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之二

时间:2022-11-30 06:10:23 作者:yangfan123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yangfan12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之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之二,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之一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之一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图片、投影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简介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③再读课文,话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久保持 拒虫香气)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4)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之一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之二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主要板书.计划

枝干粗壮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拒虫香气 崇敬怀念

永久保持 高贵之处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抄写生字词三遍2组词;3造句;4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描红

课外读课文

背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2、学习生字词语。

3、能根据提供的断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一)揭题:出示宋庆龄图像,简介宋庆龄,理解“故居”的意思。

(二)出示樟树的图片,简介樟树。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A读生字新词,卡片出示。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好,听他们读得怎样?C评价、纠正。

(三)默读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它们分别讲了什么,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四)交流:板书:两棵樟树,外形、特点、高贵之处。

(五)根据这三个内容,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内容。

篇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枝干粗壮

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

崇敬怀念

拒虫香气

高贵之处

永久保持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4: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堂实录)

“和美语文”,是在借鉴古今中外哲人智慧的基础上所追求的语文教育思想,旨在克服小学语文教育(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诸多的极化现象,“以两极融通之和,求雅俗共赏之美。”构建两极融通之和的小学语文绿色的“生态”境界,以求生成雅俗共赏的“和美”课堂。

而沈老师执教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意在达到“形神融通”的和谐状态。这是一篇托物喻人的文章,虽在描写两棵香樟树,实则写宋庆龄身上的那种“香樟树”精神。而沈老师便抓住了香樟树的“香”,使整篇课文达到了形神融通。这“香”虽是樟树“形”的一部分,又是樟树的“神”之所在,更是宋庆龄的“神”之所在,整堂课结构互相融通,首尾呼应,特别是以关联词为突破口,并且能巧妙运用,让学生在习文、会文的过程中,发现、感悟樟树的形象美,进而用自己的语言去创造樟树的精神美,再而迁移至宋庆龄的精神美。

一、绘樟树之形。

沈老师首先抓住樟树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始终保持蓬蓬勃勃的生命力这三方面,慢慢地使学生脑海中,两棵樟树的形象越来越清晰。特别是在“蓬蓬勃勃”环节中,老师抓住“无论……总是……”这一关联词,让学生体会樟树一年四季旺盛的生命力:

师:蓬蓬勃勃是一种什么感觉呀?

生:旺盛的生命力,朝气勃勃

师:你能读好蓬蓬勃勃吗?(生读)

师: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只是存在一天两天吗?如果不是,那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呢?

生:无论……总是……

师:樟树一直都是这么蓬蓬勃勃的,你能读好这种感受吗?(生读)

师:一年365天,这两棵樟树要面对大自然的哪些考验?你能想象一下吗?(学生想象) 师引读小结:是呀!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樟树总是(蓬蓬勃勃)

是呀!无论它遇到寒风凛冽的冬天,樟树总是(蓬蓬勃勃)

是啊!无论在暴风骤雨的日子里, 樟树总是(蓬蓬勃勃)

板书:蓬蓬勃勃

学生通过“无论……总是……”这对关联词,不仅感悟到两棵樟树始终如一的蓬勃朝气,还能在想象环节中灵活运用这对关联词,借助学生富有感染力的朗读,使本来就抽象的文字带给学生的却是具体形象的两棵极具生命力的樟树,能不让学生喜爱吗?

二、悟樟树之神。

沈老师并没有让学生对樟树的喜爱停留在表面,而是把重点放在感悟樟树的高贵品质上。并又抓住了“即使……仍然……”和“只要……就……”贯穿于整个环节,品悟樟树的高贵在于它永久保持的香气和拒虫的特性:

师:樟树的高贵的品质表现在哪里?拿出笔来,把句子划下来

生:(……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到文章中去找找,这种香气能保持多久呀?

生: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引读:是呀,即使当它枯枝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

即使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

即使过去一年,香气仍然……

即使过去十年,香气仍然……

即使过去百年,香气仍然……

师:这就是永久保持的香气,这正是樟数的高贵之处。

师:宋庆龄舍不得的仅仅是永久保持的香气吗?再看看第5自然段,她舍不得还有什么呢?

