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故居作文

时间:2023-03-13 03:44:07 作者:一个美女 作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一个美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贾谊故居作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贾谊故居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贾谊故居作文

贾谊故居作文

贾谊故居又到星期六了,张老师又给我们出了一个作文题,去找长沙有哪些古建筑。于是,妈妈就带我去了贾谊故居。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贾谊故居位于长沙市解放西路与太平街交口处,故宅正门,有一块板子,上面写着“贾太傅故宅”,进门以后,里面有贾谊井、贾太傅殿、古碑亭等------,其中,最有趣的是那口名叫“长怀井”的古井,一般的井是一个大洞,但这口井是两个小洞组成,洞与洞间还有一条细小的缝。原来,这种设计是为了不让小朋友掉进井里去,还不会在打水的时候绳子污染了井水。参观完贾谊故居,我对贾谊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为我们长沙有个贾谊而感到自豪!贾谊故居作文25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篇2:游贾谊故居作文600字

游贾谊故居作文600字

美丽的古城长沙,湘江穿城而过,岳麓山临江而立。很久很久以前,这片灵秀的土地迎来了一位大才子――贾谊。在这里,贾谊写下了数十篇旷世宏文,在历史上有崇高的地位。今天,我来到湘江畔这条安静地小巷,走进古朴的贾谊故居,在宁静中感受它悠久的历史。

迎着“贾谊故居”几个黑色的字,走进大门,往左边走,就是长怀井,“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这口井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却依然水质清澈,充满活力,静静地走过了数千年的岁月。

笔直往前走,上了台阶,就来到了贾太傅祠。走进去,驻足瞻仰,映入眼帘的是贾谊的石像。只见贾谊盘腿坐着,左手放在书案上,右手拿着毛笔,好像正在作诗。贾谊是因为政治上受挫来到长沙,但是他毫不气馁,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和追求政治上的抱负,期盼能回到长安继续担负起天子赋予的重任,写下了不少历史名篇,让我更加对他心生崇拜,肃然起敬。

走过太傅殿,是碑刻的贾谊名句选,清晰地记录着贾谊生活的'一点一滴。虽然句子很简短,但包含了许多深刻的道理。他的愁苦、惊喜、悲愤、遗憾,给我们留下无尽遐想,贾谊虽有雄心壮志,但生不逢时,最后抑郁而终。我不禁在想,历史的变迁真的是一个奇妙的过程,曾经的长沙是一个偏远、落后的荒蛮之地,而如今已变成一个美丽的山水洲城,贾谊当年流落长沙,悲伤不已,时刻盼望回到长安再施展自己的才华。但是如果他能穿越时空,看到长沙城现在的模样,他还会向往长安吗?

想着想着,我已走出太傅殿,再次来到古朴的大门。今天的游览真是受益匪浅,贾谊的历史故事及这里的景物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篇3:贾谊名言

贾谊名言16句

贾谊是中国汉代时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文章深刻而又充满内涵,为您总结贾谊名言,全文如下:

1、时难得而易失也。

2、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语也。

3、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

4、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民者,万世之本也。

6、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7、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

8、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

9、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

10、蓄积者,天下之大命也。

11、悲仁人之尽节兮,反为小人之所贼。

12、自古自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民必胜之。

13、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

14、功莫大于去恶而好善,罪莫于去善而为恶。

15、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纆;命不可说兮,孰知其极!

16、“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篇4:贾谊论

宋代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译文

人要有才能并不难,要使自己的才能施展出来实在不容易。可惜啊,贾谊虽然能够做帝王的辅佐之臣,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君子要想达成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的原因,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有可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过他呢?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的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完全抛弃旧有的规章制度,采用他的新主张,也太困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和他们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郁结烦闷,心绪不宁,表露出退隐的思想。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划一次没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

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因此没有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了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中国,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的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呀,谨慎的对待自己的立身处世啊!

