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叫酸菜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山不在高的散文,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山不在高的散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 目录
篇1:山不在高的散文
山不在高的散文
都说世间万物,山水独具灵气,而气势恢宏者,更加吸引人,人们形容山的时候,总是用巍峨高耸、壁立千仞这样的词句,而说到水,也总是说奔流到海、惊涛拍岸这样的雅词。
有的山素有侠名,比如武夷山,曾经有人称它是“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我知道,青山碧水,那都是很好的,但是,我不喜欢。
我恪守一个信条,山不在高,所以,我爱的山,也不高。
生机孕育,钟灵毓秀,这只是一座无名的小山丘,如果是一个壮汉的.话,爬上十分钟,就能够到峰顶,就算是闲庭信步,走走停停,半个小时的时间也绰绰有余。
然而,就是这样的小山包,却吸引了我的注意。都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若要视野宽阔的话,这山必须要高,不过,矮山也有矮山的妙处,四周都被一片绿油油的山脉包裹,此时领会“环滁皆山也”这样的句子,简直是神妙到极点啊。
从高山上看山下的情景,是一番妙境,而从小山坡仰望四周的高山,其实也别有一番情趣。四周都是绿油油的草木,花径深深,芳香荡漾,如果目力够好的话,还能够看见远处蜿蜒险峻的山路,而山风从高处削下来的时候,也让人感到风吹云荡,胸襟舒畅。
远处群山如伏虎,似卧龙,最适合在破晓的时候欣赏,那隐匿在云雾间的山峰如梦如幻,往往看得我如痴如醉。
仰观天上山,俯瞰九曲水,只有在这矮山之上,才能够看到这样的场景吧。怪石林立,峰峰抱水,近处有楼台,远处起屋宇。更有水潭悠悠,溪水潺潺,竹篙轻点,G乃一声山水绿。这样的景致,如果身在高山之上,又怎能看得如此亲切呢?
如此观山,更能够将山的美妙之处,尽收眼底,古人不是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吗,所以,要赏山的话,入山不可赏,似我这般,找一个天然的看台,才是上上之选啊。
更有一种好处就是如此观山并不累,可以带上几个好友,调素琴,抚古筝,说说茶道,讲讲古贤,当天空的一线天光照射到小山的时候,更会让人感到山谷深邃,水帘洞天呢。
如此说来,山非矮不能观也,此之谓也。
篇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散文
茅山的声名远扬,自不从今日始。茅山自古就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美景,就是那些历史掌故,名人足迹也足以让人心旌摇荡。
茅山因山势曲折,形似“已”字,故名句曲山,道家称“句曲之金陵,是养真之福境,成神之灵墟”。先秦时,燕人郭四朝就修炼于这里的玉晨观;秦时,李明真人也入山修炼,现在茅山上仍存留他的炼丹井。公元前2,秦始皇东巡会稽,刻石颂德而还,遂登句曲山北陲,埋白璧一双。李斯曾刻书于壁:“始皇圣德,平章山河,巡狩苍川,勒铭素壁。”
一座山能被帝王登临,应是最好的广告了。
东晋时,生于茅山的士大夫道士葛洪将早期道教系统化,著《抱朴子》一书。
南朝齐梁时期,士大夫陶弘景隐居茅山40多年,拒不为官,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梁武帝无不前往咨询,月中常有数信。陶弘景被世人称为“山中宰相”。隐居时,陶弘景整理上清派教义教理,编著道教历史,发展修炼理论,树起了茅山宗的旗号。
到了唐代,李氏王朝以老子后裔自居,奉道教为国教,茅山道场几乎成了修斋建醮的唐室家庙。茅山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公元647-735年)是当时的道教领袖。他与著名道士吴筠都是茅山道士陶弘景的弟子,著有琴曲《蓬莱操》、《白云引》等,并撰有琴学著作《素琴传》。他们还有一个“仙宗十友”的`文化沙龙,当朝的名流才子陈子昂、孟浩然、王维等都是成员,其中名气最大,一生受茅山影响最深的就是李白。《神仙记》卷二十记录,诗仙李白离开四川后,曾有一次茅山之行,写下了“与君拂衣去,万里同翱翔”的诗句。
茅山秀美的景色,独特的道教文化,引得历代文人雅士慕名而至,并留下大量墨宝。
