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簇黎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释 华梵法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释 华梵法师,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 目录
篇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释 华梵法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释 华梵法师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以及各位大德居士:
大家上(或下)午好!
今天我们有因缘在这里进行讲经交流活动,内心非常的欢喜和高兴,也非常感谢、感恩这次活动的倡导者、组织者,为我们在座各位创造了这样一个互相探讨交流学习的机会与平台,至诚感恩!
利用这次机会,下面我将就佛教中最常见的《心经》,来和在座各位多闻法师、大德善知识交流一下自己的修学心得,若有不当、不妥之处,还望得到大家的慈悲赐教,是为至祷!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本经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可谓言简而义丰,词寡而旨深,是以从古以来人们一直都认为但能研读通达此经,即可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思想与根本义旨。从元明以来,心经变成了佛教徒早晚功课中必修的内容,即是这个道理。
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但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以及唐朝玄奘大师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然目前流行最广,最为畅通的还是玄奘大师的译本,凡诵习和注解基本上都是用他的这个译本。下面我亦将就玄奘大师的这个译本来和大家做些探讨交流学习。不过在具体讲解经之前,我先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一下有关玄奘大师与这部《心经》的殊胜因缘。
玄奘大师,为唐朝唐太宗时代僧人,俗姓陈祎,河南洛阳偃师人,师幼年家贫,年十三岁出家,十五岁已因聪慧而闻名,二十一岁受具足戒,此前已经博通经论。唐太宗贞观三年(629)长安因发生饥荒,朝廷许百姓出城就食,他就趁机潜往西域,传说到罽宾国是道路更为险恶,虎豹横行,他只得在一洞内打坐,天快亮时,见一老僧,头面疮痍,身被脓血,盘脚静坐。玄奘上前施礼求问,老僧即授之以此心经一卷,说一旦持诵则山川平易,虎豹不能为害,鬼魅不能作祟,于是大师如老僧所教,一心信心持经,果如老僧所言,是故得以继续往西前行,最终到达中印度的摩揭陀国王舍城,在当时东方最负胜名的那烂陀寺广学佛教经论,成为了中外称誉的“大乘天”。玄奘大师回国时,带回了大小乘经律论共500多帙,600余部。其中便有这部《心经》。大师晚年主要住持长安宏福寺,从事译经活动。65岁时寂化,葬于白鹿原。
因为时间关系,我不可能逐字逐句来为大家讲解这部经,下面我将只就本经之大意来谈谈我对这部经的粗浅理解与些许感悟。若通读本部《心经》,显而易见,本经内容结构明显可分成四个段落层次,具体而言即先明能观智,次辨所观境,再显所得果,后赞大明咒。今依序略加介绍如下:
第一段,先明能观智(深般若)。叙述在菩萨行(heng)极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其微妙之观智能“照见五蕴皆空”,亦即是说,一切生命现象之本质实质皆缘起性空,无有实体,故实不可于之予以邪执分别执持。若佛子能这样来体证诸生命现象,便能超越一切苦厄,从而得到究竟的解脱自在无碍尔。
第二段,次辨所观境。本段约佛教中最常见最根本的一些名相概念,如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等来加以辨析破解,显示诸法实相即是不二空性。这里我们需要明了的是,般若学所讲之“空性”,一方面既不同于世间人们所执着分别之“实色”,亦非是“断灭空”“顽空”。所以此段经文所明之“空”,乃是能所双遣,不落对待,不二真空,此亦即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者,能观之智与所观之境双泯,能所不分,故而无智亦无得。
第三段,再显所得果。即明获得对不二空性的直下体证后,所成就的不思议殊胜境界与微妙功用。佛子依于甚深般若波罗密多的作用,既能观之智与所观之境双泯,能所不分,故其心如如不动,不再取相邪执分别,是以自心无有恐怖,得以远离一切颠倒梦想,乃至最终如诸佛一样,圆满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第四段,后赞大明咒。即开示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咒不思议之功德利益也。亦即赞叹般若波罗蜜多咒,说它是伟大咒语,大智慧咒语,无上咒语,是超越一切、无与伦比之咒语,有不可思议之妙用,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总述本经大旨,乃是概说大般若甚深精要,即诸法皆不二真空妙理;及述般若行之意义及其殊胜功德,阐明了诸佛皆是依甚深般若观慧而相应诸法不二实相,并悟解通达一切智智之义,乃至最终圆满菩提,成无上正等正觉。是以本经实际上亦明白指出了诸佛教徒但能成就般若观慧,就能觉行圆满,成就佛教最究竟之圆满境界。是知《心经》虽仅二百六十字,却是诸部般若的核心,是摄取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文约义深,是成佛的指南,利生的法宝。
因为时间关系,只能这样略摄本部心经之大意的来和大家作些交流学习。若有讲得不对不圆满的地方,希望得到大家慈悲指教,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篇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释
《心经》虽仅二百六十字,却是诸部般若的核心,是摄取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文约义深,是成佛的指南,利生的法宝。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以及各位大德居士:
大家上(或下)午好!
今天我们有因缘在这里进行讲经交流活动,内心非常的欢喜和高兴,也非常感谢、感恩这次活动的倡导者、组织者,为我们在座各位创造了这样一个互相探讨交流学习的机会与平台,至诚感恩!
