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jianfeng834”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心经》的四种阅读,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心经》的四种阅读,欢迎阅读分享。
- 目录
篇1:《心经》的四种阅读
《心经》的四种阅读
我们尝试变换多种角度来阅读,常常会有不同的收获。能够在这个视线高度发达的今天,恪守阅读的习惯,并尝试多状态、多视角、多时次下的阅读,往往会收获常读常新、时有发现的乐趣。当然,这样的读物必须经典耐读。张爱玲的《心经》可以称得上是这样一部作品,让人常读常新,收获一种层层发现的乐趣,一种原发性阅读的快乐,以及一种层层探究研讨的快乐。
一、重读:许太太,一个痛惜生命、人性温暖的女性
张爱玲小说一般都会被快速翻阅过的,然而常常印象模糊。在不经意中,会下意识地拿起张爱玲的小说再读一遍,这样的情形是很自然的。张爱玲的小说毕竟会让人获得阅读的快感,而在重读中,当看了大半的内容,蓦然回想起自己原是看过的,却已不忍释手,因为重读之下,竟生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受来。《心经》就是这样一部小说,对于一个中年女性来说,重读《心经》,会生出许多别样的感受来,尤其是小说中的一个很少出场的人物――许太太,会在阅读中突现出来,鲜明起来,带着女性特有的感觉与理解。
那么,许太太是怎样一个人物呢?她是许小寒的母亲,许峰仪的妻子。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她是一个爱丈夫、爱女儿,有知识的新女性,然而,在一个外人看来近乎完美的家庭中也会生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来。她没有想到她会因爱而失爱,遭遇爱的凌迟。
这实施爱的凌迟的刑罚的人不是别人,是许太太自己的亲身女儿――许小寒!然而,母亲对于这样一份处罚是极其冷静而坚强的,她明白自己已经失去了丈夫对自己的爱,她不能再获得这样一份她最需要、最渴望的爱了。对于自己失去的爱,她没有抱怨、没有复仇,恰恰相反,她以德报怨。因为她面对的是她生命中最爱的两个人,一个是她的女儿,一个是她的丈夫。对于女儿,许太太说:“我怎么能恨你呢?你不过是一个天真的孩子!”“你怪我没早管你,现在我虽然迟了一步,有一分力,总得出一分力。”对于举刀一块一块地割碎了自己与丈夫之间的爱、施行爱的凌迟的女儿,她有的只是宽容与至爱,因为在母亲眼里,“要紧的倒是你――你年纪青着呢。”这就是母亲了,她非但没有责怪对自己处以爱的凌迟的女儿,反而在承受着无爱的极大痛苦的同时匀出一份余力去挽救正滑向深渊的女儿。对于丈夫,许太太也没有抱怨,而是更多一份理解与宽容,眼看着丈夫抛妻别女而去,许太太道:“不让他们去,又怎样?你爸爸不爱我,又不能够爱你――留得住他的人,留不住他的心。他爱绫卿。他眼见得就要四十了。人活在世上,不过短短的几年。爱,也不过短短的几年。由他们去罢!”没有怨没有恨,有的只是更深的一份理解与宽容,这就是爱,一份真正的更为深切的爱。
小说给人印象最为深切的莫过于许太太的两次收拾行装,一次为丈夫,一次为女儿。
许太太推门进来,问峰仪道:“你今儿回家吃晚饭么?”
峰仪道:“我正要告诉你呢。我有点事要上天津去一趟,耽搁多少时候却说不定。”
许太太道:“噢。几时动身?”
峰仪道:“今儿晚上就走。我说,我不在这儿的时候,你有什么事,可以找行里的李慕仁,或是我的书记。”
许太太道:“知道了。我去给你打点行李去。”
峰仪道:“你别费事了,让张妈她们动手好了。”
许太太道:“别的没有什么,最要紧的就是医生给你配的那些药,左一样,右一样,以后没人按时弄给你吃,只怕你自己未必记得。我还得把药方子跟服法一样一样交代给你。整理好了,你不能不过一过目。”
峰仪道:“我就来了。”
这就是许太太与丈夫最终告别的情景,外表的沉静里有着怎样一份哀伤与决绝了,而爱的理智又全部掩埋在对于丈夫身体的细心关照与体贴上,正是这样一份沉静、理智与关爱,即便是感情上决绝彻底的许峰仪也不得不听话地应承下来:“我就来了。”
许太太为丈夫收拾的自然不会是张妈们所能收拾的普通的行李,而是“最要紧的”药,这是她对于丈夫的一份贴身贴心的关爱,只怕“以后没人按时弄给你吃,只怕你自己未必记得”,许太太说:“我还得把药方子跟服法一样一样交代给你。”这是她最终要清点的自己对丈夫的爱,然后把它们交给丈夫。
对于这样一个早已不爱自己而自己依旧爱着的丈夫,许太太爱而不怨,她没有死死地抱住已经失去的爱,而是理智地放飞了丈夫的爱,让自己所爱的人去追寻新的欢爱。寻常女子,胸襟开阔如此!
许太太何以会有如此开阔的胸襟,深沉的爱意?细细地看去,才懂得,这是出于许太太对于人的一份理解:“人活在世上,不过短短的几年。爱,也不过短短的几年。由他们去罢!”许太太面对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丈夫,还有丈夫所爱的人,是“他们”,是“人”,不仅仅是作为个体的人,更是作为具有生命共性的人,是这样一种具有普遍生命意义的人,或者说就是生命!面对生命,人哪里能够局促于一己小我之失呢!正因为有着这样一种对于生命的普遍爱惜,对于爱的诚挚的追求,对于生命美好的满心欢喜,她才会忍受住自己被切割的爱的破碎的痛,去沉静地圆满着他人的爱的憧憬与梦想。就是面对割裂了自己爱的丈夫,忍着痛,她把满心的爱都给了丈夫,亲手放飞了丈夫的爱!把痛留给自己,把爱还给丈夫,还给生命!丈夫是让她伤痛的人,她有恨,但生命却不可耽误,人生短促,爱也匆匆,她懂,她也是过来人,生命对于爱不过几年而已,维系婚姻的不仅仅需要爱,更需要理解,不仅仅是对于夫妻的理解,还有对于家庭的理解,更是对于人的理解、对于生命的理解。
正是这样一份对于夫妻、对于家庭、对于人、对于生命的理解与珍爱,她放飞握在自己手中的爱,放飞了对于丈夫的爱,放飞了逐爱的丈夫!