唐代皮日休诗曰:“坛上古松疑度世,林间幽鸟恐成仙”;宋代范仲淹诗曰:“不用从人问通塞,天教吏隐接仙居”;元代吴全节诗曰:“寄语寻仙者,蓬莱即此间”;明代祝枝山诗曰:“宵依星斗宫坛卧,晓傍神仙宅舍行”;清代曹梅生诗曰:“仙境真清绝,全无鸟雀哗”……
此外,这里还留下了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书《茅山李玄靖碑》,宋代名将岳飞过茅山书《墨庄》,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书《茅山崇禧万寿宫记碑》,清代书法家王澍书《洞天福地碑》,近代康有为的《茅山葬母碑》等书法名迹。
《菜根谭》一书也是洪应明隐居茅山时所著。
由于茅山处于低山丘陵地区,物产资源十分丰富,盛产林茶果。这里还盛产药材,是天然的药物宝库。明代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中,收录的茅山药材就达380多种,其中尤以茅苍术和唐玄宗赐名的太保黄精为最佳,其中茅山苍术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过金奖。
作为上清派的祖庭,茅山道教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健康养生思想,《黄庭经》就是一本医学养生和宗教相融合的名著,丹术、导引、食疗、药膳等内容均为现代养生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篇3:山不在高有水则灵作文400字
山不在高有水则灵作文400字
今天下午,我和几个同学一起来到了西村乡田坪村老龙湾玩水,我们玩的可开心了。
刚开始,我们看到一片光秃秃的石头和峥嵘的河床。走在里面,顶着烈日,简直就像在大沙漠里一样。大约走了一公里,我们总算找到了水源。当看到水源时,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总算能好好玩水了。我们来到一个水潭前,在这里玩水。我们在这里打水仗,彼此奋力泼着水,感觉就像在过泼水节。继续向前走,两边都是青山,脚下踩着一汪清潭,还时不时有鸟叫声响起,这可真是人间仙境。继续往前走,到处都是凹凸不平的`洞口,水下还有着小型瀑布。我们就好像在激流勇进。走着走着总算走到了源头,我们看到了一个瀑布。只见瀑布如同大山的围巾一样,从山坡上直冲而下。只见瀑布上还有着一座大桥,上面写着“革命大桥”。大桥就像一个彩虹一样挂在山腰间,可真美
在回来的路上,我们还发现了一条千足虫。我妈妈都吓得不敢看,我们几个还在水里摆出千足虫的样子,感觉很好玩。到了最后,穆松涛妈妈忍不住说道:“山不在高有水则灵”。
今天的这一趟真是不虚此行。
篇4:《山不在高,水不在深》阅读联系及答案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阅读联系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17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激愤,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19、解释加点字(7分)
寝 ( ) 咸( ) 易 ( ) 迩( )
名( ) 劳形( ) 鸿儒( )
20、解释句子(4分)
①幼时殊无异人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郑板桥之所以善诵是因为 。(用自己的话概括)(1分)
22、用/ 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1分)
①无 丝 竹 之 乱 耳
23、用甲文语句回答。(2分)
①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情趣。(2分)
参考答案:
19、相貌丑陋 都 轻视( 轻慢 )近、出名 形体、身体 大
20、1、小时候一点也没有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1、郑桥桥抓住点滴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
22、无 / 丝 竹 之 乱 耳
