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试题讲解

时间:2023-10-22 03:40:43 作者:自然的风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自然的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中考试题讲解,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中考试题讲解,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中考名著讲解

访谈式

小林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答题活动时,向你电话求助,让你为他介绍水浒中的一段故事。请你把你讲的内容写在下面。

要求:⑴从“景阳冈武松打虎”或“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任选一个;

⑵叙述简明,情节概括,任务性格突出;

⑶字数在80个以内(含标点)。

感悟式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根据要求答题。

《为你打开一扇门》中说:“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商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请从下列书目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内容,就“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中的一点,写出你的阅读体会。

书目:《繁星》《春水》《童年》《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上述几种类题型有的要填书名、作者、人物、情节,还有的要写读后感。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常的语文学习中,对文学名着要适当加以了解,记住作品的作者、人物、情节等有关内容,训练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篇2:中考英语语法讲解

中考英语语法讲解

(一)连词概述连词是连接单词、短语或句子的一种虚词。

在句中不单独作句子成分。历年中考中常考并列连词and,but,neither nor;从属连词now that,though,when。所以了解状语从句和宾语从句的.真正意义有助于正确使用从属连词。

(二)基础知识梳理

1.并列连词用来连接彼此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并列连词有and,or,but,so,for,nor等。

2.关联连词有bothand,either or,neithernor,not onlybut also,as well as,as much as等。

3.连接性副词有however,therefore,besides,yet,anyway,still,all the same等。

4.并列连词和连接性副词存在以下的区别:1)连接两个独立的分句时,并列连词的位置只能放在它所引导的分句的句首,前面通常有逗号。如:I must work hard, for I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They all went, but I didnt go.2)连接性副词的位置比较灵活,句中、句首、句末都可以。但是放在句首较为普遍。如:Mother was ill, therefore, she stayed at home yesterday.= Mother was ill, she therefore, stayed at home yesterday.= Mother was ill, she stayed at home yesterday, therefore.3)两个并列连词不可以连用。如:He tried hard.and but he failed to get the job.此句中的but应改为yet。因为and和but都是连词。

5.从属连词是用来引导从句,如宾语从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等。从属连词有that, if, unless, whether, who, whose, what, which, where, than, when, while, as, since, though, although, because, before, after, until, as soon as, now that, so...that, so that, as... as,(not) as/soas 如:If it snows tomorrow,we wont go on a picnic.(If引导条件状语从句)Could you tell me whose PC it is? (whose引导宾语从句)The man who is talking to my class teacher is my father.(who引导定语从句)

篇3:小学数学经典试题讲解

小学数学经典试题讲解

驹日二百四,驽日一百五;

驽先十二日,驹追不辞苦。

需追多少日,方可齐飞舞?

【解说】此题是依据我国古代著名算题“驹追驽”编写而成的,题目出处待查。原来的题目是:

“驹日行二百四十里,驽日行一百五十里。驽先行十二日,驹随后追及。问几何日可及之?”

题中的“驹”是良驹,指少壮的马,就是好马,也就是会跑路的马;“驽”即劣马,也就是不会跑路的马。“驹日二百四”和“驽日一百五”,分别指“良驹每日能行240里”和“劣马每日能行150里”。“里”为古代长度单位,不同时期它的'进率也有所不同,最早的1里=1800尺,后来又改为1里=150丈=1500尺( 3尺=1米)。我们计算时,可只用“里”为单位,而不去理会“里”的长度以及它的进率。

题目如用通俗的话来表达,可以是:

有两匹马,一匹很会跑路,每日能行240里;另一匹不会跑路,每日只能行150里。现在不会跑路的马已经先走了12天,会跑路的马才起步追赶。问:需要多少天才可以追上?