注释

贾生:即贾谊。汉代的儒者称为“生”,如贾生、董生(董仲舒)。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汉文帝,力主改革,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因当时长沙王不受文帝宠爱,故有被贬之意)。后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

所取者:指功业、抱负。

所就者:也是指功业。

可致之才:能够实现功业,抱负的才能。致,指致功业。

贾生之论:指贾谊向汉文帝提出的《治安策》。

汉文:汉文帝刘恒,西汉前期最有作为的君主之一。

昼:齐地名,在今山东临淄。孟子曾在齐国为卿,后来见齐王不能行王道,便辞官而去,但是在齐地昼停留了三天,想等齐王改过,重新召他入朝。事见《孟子·公孙丑下》。

豫:喜悦。《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充虞,孟子弟子,苏轼这里误为公孙丑。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句:绛侯:周勃,汉初大臣。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第二子,初封为代王。吕后死后,诸吕想篡夺刘家天下,于是以周勃、陈平、灌婴为首的刘邦旧臣共诛诸吕,迎立刘恒为皇帝。刘恒回京城路过渭桥时,周勃曾向他跪上天子玺。

诸吕作乱,齐哀王听到了消息,便举兵讨伐。吕禄等派灌婴迎击,灌婴率兵到荥阳(今河南荥阳)后,不击齐王,而与周勃等共谋,并屯兵荥阳,与齐连和,为齐王助威。周勃等诛诸吕后,齐王撤兵回国。灌婴便回到长安,与周勃、陈平等共立文帝。

这是说他们君臣之间,比父子兄弟还亲。

贾谊为太中大夫时,曾向文帝提出“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以及列侯就国,更改律令等一系列建议,得罪了周勃、灌婴等人。他做梁怀王太傅时,又向文帝献治安策,对治国、御外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浸渍(zì),双声连绵字,渐渐渗透的样子。优游浸渍:从容不迫,逐渐渗透。

遽:副词,急速,骤然,迫不及待地。指贾谊在《治安策》的序中所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贾谊因被朝中大臣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路过湘水,作赋吊屈原。

萦纡(yíng yū):双声连绵字,缭绕的样子。这里比喻心绪不宁。

趯然:超然的样子。远举,原指高飞,这里比喻退隐。贾谊《吊屈原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正是远举的意思。

贾谊在做梁怀王太傅时,梁怀王骑马摔死,他自伤未能尽职,时常哭泣,一年多后就死了。夭绝,指贾谊早死。

累,忧虑。

睿(ruì),智慧通达。

苻坚:晋时前秦的国君。王猛:字景略,初隐居华山,后受苻坚召,拜为中书侍郎。

王猛被用后,受到苻坚的宠信,屡有升迁,权倾内外,遭到旧臣仇腾、席宝的反对。苻坚大怒,贬黜仇、席二人,于是上下皆服(见《晋书·载记·王猛传》)。

匹夫:指苻坚。略:夺取。当时前秦削平群雄,占据着北中国,与东晋对抗,所以说“略有天下之半”。

狷(juàn)介:孤高,性情正直,不同流合污。

病沮:困顿灰心。沮(jǔ):颓丧。

发:泛指立身处世,也就是上文所谓自用其才。

赏析

贾谊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怀才不遇者”,郁郁而终。前人大多惜贾生之才,而斥文帝误才之庸。苏轼却一反《史记》以来许多史家、学者对贾谊怀才不遇的肯定论述,从贾谊自身的角度,分析其悲剧产生的必然性,批判贾谊的悲剧在于不能“自用其才”、“不善处穷”、“志大而量小”,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从而表达了苏轼对贾谊为人、遭际的既同情惋惜又批判否定的态度。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得出令人意料之外的结论,立论新异,见解深刻,富有启发性。

文章首段即开门见山地表明观点:一个人要有才能并不难,怎么使自己的才能获得发挥却是很难,而贾谊正是具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却不能够让自己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挥利用。“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是写虚;“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是写实。虚与实相辅相成,互为印证,使虚有所依,实有提高,相得益彰。

第二段,由强烈的惋惜进入舒缓的说理。提出“有所待”、“有所忍”是君子施展抱负必须经历的艰苦过程,而古代贤人郁郁不得志,不一定是当时君主不识贤才,或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此两段将焦点集中在贾谊不得汉文帝重用,乃是因为自身对政治的修养不够。文中的正面描写“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成就者大,则必有所忍”与“未必皆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的假设,都反映苏轼对贾谊的看法。“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是围绕开头中心论点而抛出的一个分论点。

