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鲨鱼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易经讲解:孔夫子的道行,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易经讲解:孔夫子的道行,欢迎阅读分享。
- 目录
篇1:易经讲解:孔夫子的道行
易经讲解:孔夫子的道行
孔子的道行如何?孔子的思想如何?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孔子这一篇报告,道德提出来《易经》上说的“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这是咸卦九四爻的爻辞、咸卦是,九四爻是陽爻。假设卜卦卜到了咸卦,它的结论要看动爻,所谓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假定动爻在九四爻,它的爻辞是“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它形容这个人心里很不安,语音很多,思想不定,奶难下决心,想把它放下,丢掉不要管吧,又感觉事情还有希望,禁不住又在心里起了涟漪,一下来,一下去,思想不定。
“朋”是很多很多,像朋友一样,说不定有两三个,乃至七八十来个,“朋从尔思”,跟着你思想来来去去。
人为什么要看相算命?俗话说“看相算命,心思不定”,卜卦也是这样,假如我们在街上摆个卦摊,有人来卜卦,你可以大胆地说:“先生,你很有心事呀!”这句话一定灵,没有心事他会来卜卦呢?如果你要跑江湖卜卦的话,这就是秘诀。
我们再回头看,“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这八个字非常简单,但在文章里边,包含了很多意思。人们的思想永远断不了,形容人们的思想,就是“憧憧往来”,这个去了,那个来了,这是第一层意思。
“朋从尔思“,你有思想,就有联想、感想、理想、幻想……我们中文就有这样的好处,一个想字,上面可以加很多形容词,成各种不同的想,究竟起来,就是一种心理状况。普通人心理状况是不一定的,随时因客观环境而变化,这是第二层意思。
这八个字就有那么多意义,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读古文可不那么简单,不像看一篇白话文,只要眼睛晃一晃,看几个字,全篇的意思就已经了然了。
“憧憧往来,朋从尔思”,也可以说是哲学层次的道理。我们说思想,东方哲学与西洋哲学不同。东方哲学,人就是靠思想,人如果没有思想,就没有人文世界。以前常听人说一句话“某某人思想有问题”,我说你真胡说!哪个人思想没有问题?只有一个人思想没有问题,死人、殡仪馆的人。凡是活人就有思想,每一个思想本身都是问题。思想本身有问题,问题就又产生思想。如说某人政治思想有问题,生活思想有问题,那还可以通,随便讲思想有问题,这是不通、不合逻辑、不合乎哲学思想的说法。
为什么人的思想“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思想达到没有问题、专一了、宁静了,就是东方哲学修养的境界。这是儒家、道家、佛家所走的路子。西方哲学只提到静思,不能说思想专 。这种修养的方法,都保存在东方的哲学里、宗教里。
世界上的`宗教主没有一个是西方的,耶稣是东方人,穆罕默德是东方人。也只有东方的宗教哲学,才有思想专一的修养功夫。
