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经语

时间:2024-04-08 03:34:06 作者:anky518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anky51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禅心经语,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禅心经语,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禅心经语

禅心经语

日本道元禅师,三岁时丧父,八岁时丧母,从小就由叔父收养,十四岁时在京都建仁寺出家。

宋朝道元禅师来我国留学,当船在庆元港停泊时,一位年约七十多岁的老禅师上船来购买木耳。道元禅师很亲切地跟他招呼,言谈中知道老禅师名叫有静,是浙江阿育王寺的典座(煮饭),于是就对他说道:“禅师!天色已暗,您就不要急着赶回去,在我们船上过一宿,明天再回去吧!”

有静老禅师也非常有礼的回答道:“谢谢您的好意,明天阿育王寺里正好煮面供养大众,今天特地出来买木耳,以便今晚带回,赶着明天应用,所以不方便在此过宿。”

道元禅师道:“就算您不在寺里,难道就没有人代理吗?”

有静老禅师道:“不,不能让人代理,我是到了现在这种年纪才领到这分职务的,怎可轻易放弃或请人代理?何况我未曾获得外宿的同意,不能破坏僧团的清规。”

道元禅师道:“您已是年高德邵的长者,为什么还要负责典座这种职务呢?应该安心坐禅,勤于读经呀!”

有静老禅师听后,开怀大笑,说道:“外国的青年禅者,你也许还不了解何谓修行,请莫见怪,你是一个不懂禅心经语的`人。”

道元禅师羞愧地问道:“什么叫禅心经语?”

有静老禅师不做思索,立刻答道:“一二三四五。”

道元禅师再问道:“什么叫修行?”

有静老禅师咬字清楚答道:“六七八九十。”

道元禅师在宋代时到我国来学法,走遍我国名山丛林,后在浙江天台寺如净禅师处得法。回日后,努力弘扬禅道,成为曹洞宗的开宗祖师,着有《正法眼藏》、《普劝禅仪》等禅门重要著作。道元禅师初到我国时,即遇到有静这位老禅和子,可以让他知道中国禅林里真是藏龙卧虎,一个煮饭的老者,禅风高峻,深不可测。

什么叫禅心经语?什么叫修行?有静老禅师回答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当然这不一定指的什么,也可以说“一即一切”,“一二三四五”还不够包括禅心经语吗?

拓展:

心经思想蠡测

由无形而积聚,成了微尘元素,依因缘而构成了世界。如一棵大树,由基因种子依羯磨力而缘四大物质原素,从小而大,到了数人成抱这么大的体积,树是缘生物,里面有有空间,经时间聚众力而成,里头都空无自性,虽然四大相涉无碍成为树,树是假名,微观看之水分是水分,各种纤维,及其香味都各自立,如一栋建筑物同一体积,然内部沙石是沙石,钢筋是钢筋,其他各项都各自立,铁不涉入砖,石不涉入铁,到了缘尽分散,各各自立,这是物质不灭论,缘成之物相乃是假立,并无不变之物。

深一层看,物之变迁当相即停于当处的时间,昨日之事停于昨日的时间,不能拿到现在来,换言之法住法位,法无去来,依时间迁流看是无常,依法之生起与时间而言诸法常住,也是物不迁论的看法。

依大宇宙全体而言是一实相的活动现象,迁流生灭的过程中就生出时空间的分别,构成一期生命现象。其实这种生灭变迁是幻觉,宇宙体性本然,不生不灭,了解此理趣即是涅槃,涅槃是宇宙当体,宇宙当体即道,道是佛性真如本性之别名。

基因不同故平等中有差别,原来差别也是平等,人心的基因业力不同,取舍力强,你看某物是很美,别人看不一定认同。

人人有贪心是共业,所好之贪不同即是自业。自业恼自己,共业恼众人,人人制造自私的业影响自己的命运,大众制造共业影响社会。

执着这世界是恶浊秽土,祈望脱离这秽土到别的净土去,这是一种妄想,了解宇宙的实相,创造好的共业,观照这法界是一味平等而各自努力,与佛性理体入我我入,融合为一来生活即是佛。

佛陀他自身体验出来的真理教示我们,依“观照般若”的般若去看“实相般若”,佛陀已成为古人,留下来的就是现在的“文字般若”,我们从“文字般若”观照实相。

佛不是妄语者,不是骗人的愚民教示,我们若先入为主,信仰不正确的神话,执着己见不信真理,到了临终的时候就来不及了。

天庭地狱唯心造,信仰之力确实伟大,信仰错误铸成意识幻影之错误,会带来天渊的苦乐差别,信仰佛土是光明,死后就见到佛之光明,犹豫未决的信仰,临终时无法证验到实相。

篇2:心经 张爱玲经典语

你把人家的心弄碎了,你要她去拾破烂,一小片一小片耐心地拾拼起来,像孩子们玩拼图游戏似的 也许拼个十年八年也拼不全。

——张爱玲《心经》

众人一面笑,一面抓起吃剩下来的果壳向她掷去。小寒弯腰躲着,骂道:“你们作死呢!”众人格格笑着,鱼贯下楼,早有仆人开着门等着。客室里,因为是夏天,主要的色调是清冷的柠檬黄与珠灰。不多几件桃花心木西式家具,墙上却??落落挂着几张名人书画。

——张爱玲《心经》

绫卿道:“你不爱他,可是你要他爱你,是不是?”