23、1、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4、保持高尚节操 安贫乐道
篇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作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精选作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清晨,马孔多发来短信:周日去小团山喝香草茶,她还特意嘱咐我,先给郭教授打个招呼。我非常喜欢这样呼朋唤友式的郊游,更乐于充任这类活动的联络或后勤。
小团山在江淮分水岭上,海拔超不过百米,方圆也就是两三百亩,若是自驾车,出合肥西门不消一小时,便可直抵山麓。去年也是这个季节,也是周日,也是这帮人,舒翎当向导,我做勤务,文朋诗友们又是惊又是喜,像发现新大陆一般。今年人数增加了十来位,更有七八个孩童加入,一路谈笑风生,迳奔小团山。
小团山香草农庄庄主郭中一,一面笑容可掬地送上一杯杯香草茶,一面指挥比萨炉点火起灶,然后就如数家珍地向客人介绍山上原有的草木和引进的香草,也忘不了向客人推介协同住宅的理念。
我来的次数较多,对山上的草木鱼虫,不说了如指掌,起码混了个面儿熟,于是远远地跟在人群的后面,半是听介绍,半是远眺山下的山路。顺着山路,目光越过合肥与六安的边境线,便是我的故乡椿树岗。上世纪60年代初,我到合肥读书,如果乘车的话,必得绕到六安的三十铺或舒城的桃溪换乘,上下多有不便,索性步行。我那时只有十七八岁,迈步登程,经由井王店、刘老圩、小团山、鸽子笼、南分路口,一路逶迤,从官亭乘车直达合肥。如此春去秋来,四年间至少走了七八趟,沿途的荒村野店,无不铭记在心,唯独没留下任何印象的,就是小团山,因为它灰头土脸,貌不惊人。
直到前年的`某一天,不起眼的小团山,蓦然进入我的视野——有消息说从台湾回来一位教授,在小团山上种植香草,开辟果园。还说他以野菜佐餐,拿猫薄荷驱蚊,用紫花苜蓿喂鱼,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的味道。一次开车陪朋友看刘老圩,想顺便上山看个究竟,在山下转了好一会,无奈找不到上山的路径,只得扫兴而归。后来与省电视台的舒翎网上邂逅,她采访过郭教授,欣然允诺为我牵线搭桥。不久,在舒翎的带领下,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小团山,见到了郭教授,见到了协同住宅,见到了美国树莓,见到南欧薰衣草,见到了海伦的眼泪……,同时,也品尝到了好几款香草茶。虽是初次见面,但一见如故,虽然算起来我们是两代人。
这期间,郭教授常常把他台湾的同事、朋友,请到小团山,举办“光与建筑”、“天文与人文”、“民歌赏析”、“古典诗词与音乐”等别开生面的讲座,我也因此成了小团山的常客,一来二往,对郭中一,对香草农庄,对小团山,不再陌生。
放弃东吴大学物理学教席,却到这荒山野岭来披荆斩棘,自己来了不算,还要举家而来。在海峡两岸,郭先生算得上是最另类的教授了。既是另类,必多故事,有关他的故事,时见媒体,然而多是浮光掠影,且不脱“叶落归根”之类陈词滥调,基本上没有进入他的精神层面。对于他的所作所为,我当然由衷地敬佩,但还是有隔膜,甚至是不解。直到今年夏天,遇见他的父亲,二人在茶亭里一番长谈,方才豁然开朗。郭父告诉我:望浅处看,中一是想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搭建一个民间平台。望深处讲,中一要做两项社会试验,其一是在应试教育的一统天下,另辟蹊径,像孔子那样授徒督诵。这样做有风险,他只能从我做起,先收自己的孩子为徒;其二是探索人类如何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郭父问我:你觉得住在城市好?还是住到乡下好?见我一时语塞,郭父说:城市污染严重,乡村单调乏味,中一的选择,应是最理想,既享受到城市的文明,又拥有乡村情调。这种居所,在欧洲叫城堡,在中国叫庄园——难怪人们常说,知子莫若父,在世人眼里种种不可思议之事,经郭父一点拨,一切不仅顺理成章,而且清晰透彻。自此,我算是对郭中一的志向与志趣,有了理解,有了认同。渐渐地,我在小团山也找到了家的感觉。
在返回合肥的路上,我的脑海被一个概念占据着:一个人完全能改变一座山!
由这个概念出发,我在心中作如下推演——中国有13亿人,然而,海峡两岸的山加到一起,绝对没有13亿座吧,那么,我们能不能两个人、三个人、十个人、一百个人合起来,改变一座山呢?即使谈不上点石成金,在山上多些栽树,多种些草,减少水土流失,总是能做到的吧?