孔子的解释,跟佛家、道家都一样。“子曰:天下何思何虑?”思想是空的,没有一个思想是真实的。“天下何思何虑”,就是像佛学所讲的,人的思想都是妄想。佛经称思想为妄想,就是说思想是不会停留的,早上一个偏差到了晚上想想早上想的是什么,早已忘了。人们的思想是“憧憧往来”,但能够思想的那个“能”,并未动摇。思想的现状太多了,那个能思想的,是不属于思想的,我们能思想的那个东西,它是无思无想的。所谓修道啦!打坐修定啦!你能达到“何思何虑”的境界,就走到能够思想的根本上去了。在一般人看来,孔子不是一个宗教家,也没有修道,当然更谈不上得道了。这种说法是空话,孔子当然是有成就的人,不过他不愿意表现宗教的气氛与神的意识,而是向人道方面去走,这一点大家要注意。
“天下同归而殊涂”,“涂”就是“途”,不管你是哪一派宗教,哪一派哲学思想,这个能思想的是无思无虑的,是空的。但是思想本身那个东西,判断事物的那个,是靠你的思想来的。你思想本身对不对,靠不靠得住,知识逻辑,思想的方法,东方哲学,各家跟孔子说的一样,“同归而殊涂”。殊途,道路不同,每一个人的思想习惯,各有各的想法,最后归到什么?“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其理只有一个,没有两个。那个能够思想的,佛家叫做空,道家叫清静,中国儒家没有提出一个什么,也没有什么名称,就是这么一个东西——“一致”。其理只有一个,那个能“一致而百虑”,它起作用的时候,每一个人的见解都不一样。
所以在教育上,我们今天犯了一个很大的赞美,就是做父母的往往把自己的失败冀望在后代,希望我的儿女将来比我强,希望从孩子身上找回来。自己不懂科学,拼命让孩子去学科学,自己文章写得不好,要儿子好好给他写文章,自己倒楣也让儿子跟他倒楣,你将来要为家里争争气呀……所以孩子们的负担很重,处境很可怜,其实做得到吗?做不到!每一个人的思想各有各的路子,但是能思想的那个东西只有一个,所起的作用就是“憧憧往来、朋从尔思”了。
所以要想统一天下人的思想,这种想法错了,不可能!任何党 派,任何宗教,都犯了同一个错误,都想全世界统一在一个思想之下。但宗教的教主们不是这样的,宗教的教主们是当傀儡的,他本身不希望当教主,是后人把他捧起来当教主的。宗教也可说是一个统治,懂了这个才可以做领袖。反对没有关系,“一致而百虑”,这是自然现象,“天下何思何虑”?
形而上的境界,那是没有思想的思想,能思想的那个东西是无思想的。有思想是人为的变化,那个靠不住,人思想是多途的。所以孔子的名言,我们读古书就常常遇到,“同归而殊涂”,这就是《系传》所说的,我们现在用“殊途同归”这句话,就是根据这个来的。
篇2:易经讲解:因果报应
易经讲解:因果报应
因果报应讲的是什么呢?为什么会有因果报应呢?
说到这层我们要插一句话。很多人以为因果报应是佛家的话,其实中国文化从我们老祖宗开始,第一就是讲因果报应。
早晨吃饭我们还谈到,每一个朝代怎么开始便怎么结束!清朝孤儿寡妇 带四万人入关,统治了四万万人的中国,最后结束的时候,也是孤儿寡妇 挟一个小包袱回去了。
牛元璋是当和尚的,结果当了皇帝,最后明朝结束了,连个女儿也出家当尼姑。当他去世以后,孙子也被逼着去当了和尚,可见他是欠了和尚的,子孙还要当和尚尼姑去还。天地间的事,怎么来就怎么去。
这是历史 上的一个定律。越匡胤这个皇帝嘛,不算坏,很纯厚,冥冥中也给他留了一个后代。传说无朝最后一个皇帝,不是蒙古人,而是越匡胤的子孙,这也是因果报应。
元朝的末代皇帝反而是中国人,它的出处在哪里?有一本书叫《庚申外史》,记载了元朝的本身就是汉人,而且是赵家的后代。
所以明朝的大元帅徐达把蒙古人赶出北京后,便不再向前打了。当时朱元璋很生气,他那副元帅是搞情报的`,秘密向朱元璋报告说徐达拥兵不进,朱元璋就调徐达回京,军事会审。
徐达心里有数,便带着自己的卫队,从天津坐船到南京,船停在江 心里,请皇帝上船上来谈话。
朱元璋没有办法,只好上船来。徐达摆的阵仗非常威严,皇帝上了船,徐达行过军礼,请皇帝上座。皇帝说:你为什么不到南京来?徐达说:我如进了南京,脑袋就要搬家了,所以我请你到船上来,咱们谈清楚。
你现在对我还不放心,怕我造反,其实我要想做皇帝早就可以做了。那个时候不做,现在也不会做,你安心当你的皇帝吧!当然他们是好朋友,也是换贴兄弟,这就是徐达大将军的高明处。