然而对于女儿,则相反,她断然回收起女儿手中的爱,这是理智而果敢的。
许太太对于女儿不正常的爱,之所以一直未加阻止,并非缘于禀性上的缺陷,而是因为一个正常母亲对于丈夫、女儿的天性的信赖、呵护以及起码的道德感、人的良知,都使她不能认清并正视已经出轨的现实。作为一个母亲和妻子,哪怕有一丝这种怀疑的念头,都会让自己产生一种罪恶感的,所以,在平常的道德良心与现实的可疑事态中,她怀疑又自责,仿佛麻木,显得迟悟,其实一直在怀疑、自责与痛苦中挣扎。许太太道:“你叫我怎么能够相信呢?――总拿你当个小孩子!有时候我也疑心。过后我总怪我自己小心眼儿,‘门缝里瞧人,把人都瞧扁了’。我不许我自己那么想,可是我还是一样的难受。有些事,多半你早已忘了:我三十岁以后,偶然穿件美丽点的衣裳,或是对他稍微露一点感情,你就笑我。……他也跟着笑……我怎么能恨你呢?你不过是一个天真的孩子!”当她一旦认清事实的真相的时候,她蓦地变得行动果敢、坚决而有力。她狠狠地打了女儿一巴掌,敏捷地追赶女儿,机智地把女儿哄骗上车,当女儿得知真相要下车的时候则威严地“喝”止住女儿……这实在是一个极其强硬有力的母亲,绝非平常病弱之态。
文中写许太太为丈夫打点行李,是通过对话的方式间接地表达的,而写她为女儿收拾行李,则是通过直接描写的方法来表现的。
小寒在床上哭一会,又迷糊一会。半夜里醒了过来,只见屋里点着灯,许太太蹲在地上替她整理衣箱。雨还澌澌地下着。
小寒在枕上撑起胳膊,望着她。许太太并不理会,自顾自拿出几双袜子,每一双打开来看过了,没有洞,没有撕裂的地方,重新卷了起来,安插在一叠一叠的衣裳里。头发油、冷霜,雪花膏,漱盂,都用毛巾包了起来。小寒爬下床头,跪在箱子的一旁,看着她做事,看了半日,突然弯下腰来,把额角抵在箱子的边沿上,一动也不动。
许太太把手搁在她头发上,迟钝地说着:“你放心。等你回来的时候,我一定还在这儿……”
这里表现的完全是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慈爱以及全部的关爱,不存在任何一丝情人争爱的意味,母爱包容了一切,净化了一切。
许太太为丈夫打点行李前说:“我还得把药方子跟服法一样一样交代给你。整理好了,你不能不过一过目。”在爱的退守中依然有着自我的尊严与矜持,让一心向外的丈夫也不得不缓一缓神,收一收心。而为女儿打点行李,许太太付出了全部的心力,尽管对自己施与爱的凌迟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女儿,然而,许太太毫不计较,毕竟她所面对的不仅仅是爱的行刑人或是情敌,更重要的是自己深爱的女儿,一个年轻轻、活泼泼的生命。她要用尽自己全部的力量来挽救女儿、挽救一条站在爱的悬崖边上的生命!她忍着被爱切割的痛苦,把属于女儿的一切都包了起来,也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包放进去了。她痛着,爱着,拼力撑持着,挽救着,这一切都使她疲惫不堪,在一阵拼搏与奋争之后,甚至变得“迟钝”了,兀自自慰慰人道:“你放心。等你回来的时候,我一定还在这儿……” 然而,这种自慰慰人终究显得那样的虚弱:“你放心……我……我自己会保重的……等你回来的时候……”话就此戛然而止,让人不由得心生疑虑:当小寒回来的时候,她是否还在那儿?那种应允中难以掩饰的艰难,伤痛后必将面临的空漠,都让人不敢思量那未尽之言。全篇即此结束,那意味直让人想起《红楼梦》黛玉临终之言:“宝玉,你好――”那言外之意总让人咂摸上半晌。只是这余味中并非黛玉的遗恨与悲凉,倒更多全力拼搏后带有一种余弱、喘息与不济中的挽救生命的庄严、神勇与大气!许太太的弱不胜言里有着对于生命挚爱、呵护的豪勇与伟力,让人掩卷而叹:即便最孱弱的生命也能勃发出生命非同寻常的伟力,最弱的往往恰恰是最强大的。而这种伟力恰恰来自对于生命的通达与了悟!
张爱玲笔墨中的大气就是这样一种平和中的伟大、简淡中的通透、淡泊中的执着!这就是张爱玲的可喜处了。
张爱玲小说中,许太太实在是一个难得的有着坚强个性、善良美德、良好教养、聪慧头脑、宽厚心灵的女性,迥异于曹七巧这样的女性。她用一颗饱受了爱的凌迟的伤痛的心灵,宽爱着她那弃她而去的丈夫,挽救着正在滑向爱的迷途的女儿,她以德报怨,忍痛救女,热爱生命,爱惜青春,面对伤害了自己的丈夫与女儿给予了对于生命与青春的最大的理解与宽容。这是一个闪耀着智慧理性与生命人性的女性形象,是一个有着温暖人性、明达智慧的母亲与妻子。
原来,张爱玲笔下有黄金枷锁下的曹七巧,也有痛惜生命、人性温暖、宽厚明达的许太太。
二、赏读:于世俗中传奇,直抵人心之经
张爱玲的视角何等犀利,脱落了世相的纷繁,直达人情;笔墨何等简练,不长的篇幅,直指人性。
张爱玲的作品贴近人性人情,并且,常常是纷披人之常情,直达人情微妙处,笔触直抵人性深邃难到处。《心经》便是这样的好作品。实际上,《心经》讲的不过是一个男人有外遇而使一个家庭破碎的故事,然而,这不过是这个故事最表层的外壳而已,倘若小说当真照此俗事俗说,这故事便真的俗不可耐了,这也就绝不是张爱玲的笔墨了。张爱玲的本事,就在于她能够在这世俗的故事外壳下,能够深入到故事的人情人性的内核。她剖开故事的表层,一层层地发掘下去,直抵人心之经。张爱玲的故事永远是自然而然的,再荒谬的故事在她手里也有其内在合理的发展逻辑。《心经》就是这样。乍看之下,男人有了第三者,身为丈夫、父亲的许峰仪抛妻弃女、另结新欢,故事很俗,很平常,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既世俗又平常的故事的外壳下,自有张爱玲不同寻常的发现与天才的眼光,她用的是近乎理智的洞悉人情人性的眼光来看这样一段貌似平常实则内藏奇情的故事的。这段奇情就在于父亲许峰仪与女儿许小寒之间的父女恋情上,这使一则平常的故事增添了一种传奇的色彩。父女之间的天伦之爱随着时间的流逝转变为父女恋情,这几乎是荒谬得不合情理的,然而,在张爱玲的笔下,却让人觉得尽在情理之中。备受父母宠爱的女儿许小寒在父母的娇宠中不知不觉地产生了一种恋父情结,处处与母亲作对,争夺父亲的爱,母亲对于女儿的爱是天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一天天的长大与对父亲占有欲的膨胀,父母之间的夫妻之爱被扼杀了,夫妻无爱,则助长了父女之间的依恋,更使父女之间的天伦之爱发展成父女恋情,这份奇特的感情使父亲感到的不是幸福,而只能是痛苦而已,父亲峰仪为此就曾郑重地问过女儿:
“小寒,我常常使你操心么?我使你痛苦么?”
