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水毁防治分析论文

时间:2022-11-30 07:08:55 作者:纳爱斯儿童牙膏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纳爱斯儿童牙膏”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路面水毁防治分析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路面水毁防治分析论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路面水毁防治分析论文

最新路面水毁防治分析论文

1、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水毁分析

1.1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层水的来源水毁的防治,必须先了解积水产生原因,切断积水的产生渠道,及时处理、排除积水,增强对水的抵抗力,就能达到防治的目的,混凝土路面结构层水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冬、春季节地下水位升高,路面设计标高较低;②路面水从路面“三带”、接缝和裂缝中渗入;③毛细管中的水位上升或相互连通水膜中水的垂直运动;④路肩、绿化带水的渗入。

1.2路面积水原因

1.2.1机非隔离墩机非隔离墩施工埋设时,两侧砂浆封闭不严、质量不合格,泄水孔标高不准,日久封闭口松动漏水;养护时泄水孔疏通不及时,造成积水。

1.2.2非机动车道施工时,非机动车道横坡控制不好形成反坡;通车后,机动车道沉降量大于非机动车道,导致非机动车道偏高,产生积水。

1.2.3接缝渗水填缝料剥落,导致路面雨水渗入基层。

1.3路面结构层处于水饱和状态,在重载频繁作用下,基层条件恶化实践和研究表明,路面过早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水渗入路面结构层引起的。水渗入路面结构层,得不到及时有效排除和处理,就会使得路面结构层长期处于水饱和状态,这是引起路面早期破坏的主要原因。

受综合因素、环境、气候等的影响,使得混凝土路面基层条件恶化,导致面层唧泥、裂缝、断板、错台、拱起等各种病害的发生,进而造成混凝土路面破坏,失去其应有的功能。

路面结构层长期处于水饱和状态,在重载、水泥混凝土板块收缩应力、翘曲应力等重复作用下,使得路基发生唧泥、冻融现象,路基土不均匀膨胀和沉降,细粒材料的冲刷及流失,导致基层脱空,使混凝土板块支承条件恶化。

1.3.1唧泥作用在路基基层处于水饱和状态时,重载压低了受弯的路面板边缘,重复作用就会产生唧泥现象。在重载车辆的作用下,车轮使得后板回弹时形成真空,这种负压进一步将水泵入业已形成的原始空隙中,车辆载荷再一次作用,挤出空隙中的水和粒料,这就是唧泥现象。唧泥使得细粒材料发生冲刷、流失、移动等产生唧泥病害。细粒材料移动积存在路面板的末端,导致路面的错台、不均匀支撑以及路面板破坏、断裂。细粒材料冲刷、流失,使路面板底沿横向接缝位置脱空,路面板受弯产生横向裂缝;沿路面外边缘位置脱空,使路面板产生纵向扭距而产生纵向裂缝;板角位置脱空,产生板角断裂缝、沉陷等。

1.3.2冻融作用路基基层在冻融作用下松散、破碎,失去支撑能力,从而产生各种病害。

1.3.3水冲刷路堤作用一侧为沟、渠的高填方路堤,由于沟、渠中的水对路堤浸蚀坡脚,造成边坡下滑,基层失稳,引起路面纵向裂缝、侧移等病害。

1.3.4基层失稳护规范中提到的`常见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坏形式,根据其原因分析基层失稳是板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水的作用则是造成基层失稳的一个重要原因。

2、具体的防治措施

水毁原因特别复杂,要想有效防治,必须从设计、施工、养护三个环节入手,加强重视。

2.1设计阶段

2.1.1横断面为了保证路面水能够及时排除,机非隔离墩最好不要设置,即使设置也应采取放在路表面的隔离体系。非机动车道路面标高要比机动车道标高低5cm为宜,因为通车多年后,机动车道沉降量大于非机动车道约3cm左右。非机动车道横坡要大,以3%为宜,目前横坡设计多为1.5%~2%,由于下沉和施工等原因,常出现平坡甚而反坡现象。