如果徐达一进南京上朝求见,一个卫士也不能带,武器也没有,那一进朝不就完了吗!请皇帝上船,皇帝想怎么也奈何不了他,不然便“伏尸二人,流血五步”,连皇帝也完蛋了。所以朱元璋说:你怎么会这样想,我决无此意。这样一说,两个人什么事情都没有了。
于是朱元璋问徐达:你既然把蒙古人赶出北京,为什么不向蒙古进兵呢?徐达说:他们好歹也统治中国七八十年,他们也是汉人,你知道的,何必要赶尽杀绝呢?让他一个汉人在蒙古当当皇帝也不错嘛!朱元璋说:对,就这么办,赶快回去。
当初赵匡胤不太欺侮周家孤儿寡妇 ,所以也就保全了他的后代。这是历史的因果,尤其是中国的历史,几乎都是因果,谁也无法改变。
但是中国文化讲因果是三世的,这一代,上一代,后一代,是直线的。印度文化讲因果是横线的,是讲个人的,前一生,这一生,下一生。所以印度的文化进来之一,就和中国的文化结合,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十字架,成了中国因果报应的学说基础。
篇3:易经讲解:退藏于密
易经讲解:退藏于密
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
“蓍之德圆而神”,拿蓍草来讲,蓍草长得很怪,它整个的心是圆的,很圆、很硬、中间有孔。空灵代表了“无思”、“无为”。这种草跟竹子差不多,竹子是空心的,蓍草也是。我们民间有两句话:“人要实心,竹要空心。”就是这个意思。蓍草中间也是空的,所以说圆而神。
卦呢?“卦之德方以知”。德是讲性能,“方以知”,方代表四面八方,无所不到,我们画的卦具有最高的智慧。“六爻之义易以贡”,六爻就是我们卜卦用的爻,每一卦有六爻,六个步骤。
六爻的意思是“易”,容易的易,你懂了《易经》根据程序来判断,是很容易的,这就是《易经》卜卦依通的解释。但是学《易经》不要走到邪路去了。光是会卜卦、能够知道过去未来,充其量不过变成一个碟仙而已。光现神通就错了。大家要注意啊!《易经》这门学问,你修到最高能够神通了,那还不算到家啊!
那么要修到什么程度呢?“圣人以此洗心”,要回转来!这是道心。自己心里什么都没有,空啦,洗练自己的内心,归到最高的圣洁的境界。“退藏于密”,我们宗教家——佛家、道家功夫到了极点,能够成佛、成仙,就要做到这点,“洗心、退藏于密”。
所以你们学佛、修道的要注意啊!还要修到能够“洗心、退藏于密”,反转来一点一点地减,减到最后,什么也没有了,达到“寂然不动”的境界。可知修到有了神通还不算数,要再进一步到无神通那就是道了。有神通就是用,是用之于神通。如果只要想卜卦知道过去未来,那你就邪门了,已经错了。
这里告诉你:“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洗心就是学佛修道的.空“念头”、空“思想”。真正得了道的人,一定能“吉凶与民同患”。
真正得德的人,不但不用神通,而且灾难来时能够躲得开也决不躲。在佛学的名词这叫做“应劫”。劫数一来,该杀头的时候,便伸出头来让人杀,痛快地杀,这就是得道的人。
真正得道的人,跟普通人一样。为什么呢?“吉凶与民同患”。民不是光指老百姓,而是一切众生。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好的、坏的,大家共同平等,不因为自己有神通、有本事,而享有特殊的遭遇。所以耶稣肯钉上十字架,无论如何,总算是真的圣人。
因为好流出来的血是红的,同我们一样,那是痛苦的。如果功夫到了,流出来的血便是白浆,这在道家很多。不过没有关系,我还是很恭敬他,因为他真正做到了“吉凶与民同患”。
耶稣最后不但没有怨恨,他还要说:“我为世人赎罪。”真了不起!就凭这一句话,他就有资格做圣人。这也就是《易经》的道理,“吉凶与民同患”。所以真得道的人,不会现神通的。
篇4:易经讲解:全始全终
易经讲解:全始全终
如何全始全终?到底会有多难?