小寒道:“不,我非常快乐。”
峰仪嘘了一口气道:“那么,至少我们三个人之中,有一个是快乐的!”
小寒嗔道:“你不快乐?”
峰仪道:“我但凡有点人心,我怎么能快乐呢?我眼看着你白耽搁了你自己。你牺牲了自己,于我又有什么好处?”
其实女儿自己也知道,她“需要一点健康的,正常的爱”。父亲更是早想结束这种不正常的关系,他对女儿说:“小寒,我决定了。你不走开,我走开。我带了你母亲走。”当女儿自己提出需要一点健康的、正常的爱时,父亲峰仪只是淡淡地道:“我是极其赞成健康的,正常的爱。”
这是多么奇异的父女恋情,几近荒谬,却又近乎人情。作品中对这份感情有过这样的对话描写:
峰仪斜倚坐在沙发背上,两手插在裤袋里,改用了平静的,疲倦的声音答道:“我不怪你。我谁也不怪,只怪我自己太糊涂了。”
小寒道:“听你这口气,仿佛你只怨自己上了我的当似的!仿佛我有意和我母亲过不去,离间了你们的爱!”
峰仪道:“我并没有说过这句话。事情是怎样开头的,我并不知道。七八年了――你才那么一点高的时候……不知不觉的……”
啊,七八年前……那是最可留恋的时候,父女之爱的黄金时期,没有猜忌,没有试探,没有嫌疑……小寒叉着两手搁在胸口,缓缓走到阳台边上。沿着铁栏杆,编着一带短短的竹篱笆,木槽里种了青藤,爬在篱笆上,开着淡白的小花。
这种奇异的父女恋情就是在这样一种“不知不觉”中“没有猜忌,没有试探,没有嫌疑”的“父女之爱”中产生的,荒谬得合乎人情。
在父亲感情空缺无着又痛苦无路之际,遇见了与女儿相像的绫卿,于是感情发生了极自然的转移。最终,父亲从这不正常的恋情中解脱出来了,伤痛的终究是母女两人而已。
父女恋情这看似生活中的一段奇情异事,但张爱玲从人物特有的思想感情的发展与人情人性出发,还人心之本愿,还生活之本相,让我们发现爱的天伦之乐竟会在不知不觉中走向爱的奇情之苦,而这样一份父女奇情往往隐藏在人所不察的普通的抛妻别娶、移情别恋的寻常社会现象中。张爱玲就是要在人们看似寻常的生活现象中揭示深藏其中的难以让人觉察的隐情。这才是张爱玲小说要告诉读者的内容,也是小说的高明处,她总能从平常习见的事物中洞穿问题的真相。一方面,她把父女恋情这样一段奇情放还到生活本有的状态中,让人觉得这样一份感情其实是极自然的一种父女情感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她又把这样一段奇情异事置于世俗习常的移情别恋的社会现象中,深入到世相的深处,直抵人心的隐秘,从而揭出世相中的真实隐情。
张爱玲的本事外在于能够把一个平常的第三者插足、婚外恋故事的外壳,深入到故事的中心――父女情结导致婚外恋,使得平常的故事,一个故事套着又一个故事,一层一层地剥着故事的皮里,让读者直接吮吸到故事的汁液,发现故事叙述的核心。她能够在平静的叙述中,准确而犀利地揭出故事的本相、人性的真相。这一故事撼人心魄处,就在文末,作者让小寒幡然醒悟:“小寒哭了起来。她犯了罪。她将她父母之间的爱慢吞吞地杀死了,一块一块割碎了――爱的凌迟!”
“爱的凌迟!”这便是张爱玲天才的语言!这里有她对人生世相的洞察,有她女性特有的观照,有她对于家庭关系微妙变化的发现,有她对于直抵人性本质的洗炼揭示。故事叠套着故事,是小说家张爱玲的本事,而对于爱的凌迟现象的揭示,则是张爱玲的天才的表现。如果前者表现了她的小说艺术的宽度的话,那么,后者则表现了她的小说艺术的高度,摆脱了叙述家庭琐事的庸常,达到剖析人性本质、揭示生命特殊关系现象的高度。这便是张爱玲小说的可看处。
喜欢张爱玲就是喜欢她在小说中对于人性、人生与爱的了悟、通透的理解以及畅朗的直白,总也给人一种搔着痒处的惬意与快感。比如,许太太对于爱的凌迟的解脱,便来自于她对于生命、对于人生了悟与洞悉与体察:“他眼见得就要四十了。人活在世上,不过短短的几年。爱,也不过短短的几年。由他们去罢!”就这样,在见人见爱中,一己之痛算不得什么了。对于自身痛苦的解脱便缘于这样一种对生命、对人生的普遍的珍重与爱惜。这是一种对空耗生命的不忍、对生命绚烂的爱的珍惜、对人生匆促的理解、对生命美好的挽留,没有这样一种对于人性、人生的通透了悟,是绝难做到“由他们去罢”的宽怀的。爱的凌迟之痛,岂是轻易能够释怀的。张爱玲自己对于人性、人生的通透与了悟赋予了她笔下的人物也拥有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宽厚与通达,使人物具备了一种别样迷人的魅力。这种魅力就来自于张爱玲自己,一方面她对于人性的褊狭、人生的'悲哀有着通透的认识;另一方面,她更具有对人、对生命的无比珍视与爱惜,因此,到她笔下,痛苦中的人物又具有别样宽厚与仁慈的光彩。
三、延读:《心经》的文化背景及其生成
张爱玲的这篇《心经》写于一九四三年七月,在那样一个岁月里,许多作家都不自觉地关心社会、关心政治,在作品中大量地表现时代、表现社会,张爱玲却不刻意追求小说主题的高深,宏大题材的表现,她关心的是家庭,是爱,是人生,是人性,她只写自己熟悉的内容,她只忠实于自己对于人生对于人性的认识与思考,表现自己的艺术审美与趣味。这使她的小说与时代主流不合,同时,也使她的小说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来,让人发现艺术的真诚所散发出来的特有的魅力。
另一方面,《心经》于一九四三年由《万象》月刊刊载,其时,张爱玲不过二十三岁,这一年也恰是张爱玲小说创作旺盛的开始,期间,张爱玲小说中最通行也最为人称道的一些作品几乎都在这一年写就,比如《倾城之恋 》《金锁记》等,这意味着《心经》这篇小说同样代表了张爱玲小说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从一九四三年到一九四五年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最兴盛的时期,其时,张爱玲恰是二十三岁到二十五岁的年龄,正是她生命最为美好的时候,之后,诚如她对胡兰成说的那样,花儿自此委顿了。二十三岁,正是青春美好的时节,一方面是最易感的年龄,另一方面又显得社会经验不那么丰富,使得张爱玲这一时期有一定的小说题材局限性,她的小说创作更多地依赖个人生活体验,而这一年龄段的她对于生活体验最为深切的是家庭、爱、人生命运、生命感悟、人性的隐秘,这些也就成就了张爱玲小说表现的基本内容。因此,从内容来看,《心经》依旧没有脱出表现家庭、从家庭人物关系反映人、爱、生命与人性这样的窠臼,只是张爱玲的眼光更为独特,并能发现常人未到的深度,甚至,张爱玲小说中对于人、对于生命、对于人性的思考、感悟大大突破了常人的眼光与年龄的局限,你几乎不能确定对于爱的凌迟这样一种现象竟然出自一个年仅二十三岁的女性之手,对于这样一种现象的揭示,甚至远远超出张爱玲所在的时代。从小说的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这样一些形式方面的因素来看,《心经》有对旧小说与西方文化的继承,也有她小说艺术的独创与突破。
从《心经》这篇小说中,我们不难发现张爱玲的小说艺术上的文化传承,主要受《红楼梦》小说艺术与西方文化的影响。
张爱玲八岁开读《红楼梦》《三国演义》,她的小说受《红楼梦》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学界也有诸多研究,在此无须赘述。就这篇小说而言,在家庭题材、家庭人物关系、家人间的爱的表现就是《红楼梦》小说的传统,至于语言表现的准确、恰到好处更是有一种相仿的审美追求。艺术审美的偏好显然深深地影响了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而这篇小说恰恰表现了她对于《红楼梦》小说艺术的心摹笔追。另一方面,《心经》这篇小说同时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比如女儿小寒的恋父情结,让人联想到古希腊戏剧中的俄狄浦斯王的恋母情结。小说中的人物各有其命运,而人物的不同命运恰恰是由人物的不同的个性决定的。这就与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决定人物命运相仿。
四、研读:《心经》的意义与贡献