利用这次机会,下面我将就佛教中最常见的《心经》,来和在座各位多闻法师、大德善知识交流一下自己的'修学心得,若有不当、不妥之处,还望得到大家的慈悲赐教,是为至祷!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本经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可谓言简而义丰,词寡而旨深,是以从古以来人们一直都认为但能研读通达此经,即可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思想与根本义旨。从元明以来,心经变成了佛教徒早晚功课中必修的内容,即是这个道理。
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但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以及唐朝玄奘大师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然目前流行最广,最为畅通的还是玄奘大师的译本,凡诵习和注解基本上都是用他的这个译本。下面我亦将就玄奘大师的这个译本来和大家做些探讨交流学习。不过在具体讲解经之前,我先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一下有关玄奘大师与这部《心经》的殊胜因缘。
玄奘大师,为唐朝唐太宗时代僧人,俗姓陈祎,河南洛阳偃师人,师幼年家贫,年十三岁出家,十五岁已因聪慧而闻名,二十一岁受具足戒,此前已经博通经论。唐太宗贞观三年(629)长安因发生饥荒,朝廷许百姓出城就食,他就趁机潜往西域,传说到罽宾国是道路更为险恶,虎豹横行,他只得在一洞内打坐,天快亮时,见一老僧,头面疮痍,身被脓血,盘脚静坐。玄奘上前施礼求问,老僧即授之以此心经一卷,说一旦持诵则山川平易,虎豹不能为害,鬼魅不能作祟,于是大师如老僧所教,一心信心持经,果如老僧所言,是故得以继续往西前行,最终到达中印度的摩揭陀国王舍城,在当时东方最负胜名的那烂陀寺广学佛教经论,成为了中外称誉的“大乘天”。玄奘大师回国时,带回了大小乘经律论共500多帙,600余部。其中便有这部《心经》。大师晚年主要住持长安宏福寺,从事译经活动。65岁时寂化,葬于白鹿原。
因为时间关系,我不可能逐字逐句来为大家讲解这部经,下面我将只就本经之大意来谈谈我对这部经的粗浅理解与些许感悟。若通读本部《心经》,显而易见,本经内容结构明显可分成四个段落层次,具体而言即先明能观智,次辨所观境,再显所得果,后赞大明咒。今依序略加介绍如下:
第一段,先明能观智(深般若)。叙述在菩萨行(heng)极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其微妙之观智能“照见五蕴皆空”,亦即是说,一切生命现象之本质实质皆缘起性空,无有实体,故实不可于之予以邪执分别执持。若佛子能这样来体证诸生命现象,便能超越一切苦厄,从而得到究竟的解脱自在无碍尔。
第二段,次辨所观境。本段约佛教中最常见最根本的一些名相概念,如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等来加以辨析破解,显示诸法实相即是不二空性。这里我们需要明了的是,般若学所讲之“空性”,一方面既不同于世间人们所执着分别之“实色”,亦非是“断灭空”“顽空”。所以此段经文所明之“空”,乃是能所双遣,不落对待,不二真空,此亦即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者,能观之智与所观之境双泯,能所不分,故而无智亦无得。
第三段,再显所得果。即明获得对不二空性的直下体证后,所成就的不思议殊胜境界与微妙功用。佛子依于甚深般若波罗密多的作用,既能观之智与所观之境双泯,能所不分,故其心如如不动,不再取相邪执分别,是以自心无有恐怖,得以远离一切颠倒梦想,乃至最终如诸佛一样,圆满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第四段,后赞大明咒。即开示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咒不思议之功德利益也。亦即赞叹般若波罗蜜多咒,说它是伟大咒语,大智慧咒语,无上咒语,是超越一切、无与伦比之咒语,有不可思议之妙用,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总述本经大旨,乃是概说大般若甚深精要,即诸法皆不二真空妙理;及述般若行之意义及其殊胜功德,阐明了诸佛皆是依甚深般若观慧而相应诸法不二实相,并悟解通达一切智智之义,乃至最终圆满菩提,成无上正等正觉。是以本经实际上亦明白指出了诸佛教徒但能成就般若观慧,就能觉行圆满,成就佛教最究竟之圆满境界。是知《心经》虽仅二百六十字,却是诸部般若的核心,是摄取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文约义深,是成佛的指南,利生的法宝。
因为时间关系,只能这样略摄本部心经之大意的来和大家作些交流学习。若有讲得不对不圆满的地方,希望得到大家慈悲指教,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篇3: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
若无有名即不能了知其法,为了所缘法故而说经名,是故名为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
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定是何经,故说经名。不但唯假设名言,一切经无不摄集于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中,故亦是经之母。此中薄伽梵者,谓摧伏蕴魔、烦恼魔、死魔和天子魔等四魔,皆由此般若波罗蜜多义,令魔不能得便,一切魔悉无依处故;圆满具足六种殊胜功德(自在圆满、相好圆满、祥瑞圆满、声名圆满、智慧圆满、精进圆满),智慧一切功德,亦皆从般若波罗蜜多加持力而生;不住涅盘,亦是以般若波罗蜜多义破除一切心意识分别,永离一切习气故,名为薄伽梵。母者是说三世一切诸佛皆从修习般若波罗蜜多义而生,若由般若波罗蜜多义所生,其般若波罗蜜多者,即成为一切诸佛之母,故名为母。般若者是说由闻思修三种般若,如实了知真实性,故名般若。波罗蜜多者谓由般若不见所有法故,无相、超过二边及超出生死故,即名波罗蜜多。心者谓在《十万颂般若经》等之内,乃至一切甚深殊胜的小经,无不摄集于此经中,故名为心。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者,谓在《十万颂般若经》中亦说:若顶礼般若波罗蜜多,如同顶礼三世一切诸佛故。是为积集福德资粮和供养故而顶礼。已明顶礼,当释经文。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从头至尾,以七种义显明解释。何等为七?(一)因缘,(二)趣入般若,(三)空性的相,(四)般若的修行境,(五)般若的功德,(六)般若的果,(七)般若密咒。
此中因缘,谓从“如是我闻”乃至“及诸菩萨摩诃萨俱”;趣入般若,乃至“五蕴体性皆空”,空性的相,乃至“无智无得,亦无不得”;般若的修行境,乃至“以无所得故,诸菩萨众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安住修行;般若的功德,乃至“究竟涅盘”;般若的果,乃至“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般若密咒,乃最后的咒。以上经文。