2.1.2排水体系路面下排水不足是引起路面性能不佳和路面早期破坏的主要原因。所以,设计时应考虑一个合理有效、切实可行的排水体系来及时排除路表、路面下各层次的水,以及切断地下水浸入。

2.1.3接缝必须选用满足功能要求的密封、接缝材料,选择合理的接缝构造尺寸,以切断路面水的浸入。

2.1.4基层为了增强对水的抵抗力,提高结构的整体效能,必须设计合适的基层体系,提高基层的水稳性。

2.2施工阶段

2.2.1把好“四关”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把好原材料进场关、施工工艺关、现场旁站监理关、各环节验收检测关,必须严格按照公路有关规范、标准要求施工,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

2.2.2接缝施工必须做好接缝的清洗和表面处理工作。一方面,低质量的密封材料受热时流淌,受冷时脆裂、粘结性低,使接缝丧失防水性。另一方面,施工不当也会使密封材料的性能降低,甚至丧失防水作用。如果接缝壁上粘附有水泥浆、灰尘或潮湿,即使性能好的密封材料也难以粘结牢固。接缝壁粗糙有利于提高粘结强度,混凝土强度低时切割的缝壁会具有较粗糙的表面;强度高时,切缝表面较光滑,所以切缝要选择合适的时机。

2.2.3基层施工提高基层的施工质量,在路基施工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做到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分层检验。每层质量指标都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以提高基层的水稳性。

2.3养护阶段对于出现的病害,采取了灌浆、开设横向排水沟、凿除重浇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处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3.1凿除重浇。对于破损成3块以上的严重破碎板,可凿除后重新浇筑混凝土板块。对于基层松软的问题,可使用素混凝土和夯实相结合的补强方法,局部设置钢筋网进行补强。

2.3.2灌浆。对于板底脱空积水的板块和严重裂缝板块进行灌浆处理。对于孤立的一块板采取钻4个孔,对于许多连续板块的,考虑到板块之间的相互联系,采用3孔或2孔的形式。每个孔距板边大约0.5m左右,钻孔深度大约比板厚深4~5cm,成孔直径为42~45mm,压浆压力控制在2Mpa以内,保养时间约为5~7天。

2.3.3设置横向排水管。对于排水不畅的地方每隔10m设置一道横向排水PC管(Φ50),与机非隔离墩相接处设置一小积水井,将水排到路基以外,定期进行疏通。

2.3.4灌缝。加强对水泥混凝土路面日常养护灌缝的控制,采用水泥混凝土灌缝机灌缝,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灌缝的养护,尤其要加强雨季之前的养护工作。

鉴于目前的体制,养护部门不能参与道路的设计和交竣工验收,而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对通车后道路出现的问题往往不甚了解,因而造成了许多工程遗留问题。建议今后能让养护部门参与到工程项目从设计到施工的各个主要环节中去,以有效地解决道路的养护和长效管理问题。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城乡各地修筑了大量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毋庸置疑,这对提高我国的公路路面质量,增强公路的抗灾能力,改善公路行车条件,提高客货运输效益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重交通荷载、超载、水毁、其它自然环境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下,近期修建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行车后不久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程度的病害,导致路面的使用性能迅速下降,严重地影响了车辆快速、安全行驶,而且给养护和维修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所以本文从分析水毁原因入手,提出了设计、施工、养护三个环节提出防治办法。

篇2:浅析防治路面水毁的几点措施

浅析防治路面水毁的几点措施

近几年,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我们国家的城乡应用的都十分广泛,水泥混凝土路面受水的侵蚀,在综合因素及环境、气候等影响下基层失稳,会产生病害.所以本文从分析水毁原因入手,提出了设计,施工、养护三个环节提出防治办法.

作 者:刘伟兵 惠猛  作者单位:刘伟兵(大庆市萨尔图区路通沥青混凝土拌合站)

惠猛(黑河市旭欣公路勘察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刊 名:中国科技财富 英文刊名:FORTUNE WORLD 年,卷(期):2009 “”(4) 分类号:U4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路面   水毁   对策  

篇3:水泥混凝土路面水毁及对策

水泥混凝土路面水毁及对策

水泥混凝土路面受水的侵蚀,在综合因素及环境、气候等影响下基层失稳,产生病害.通过分析水毁原因,从设计、施工、养护三个环节提出防治办法.

