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营销将由感性走向理性网络营销

时间:2022-11-29 14:57:36 作者:朋克林黛玉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朋克林黛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网络营销将由感性走向理性网络营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网络营销将由感性走向理性网络营销,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网络营销将由感性走向理性网络营销

面对陌生的新事物,人类总是要经历好奇,质疑,冲动等一些感性的过程,并在短暂或漫长的冲动之后,会渐渐冷静下来,然后客观的对之做出合理的评价,找到一条正确的使用方法,继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从九十年代初计起,但真下意义上的网络商业化距今也不过十年时间,但是网络却在大众的热炒之下,经历了泡沫,冬天等等一系列的起伏。新兴产业的不成熟性和面对风浪的恐惧让人们更多的依靠感觉去做决定。现在,经过十年,特别是最近五年,中国从大企业建设服务客户的网站,到中小型企业在网上建立自己名片式的网站。再到各企业一窝蜂的依靠搜索引擎竞价,各大型商城开通各种会员,在网站里投放广告等手段进行简单意义上的营销。精明的企业在一次次的摸索,一次次的投入中已经由感性茫目变得更加理性,在互联网行业的人员看来是越来越难对付了,也就是所谓互联网的冬天来了。其实并非客户难对付了,而是网络的大趋式而言,不论行业,不分公司情况,不问客户产品特性直接推荐包治百病的网络解决方案已经过时了。

若要评互联网界的几件大事的话,除了正常意义上的最牛的XX等老掉牙的话题外,我想还有最经典的运用网络技术“四两拔千斤”的“王老吉营销事件”吧,

在互联网一片唉怨,全球经济普遍萧条的状况下。这个事件所暗示的机会将诱发一个新的行业的诞生——互联网营销。这已经是一个已经老掉牙的词了,可是在中国整个互联网行业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营销专家呢。不错,是有的哥们通过非常低的代价炒红了XX人,借住某个切入点炒疯了X个事件,仅此而已。因为我们做互联网的还在想象客户的钱是如何的好嫌时,企业已经醒悟了。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一个名片式的网站,或者一个万能式的网络推广产品。他们需要的是适合自己的一套网络化营销的方案。一个符合自己所在的行业习惯,符合自己公司文化,符合自己产品特性,完全符合自己目标客户使用习惯的网络化营销方案。现在网络大的环境也在悄然而变。网络中的选择越来越多,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会在不同的网站中停下来。也许他们还会经常在三大门户中停留,可是他们也会在自己的同龄同类人聚集地里建立属于自己的网上之家,就像大多七零后,八零后无法理解非主流,但九零后却乐此不彼。这是不同的价值观所决定的。企业的客户也一样,很少有企业,有产品是对0岁到100多岁的人通用的。所以,企业所要的网络营销方案也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那些有志于网络营销专家或者大师们,躬下身段细心求教真正的营销专家。练好你的基本功,这样才能在金砖铺地的网络宫殿中予取予求。

篇2:网络营销正逐渐走向炒作路线

如今的企业网络营销不管是预算上还是规模上,都不能跟以前的同日而语了,在大多数成功的网络营销中我们看到,花费金额非常之高,在网络中形成了一些短期或长期的讨论,一般这种营销效果初现在微博或者知名论坛甚至门户网站的新闻里,我们可以初步得出,此为“预谋好的”营销信息释放,

网络营销正逐渐走向炒作路线

一个营销想要走上炒作的路线,就要具备几个因素,充足的预算,预算是营销活动的基础,曾经有企业拿一万找我们做品牌炒作,被我们拒绝了,理由很简单,一万根本支撑不起炒作营销的推广过程。在初期需要联系一些推广外包团队或者网站站长编辑等,所以其需要花费的费用往往相当之高。炒作也有营销不同,炒作中的变数相当之高,在一般情况下需要准备额外的资金以应对突发情况,比如需要进行舆论引导,或者负面压制,都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在炒作兴起而营销转变为纯粹的信息传播而非大肆推销的方式之后,炒作营销也应该是企业所熟知的常见营销方式之一了,跟上潮流此为品牌推广之大计。

