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纯纯的纯牛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心经的人生智慧:无上法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心经的人生智慧:无上法门,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心经的人生智慧:无上法门
心经的人生智慧:无上法门
修习般若法门,通常是由闻思经教,从文字般若进入观照般若,进而成就实相般若。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在此,佛陀将般若法门形容为“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而在《金刚经》中,则以般若法门,是如来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由此可见,这一法门确乎殊胜无比。
咒,是难以用语言说明的、具有特殊灵力之秘密语。通常,又称神咒、禁咒、密咒、真言,乃祈愿时唱诵的秘密章句,具有为自身祈福、消灾等功效。按印度传统观念,认为咒语能解决人力所不能奈何的事。在佛教出现之前,古印度就盛行咒语。佛陀在讲经说法时,也时常采用咒语。尤其是密宗,对咒语尤为重视。
《心经》中,将般若法门比喻为大神咒,是说明般若法门神力无比,能迅速消灭人生烦恼,无往不胜;比喻为大明咒,是说明般若为无上智慧光明,能彻底破除世间黑暗,攻无不克;比喻为无上咒,是说明般若法门在佛教的一切法门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比喻为无等等咒,是说明任何法门都无法与般若法门相提并论,等量齐观。以上比喻,足见佛陀对般若法门的推崇。
劝 勉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前面以各种咒语形容般若法门的殊胜。此处,继续以咒语的形式对般若法门进行归纳、说明。
修习般若法门,通常是由闻思经教,从文字般若进入观照般若,进而成就实相般若。但对于根机驽钝者来说,这种常规方式是难以实践的。于是,佛陀又提出另一条成就般若的途径,那就是通过专心念诵咒语,达至心一境性,从而远离分别,进入禅定状态。再由定中引发般若。
通常认为,咒语是没有特定含义的,这是因为我们对咒语缺乏了解造成的。咒语,是梵语音译,如果不懂梵语,自然无法从咒语中望文生义。若将咒语进行义译,虽无法透彻全部深意,但至少能了知大意。《心经》的咒语,为“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其中,“揭谛”是去义,“波罗”是到彼岸义,“僧”是众义,“菩提”是觉义,“萨婆诃”是速疾成就义。
因而,其综合涵义是:去啊!去啊!到彼岸去啊!大众都去啊!愿正觉速疾成就。
拓展:
六朝小說中的觀音信仰
在中国佛教史、文化史以至中华民族精神史上,观音信仰是一个十分重要、复杂而又涉及广泛的课题。这位大乘佛教的菩萨,来历不明,所体现的教义单薄并带有浓厚的异端色彩,一经传入中土,就赢得了各阶层民众的热烈、持久的信仰。有的学者曾指出,晋、宋时期盛行起来的玄学化的佛教(这即是一般佛教史注重研究的佛教),乃是当时佛教僧团上层和皈依佛教的贵族士大夫耽於哲理思辨、被当做学问教养的佛教。在整个佛教发展中,这只是冰山的一角;水下的、少见於文字记载、至今人们尚无所知的部份或有千倍的广大1[1]。这一时期盛行起来的观音信仰正属於那水下的一部份。所幸在当时的传说故事集里保存着不少相关材料,再参照其他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等,可供我们初步明了早期观音信仰的实态,这也是佛教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潮流。
引人深思的是,在南北朝佛典注疏和僧俗护法着述中,观音信仰很少被提及;论及之处也多是做为佛陀的权引方便的显化来解说的2[2]。而对比之下,自西晋太康七年(286)竺法护出《正法华》(其中的《光世音普门品》本是在该经主体结集完成後被附入的,所宣教义又是多与全经相悖的),观音信仰即迅速地流传开来;《普门品》则脱离《法华》而以《普门品经》、《观世音经》的名目做为单经流行。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南北朝时期,由於国土分裂的形势,再由於地域等诸多客观条件,不但南、北的佛教发展形势不同,地域间也往往有所不同。但观音信仰却是无所阻隔地迅速弘传南、北,普及到社会各阶层。从中可以看到宗教信仰心的威力,也可以体认观音这位菩萨及其所体现的教义是如何地适应时代和民众的需要。
如前所述,有关南北朝时期观音信仰的实态的材料大量保存在当时民众间流传的传说故事中。这些故事被记录在僧史、僧传等佛家着述里,有些更被义学大师引述到着作里3[3],更多则被记载、结集为「释氏辅教之书」4[4],或记录在一般的搜罗奇事逸闻的故事集如刘义庆《宣验记》、王琰《冥祥记》、侯白《旌异记》等书里。这後一类书今人主要是当做「志怪小说」看待,被纳入文学史进行研究。但究其实际情况,当时人传说那些故事,从主导倾向看并不是有意识地进行艺术创作,而是虔诚的信仰心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宣扬、弘传这种信仰的有效方式。宗教的核心内容是信仰;宗教的生命力在广大民众的信仰实践活动中。从这个基点看,那些观音传说无论是所反映的信仰内容,还是所表现的信仰实态,都显示了当时佛教发展的重要的、本质的侧面。