显然,张爱玲自己是极看重这篇小说的,她没有把这篇小说命名为“第三者”、“幸福家庭”、 “父亲的情人”、“恋父”这一类普通的或招人眼目的文题,而命名为“心经”,这是自有其深意的。
在中国,只要稍有一点中国文化常识的就知道,能够称得上“经”的,该是些什么样的作品,而对这篇小说,张爱玲竟大胆地称之为“经”,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对这部小说的另眼看待了。并且,这部小说被张爱玲命名为“心经”,足见张爱玲自己对于这部小说的格外看重。细读之下,觉得这篇小说确实称得上是一部心灵的经书,这是一部勘察人心的经书。
小说题为《心经》,它表现的绝不会只是一种普通的家庭之爱、男女之恋而已,而美好的天伦之乐在一种不知不觉中蜕变成一种毁灭性的爱的,及小说中的人物又是如何经受这种心灵敢爱的历程的。
在佛教中,《心经》也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黄念祖老居士认为,《心经》即“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摩诃”就是大、多、殊胜三方面,“般若”也是梵文,也即欲常所谓“智慧”,“波罗蜜多”即“到彼岸”,所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大智慧到彼岸。而“心”的涵义有两个:一是中心,心要与核心的意思,一是指人的本心,真心。“经”的涵义是贯摄常法。贯通古今(贯),广摄一切(摄),此理常然(常),永为法则(法)。济群法师认为:“世间的智慧是有限的,是夹杂着烦恼的,是有缺陷的,它不足以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般若智慧则不然,它是无限的,是清净的,是圆满的,它能通达宇宙人生真相,彻底地解脱人生烦恼。”因而,把《心经》看成是:“人生的大智慧”,并且是“解脱痛苦的原理”。元音老人则认为是“佛的契机契理之教”。佛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由此,我们可以探知,张爱玲把这篇小说题为《心经》,自有其深意。
作为一部堪称“心经”的小说,就在于它揭出了人所未察的“爱的凌迟”现象的存在,同时也表现了对于生命的了悟才拥有对于生命最大的宽容这样一种独特的生命现象。它让人们认识到,心灵的宽度与高度来自于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
关于“爱的凌迟”现象的揭示,在文学史上应有其特殊的意义。如同鲁迅作品《阿Q正传》中对于人物的“精神胜利法”的揭示一样,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往往就在于对某种普遍现象的揭示上,《心经》这篇小说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爱的凌迟”现象的揭示。
小说《心经》借许小寒之口揭示了这样一种爱的凌迟现象。表面上看,是许小寒对她父母实施了爱的凌迟,而实质上,是父母对女儿的不恰当的爱,造成了小寒对父母爱的离间甚至凌迟。这种爱的凌迟始于何时,作品中的人物无人明白,无人记得真切,但孩子或许可以无知而无罪,父母却不能那么坦然,往往需要真诚地追忆、反思并面对。我们从中不难看到,小寒之所以会在七八年后对父母实施爱的凌迟,正是由于七八年前父母对小寒爱的不当,父亲对女儿过分的宠爱以及母亲对女儿管教的疏忽,才会让小寒的恋父倾向在不知不觉中生长出来、蓬勃起来,并且,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到,父母对孩子爱的不当往往并非缘于重大事故,而恰恰只在日常生活的一笑一颦间,小寒对于父亲爱的占有欲望也只是对母亲着装的嘲笑上,而父亲对女儿这种不当行为也只在一笑间而已,并未觉出有何不当,因而在无意中助长小寒对母亲的失敬。可见,许多重大的问题常常隐含在人所未加关注的细节与寻常小事中,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小说好就好在没有简单地把夫妻离婚归罪于外在的因素,归咎于绫卿,而是深入地探究父母的离异恰恰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对孩子的全身心的爱,不加设防的爱,致使女儿对父亲的爱的占有欲的不恰当的夸大、滞留而造成了对父母爱的离间。小说竭力渲染小寒的家庭是最为同学欣羡的“理想家庭”,父母对于小寒这样一个独生女儿非常宠爱,更重要的是,父母与孩子间的那种平等、朋友般的关系,是其他同学所不能比拟的。小寒因此而开朗活泼、自由自主,她可以邀请同学在家里开生日party,可以在家里随意奔跑,喊叫玩闹,她的父母爱她、懂她、理解她,能够给她提供最为舒适自在的家庭环境,然而,这仅仅是一方面或只是表象,潜藏在这爱的甜蜜的背后却是另一种状态,那种甜得发腻的感觉,小寒败坏了正常的父女之爱、母女之爱这样一种天伦之乐。她对父亲的童稚时期的依恋长大后发展成了对父亲的占有欲,与母亲争夺父亲的爱,从而造成了父母女儿三方痛苦的爱的凌迟。小说写小寒对于父母的爱的凌迟,这是表象,隐藏在后的,恰恰相反是父母对小寒的健康人生、健康爱情的爱的凌迟。在爱的凌迟现象中,受害者往往同时也是罪孽的始作俑者这种特殊的现象,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方面。再则,我们也应当关注,这种爱的凌迟往往是一种缓慢的、细微的令人难以觉察而在最终又成为一种极其致命的杀戮!这与《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表现出来的主题是有所区别的。这是一种温暖的带着温厚人性的未经察觉的杀灭,犹如大学实验室对于青蛙所做的实验一般,是一种让青蛙自在地游弋于水中,而在不知不觉中加温直至青蛙死亡的那种温暖的杀灭。在我们身边,有多少种杀灭,是这样一种富于温情的杀灭呢?我们还不曾予以重视,而张爱玲早在一九四三年《心经》这篇小说中就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种现象。
小说爱的凌迟现象的揭示对于今天父母与孩子间的爱的维持、发展以及正常健康的维护,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张爱玲小说的“爱的凌迟”现象的揭示,在当时或许是她天才的发现,而在今天仍然是值得人们高度重视的一种现象。
或许,现在读上一世纪四十年代的一个二十三岁的天才女作家写出来的小说后,放言说去,未免多了一点自说自话的味道。好在作品既成,读者自在,阅读无忌。读过,想过,写过,便有一份欢喜了。
篇2:心经的四种解释
心经的四种解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
《一解》
二百六十字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即是 → 六百万字(六百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浓缩。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人)(修行)(法)(见性)(解脱)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解说性相)(性相不离)(性相不二)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解说实相)(一切法毕竟空)(空无分别对待)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实无五蕴)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实无十二处)(实无十八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实无缘觉十二因缘)(实无声闻四圣谛)
无智亦无得