(一)释因缘义
经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蒭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
“如是我闻”,是说一切大乘经皆由圣者妙吉祥菩萨听闻,总摄为我闻。此中“如是”,是诠说般若心要所有异门差别性,“我闻”,是说在世尊前亲耳所闻,从《吉祥歌》所说,是由现前耳根听闻,故名为闻。“一时”,即是说般若心经之时,不应作为其他时宣说,应为世尊住王舍城于诸眷属唯独一次宣说之时。“薄伽梵”,是显此中大师是谁,所在何处,所有眷属是谁,集会后当作何义。大师即是佛世尊,境是王舍城鹫峰山中,眷属是大苾蒭僧及诸大菩萨僧。集会后当作何义?宣说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此中词义如上所说。“王舍城鹫峰山中”,王舍城是共称摩竭陀国坚影王(或影胜王或瓶沙王)的中心地,是这一地区城市的总称。鹫峰山(山如鹫鸟,旧译灵鹫山或耆阇崛山)即在此地区,此地宽广,鹫峰山上为众鸟所集之处故名。“与大苾蒭众”,是说力大数多,“及诸菩萨摩诃萨”,是说般若波罗蜜多义,一切圆满现前而又安住般若波罗蜜多的众多菩萨。“俱”者是说世尊由众眷属围绕而共俱住。以上释因缘义竟。
(二)释趣入般若义
经云:尔时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异门。复于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若善男子,欲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者,复当云何修学。作是语已,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彼应如是观察,五蕴体性皆空。
世尊为加持一切眷属,及悲愍一切有情故而入定。此中“甚深明了法之异门”者,是说由此教法而了知所缘一切法,及超过一切边,故名甚深明了,入三摩地即是甚深定。“复于尔时”,是说诸眷属众集会及入定之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的中间,圣者观自在菩萨为一切眷属,及悲愍一切有情故,而观察般若波罗蜜多甚深性,除五蕴等法体性皆不可得自性本空外,别无有法,是为密意。“五蕴”者,谓色蕴犹如聚沫,受蕴如水上泡,想蕴如阳焰,行蕴如芭蕉,识蕴如幻化。“体性悉皆是空”,是说彼等五蕴皆由自性相空,因超过一切边而无相故,即名为空性。
“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此显大声闻中般若最殊胜的舍利子,承如来加持威力,而请问圣者观自在。“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复当云何修学。”“善男子”者,是说若从大乘经所生,即成为如来之子。“若”者是说谁能趣入大乘,即堪称为谁。“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者,是说由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即是修行一切法真如甚深离言说故。“欲修行”者,是说应当如何修学,若欲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义,即应当如是了知而修学。此是请问。
“作是语已,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是为答问。是故经云:“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彼应如是观察。”这是说若欲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应如以下所说义如是观察,此即如实照见彼等“五蕴体性皆空”,谓彼等五蕴由自性皆空。由于无相,过去时不生,现在时不住,未来时不灭。一切时中无生住灭,即无住性,远离言说,即名空性。“照”者是说如实照见真实性,除彼以外悉无所见。以上释趣入般若竟。
(三)释空性相义
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是受想行识,亦复皆空。是故舍利子,一切法空性,无相无生无灭,无垢离垢,无减无增。舍利子,是故尔时空性之中,无色,无受.无想,无行,亦无有识。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不得。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中“色”者,是说由于未悟入空性体性,即由错乱心思见色而起分别,或虚构增益言词。“空”者即是由色之自性空,由于过去时无相,则不可得,现在未来时亦无相,由于(实有、自性)不可得,即不住一切边,及不住一切(有为法、实有)事故,名为空性。“空即是色”,即是于空性不可得之自性中,但有假立色名,不是别有彼色,故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说凡所有色,彼即是离言说的空性,离开色寻求空性亦不可得,即名色不异空。所有离言说的空性中,若离假施设色名别有,亦不可得,即名空不异色。“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说如是说色,亦照见其余诸蕴皆同于色体性皆空。所以经云:“是故舍利子,一切法空性。”所言“舍利子”者,是为令不散乱善于听闻的呼唤词。如是一切法空性者,如于五蕴如是宣说,复令了知六处乃至一切相智的中间,一切世出世法悉皆性空。
“无相无生无灭,无垢离垢,无减无增。”“无相”,是说犹如虚空无相,既无烦恼相,亦无清净相。“无生无灭”,是说现在已生,先无后有,“灭”谓先有后无,但在空性中皆不可得,昔本无生,若无有生,后则无灭。“无垢离垢”,“垢”者谓诸识能取所取分别所行境,空性则已超过诸识,故名无垢。“无离垢”者,是说既无有垢,则无垢染可离。“无减无增”,“减”谓有情,“增”谓佛陀。“无”者谓空性中寻求有情与佛陀皆不可得,故名无减无增。
经云:“舍利子,是故尔时空性之中,无色,无受,无想,无行,亦无有识。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色”,“色”是所应观察相,空性无相,故空性之中无色。“无受”,如是“受”者是领纳相;“无想”,“想”是能取相;“无行”,“行”是现行造作相;“无识”,“识”是能取各各差别相,因空性中不可得,故无诸识。一切皆无者,谓诸五蕴是有漏相,空性中无诸五蕴。“无眼”,此中“眼”者是所见相,空性无相,故空性中无眼。“无耳”,如是“耳”者是闻相;“无鼻”,“鼻”以嗅香味为相;“无舌”,“舌”以尝味为相;“无身”,“身”是触相;“无意”,“意”是能分析各各差别相,空性中无相故无意。如是六根是能取相,因空性中无相,故无六根。
“无色”,“色”是显色形色相,因空性无相故无色。“无声”,如是“声”者是悦意不悦意相;“无香”,“香”以嗅味为相;“无味”,“味”以尝为相,“无触”,“触”以能触粗软为相;“无法”,“法”以种种差别为相,因空性无相,故名无法。如是诸境是能缘之缘相,因空性无相,故无诸境。无眼界乃至无意界及无意识界,于此十八界者是有坏相,空性中无相,故无十八界。