作 者:陶坤  作者单位:鹤岗市公路管理处 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 英文刊名:COMMUNICAT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ILONGJIANG 年,卷(期):2009 32(2) 分类号:U416.216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路面   水毁   对策  

篇4:路面结构设计及病害防治探讨论文

路面结构设计及病害防治探讨论文

摘要:作为一项利民工程,道路的安全极其重要,所以,在道路施工中的各个工作人员都应该提高警惕,将人民安全放在首位。尤其是在前期的设计阶段,必须考虑到之后可能发生的种种问题,防患于未然,将危险杜绝在开始阶段。当道路投入使用之后,由于环境的影响以及人们日常中的使用都会不断的带给道路的一些损伤,面对这些损伤,我们需要及时进行处理,避免损坏的进一步扩大。本篇文章从路面的结构设计入手,分析了目前我国道路中路面结构存在的各种病害,同时也全方位的对于这些病害的防治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希望能对我国的道路建设带来实质性的帮助,让道路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关键词:结构设计;道路施工;稳定性

引言: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道路建设也在不断的进步,从一开始简单路面,到今天多方面考量的道路设计,道路的不断发展,印证着中国人的智慧。但是目前在我国道路的结构设计还不够完善,还需要不断地努力,在我国目前的道路设计中,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不能有效的解决,我们的道路建设将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国家现在正在不断地攻克这些难题,各种方案层出不强,但是需要完美的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结合更多的力量,相信在我国各方面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问题一定会得到完美的解决。

一、路面的结构设计

(一)材料的设计

在选材方面,必须要根据路面的使用途径以及当地的地貌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尽量选择承重性强的材料,一定要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将人民安全放在首位。

(二)组合型设计

在路面的结构设计中,一定要对结构层的组合设计投入更多精力,在设计中,一定要注意图纸的价值所在,将结构层的厚度计算精确,在得到数据后再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数据进行,不能为了缩减成本,对数据随意更改[1],还有,一定要注意结合处的连接。在数据的计算方面一定要做到最精确,否则可能会造成不可预知的.后果。

(三)层次化设计

路面是由多个层次构成的,在设计中,一定要注意各个层次的区别,进行针对性的设计[2]。路面是由上中下三个层次组合而成的,在日常应用中,最上层所承受的重力最大,收到损伤的可能性也最大,最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最下层最容易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定要注意水土流失,水流冲刷对其存在的影响。

二、目前路面存在的病害

(一)路基破坏

路基是路面的基础,路基的破坏将直接导致道路无法使用。在日常生活中,路基时刻承受着来自自然界各方面的考验,稳定性一直持续下降[3]。雨水的冲刷,大风的侵袭,以及水土流失等等都是导致路基被不断破坏的外在因素,是路面设计中必须面对的问题。还有一些人为的因素,都有可能使路基被破坏。

(二)路面破坏

路面是道路的外在表现,路面的破坏将直接导致行车中出现问题,主要的症状为路面坑洼不平,道路积水。路面是道路的最上层,是面对意外情况最多的部分,也是最容易出现病害的地方,车祸的发生,气候的变化都时刻对路面安全带来压力。

(三)排水不畅

排水系统是最容易对路面应用造成影响的地方,但是在我国一些地方,人们经常意识不到道路排水的重要性,对于道路排水经常出现设计不当的地方,造成道路遇到大雨天变成河流的现象,同时,长期的排水不利还会使得路面稳定性持续降低,同时,因为雨水浸泡还会将原有的一些小问题不断扩大,造成道路无法投入使用,更严重的,还会对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三、如何防治目前路面存在的病害