这显然是异想天开。郭中一能改变一座山,我们不能,因为郭是“仙”,志存高远,我们是凡人,碌碌无为。
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不起眼的小团山,因为有“仙”,从不毛之地,一下子被誉为“合肥的普罗旺斯”,成了人们心驰神往的名山了。
我深知自己是个凡夫俗子,所以才常常去小团山,希望能沾点仙气。我之流虽然没有改变一座山的能耐,但潜移默化,脱点俗气,总比一味沉沦要好些吧。
篇6:山不在高有心则灵高中优秀作文
山不在高有心则灵高中优秀作文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登山,它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体验。登临一山之巅的那种俯望众生的感觉,绝不是凭只言片语能够表达出来的。
浮山中学的校名便是缘于矗立在学校周围的浮山所起。作为浮山中学学生的我们,有幸能够踏上浮山,揭开她轻纱下所笼罩的俏丽面容。
红旗在扑面而来的热浪中随风飘舞着,高悬的烈日炙烤着炎热的大地。骄阳似火,不及同学们热火朝天的氛围,比不上他们对浮山之旅的渴望与热情。随着一声哨响划过天空,一千多人的队伍,一条蜿蜒的长龙,向着浮山直前。
走过盘曲的山间小道,跨上陡峭的青石阶,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爬上了半山腰。肆意地呼吸着林间清新的空气,享受着在耳边回转的清脆鸟鸣,当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阴,零零散散地洒在脸上,温暖无比,我已深深地陶醉在这美好的景物之中。晋人曾寻桃花源而不得,但这里又何尝不是一处“桃花源”呢?陶潜若是当时能来此山,必会隐居于此,悠然一生。
我原以为同学们会同我一样沉醉在这美景中,眼前的情景却让我大吃一惊,几乎每个人手中都拿着一部手机,他们不是正戴着耳机听歌,就是全神贯注地在游戏中奋战,他们低着头,只能用余光去打量周围的一切。这里的景再美、再丽,也勾不起他们的一丝兴趣,换不来他们的一声赞叹。很多人只是麻木地跟随着队伍,低着头玩弄手机,不去也不愿去抬起眼,去欣赏这不多见的美景。
看见此情此景,我轻快的步伐不由得沉重了些许,我为无人与我共赏美景而感到叹息。爬一座山,若是连难得的景色都无动于衷,若是登临山顶却无丝毫感想,那爬山不剩多大意义了,再壮丽的景色,却无人欣赏,这无疑是最大的悲哀了。
滴水洞、仙女峰、九曲洞、磨崖石刻……它们的特点各不相同,其中的韵味让人回味无穷。但在某些同学的眼中,这些美不胜收的景观,只不过是走马观花,倾刻间对它们的记忆便消失得一干二净。
百步阶之上是红砖青瓦的'文昌阁,踏入阁内,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文昌神君像。阁内还放置着一口黄钟大吕,它暗淡失色的表面印证着历史的沧桑,我走上前,想要再细看,不经意间,却看到钟身上刻着一行刺眼的红字:敲钟一次10元,心想事成。我伸出的手僵硬地停住了,似觉得这历史的痕迹已被玷污,阁内浓厚的文化底蕴也夹杂着一丝市侩气息。房间内的薰香让我有些喘不过气来,我飞快地走出门外,看起来有些狼狈。
桃花源依在,只是无人再去苦苦追寻了。浮山的景色,一如既往地亮丽着,却无人再用心体会。
愿人们在登山之时,抛去世俗的诱惑,忘却无谓的功利,能够真正用心灵去感受山的灵气、去体会自然的美。
记住,当你再次登山的时侯,什么也不用带,你需要带的是一颗能够感受美的心,仅此而已。
篇7:山不在高, 所不在大-甘肃省天水市纤检所印象
山不在高, 所不在大-甘肃省天水市纤检所印象
麦积山不高,但名气不小.甘肃省天水市纤维检验所可能是纤检系统中最小的一个纤检所.该所成立于1986年,长时间与天水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合署办公,直到8月,在天水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支持下,天水市纤维检验所才单独分设,独立开展业务.