“无无明”乃至“无老死”,“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无明”乃至“老死”十二缘起,是能取生死轮回的相,空性无相,故无无明乃至老死。“无明尽”乃至“老死尽”,是涅盘清净的相,因空性无相,故无无明尽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苦”是烦恼相,“集”是近取亲因相,“灭”是寂灭相,“道”是智相;因空性无相,故空性中无四谛。
“无智”,“智”是以现见一切法为相,空性中无相,故无智。“无得亦无不得”,“得”者谓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得”者谓诸有情不得无上正等菩提。“无”者谓在空性相中,既无无上菩提,亦无有情可得,故名无得亦无不得。由彼等异名差别,说明一切法皆由自性空性,如是空性即是如是故。以上释空性的'相竟。
(四)释般若的修行境义
经云:是故舍利子,以无所得故,诸菩萨众依止般若波罗蜜多。
这是说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安住修行,是为令未悟入般若者令其悟入故,唯有具足此般若波罗蜜多为修行境界,乃是修行空性的相,因一切法悉皆空故。“诸菩萨众”以“无所得”而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者,是说从初入大乘的诸菩萨众,若欲了知五蕴乃至一切相智的中间悉无所得,而不见一切法有微尘许自性故,所以应当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一切法空者,是说不住自性,若不如是了知,即会由无明错乱心思而成暗昧,于三有苦海中流转漂泊。是何错乱心性,若以闻思修三种般若观察,由于心无所得,则不见烦恼生死,亦不见清净涅盘,亦不见五蕴乃至一切相智,不见空性,不见无相,不见无生,以及亦不见无灭等,真性中亦不见般若体性,悉无所见即见心性。如是见心性者即见菩提,若见菩提法性则为见佛,以法性见佛,由此自体即圆满无上正等菩提成佛。
有对此段文怀疑说,如是唯说悉无所有,岂不成为外道断见,及堕声闻寂灭之中吗?答曰:不会如是,因为以不可得的理趣,能作一切有情义利而回向无上菩提;乃以六波罗蜜多等不可得的理趣,能作如是修行,故无过失。以上释般若的修行境义竟。
(五)释般若的功德
经云:心无障碍,无有恐怖,超过颠倒,究竟涅盘。
若于般若波罗蜜多空性义,在听闻思惟和修习的中间无有恐怖,即能遮止心意识分别及一切习气,名为心无障碍。如从凡夫、外道、声闻和独觉所行境界,完全超过已后,断尽一切烦恼障,及断尽一切所知障,即能到达究竟大涅盘。以上释般若的功德竟。
(六)释般若的果义
经云:三世一切诸佛,亦皆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是说十方世界三世善逝一切诸佛,亦依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受持、读诵、讽诵、修习及为他演说,以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证得圆满无上正等菩提而成佛。三世一切诸佛皆从般若波罗蜜多而生,若从般若波罗蜜多所生,其般若波罗蜜多即成为一切诸佛之母。以上释般若的果义竟。
(七)释般若密咒义
经云:舍利子,是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大密咒者,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诸苦之咒,真实无倒,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秘密咒。即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曰:峨帝峨帝,波罗峨帝,波罗僧峨帝,菩提莎诃。
“是故”,谓如上所说,即名是故。“般若波罗蜜多大密咒”,“真实无倒”者,是说明了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义,即名为密咒。一切世间法亦当成为大乘无上菩提,自利利他亦当成就无上菩提,故名真实无倒。“是大明咒”,是说般若波罗蜜多义,即是大明咒。若显示贪瞋痴及一切生死苦恼皆不可说,无有自性,其般若波罗蜜多即是大明咒。“是无上咒”者,是说般若波罗蜜多者,能成就无上菩提,是名无上咒。“无等等咒”者,是说般若波罗蜜多不与世人、声闻及独觉所行境界相等,而能与一切诸佛智慧相等,即名无等等咒。应当了知,“能除一切诸苦之咒”者,是说若能受持、读诵、讽诵、如理思惟,并能为他演说般若,则无眼病等一切病苦;并能获得十方诸佛及天龙等救护;及由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即能断除一切恶趣及一切生死苦海,故知是能除一切诸苦之咒。此般若波罗蜜多咒者,是摄集一切甚深殊胜义,其自体即成就,则为加持之咒。
经云: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是说三世一切诸佛,即是从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而成佛,所以趣入大乘的诸菩萨,亦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经云:尔时世尊从彼定起,告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彼当如是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一切如来,亦当随喜。时薄伽梵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子,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人阿苏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尔时世尊从彼定起”,是说世尊入甚深三摩地的威神之力,加持舍利子请问,观自在菩萨宣说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义圆满,故“世尊从彼定起,告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善哉善哉”者,是赞叹说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义,与佛所说相同,真实无倒,是故赞言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彼应如是修学”者,是说观自在菩萨如是所说,等同一切诸佛所说无异,故言“如是”。圣者观自在菩萨如是所说般若波罗蜜多,是说趣入大乘的诸菩萨众应当“如是修学”。“一切如来,亦当随喜。”是说观自在菩萨所说,一切如来尚作随喜,何况其他更无疑惑。时薄伽梵欢喜,即说是语已,由说彼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切会众眷属亦皆通达般若波罗蜜多义已,对于大乘无有障碍,故生大欢喜,即名“说是语已”。所以“具寿舍利子,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人阿苏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姿纳弥扎(胜友)造释圆满。