(一)优化排水系统

排水问题是目前我国道路施工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是道路安全的一个重要保证。在投入施工的前期,一定要注意排水系统的优化,首先解决道路的排水问题,然后才能开始施工,必须要紧靠当地的地貌形势,设计出合理的排水方案,将排水的设计与当地文化联系起来,合理的设计出适合当地的排水系统。

(二)灌缝

当道路投入使用一段时间之后,路面会出现一些小的裂缝,虽然当时不会对车辆行驶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长此以往,裂缝必然会加大,而且路面积水也会顺着缝隙进入道路内层,对道路路基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面对这些小缝隙,一定要及时进行处理,处理方法可使用热的沥青混合物灌入细缝,这是因为沥青具有高粘度,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然后使用设备将灌入的沥青压实[4]。

(三)路面裂缝填封

当路面出现裂缝的时候,将会对小型车辆的行驶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遇到大雨天气,降水会这直接随着缝隙进入道路内层,对道路地基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对道路的安全埋下隐患,而且还会一定程度上缩减道路的使用年限。裂缝填封同样使用沥青作为基本材料,将热沥青铺在裂缝上,然后使用设备将沥青压实。

(四)路面局部损伤修补

在道路的使用阶段,由于人们的使用不当,会对道路造成一定程度的局部损伤,这些损伤,会对车辆的行驶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这些影响也会对道路的路面造成进一步的损伤,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5]。局部损伤的修补,同样也要使用沥青混合物进行修补,有热拌沥青混合物和冷拌沥青混合物两种方式,其中热拌沥青混合物技术需要较高的技术,但是对路面修补所起的作用比较大,而冷拌沥青混合物技术在技术方面的要求比较低,但是意义不是很大。

(五)优化路基处理形式

路基,最为基础,对道路的安全性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在处理过程中,一定要进行不断的优化。不断提高工作人员地基优化的能力,才能使得道路越来越稳固。目前,在道路施工建设中,最常使用的是换填土的处理方法,若是地基的深度不足三米,就可以软土全部换掉。一定要使用强度高的材料,才能使地基的强度更有保障。同时还应该注意材料的选择,在我国目前的道路施工建设中,水泥与混凝土是使用率最多的材料,一定要保证材料的混合均匀。在道路施工中,一定要注意提升地基的稳定性,提升地基稳定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道路的稳定性,才能避免造道路使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四、结束语: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道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社会发展中,首先应该进行的就是道路的建设,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各种技术层出不强,各种材料也在不断展现,人们对道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道路结构设计也逐渐成为道路施工的重点。技术以及材料的不断更新在给道路施工带来更多机会的同时,也带给了道路施工更多的挑战,为了迎接这些挑战,满足更多人对道路的要求,我们需要不断的总结前人的经验,同时也需要不断的创新,将我国的明天带上更宽广的道路上。在道路的施工中,最主要的还是安全问题,只有将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我国的道路施工建设才能走得更稳。

参考文献

[1]李彩凤.市政道路路面的结构设计和病害防治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06:161.

[2]周利.市政道路路面的结构设计及病害防治策略[J].科技与创新,2015,12:151-152.

[3]郑国良.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温度翘曲与轴载耦合作用分析[J].城市基础建设,2013,20(02):90-92.

[4]袁树标.试论市政道路路面的结构设计与病害防治[J].绿色交通,2016,09(02):215-216.

[5]吴红丽.研究市政道路路面常见病害与防治措施[J].江西建材,2015,13:205+212.

篇5:宁波地区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损坏分析及防治

宁波地区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损坏分析及防治

随着宁波地区的道路交通量及汽车轴载的日益增加,其沥青路面的水损坏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文章对这些水损坏问题进行分析,并从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总结出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措施与对策.

作 者:王晓辉 WANG Xiao-hui  作者单位:宁波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宁波,315010 刊 名:工程与建设 英文刊名: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年,卷(期):2009 23(1) 分类号:U416.217 U418.54 关键词:宁波   沥青路面   水损坏   防治  

篇6:路面基层水稳砂砾裂缝分析及防治办法

路面基层水稳砂砾裂缝分析及防治办法

结合黑龙江省水泥稳定砂砾施工裂缝的防治、分析及处理办法,从选定料源,进场材料控制,施工含水量、摊铺时间进行控制.就能有效减少裂缝病害的出现.