(实无般若波罗蜜)(实无得一切果位,声闻、缘觉、菩萨、佛)
以无所得故。
(一切法毕竟空)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一切菩萨皆因般若波罗蜜多法)(而究竟解脱)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也皆因般若波罗蜜多法)(证得无上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赞叹般若波罗蜜多法)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上为理入,此为事入。权巧方便而设施此咒。)
《二解》
学佛之人,当修「般若」智慧,方能离苦得乐,解脱自在。这是一部教导行者,离相破妄,悟得真心的经典。
如《金刚经》所言:「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的道理一样。不要只看外在的经文,而要观照内在的心经,才能识得此经之真义。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行者,应时时如实观照身心世界,「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日久行深,必能如菩萨一样,达到自在解脱。
由于工夫下得深,而「照住」得定,以达到「照见」本性,明了五蕴心色二法,幻化不实,皆是空无自性的假相,故《金刚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明白这样的真理,就不再起妄想、执着,故能度脱一切苦厄,而大自在。
舍利子!
行者,莫以为照见五蕴皆空,就掉入断灭空,《金刚经》言:「于法不说断灭相。」此是真空生妙有,妙有不碍此真空。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一切现象作用,不离开本体,因有性空的理体,故能产生缘起的妙有,故六祖言:「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然性空的理体,也藉缘起的妙有,方能显现,故六祖言:「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缘起的现象,当体即空,故六祖言:「一切即一。」空含一切山河大地,心包太虚,故六祖言:「一即一切。」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想行识」亦因缘所生法,故我说即是空,只是假名「五蕴」。若能明白「色」、「空」的真义,则不落空有二边,即能契入中道实相。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法华经》言:「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故言:「诸法空相。」所以诸法实相之「体」,本无生灭,故六祖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其「相」,本无垢净,故复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其「用」,本无增减,故又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六祖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四大假合,五蕴本空。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而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为十八界,皆是五蕴的延伸,既然五蕴本空,故十八界体性亦空。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二乘人,我执已破,法执尚存。故缘觉乘,不可执所悟之十二因缘,其法本空。
无苦、集、灭、道。
声闻乘,也不可执所悟之四圣谛,其法亦空。
故《金刚经》云:「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二乘人不执,方能超凡入圣,故须菩提云:「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无智亦无得。
菩萨乘,仍不可执所行之六度,不可取所证之佛果。故《金刚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已离诸相,方名菩萨,故复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此「智」,为六度;此「得」,为佛果。菩萨乘,依六度而行,但不可执法相,故《金刚经》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亦不取所证之果,故复云:「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既是如此,佛当初又何必说三乘法呢?《法华经》言:「诸佛出于五浊恶世……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是众生深着五欲,邪见障重,故佛才以方便力,为求声闻者,说四圣谛;求缘觉者,说十二因缘;求菩萨者,说六波罗蜜。
但佛最终的用意为何?《法华经》言:「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此事是什么呢?又言:「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
何谓「佛之知见」?六祖解释:「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更劝大众「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
又如何「开佛知见」?六祖再言:「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因「无所得」,才「有所悟」。《金刚经》云:「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空有无住,方可入佛知见。
悟「诸法空相」的大菩萨,是依般若智慧,而得自在。已无能碍的.心,所碍的境,能所双亡,心境皆泯,而究竟解脱之人。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但菩萨如此,就连三世诸佛,都是依照般若妙法而修成佛果,证得究竟圆满智慧的觉者。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故知般若之法,妙用无穷,故六祖言:「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般若神奇妙用,可转烦恼为菩提;般若大开光明,可化无明为觉悟;般若无上至尊,可为诸佛之师;般若无法可比,无法可喻。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若能依此行深,必可照见五蕴皆空,故能除一切苦厄。如是因,如是果,这是真实不虚之事。
但非每人都有这样的根性,故观自在菩萨慈悲,为末法的众生演说一种「般若波罗蜜多咒」,如能真信去受持,直到一心不乱,亦可得解脱。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去吧!快去吧!到达解脱的彼岸,不要留恋此五浊恶世。快去彼岸跟清净僧众们在一起修行,到达彼岸就可不退转,故很快都能成佛啊。