篇3:当UGC走向负面...网络营销

User-Generated Content是web 2.0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样是online marketing一个重要手段,如通过 的video marketing,通过事件的viral marketing等等,既然是让用户自己制造内容,必然涉及到的一个问题是“负面影响”。关于此,我曾经写过一篇《如何应对网络负面口碑》。

在ReadWriteWeb的订阅里,也看到了一篇关于负面影响的文章,主要讲了这样一个事实:

通过Jupiter Research的调研,发现(美国)使用网络营销工具的企业中,只有29%的企业会持续地在网络上跟踪关于他们产品或者服务的网络讨论和口碑。这个数字对于中国企业来将,将会更低。为什么呢?我可以经常看到一些launch了自身microsite的企业,都不会去回复或者处理上面留下负面或者抱怨意见的帖子。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这个网站失去了“公信力”。

此外调研也发现,这些进行负面传播的用户往往是一些social network的重度用户,其中60%是男性。这些用户有一半的概率会转化为品牌的支持者。这个数字和我之前分析的一致:凡是能够提出反对意见,而且可以形成一定共鸣的网民,都是在网上比较有“历史信誉”和熟悉网络工具的人,他们要么对网络非常熟悉,要么对品牌所在的品类非常熟悉,

将这些反对者转化为支持者,对品牌的意义将是转折性的。需要举一个例子吗?那就是苹果!

而如何应对这些负面反馈呢?我的建议是:

1. 最好能够有自己的blog,无论是基于公司的,还是公司中某个管理者的,如CEO,CMO的。

2. 利用搜索技术来定期跟踪关于自己产品或者服务的口碑动向,很多公司提供这样的服务,如CIC。

3. 如果建立某个产品或者服务的microsite,把它当作自己的家一样,每天住在那里,否则会让一切努力都zero。

4. 将自己根据用户反馈意见的行动计划公布出来。无论消费者是处于好心还是恶意的负面信息,对于公司来讲都是一种建议。针对这些建议,公司所采取的行动计划公布出来,让公众知道你不是哑巴或者睡着了。

5. 建立反对者社区。这个想法还是有些理想化,但我想对于某些品牌可能是适用的,如家乐福,呵呵。

来自:当UGC走向负面...

篇4:5910万中国网民从感性走向理性

1月16日,CNNIC发布了第1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从诸多的调查数据,如电子邮件使用、上网目的、上网习惯等可以看到,我国网民互联网使用习惯趋于理性和成熟。电子邮件以其广泛性、便捷性,居于网民的各项应用之首。考察它应用的情况,具有代表意义。

网民每周收信:比三年前少了2.3封

第11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网民平均每周收到7.7封电子邮件(不包括垃圾邮件),收到垃圾邮件8.3封,每周发出电子邮件5.5封。回顾每周发出电子邮件结果,1月是10封,7月是5.3封,1月是5.5封,总体邮件数在下降,最近略有回升,处在平稳期。总体下降说明了人们对电子邮件的使用告别了以前的新奇感,更加注重实效。略有回升则说明网民对电子邮箱的使用更频繁了,互联网在人们对外通信联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电子邮件账号:比三年前少了2.5个

在电子邮件账号方面,目前网民人均拥有1.5个E-mail账号,其中免费的E-mail账号为1.2个。在201月,两数据分别为4.0和3.0,在2000年7月是3.9和3.3,207月是1.6和1.4。数目逐渐递减,说明网民在电子邮箱的使用上越来越趋于理性,逐渐固定于常用的1-2个邮箱。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

此前,收费并不为人们接受。如今,收费电子邮件已经是成熟的商业模式,人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更为合理。最新调查显示,用户对电子邮箱服务由免费转向收费的看法表示“完全接受”和“可以理解”的比例达到了66.6%。另一方面,收费电子邮箱服务商提供了更成熟的服务,可靠性更强,速度更快,安全稳定性更强,容量更大,又反过来促进了网民合理使用互联网。

上网目的:获取信息占多数

就网民上网目的来看,也显示了成熟性。第11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53.1%的网民将获取信息作为上网最主要的目的。在信息经济时代,信息意味着资源,意味着机遇。网民显然看到了这一点。近几次调查结果相比可以看出,以获取信息作为上网最主要目的的网民所占比例一直在稳步增加,最新的与半年前相比又增加了5.5%。