后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汉有七种译本,鸠摩罗什法师译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玄奘法师译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后五种译本都译为《心经》。罗什和奘奖法师二种译本,都无经前因缘序分,及经末流通分,其余五种译本,皆有序分和流通分。《心经》是一部单独的经,有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有说者、闻者、时间、地点,是集一切大乘甚深殊胜经之中心要义,并不是从《般若经》中某一品或某一段经文的抄经。虽有七种译本,但与经义并不相违,只有各据版本不同而译文稍有差异,如果将七种译本对照研究,可能会对此经更有深刻理解。自玄奘法师译出《心经》后,受到汉语系佛教徒的普遍重视及喜爱读诵、书写和修持,寺庙中还作为常课念诵,其古今汉文注释可能约有百家之多,但缺汉译本注释。
藏译本《心经》只有一译,没有异译本,是藏传佛教徒日常必诵的经,它收编在《甘珠》“般若部母子十七分”中的“子部”。藏译本注释,据布敦大师的《大宝藏论》说有八种,但有二种未得本,故今“德格版”亦只刻六种,今译《心经释》即是六种释中的一种。所依汉译经本,是以法成法师的译本,因此本与藏译本经及六种释本完全相符。法成法师是公元八世纪西藏人,是精通汉藏的大译师,他从汉翻臧的经论不少,如《楞伽经》及圆测法师的《解深密经疏》等。姿纳弥扎论师(胜友),亦是七世纪由西藏赤松德赞王,特从迦湿弥罗迎请到我国西藏翻经讲学的大译师,因他译经贡献很大,所以被尊称为“恩师”。因汉文缺《心经》译释,故令从藏本六种释中选译胜友释,供喜诵《心经》者研读。
——译者识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于北京
篇4:《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题
遍照金刚唐密第五十代普门传灯大奢黎冯达庵 撰述
后学弟子普式 录要
释 题
此经出于大般若之外而别行,重在总持也。前后数译,题名非一;今列举如下:
(一)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 汉末支谦译
(二)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姚秦鸠摩罗什译
(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玄奘译
(四)般若波罗蜜多那经 唐菩提流志译
(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义净译
(六)摩诃般若随心经 唐实叉难陀译
(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法月译
(八)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法月译
(九)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般若译
(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智慧轮译
(十一)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宋施护译
译者皆三藏法师,除奘公、义净公生长东土外,余俱西域名僧。其中(一)、(四)、(六)三译已失,(八)乃(七)之重译。
(三)、(五)、(九)、(十)经题相同,谓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心也。什公从总持着眼,不曰心而曰大明咒,且加摩诃二字,表示异于寻常般若也。月师冠以普遍智藏四字,显与一切智智相应,亦摩何义也。护师详名佛说圣佛母,以是佛等流身所说,且为三世诸佛所以出故。
此作已依奘译,自应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题。
般若义为智慧。
波罗蜜多义为度,或到彼岸。
单方言般若,未免与世间智慧相混。世间智慧不离意识;每为尘相所缠,不能运用无碍。
度也者,度过一切缠缚而得安乐自在之谓也。譬如度越苦海得到安乐之岸,故亦名到彼岸。
合称般若波罗蜜多,显超脱凡情系缚之智慧也。
心有清净心与杂染心之别。本经所指者已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自以清净心为主。
梵语修多罗,义为贯摄。谓贯穿法理,摄化众生也。略如此方圣经,故译作经;或作契经。契经者,谓契理契机之教法,异俗经之非必契理也。
本经直以观自在智慧,显示自利利他之道。由般若门转入总持门,最高法藏也。
本编志在举其要领,故曰大义。
对大义加以简要注释,是谓要释。
篇5: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
[古印度]扎夏萨生论师译 任杰 由藏译汉
顶礼妙吉祥童子及圣观自在菩萨
此经当以十义显明释:(一)般若之名,(二)因缘,(三)入定,(四)论议,(五)趣入般若,(六)般若之相,(七)般若之所行境,(八)般若之功德,(九)般若之果,(十)般若密咒。
(一)般若之名: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若无有名即不能了知其法,为了所缘法故而说经名,是故名为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如是于彼“般若”有世间、出世间和无上般若三种。世间般若谓染污,于无常执为常,于不净执为净,于苦执为乐,于无我执为我。出世般若谓声闻独觉了知补特伽罗无我,因了知有为法无常,有为法皆苦,补特伽罗无我,及了知涅盘寂静。无上般若者谓如来知补特伽罗无我和法无我,因知无相、无愿及空性,故此为无上般若。“圣”谓由般若远离忧苦,是为世间出世间最殊胜的般若,即是无上般若。“波罗蜜多”者,是说生死为此岸,涅盘为彼岸,一切有情在被生死轮回贪欲逼使的中间,要由此般若船筏而度向涅盘彼岸,即名波罗蜜多。“心”谓《般若十万颂》一切经皆于此经内,故名为“心经”。同时,如来所说教法之内,唯此胜义般若波罗蜜多最为殊胜,故名心经。
(二)因缘。经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蒭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
若不说明此经因缘,即不能了知于何处,于何等众宣说,为了说明于何处,于何等众所说,故说因缘。“如是”者是说以下之经义,由此断除虚构增益和损减。“我”是表现前亲耳听闻,因为仅有现前听闻,但并没有通达其义。“闻”谓能听闻之耳根由识所取之词义。“一时”者谓一次听闻,前时或后时。“薄伽梵”(世尊)谓永断见道所断和修道所断的一切烦恼,故名薄伽梵。问:于何处宣说耶?答:是故说言“在王舍诚”,因彼城特别殊胜,故名王舍城。彼城广阔住于何处尚未确定,是故则说“鹫峰山中”,因彼山高大,如鹫鸟形,故名鹫峰。摧伏一切烦恼故名“苾蒭”,由诸外难不可转移,名之为“僧”。“大”谓数多及功德广大,故名为大。自己为求安住无上菩提,故名“菩萨”。为安立一切有情于不住涅盘地故,名为“摩诃萨”。“俱”者,当知是由修圣道者共所俱住。即由此等,说明于何时,谁于何处,宣说何等教法。那未,是何时耶?谓于一时之时宣说。由谁宣说?由薄伽梵。由此说明大师圆满。于何处宣说?于王舍城鹫峰山中,由此说明住处圆满。于何等众宣说?谓于大苾蒭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众,由此说明眷属圆满。