《三解》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我们为何不能了解自己的心?为什么时时不能自在?要怎来修行用功,才能亲见身心的真相?若无法明白,则我们永远会被此身、心、世界所影响、所牵制、所束缚,而不能离苦得乐,解脱自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原来身体及一切现象,是不能离开空性的;因为有空的作用,所以身体才可以生长活动,言语表情,万物方可欣欣向荣,百花齐放。所以,我们的身体及世界的万有,其本来就是空体所产生的一切现象,连我们心的感受、想法、意志行为、思想观念、意识型态,也都是如此。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不但我们的生命如此,原来宇宙、人生的真相,皆是空的展现:空之性体,本是如此,岂有生灭可灭;空之现象,本来无相,岂有垢净可染;空之作用,圣凡一样,岂有增减可分。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当我们体悟到空的真理时,已经不再被身心所束缚,外面的世界所迷惑,亦不会害怕生老病死,和被烦恼所困扰,一切的痛苦自然止息;也没有什么妄想,认为自己开悟或是得到什么智慧,或有什么境界。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但我们如此,一切的觉者也因空的平等智慧,而心无丝毫的罣碍及恐怖,因为他们已明白真相,故远离以往所有错误的想法、看法、作法,而获得究竟解脱自在了。不论过去的成就者、现在的成就者、未来的成就者,也因此空的平等智慧,而完成圆满的生命,展现出高尚的情操,以及无私的牺牲及奉献。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因此,空的大智慧,实在不可思议!谁能领悟,则当下除却一切苦难。此智慧人人皆有,等待我们每个人去学习、思惟、实践,只要不放弃,终有悟道的时候。
《四解》
观自在菩萨,
偈颂:修行本自在,用心观其性;识心得见性,自觉当觉他。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偈颂:智者当心行,日久功夫深;心若无所住,其意自清净。
照见五蕴皆空,
偈颂:时时常观照,自见本性空;五蕴皆不实,身心因缘起。
度一切苦厄。
偈颂:若悟本无我,当下度苦厄;无人来解脱,无法能束缚。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偈颂:色身从法身,法身展色身;缘起因性空,性空可缘起。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偈颂:二身原一身,性相本一如;迷人执空有,悟者遣两边。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偈颂:色法且如是,心法亦不离;一假一切假,一真一切真。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偈颂:有为无为法,一切毕竟空;若无自性空,何能生万法。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偈颂:空性无生灭,其相无垢净;在圣亦不增,在凡亦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偈颂:身心本空寂,根尘识亦是;遇缘随照用,善观诸法相。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偈颂:无明本来无,迷人自无明;生死本无生,愚人自生死。
无苦集灭道。
偈颂:无因不得果,无苦不须灭;心若无生灭,常乐自我净。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偈颂:于相无所住,能生般若智;于果无所得,自证菩提道。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偈颂:菩萨离诸相,常行无住行;心无罣碍故,自在乃解脱。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偈颂:三世十方佛,法界一切众;一念心觉悟,菩提果自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偈颂:般若自性起,真实不虚假;心量不思议,此咒无能比。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偈颂:若依此心经,速能到彼岸;自悟自修行,自证无上道。
篇3:金刚经心经全文阅读
金刚经心经全文阅读
心经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菩提实无所行,而名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菩提言:“甚多,世尊!”“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 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所以者何?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菩提!譬如人身长大。”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
何以故?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篇4:阅读《心经》的神奇功效
这是我的真实经历,绝无妄言。
我们家的生活条件一直不富裕,以前我们的居住条件很艰苦,买房子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后来,我接触到了《心经》和《大悲咒》,当时我是刚刚接触佛法,我懂的佛学知识很少,不了解其他佛经,就知道这两部。因为我当时觉得这两部佛经是最广为熟知的,所以我就从网上下载并且打印了出来。我当时也没有什么目的,就是念诵的时候感觉很庄严、心里很舒服,仿佛烦恼也少了。不是为了什么利益而念诵的,现在回想起来这是最正确的想法!
过了几个月,奇迹出现了,我父亲的单位突然宣布要集资盖房,因为当时是偏远地段,所以价格很便宜,那个价格是当时全市最便宜的.。并且名额有限,需要评估很多条件才能申请到,很多想要房子的人都没有要到,非常遗憾。我父亲作为一名普通的职工,居然要到房子了!
又过了半年,单位组织集体抽房号,完全是凭运气的。那一天,我在家里一直念诵《心经》和《大悲咒》。更加神奇的奇迹出现了,我父亲和母亲一起去参加抽房号。第一轮是按照姓氏笔画排队,我父亲的排名属于靠后的;第二轮是按照排名的顺序,抽取抽房号的名次,我父亲手气不好,居然抽到的是倒数第五!这就是说,等到我们家抽房号,只剩下5个了!当时我父亲和母亲已经认命了,不报任何的希望了,大不了就是最差的房子呗!当时母亲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完了,没有希望了!”我安慰了母亲几句,放下电话之后,我继续平静地念诵《心经》和《大悲咒》,没有生气,没有着急,没有向佛菩萨祈求,就是心无杂念。过了两个小时,母亲突然给我打来电话,特别高兴的说:真是奇迹啊,到我们家的时候,只剩下5个了,工作人员都开始收拾东西要走了,没有想到,我母亲不报任何希望的,随手在抽奖箱里一拿,竟然抽到了全小区最好的房子!工作人员都震惊了!柳暗花明啊!父亲和母亲激动万分!
听到这些,我没有震惊,因为我仿佛早有预感会好的,不必担心,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么自信,仿佛是心里有感应吧。
接下来,我们原本偏远的地段,后来规划的越来越好,现在已经成了好地段了!小区是全市最高档的小区之一,房价从当时的最低价变成了全市的最高价之一!我们家的房子到现在已经升值4倍了!
这个经历,已经成了传奇了!每当有人问起我们家的房子的时候,总会特别羡慕,怎么这么幸运呢?我父亲一定会说:命好啊,到最后给我们留着呢!
篇5:十四种阅读题型做题技巧!!!