作 者:车雷 何喜春 Che Lei He Xichun  作者单位:车雷,Che Lei(黑龙江省黑河市公路管理处)

何喜春,He Xichun(东北林业大学工程监理部)

刊 名:林业科技情报 英文刊名: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41(2) 分类号:U4 关键词:水稳砂砾   裂缝   防治办法  

篇7:山区公路水毁原因及防治措施浅析

山区公路水毁原因及防治措施浅析

针对山区公路极易遭受山洪灾害袭击发生水毁破坏的问题,从设计局限和气候及地质条件两方面入手,分析了山区公路发生水毁的原因,并分别从设计方面和养护方面提出了防治山区公路水毁的`具体措施,以期提高山区公路的防灾、抗灾能力.

作 者:王春惠 WANG Chun-hui  作者单位:山西省公路局运城分局,山西,运城,044000 刊 名:山西建筑 英文刊名:SHANXI ARCHITECTURE 年,卷(期):2009 35(24) 分类号:U418 关键词:山区公路   水毁   原因   防治措施  

篇8:山区公路水毁防治工作之浅见

山区公路水毁防治工作之浅见

依据历年山区公路水毁资料,着重从公路勘测设计、公路养护等方面分析引起山区公路水毁的原因,论述了公路水毁预防和抢修及出现水毁情况所采取的措施.

作 者:许军 XU Jun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公路管理局,广西,凭祥,532600 刊 名:企业科技与发展 英文刊名:ENTERPRI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DEVELOPMENT 年,卷(期):2009 “”(16) 分类号:U412.13 关键词:山区公路   道路养护   水毁防治  

篇9:林区桥梁水毁原因的探讨与防治

林区桥梁水毁原因的探讨与防治

林区公路桥梁的`损害主要是洪水冲毁,而且比例越来越大.针对水毁现象,通过部分流域桥梁损毁状况调查,分析了产生原因并提出了防护措施.

作 者:董恩华 Dong Enhua  作者单位:牡丹江林业勘察设计院 刊 名:林业科技情报 英文刊名: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41(2) 分类号:U4 关键词:林区桥梁   水毁   防护措施  

篇10:公路路面处理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沧州市公路交通建设与养护者在公路养护处理方面的实际情况 ,分析了在不同路段,不同的路面结构,不同的交通环境下公路路面及桥梁出现不同类型病害,以及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本地区在公路建设与养护工作中多年的工作实践,提出了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路面病害的防治处理措施,为广大从事公路交通建设与养护者治理公路路面病害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素材。从而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为社会创造良好舒适的交通通行环境的目的。

【关键词】公路路面;路线交叉;刚柔路面衔接;病害;分析;处理;桥梁

前言

在国民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公路交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大交通战线的建设者倾全力保障着公路的畅通,为社会营造着舒适畅通的公路交通环境。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公路交通量日渐增多,特种车辆层出不穷,加之气候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各种不同类型的公路路面病害也屡见不鲜,同时交通人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维护着公路的通行。下面就个人在公路病害治理工作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和做法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常见的公路路面病害有以下几种,下面就不同种类分别进行分析处理:

1、路面工程

1.1公路路面害现象

⑴沥青路面横向裂缝。

⑵沥青路面出现拥包。

⑶沥青路面出现车辙、平整度衰减。

⑷沥青路面脱落、推移

⑸路面沉陷

⑹沥青路面早期破坏

1.2病害原因分析

1.2.1 关于路面横向裂缝问题

公路路面横向裂缝在公路建设与养护中是经常见到的,大都属于基层反射裂缝,一般缝距在20~50米不等。严重者在10米左右。从事公路建设与养护的工程技术人员曾从多个方面,多种情况进行分析补救,情况虽有所好转,但至今仍没有完全杜绝。究其原因,它与工程建设中所使用的材料(包括土质、粒料、水分)、养护条件、气候(空气的潮湿程度)等诸因素有很大关系。因此,如何杜绝裂缝或将裂缝减少到最低限度,是广大公路工程技术人员努力的方向。造成路面裂缝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1 施工用土质塑性指数高