篇6:《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说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心经》。一卷。唐朝玄奘大师(602?-644)译。师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褘。世称唐三藏。我国四大翻译家之一,法相宗的创始人。自幼从兄诵习经典,亦嫺熟儒道百家典籍。初住洛阳净土寺,历学大小乘经论。唐武德五年(622)受具足戒,又学律部。后复从道深受《成实论》,就道岳学《俱舍论》,听法常、僧辩讲《摄大乘论》。因慨叹众师所论不一,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可适从,于是誓游天竺,以问惑辨疑。贞观三年(629)西行,孤身涉险,途经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但念观世音菩萨及《般若心经》,于是得免一切艰难危险。师于印度求法,游学十七年,行程五万里。贞观十九年还抵长安,请回佛经梵文原典六五七部,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即是其中之一。师译经忠于原典,后代译经家称玄奘以前所译诸经为旧译,自玄奘以后所译诸经为新译。着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为佛教史学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亚的史地、文化,乃至中西交通史上的重要文献资料。
般若波罗蜜多,是梵语的译音。般若,意译为智慧,但是与通常所谓的智慧不同。因为世智辩聪的智慧是不究竟不圆满的。而般若是诸佛之母,如大火炬,是观照的智慧,是出世清净智慧,在中国无相当的名词来代替,所以沿用原音,不过在说明其意义时,仍作智慧解。波罗蜜,意译为到彼岸,是说明远离生死的此岸到达解脱涅槃彼岸的方法。也就是本经中“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的意义和方法。
心,梵语hrdaya,指心脏,是百骸五脏之主,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此经是佛陀所说,全文二百六十字,是七百余卷般若的精要,二十二年般若谈的心髓,故以“心”名之。
根据史传所载,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此如来一代时教,可以一首偈语概括,即:
华严最初三七日,
阿含十二方等八,
二十二年般若谈,
法华涅槃共八载。
这意思是说,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觉以后,最初的二十一天,首先宣说《华严经》。其次《阿含经》的教义,讲了十二年;《维摩诘经》、《思益经》等方等经讲了八年;而后花了二十二年的时间讲说《般若经》;《法华经》与《涅槃经》一共演说了八年。
由此可知,在佛陀四十九年的说法中,般若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而《般若心经》又是般若教义的枢要。因此,本经摄如来一代时教,为大藏的总钥,众生的指南,是阐述般若真义的.要典。
本经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显说般若,二是密说般若。今分别略述如次:
一、显说般若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此段文是全经的纲要,直示圣智所证的境界。吾人若能以般若智慧观照五蕴身心世界毕竟皆空,则我自在、境自在、事自在、时自在,如观世音菩萨处处自由自在,一切苦厄皆不可得。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是就五蕴阐明即空。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此段文是承上文色空不二义,总论诸法空观,即进一步说明诸法的真空实相。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此段文是推空相,穷诸法,即各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缘觉十二因缘、声闻四谛、菩萨六度等诸空观,并以“以无所得故”总结照见一切皆空的原因。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谓依般若波罗蜜多修行,能照见一切法空,无人我是非等相对待,三界皆空,人生如梦,远离一切罣碍、恐怖、颠倒、梦想,成就菩萨功德,进而至圆满成佛。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此是引譬喻赞说般若的功德。大神,喻赞般若有极大的力量;大明,喻赞般若能破除一切黑暗愚痴;无上,喻赞般若为一切法门中最上。故依般若可以离生死苦,得涅槃乐;离一切苦,得究竟乐。
二、密说般若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咒语共有十八字,是方便应机为钝根人密说般若,使容易受持,其内容即是般若波罗蜜多的功用。译成汉语即是: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用般若的智慧,让我们速登正觉的彼岸。
本经是流传民间最普遍、最深入的一部经,所以凡是祈祷、祝福、追荐,多读诵此经。玄奘大师一生亦得益于此经。现存最古的汉译本是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其他汉译本有:
篇7:《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说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宋.施护译
上述各种译本的内容,其正宗分与玄奘所译略有差异,但是其主要的意旨则是相同的。又诸译本中以玄奘译文最略,鸠摩罗什次之,其余各译本都有序分及流通分。即前有如是我闻,后有天龙八部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历来一般大众所使用的版本多为玄奘译本,今收录于《高丽藏》第五册、《碛砂藏》第五册、《龙藏》第十六册、《卍正藏》第八册、《大正藏》第八册。
由于《心经》弘传很广,历代不衰,影响宏大,因此古今注解亦最多,除佚失者外,现在尚存者,仍有数百种之多。较重要者有:
□般若心经注 一卷中天竺提婆注
篇8:《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说
□般若心经幽赞二卷唐.窥基撰
□般若心经赞 一卷唐.圆测撰
□般若心经直说一卷明.德清述
□般若心经释要一卷明.智旭述
近代著述有太虚大师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释义》、东初法师的《般若心经思想史》、印顺导师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记》、竺摩法师的《般若心经讲话》、星云的《般若心经讲要》等。
□试论本经主旨。
□如何在生活中观自在?