第三段,举史例说明贤人与帝王之间的关系,对分论点进行论证,是“所待”、“所忍”的具体化。孔子、孟子做到了如此仁至义尽,尚且未能如他们自己所愿,“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这一句紧扣文题之后,顺水推舟地得出这个结论。后者并非分论点,而是论点的延伸形态,形式虽然变了,但实际上还是指“不能自用其才”,只是论述的角度有所变化,一个论点从不同角度去论证。由“不能自用其才”引申为“或者其自取也”,再引申为“生之不能用汉文也”,论点逐层推进,一个比一个的含义更具体,论述一步比一步更深入。而对贾谊的具体情况,文章却并没做展开对比论述,而是采用“旁(孔、孟例)详本(贾谊事)略”的手法,语言精炼,不重复罗嗦。

第四段紧承上文,以当时历史背景出发,说明汉文帝不用贾谊的客观原因,情同骨肉的开国功臣和初出茅庐的洛阳少年,通过对比为汉文帝的决定做出强而有力的支持。而贾谊在政治失意后,郁郁寡欢、自伤自怜,不能够趁此修养其身,最后失意而终,这也是苏轼对他“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的批评。写绛侯、灌婴和贾谊的对比,前者用了较多的描述,极言其功高势大,同文帝关系非同一般,后者仅用”洛阳之少年“五个字,由于详略处理得巧妙,二者的对比也就非常鲜明了。

最后一段,再次讨论君主与贤人之间的关系,千里马必须遇到伯乐才有施展大志的机会,因此贤臣要有名主才能大展怀抱。而人君获得像贾谊这样的臣子,要了解他的个性若不被见用则会自伤不振,为此要做出适切的考虑,否则便是折损了一名人才。然而,贾谊这样的人也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立身处事,人要有才,还要有所忍耐、等待,才能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苏轼清醒地认识并指出贾谊自身的问题,显示出他独到的眼光,个性鲜明、见解透辟、切中肯綮。

全文紧扣着贾谊之失意而终,对贾谊的人格特质分析得非常深入,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剖析也令人信服,用这样的方式与坚定的语气来凸显贾谊的个性与强调“有所待”、“有所忍”的生命修养。从文章内容看,主要是针对人才自身而言;但从文末看,他的主要用意,又在于借以提醒为人君者,希望他们正确对待和使用像贾谊这类“有狷介之操”的特殊人才,注意用其所长,以免造成浪费人才。

在写作上,宕开一笔,收放自如,极富特色。首先亮明全文观点,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口气,总揽下文论述。紧接着,一个“惜乎”的深沉感叹句,以贾谊其人其事,紧紧印证所提观点,而且紧扣文题。接下来又暂时先放开贾谊其人,谈古之君子和贤人。第四段又回到贾谊,文章前后相顾,从而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创作背景

苏轼于嘉佑二年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试于礼部,时年21岁,到嘉佑五年(1060年)任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时间先后写有二十五《进策》、二十五《进论》,这些策论基本上系统阐述了他的政治思想和主张。《贾谊论》就是《进论》中的一篇。

篇5:贾谊经典名言

精选贾谊经典名言

1、时难得而易失也。

2、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语也。

3、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

4、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民者,万世之本也。

6、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7、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

8、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

9、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

10、蓄积者,天下之大命也。

11、悲仁人之尽节兮,反为小人之所贼。

12、自古自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民必胜之。

13、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

14、功莫大于去恶而好善,罪莫于去善而为恶。

15、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纆;命不可说兮,孰知其极!

16、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篇6: 故居

故居 -资料

故居距重庆市万州区50公里,距开县城28公里,是原四川省、现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

。故居占地面积8.65亩。 故居坐落在风光旖旎的小华山一台地沈家湾,门前的浦里河沿山脚缓缓流过,直通长江,

资料

故居翠竹环抱,地貌特异,颇多传说。可遥望对面云雾飘浮酷似睡佛的.山岭,俯瞰河边农贸兴旺的赵家镇。看上去山腰像一把座椅,椅前的一台地名日“点将台”,山对面广阔的坝子呼之为“阅兵场”。每当稻子收割后,那一坝水田堆立的谷草垛,如同百万军士排列的方阵,一派恢宏气势。

篇7:《贾谊论》及译文

人要有才能并不难,要使自己的才能施展出来实在不容易。可惜啊,贾谊虽然能够做帝王的辅佐之巨,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君子要想达成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的原因,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有可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过他呢?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 “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的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完全抛弃旧有的规章制度,采用他的新主张,也太困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和他们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郁结烦闷,心绪不宁,表露出退隐的思想。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划一次没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

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因此没有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了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中国,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的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呀,谨慎的对待自己的立身处世啊!