作 者:刘莉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纤检 英文刊名:CHINA FIBER INSPECTION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 关键词:篇8:山不在高有太阳则热800字作文
山不在高有太阳则热800字作文
前不久的一天,村里组织我们一行30人到毛主席的故乡韶山去旅游,正中我的下怀。当时,即将面临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何等的神圣?我心里揣崇敬、庄严和急切。
终于进了韶山冲,可是脚下眼前也就是一般的林荫曲径,阡陌迂回,山岭羊肠。山,是我们家乡一样的山,水,是我们家乡一样的水,田,是我们家乡一样的田……唯独不同的是游人多得相当出奇,像要挤破小小的山坞。面对这样一个像我家乡一样的小山坞,我用自己几十年来的文化积淀,尽力扫描、搜索,竟发现不出神圣的灵光宝气。
可就是这个平平常常的小山坞,毛主席的景点规模又相对较小,但人气最旺,竟迎来了国内国外、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排着长队的敬仰。让山沟里出生长大的我第一次真正地领略到人山人海、川流不息场景的壮观,第一次为国人先贤能创造出“人山人海”、“川流不息”这样贴切、形象的`词汇而感到自豪。
可就是这个平平常常的山坞里,有着农民的土地,竖着农民的土茅屋,住过农民的父母,孕育了农民的儿子——毛泽东;可就是这个平平常常的山坞里,为黑暗旧中国的上空托起一轮红日。
毛泽东辍过学,尝到过求知的艰难;毛泽东辍学后实实在在地和父亲一起当过两年农民,深知面朝黄土的无奈和背负云天的沉重。国人的前途在哪里?他敢于担当,离父母他乡求学;民族的命运谁来掌控?他勇于肩负,带兄弟投身革命。为了有良知的和没有良知的华夏子孙谋幸福,他自己九死一生,牺牲了至爱,痛失了同胞,无愧于人民的大恩人、大救星。
毛泽东当上了中国最大的官,没有开卖官店发大财,没有钱多得没处放存到国外去;没有任人为亲把韶山人提拔到自己身边去,而农民陈永贵当上了副总理。
智者说,世界历史上有许多国家、民族的革命都以失败告终,是因为他们没有毛泽东;我认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星之火更可能熄灭;是不是可以这样结论,中国没有毛泽东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就没有新中国,新中国那时候就不可能有一星两弹,就没有中国现在的平安和发展。
正义和良知把毛主席推上世界伟人之尊,毛主席受到世界友人的敬仰,受到敌人的敬畏!我为那些否认、攻击毛主席的中国人感到羞愧得无地自容。有人说毛主席是伟人,但没有孔子伟大;我说孔子推崇个人崇拜,倡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是平民百姓的代表。
旅游回程中,我花200元请来了一尊毛主席坐沙发的铜像,同行中有人说贵了,我说不贵。我心里想:毛主席为人民谋幸福牺牲了许多亲人,家乡韶山冲人又没有攀上关系升大官发大财,我在毛主席的故乡多花一点钱,心里踏实、舒坦。
如今,我可以经常面对坐在沙发上的毛主席报告:城乡差别在缩小,农民生活在提高。
篇9:不在状态散文
不在状态散文
慵懒无力,晚九朝七的睡眠时间仍觉不够,死死眷恋在床上,任豌豆在耳畔厮磨,早已梦寻周公去也。
驾校里,等候上车的空暇,女人们唧唧喳喳互留电话号码,只想说:我没有,没有。不想敷衍,不想招架,不想联络。
只想要一张舒服的床,或是一条厚厚的毛毯,躺在树阴下,冷冷雨丝里,放逐我的困倦,疲乏。
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名字,一个时期偶然相遇的一群人,就像沿途闪过的风景,我们都在边走边忘,何必存下。
静然寡言,突然忘却了如何组织语言,嘴巴只剩下了吃吃喝喝的功能,简单的应答都交由了鼻子:“嗯,嗯?嗯嗯,哼,哼?哼哼……”配合了面部表情,原来,生活,也可以如此简单。
熟悉的音乐,单曲循环到想吐的一刻,才发现自己已经成长为一个不会哭的小女孩儿。
好像这样的状态刚刚开始,应该是因了前几天一场莫名的疼痛。
午后的暖阳里,医院假山边,等候化验结果,数着眼前来来往往的`脚步,解读步调里的沉重或欢跃,多少生命从这儿开始又在这里终结。