篇9:《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关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由于根性的不同,也就所见不同而所证亦有别了。若了达苦等生灭已灭者,则见「真谛」理,证偏空涅盘,是二乘的证悟。
话再说回来,如何是「无苦、集、灭、道」?也就是说,菩萨以般若妙智照见苦等当体即是真空实相,清净本然,非但没有世间苦、集二谛的虚妄,就是出世间的道、灭二谛,在真空实相的理体上,也不存在它们的形迹。因为诸法空相中,是没有生灭修证可得的。自性空寂本无生死可了(无苦),亦无烦恼可断(无集),自性具足(功德智慧),本不待修(无道),亦无须证(无灭)。正如天台大师所说:「阴入皆如(真如),无苦可舍,烦恼即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盘,无灭可证。」也就是这个意思。
还有一种说法,因为苦、集所依仍不外是五蕴之法,而菩萨行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既空,则苦、集无所凭借。因为既然失去了生起的要素——五蕴,就自然没有所生的事实——苦集;同时既然没有所灭的对象——苦集,则又怎会有能灭的主体——道灭?由于众生迷故,所以说四谛法以对治之,而菩萨悟故,了知苦等全体即空即真,所以说:「无苦集灭道。」道理就是如此。
此四谛法,可以说是佛教的根本思想,因为一切教典都由四谛开展出来的。但从表面上看来,似乎专属小乘声闻所修之法,其实乃通一切大乘法门,这是怎么样的说法?
「谛」就是真理,也就是「三谛」理:即真谛、俗谛、中谛。而苦、集、灭、道四谛,都各各具有三谛理性。体达诸法皆空是真实的道理,名为「真谛」;体达理性之空不废事相之假,是真实的.道理,名为「俗谛」;体达空、假不二,性相一如是真实的道理,名为「中谛」。迷此谛理为凡夫,悟此谛理为佛、为圣者、为菩萨——对于谛理全迷者为凡夫(不知人人本具天然三谛之性德);中迷者为二乘(二乘迷中、俗二谛,唯悟真谛,故云中迷);少迷者为菩萨(菩萨只迷中谛,已悟真、俗二谛)。反过来说,少悟者为二乘(只悟真谛,未悟中、俗二谛);中悟者为菩萨(已悟真、俗二谛,只迷中谛);圆悟者为佛(彻悟三谛)。凡夫虽全然不悟,二乘虽悟但见真谛;菩萨所悟较深,尚未圆极、只见俗谛;佛则智无不极,悟无不彻,圆证中谛实相理。
由于根性的不同,也就所见不同而所证亦有别了。若了达苦等生灭已灭者,则见「真谛」理,证偏空涅盘,是二乘的证悟;了达苦等,当体如幻即空者,则见「俗谛」理,证但中涅盘,这是菩萨的证悟;了达苦等当体即实相者,则见「中谛」理,证究竟涅盘,这是佛的证悟。
简单地说,「谛」是具有「方便」和「胜义」二门:如审察三界唯苦无乐,此理真实──此「谛」字即作「审实」解,为「方便门」,属小乘。如了达苦等全体即真,各具真空实相之理──此「谛」字即指真理言,是为「胜义门」,属大乘。如《教观纲宗》云:「解苦无苦,而有真谛,况灭道耶?」亦如《法华经》所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由此可知,苦等当体即具寂灭之理。至于解苦无苦,而有中谛,则苦等当体即具实相之理。故本经云:「是诸法空相。」
是以,天台宗依《涅盘经》立「四种四谛」以配合四教:
生灭四谛:如上所说,这是小乘所修之法,为藏教摄。
无生四谛:了达一切诸法如幻如化,当体即空,解苦无苦,不为苦所苦;解集无集,不为集所转;知灭无灭,本无生灭;知道无道,不着法相。此为三乘共修之法,属通教所摄。
无量四谛:了达苦有无量相,一界已具众苦;集有无量相,有八万四千烦恼故;灭有无量相,有诸波罗密故;道有无量相,有八万四千法门故,此为权教菩萨所修之法,属别教所摄。
无作四谛:了达一切法,当体即是实相,无苦可舍,无集可断,无道可修,无灭可证,以实相之体离诸造作,故名无作;此独为大乘菩萨所修之法,属圆教所摄(观自在菩萨即是亲自证悟这种境界)。
此外,我们可以看见大乘菩萨的「四弘誓愿」亦是依于四谛而发的:
┌众生无边誓愿度─苦谛
四弘誓愿┼烦恼无尽誓愿断─集谛
├法门无量誓愿学─道谛
└佛道无上誓愿成─灭谛
如果再深入地研究,不难发现,佛教一大组织的内容,无论原始佛教与后期大乘佛教,均离不开四谛的范畴。由此可见,四谛确实是释尊一代说法的中心思想与大小诸乘一贯的根本教义。不过小乘是断灭现实界因果的苦、集二谛,而入于理想界因果的灭、道二谛;而大乘则是把苦、集二谛转化为纯粹化的灭、道二谛。也就是说,小乘是灭生死证涅盘,断烦恼得菩提;而大乘是了达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从根本上说,大、小乘的不同,乃在于四谛观之不同。由上述所引,足证四谛确乎通于大乘法门:如以变易生死为苦谛,法执未忘为集谛,六度、四摄为道谛,无住涅盘为灭谛;这就是大乘所修之四谛法。
全句的意思是说:没有生死「苦」的感觉,也没有贪爱的「集」因可断,没有寂「灭」的涅盘可证,也没有解脱的「道」法可修;因为自性本来解脱没有生死可舍,本来清净没有烦恼可断,本来空寂没有涅盘可证,本来具足没有菩提可修,所以说是「无苦、集、灭、道」。
四┌苦谛─苦果─世世受生老病死,以有身则苦┐
谛├集谛─苦因─念念起贪爱妄想,则恶业丛集┴世间因果─凡夫迷界
表├灭谛─乐果─灭除生死烦恼,证得涅盘寂灭┐
└道谛─乐因─勤修戒定慧,精进诸道品──┴出世间因果─圣者(佛、菩萨)悟界
以上破声闻四谛法竟。