现在讲孔子对益卦初九爻爻辞的看法: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 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 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孔子说:“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 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全”字的意思是做事、交 朋友要能全始全终,这很难。要一辈子都是朋友很难,很难!有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也就是说,慎终不如慎始。好的结果是一开始就要注意的,是由慎始来的,这是交 友之道,也是处世之道。
如何全始全终?那是十分的难。人的一生,不管你当皇帝也好,做宰相也好,或者是做一个默默无闻的老百姓也好,都很难做到全始全终。
大家看历史或现实社会,有几个人能全始全终的?所以“全始全终”这四个字,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非常之难。要有好的全,先要有好的始,之后才能谈全终。从理论上讲,与其求结果好,还不如求开始好更好。所以佛家有“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名言。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名称。正确的翻译,菩提就是“觉者”、“觉悟”;萨埵就是“有情”,有情也可以翻译为入世。所以菩萨是大乘道,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就等于中国的圣人,得道者,他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注意到“因”,也就是开始就是好的因,好的结果自然就在好的开始里了。所以说“菩萨畏因”,也就是说动机是起心动念之因。
“因”一种下去就可怕啦!凡夫是普通人,为什么说凡夫畏果?因为凡夫“不威不惩”,犯了法不到槍毙、不到临死不会反悔,这就是果来了才害怕。所以与其等到果报来了才后悔,何不于种因的时候加以检查呢?智者畏因,一开始就怕,就重视、注意,后果就不会有问题了。一般人是到了结果时才怕,所以说全始全终是非常困难的。
孔子引用益卦上九爻的爻辞,提出他的意见。益就是利益,现在人做生意就讲利益,交 朋友也要讲利益,做民意代表更是为了利益。真正的利益是什么?没有利益可言的才是真利益。依孔子的道理,真正的利益只有在自己,没有办法去求人。所以他说明人生之道是:“君子安其身而后动”。要做一番事业,做一件事情,必须先求身安,身安而后动,换句话说,就是人要有所立。
今天有位老朋友回国外去,向我辞行,很想跟我谈些什么。我告诉他,我从十二岁看他到现在,我对他的看法是“无所立”,没有站起来。
人的一生要有所立,自己能站得起来,这个很难我说你也在做生意,也在做学问,什么都会,表面上看来是多才多艺,可是你的人生无所立。他听了也非常感慨。人只要“安其身”而后“始有所立”。我们大家仔细研究研究看,一个人如何才能“安其身”?像做生意或做一个公务员,
一个月拿三四万元或十来万的待遇,当然首先要有你的本事。但是你空有本事、学历,如果没有老板雇用你、信任你,也是很难。前几天,一个老朋友说他要提前退休,大家劝他不要退。他问为什么?我说你是做官的,从大学毕业,做了一辈子公务员,可以说除了做官以外,社会上的事样样不懂,退休以后你会感到很无聊,无所凭依的。后来他来看我说:你对了,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我们现在人退休以后,如果没有哲学修养,没有宗教修养,退休后一两年就死掉了。为什么?就是因为心里头没有安顿。古人不同,古人退下来,就算他不搞哲学,不搞宗教,也有他忙不完的事,像读书、写字、著作等等,忙不完的。现在人无所安身的道理,是心无所安,也就是无所立。所以一退休,放下了工作,便无所事事,苦就苦在这里。