小寒失声笑道:“我自己不能嫁给他,我又霸着他──天下也没有这样自私的人!”

绫卿不语。

——张爱玲《心经》

任何人……当然这‘人’字是代表某一阶级与年龄范围内的未婚者……在这范围内,我是‘人尽可夫’的!

——张爱玲《心经》

峰仪把报纸折叠起来,放在膝盖上,人向背后一靠,缓缓的伸了个懒腰,无缘无故说道:“我老了。”

小寒又坐近了一点:“不,你累了。”

峰仪笑道:“我真的老了。你看,白头头。”

小寒道:“在哪儿?”峰仪低下头来,小寒寻了半日,寻到了一根,笑道:“我替你拔掉它。”

峰仪道:“别替我把一头头发全拔光了!”

小寒道:“哪儿就至于这么多?况且你头发这么厚,就拔个十根八根,也是九牛一毛。”

峰仪笑道:“好哇!你骂我!”

——张爱玲《心经》

在灯光下,我们可以看清楚小寒的同学们,一个戴着金丝脚的眼镜,紫棠色脸,嘴唇染成橘黄色的是一位南洋小姐邝彩珠。一个颀长洁白,穿一件樱桃红鸭皮旗袍的是段绫卿。其余的三个是三姐妹,余公使的女儿,波兰、芬兰、米兰;波兰生着一张偌大的粉团脸,朱口黛眉,可惜都挤在一起,局促的地方太局促了,空的地方又太空了。芬兰米兰和她们的姐姐眉目相仿,只是脸盘子小些,便秀丽了许多。

——张爱玲《心经》

小寒三脚两步奔到阳台上,豁朗一声,把那绿磁花盆踢到水沟里去。许太太吃了一惊,扎煞着两手望着她,还没说出话来,小寒顺着这一踢的势子,倒在竹篱笆上,待要哭,却哭不出来,脸挣得通红,只是干咽气。

——张爱玲《心经》

峰仪郑重地掉过身来,面对面注视着她,道:“小寒,我常常使你操心么?我使你痛苦么?”

小寒道:“不,我非常快乐。”

峰仪嘘了一口气道:“那么,至少我们三个人之中,有一个是快乐的!”

——张爱玲《心经》

小寒高高坐在白宫公寓屋顶花园的水泥阑干上,五个女孩子簇拥在她下面,一个小些的伏在她腿上,其余的都倚着阑干。

——张爱玲《心经》

小寒在床上哭了一会,又迷糊一会。半夜里醒了过来,只见屋里点着灯,许太太蹲在地上替她整理衣箱,雨还澌澌地下着。

——张爱玲《心经》

峰仪跟了出来,静静的道:“小寒,我决定了。你不走开,我走开,我带了你母亲走。”

小寒道:“要走我跟你们一同走。”

他不答。

——张爱玲《心经》

她人并不高,可是腿相当长,从阑干上垂下来,格外的显得长一点。她把两只手撑在背后,人向后仰着。她的脸是神话里的小孩的脸,圆鼓鼓的腮帮子,小尖下巴,极长极长的黑眼睛,眼角向上剔着。短而直的鼻子。薄薄的红嘴唇,微微下垂,有一种奇异的令人不安的美。

——张爱玲《心经》

小寒道:“有了爱的婚姻往往是痛苦的。你自己知道。”

许太太道:“那也不能一概而论。你的脾气这么坏,你要是嫁个你所不爱的人,你会给他好日子过?你害苦了他,也就害苦了你自己。”

——张爱玲《心经》

仪一面解外衣的钮子,一面向内室走去。众人见到了许峰仪,方才注意到钢琴上面一对暗金攒花照相架里的两张照片,一张是小寒的,一张是她父亲的。她父亲那张照片的下方,另附着一张着色的小照片,是一个粉光脂艳的十五年前的时装妇人,头发剃成男式,围着白丝巾,苹果绿水钻盘花短旗袍,手里?着玉色软缎钱袋,上面?了一枝紫罗兰。

——张爱玲《心经》

他的回答也是顶低顶低的,仅仅是嘴唇的翕动,他们从前常常在人丛中用这种方式进行他们的秘密谈话。他道:“你不爱他。你再仔细想想。”

小寒道:“我爱他。我一直瞒着人爱着他。”

——张爱玲《心经》

峰仪这时候,却不能继续看他的报了,放下了报纸向她半皱着眉毛一笑,一半是喜悦,一半是窘。

——张爱玲《心经》

许太太道:“你叫我怎么能够相信呢?──总拿你当个小孩子!有时候我也疑心。过后我总怪我自己小心眼儿,'门缝里瞧人,把人都瞧扁了'。我不许我自己那么想,可是我还是一样的难受。有些事,多半你早忘了:我三十岁以后,偶然穿件美丽点的衣裳,或是对他稍微露一点感情,你就笑我。……他也跟着笑……我怎么能恨你呢?你不过是一个天真的孩子!”