篇10:浅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浅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照自在,菩萨在修般若观照之时,能够当下不假寻思直捷彻底照见五蕴皆空,而没有丝毫间隔或障碍,明明了了,亲证实相。
接下来解释「观」,它的内容有三种:即空观、假观、中观。
什么叫「空观」?简单来说:即是用般若智,先观一切外境,皆是缘起假象,当体即空,本非实法。次观自身四大假合,终归坏灭,离四大之外本无实我。其次再观六识妄心,生灭无常,离根尘之外,本无自性。
什么叫「假观」?即是用般若智,观一切境,虽体达空义,而不废缘起诸法,能够应物随缘,于一切境上不生执着。
什么叫「中观」?即是用般若智,观一切法,皆是中道,彻证性相不二,色空不异之理,不取不废,圆融无碍。总之空观不着一切法(知诸法无性),假观不舍一切法(达诸法如幻),中观圆融一切法——虽不着而同时不舍,虽不舍而同时不着(了诸法非有非无,不生不异)。观自在菩萨,即是由此三观而得自在。
其次「自在」亦有三种:
一、观境自在,是说菩萨用般若智,照了真如之境,于一切法圆通无碍。
二、观照自在,菩萨在修般若观照之时,能够当下不假寻思直捷彻底照见五蕴皆空,而没有丝毫间隔或障碍,明明了了,亲证实相。因其所修的观照工夫有如是甚深造诣,所以称之为观自在。
三、作用自在,菩萨行深般若,亲证法身本有,从体起用,一切神通作业皆得自在,能随缘赴感,分化无碍。又自在即指「自」性常「在」不变(菩萨由「观照般若」证入「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就是真如自性,此性乃万古不变,历劫常在;常在即是实在。五蕴幻妄就是不实在,唯此真如自性方为真正之实在)。由于菩萨修习深妙般若,亲证「自」性常「在」之理,而得解脱觉悟,是故称之为观自在菩萨。又以「自在」明「观」,正显示菩萨的自在是由般若观慧而得来的。
总括而言,「自在」不出体、用二义;前面所说三:观境、观照、作用,是属「用」方面(「观境」是明所观之境自在;「观照」是明能观之智自在,此二属智、属因、属自利;「作用」是明度生自在,属悲、属果、属利他)。后一说所谓「亲证自性常在」,是属「体」方面。前之观智修习无非要证明自性常在;后之悲心度生又莫不根据此理。以上菩萨「别名」——「观自在」的意思已讲完。
接着再讲「通名」——「菩萨」。「菩萨」二字是梵语音译略称,具足应云「菩提萨埵」,因我国好简,略去二字。「菩提」意译为「觉」,「萨埵」意译为「有情」,合言之为「觉有情」(有情即是众生。旧译众生,新译有情。「众生」则连无情之生、植物亦兼含在内,实不及有情二字较为确切。凡有知觉、有精神活动者,皆称为有情,含有情识、情见、情爱等的意思,指人及一切动物;凡有生命者都包括在内。今单就人类而言,「觉有情」就是觉悟的人。)即上求佛道以「自觉」,下化有情以「觉他」;换言之,以「菩提」佛果为上求,「萨埵」有情为下化(「菩提」是所求之果,「萨埵」为所度之生),故称「菩萨」。
因此,菩萨的基本条件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是智慧的追求;下化众生是福德的培植。前者是智,属于理,为自利;后者是悲,属于事,为利他。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具备了上求佛道的精神,与下化众生的责任,悲智双运,自利利他,就可以称为「菩萨」。详细地说,「菩萨」有三义:
一、自利——自觉,谓菩萨是已经「觉」悟了的「有情」(不是一般在迷的有情)。另一说:菩萨能分证如来「觉」道,然而尚「有」微细「情」见未尽;即使是等觉菩萨,尚且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断,虽「觉」而尚「有」、「情」见在,所以称为「觉有情」。(此处「觉」字是指菩萨自觉,「有情」是指菩萨自己)
二、利他——觉他,谓菩萨不但自己觉悟,而且能以大悲心于生死苦海中去开「觉」其他在迷的「有情」,使之同归觉道,同得解脱,故谓之「觉有情」(此处「觉」字指「觉他」,「有情」指一切众生。)
三、自他兼利——自觉觉他,谓菩萨广修六度万行,在希望成佛,要成佛,不得不广度众生,所以菩萨是上求佛道之「觉」(自利),下化「有情」之迷(利他),是故被称为「觉有情」(此处「觉」字指佛道,「有情」仍指一切众生)。
因此,必须具足以上三种意义才能称得上是「菩萨」。我们如果要立志成为菩萨——就要彻底地实行「上求下化」;一个彻底「上求下化」的人,他就是菩萨;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可以成为菩萨,只要我们有着与菩萨一样的行愿就可以了。(本经,照见蕴空句是「智」的'作用,度苦厄句是「悲」的作用;此为菩萨「悲智双运」的一种表示。又蕴空句明「无我」,是属修行方面——自利;度苦句明「大悲」,属救济方面——利他。此亦是表示菩萨之无我大悲,自他兼利的意思。)
「观自在菩萨」的意思,也就是说:
能够「观」察诸法实相之理,得大「自在」,不为境界所转,又能救度迷苦众生,具有「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精神,所以称之为「观自在菩萨」。
★ 心经广义 释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释 华梵法师(整理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