施工用土质塑性指数一般在20~30之间。尤其是一级公路以下的公路工程,由于工程造价问题,公路施工用土只能在两侧就地取用,虽然工程技术人员在施工中考虑了这一问题,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一般公路工程施工季节3~10月之间进行,其中很长一段时间在炎热的夏季,基层或底基层施工成型后,由于天气原因,水分流失过快,强度迅速提高,加之施工用土塑指过大,造成基层裂缝反射至面层。

1.2.1.2 施工中各工序衔接过紧

由于工期所限,施工进度较快,在路面基层施工中,尤其是路基与灰土之间,灰土与灰土之间,一般在底层工序施工完后即刻封盖,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水分没有充分流失,灰土没有达到足够的强度,致使再经过一段时间(竣工后),达到了足够的强度,加之其他原因造成灰土开裂,反射至面层。

1997年在武港二级公路施工中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负责K150+000―K155+000路段的施工队伍,无论是技术力量还是机具设备在整条路线的施工队伍中是最强大的,因此,施工进度比较快,特别是在路基、灰土施工中,上一工序施工完成后,经检验合格,立即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其中间隔只有2~5天,从交接验收的情况来看,各项实测指标均达到了标准要求,而且表面质量平整良好,没有出现裂缝现象,但是在整个工程竣工一年后,发现路面面层出现了间距10~20米不等的横向裂缝。而负责K120+000―K128+000路段的施工队伍,其技术力量不错,但碾压机械缺少,施工进度相对较慢,每一工序完成后,相隔10~15天才能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而且部分段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但是,该路段竣工一年后裂缝较少,没有出现大面积的裂缝现象,只是在个别路段出现了少许的裂缝,而且间距在50米左右。 1.2.1.3 二灰碎石细粒料偏多, 其混合料塑指超限

作为基层的二灰碎石,其混合料塑指过大,含泥量超限,所用材料超出级配范围,细粒料偏多,成型后含水量大,加之气候原因,水分流失过快,强度增长迅速,也是造成裂缝的原因之一。

从近几年施工经验上看,二灰碎石早期强度提高过早过高也容易出现裂缝,二灰碎石的裂缝与施工季节有关,上半年施工的工程易出现裂缝,下半年施工的工程裂缝较少,而接转工程(第一年完成灰土底基层,第二年进行二灰碎石基层施工)裂缝更少,有的路段几乎没有裂缝。

空气的潮湿程度,对二灰碎石基层的施工也有较大的影响。近年来在沧州沿海一带施工的公路工程,凡是设有二灰碎石基层的路面结构,没有出现过裂缝现象,原因在于沿海一带空气潮湿,而且施工用水中含盐分较多,造成二灰碎石基层早期强度提高缓慢,成型期长,以钻芯机强度取样比较,沿海一带 25左右天可取出样品,而沧州以西区域15左右天可取出样品。

1.2.1.4 机理分析

半刚性基层材料的缩裂分为因温度变化而造成的温缩与因含水量变化而造成的干缩两种。水是影响此类材料温缩的最主要因素,特别是在非饱水状态时影响较大,实验表明,当温度在T=0~-10 °C时,在最佳含水量附近总出现最大的温缩系数。干缩的基本原理是由于水的蒸发而发生的毛细管作用,吸附作用及分子间的作用和材料矿物品体或凝胶体间水的作用,碳化收缩作用等而引起的整体宏观体积变化。集料龄期增加,强度提高可是干缩降低,可见初期养生不良或含水量太大必将导致很大干缩,特别是二灰碎石7天后干缩才趋于稳定。