——张爱玲《心经》

小寒道:“你完全弄错了。你不懂得我,我可以证明我不是那样自私的人。”

绫卿还是不作声。小寒道:“我可以使他喜欢你,我也可以使你喜欢他。”

绫卿道:“使我喜欢他,并不难。”

小寒道:“哦?你觉得他这么有吸引力么?”

绫卿道:“我倒不是单单指着他的。任何人……当然这'人'字是代表某一阶级与年龄范围内的未婚者……在这范围内,我是'人尽可夫'的!”

小寒睁大了眼望着她,在黑暗中又看不出她的脸色。

——张爱玲《心经》

峰仪拉住她的手笑,将她向这边拖了一拖,笑道:“我说,你对我用不着时时刻刻装出孩子气的模样,怪累的!”

小寒道:“你嫌我做作?”

峰仪道:“我知道你为什么愿意永远不长大。”

小寒突然扑簌簌落下两行眼泪,将脸埋在他肩膀上。

峰仪低声道:“你怕你长大了,我们就要生了,是不是?”

小寒不答,只伸过一条手臂去兜住他的颈子。峰仪道:“别哭。别哭。”

——张爱玲《心经》

楼梯上的电灯,可巧又坏了。两人只得摸着黑,挨呀挨的,一步一步相偎相傍走下去。幸喜每一家门上都镶着一块长方形的玻璃,玻璃上也有糊着油绿描金花纸的,也有的罩着粉荷色绉褶纱幕,微微透出灯光,照出脚下仿云母石的砖地。

——张爱玲《心经》

篇3:长安悟佛禅 心经点滴

长安悟佛禅 心经点滴

在社会上,有很多人看到我们出家人就会调侃我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心经》里的。

果如法师:感谢大和尚给我这个机会。今天清华大学国学班来这里参访,中午吃饭的时候听到了耳熟能详的吴侬软语,我感到很欣慰。我也用吴侬软语和大家说:中秋快乐!(众人鼓掌)

在社会上,有很多人看到我们出家人就会调侃我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心经》里的。还有很多,我不好意思说出来,是电视剧里的台词。他们把酒色财气中的色当作佛教的色,认为二者相同。世俗的色我不讲,大家都知道。我讲一下《心经》里的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下面,我从色与空的角度来讲一下自己的感受。

在名相上看,从缘起上讲呢,缘起无性,是为空;虽有假相,即无实体,故说不异,色因体而显现,所以说“色不异空”。虽无实体,但是随缘显现,故说“空不异色”。一切色法皆是众缘而生起,本无自性,不是色灭了之后才空。存在是一种幻想,莫不当体空,所以说“色即是空”。因性空而幻有一切的色,与色了无差别,故说“空即是色”。简单地说,“色不异空”,空是一切物质的形态,空是真空,空的`意思并不是没有色就是空,不是事物灭了就是空,不能说除掉了一切事物就是空,因为空并不是空无所有、虚无的。空具有绝对的相对性,世间的一切无不具有相对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存在的事物就是空,否则就会堕入真正的无根无据、无著落。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空即是色”,空和色本来就是不可以拆开为二的。“空不异色”,是真空与形式并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把色看成实有时,就不应该了;而把空当成虚无,就背离了佛所说的真正含义。真空不是空,真有不是有,真空不是色灭亡了之后才有的;二者本来就有。空是色的规律和依据,因而真空就是妙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空是性,是要落实到色的相对性空间的;色,也不是毫无根据的荒谬的世间事物,它们本身就包含了作为世界本身的实性,也就是空性。诸佛菩萨有时说空,有时说有,就是因为在一定色法之中,色与空是相互通达的、圆融统一的。世间无一色不空,无一空不有。进一步说,用数学的说法,就是空全等于色,色全等于空,圆融不碍。所以说,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是圆融无碍的。

以上是针对社会上对色与空的误解做了一个佛门的解释,希望你们各位精英向身边的朋友、亲人、同事解说,理解佛教,支持佛教。谢谢大家!

吴言生教授:法师非常谦虚,说是一些“点滴”。通过法师的开示呢,好比醍醐法味,相信我们会对《心经》里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心经》的精华、也是整个佛教的精华——有更加深刻、更加深邃的领悟。让我们为法师精彩的演讲再一次鼓掌!(众人鼓掌)

听到我们清华大学国学班要来长安悟佛禅,慈恩寺方丈增勤大和尚非常慈悲,作了精心的安排。今天下午的九位法师,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西安佛教界的面貌,展现了西安佛教界的风采。下面我们恭请增勤大和尚对今天的讲演做一个总结。大家欢迎!