题目的解法是:

因为驽马每日行150里,故12日共行的路程是

150×12=1800(里)

这就是说,当良驹开始去追驽马时,它隔驽马的路程是1800里。依据“追及问题”的数量关系

相隔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所以可求得良驹追上驽马所需要的时间是

1800÷(240-150)=20(日)

如果列成综合算式,就是

150×2÷(240-150)=1800÷90=20(日)

(答略)

【思考、练习】

1.夏令营营员分成甲乙两队做军事野营活动。他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甲队每小时行4千米,乙队每小时行3千米。经过1小时,甲队停下来开展了1小时的军事游戏活动,然后去追已超过了他们的乙队。问:需要多少小时才能追上?(答案:2小时)

2.小翔和小玲二人骑自行车同时从学校出发,同方向前进。小翔每小时行15千米,小玲每小时行10千米。出发0.5小时后,小翔因事又返回学校,到校以后,又耽搁1小时,然后动身追小玲。小翔几小时可以追上小玲?(答案:4小时)

篇4:一次函数的试题及讲解

一次函数的试题及讲解

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能画出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图象。

2.结合图象,使学生理解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性质。

3.在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二、内容分析

1、对函数的研究,在初中阶段,只能是初步的。从方法上,是用初等方法,即传统的初等数学的方法,而不是用极限、导数等高等数学的基本工具,并且,比起高中对函数的研究,更多地依赖于图象的直观,从研究的内容上,通常,包括定义域、值域、函数的变化特征等方面。关于定义域,只是在开始学习函数概念时,有一个一般的简介,在具体学习几种数时,就不一一单独讲述了,关于值域,初中暂不涉及,至于函数的变化特征,像上升、下降、极大、极小,以及奇、偶性、周期性,连续性等,初中只就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效的升降问题略作介绍,其它,在初中都不做为基本教学要求。

2、关于一次函数图象是直线的问题,在前面学习13.3节时,利用几何学过的角平分线的性质,对函数y=x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做了一些说明,至于其它种类的一次函数,则只是在描点画图时,从直观上看出,它们的图象也都是一条直线,教科书没有对这个结论进行严格的论证,对于学生,只要求他们能结合y=x的图象以及其它一些一次函数图象的实例,对这个结论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就可以了。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一次函数?什么是正比例函数?

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描点画出以下三个函数的图象:

y=2x y=2x-1 y=2x+1

新课讲解:

1.我们画过函数y=x的图象,并且知道,函数y=x的图象上的点的坐标满足横坐标与纵坐标相等的条件,由几何上学过的角平分线的性质,可以判断,函数y=x,这是一个一次函数(也是正比例函数),它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再看复习提问的第2题,所画出的三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从直观上看,也分别是一条直线。

一般地,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前面我们在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时,采用先列表、描点,再连续的方法.现在,我们明确了一次函数的图象都是一条直线。因此,在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时,只要在坐标平面内描出两个点,就可以画出它的图象了。

先看两个正比例项数,

y=0。5x

与 y=-0。5x

由这两个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不难看出,当x=0时,

y=0

即函数图象经过原点.(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

除了点(0,0)之外,对于函数y=0。5x,再选一点(1,0。5),对于函数y=-0。5x。再选一点(1,一0。5),就可以分别画出这两个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了。

实际画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一般按以以下三步:

(1)先选取两点,通常选点(0,0)与点(1,k);

(2)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点(0, O)与点(1,k);

(3)过点(0,0)与点(1,k)做一条直线.

这条直线就是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

观察正比例函数 y=0。5x 的图象.

这里,k=0.5>0.

从图象上看, 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再观察正比例函数y=-0.5x 的图象。

这里,k=一0.5<0

从图象上看, 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实际上,我们还可以从解析式本身的特点出发,考虑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先看

y=0。5x

任取两对对应值。 (x1,y1)与(x2,y2),

如果x1>x2,由k=0。5>0,得

0。5x1>0。5x2

即yl>y2

这就是说,当x增大时,y也增大。

类似地,可以说明的y=-0.5x 性质。

从解析式本身特点出发分析正比例函数性质,可视学生程度考虑是否向学生介绍。

一般地,正比例函数y=kx(k≠0)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2、讲解教科书13.5节例1.与画正比例函数图象类似,画一次函数图象的关键是选取适当的两点,然后连线即可,为了描点方便,对于一次函数

y=kx+b(k,b是常数,k≠0)

通常选取

(O,b)与(-,0)

两点,

对于例 l中的一次函效

y=2x+1与y=-2x+1

就分别选取

(O,1)与(一0.5,2),

还有

(0,1)—与(0.5.0).