篇8:《贾谊论》及译文

1.贾生:即贾谊。汉代的儒者称为“生”,如贾生、董生(董仲舒)。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汉文帝,力主改革,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因当时长沙王不受文帝宠爱,故有被贬之意)。后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

2.所取者:指功业、抱负。

3.所就者:也是指功业。

4.可致之才:能够实现功业,抱负的才能。致,指致功业。

5.贾生之论:指贾谊向汉文帝提出的《治安策》。

6.汉文:汉文帝刘恒,西汉前期最有作为的君主之一。

7.昼:齐地名,在今山东临淄。孟子曾在齐国为卿,后来见齐王不能行王道,便辞官而去,但是在齐地昼停留了三天,想等齐王改过,重新召他入朝。事见《孟子·公孙丑下》。

8.豫:喜悦。《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 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充虞,孟子弟子,苏轼这里误为公孙丑。

9.“夫绛侯亲握天子玺”句:绛侯:周勃,汉初大臣。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第二子,初封为代王。吕后死后,诸吕想篡夺刘家天下,于是以周勃、陈平、灌婴为首的刘邦旧臣共诛诸吕,迎立刘恒为皇帝。刘恒回京城路过渭桥时,周勃曾向他跪上天子玺。

10.诸吕作乱,齐哀王听到了消息,便举兵讨伐。吕禄等派灌婴迎击,灌婴率兵到 荥阳(今河南荥阳)后,不击齐王,而与周勃等共谋,并屯兵荥阳,与齐连和,为齐王助威。周勃等诛诸吕后,齐王撤兵回国。灌婴便回到长安,与周勃、陈平等共立文帝。

11.这是说他们君臣之间,比父子兄弟还亲。

12.贾谊为太中大夫时,曾向文帝提出“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 乐”以及列侯就国,更改律令等一系列建议,得罪了周勃、灌婴等人。他做梁怀王太傅 时,又向文帝献治安策,对治国、御外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13.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浸渍(zì),双声连绵字,渐渐渗透的样 子。优游浸渍:从容不迫,逐渐渗透。

14.遽:副词,急速,骤然,迫不及待地。指贾谊在《治安策》的序中所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15.贾谊因被朝中大臣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路过湘水,作赋吊屈原。

16.萦纡(yíng yū):双声连绵字,缭绕的样子。这里比喻心绪不宁。

17.趯然:超然的样子。远举,原指高飞,这里比喻退隐。贾谊《吊屈 原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正是远举的意思。

18.贾谊在做梁怀王太傅时,梁怀王骑马摔死,他自伤未能尽职,时常哭泣,一年多后就死了。夭绝,指贾谊早死。

19.累,忧虑。

20.睿(ruì),智慧通达。

21.苻坚:晋时前秦的国君。王猛:字景略,初隐居华山,后受苻坚召,拜为中书侍郎。

22.王猛被用后,受到苻坚的宠信,屡有升迁,权倾内外,遭到旧臣仇腾、席宝的反对。苻坚大怒,贬黜仇、席二人,于是上下皆服(见《晋书·载记·王猛传》)。

23.匹夫:指苻坚。略:夺取。当时前秦削平群雄,占据着北中国,与东晋对抗,所以说“略有天下之半”。

24.狷(juàn)介:孤高,性情正直,不同流合污。

25.病沮:困顿灰心。沮(jǔ):颓丧。

26.发:泛指立身处世,也就是上文所谓自用其才。

篇9:鲁迅故居作文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写了大量的文章;《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孔乙己》等等。

