是认识时间:
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用教具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的内在联系。
三是学习看钟表的方法。
四是掌握时间的写法,并能用这几种写法写出种面上所反映的时刻。
我还把这课延伸到课外,让他们随时看钟或表,读出自己在什么时间作什么事,加强练习。渡荆门送别教学反思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地球运动教学反思
篇8:二年级认数教学反思
《认识乘法》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乘法认识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乘法,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能正确将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且本节课还要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在于学生对“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理解。
首先,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儿童游乐园游戏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算出各个游乐项目的人数,引导学生用连加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要注意让学生观察图形,如摩天轮、过山车、小火车,他们是几个几个坐在一起的,有几组等等,初步体会“加数相同”。
其次,通过让学生摆小棒的动手操作活动,进一步来体会,如让学生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先摆一个,在摆第二个,第三个……再让学生说出自己所摆的图形,一个要几根小棒,2个呢,3个呢……这时可以让学生说出“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
有了前面的教学铺垫,后面再引入乘法时,就水到渠成了,而且,学生在练习最后的将连加改写成乘法的训练题时,解决相对轻松了。
由于是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不易掌握,尤其是后进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本节课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1、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没有很好的面向全体学生,从后续的作业情况看,少数学生不能正确改写,说明他们对加法和乘法的.联系,没有多大的体会,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加法中。
2、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几个精彩的回答只局限在那几个优秀学生中,所以,为了教学的节奏,忽视了对班级多数学生的训练,如何把握好这两者的度,是后面的教学中要注意的。
篇9:二年级认数教学反思
“时分秒”这课,由于时间单位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难点内容。尽管学生是初步研究有关时间的知识,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在上这单元前,我将学生原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课前做了个测试,发现班上的学生几乎不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针对这一现象,我从四个方面开始教学:
一是认识钟面。我利用教具钟让学生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
二是认识时间: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用教具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的内在联系。
三是学习看钟表的方法。
四是掌握时间的写法,并能用这几种写法写出种面上所反映的时刻。我还把这课延伸到课外,让他们随时看钟或表,读出自己在什么时间作什么事,加强练习。
篇10:二年级认数教学反思
回顾整堂课,有几方面:
一、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 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因此,我充分给了学生的自由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 找一找” 、“ 折一折” 、“ 比一比” 等活动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这些都是教学新知的生活基础。但学生有可能混淆生活中的角和数学意义上的角。本节课要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认识数学意义上的角,为下节课认识直角作好知识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与数学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们虽然貌不相似,理却相通。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帮助学生建立起实物与概念间的联系,化抽象为具体,就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我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我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
篇11: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认数》试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认数》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29分。)
1、很久以前,还没有计数符号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常用的计数方法有:( )、( )和刻痕计数。
2、10个一千是( ),一万有( )个百,有( )个一。
3、千位左边一位是( )位,右边一位是( )位。
4、一个四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位;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位,它是( )位数。
5、4089是由4个( ),8个( )和9个( )组成的。
6、三千一百九十四,写作:( ); 八千零八,写作:( )。
7、7006读作( ),2018读作( )。
8、5972是( )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位,7在( )位上,表示( )个( )。个位上是( )。
9、一个数是由3个万,6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这个数写作( )读作( )。
10、与3000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11、在○里填上“>”或“<”。