其次是如果已经退了下来,无论做什么,棺材本要留着,也就是退休金绝不能动。一位朋友退休,我就劝他出家,他很高兴。他有几十万退休金,我劝他留着不要动,这样等你去世后,还有不相干的表兄表弟,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来给你办丧事。不然就没人管啦!这也就是“安其身”的道理。
人生要能做到“安其身”才是根本,但这还不算安其心,安其心就更难了,此心永远不能安!所以一个人要做事业,要有所作为,先要自己“安其身”,要“安其身而后动”,不能打烂仗,不能乱来。
篇5:易经讲解:一言兴邦
易经讲解:一言兴邦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要想极透彻、极明白,了解这个宇宙间的奥秘,就要靠这个卦。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鼓是形容词,充满了就是鼓,闽南语里边好像没有这个音,但是在四川可以随时听到。譬如一个人生气了,四川人不叫生气,他说那个人是在鼓气。河南人也有这种说法。
为什么呢?生气肚子就发胀,脸上青筋就会绷起来,这就叫鼓气。四川人经常爱说:哎呀,今天我碰到某某人,一句话逗得他气鼓胀啦!四川的土话“气鼓”,就是这个鼓气,气得鼓胀了,所以鼓是充满、发挥。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使天下的动被发挥、被鼓起来,那就在辞章了。鼓就是发挥、鼓吹,一个“鼓”字对天下影响很大。影响了天下的动态 ,可见文字很重要。
那么要想知道宇宙的奥秘,究竟靠谁呢?上帝好啊还是人好?答案还是人。就是孔子说的.“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一切“道”都是人文的,人的价值有如此的伟大,智慧至上!智慧到达了神明的境界。
我们闽南语有人称菩萨为神明,就是这个地方来的。“神而明之”是智慧之学,通神啦、真正明白啦,还是“存乎其人”。
上帝从哪里来?是人捧出来的,菩萨也是人拜出来的。假使我们都不拜他,他一点也没有办法,所以说没有人的存在,也就没有神的存在了。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到了神而明之的境界,自然达到目的,使老百姓受到影响,这是了不起的圣人。“不言而语”,不需要搞宣传,大家就都听你的,达到所谓万民服从的境界,天下人都归心了。
那要怎么样才做得到呢?每个人要从自己做起,要“存乎德行”。最后的胜利是道德的行为,不是手段。
手段没有用,用手段最后还是要吃亏的。要想真成功,“存乎德行”才是根本。这就是《系辞》上传的结论。
篇6:易经讲解:高处不胜寒
易经讲解:高处不胜寒
亢龙有悔。
“亢龙”,是像一条龙飞到高空。等于我们现在看美国的人造卫星,不准备收回的那一颗,很远很远的那一颗。亢者,高也,“亢龙”,就是太远太远,很远很远的龙。“悔”不是后悔,是毛病的意思。这是乾卦上九爻的爻辞。
人的地位不要太高,太高了便“亢龙有悔”啦!过去我曾经讲过,袁世凯想做皇帝,他的第二个儿子不赞成,但没有办法反对他父亲,只好作诗来讽谏。他说:“遽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袁世凯看了很生气,便把他关起来,等于慈禧太后关光绪一样,把他软禁起来。
“遽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也是引用苏东坡词“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道理,这就是“亢龙有悔”的境界。地位到了最高处,高得没有办法再高了,便是最难处,等于做生意赚钱到某一个程度,赶快要放手。道理在哪里?放条路子给别人走走,不放条路给别人走,有一天人家也会把你挤死的。
“亢龙有悔”,孔子的看法如何呢?