拓展:

净空法师:不肯吃亏的人,没有福气!

1 从前李老师常常教导我们,学佛没有别的,换心。没有学佛之前,我们用的是妄心,处事待人接物虚情假意;学佛之后,我们要把妄心换成真心,这就对了。

2 我们跟一切众生往来,要用真诚心。有很多人说:“法师,别人都骗我,都用妄心对待我,我用真心对他,岂不是吃亏?”没错!你有没有听过古人所讲的“吃亏是福”?

3 肯吃亏,这是福!谁肯吃亏?佛肯吃亏、菩萨肯吃亏、法身大士肯吃亏、祖师大德们肯吃亏。吃亏,他成就了!

4 不肯吃亏的人,别人用妄心对我,我也用妄心对他,别人堕三途地狱,我也跟着去,这不吃亏?不吃亏的人搞六道轮回,堕三途地狱;吃亏的人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作菩萨。

5 古人讲的“吃亏是福”,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怕吃亏,常常提防着人,提防人来欺骗,这个错了!这个提防的心,就是个不善的心。

6 你要真正通达三世因果,你就了解,这个世间没有一个人是被人骗的,也没有一个人能占别人便宜,为什么?这是因果定律,这是事实真相。

7 欠钱的还钱,欠命的还命。你骗了人,将来想不还,没有这个道理。明白这个道理,你还怕骗吗?他骗你的,将来会还的。这一生他不还,来生还,来生不还,后生还。

8 世间人想发财,财迷心窍,用种种手段去得到财富,他不知道,欺诈的这种心术,是折福折寿,用非法的手段,已经把他命里的财富打了很大的折扣,他命里本来有一千万,只能发个二、三百万;他要用正当的方法,他的财会发足。

篇4:长安悟佛禅:心经点滴

果如法师:感谢大和尚给我这个机会。今天清华大学国学班来这里参访,中午吃饭的时候听到了耳熟能详的吴侬软语,我感到很欣慰。我也用吴侬软语和大家说:中秋快乐!(众人鼓掌)

在社会上,有很多人看到我们出家人就会调侃我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心经》里的。还有很多,我不好意思说出来,是电视剧里的台词。他们把酒色财气中的色当作佛教的色,认为二者相同。世俗的色我不讲,大家都知道。我讲一下《心经》里的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下面,我从色与空的角度来讲一下自己的感受。

在名相上看,从缘起上讲呢,缘起无性,是为空;虽有假相,即无实体,故说不异,色因体而显现,所以说“色不异空”。虽无实体,但是随缘显现,故说“空不异色”。一切色法皆是众缘而生起,本无自性,不是色灭了之后才空。存在是一种幻想,莫不当体空,所以说“色即是空”。因性空而幻有一切的色,与色了无差别,故说“空即是色”。简单地说,“色不异空”,空是一切物质的形态,空是真空,空的意思并不是没有色就是空,不是事物灭了就是空,不能说除掉了一切事物就是空,因为空并不是空无所有、虚无的。空具有绝对的相对性,世间的一切无不具有相对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存在的事物就是空,否则就会堕入真正的无根无据、无着落。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空即是色”,空和色本来就是不可以拆开为二的。“空不异色”,是真空与形式并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把色看成实有时,就不应该了;而把空当成虚无,就背离了佛所说的真正含义。真空不是空,真有不是有,真空不是色灭亡了之后才有的;二者本来就有。空是色的规律和依据,因而真空就是妙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空是性,是要落实到色的相对性空间的;色,也不是毫无根据的荒谬的世间事物,它们本身就包含了作为世界本身的实性,也就是空性。诸佛菩萨有时说空,有时说有,就是因为在一定色法之中,色与空是相互通达的、圆融统一的。世间无一色不空,无一空不有。进一步说,用数学的说法,就是空全等于色,色全等于空,圆融不碍。所以说,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是圆融无碍的。

以上是针对社会上对色与空的误解做了一个佛门的解释,希望你们各位精英向身边的朋友、亲人、同事解说,理解佛教,支持佛教。谢谢大家!

吴言生教授:法师非常谦虚,说是一些“点滴”。通过法师的开示呢,好比醍醐法味,相信我们会对《心经》里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心经》的精华、也是整个佛教的精华——有更加深刻、更加深邃的领悟。让我们为法师精彩的`演讲再一次鼓掌!(众人鼓掌)

听到我们清华大学国学班要来长安悟佛禅,慈恩寺方丈增勤大和尚非常慈悲,作了精心的安排。今天下午的九位法师,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西安佛教界的面貌,展现了西安佛教界的风采。下面我们恭请增勤大和尚对今天的讲演做一个总结。大家欢迎!