然而,这些以「释氏辅教」为主要功能的观音传说,一经被着录为文字,加上文士的辞采形容,就被赋与了一定的.审美价值。就是说,它们被当作小说是有一定道理的。特别由于草创阶段的六朝小说本来就没有和逸闻琐记、神话传说区分开来。因此,这些观音传说和当时流行的另外许多佛、道二教的传说一样,理所当然地被看成是六朝小说的一部份。而从文化发展史的角度看,这正显示了佛教对於小说的影响。这样,六朝时期形成的一大批观音传说,既是佛教影响文人和文学的产物,它们本身又是宗教意识的表现形态。这些小说流传广远,一部份在宋代被录入《太平广记》,以至清代以後仍凭籍《观音慈林集》之类的宣教通俗读物流通,它们长期深刻地作用於历代民众的精神生活,对整个佛教的长远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唐宋时期的佛教造像和其它有关资料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民众信仰中,观音这位体现「它力救济」、「现世利益」的菩萨,已取得了凌驾以至超越佛陀的地位。而六朝观音传说在造成这种潮流方面正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以至终於形成了明、清以後「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局面。所以,无论是研究佛教史还是文学史,特别是研究佛教与文学关系史,这些观音传说都是很重要的。
篇2:心经的人生智慧
心经的人生智慧
《心经》,具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炼,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典藉。它和《金刚经》一样,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极大。
《心经》在佛教中属于般若系经典。按天台宗对《般若经》的判摄,称为通教。所谓通者:具有通前与通后的意义。通前是说它与阿含教的关系,阿含经典对存在现象的透视:指出了苦、无常、无我;当然也讲到空,但不是很深刻,唯有到了般若经教,在阿含的基础上才把空的教义推向极致。通后是指《般若》与《华严》、《涅槃》、《维摩》等经的关系,般若经教所揭示的缘起性空,是大乘一切经教建立的理论基石。如实的把握般若中观正见,对于学习经教,指导修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心经》与其他经典不同,一般经典都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三部分;而《心经》唯有正宗分,于是人们便怀疑《心经》的独立性。当代佛学界学术权威印顺法师在《般若经讲记》中就作了说明:印老以为奘公所译《心经》,是从六百卷《大般若经》中单独录出的。在《大般若经》中有《学观品》,此品中有与《心经》完全相同的文句,是佛陀直接向舍利弗说的。《心经》是《大般若经》中最精要部分的内容,古德为易于受持,特摘出流通。
《心经》在中国有众多译本。方广昌先生编的《般若心经译注集成》中就收集了十八种,现在教界流传的是玄奘译本。至于本经注疏自古以来有百来家,可见此经传诵之盛。
【人生的大智慧──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这是本经经题的全称。在佛教的典籍中,一部经典的题目,有时往往正是这部经典画龙点睛的内容所在。因此,在学习经典时,首先一定要注意到这部经典题目的内涵。
先释般若,般若是梵语的音译。佛教经论的翻译有音译和义译的两种方式,音译在特殊情况下才使用的。就如般若一词,在汉语中没有相应内容的概念,所以采用音译。这就是玄奘三藏在译经过程,制定有‘五不翻’的规则,其中说到般若以尊重故不翻。
般若是梵语的音译,我们显然无法从字面上依文解义。那般若是什么呢?古德为了人们理解的方便,有时也译般若为智慧,但它又不同于世间的智慧,世间的智慧是有限的,是夹杂着烦恼的,是有缺陷的,它不足以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般若智慧则不然,它是无限的,是清净的,是圆满的,它能通达宇宙人生真相,彻底的解脱人生烦恼。
般若对于我们生命的改善有着至关的重要性,没有般若,人就会产生两种困扰:
一、认识上的迷惑:人活在世上,总是在充满着迷惑的状态下生活着:既不了解自己,也不能真正的认识世界。试问你们知道‘我’是谁吗?这个问题看来很简单,有人可能会不加思索的回答,‘我’就是我。其实这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你以为‘我’是我,请问你究竟以身体为‘我’,抑是以思维为‘我’呢?倘以身体为‘我’,身体乃四大假合,四大解散‘我’在何处;如以思维为‘我’,思维乃建立在经验及概念上得以延续,并无独立可言。足见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所以在西方哲学中的最高名言是:认识你自己。
‘生从何来,死从何去’,也是人生的一大迷惑。记得有位西方哲学家曾经对人生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人生有如过一座桥,这座桥的桥头、桥尾、桥下都充满着云雾,人从一团云雾走向另一团云雾。是啊!以佛家的智慧来观看人生,我们从娘胎中生下来,仅仅是一期生命的开端,当一期生命完了,也并不是意味着生命的彻底结束,生命还会生生不已的延续下去,现世的人生只不过是生命延续中的一个片段。因此,一个稍有思想的人,他不应该仅仅着眼于现在的生存,还应该关心‘生从何来,死从何去’这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很关心自己的命运。命运是什么?人生是否存在命运?假如有命运这么一回事,那命运是由什么力量决定的?对于这些问题,人们的看法往往也不一样:有人不相信人生存在命运,以为生命的发展没有任何既定的规律;有人相信人生存在命运,以为冥冥之中有股力量在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有人以为支配命运的力量是来自于生命自身。有人相信命运不可改变;有人相信命运可以改变。然而,命运究属怎么回事呢?
因果报应也是世人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你说没有嘛?似乎世间万事万物各有因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说有因果吗?可现实生活中又有许多现象无法解释。比如有人作恶多端,生活却过得逍遥自在;有人行善积德,日子过得穷困潦倒。因而唯物论者倡导一生论,不相信因果报应;而各种宗教都谈因果报应。因果果有报应乎?