在例1之后,顺便指出,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习惯上也称为直线) y=kx+b

结合例1中的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就可以得到与正比例函数类似的关于一次函数的两条性质。

对于一次函数的性质,也可以从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分析得出,这与正比例函数差不多。

课堂练习:

教科书13.5节第一个练习第l—2题,在做这两道练习时,可结合实例进一步说明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有关性质。

课堂小结:

1.正比例函数y=kx图象的画法:过原点与点(1,k)的直线即所求图象.

2。 一次函数y=kx+b图象的画法:在y轴上取点(0,6),在x轴上取点(,0),过这两点的直线即所求图象。

3.正比例函数y=kx与一次函数y=kx+b的性质(由学生自行归纳).

四、课外作业

1.教科书习题13.5A组第l一3题.

2.选作教科书习题13.5B组第1题.

篇5:中考英语加讲解

Dear Mike,

How are you? I’m really glad that you are interest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There are many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a, such as Spring Festival, Mid-Autumn Day and so on. I’d like to introduce the Spring Festival to you. Spring Festiv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traditional holiday in China. It usually lasts for 15 days。

Days before the festival, people clean their houses. They think cleaning sweeps any bad luck. They decorate their houses with paper cuts. On the eve of the festival, family members get together and have big meals. Then they watch the Spring Festival Gala on TV. At midnight, they set off fireworks to welcome the New Year. During the festival, kids get lucky money from old people. People visit their relatives and friends. They wish each a happy year and good luck. How happy we are。

Best wishes!

Yours,

Liu Wei

十、青岛的变化

题目:请以“Changes in Qingdao“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单词的作文。

Changes in Qingdao

1 3前的青岛

2 青岛的今天

3 青岛的明天

篇6:中考英语加讲解

Qingdao was a small town hundreds of years ago. There were only a few thousand people living here. Many of them were fishermen and farmers.

几百年前,青岛只是个小镇,只有几千人居住在这里,其中很多人是渔民和农民。

Today, Qingdao is becoming an international city. Many tall building have been built. More and more foreigners come to Qingdao for a visit every day.

今天,青岛已变成一座国际大都市,并建成了很多高楼大厦。每天都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前来旅游。

I think the environment will be better and better and the city will be more and more beautiful.

我想环境将会更好,城市将会更漂亮。

篇7:中考材料作文技法讲解

中考材料作文技法讲解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考生写材料作文一定要做到:认真审读材料,分析理解材料,归纳材料论点,明确作文角度,内容与材料相符,否则你的作文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篇8:中考材料作文技法讲解

1.箭要射到靶子上。这里的“箭”是指作文时的立意之箭。材料作文立意要想准而新,首先应该很好地审读材料。由于作文是由材料生发的,而材料中隐含的观点,就是我们写作时应把握的话题,因此,同学们要抓住材料中所隐含的关键性词语、中心句或有关中心提示。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命题人一般在材料最后有一段提示语,我们必须高度关注材料的'提示语,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如果你的靶子找不准,那你的立意之箭就会偏离靶心,无论你多有文采,如何创新,你的文章也不会受到青睐。

2.多角度生发话题。对于一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就有不同的观点,此所谓“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写材料作文一定要在把握材料中心句或提示句的基础上,多角度生发话题,然后从这些话题中,选择你最熟悉、感悟最深、最适合自己的一个立意,这样你的文章才能写得鲜活新颖而又紧扣主题。

3.选新颖独特之材。材料作文的写作,力争做到所选材料“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即在“新”上下工夫。如果脑子里就是几则人人共知的素材,写来写去就不新鲜了。同学们要注意自我的独特角度挖掘材料,写自己的真事,抒自己的真情。

4.注意文体及其他要求。材料作文与其他作文也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文体、字数等限制以及一些注意事项。另外,大家还要注意“文体不限”的含义。所谓“不限”,一般是指构思时对文体的选择余地较大,但一旦选定文体具体写作时,就应遵循选定的文体格式,不能写成“四不像”的文章。