篇5:长安悟佛禅:心经点滴

果如法师:感谢大和尚给我这个机会。今天清华大学国学班来这里参访,中午吃饭的时候听到了耳熟能详的吴侬软语,我感到很欣慰。我也用吴侬软语和大家说:中秋快乐!(众人鼓掌)

在社会上,有很多人看到我们出家人就会调侃我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心经》里的。还有很多,我不好意思说出来,是电视剧里的台词。他们把酒色财气中的色当作佛教的色,认为二者相同。世俗的色我不讲,大家都知道。我讲一下《心经》里的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下面,我从色与空的角度来讲一下自己的感受。

在名相上看,从缘起上讲呢,缘起无性,是为空;虽有假相,即无实体,故说不异,色因体而显现,所以说“色不异空”。虽无实体,但是随缘显现,故说“空不异色”。一切色法皆是众缘而生起,本无自性,不是色灭了之后才空。存在是一种幻想,莫不当体空,所以说“色即是空”。因性空而幻有一切的色,与色了无差别,故说“空即是色”。简单地说,“色不异空”,空是一切物质的形态,空是真空,空的意思并不是没有色就是空,不是事物灭了就是空,不能说除掉了一切事物就是空,因为空并不是空无所有、虚无的。空具有绝对的相对性,世间的一切无不具有相对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存在的事物就是空,否则就会堕入真正的无根无据、无著落。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空即是色”,空和色本来就是不可以拆开为二的。“空不异色”,是真空与形式并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把色看成实有时,就不应该了;而把空当成虚无,就背离了佛所说的真正含义。真空不是空,真有不是有,真空不是色灭亡了之后才有的;二者本来就有。空是色的规律和依据,因而真空就是妙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空是性,是要落实到色的相对性空间的;色,也不是毫无根据的荒谬的世间事物,它们本身就包含了作为世界本身的实性,也就是空性。诸佛菩萨有时说空,有时说有,就是因为在一定色法之中,色与空是相互通达的、圆融统一的。世间无一色不空,无一空不有。进一步说,用数学的说法,就是空全等于色,色全等于空,圆融不碍。所以说,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是圆融无碍的。

以上是针对社会上对色与空的误解做了一个佛门的解释,希望你们各位精英向身边的朋友、亲人、同事解说,理解佛教,支持佛教。谢谢大家!

篇6:慧门禅师以心经说禅行

1、器仗

摧破恶知及恶觉 按下提撕与举起

「行深」两字取自《心经》。禅宗重行,意思就是把禅宗的行进,行到最深层的境地,也就是深行。

凡夫依五蕴产生的妄想1,或心意识产生的心相,做为反映的依据,并误为真实,那就是《大乘起信论》谈到的因方故迷。迷真逐妄,被五蕴构成的小小空间束缚,被拘束在里面,误以为真实,而跳脱不出。我们常被「妄想颠倒,思量分别,好生恶死,知见解慧,欣静厌闹等心」迷惑,并以妄为真。这是因为认不出什么是真,所以把假的当成真。从唯识阿赖耶迷悟说的观点,来破心头大患的钉子 - 昏沉、念起、见起、境现、执法、执我、烦恼、造业、受报等十重迷2。有这么多钉子胶着在心头,隐隐作痛,所以宗密以六度万行,如各种不同的手术刀,逐一起出钉着胶着的心头大患。「从第一以怖苦发心对治受报身的钉子,挖走后以修五行觉妄念,到最后以细到无形无状的离念手术刀,来对治念起。离念后,所有的心头大患都被拿掉,破和合识就成佛了。这整个过程,就是行深般若波罗密多的智慧。大的过患以浅悟对治,细的过患用深悟对治。2逐渐进行到最深的迷源,所有过患灭尽。这是渐修方法的深行。

禅宗发现心中有任何心相,一时按下,就按下处看话头。只要用话头看定它、按住它,举起如手术刀的话头,再往按下处,不清楚处、不明白处探究明白。这种探究的作用力,与不清楚不明白的反作用力相击,就生起疑情。疑情自然滚动,磁吸阿赖耶识的种子往内深行,穷究下去。

「今稍有知非者,若要径截理会,须得这一念子爆地一破,方了得生死,方名悟入。」

当觉察到内心有形有状、会变化移动的心相时,即刻提撕,参话头,看准变动处按下。一看心相不动了,再从不动处,提起话头来参究,反复「提、觑、追」以穿透所有的幻化表相。最终能达到无明窠臼里,也就是生起这些现象的最深处。这时「话头中自有疑情,疑情中自有话头」互为动力,滚到阿赖耶识的窠臼里,最后把它一举爆破。话头就是爆破的炸药,疑情就是把普通炸药提升到浓缩铀的威力,又准又快又狠,塞到阿赖耶识窠臼,也就是攻入心头大患,钉钉胶着的大本营里引爆,不但将钉钉胶着的心头大患爆破,也把话头疑情一起爆破,当下虚空粉碎于无形,由此了脱生死而开悟。