他用笔来与敌人抗争,我非常崇拜他。于是,爸爸妈妈领我去了鲁迅的故居。“鲁迅故居”的陈设很简单,由于年代久远,家具也显得陈旧,衣架上还挂着几件鲁迅的衣服呢!“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的学校,屋里充满了花香。屋中间挂了一块匾:“三味书屋”。匾下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一棵古树下。旁边就是鲁迅上学时的座位,上面还有他刻的“早”字,“早”字是有故事的,有一天,鲁迅去给父亲买药,迟到了,老师骂了他,鲁迅没有说情况,就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从此,鲁迅就再也没有迟到过。也就是这个字让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人人都喜欢玩,鲁迅也是,“百草园”就是鲁迅玩耍的地方,下课时,他就和小伙伴们在这里玩游戏。

我想:鲁迅之所以能成为大文学家是因为他从小就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有很强的自制力。想到自己,我觉得有点惭愧,以后,我要像鲁迅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上不怕困难,敢于挑战。

篇10:鲁迅故居作文

鲁迅——是中国一名伟大的作家,书法家。出过无数的作品。

而这次,我有幸来到绍兴鲁迅的家。

鲁迅的家从外表上与当时其他房子没什么区别–白墙黑瓦。但进去后就大不相同了。

鲁迅的故居有很多房间,而鲁迅自己的卧室是最吸引我的。里面有一张床,桌子,桌上还有毛笔和纸。好像鲁迅正准备创造出又一篇小说呢。而且,鲁迅的家还有个大院子—-百草园。妈妈跟我说里面有很多珍贵的药材。我去一看,那又什么珍惜的药,连山药都没有,只有一片接一片的大白菜。

妈妈还说:“鲁迅的房子比现在的都好。”我看也是,这里可以说是是应有尽有了。

对了,这里还有一个表演节目的舞台,建在一个水塘上。水塘里还有许多鲤鱼,还有人再给鲤鱼喂食呢!而台上,有一个人在唱歌,台下的群众都连声叫好。

鲁迅的故乡就是这样,你们都去看看吧!

篇11:鲁迅故居作文

还小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鲁迅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只知道他一定是个很厉害的人。你看,小学、初中、高中课本上都有他的文章,难道还不有名吗?

后来上了六年级我才开始真正了解鲁迅,读了他的文章作品才发现他嫉恶如仇又爱憎分明,他粗犷刚烈又胆大心细。他生就一副傲骨,秉承先哲才气,鹤立鸡群,独往独行。

趁这个寒假,我迫不及待的拉着全家来到鲁迅故居,想在生活中更多的去了解这位有个性的学者。

阴冷的冬季刚好与景区的白墙黑瓦房屋,黑灰色的屋檐,浅灰色的路面,还有乌篷船上那些穿这白上衣和灰长裤的船夫相呼应。我忽略了周围服装鲜艳的人们,来到这里,只感受到那浓浓的文化气息。

远远地我望见了一张鲁迅的脸,刻在墙上。这里“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正抽着香烟,神情十分专注,仿佛正琢磨着人生的'苦难。随后走近了才发现下面有几个铜人十分有趣,其中有一个和课文中的闰土十分相像,他正坐在板凳上咧着嘴笑呢。

沿着窄窄的小路走进三味书屋,这就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我们顺着小路走,跨过了许许多多的门槛,走过了许许多多用石头铺成的小路,看见了他们吃饭的地方。里面有一张黑色的小圆桌,这跟现代形状没什么区别,但上面刻着花纹是真的别致。我妈妈说自己小时候看过这样的家具,可对我来说,这就像是另一个时空的事。想象着鲁迅在这里上学,在桌上刻“早”,好像书中的故事一下子跃入到眼前来了,既熟悉又陌生。

出了三味书屋,接着,我们又参观了鲁迅故居和故居中在鲁迅笔下生动有趣的“百草园”。刚开始我以为只是景区里面工作人员种的蔬菜园呢,普普通通,但是看到了一棵参天古树,我才醒悟到这个“特殊”的菜园。它给予了鲁迅小时候的快乐童年,我想,鲁迅笔下的那些快乐,就是童年,是故乡的家吧。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鲁迅纪念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几个潇洒的金字写在了铜像旁边的墙壁上,是鲁迅一生的写照。在里面我们新奇的体验了“拓印”,带了几张鲁迅的画像流连忘返,依依不舍的离开了。

走出了鲁迅纪念馆,咕噜咕噜的肚子叫声提醒着我应该要吃午饭了。我们找了家“寻宝记”餐馆就进去了,鲁迅边上的餐馆都这么有特色,我们不仅享受了美食,还听了越剧,品尝了十年陈黄酒。

这次参观了鲁迅故里,让我更加了解了鲁迅,普通的环境里却造就了不普通的“大人物”!