篇9:初三中考作文讲解

初三中考作文讲解1 2015上海中考语文作文《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解析

今年的作文整体分析下来难度和近几年的没什么大的区别,还是秉承着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的原则,从实际生活出发来抒发情感。我们不难发现,从的《今天,我想想说说心里话》,到的《这里也有乐趣》,再到2015《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出题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内心的诉求和感悟,希望考生能够发自内心去写人和事,也更希望让考生把情感真挚的表达出来。

首先从审题上来说,这一命题难度不大。“尝试”一词是文章的题眼,指的是生活中我们尽自己努力去尝试做的事情,一般是指人的一种行为、一种活动、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挑战,尝试,是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扣住这一词语来思考生活中给我们尝试去做的事情来写,一般不会出现跑题的情况;“尝试”是一个动词,作文素材可以写作尝试努力学习等,如学习小提琴、学习围棋等,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我们有耐心去做事情,确定好目标,本段努力尝试,最后才能接近成功……;同时更不能忽视的是题中的一个短语:“不止一次”,对比一下《我努力尝试》和《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就可以发现:这里的“努力尝试”是我们尝试过做很多事情,但可能就只有一次,今年的中考作文题目的限制“不止一次”需要我们细细去体会和感悟才能发现的,作文当中一定要提及多次尝试去做一件事情。这一点一定要在文中有所体现。

审题过程中,即使是较简单的题目,考生们也一定要留意命题中的每一个字眼及限制,思考全面后再落笔行文,避免掉进出题者设置的隐形“陷阱”中。

我们再来说说立意,相对简单的命题,不会跑题,但是想要出彩,要写出高分就不容易了。《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的立意要考虑到两个方面:

一是立意的深度。“尝试的事情”是什么?玩一款游戏?第一次努力认真学习?显然这是肤浅的。这里尝试的做事情要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可以指不止一次尝试做的事情让自己敢说到生活中真挚美好的友情、感悟到某种深刻的生活体验、体会某种有关成长的一些收获……

二是素材的新颖。“尝试的事情”指什么?初中生的生活圈子较小,大多数仅局限在家庭和学校及社会生活,但是,我们的思维不能仅局限这里,一定要多去想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别人不大会写到的。除了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自己感兴趣又想尝试的,也可以关注社会,不止一次制止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不文明的社会现象及问题。

最后提醒大家,我们必须要注意:作文的选材一定要贴近生活,注重真情实感,体现出时代性。这不仅是出题者引导的写作方向,更是阅卷老师在批卷时所关注的要点。当然,考生的备用材料在运用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扣题,不能因为生搬硬套留下过多的套用痕迹。

对于明后年要即将面临中考的学生来说,我们也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要注重平时作文的练笔的和关注一模、二模考试。比如20长宁区一模作文题《闯关》,闯关的作文从审题和立意来说,和今年中考的作文题目非常相似,我们想要闯关某件事情,必须要经历很多次,至少在三次以上,通过自己全身心的努力投入去做,想要赢得成功,过程中一定要详细叙事每次闯关的情节,通过细致的描写刻画,但叙事要注意文章但详略,这样文章的中心才会突出,文章结构也有详略。

希望学生能够真正解析好命题作文的题目,分析好关键词,多想、多问、多思考,才能有更广的写作空间。这里提醒我们新初二、新初三的学生要认真审题,多练笔,扎实写作,打好写作多基本功,对于语言文字平时做好积累,才能在中考中才能厚积薄发,大展宏图。

初三中考作文讲解2 2015西城初三一模作文“另一条路”解析

这题目没导语。审题应该完全没障碍,最大的关卡在于选材一一在生活中,你是否走出过属于你的另一条路?