所以参话头与六度万行的法门,是不同的修行方法,后者需要准备很多种工具。但是参参禅只要用一种无形的话头,心即能由外入内,逐渐深行。行到最深处,爆破五蕴产生的五种妄想,爆破了八识产生的所有心相,由识转成智。这时已无虚妄心相可追逐,如晴朗虚空的真心就出现了。所以禅宗参究的方法,能在这一期生命中就开悟,而了脱生死。禅宗的禅就是般若智慧。参禅如能径截理会,就能又准又快又狠,把这团即时可以引爆话头的疑情,埋入心头加以引爆,直得这一念子嚗地一破,直截了当离心意识。

参究要将颠倒妄想、思量、分别等的心,一一按下。看准了再按下处、不动处,再提起话头来追;疑情一起,自能行到产生幻化表相的源头,也就是阿赖耶识的窠臼。行者若要径截理会,一定是要确知心相是虚幻的。行者若不能确认八识产生的心相都是虚妄的,反把这些心相当成真,就无法径截理会。要确定明白我们所追逐执取的心相都是虚幻的,要清楚知道我们都在迷真逐妄,一直认为五蕴所产生的五种妄想,八识所产生的心相,可以帮我们解决一切问题,这是错误的。我们一定要确实知道这种错误,才能生起直接了当的心,透过深行,穿透幻化的表相,回到如如不动的本心。要彻底了知前非,了知似是而非的非法,绝对不是正法,绝对不是真正的佛法。这样才是径截理会的行者。

行者发现心中有形有状会变动的都是虚幻,必须即刻提撕话头,并在提撕时一觑觑定,穷追深究。这时,所有有形有状的心相种子,都被逼回到无明的窠臼里,而无明种子马上蠢动反弹,一窝峰涌现。所以,一看到心中有任何变化,要即刻提话头觑追,追到更深的地方。这时不清楚的心头大患会变得清楚,不明白的心头大患会变得明白,因而激发出更强的觑追力量,迫使无明窠臼里蠢动的种子,发出更强大的反弹力量。禅宗就是借用这种力量,来提炼疑情的动力而成疑团,疑团一旦爆破,可以爆得虚空粉碎。

识心一动,必须即刻提撕话头加以按下,只就按下处看个话头,并往内行深穷究,直得心意识不动,化解一切思量卜度分别…等等的心。这时,「不得作有无会,不得作道理会,不得向意根下思量卜度,不得向扬眉瞬目处挆根,不得向语录上做活计,不得扬在无事甲里,不得向举起处承当,不得向文字中举证。」3所以说,话头是摧毁恶知恶觉的器杖。但向十二时中,四威仪内时时提撕,时时举觉,只要内心变出有形有相的东西出来,即刻分分秒秒回到时时提撕,时时举觉,参究狗子还有佛性也无?云:无。提撕举觉意,在加强一觑觑定的力量。提话头就要觑追,这些都是推动话头疑情愈行愈深的`动力。从幻化表相一直到藏识窠臼里才引爆。每次的提、觑、追,要又准又快又狠。行深往窠臼里下毒手引爆就成功了。参禅把无明窠臼打破了,虽然仍有五蕴身存在,却能时时保持在离念的境界,这就是照见五蕴皆空。

禅宗祖师的方法,全都是实践力行心经的第一段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参禅是离苦得乐最好的法门。我们经常被五蕴产生的五种妄想拘住,被八识产生的心相拘住。现在将藏识的窠臼爆破了,疑团嚗地一破,纠着不清的心就消失于无形。虽然五蕴八识仍旧在运作,但已由识转为全智了,所以不起心意识性,故能穿透心中有形有状,会变化的心相,而不被拘住。心阔大到无边无际,自在了,不追逐执取,常住不动,不被业风吹动。心自由自在,运作自如而达观自在的境地了。

2、逼拶

一切理会总不得 夺人财而令纳财

我们将《大慧宗杲语录》的玄关打开,见到了全像。诸佛菩萨现全身,令我们一目了然,行深般若波罗密多不是秘密,并不困难。这玄关打开后,我们就自自然然地能行深,自然能照见五蕴皆空,能度一切苦厄,成为观自在。所以观自在不是只有一个,大家都可以成为观自在。当我们成为观自在时,就不会觉得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是秘密而有困难,而是自在现成的。最主要的是要打开经典义理,或祖师语录隐藏的玄机,当玄机关卡打开了,就一切皆办。

参话头就是要拿一个公案做为参究的主题或话题,时时提撕、举觉、参究这个公案,也就是要透过提、觑、追,才能行深般若波罗密多。禅宗的参禅不一定要靠一个固定的公案来做为话头,才能推你进入行深,也可透过师徒间的对话,来逼迫行者不得不去行深,这方法就是逼拶。