篇12:鲁迅故居作文

我认识鲁迅是因为他写的短篇小说《故乡》,在那之前,我是完全不认识他的。暑假,我的哥哥带我来到了浙江鲁迅故居。

来到目的地,“鲁迅纪念馆”大字赫然出现,闪闪发亮。这里是鲁迅17岁之前的住所。一进门就看到一个人夹着烟,眼里露出了疲惫的神色,仿佛在为国担忧,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这便是鲁迅。

然后我们来到了百草园,百草园在鲁迅故居的后面,占地近两千平方米。这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常来玩耍嬉戏,品尝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鲁迅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是鲁迅心里美好又深刻的印象。

最后,我们直奔三味书屋,它约有35平方米,鲁迅12岁开始在这里读书,前后长达五年的时间。三味意为: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过:“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 ……”一出门,一条小河脚刹在三味书屋,钱乌篷船静静的躺在河流上,流动的河水传来“哗啦啦”的声音,可谓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学习环境。

出了“鲁迅纪念馆”,我们去了著名的孔乙己咸亨酒店,店里古色古香,颇有一番别样的滋味,真是“万物得以皆美”啊!

鲁迅先生看得微、看得远;他就向一个目标奋勇的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残害,他一点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我们的国家有像鲁迅这样硬的骨头是很可贵的。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篇13:鲁迅故居作文

伴着淅沥的细雨,我走进了位于绍兴城中的鲁迅故里。

整个建筑都显得古色古香,让人有种回到百年前的错觉。跟着人群一路走着、看着,导游向我们仔细介绍着关于“七星灶台”“三味书屋”“百草园”的故事,让我们仿佛又走进先生《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名篇当中,感受着先生童年时的点点滴滴。这其中,还有许多我闻所未闻的新知识,它们带着墨香争先恐后地钻进了我的脑海,让我听得津津有味。

集结的号角打断了我的思绪。要回去了吗?可我还没有尽兴呢!心中顿时涌起淡淡的不舍和失落。

脚不听使唤地向外走,不知不觉来到景区门前的鲁迅先生灰色雕像前。缓缓仰起头,看向先生,再望望身后走过的房间。“好多年过去了,先生还能认出他这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家乡吗?”我在细细的雨中,默默地想着。

“我认识此地,多年逝去,山水未变……”谁!我惊讶地急忙回头,雕像,没有任何变化,依旧屹立着,先生手中的卷轴似乎要随风飞扬起来。刚才那声音,好像是风吹起的。

对,是风吹起的……

篇14:鲁迅故居作文

今天,我和哥哥姐姐一起去绍兴鲁迅家游玩,鲁迅的家很大很大,我和哥哥姐姐一共游览了:卧室、书房、茶房、后花园的地方。你现在是不是听得心里有点痒痒了呢?好,别急,我这就讲给你听。

上午,我们第一个游览的就是书房了,那边有古人留下的书架和古人看过的书,书架的旁边放了一张书桌书桌上放了一张纸和三支好大好大的笔。这使我想起了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会……第二个去的是卧室那里的床和电视里放的一模一样,左边还有一个又窄又高的咖啡色衣柜。这时,我心想:古人的东西真有意思。第三个参观的是茶房:哪儿有一个圆木桌和两把木椅,中间还有一个大茶壶。这时我猜想古人喝茶一定很有意思。第四个参观的是厨房因为那时候是用生火来煮饭的,所以那边有一个放柴的洞儿。最后我们到了后花园,不过路询价的后花园连一棵草都没有,那称得上是花园嘛!

这就是鲁迅的家,怎么样?你一定也很想去看看吧!