所谓“另一条路”,常指不循常规。生活中每人的选择与活法各异,因此,这题目也最贴近写作的本质,即:讲出只属于你的故事。

这题目不适合谈套路,我就从我的生活中,挑出四个故事来讲:

【故事1】高中时,从海淀骑自行车回昌平,曾想走走新路,一路周折,在西三旗那边竟骑到了一条树多人少的路。骑了半个多小时后,心里真有点没底了,怀疑越走越偏,天色渐近黄昏时,终于找回主路。

立意思考:这是我的真事,若写进作文,可原样情节写一路骑行心情之曲折,赞青春的好奇与勇气;也可进行加工,写一片别有意趣的美景,讲不走寻常路时对美的发现。

【故事2】我是个球迷,总会被绿茵场上的成败悲喜深深震撼,以我的身体天赋,我完全没有成为球星的可能。但是,我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像黄健翔那样的优秀足球解说员。于是,我努力积累,广泛读书,为让自己在足球的另一条路上前行,点燃起青春的热火。

立意思考:这确实是我生命中闪过的一个片断。这立意也蛮好,即:人生不是独木桥,如果上天堵住了这一条路,你还可以寻找另一条路抵达梦想。

【故事3】乍上初中,我本想只做一枚安安静静的男孩子,可是,当老师找我与我会心交谈,我被其诚意与激励打动,接过了学习委员的担子。这不是我预想中的初中生活,但在这另一条路上,我收获了精彩的故事。

立意思考:我们心中常有预想的道路,但有时,计划赶不上变化。这是对自我的改变与突破,这另一条路,体验不同,却一样可以收获精彩。

【故事4】我的三表哥,曾在国企做事。其青年时学过太极拳,热爱武术,几年沉浮,他讨厌极了国企内的平庸与琐碎,毅然辞职,进行太极拳的培训授课。家中长辈对他的选择颇不理解,认为他砸了自己的铁饭碗,早晚后悔。可他说,国企确实稳定,但我更想做我喜欢的事情。

立意思考:我三表哥确实是太极拳教练,不过故事情节中我融入了其他人的经历。看看你身边不走寻常路的亲人与朋友,或许有天然的好故事,可以写出别具一格的文章。

行路、追梦、改变自我、了解他人一一条条大路通罗马!相信这四个故事可以激活你的大脑。万一你心里仍是空白,那我也实在没有办法了。

语文老师可以激发你的思考,却终究无法代替你的生活。

初三中考作文讲解3 2016海淀区初三上册期末语文作文解析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用寥寥28个字,将”枯藤“”老树“”小桥“”流水“等若干景物巧妙的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流露出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请你学习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以冬天为描写对象,选取几个景物构成一幅画面,写一段表达自己某种情感的文字。

题目二:周日,小林到颐和园游玩儿,在南如意门遇到一位外地老爷爷问路。老人想走一条景点最集中的路线去北宫门,沿途能观赏一些有代表性的景点。小林带着老人走到”颐和园景区示意图“(见右图)前,为老人进行解说。请你为小林设计一段话,满足老爷爷的要求。

要求:

(1)内容符合要求。

(2)语言得体。

(3)字数在150-200字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徐晓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作文分析】

情境写作再次出新,让学生们在考试中学习的目的也是越来越明显。

首先题目一,学生们第一要明确写作目的:做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第二要明确写作对象:冬天的景色,且要注意用到描写的表达方式,抓住冬天的几个代表性景象,塑造一幅画面,注意做到描写具体;第三要做到情感突出。三点缺一不可。描写向来是学生的难点与重点,现在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考查方式越来越多样,因此掌握描写必然是初三考生必须要掌握的点。

再者题目二,考查的其实就是我们在课上曾学过的”导游词“,要求用到的表达方式即:说明,做到精确的审图,且客观准确的表达,在表达过程中尽量不加入主观情感。

再者要注意谦敬词的运用。

中学考查形式越来越贴近高中,情境写作并非单纯考查应用文,而是回归到生活,指导生活。

初三中考作文讲解4 海淀初三一模语文作文题目分析

从下面题目 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春花秋月、冬雪夏蝉,那是四季轮回流转的万花筒;高山草甸、大海荒漠,那是自然异彩纷呈的万花筒;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那是人生五味杂陈的万花筒。在美丽的万花筒里,简单的元素汇聚成了万千风景,让人品味,使人陶醉,令人深思。请你以”万花筒“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初中三年,你参加过很多次课外实践活动,请选择其中的一次,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海淀一模的作文题目《万花筒》,秉承着文艺、小清新这样的光环一直”秀到底“,海淀区的作文题难度一直是审题。作文题目的审题凌驾于立意、选材、布局、升华之上,题目审的如何,直接影响着其他的步骤。

先来普及一下,什么是万花筒?