CNNIC相关负责人表示,网民的成熟意味着中国互联网的成熟,意味着网络企业或相关产业可以从中找到更能创造经济效益的商业模式。

网民数量“超日赶美”

CNNIC: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第1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2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5910万,这个数量已经超过日本的5400万,仅次于美国的1.7亿,位居全球第二。但普及率,也就是网民数量只占人口总数的4.6%。CNNIC信息服务部副主任王恩海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北京市网民目前已达390万人,按1400万人口计算,普及率达28%,大大高于全国总体水平。报告预计,20互联网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结合程度、互联网的渗透程度将进一步增强,网民数将达到8630万,增长率为46%。

业内人士指出,人们在欢呼我国互联网络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还应更理性的看待数据。

众所周知,网民数量是衡量互联网络发展的重要指标,它客观衡量了深入应用互联网的所必需的基础。联合国贸易及开发会议的报告显示,到2002年年底全球网民约为6.55亿,他们的需求直接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而中国网民约占了其中的9%。

绝对数据5910万说明我国网民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大的群体,在衡量我国互联网发展的程度时,它是一个必要数据而非充分数据,我们还必须分析相对的数据。目前我国网民的数量约占人口总量的4.6%。我们可以看看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相关数据。在香港常住居民中,有275万为网民,占年龄为6―84岁之间的香港常住居民的45%,中国台湾地区网民数达到861万,占台湾地区总人口的38.25%。再以互联网发展程度较高的美国和日本为例,同样的`比例项目,美国约为70%,日本约为45%。

负责统计调查工作的CNNIC信息服务部副主任王恩海指出:网民数量占总人口数量比例的意义在于,只有达到一定程度后,关联的网络应用才能出现相互促进式的增长,网络经济才可能繁荣。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如某人改用电子邮件与朋友交流,是因为身边的朋友几乎都用电子邮件。假设他身边的朋友几乎都不使用电子邮件,他即使想,也只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王恩海表示,在互联网方面,日本一直走在前列,日本相关部门也一直在为发展作努力。据美国调查公司预测,到,近半数日本网民将用宽带。目前,日本一般家庭中互联网的利用率高达62.4%。这说明,在网民数量发展方面,中国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同时,第11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在这5910万人中,网民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了28%。学生比例高受学生的特性影响,他们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这也符合当前校园网建设成为热点、远程教育如火如荼等现实情况。但是另一方面,从经济角度来看,学生购买能力相当有限。互联网络的应用也局限于发发电子邮件等,更深层次的电子商务应用几乎是空白,促进电子商务应用发展在这部分学生网民中也大打折扣。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理性看待绝对数量的必要性,我国互联网络发展还不成熟,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CN域名数量剧增

国外公司应者最多

第1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我国在CN下注册的域名数半年之内增加了53398个,增长率为42.3%,目前,CN域名总量已经达到17.9万个,CN域名的注册管理机构CNNIC预计:CN域名将在2003年有更大幅度的增长。CNNIC主任毛伟向记者表示,CNNIC的目标是在3年内使CN域名达到100万注册数量,成为亚洲最大的域名。

毛伟说:“CN域名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从互联网发达国家域名的发展看,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在法国,在FR顶级域名下直接注册二级域名的占FR域名注册量的84%。德国的二级域名是开放的,截止到2002年8月,德国DE域名注册数量已经突破566万。国外这些成功的模式将为CN域名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借鉴。同时,还可以看到,中国融入世界经济步伐加快,市场规模不断在扩大,

企业发展更加迅速,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在加强,这些都是CN域名获得提升的有利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CN域名已经显示出其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根据近日CNNIC发布的第1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截至2002年12月31日,国外公司注册CN域名高达8500个,占总CN域名的4.78%,在注册量区域排名中名列第五,仅次于北京、广东、上海和江苏等互联网较发达地区,远远高于我国的一些省市自治区。此项数据表明,国外公司对CN域名的热衷程度甚至高于国内公司,而这些国外公司当中有不少还没有在中国开展业务,但是他们十分关注前景广阔的中国市场。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在我国开展业务的跨国企业当中,绝大部分都拥有了CN域名。