你觉得呢?

生:不容易招虫。

师:你从哪个句子中读懂的?

生:只要樟树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呢?

生:只要樟树还活着,虫类就会怕它,不敢接近它。

师引读:是呀!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虫类就----

只要这木质存在十年,虫类就----

只要这木质存在百年,虫类就----

沈老师通过让学生读文,再让学生想象,无论是在文本内外,都在不断地强化这组关联词,也不断地加深学生对樟树那种种高贵品质的印象。让学生深深感悟到宋庆龄之所以不舍这两棵樟树的真正原因。

三、借樟树喻人。

宋庆龄是喜爱这两棵彰树的,而前来瞻仰宋庆龄故居的人们也会怀着崇敬的心在樟树前留影,他们也喜爱这两棵樟树啊!因为他们觉得“人如树,树如人(宋庆龄)”。与人们一起留影的已经不是单纯的两棵普通的樟树了,而是那位一直蓬蓬勃勃,永久让敌人畏惧的伟大女性--宋庆龄了。沈老师能解读到此,确实下了不少工夫,但如何让学生明白,得更下工夫了:

师:同学们仅仅是这样吗?他们还爱的是什么?宋庆龄和樟树有什么相似之处?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相信你会懂的更多的。

出示资料

宋庆龄(1893-1981) 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她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孙中山逝世后,她仍然坚持孙中山的革命立场,勇敢顽强地与蒋介石、汪精卫的叛变行为作斗争。国民党以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战的罪名传讯和监禁爱国救亡运动七位领导人时,她在法庭上大义凛然,目光逼视法官,并亲自到苏州向高等法院要求与“七君子”同服“爱国罪”,保护和营救了大批共产党员和反蒋爱国人士。建国后,她担任着繁重的国家领导工作。

师:你读懂了什么? 宋庆龄和樟树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慢慢地从老师出示的资料中,明白宋庆龄身上就有那种一直让反动派惧怕的震慑力存在。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沈老师并不是把这段课外资料用到这里就结束了,她又把课文中那两组“即使……仍然……”、“只要……就……”关联词又巧妙运用到资料中,让学生不仅能加深对宋庆龄高贵品质的印象,更加深了学生对两组关联词的掌握与运用。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一种借助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策略。而后,沈老师再次回到“樟树之形”这一自然段,让学生再来想象这两棵樟树,我相信这两棵樟树已不再是刚开始的那样普通了,而是凝聚着宋庆龄精神的两棵独特的樟树,两棵樟树已植根于学生们心中,也许他们有时看到路旁的樟树,便会想到曾记得有这样一位中国最伟大的女性。

沈老师在整堂课中,读中悟形,形中悟神,把樟树的“形”与“神”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让学生得到了有效的收获,更是一次独特的体验。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堂实录)]

篇5:《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读后感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读后感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课,这篇课文让我深有感触。

课文主要讲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这两棵樟树四季常青,蓬蓬勃勃,香气永久保持。人们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时,总爱在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作者通过写樟树的特性,让我知道,樟树能发出驱蚊的香气已属不易,而且能永久保持,更加令人敬佩,这也是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原因。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还知道宋庆龄早期参加革命,致力于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而她对妇女、儿童方面做出的贡献更不可被忘记。她常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还说“有些事是可以等待的.,但是少年儿童的培养是不可以等待的。”而樟树的品质恰恰是宋庆龄一身正气,坚强不屈的美好品德的真实写照。所以,在人们看来,那两棵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人们热爱樟树,更是怀念宋庆龄,仰慕她那美好的品格和为祖国繁荣昌盛奋斗不已的精神。这也是人们为什么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的原因。

的确,宋庆龄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但她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美好明天而奋斗。

宋庆龄的经典名言

名人故事宋庆龄

香樟树·我

樟树作文700字

关于樟树的作文

宋庆龄的励志故事

苏步青故居作文

鲁迅的故居-

洛阳白居易故居

戴笠故居导游词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之二(共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之二,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