篇15:鲁迅故居作文

前一天得知要去实地参观鲁迅先生笔下的“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竟一直兴奋到了第二天清晨。早早梳洗带装完毕等待出发心之向往的行程,抑制不住的兴奋全部都写在我的脸上,像阳光下盛开的花儿……

迎着微微拂面的清风,呼吸到了自然的青绿味,顿时神清气爽!一路欢歌笑语,不知不觉便来到了鲁迅的故居。

一下车,映入眼帘的便是那高大的鲁迅浮雕了,浮雕上的鲁迅,脸上带着些许微笑,这笑淡到让人几乎感觉不到他在笑。他的左手正微微抬起,右手正环抱着左手的手肘。左手上还正用中指和食指夹着一支雪茄呢。联想一下先生那吞云吐雾的样子,会不会让人忍俊不禁呢?

进而向里深入,便是鲁迅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了,刚刚踏入三味书屋就有一股浓烈的墨香扑面而来,这墨香过了这么多年却仍然不曾散去,历久弥香,让人不禁浮想起鲁迅上课的认真画面:埋头苦读,奋笔疾书,对,一定是这样留下的。正是这里诞生了一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等称号的名人:鲁迅!他影响了很多跟他一样有志向的同道中人,他是中国新的文化的方向。再移动我们的双脚,视线触及到的便是大家熟知的“百草园”了,那是鲁迅家的后院吧,我还在那里留了影呢。

还记得鲁迅在自己的桌上刻的那个“早”字吗?这个字一直激励着他,也是他一生的写照。鲁迅一生坚守的精神便是:时时早,事事早。虽然历史一页又一页的掀过,许多人和物也物是人非,但是他的精神一直在传承。

走过百草园,一天的行程也将近尾声。而园内的景与物,还有故事却开在脑海里回放,余味深长。

篇16:鲁迅故居作文

幽深的古树,白墙黑瓦的房屋,推开门,“嘎吱”一声,仿佛走进了新的世界,我来到了鲁迅故居,来到了鲁迅生活过的地方。

外面是被无数葱绿树木掩映着的白墙黑瓦,里面却是木结构房屋,似乎还能够嗅到一点儿岁月的气息。啊!这就是那位大文豪鲁迅生活过的地方吗?一步一步踏进去,那些青石板砖闪耀着太阳的光辉,似乎在叹息着岁月的沧桑。哎!连这石板砖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鲁迅故居,真的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穿过天井,我们就来到了大堂,里面整整齐齐摆放着的桃木家具,似乎在庄严地宣告:这是主人们坐的地方。家具上精美的纹路,却已是百余年前流行的花样。时间已经悄悄改变了一切,就连大厅上摆放的挂画,都还是一百多年前那种红艳艳的牡丹,如今社会已经难觅踪迹。椅子上落满了尘埃,静静地躺在那里,也许是岁月将它们变得沉默。

走过大厅,木板房依旧是“咯吱咯吱”的响声,仿佛在抗议着游客们踩得太重了。我连忙放轻脚步,不敢惊动地板上的浮尘,将脚轻轻地抬起,又轻轻地落下,不留一点儿声音。夕阳从狭窄的门缝穿越而来,将我的影子照得又细又长,不知鲁迅当年有不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如果经历过,那又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感受。

鲁迅的故居,是那样的迷人,是那样的令人捉摸不透。那些高高挺起的古树,那些细细长长的斜阳,还有那些已经成为古董的家具,和落在上面的尘埃,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令我浮想联翩!

篇17:鲁迅故居作文

国庆节里,我没去游览山山水水,也没有去有趣的儿童乐园,而是去了绍兴的鲁迅故居。

来到鲁迅故居门口,已经是人山人海,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进入了鲁迅祖居,看见了古色古香的正厅,中央挂着“德寿堂”这三个大字,两旁摆着接待客人的凳子,听导游阿姨说这是会客的厅堂。

参观完正厅后,我们穿过一过道,来到了厨房,妈妈给我介绍了厨房里大大小小工具的用处,使我知道了这些工具的功能。再往里走,就是大大小小的房间了,有小姐的、少爷的,还有琴房、绣房和书房,我不禁感叹到鲁迅原来是个富二代啊!