根据此份统计报告数据,北京、广东、上海和江苏域名注册量分别为59491个、24666个、15412个和8892个,各自占总量的33.44%、13.86%、8.66%和5.00%。而国外公司注册量与第四名江苏省相比,也只仅仅相差0.22个百分点,即392个微弱劣势,但这个注册量却遥遥领先于排名第六位的地区。

CEO论网

5910万用户,将对包括ICP和ISP在内的网络公司的盈利模式乃至产品线产生何种影响?请听国内各大网络公司CEO怎么说。

汪延(新浪全球总裁):和三年前大家期待“拐点”到来的心情和策略相比,网民如今的规模已经把产业链穿到了一起,相对来说,一些收费的服务成为可能。在这样的前提下,新浪将会对个人收费服务作出更多的拓展,也可以说是战略重心从广告继续朝着个人收费服务转移。

张朝阳(搜狐CEO):5910万的网民说明互联网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媒体平台,原先存在于免费平台上的单纯广告服务已经不再是互联网生存的惟一条件。其实作为第一线的体验者,搜狐从去年开始就已经着力于一些收费服务项目的拓展。

孙德棣(网易CEO):用户基础的扩大,为我们的持续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随着个人用户市场的逐渐成熟,网易会继续加大发展对个人收费服务业务的拓展。在包括网络游戏、无线增值服务等方面做得更好。

王雷雷(TOM集团副总兼互联网集团CEO):中国网民的持续增长,意味着以人口基数为绝对条件、依靠独立用户消费积累的电信增值服务和网络媒体市场不断扩大和高速增长。同时,互联网企业针对收费用户的电信级服务观念以及以客户和服务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也同样需要进一步提升。

黄明生(263集团CEO):目前网民数的简单增长不会对263这样的ISP的战略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目前国内单位网民创造的价值仍然偏低,每人每月消费不到50元,相对于发达国家的50美元,ICP与ISP们还应该靠提供更多的电信级增值服务提高这一数字。

篇5:5910万中国网民从感性走向理性

5910万中国网民从感性走向理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新近公布了第1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5910万,首次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但网民比例不高,只占人口总数的4.6%。虽然我国上网计算机数、域名数、网站数等参数都有了较大的增长,但也有很多数字在减少。

收信、账号数量减少

CNNIC:网民从感性走向理性

1月16日,CNNIC发布了第1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从诸多的调查数据,如电子邮件使用、上网目的、上网习惯等可以看到,我国网民互联网使用习惯趋于理性和成熟。电子邮件以其广泛性、便捷性,居于网民的各项应用之首。考察它应用的情况,具有代表意义。

网民每周收信:比三年前少了2.3封

第11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网民平均每周收到7.7封电子邮件(不包括垃圾邮件),收到垃圾邮件8.3封,每周发出电子邮件5.5封。回顾每周发出电子邮件结果,2000年1月是10封,2002年7月是5.3封,2003年1月是5.5封,总体邮件数在下降,最近略有回升,处在平稳期。总体下降说明了人们对电子邮件的使用告别了以前的新奇感,更加注重实效。略有回升则说明网民对电子邮箱的使用更频繁了,互联网在人们对外通信联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电子邮件账号:比三年前少了2.5个

在电子邮件账号方面,目前网民人均拥有1.5个E-mail账号,其中免费的E-mail账号为1.2个。在2000年1月,两数据分别为4.0和3.0,在2000年7月是3.9和3.3,2002年7月是1.6和1.4。数目逐渐递减,说明网民在电子邮箱的使用上越来越趋于理性,逐渐固定于常用的`1-2个邮箱。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

此前,收费并不为人们接受。如今,收费电子邮件已经是成熟的商业模式,人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更为合理。最新调查显示,用户对电子邮箱服务由免费转向收费的看法表示“完全接受”和“可以理解”的比例达到了66.6%。另一方面,收费电子邮箱服务商提供了更成熟的服务,可靠性更强,速度更快,安全稳定性更强,容量更大,又反过来促进了网民合理使用互联网。