十四种阅读题型做题技巧!!!
ture/false/not given(是非题)
1. 题型要求题目是若干个陈述句,要求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判
断每个陈述句是对(ture)、错(false)、还是未提及(not given)。这种题型的难度在于,在对和错之外
还有第三种状态:未提及。很多同学难以区分“错”和“未提及”。实际上,这种题型本身有一定的缺陷
,即不严密。有些题目很难自圆其说,比如6 道题中,可能会有1-2 题英语老师也解释不清,在实际考试
中,他们也可能将它们做错。但大多数题目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同学们应认真阅读下面讲的方法和2.规
律,争取做对大多数的题目。这种题型,a 类考试每次考1-2 组,共5-10 题左右。g 类考试一般考3 组
,20 题左右,最多的一次超过30 题。所以,g 类考生更应重视此种题型。解题步骤step 1:定位,找出
题目在原文中的出处。(1)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最好先定位到原文中的一个段落。将题目中的关键词
与原文各段落的小标题或每段话的第一句相对照。有些题目能先定位到原文中的一个段落,这必将大大加
快解题时间,并提高准确率。但并不是每个题目都能先定位到原文中的一个段落的。(2)从头到尾快速
阅读该段落,根据题目中的其它关键词,在原文中找出与题目相关的一句或几句话。确定一个段落后,答
案在该段落中的具体位置是未知的。所以,需要从头到尾快速阅读该段落,找出该段落中与题目相关的一
句话或几句话,通常是一句话。(3)仔细阅读这一句话或几句话,根据第二大步中的原则和规律,确定
正确答案。(4)要注意顺序性,即题目的顺序和原文的顺序基本一致。题目是有顺序的。第一题的答案
应在文章的前部,第二题的答案应在第一题的答案之后。这个规律也有助于大家确定答案的位置。step 2
:判断,根据下列原则和规律,确定正确答案。大家可对号入座入座,加快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但大家
不要僵化理解。1. true 第一种情况:题目是原文的同义表达。通常用同义词或同义结构。例 1 原文:
few are more than five years old. 译文:很少有超过五年的。题目:most are less than five
years old. 译文:大多数都小于五年。解释:题目与原文是同义结构,所以答案应为true。例 2 原文:
frogs are losing the ecological battle for survival, and biologists are at a loss to explain
their demise.
译文:青蛙失去了生存下来的生态竞争能力,生物学家不能解释它们的死亡。题目:biologists are
unable to explain why frogs are dying.
译文:生物学家不能解释为什么青蛙死亡。解释:题目中的are unable to 与原文中的are at a loss to
是同义词,题目中的why frogs are dying 与原文中的their demise 是同义词,所以答案应为true。第
二种情况:题目是根据原文中的几句话做出推断或归纳。不推断不行,但有时有些同学会走入另一个极端
,即自行推理或过度推理。例 1 原文:compare our admission inclusive fare and see how much you
save. cheapest is not the best and value for money is guaranteed. if you compare our bargain
daybreak fares, beware---------most of our competitors do not offer an all inclusive fare.
译文:比较我们包含的费用会看到你省了很多钱。最便宜的不是最好的。如果你比较我们的价格,会发现
绝大多数的竞争对手不提供一揽子费用
篇6:托福阅读四种答题方法介绍
托福阅读答题方法一:控制做题时间
没有时间限制,我们都可以读取的问题的答案,可以抠出,但始终是一个测试试验,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看我们的时间有限,在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以及正确的答案率,所以第一步是掐着60分钟来完成所有的三篇文章中的所有问题,但是不会的不要蒙,因为蒙对了以后就不大愿意再去琢磨这道题了,不会的就先空着,可以肯定的大选中:,在这个阶段的训练是我们的答案的速度和强度。
托福阅读答题方法二:做完题目回归原文
题目虽然做完了,但是会有不确定的也就是没做的或者做错的,回到原文去找相关信息,正确选项为什么对,错误选项为什么错,把题都弄明白,不明白的要主动的去问,而且做题是讲究方法的。
篇7:托福阅读四种答题方法介绍
题目都明白了之后就细读文章。把阅读文章当成一篇精品文去读,分析长句,感受和理解句子之间,直到逻辑的句子段落,你会发现,这个逻辑阅读的文章排列有序,连贯的措辞,以便将清楚地吸引了相当的文章。一开始读不下去,是因为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词,不喜欢谈论题材,语法,但是很难看到长句头晕,由于种.种原因,但是当我们真真正正地细细品味完一篇文章时,我相信会改变他们的想法,这个词不检查,不分析长句,一点一点地拉,阅读一篇文章后,你会发现它增加了一个小的知识,知道如何形成的沙漠,为什么恐龙灭绝,生态系统要保持稳定,使原来的中国人都不愿涉及的话题在英国似乎如此大的吸引力。兴趣是可以慢慢培养的,相信我们多读几篇就有感觉了,阅读是可以提高的,时间的长度,看我们如何努力,有很多学生说,如此近距离的阅读方法,起好长啊,说时,他们可以完成所有的问题,考试很快,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你真的需要启动一个超级的耐力和毅力,但是这仅仅是开始,阅读了几篇文章后,自觉或不不知不觉中,时间缩短发现的水平提高了考场之前,我们实际上把已经完成的能力,考场上发挥自如,大家都知道,读书可以提升气质,同样,阅读文章,可以增强阅读,提高你的分数。
托福阅读答题方法四:读完文章回来再看题
这时候需要我们上升到一个高度,这一步很难做到,但做到了,就成功了,去思考ETS的出题点,仔细想想题目与文章的关联程度,理解了题目的出题方向,我们才能更好更快的做对题目,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只有把平时的基本功练扎实了,上考场我们才会不惊慌,觉得水平与分数不匹配的时候想想自己那还不行,阅读都是客观题,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所以平时我们做题的时候,读文章的时候,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自己模糊概念,不能得过且过,不要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步步走的稳,步步学的实,不要忘记,阅读的乐趣与魅力正等着我们去挖掘,去欣赏,细读文章,提升阅读的第一步。
有什么窍门可以提高托福阅读速度
提高托福阅读效率,先了解托福阅读本质