人为什么活着?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在我讲座中,这也是经常有人提出的问题。生存在世界上,有许多人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他们只知沿着前人约定俗成的习惯去生活:上学、找工作、成家、生儿育女、升官发财、享受欲乐,乃至一命呜呼。人类一代又一代的重覆着相同的生活方式。说到人为什么活着,其实大多数人都对此很茫然,谈不上为什么。不过,我们假如要让生命变得更有价值,当然还是应当关心:人为什么活着。
二、执着欲望带来的痛苦:佛经称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是欲界,欲界的最大特点就在一个‘欲’字上,可以这么说,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生活在强烈的欲望中。欲是什么?欲是生命内在的希求。有从生理上发出的,也有心理上发出的。因此,欲望有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这两个方面。欲望非常复杂,其表现的形式千差万别,在佛经中简单的归纳为五种,称曰五欲。即色欲,眼睛希望看到漂亮的颜色。声欲,耳朵希望听到动听悦耳的音声。香欲,鼻子希望闻到香味。味欲,舌头希望尝到可口的美味。触欲,身体希望接触到舒适的环境。五欲在佛经中有时另有所指,(1)财欲,是对财富的希求。(2)色欲,是对男女***的希求。(3)名欲,是对名誉地位的希求。(4)食欲,是对饮食的希求。(5)睡欲,是对睡眠的希求。有情生命就是在不停的追逐五欲境界中延续,通常人生所谓的幸福快乐,说穿了,那不过是欲望的满足,当人们欲望满足时,感到快乐,感到幸福。欲望又是没有一定的东西,人类欲望虽然与物质条件有关系,但具备什么条件才能满足并无标准,它往往随着物质环境的改善而水涨船高,古人生活条件简单有吃、有住、有穿就能满足;而现在物质条件丰富了,人的欲望也随之膨胀。今天的人,并不因为丰富的`物质环境而感到满足,他们总是处在不断向外的追求中。
欲望的表现形式有三大特征:
一、是占有:人生活在欲望中,总想占有社会的一切。你看那些温饱尚未解决的穷人,只要求有吃的、穿的、住的就行了;可生活基本需求一旦满足,于是就希望过上方便舒适的日子:洗衣服太麻烦,最好有个洗衣机,代替手洗;走路觉得累,乘公共汽车又不方便,还是买个轿车,或者摩托车;工作之余,闲了无聊,搞个电视消遣多好;出外游玩名胜风景,走过就算了,真不过瘾,买架录像机,要不照相机也行。要添置这些就得拥有大量的财富,为了赚钱就得拼命的工作。
有财富的人,他又想到了社会上的名誉地位:有些富翁会花钱去买官当,挤身于政界;有些会办慈善事业,博得社会上的名誉。总之,别人拥有的,我也得有;别人没有我也得有。欲望使得我们在不停的追求,不断的占有中度过。处在欲望中的人,总是忘记已有的东西,而去追逐未有的东西。俗话说:欲壑难填。一个想发财的人,当他拥有万元了,接着就要百万、千万、亿万,由于目标永远在前面,没有知足的时候,因此,他既使拥有很多财富,也总感觉到自己不富有。
二、是比较:人生活在现实中,必然要与社会发生关系。当我们拥有财富时,别人也拥有,于是出现比较,你拥有百万,我得拥有千万,比你富有;你坐桑塔纳,我得坐宾士,比你神气;你吃一桌用一千元,我吃一桌得花五千元,比你豪华;你穿一般的衣服,我得穿时装,比你时髦;你用黑白电视,我得用彩电,比你好看;你的电脑是三八六,我得买四八六,比你先进;你当县长,我得当上省长,比你大。
带着比较心态去生活的人,他永远都没有满足的时候,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就如电脑前两年二八六都觉得先进,而现在三八六、四八六都显的过时了,因为五八六、六八六已出来了。用比较心生活,总想出人头地,超过别人,希望从他人羡慕的眼光中去感受幸福。二十年前谁家如果有一架自行车,就够他幸福很长时间了,但自行车一普及,拥有自行车就不再有幸福感了;于是要有摩托车才感到幸福,买摩托车的人多了,拥有摩托车的幸福感又随之消失;要有轿车才觉得幸福。社会总在不断的推陈出新,生活在比较中的人,为了幸福他是不会满足的。
三、是竞争:比较心态生活的结果,必然导致竞争。在一个班级里,同学间会因为成绩而竞争;在商业场中,同行会因为产品的占领市场而竞争;在学术界,学者会因为作品在学术界的影响而竞争;在政府领导阶层中,同事会因为争当总统、总理而竞争;在家庭中,兄弟姐妹会因为博得父母的宠爱而竞争;在公路上,司机会因为抢先一步而竞争;在婚恋场中,众多男子会因为取得姑娘的好感而竞争;国与国之间,会因为国土的占有而竞争。达尔文大概因为人类社会及大自然的竞争性,乃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竞争的本身是残酷的,它意味着相互残杀,你死我活的斗争。因此,竞争使人类活得疲惫不堪。