五蕴产生的五种妄想或八识心田的心相,时时刻刻都成念起。念起后一路下滑到烦恼造业受报。我们不容易察觉到念起、见起、执法、执我,只有到了烦恼重时才知道,这时烦恼已经造业了。当我们的受报身受苦难时,不知道这是自己的业所形成的,反而另找受苦的原因。师父发现行者烦恼、造业,或执我、执法、境现、见起、念起时,会马上将行者的心逼拶回去深究。行者一追逐妄境,就应当立刻将心逼拶回去,往内心作行深的工夫。也就是把往外拋的心,唤回自家,而不追逐妄境。不许行者长出毛角,长出来就「卡」掉。所以「逼拶」

是禅宗师父逼行者深行,往内追求的方法,般若波罗密多智慧就能增长出来。心往外拋,执取心相,迷真逐妄即是愚痴无明。师父逼行者归而求之,回头转脑,就无法执取虚妄的心相。虚妄的心相自然消失,无可追逐了,自心立刻觉醒,般若智慧也就增长了。

大慧宗杲怎么逼拶行者?当行者心意识一动或五蕴妄想一动,他即刻提话逼问,逼得行者往内深行,而砍掉心识的一切流动。妙喜室中常问禅和子,「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不得思量,不得卜度;不得扬在无事甲里,不得于举起处承当;不得良久,不得作女人拜、绕禅床,不得拂袖便行。一切总不得,速道速道。」4只要有人问法,他就拿着竹篦逼问。若是唤作竹篦则触,意思就是碰触了机峰,行者动了心意识。假设我举起一支竹篦,你叫它做竹篦,是触动了你心意识的记忆,不叫它做竹篦又违背了常理和惯例。行者心意识一动,师父就逼拶,形成一长串连珠炮似的不得…一切总不得,还要你速道!速道!你速道时又不可以随便拿个四句偈来充数。既不能开口,又不能不开口。一开口就动了心意识!也不能没话说,因为你骨子里还在胡思乱想。

宗杲要革除行者应付逼拶的一切花样,所以说,不得思量,不得卜度(猜测),不得扬在无事甲里,就是不得装傻、发呆,放空无记。他又说,不得于举起处承当(不可在逼你的地方去做文章),也不得抢竹篦或挡开竹篦,又不得良久(站在那儿拟议一段时间)。要你当下拿出见解来,让你没片刻空档沉思拟议。也不得做女人拜(就是不开口,单用肢体动作)。不得绕禅床(像永嘉玄觉绕六祖),亦不得拂袖而行。只要心意识一动就叫停,一切总不得,要赶快拿出见解来。这些逼拶过程,就是逼禅和子的心,往内走往内深行。当行者的心愈往内深行,穿透过所有幻化表相,般若智慧就愈高,这就是禅师逼拶的功德。禅宗的参禅很简单,禅师想尽办法让行者归而求之,愈求愈行愈深,而开展出般若智慧。

宗杲说:你要夺却竹篦,我且许你夺却。我说唤作拳头则触,不唤作拳头则背,你又如何夺?更饶你道个请和尚放下着,我且放下着,我唤作露柱则触,不唤作露柱则背,你又如何夺?我唤作山河大地则触,不唤作山河大地则背,你又如何夺?时有舟峰长老说:「某甲看和尚竹篦子话,如籍没却人家财产了,更要人家纳物事。」4宗杲说:「你譬喻得极妙,我真要你纳物事,你无所从出,便须讨死路去也。或投河、或赴火,拼得命方始死,得死了却缓缓地再活起来。唤你作菩萨则欢喜,唤你作贼汉则恶发,依前只是旧时人。所以古人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到这里始得契竹篦子话。」4

要「逼拶」不是那么容易的!就是要将行者逼到死角无路可走,看你怎么办?逼得你狗急跳墙,逼到悬崖,前是悬崖,后有追兵,如此一再进逼下去。你想夺却竹篦我就许你夺吧!那我便改说:「唤作拳头则触,不唤作拳头则背。」你又怎么夺呢?