思忖,如果,问号成为句号,这个结果有谁能共担。
不要在悲悯的眼光中捱过无止尽的痛,血色尽失,流落苍白。
那么……第一个电话,会是打给保险代理人。
清醒的理智,没有病者混乱的思维。
或是由来已久的症候,压了千载的积洪,终于寻到了蚁穴,溃堤潮涌。
好久,没有清早跑步了,路边的花花草草早已忘记了我吧。
明早我会昂头轻快的跑过那条飘满花香的小径,不再负累。
不再拼凑昨天,安然当下,爱美丽,爱自己。
篇10:时光不在-散文
时光不在-散文
清晰的叶脉泛着黄色,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生命的每一分钟我们都要努力珍惜。
夏季,挽救不了夏季的凄凉。叶子挂在树上,还眷着、恋着,摇曳着小小的身躯,装着过去的点点回忆。又到了离别的季节,风轻云淡,亦或留恋不舍,终究免不了的结局。盘旋着,盘旋着,匆忙的`岁月带走青春的年轮,昨日的泪水泛起心中的涟漪。叶子,看似飞翔实际在坠落,到底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悠悠的,悠悠的,沾染了尘世的土,寂落无声,终结了又一个夏,再也无法起飞,无法挽救。尘归尘,土归土,一切都已完结。
叶落,灿烂的忧伤,一段生命的传奇过程,不断轮回着世间的沧桑。轻叹岁月流逝,拂面的风诠释着秋叶的静好。抓不住似水流年,逃不过此间少年。当我们忆起曾经时,相遇的错过了,错过的遗忘了,遗忘的又想起了。
这个季节如此美好,花开满地缤纷,花谢一地芳华。在时间的花海中央,我们饰演影子一样的角色,风吹花落间,感叹着:树在,人在,时光不再。
篇11:十月秋高登虎山散文
十月秋高登虎山散文
青岛的山,大约可分两类。一类是超凡脱俗,高耸于海天边际,萦绕着众多神话传说的名山仙峰,如南崂山、北九水等海内外知名的旅游名山(可统称为崂山);还有一类则平易近人,散落于繁华都市的街郊边隙,普普通通没有什么名气的小山。前者固然吸引人,只是名气太盛,一年四季游人如织,峻秀山色却因过于拥挤喧闹令人难以静心欣赏品味;后者小山虽景色平常籍籍无名,但因看得见摸得着随时抬脚可及,仿佛是为庸常百姓量身订制,令人倍感亲切。
坐落于李沧区中部、被熙攘的居民区所拥绕的“虎山”,就是这样一座寻常却为市民所钟爱的小山。虎山因为有九个山头,故原名九顶山,后因山势起伏,远看象只威风凛凛的猛虎,故又改名为虎山。遗憾的是我虽曾多次攀登,却从未识得出虎貌,倒是觉得远观时有土褐色的山石和条条绿色植被错落凸现,颇像虎皮上漂亮的花纹,也算与老虎有了联系吧。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爱山”,我称不上仁者,但也酷爱登高远眺,静心怡性。十月秋高,正是登山好天气,特地趁周末闲暇,起了个大早,兴致勃勃再次拜访“虎山”这位近邻。
到了山脚下,反而看不到虎山了,抬头望去,到处都是鳞次栉比的高层居民楼,挨挨排排几乎将山体完全遮住,不觉让人烦闷心堵。耐着性子沿弯弯拐拐的楼间隙穿插过去,再绕过一道斜坡状长长的砖墙,迎面便是悠然横卧的虎山,让人不禁长舒一口气,登时便感受到那种“悠然见南山”的豁朗。
从山脚下到半山腰,山的坡度比较平缓,植被葱茏茂密,裸露的山石并不多,蜿蜒崎岖的山道在开始泛黄的杂草间若隐若现,在林中巨石间曲折而上。尽管草色渐衰,但却不乏兀自怒放的山花野菊点缀其间,偶然还能看见肥壮的尖头蚱蜢窜蹦跳跃,阵阵风过,那星星点点的鲜艳色彩在山石间摇曳,虽少了夏季翩飞热闹的蜂蝶,却依然让人觉得野趣十足。
山脚下以槐树居多,少有杂树,但向上走了几百米,岩缝崖边,渐渐便开始有松树出现,恰如古文中所说“出门望南山,松生石上”。饱受闹市混浊空气侵扰的人们,穿行在松林间,呼吸着微带松香的清新空气,踏着地面上厚实的松针,脚步和心情立刻轻盈了许多。太阳光透过细密的叶隙,闪烁跳跃,仿佛是山林快乐的精灵在迎风舞蹈。此时,爬山的人并不多,林间幽静,偶有几只花翅大喜鹊闻到人声,忽拉拉窜出林间,高声鸣叫着飞远了,颇吓了人一跳。
静悄悄的山路上听不到脚步声,偶有隐约的戏曲新闻声响传来,那是爬山健身的老人随身携带的袖珍收音机发出的声音。这些居住在附近居民区的老人很多都是虎山的常客,他们似乎把爬虎山当成每日必做的“健康功课”了。试想每日清晨,他们迎着满天朝霞,抛开繁杂俗事,静心爬山,边吐纳山间清鲜空气边定定神闲舒展筋骨,喜欢热闹的打开收音机听听新闻或哼两句戏词,碰见熟悉的老友便停下来随意聊上几句,那份悠然闲适,就算是神仙也堪羡吧!