欲望使人向外攀求,人类在追逐欲望中,于是迷失了自己。佛经里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有一天佛陀***已,在林中漫步,这时有一群年青人匆匆向前走来,向佛陀问曰:刚才你有没有看见几个女孩子从这边走过?佛陀问:找她们干什么?这群人说:昨晚他们与这些女子寻欢作乐,可是清早起来时发现她们都跑光了,并卷走了钱财。佛陀于是又反问道:寻***子、钱财重要,还是寻找你自己重要?是啊!世人在一味追求外物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够去注意自己,并意识到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故事中的年青人,和现代社会的人很相似。你看全社会几乎都在疯狂的赚钱,有人说:十亿人民九亿商。今天的中国大地:学术界与经济挂钩的学术著作特别吃香,学校中和经济相关的科系生源暴满,文化界尚且如此。至于社会上的生财之道更是五花八门,人们为了赚钱挖空心思,为了赚钱不择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给人们创造了广泛的消费机会,以此来不断刺激消费意识。比较突出便是这些年来娱乐场所的出现:如舞厅、酒吧、卡拉OK、夜总会,还有什么一陪、二陪、三陪、四陪、五陪的小姐专门为你服务。人们白天忙于赚钱,晚上就整夜的泡在声色场中,于是迷失了自己。现代社会经济是繁荣了,但社会道德也沦丧了。
欲望导致的另一个结果是,给人类带来痛苦。《义品》说:‘趣求诸欲人,常起于希望,所欲若不遂,恼坏如箭中’。这首偈说生活在欲望中的人,总是不停的向外希求,一旦所求不能得到,就会痛苦的像被箭射中一样。佛经所说的八苦中,求不得苦便是欲望不能满足所造成的痛苦。
《中阿含经.苦阴经》卷二十五中,也深刻阐明了欲的过患。《经》中说:‘云何欲患?族姓子者,随其技术以自存活,或作田业、或行治生、或以学书、或明算术、或知工数、或巧刻印、或文章、或造手笔、或晓经书、或作勇将、或奉事王。彼寒时则寒,热时则热,饥渴、疲劳、蚊虻所蜇,作如是业,求图钱财。彼族姓子如是方便,作如是求,若不得钱财,便生忧苦、愁戚、懊恼;若得钱财,彼便爱惜,守护密藏......,倘为王夺、贼劫、火烧、亡失,便生忧苦、愁戚、懊恼。’这是说追求财富和财富亡失导致的痛苦。
同《经》又说:‘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争,子共母争,父子、兄弟、姐妹、亲族展转共争。彼既如是共争斗已,母说子恶,子说母恶,父子、兄弟、姐妹、亲族更相说恶,况复他人。’社会上的许多家庭中常常会因为财产的纠纷而造成兄弟打架、夫妻反目、父子仇敌、亲族离散,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占有欲造成的结果。
《经》中接着说:‘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王王共争,梵志梵志共争,居士居士共争,民民共争,国国共争,彼因斗争共相憎故,以种种器仗转相加害,或以拳叉石掷,或以杖打刀斫。彼当斗时,或死、或怖、受极重苦’。说世间因为欲望的关系,商人与商人争,政客与政客争,国家与国家争。希特勒的席卷欧洲,日本的侵略亚洲,全人类在一战、二战中,遭受的种种痛苦还不都是因为欲望的关系。古代的社会科技不发达,军事武器落后,争争打打关系还不大;今天的大国倘若出现无限的扩张欲,人类地球可就有被毁灭的危险了。这是因为欲望产生战争,由此带来了痛苦。
人类倘要解决由认识上的困惑和执着欲望带来的痛苦,唯有依靠般若,《经》曰:‘般若波罗密’。‘波罗密’汉译度,或到彼岸的意思。度是度过烦恼,度过痛苦的生死瀑流。到彼岸,这里的彼岸不是指东方的琉璃世界,也非西方极乐世界,而恰恰是在我们现实的人世。假如我们生活在无明中,缺乏般若,我们就会有烦恼、痛苦、彷徨、苦闷、空虚、不安等,这是此岸。我们如果有了般若,能够正见宇宙人生,如理而行,我们就会拥有安乐、祥和、幸福、宁静的人生,这是彼岸。般若能把我们从此岸度到彼岸。
【解脱痛苦的原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经文大意是: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状态时,照见五蕴诸法皆空无自性,因而度脱一切痛苦与灾难。这段经文在印顺法师的《般若经讲记》中称曰标宗,即标明一经的宗旨。那么,认识这段经文是学习本经的关键所在。
佛陀出世以解脱人类痛苦为目的,学佛修行是为离苦得乐。可有趣的是众生并非很愿意脱离苦海。正像我在讲座中说到离苦得乐时,有人就跳能出来反对,说什么人生应该有苦有乐,生活才显得丰富多彩;又说什么苦乐是相对而言,有苦才有乐。这种论调乍看起来似乎有理,然而仔细推敲,却站不住脚。
因为如果说人生有苦有乐是合理的话,那么我们对待痛苦的来临应该要像迎接快乐一样欢喜踊跃,然而人类的行为始终处在逃避痛苦追逐快乐中,很少有人刻意的追求痛苦,除非自虐,其实自虐也是因为心灵的痛苦太大了,为了转移痛苦的目标,于是始有肉体自虐的行为,以减轻心灵的痛苦,自虐的意义也在于寻求快乐。
那么觉得人生应该有苦有乐,这只不过是理想主义者的说法,而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不希望有苦的,可见解脱痛苦这个前提,是佛法与世间共同要解决的。然而如何要解脱人生的痛苦呢?佛法以为首先要对苦有深刻的认识,这样才好对症下药。说到苦,有身苦与心苦两种:身苦的感觉人们大致相同,就像冬天、夏天大家都会觉得天冷、天热;感冒、胃痛一样觉得难受;火烧、刀斩都会觉得疼痛。心苦是心灵烦恼引起的痛苦,心苦是千差万别、因人而异的。例如同看一轮明月,有人欢喜赞叹,有人落泪伤心;同游一处风景,有人心旷神怡,喜气洋洋,有人满目萧然,感极悲泣。
佛教中有时又把苦分为苦苦、坏苦、行苦的三类。
苦苦:是我们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佛经中既使没有指出,我们也是认为是苦的,这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变的痛苦、死亡的痛苦;由社会环境引起的爱别离苦:即亲爱的人不能厮守在一起;求不得苦:是所求不能如愿;怨憎会苦:是怨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以及五蕴炽盛苦:即五蕴身心不平衡的痛苦。