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人到了最高处的.时候,便没得位置坐了,所以菩萨只好钉在壁头上。尧舜禹汤……国父都是如此,没有位置,只有挂在墙壁上。到了这个位置,太高了,上帝、菩萨、国父……太高了,“贵而无位”,都没得位置坐。
“高而无民”,高到最后,别人不敢跟你接近了,谁的话你都听不进去,这样下面便没有群众了。
因此,“贤人在下位而无辅”,人才遗落在下,而你的左右旁边,反而没有真正的人才,在你左右的都是马屁虫,连君子也都变成马屁虫了。
大家不要以为马屁虫都是小人。有时候,君子也要当马屁虫,因为你地位太高了。假使你活到两百岁,谁还敢不叫你公公呀?实际上也不能不叫你公公呀!天天公公,这里公公,那里也公公,后天你就拱拱啦,被人家“供”啦,就“供”到土里去了。到了这个位置,就这样可怕!所以“琼楼玉琮,高处不胜寒”,那是必然的。到了这个境界,就是“亢龙有悔”,自己就要清楚,所谓“动而有悔也”,人到了太高位,就会“动而有悔”。
有时候想想自己这一生,也满奇怪的。年轻的时候,一出来所交 游的,不但学问好又年龄高,虽然人家都以老弟称我,自己还并不以为然。表面上我虽是很恭敬,但心里头也不免存着“老前辈的学问,也没有什么不得了”的意识。
有一次问我的老师——他是前清的进士,我说:“先生!我这篇文章怎么样?”先生说:“好啊,不错啊。”我说:“假若我跟老师生在同时,跟先生一起去考试,是否也可以考个进士?”先生说:“嗯!没有问题。你在当年考个进士没有问题。”结果我讲了一句不应该讲的话,现在想想还很后悔。我说:“先生,我想我也没有问题。”
这句话在你们现在年轻人讲讲,似乎没有什么,那时候我们来讲,是很不应该的。下来以后心中很难过、很不安,以后每想起这件事,心里就难过、就脸红。当然先生很爱我啦,先生听了我的话,说:“你这个人是可以傲慢的,可以傲慢的。”实际上我下来真后悔。他已经讲了我没有问题,自己还要加上一句“我想我也没有问题”,你看我这个年轻人多过分!
记得我二十一岁便留了一撮胡 子。那时唯恐自己不老,被人家叫一声“你们年轻人,你们小孩子”,心里便很难受、很不以为然。因为我从小就坐上位,上位坐惯了——“亢龙有悔”。
现在恨不得常居下位。所以我一进来,你们诸位都站起来行个礼,我一身汗毛都竖起来了。真的。绝对不假!人到了这个时候,一点味道都没有了,笑话也不能讲,玩也没人玩,“亢龙有悔”。
你们年轻人注意,位高了、年龄大了,就是“亢龙有悔”。人千万不要把自己变成高位,要变成最平凡的,最平凡的才是最难得的。这就是我对“亢龙有悔”的结论。
篇7:易经讲解:精义入神
易经讲解:精义入神
精义入神是什么意思?什么叫精义入神?
《易经》告诉我们天地是这个样子,物理也是这个样子,可是,这中间要能够把握住这个机会的运用,就靠你的智慧了。这个智慧有四个字,也是我国文化的哲学精神,就是“精义入神”。你的精神,你的学问,你的行为要精益求精。义就是理,把宇宙的理,万物的理,一切的物理与人生的理,鬲会贯通,看清楚了自己的一切。
精义到什么境界?到了神妙的境界。孟子解释这个神字是“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佛学经常用的“不可思议”,不是你可以想象到的。所以智慧用在人生境界,物理境界,就是“精义入神”。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真正能起用,这是讲智慧的最高境界。换句话说,“天下何思何虑”?是“精义入神”了。我们就文字技巧来研究,关照上文,下面是“以致用也”,这就是八股文的作法了。八股文是要讲究起承转合,前后关照的。所以这句话就是说智慧、学问、精神、一切达到入神的境界,是为了要施用于社会人类。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懂了天地之理,万物之理,把握这个真理的精神,自己能够晓得用的这个智慧,圣人没有办法告诉你,懂了《易经》没有办法。决定你的命运的,是在你的智慧,不是命运。这就是“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的精神所在。
明白了这点,就晓得人生富有富的好处,穷有穷的好处。我们中国过去的名言,叫化子当了三年,连皇帝都不想干了。这是真的,那真自由 ,天下人的房子就是他的房子,大家煮饭都是给他吃的,虽然是吃剩下来的,没有关系,这就是“利用安身”。