万花筒是一种光学玩具,只要往筒眼里一看,就会出现一朵美丽的”花“样。将它稍微转一下,又会出现另一种花的图案。不断地转,图案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叫”万花筒“。

学生们看到”春花秋月、冬雪夏蝉,那是四季轮回流转的万花筒;高山草甸、大海荒漠,那是自然异彩纷呈的万花筒;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那是人生五味杂陈的万花筒。“看到这些句子的时候,眉头可能一直紧锁,没有太多的思路。但是在看到后面的”在美丽的万花筒里,简单的元素汇聚成了万千风景,让人品味,使人陶醉,令人深思。“紧张的情绪有可能有些缓解。

生活是个万花筒,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世界。正值青春的你们,同样拥有一片蓝天、一方乐土。在那里,你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着,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着。那里的一切都让你着迷,令你陶醉:读书、踢球、画画儿、手工制作、集邮、种花、养兔……你一定从中享受了无限的乐趣,得到了教益和启迪,增长了才干,陶冶了性情。

学生可以选取的素材来源:校园生活、丰富的课余生活、个人特长爱好……

关于选材方面,大家可以选择的方向还是很多的,很宽,孩子只要能够做到文章有立意且能够让读者领回出你的中心立意就可以啦。

其实,需要写出来”多姿多彩“ 可以多件事,说丰富,也可以写一件多种滋味,体现生活有百态。还记得之前写过的《沉醉》《着迷》《丰富多彩的生活》吗?

题目二:初中三年,你参加过很多次课外实践活动,请选择其中的一次,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学生可以选择的空间有很多,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除了繁重的学习压力,也曾拥有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参与过很多课外实践活动,如观鸟、定向越野、写生、琴棋书画、机器人、航模、攀岩、夏令营、冬令营、去福利院等,体现出你的收获与感悟。

素材很好选择,如果你能够给写作素材选择一个题目,注意文章题目有多个作用,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交代写作对象等,因为题目有这些作用,所以要为文章自拟题目时需要这些问题。

布局

这个作文题目文章较好确定材料的详略安排,详写部分一定是要凸显出文章中心的部分,同时在写作过程中注意细节描写等,写作过程中注重点题。这篇文章如果写小标题的形式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老刘语文想对你说:

作文题目的命题,我们可以看到命题人对初三孩子的期许,希望他们不枉费自己的青春,青春实际很短暂,孩子们能做的事情很多。同时,希望学生可以关注周围,也要求学生自己,或者说自己内心对生活的感悟。

其实,万法归宗,不管什么类型的作文,快速的进入事件,漂亮的呈现主旨都需要把确定好的题目转化为点明题旨、全文都要围绕之进行展开的一句话,有这样一句话,全文就有了灵魂。

考试之前准备好一些写作素材,考场的时候才能够遇事不乱,在审题这个步骤做好,掀开题目的神秘面纱,寻找出题目”俗“的内心。

篇10:中考英语倒装句讲解

部分倒装是指将谓语的一部分如助动词或情态倒装至主语之前。如果句中的谓语没有助动词或情态动词,则需添加助动词do, does或did,并将其置于主语之前。

句首为否定或半否定的词语,如no, not, never, seldom, little, hardly, at no time, in no way, not until 等。

Never have I seen such a performance.

Nowhere will you find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Not until the child fell asleep did the mother leave the room.

当Not until引出主从复合句,主句倒装,从句不倒装。

注意: 如否定词不在句首不倒装。

I have never seen such a performance.

The mother didnt leave the room until the child fell asleep.

典型例题

1) Why cant I smoke here?