坏苦:是指我们通常快乐的感受。以佛法的智慧来看,我们所谓的快乐受并非真正的快乐,其实质也是痛苦的。例如我们饥饿时想吃,吃饱了就觉得快乐,但如果继续吃下去,还会觉得快乐吗?身体脏了,洗澡觉得快乐,但长时间在水里泡着觉得快乐吗?无聊时看电视觉得快乐,但没日没夜的看下去觉得快乐吗?由此可见我们的所谓快乐,是因为我们有了某种欲望之后,通过外境的刺激得到满足心理上出现暂时的平衡,于是我们觉得快乐,然而吃饭的实质并非快乐,倘若吃饭的实质是快乐的话,无论吃多少都应该觉得快乐,然而事实不然,当我们带着强烈的欲望吃馒头时,吃一个、两个、三个感到快乐,吃到四个、五个、六个时,你会发现此时已由原来的快乐转变为痛苦了。吃饭是这样,世间上一切通过欲望得到的快乐莫不如此,因为这种乐受能变坏,因此称为坏苦。
又人类的乐受,与苦受、忧受、喜受一样,都是一种情绪,我们喜欢乐受,也喜欢喜受,但乐受过后必然是苦受,喜受随之是忧受,苦乐忧喜都属于动荡不安的心态,在四禅八定的修行中,初禅、二禅、三禅因为喜乐受还在的关系,未能避免水火风的灾难,唯有到了四禅舍念清净,无喜无乐,才能平安无事。
行苦:行,是迁流变化义。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这乃是宇宙人生之规律。但世人不识这种规律,追求永恒:希望身体永恒、家庭永恒、婚姻永恒、事业永恒、人际关系永恒、爱情永恒,事实上世间没有一样永恒的东西,世事无常,美好的事物往往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由于我们的认识与世间的事实──行,相违背,因而就有了行苦。
明白苦的意义是在解脱苦,如何解脱苦呢?世间的方法是改善生存环境:所谓发展科技、发展经济,以为科技发达,经济繁荣了,生存的物质环境改善了,人类就能过得很幸福了。可事实上,今天社会出现的问题,及人类面临的困惑和痛苦,可能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原因是什么呢?人类没有能够抓住问题的根本所在。通过改善外在的环境来解除人类痛苦,是扬汤止沸,治标而不能治本的。
佛法以为解脱痛苦的方法是,明白了有情痛苦现状之后,去寻求痛苦的根源。人类的痛苦固然与外在环境有关系,但主要还是根源于有情生命的内在。从般若思想去看,人类的痛苦是对‘有’(存在)的迷惑和执着造成的,解脱人生的痛苦,自然是对存在要有正确的认识。
《经》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是告诉我们要用般若智慧去观照五蕴。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集聚义。如色蕴,聚集了过去色、现在色、未来色、粗色、细色等统称曰色,因此色蕴是色的总和。色在这里相当物质,因为我们对物质的认识,不外乎从形状(形色)和颜色(显色)的色相上,因而佛家称物质曰色。受:是领纳义,当我们面对顺境或逆境时,所产生心灵上的情绪,这有苦乐忧喜舍的不同。想:是取像义,在我们接触境时,必然会摄取事物的影像,然后给它安立名称。行: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并诉诸行动。识:是了别义,是精神领域的统觉作用。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精神现象。
篇3:心经的人生智慧
人生的大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有空不二
诸法真实相
不住世间
超越生死
烦恼即菩提
解脱自在的人生
成佛的唯一途径
无上法门
劝勉
《心经》者何
《心经》,具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典籍中文字最为简练,而内容极为丰富的法宝。它和《金刚经》一样,千百年来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历久不衰。
在佛教中,《心经》属于般若系经典。按天台宗对《般若经》的判摄,称为通教。所谓通者,具通前与通后之义。通前,是说它与阿含教的关系。在阿含经典中,佛陀对存在现象进行透视,指出其苦、无常、无我的本质。当然也谈到空,但不是很深刻。唯有到了般若经教,才在阿含基础上将空的内涵推向极致。通后,是指《般若》与《华严》、《涅盘》、《维摩》等经的关系。般若经教所揭示的缘起性空,是大乘一切经教建立的理论基石。如实把握般若中观正见,对于闻思经教、指导修行具有重要意义。
通常,经典多由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组成。而《心经》却与其它经典不同,仅有正宗分。于是,人们便怀疑《心经》的独立性。关于这个问题,当代佛学权威印顺法师在《般若经讲记》中作了说明。印老认为,玄奘大师所译的《心经》,是从六百卷《大般若经》中单独录出的。《大般若经·学观品》中,就有和《心经》基本相同的文句,是佛陀直接向舍利弗所说。也就是说,《心经》是《大般若经》最为精要的部分,古德为易于受持,特摘出流通。
《心经》在中国有众多译本。方广锠先生所编的《般若心经译注集成》中,就收集了十八种。其中,在教界流传最广的,是唐代玄奘三藏的译本。至于本经注疏,自古以来更是多达百家,可见此经传诵之盛。