大家要知道安身之难心安已经很难了,身安也很难。修道的境界就是要自己能够“利用”,好的坏的都能用得上,都能够适应。“利用安身,以崇德也”。上古所谓的德,不是道德的德,而是得到的得,是成果的'意思。
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孔子说他研究的结果,超过了人文世界的范围,神鬼、上帝、菩萨会保佑你吗?他不知道。不但孔子不知道,任何人也没有答案。宗教哲学,我最佩服释迦牟尼佛,他是不讲迷信的。拜佛,佛就保佑你,那不是佛。佛真正的教义跟孔子一样,一切在于你。能够作主宰的是你自己,是你自身的业力,没有任何教主可以作你的主宰。这个宇宙是无主宰,非自然,一切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所谓“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就是前因后果。因就在果中,果就在因中,未来的事,也都在因果之中。
“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孔子用字很妙,超出前面所说的以外,也许我不知道,也许你们知道,佛知道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孔子的态度,非常客观,非常谦虚,破除了一切的迷信。“穷神知化”,“穷”就是研究透彻,把神妙最高的境界弄清楚,就是“穷神”;“知化”也可以说是智慧领导了变化,也可以说是智慧到了最高层,知道适应什么环境,知道怎么变化。这个变化要能适应,便要“穷神知化”,“精义入神”的那个神,自己本身到达神妙不可思议的境界,自然能够应付一切变化,就是“德之盛也”,是最高的成果。
这是孔子以咸卦九四爻爻辞的两句自豪感,引伸了这么多的道理。可是这个智慧不是乱想来的。乱想没有用,智慧不是聪明思想的境界。智慧是字根表到极点自行透出来的,就是“憧憧往来、朋从尔思”的道理。大家常说打坐是培养智慧的一种学问,也就是“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所以打坐为甚么对身体会产生好处?会长生不老?就是因为“龙蛇之蛰”的道理。
篇8:易经讲解:千秋万代
易经讲解:千秋万代
“举而措诸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上次我们谈过,你这个人有没有“事业”,不是你开公司当董事长、当老板就叫做事业。当老板、开店子那是四川人讲的“玩钱”,玩弄金钱而已,那不是事业。
要能“举而措诸天下之民”的,才算事业。你的所作所为对于人类社会有贡献,因为你的贡献,能使世界人类安定下来,这才算是事业。这一句话要特别注意,这是我们中国文化对“事业”所下的定义。
所谓“措”,平时我们常说“举措之间”、“举措不定”,这个“措”不是指措施,是指安定。兴措之间能使国家社会都安定了,这就叫事业。所谓一个事业,就是这件事情做了,起码影响五十年、一百年,乃至千秋万世。
现在人很喜欢著书。但是我常常告诉年轻人,现在著书有什么用?没有什么书是值得流传、能够流传的。你看八十年以来,一本书在书架上放了几十年、舍不得丢的很少。
再看古书,你就舍不得丢了。它永远有它的价值。现在的报纸和有些书只有五分钟寿命,甚至连五分钟还不到,人家看了就丢了,看了也不会记得。而有些文章,尤其有些广告文章,一拿到手里连溜一眼了不溜就丢了,还没有三秒钟有寿命。
所以“好”就是好,大家会告诉大家,这就是好的文章。真好的东西,要有几十年、几百年,乃至千秋万代,人家不舍得丢,那才叫做事业。
古人一句话说“但在淬不在多”,能够真流传下来的,它的`价值不在数量多。你看诸葛亮的一生,有万古功业之名,文章只有两篇前后《出师表》永远流传下来。诸葛亮的一生,有这两篇文章也就够了。可知但得流传不在多,真正有流传的价值,这也就是事业的定义。
篇9:易经讲解:《易经》的数
易经讲解:《易经》的数
《易经》有三套数字,这一章是卜卦用的。所谓“卜用蓍”,就是蓍草,台湾没有,出在西北。据说蓍草生得好的那一年,天下就安定;蓍草生得不好,天下就不太平了。
《易经》的另外一套数字是伏羲八卦的先天图。这个图应该作立体图来看,不可以作平面图看。现在我们姑且把它作平面看,它的'数字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以上叫左旋。