1.2.2 路面拥包

沥青面层粒料级配不合理,粒料偏细;油石比过大;沥青含蜡量高;沥青软化点低;沥青混合料稳定度差等,造成拥包。

1.2.3 路面车辙、平整度衰减

面层基层压实度不够;渠化交通,粒料级配不合理后形成二次密实造成车辙、平整度衰减。

1.2.4 路面脱落、推移

面层沥青沥青含蜡量高,路面施工离析透水、路面表面内部排水不畅积水、路边缘石阻水行成积水槽造成冻胀;基层面层温差变化不一致,造成脱落。面层沥青粘滞度差,基层表面强度不足与面层粘接力不够,造成沥青面层与基层脱节,进而产生推移。

1.2.5 路面沉陷

路基填筑不合理,压实度不够;地基承载力达不到要求,造成沉降不均匀行成沉陷。

1.2.6 路面早期破坏

设计时对远景交通考虑不周;超重车辆超限行驶;施工不均衡性,造成路面早期破坏

1.3 处理或预防措施

1.3.1 路面的横向裂缝问题

1.3.1.1 改变底基层施工用土的塑性指数

(1)在工程造价允许的条件下,更换施工用土,选用符合施工规范要求的土质用于施工;

(2)在施工用土中掺加其他原料,以达到降低土的塑性指数符合施工规范要求的目的。

1998年,沧州市交通局工程处在307国道施工中,为了降低底基层施工用土的塑性指数,减少面层反射裂缝,采用了“二灰土”作底基层施工,工程竣工后,经观察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二灰土的配比是:石灰:粉煤灰:土=10+15+75。

1.3.1.2 合理安排工序衔接

确保各结构层的养护时间及符合要求的养护条件,一般情况下养护时间不小于7天,塑指较大的路段养护时间不小于15天,让其在合理的养护条件下达到足够的强度,然后再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减少反射裂缝。此种方法经施工验证是可行的,效果非常明显。

1.3.1.3 改变基层的粒料结构

为了解决好二灰碎石基层的裂缝问题,工程技术人员曾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与研究,比较有效的方法是:

(1)改变用料结构,将原二灰碎石所用粒料,由混合料改为级配碎石,保证80%粒料比例不变,0.8MPa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变,集料连续级配不变;控制5mm以下粒料用量;提高2 mm以上粒料用量。这样以嵌挤型代替胶结型,减少收缩;增大粗粒料用量,减少对水的敏感程度;减少整体材料的孔隙率、比表面和含水量,大幅度降低干燥收缩;以适当级配代替单一级配,减少缺乏连接面以造成离析和平整度差等缺点。

(2)施工中严格控制碾压含水量。

(3)改用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条路线交通量迅速增长,同时对公路的等级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近两年来,在沧州区域内所修建的二级公路以上的公路工程,其基层结构均采用了水泥稳定碎石结构(粒料为级配碎石),经观察效果良好。

1.3.1.4 改善养护条件

养护条件对于防止二灰碎石基层裂缝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水分流失特别快,要随时观察,加大养护用水量,确保二灰碎石有一个理想的养护环境。

1.3.2 路面拥包

科学选择面层粒料级配,特别是控制细料用量;要选用高标号沥青,尤其是沥青含蜡量、软化点一定要控制在标准要求的范围内。

1.3.3 路面脱落、推移

严格控制沥青的各项指标;控制基层的施工工艺、碾压方法及遍数;严禁出现唧浆现象,使表面有足够得强度;控制施工期行车;对表层松动的粒料彻底清除;面层基层间增设粘层、防水层;面层基层间增设封层,面层采用不透水的结构层,杜绝积水、透水、渗水现象的发生。

1.3.4 路面车辙、平整度差

面层级料的级配合理,压实要充分;合理安排沥青面层的施工季节;开放交通的时间尽量长些,并要注意控制渠化交通。

1.3.5 路面沉陷

重点处理高填方段、软土地基段的施工,分层填筑,严格控制填筑厚度及压实度,准确调查地质资料,计算地基承载力,有必要时增加地基处理,采用粉喷桩、搅拌桩,增加地基承载力。