篇4: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经文大意是: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时,照见五蕴诸法皆空无自性,因而度脱一切痛苦与灾难。印顺法师在《般若经讲记》中,将这段经文称为“标宗”,即标明一经宗旨。可见,理解这段经文是学习本经的关键所在。
佛陀出现于世的根本目的,正是帮助有情解脱痛苦,超越生死。我们学佛修行,也无非是为了离苦得乐。但是,当我们说到离苦得乐时,却有人不以为然,说什么人生应该有苦有乐,才显得丰富多彩;又说什么苦乐是相对而言,有苦方能有乐。类似论调,乍听似乎不无道理,然而仔细推敲,却是站不住脚的。如果说人生应该有苦有乐的话,那么,我们对待痛苦应该像迎接快乐一样欢喜踊跃。事实上,痛苦来临时,我们本能地就会逃避。
也正因为如此,人类的一切行为,始终是在通过各种方式逃避痛苦,追逐快乐。很少有人刻意追求痛苦,即使有,也不是以追求痛苦为目的。而是将之作为达到某种目的的过程,试图追求更大的快乐。比如自虐,仔细考量的话,也往往是因为心灵痛苦过于沉重,为转移痛苦,始有对肉体的自虐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自虐也是为了缓解心灵痛苦,而非有意制造痛苦。至于那些觉得人生应该有苦有乐才丰富多彩的观点,也不过是理想主义者的说法,是“为赋新诗强作愁”的想象。一旦痛苦成为现实,任何人都会避之惟恐不及,都会想方设法地避苦趋乐。由此可见,解脱痛苦不仅是佛法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世间法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解脱人生痛苦呢?佛法认为,首先要对苦有全面认识。唯有了解苦,方能对症下药。说到苦,大体可分为身苦与心苦两种。所谓身苦,即色身之苦,一般来说,感觉大致相同。比如在严冬酷暑中,人们都会被寒冷和炎热折磨;处于病痛或被火烧刀斩时,都会感到疼痛难耐,不堪忍受。至于心苦,则是由内在烦恼引起的痛苦,其表现千差万别、因人而异。例如同观一轮明月,有人觉得清凉安然,有人却会黯然神伤;同游一处风景,有人觉得心旷神怡,有人却会悲从中来。
此外,佛教还将苦分为苦苦、坏苦、行苦三类。
苦苦,是切实感受到的痛苦。即使佛陀不曾指出,我们也认为是苦的。如出生之苦、衰老之苦、病痛之苦、死亡之苦。此外,还有内因和外境共同造成的痛苦。如亲人天各一方,为爱别离苦;所求不能如愿,为求不得苦;怨家狭路相逢,为怨憎会苦;身心不得平衡,为五蕴炽盛苦。
坏苦,则与苦苦相反,是我们以为的快乐感受。或许有人会不解,既然是快乐感受,如何又属于苦呢?从佛法智慧来看,世间所有的快乐,同样是以痛苦为本质。当我们饥饿时,吃饱会觉得快乐,如果继续不断地吃下去,还会觉得快乐吗?当身体变脏了,洗澡会觉得快乐,如果没完没了地在水中泡着,还会觉得快乐吗?当心情郁闷时,看看电视会觉得快乐,但不分昼夜地看下去,还会觉得快乐吗?由此可见,我们所谓的快乐,只是某种欲望满足后,痛苦暂时得到的缓解,心理暂时出现的平衡。如果吃饭、洗澡的本质是快乐的话,那么,无论吃多少、洗多久都应该是快乐的。而且,应该是越吃越快乐,越洗越快乐。事实不然,只要这种行为超过身体所需,快乐立即会转为痛苦。吃饭如此,洗澡如此,一切因欲望满足而产生的快乐莫不如此。正是因为这种乐受能够变坏,所以,佛法将之称为“坏苦”。同时,乐受与苦受、忧受、喜受一样,属于变化无常的情绪。我们贪着乐受和喜受,但这种感受并不能恒常拥有,乐受伴随着苦受,喜受伴随着忧受,时时都处在变化、转换之中。在四禅八定的修行中,初禅、二禅、三禅正是因为喜乐感受未除之故,仍不能避免火水风(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打三禅)的灾难,唯有到四禅舍念清净,无喜无乐,才能平安无事。
行苦,是由迁流变化带来的痛苦。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此为自然规律。但世人不明真相,一味追求永恒,希望身体永恒、爱情永恒、家庭永恒、事业永恒、人际关系永恒。却不曾想过,其中又有哪一样,可以永恒不变?只要我们愿意观察,就会发现,再美好的事物也不可能坚固不坏,再健康的身体也不可能天长地久。由于自身认识与“行”的事实相违背,因而导致“行苦”。
认识苦,不是为了被动地接受苦,而是为了积极地解脱苦。那么,什么又是离苦之道?世人往往将改善生存环境作为解决方法,以为经济繁荣了,物质条件改善了,人类就能由此获得幸福。事实上,在物质条件远远超过古代的今天,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痛苦,并未比任何时代有所缓解,甚至还可能更多。原因何在?正是因为没能抓住问题核心。因为人类痛苦的根源在于心灵,试图通过改善外在环境来解除痛苦,只是扬汤止沸,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佛法认为,解脱痛苦的方法,首先是了解有情的痛苦现状,然后,由此寻找痛苦之源。人类痛苦固然与外在环境有关,究其根源,还是生命内在的问题。从般若思想来看,一切痛苦都是对“有”(存在)的迷惑和执着造成。想要解脱痛苦,必须对存在具备正确认识。
《心经》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正是告诉我们,须以般若智慧观照五蕴。五蕴,为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为集聚义。