过了半山腰,山势却突然变得陡峭,树木开始稀疏起来。抬眼望去,斗折的山路消失了,只有突兀的巨岩在面前挺立,峥嵘的岩缝里长满了灰黑色斑驳的苔藓。因为前天刚下过一场雨,几条山溪不知从何处跑来,活泼泼地向前奔流着,途经几块陡坡岩石,干脆顺势一跃而下,接着化身为一幕幕清亮亮的瀑布。.
这时候,再想往上去就真有些“爬”山的`味道了。山体仰角张大,乱石嶙峋,需登山者仔细寻找略平坦的落脚点和牢固的树枝石尖作着力点,手脚并用,一鼓作气方能爬到山顶。
海滨城市多雾,尽管此时太阳已经已经升高了,但四周却依然有薄薄的雾气升起,所以我所看到的虎山周边的高楼大厦,都有些飘渺虚幻,仿佛生在仙境一般。
山顶是一块块巨大的石块,有些突兀,有些平坦,有些颍有些光滑。顽强的野草在石块隙缝间探出头来,乐不可支地在风中舞蹈。
雾气渐渐消退,站在山顶俯瞰四周,只觉得山脚下的建筑仿佛变成了棋盘阵,川流不息的的车辆也成了玩具般大小,原本疾驰的车辆也变得慢吞吞的了。我登上山顶的巨岩忍不住大声呼喊,感觉心胸被飒飒山风鼓荡得舒展畅意,此时此刻,我仿佛感受到所谓的“超然物外”的感觉了,眼睛所看到的一切景致,都仿佛是在远离自己的另一个时空里似的。
一位老者带着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也登上山顶,略显疲倦的祖孙俩坐在松下岩石上休息,老人随口为孩子讲述起虎山脚下“韩信葬母”的故事。老人讲得绘声绘色,孩子听得津津有味,我也忍不住驻足倾听起来。“韩信虎山葬母”故事我以前也听过,据说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晚年被吕后赐死后,与母亲同葬于虎山南麓。只可惜那些石刻的遗迹现在都已经湮没了,不然这里或许真能成为一处让人凭吊伤感的古迹呢。
下山的时候,我丝毫没有感觉到倦意,甩开胳膊腿一口气就跑下了山,仿佛在山上呆了这两个小时,便吸足了大自然的精气神似的,只觉得浑身通泰、心情舒畅。
拐进闹市前,我怀揣着感激回望虎山,但见虎山依然恬淡安然地横卧着,像一位隐于市的智者,处喧嚣而不烦乱、超凡尘又不脱俗世。她静静地藏身于闹市,无人工雕饰、不追名逐利,不造势邀媚、无矫揉造作。她只是默默地坦露着原始的本色,为浮躁的城市提供一处可以舒缓神经的绿洲。是呵,处于闹市的虎山,或许正因为体恤都市里奔波劳碌的人们对大自然的渴望,所以,她坦然敞开无私的胸怀,让久居格子笼的平民百姓抬脚就可以扑进大自然,让清新的空气涤荡身心的倦尘,让山花鸟鸣沉淀内心的烦躁。而这些,都是那些需要花大量金钱时间才得一览真容的名山胜景所做不到的!
我爱虎山,爱这座朴实宽厚的小山。
★ 山啊!山优美散文
★ 山涛散文
★ 高贵地活着散文
★ 山行的散文
★ 山中小景经典散文
★ 散文卓尔山
★ 山的美丽散文
山不在高的散文(共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