1.3.6 路面早期破坏

设计充分考虑路线的远期规划、地理位置、车流的流向、运输的主要性质、重车特种车的行驶概率,开放交通早期避免洒漏油品及造成路面燃烧高温。

2、桥涵工程

2.1 现象:沥青面层拥包、脱落、推移、桥头(涵洞)下沉、跳车、梁体、契口裂缝

2.2原因分析

2.2.1 沥青面层拥包、推移

沥青面层本身原因同路面;桥面混凝土清扫不干净;混凝土刷毛不合标准;沥青面层与桥面混凝土粘结不牢;沥青面层碾压不彻底。

2.2.2 沥青面层脱落

桥面排水不畅造成积水;沥青混凝土渗水造成冻胀。

2.2.3 桥头(涵洞)下沉、跳车

填筑材料不密实;填筑材料不一致造成应力突变;填筑过厚地基承载力不够;软湿地基;施工方法不当;施工不连续;开蹬台阶过分集中。

2.2.4 梁体、契口裂缝

梁体内(空心板梁)积水;契口缝侧面光滑无凿毛;梁体侧面脏;契口缝混凝土不密实渗水造成冻胀。

2.3 治理或预防措施

2.3.1沥青面层拥包、推移

桥面混凝土清扫要彻底;混凝土刷毛要符合要求;沥青混凝土与桥面混凝土间的粘层油质量要达标。

2.3.2 沥青面层脱落

沥青混凝土采用不透水结构,排水通畅杜绝渗水;在桥面混凝土两侧、护栏处铺设透水面层将渗水排至泻水孔流出避免冻胀。

2.3.3桥头桥头(涵洞)下沉

严格控制填筑厚度及压实度,或选用合适的填料,轻型材料为宜;地基承载力不够的采用:1换填合适的材料,2采用粉喷桩、搅拌桩,增加地基承载力;增加桥头处理的段落长度,提高整体性能。

2.3.4 梁体、契口裂缝

空心梁增设通气孔;存水处打眼,杜绝积水;梁体两侧凿毛,契口混凝土添加膨胀剂,增大梁体连接,积水打眼放净。

3、路线交叉

3.1 现象:拥包、推移、波浪。

3.2 原因分析

路线交叉处刹车过多;行车方向无规律;路面受力复杂,路面结构层不能满足受力要求

3.3 处理或预防措施

对路线交叉处采用特殊设计,满足受力要求,采用不同于一般路段的结构(或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较长的过渡段结构;沥青路面采用粗级配;选用高质量沥青增加粘接力;严格控制沥青三大指标以外的各项指标。实行交通管制,人为控制车辆流向。

4、刚柔路面衔接

4.1 现象 拥抱、推移

4.2 原因分析

刚柔路面衔接一般是指砼结构路面与沥青路面结构的衔接,多发生在收费站口,城市道路与市外道路的交接处,该处行车刹车较多,车辆对路面的冲击力大,路面受力复杂,而且重复受力,致使路面出现病害。

4.3 处理措施

4.3.1 增加过渡段,在与砼接壤的30~50米范围内采用大粒径的沥青黑碎结构,增加其稳定性,达到减少病害的目的。

4.3.2 延长砼路面长度,并将其作成阶梯状,阶梯多少视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层次而定,每5米长作为一步阶梯,实践证明此种结构较为理想。

5、结语

总之,公路路面病害类型很多,因区域不同,环境不同,出现的情况各异,只要我们精心施工,科学养护,采取一些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定能达到事半功倍令人满意的效果,为社会提供一种安全、舒适的通行环境。

参考文献:

[1]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编.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JTJ034-2000

[2]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编.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JTG F40-2004

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浅析沥青砼路面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沥青砼路面中农村油路病害防治的作用论文

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成因及防治措施

沥青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

浅谈沥青混合料路面裂缝的防治方法

沥青路面水损坏及防治措施研究

浅谈市政道路路面预防性养护论文

《原毁》教案

浅析水泥混凝土路面早期裂缝的防治与管理

路面水毁防治分析论文(精选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路面水毁防治分析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