色蕴,便是色的总和,聚集了过去色、现在色、未来色、粗色、细色等等,统称为色。所谓色,此处相当于物质。对于物质现象,我们往往是从形状(形色)、颜色(显色)这些色相进行认识。因而,佛教以“色”代指物质。
受,为领纳义,即我们面对顺境或逆境时产生的`情绪,包括苦、乐、忧、喜、舍等等。
想,为取像义,当我们接触外境时,必然会摄取事物的影像,然后为之安立名称概念。
行,为造作义,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并诉诸行动。
识,为了别义,是精神领域的统觉作用。
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现象,而受、想、行、识四蕴则属于精神现象。
五蕴,是佛教对世间一切生灭现象所作的归纳和概括说明。世人对“有”的一切不能正确认识,在有情生命体上执有实在的我相,在六尘境界中执有实在的法相。此外,更对我、法生起种种颠倒分别及执着,造成人类的烦恼及痛苦。
《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正是为了扭转世人对“有”的错误认识。我们执“有”为实在,这“有”就成了实在有。然而,世间一切生灭现象并非实有,其本质是空无自性的。这里所说的“空”,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告诉我们,五蕴的“有”,不是我们执着的实在性。所谓的“有”,只是假有。而与之相对的“空”,则是对“有”的透视,是帮助我们破除对“有”的错误执着。倘能照见五蕴皆空,那么,由此而生的烦恼痛苦也就不存在了,从而度脱一切苦厄。
篇5:《心经》的人生智慧
有关《心经》的人生智慧
《心经》在佛教中属于般若系经典。按天台宗对《般若经》的判摄,称为通教。
【诸法真实相--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增不减。】
“是诸法空相”:诸法是指一切法。空相不是指空,更不是有,乃是空所显的真实相。空相也可以称为有相,有所显的实相叫有相。实相可以通过空来显,或依有来显。但实相的本身却是非空非有的。
“不生不灭”:是从事物的有无来说的。不生不灭相对生灭,要明白不生不灭的含义,先得说明生灭。生灭是有为法的特征,在三法印中有”诸行无常”印,是说有为法都是无常变化的。经论中有四相说:生住异灭。从无到有曰生,生而相续曰住,新陈代谢曰异,离散衰亡曰灭。有三相说:生异灭三相,是将四相中的住异二相,合为异相。的确,世间万物住的阶段也是异的过程,住相当然可以归为异相了。四相或三相说,都可以简括为生灭二相。
关于生灭的内容,经论中说有三类:一曰一期生灭,二曰刹那生灭,三曰大期生灭。
一期生灭:比较容易理解,它指有情一期生命从出离娘胎到死亡这一过程。一期生灭即有情的生死,任何人都难免生死。因此,一期生灭对于我们大家来说,是很现实的。
刹那生灭:就比较微妙了。刹那是印度人衡量时间的极短单位,也就是最短的时间。刹那生灭是指事物在最短的时间内所产生的生灭变化。对于我们一般人而言,刹那生灭是感觉不出来的,但事物的确在刹那中生灭。比如眼前的桌子,从崭新到败坏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你们谁敢说这桌子有片刻不在败坏之中呢?因为倘若一秒钟不被败坏,那么二秒钟、三秒钟乃至永远都不会被败坏。所以孔夫子说:交臂非故。两个手臂一碰,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这个手已经不是过去的那个手了。西哲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大期生灭:是从我们生命的生生不已来说的。生命像一道洪流,从无穷的过去一直延续到无尽的未来。人的一生在生命洪流延续的过程中,只不过是生命洪流扬起的一片浪花。浪花虽然时起时灭,但生命洪流却在延续着,这生生不已的生命洪流,便是大期生灭。
生灭,通常在人们的眼中总是实在的。说到生,有人以为是自生,即自己派生自己,自己规定自己;有人以为世间一切都是无因生,即偶然出现的。比如说世界为什么会出现人类,是偶然的;日本神户为什么会地震,是偶然的;我为什么会成为我妈妈的儿子,也是偶然的。自生或无因生都把生命看成是独立的、实在的,生就是生了,有实物可生,不是不生。这样,生与不生就形成了对立,生就不是不生,不生就不是生,这也还是因为自性见的结果。
以佛法来看,世间上不存在任何自生或无因生的事物。佛法以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所谓生是缘聚而生,比如桌子,是因为具备了木头、油漆、铁钉、木工等众多条件,始有桌子的出现。同样的我们举办这个冬令营,是因为有明月居士林发心主办,有众多同学前来听课,有应邀来讲课的各位法师,有活动场所,这些条件都具足了才有冬令营。那么,冬令营的生便是缘聚而生,因为它是取决于众多因缘的,自然不会是自生,也不会是无因生。
生是这样,灭又是如何呢?灭也是随缘的。前面说到的桌子,一旦油漆退了,铁钉松了,木头旧了,构成桌子的因缘败坏了,桌子也会随之消失。然而桌子不能说自生自灭,它取决于众多因缘,那么桌子的灭就是缘灭。冬令营也是如此,七天之后活动结束,同学们各奔前程,法师回去,冬令营也就不存在了。然而冬令营的灭,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缘散,所以佛法以缘散谈灭。