参观完鲁迅祖居,我们来到三味书屋,这里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隔着围栏,我看见鲁迅坐的那张桌子,上面刻着一个早字,导游阿姨自我介绍“早”的来历:有一天,鲁迅给父亲买药。导致上学迟到,被老师严厉批评。于是鲁迅并没有找借口,而是在自己的桌子上刻了一个“早”,从此就没有迟到了。这时,我眼前浮现出鲁迅勤奋学习的形象,联想到自己的表现,感到非常的愧疚。

走出三味书屋,我们来到百草园,这里是鲁迅童年的乐园。这里有绿油油的青菜,大大的南反,高高的皂夹树,树上长满了爬山虎。看到这些景象,使我仿佛看到鲁迅在园子里玩,玩得不亦乐乎。

天色渐渐暗下来,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游览地,但脑海里挥不去的是鲁迅勤奋好学的景象。

篇18:鲁迅故居作文

“到!到鲁迅故里啦!”我们像出笼的小鸟,下车后,飞奔向这次参观的目的地——鲁迅故居。踏上一条窄窄的石板路,只见两边是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肃穆庄严。

我们沿着石板路,来到周家新台门。新台门坐北朝南,砖瓦结构,共分六进,有房间80多间。鲁迅的故居就位于新台门的西面。鲁迅在新台门内度过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这里留下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

从鲁迅故居临街的两扇棕色的石库门进去,穿过小天井是一间泥地的台门间,这里是鲁迅家当年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现在则陈列着轿和橹。从台门的侧门进去,有一口井,井水又清又凉。穿过长廊,就到桂花明堂,那里长着一片金桂。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花树下的板桌上乘凉,听继母张氏给他猜谜、讲故事。

过桂花明堂,便是鲁迅的卧室。19夏天。鲁迅从日本归国后,在绍兴任教时,就住在这儿。他常常在卧室备课写作到深夜。

离开故居我们来到百草园,《怀旧》这篇小说就是在此写成的。鲁迅曾经回忆说:“我的家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子,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里面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和枝繁叶茂的大树。听导游大姐姐介绍:童年时鲁迅经常和小伙伴来到百草园嬉戏、玩耍。他们捉蝴蝶、捉蟋蟀、采桑椹、摘覆盆子、拔何首乌:夏天在树荫下乘凉,冬天在雪地里捕鸟……听介绍,我仿佛看到鲁迅小时候在此玩耍的情景,听到他们银铃般的笑声……

瞻仰鲁迅故居,激起我们对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崇敬之情。稽山常青,镜水长绿,鲁迅的浩然正气、高风亮节永留人间。

篇19:苏步青故居作文

家乡的苏步青故居虽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景点,它没有北京故宫古朴,也没有上海外滩繁华,更没有杭州西湖美丽,但却有自己独特的风光。

来到苏步青故居,首先看见的是它的大门,大门上挂着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苏步青故居”,这五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耀眼。走进大门,就看见苏步青爷爷和蔼可亲的石像,他正微笑着,我看着他,他也看着我。石像旁边有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地,草地上有一条鹅卵石铺成的小路,通向桂花林。桂花树上长满了绿绿的树叶,风一吹,叶子发出“沙沙”的`声音,好像在说:“欢迎您的到来!”

一座古色古香的房子坐落在院子的中间。我走进陈列室,就看见苏步青爷爷一家的照片。旁边还有一排排整齐、端正的字迹,有苏步青爷爷一生的事迹看着看着,我仿佛听见了苏步青爷爷读书的声音正飘过窗台,响彻在整个院子内。

房子左边有一棵高大挺拔的大榕树和一棵郁郁葱葱的枇杷树,它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像一对久别重逢的好兄弟。右边是一个池塘,池塘里的鱼儿快活地游来游去,后院是一片竹林子。竹子挺直了腰,像战士在保护苏步青故居。风儿吹过,竹子唱起了歌儿,好像在赞美苏步青故居呢!

这就是美丽的苏步青故居,一个让人如痴如醉的地方,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地方,一个使人流连忘返的地方,我为家乡有这样的美景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苏步青故居作文

于贾谊的名人名言

鲁迅的故居-

洛阳白居易故居

戴笠故居导游词

鲁迅故居导游词

故居修葺请示

参观《彭德怀》故居有感作文

鲁迅故居初中优秀作文

八年级作文参观故居700字

贾谊故居作文(集锦1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贾谊故居作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