从这里可以看到东西文化的不同,东方是由右边转过左边去,西方是由左边转过右边来,这是地球物理自然之理。
右边开始是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两条线对拢来就是一个圆圈。实际上这两条线都是画了一半,这就是所谓的天道左旋,地道右旋;太陽系统跟地球的转动是相反的,所以叫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现在研究天文的太空学,当然知道宇宙的旋转不同。
但是我们要想想五千年以前,我们的老祖宗们怎么会知道的?这就不简单了。这个问题现在无从考查,我们老祖宗早就懂得天道是左旋,地道是右旋。
因此太陽系统,地球与月亮转动,至少这三个球转来转去不会相碰。实际上各大行星彼此的转动都不同。下面是伏羲先天卦的卦位,大家要记住,每一卦的位置是这样摆的:
上面为什么摆乾?也有人主张把这位置改了。像太极拳协会,就有一位先生拿一篇文章要我看,说要学西方的规矩,跟指北针一样,把乾卦摆在北方,坤卦放在南方。
我说不可以。他说指南针本来指南还是指北?我说伏羲八卦现在就图的平面上看,好像是在南方,实际上这个图是立体的。乾卦是在上面,坤卦是在下面,离卦是在左边,坎卦是在右边,其他四个卦分两条线圆周的转动,等于一个皮球一样。
但是现在平摆着看起来,乾卦当然就在南方,南方光明,北方寒冷,乾卦是陽,所以在南、坤卦是陰,所以在北。这是先天图在平面上看起来的样子。
篇10:易经讲解:差不多先生
易经讲解:差不多先生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是故夫象”,《易经》的卦象,为什么会有这个卦象呢?他说,上古的圣人“见天下之赜”——那个隐密、奥秘看不见的,有时候要用图案来表示,“拟诸其形容”。
一个卦象,譬如天火同人,就它的形象、容貌,把它绘成一个图案,“象其物宜”。每个象的意思,只是个大概差不多而已,象乾为天,真的就是指天吗?并不尽然,差不多而已。大家注意,“象其物宜”,差不多像那个样子,譬如我们照相,照相照出来真正是你吗?不是你。
天地间没有一个百分之百准确的摄影。乃至于自己照镜子,看镜子里的自己也不是真的自己。那是镜子里头的'影子。
所谓“象其物宜”,有一点像我而已。我的面孔究竟怎么样,自己永远没法看到,只有别人看到过。镜子里头照的是反方向的,不是自己的真面孔。
因此大家算命看相,百分之百的准吗?没有,“象其物宜”!差不多而已,这就叫做卦象,“是故谓之象”。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孔子解释《易经》的爻,爻的意义就是交 。上古圣人看到天下之大“动”,宇宙万有随时都在动,“动”才有宇宙,宇宙间没有一个真正的静态,静态是个假象,大动小动而已。
宇宙万有的生命也永远在动,但是动的当中有其共同沟通之处,所以“而观其会通”,观察它彼此通会的地方。
“以行其典礼”,中间找出一个原则、法则,法则就叫典礼,古人这个典,含有“严格”、“确定”的意思,像摆在那里的一个形态一样。礼就是道理,原理,也是法则。
“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因此在《易经》卦下面系上一些话,就是“系辞焉”,做了一些文字来说明,把爻的意思告诉我们,“以断其吉凶”。这种法则,这种现象,就叫做爻。
说到这里,大家要知道,天下的事情是很复杂的。它的变也不是千篇 一律的。譬如说,我们现在台湾社会这种情形,这个现象就是昨天、去年的现象吗?不是的,它随时在变。
这个变动中间所发生的,往往是小事情大问题、大事情小问题。有时候看来是个小事情,却是天下的大问题,说不定会成为很大的漏子;有时候发生的事情很大,看起来很严重,那却是小问题。所以为政者就要懂得“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
这个现象随时在变,发展的前途是好是坏,你事先就要知道。这就是卦象,不需要卜的。所以古人说“善易者不卜”。真把《易经》学通了,不要卜卦、不要算命,一看这个现象就已经知道了,可以断其吉凶了,“是故谓之爻”,这就是爻。
★ 易经名句
★ 讲解范文
★ 易经的读后感
★ 《易经》与鬼
★ 易经:人生的价值
易经讲解:孔夫子的道行(锦集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