At no time___ in the meeting-room

A. is smoking permitted B. smoking is permitted

C. smoking is it permitted D. does smoking permit

答案A. 这是一个倒装问题。当否定词语置于句首以表示强调时,其句中的主谓须用倒装结构。 这些否定词包括no, little, hardly, seldom, never, not only, not until等。本题的正常语序是 Smoking is permitted in the meeting-room at no time.

篇11:中考英语时态讲解

提起时态,当然是指动词的时态啦。过去、现在和未来等不同时间段发生的事情要用不同的时态来表示。时态是动词的一种形式,表示动作或状态发生或存在的时间和方式。闭上眼睛想一想,初中我们学过的时态有几个? 初中我们共学过八种时态。本讲将这几个时态总体介绍一下:

一般现在时:常与always,often,sometimes, every day连用,表示习惯或经常反复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提醒你当第三人称单数做主语时,别忘了动词的变化。注意:象”地球大,月亮小“等客观真理、事实一定用一般现在时。

现在进行时:要注意其构成:由be+动词+ing,表示说话时正在进行的动作。如:Were studying now. 我们现在正在学习。

一般过去时:表示过去某个时间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常与yesterday,last year,in 1949,two years ago,等表示过去时间的状语连用。注意:We often went to dance last summer.有的同学一见到often就想到用一般现在时,其实因为后面有表示过去时间的 last summer,所以要用过去式,千万别误用了,切记,切记。

过去进行时:显然过去进行时表示过去某一时刻正在做什么,常和特定的时间状语如at that time,at six yesterday,at that moment,when he came in等连用。如: When he knocked at the door,his mother was cooking.

一般将来时: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常与表示将来时间状语如 next year,tomorrow等连用。注意:在Will you ....?问句中,回答必须是 Yes,I will.或 No,I wont而不能用Yes,I shall. No, I shant.来回答过去将来时:过去将来时不可以单独使用,它一般在宾语从句中作间接引语,表示从过去某一时间看来将要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如:They told me that they would go to work in Guangdong.

现在完成时:顾名思义,现在完成时表示的是已经完成的动作,但动作造成的影响还在,常被just,already,yet 等副词修饰。如:He has already gone to Tianjin. 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是他已经不在这儿了。现在完成时还可用来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一直延续到现在,常带有for或since等表示一段时间的状语。如:Mr Wang has lived here since 1983.表示说话前发生过一次或多次的动作,我们常用”过“来表示,常带有twice, once, ever, never等时间状语。如:Ive never seen that film.

过去完成时:我们可以用”过去的过去“来概括过去完成时,表示过去某一时刻或某一动作之前已经完成了的动作,通常与by,before等构成的短语或when, before, after引导的从句连用。也可表示过去某一时间开始,一直延续到过去另一时间的动作,常和for或since构成的时间状语连用。用法和现在完成时大致相同,只不过又向前推了一个时态。

篇12:中考说明文阅读讲解

中考说明文阅读讲解

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等;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等。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我们还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三、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四、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如《苏州园林》一文中将苏州园林同其他园林作比较。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就给“食物”“自养”“异养”“光合作用”等概念下了定义。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出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一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成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人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如《死海不死》一文“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用的便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这里的“死”指的是鱼虾草木的.死,因为死海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长,所以叫“死海”,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征。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五、说明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常见的说

明顺序有: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如《死海不死》一文,由现象到本质(成因)揭示了死海的特征,并介绍了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六、说明文的语言: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七、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说明文的阅读,从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内容更关心环境保护、高科技或身边的人文环境。题型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已占一席之地,并有扩大的趋势。所谓“开放”是指解题思路和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如2000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试题的说明语段是《西部地区》,其中的第5题是你从第二段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在西部大开发中,你认为恩施州最具开发价值的资源有哪些?”在答题的同时,一方面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为本地建设出谋划策,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这个开放性试题出得非常有新意。

中考数学模拟试题

中考试题小

各地中考作文试题

陕西省英语中考试题

中考英语练习试题

中考模拟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中考数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中考朝花夕拾试题及答案

中考英语不定冠词的用法讲解

中考试题讲解(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考试题讲解,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