1012○998 1887○1878 7980○8795 4800○4080
12、找规律填数
2800、2850、2900、2950、 、
6060、6070、6080、6090、 、
二、判断:对的划“√”,错的划“×”(第题2分,共10分)
1、6278接近7000。 ( )
2、用2、9、3、0组成的一个最小的四位数是2390。 ( )
3、10000比9999大1。 ( )
4、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万位 ( )
5、5230读作五千二百三零。 ( )
三、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 )里。(每题2分,共22分。)
1、一个数从右边起,万们是第( )位。
①3 ②4 ③5
2、8198≈( ) 2602≈( )
①9000 ②3000 ③8000 ④2000
3、8个千和8个十组成的数是( )。
①8800 ②8008 ③8088 ④8080
4、读6060时,要读出( )零。
①1个 ②2个 ③不读
5、下列各数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①8215 ②8401 8220 8308
6、在6的后面添上( )个0,就是六千。
①2 ②3 ③4 ④5
7、5□2550□中可填( );7□287529□中可填( )。
①0、1、2、3、4、②1、2、3、4、5 ③5、6、7、8、9④6、7、8、9
8、用5、6和两个0可以组成( )个不同的四位数。
①2 ②6 ③12 ④18
9、小华和小青家同在学样的西面,小华家离学校400米,小青家离900学校,她们两家相距( )米。
①1300 ②500 ③400
10、两个0和两个7能组成( )个只读一个零的四位数。
①1 ②2 ③3
11、下面的数最5000接近的数是( )。
①4999 ②5009 ③5999
四、直接写出得数。(第题1分,共9分。)
4700-200= 400+6000= 8500-5000=
10000-4000= 3000+7000= 300+4300=
5500-500= 4000+3000= 1001-999=
五、解决问题(共30分)
1、田径运动会上,小明参加一万米长跑,还差2000米就要到达终点了,他已经跑了多少米?(4分)
2、新华书店新运进故事书3800本,比文艺书多运进800本,两种书一共运进多少本?(5分)
3、摩托车5900元 空调3000元 电脑5000元 洗衣机1900元。(2+3+3)分
(1)价格最贵的是( ),价格最便宜的是( )。
(2)最贵的商品比洗衣机贵多少元?
(3)如果摩托车和空调各买一样,一共要付多少钱?
4、铺一条长1500米长的石子路,第一天铺了400米,第二天铺了500米,还有多少米没有铺?(5分)
5、根据下面的统计填空。(2+3+3)分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一
营业额(元) 5080 7925 2486
(1)星期五营业额大约( )元,星期六营业额大约( )元。
(2)营业额最多的比营业额最少的大约多多少元?
(3)星期六和星期一营业额大约共多少元?
付加题(10分)
一个四位数,它的千位上是3,十位上的数是百位上的数的3倍,个位上的数是百位上的数的2倍。这个数可能是多少?
篇12:《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和复习(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2题,练习十四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转化的数学方法。
2、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现象,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
利用混合运算并进行逆向推理的练习,并用多种解决方案。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瞧!这是小明他们班上的体育课的情景图,这个数学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教学第63页主题图
师:你看懂了什么?
生:一个班的学生在上体育课,先玩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成6组;再玩丢手绢,9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师:刚才,你们通过同桌互相说,明白了主题图的意思,知道了所要求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1)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解决步骤。
(2)小组合作交流不同的.解题策略。
生:1、分步解答:6ⅹ6=36(人) 36÷9=4(组)
生:2、用综合算式解答:6ⅹ6÷9=4(组)
师:用乘除法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要想好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2、学生自我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出示第66页第8题的主题图)
(1)师:夏天到了,同学们可喜欢游泳了,瞧!游泳池里真热闹!你看到了什么?
要求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生小组合作提问题
(3)小组汇报提问题的情况
(4)教师把学生提的问题板书出来,并组织学生解决以上问题。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说一说其中的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利用情景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学生做第64页的第3题
(1)先让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议一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2)让学生各自独立进行解答。
(3)组织学生互相进行交流、评价等活动,再次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掌握此类问题的解法。
(4)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5)看着这一幅情景图,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7题
3、第66页的第9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同桌的两人进行猜数活动。
4、做第66页中第10题
(1)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填上合适的数。
(2)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填数的策略。
(3)师生共同归纳填数的一般思路:与混合运算的顺序正好相反。(如下图)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理解与熟练。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请告诉你的同桌,我们一起来分享!
教学反思
★ 二数下册教学计划
★ 第六单元 复习
★ 百分数单元复习
★ 第五单元:认数(一)2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 六年级二单元作文
二单元《认数》复习教学方案(集锦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