逼到行者的心意识大死一番,全不起作用。再活过来同样用心意识,但已经不起心意识性了。完全无心意识的思量、分别、我执等作用,一切识全转为智了,一切平等了。禅宗的逼拶,一路来都在逼行者归而求之,往内愈行愈深,行到无路可走,到达颠扑不破的无明窠臼里,在这里虽然大死一番,却可以让你拼得出一条活路来,也就可以大活一番。也就是打死心意识的作用,才能大活一番。所以禅七说打七,即是要打死第七末那识的俱生我执法执。打死了再活过来,就不会执取藏识的流动为实我实法,不再迷真逐妄,因为已悟妄归真了。所以禅宗参禅一法,就是一路追杀,让你不得不往内走,不得不往内愈行愈深。当愈行愈深就愈能穿透幻化表相,而不会去执取它,也不会误认幻化表相及藏识种子的流动是真实的。只要不拘执它,知道它是虚幻的,就可以悟妄归真。所以禅宗的参禅法门都在逼我们直接实践力行《心经》的第一段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不必如悟有十重般地一再换手术刀,单用一把如尚方宝剑的一个公案或话头一路追赶下去就成了,也不一定要用公案话头来逼你,师徒只要在对话中就可以逼了,一直追逼到心意识不动,这时就可开悟。所以禅宗在中土兴盛以后,从达摩祖师代代相传,一脉传承,都是此法。虽然从初祖到六祖的开悟公案,都没标明行深或生起疑情。其实每个公案里,都经历行深及生起疑情的过程。只是到了大慧宗杲,才把历代祖师逼拶深行,而展开般若智慧的历程,加以剖析解说。这是他的精髓所在也是他对禅家的贡献。

行者被逼到走头无路,看是死路一条了,撞了上去,却发现一切障碍都不见了。这就是悬崖撒手,大死一番,绝后再生。逼拶是禅宗一脉传承下来的法门,是最直接了当的方法。不必准备那么多手术刀,也不必有那么多招式。单单教你最有效的最后一招,其他蹲马步的那些招式都不必用了。

我们生生世世对习气最熟悉,对去除习气的话头却很生疏!所以必须先将话头抱紧,练得熟悉了,习气自然就因疏远而生疏了。也就是话头从生疏转成熟练,习气由烂熟转为生疏。唯有如此举起话头,才能又准、又快、又狠往习气处砍下去。习气消尽,自然离苦得乐了。

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渐修法门。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顿悟法门。

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不仅是传递空的讯息,而且发挥到淋漓尽致。既然本来无一物,当然就没有受苦的人,也没有让人受的苦。既然本来无一物,当然就没有一个物境,可以让人感到恐怖。既然本来无一物,当然就没有一个人在受生死轮回。既然没有人受生死轮回,当然就无有恐怖。参禅逼拶一法就是要把行者逼到显现「本来无一物」的景象。也就是让行者体证到生死轮回与涅槃(轮涅)是一体两面,而不生任何执取。所以说,参禅看话头是实践力行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未经人为的扭曲改变,呈现了心性的自然原貌。「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佛性的显现,也是开悟成佛的最高境界。

注1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九册 No. 945《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十》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想习。非汝六根。互用合开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细微精想。

五蕴(元素)所产生的妄想

色蕴根本妄想(坚固妄想)

受蕴虚明妄想

想蕴融通妄想

行蕴幽隐妄想

识蕴细微颠倒精想

注3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七册 No. 1998A《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慧普觉禅师书卷第二十六

今稍有知非者。若要径截理会。须得这一念子嚗地一破。方了得生死。方名悟入。然切不可存心待破。若存心在破处。则永劫无有破时。但将妄想颠倒、思量分别、好生恶死、知见解会、欣静厌闹,一时按下。只就按下处看个话头。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此一字子。乃是摧许多恶知恶觉底器仗也,不得作有无会,不得作道理会,不得向意根下思量卜度,不得向扬眉瞬目处挅根,不得向语路上作活计,不得扬在无事甲里,不得向举起处承当,不得向文字中引证。但向十二时中四威仪内,时时提撕,时时举觉,狗子还有佛性也无?云无。不离日用。试如此做工夫看,月十日便自见得也。一郡千里之事。都不相妨。古人云。我这里是活底祖师意。有甚么物能拘执他?若离日用别有趣向。则是离波求水。离器求金。求之愈远矣。

注4 妙喜室中常问禅和子。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不得思量。不得卜度。不得拂袖便行。一切总不得。尔便夺却竹篦。我且许尔夺却。我唤作拳头则触。不唤作拳头则背。尔又如何夺。更饶尔道个请和尚放下着。我且放下着。我唤作露柱则触。不唤作露柱则背。尔又如何夺。我唤作山河大地则触。不唤作山河大地则背。尔又如何夺。有个舟峰长老云。某看和尚竹篦子话。如籍没却人家财产了。更要人纳物事。妙喜曰。尔譬喻得极妙。我真个要尔纳物事。尔无从所出。便须讨死路去也。或投河赴火。拼得命方始死。得死了却缓缓地再活起来。唤尔作菩萨便欢喜。唤尔作贼汉便恶发。依前只是旧时人。所以古人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到这里始契得竹篦子话。复说偈云。佛之一字尚不喜。有何生死可相关。当机觌面难回互。说甚楞严义八还。

佛经禅语 禅静思语

经典心经语录

心经 相关介绍

心经全文解释朗读

心经的全文解释

用心感悟《心经》

生命禅读后感

张爱玲心经优秀读后感

《心经》的四种阅读

心经念诵方法讲解

禅心经语(锦集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禅心经语,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