托福阅读的本质是什么呢?需要我们对托福阅读进行一个了解,对于总会在此项中拿高分的学生来说,它不值得一学,总认为是词汇量够高使得自己拿了高分;对于此项的分数总徘徊在十几分的学生来说,也会把托福阅读最终归结到词汇量的问题上,而一门心思的钻到了背单词的漩涡中。其实托福阅读不只是词汇量,下面三立在线托福为大家进行托福阅读介绍。
我们有没有发现,当我们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感觉像是在做托福阅读呢?其实我们在学习托福阅读的过程就是在学习读书的过程。来,让我们一点点看来:
提高托福阅读效率,怎么把握时间
我们的托福阅读首要规定的一点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60分钟,不考虑加试的情况)读完3篇文章及做完42道左右的题。而这点实际上是要求我们能够通过托福阅读而在今后的阅读中可以掌握的一项技能:略读或粗读。为什么我们需要掌握这点呢?因为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来细细的品读每一本书,尤其是我们今后用来写论文的各种专业书,参考书,教科书。我们需要用这种快速浏览的方式来阅读一本书,就像是一个打谷的过程,能帮助我们从粗糠中过滤出真正营养的谷核。而要做到略读或粗读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在我们的托福阅读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呢?很好,它用每篇的文章标题给我们提了个醒。
提高托福阅读效率,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托福阅读中的文章标题就如同我们读书时书的书名和书中的目录一样,告诉我们将会读到的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在托福阅读中养成先看标题的习惯,可以让我们在今后的读书中第一时间对所读书目有一个简单的分类,知道你所要读的书将会谈些什么。而研究目录页可以让我们对所读的书的基本架构有一个概况性的理解。而这是我们略读或粗读所包含的第一点建议。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很多学生会忽略读书名和目录,认为读这些是没有必要的,以至于在读一些书时读了一半才渐渐明白是在讲什么,白白浪费了时间。这点尤其是在我们读教课书或专业书籍时会出现的问题。大家要知道,不管是什么作者,当他写好一本书时,往往会花很多的精力来设计他的目录和书名,目的其实是想让我们每一位读者能够第一时间理解他的书到底在写什么,必定阅读一本书就犹如与作者对话一样,一开头,作者总希望自己的话可以吸引到我们读者的注意,进而才可以让读者饶有兴趣的把他的书读个彻底。明白了这点,这才仅仅是我们阅读的开始。
新托福阅读背景知识:议坛之城芝加哥
议坛之城
芝加哥
芝加哥系美国第二大都市,也有人称之为“美国的超级市场”TheSuperMarketofAmerica。无论从那一个角度看来,它都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式都市,既是商业中心,又是交通要卫,市内到处是在建筑史上占一席地位的奇丽建筑物。可眺望密歇根湖的公园,蜿蜒的水际线,另有一番美妙景色。还有,无论是国际性会议,或美国国内较大规模的会议,大都在这一都市举行,因这又获得“议坛之城”的别称。
华丽的一英里TheMagnificentMile
自ChicagoAvenueBridge往北,到EastOakStreet之间的七条街,称之为TheMagnificentMile,可与纽约第五街媲美,有整齐、美丽的行道树,宏伟的高层建筑物,优雅的商店以及赏心悦目的橱窗陈列品。
ChicagoAvenueBridge的桥头,就是以口香糖闻名的WrigleyJuniorCo.大厦,大厦下方即为汽艇码头。那个极像是玉蜀黍的TwinTowersMarinaCity也矗立在面向河川的右侧。发行数量占全美国第三位的芝加哥论坛报也以这里为根据地。WaterTower过去被认为是象徵芝加哥的著名大厦。
约翰汉寇克中心JohnHancockCenter
别名“Big John”(大约翰),是一幢高达100层的建筑物。它的外形像把梯子,初看有些怪异,但即是建筑结构力学上的一项新的成就。这幢大厦属一家保除公司所有,但1楼到5楼是高级时装店,6楼到141楼是公司行号的办公室,42楼以上是公寓,94楼是眺望台,95楼是餐厅,96楼则是鸡尾酒馆。
西尔斯大厦Sears Tower
这一幢取代了纽约帝国大厦,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总共103层,高达1,454尺(443公尺),可以容纳16500人,可以称得上是世界奇观,从地面一层到第103层,有快速专用电梯直达,只需55秒钟,供游客鸟瞰整个芝加哥市,如遇阴天,有如置身云雾之间。
商品市场Merchandise Mart
位于芝加哥河北岸的18层楼建筑物,其规模之庞大,仅次于五角大厦。在市场内出售的商品,自家具到机械,种类达100万种以上。
斐尔特自然史博物馆FieldMuseumofNaturalHistory
在博物学这一范畴,堪称世界第一。恐龙的骸骨、古代埃及的木乃伊、马雅帝国的出土物等,均极珍贵。
林肯公园Lincoln Park
位于密歇根湖边,全长8公里,占地480公顷,是芝加哥最大的公园。园内有林肯、歌德、莎士比亚、贝多芬等塑像,还有动物园等设施。
新托福阅读背景知识:黄金之都旧金山
黄金之都
旧金山
SANFRANCISCO
加利福尼亚州
旧金山,美国西部最早开发的大都市,它是早期华人集居的地方,因此亦称为“大埠”。整个城市环山抱海,充满了诗情画意。它是美国太平洋岸的大商港,也是美国西部的金融中心,旧金山弥漫着浪漫的艺术气氛,它是各种稀奇古怪文化滋生的地方,如六十年代的“嬉皮”和近年来的“同性恋”都是旧金山的产物。
金门大桥GoldenGateBridge
是横跨金门海峡的大桥,全长2.656公里,在浓雾或夕阳掩映下,气势雄伟,为世界名桥之一。
金门园GoldenGatePark
是全世界最大的植物栽植公园。原为一砂丘,现已成绿色公园。
渔人码头Fisherman’s Wharf
该处虽称为渔人码头,实际已成为旧金山主要观光地点之一。各国观光客来到旧金山照例要来这里享受一顿新鲜美味的海产宴。附近还有海洋公园的Aquatic Park博物馆等。
联合广场Union Square
名副其实是旧金山市的商业中心,旅社、商店、百货公司林立。联合广场本身以美西战争胜利纪念塔为中心,周围有美丽的花坛。附近并有缆车,通往渔人码头。
双子丘Twin Peaks
旧金山市中心的两个山丘,登临其上可眺望太平洋、旧金山湾、金门桥、以及对岸的奥克兰。当然,旧金山市景尽收眼底。
加州大学(柏克莱)UniversityofCalifornia
校本部位于旧金山湾东岸,是太平洋沿岸最大的大学。校区内有露天希腊剧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式的钟楼。
篇8:练习快速阅读的四种方法
课余要养成计时阅读的习惯。计时阅读每次进行5~10分钟即可,不宜太长。因为计时快速阅读,精力高度集中,时间一长,容易疲劳、精力分散,反而乏味。阅读时先记下“起读时间”(starting time),阅读完毕,记下“止读时间”(finishing time),即可计算出本次阅读速度。随手记下,长期坚持,必定收到明显效果。
★ 经典心经语录
★ 心经 相关介绍
★ 心经全文解释朗读
★ 心经的全文解释
★ 用心感悟《心经》
★ 禅心经语
★ 四种形态学习体会
★ 四种形态心得体会
★ 四种人对照检查
《心经》的四种阅读(推荐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