上网目的:获取信息占多数

就网民上网目的来看,也显示了成熟性。第11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53.1%的网民将获取信息作为上网最主要的目的。在信息经济时代,信息意味着资源,意味着机遇。网民显然看到了这一点。近几次调查结果相比可以看出,以获取信息作为上网最主要目的的网民所占比例一直在稳步增加,最新的与半年前相比又增加了5.5%。

CNNIC相关负责人表示,网民的成熟意味着中国互联网的成熟,意味着网络企业或相关产业可以从中找到更能创造经济效益的商业模式。

网民数量“超日赶美”

CNNIC: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1] [2] [3]

篇6:社会化媒体的理性评估网络营销

像我们知道的一样,不少企业已经感受到社会化媒体的力量,但却并没有很快的投入Social Media Marketing,他们主要会有两种顾虑:第一是可控性的不确定,这里主要是对于可能出现的负面舆论的控制;第二是没有合适的效果评估体系,从而没有办法有效的对最后效果进行评估。

很多时候,第二种顾虑是更要命的,因为对于负面舆论,企业虽然害怕,但多少还是有一些应付的经验。可是要说服企业去尝试一种无法评估效果的营销方式,难度非常大。MarketingSherpa的调研数据也说明了这点。

一些方法可以减少这种顾虑:

只作为公关或者市场策略中的补充;

相关的成功案例分析;

零成本或者极低成本的测试;

感性理解社会化媒体;

……

但是这些方法多少都有些隔靴搔痒的味道。真正能打动企业进行社会化媒体营销的,还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评估体系和看得见摸得着的ROI。国外在这个方面,其实已经有了不少实质性的进展。像Radian6这样专业的社会化媒体测量服务已经得到了很多企业的认可,而Nielsen这样老牌的数据分析服务供应商也推出了BuzzMetrics这样的服务为其客户提供社会化媒体方面的分析。

国外绝大部分主流的社会化媒体工具都开放了应用接口界面(API)方便第三方获取数据,而国外的企业客户对社会化媒体也有更深入的认知,这都为这些收费高昂的社会化媒体测量服务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在国内,我们面临不同的环境:最大的BSP是新浪博客、最热门的SNS是开心网、用户最多的Microblogging工具是腾信滔滔,它们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和代表性,

但同时它们都非常封闭,第三方很难从它们那里获得较多有价值的数据。

其实,一些国内的公司也推出了叫做“舆情监测系统”或者是其它名字的类似产品,但主要是针对国内论坛的数据监测,其全面性、公正性和真实性都很难保证。在这样的环境下,另一种可行性更高的办法是结合企业其它市场营销的评估体系、并利用一些可以得到的数据在社会化媒体营销前后的对比进行评估。这比建立一个独立的、数理化的第三方评估工具要容易实现得多。

结合网站评估。对企业 、品牌网站、产品网站、企业Blog以及其它的活动网站的测量:来自社会化媒体工具的流量、回复数量、跳出率变化等等。AWstats这样的本地日志分析工具或者Google Analytics这样的第三方分析服务都可以很好的完成这项任务。

结合搜索引擎。社会化媒体工具一般都对搜索引擎比较友好。一般来说,企业通过社会化媒体可以更容易的在搜索引擎中获得有利地位。相关关键词的搜索量、SERP排名、相关网站的收录数、反向链接等等。这个时候,可以用Google Search Insights以及其它一些搜索引擎分析工具。另外,一些专门搜索Blog和BBS的搜索引擎也可以作为辅助。

结合传统营销KPI。品牌认知度提升、产品销量增加、客户满意度提高,对企业来说这些才是所有营销的根本目的、社会化媒体营销也不外乎如此。所以对这些数据的变化分析也能体现出社会化媒体对企业营销作出的贡献。

另外,像StartPR、SocialMention这类免费的工具虽然相对简单,但却也有很高的实用性。希望更多的国内网站能开放其数据,让我们看到更适合中国市场的类似工具出现。

本文来自:webleon.org/2009/05/blog-post.html

网络营销策划书

网络营销方案范文

网络营销计划

网络营销解决方案

网络营销计划书范文

网络营销规章制度

网络营销方案

网络营销技巧

网络营销活动范文

感性与理性散文随笔

网络营销将由感性走向理性网络营销(推荐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网络营销将由感性走向理性网络营销,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