认识到缘聚缘散的道理,你会发现所谓生灭,其实就是不生不灭。因为从缘聚来看生,离开了缘无法可生;从缘散来看灭,离开了缘无法可灭。就如桌子倘若离开铁钉、木头、油漆、木工,请问桌子是什么?事实上离众缘并无桌子。因此,桌子的生其实就是不生;桌子的灭,也只是缘散,并非彻底消灭,一无所有,而离开了桌子的条件,就无法谈灭。可见桌子的灭就是不灭。桌子如此,冬令营、房子乃至世间一切有为法,也都是这样。
与生灭相关的有无也需要附带说明一下。一般总以为有是实在的有、无是实在的无,或有者不可无,无者不可有,于是落入有见、无见中。佛法是以生灭谈有无,以为一切法之所以有,所以无,不过是因缘和合与离散的推移;存在与不存在,不外乎诸法缘生缘灭的现象。从生灭看有无,使我们认识到生的拥有与灭的消失,都不过是一种假相。有,没有绝对的有、永恒的有;无,也不是实在的无。因而我们不必为有而高兴,不必为无而难过。
“不垢不净”是从事物性?上说的.。不垢不净是相对垢净,垢净是随人好恶而建立起来的一对概念。通常我们会把自己喜欢的称为净,把自己讨厌的称为垢。基于垢净这样一个前提,于是在每个人的世界中,就出现分别好的、坏的、美的、丑的、有价值的、无价值的、有意思的、没意思的......并认为这些东西都是客观上存在的,事实如此,固定不变的。
事实上,垢净并非在客观上真实存在。它是人为赋予的,是因人而异的。就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而论,有人喜欢吃葱蒜,视其为好东西;有人不喜欢吃,葱蒜就是不好了。服装颜色有人以黑色、灰色为美;有人以黑色、灰色为丑。居住环境或以城市为好地方,或以乡下为好地方。在《大智度论》中说到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女子,冤仇看了生嗔,情人看了起爱,儿子看了起敬,鸟兽望而逃走。同是一女子,为什么大家对她的看法会如此悬殊呢?这就说明了垢净是没有一定的。
至于事物的价值,也是人赋予的。比如我们眼前见到的这只碗,它可以是一文不值,也可以值五角钱,或五块钱,乃至五百万元。因为这只碗如果是乞丐用过的,我们就会认为它一文不值而把它扔掉;若是一只摆在货柜上普通的碗,就会价值五角钱或五元;假如这只碗是二千五百年前孔夫子用过的,我们把它视为珍贵文物,那它价值五百万都不止了。从碗的自身来看,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因为人们对它的好恶不同,才有了价值上的差异。
又如馒头与金子,哪种更有价值?对于温饱不成问题的人们来说,当然是金子有价值。但在特殊环境中,也可能情况就不同了。有个故事说:有艘船遇难了,船上有贫民,也有富翁,当他们往海里跳的时候,贫民带了馒头,而富翁带了金子。他们在水上漂流了很久,肚子都饿了,这时候,富翁想用金子和贫民交换馒头,但贫民却不答应。于是富翁只有抱着他的金子饿死,而贫民吃了馒头渡过了生死难关。请问此时馒头有价值还是金子有价值呢?
世间上的垢与净总是随人而异的,因为人们的观念认识不同,此以为垢,彼以为净。美与丑、好与坏、有价值与无价值也都是如此。客观世界中并无绝对的垢,也无绝对的净。因此,垢即不垢,净即不净,垢净的实质是不垢也不净。
“不增不减”是从事物数量说的。不增不减相对增减,由少到多曰增,由多到少曰减。通常我们以为增便是实实在在的增,减也是实实在在的减。比如有人经商发财了,他在银行的存款猛增,于是他高兴得心花怒放,过几天生意亏损,存款减少,他为此伤心之极。然而,增减本来就没有固定性。
你瞧大海,我们在不同的地区,每天都能看到潮涨潮落。当潮涨时,我们觉得海水多了;潮落后,我们就觉得海水少了。从局部地区看海水的确有增有减,但从整个大海而言海水又何曾有增减呢?又如明月居士林举办冬令营,大家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此,林里人员增加了,过几日冬令营结束,诸位各奔东西,明月居士林人数又减少了。从明月居士林看,人有增有减,但从整个世界来看,依然是那些人,并无增减。
在佛学讲座中,有人经常喜欢提到这样一个问题:说佛教讲轮回,过去地球上人口不足几亿,而现在增加到几十亿,这些多出来的人究竟从哪里来的?提出这种问题的人也是因为孤立地去看增减的关系。佛教讲轮回,并不局限于人类或地球,乃是从十方世界,一切有情生命说的。今天地球上之所以人口增加,那是因为现在人类生存的环境比较优越。在地球人类增多的同时,其他世界其他类型的生命却在减少,你没听说许多野生动物越来越少吗?你没看见人类社会的道德水平每况愈下吗?因此从地球上看人类有增有减,而从十方一切世界看生命还是无增无减的。
从以上众多例子来看,佛法讲增减,也是不离因缘的。增是缘增而增,减是缘减而减,离开缘是无法谈增减。既然是随缘而成,则客观上没有孤立不变的增减,那么,增减只是一种假相。从实际上说,增减其实就是不增不减。
另外,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如果从真谛上看,则又不同。前面所说的不生不灭,是生灭宛然;不垢不净,是垢净宛然;不增不减,是增减宛然。这是从世俗中道而论。在真谛上,生灭、垢净、增减等差别都了不可得,是为非生非灭、非垢非净、非增非减,乃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 ‘智慧人生’素材
★ 智慧人生语录
★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 人生定位的智慧
★ 人生智慧感悟禅语
★ 人生智慧箴言摘抄
★ 人生智慧的箴言
★ 无上菩提成语解释
心经的人生智慧:无上法门(共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