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麻辣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说,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说,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法和喻来立它的名字。“般若波罗蜜多”:是法。“心”:是比喻。
“般若”:就是妙智慧。般若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以文字般若而生出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的智慧来理解经文才能达到实相般若。这个般若叫究竟的智慧。
“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上。波罗是彼岸,蜜是到,多是上。
“心”:就是真心。比喻这部经就像人的心,是一身的主体一样。
“经”:是每一部佛经的通名。经是经常不变的法,不能改变的。一字不可去,一字不可添。经者“径”也,是修行所经过的一条道路。
观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自在菩萨所修行的是深般若到达彼岸)
照见五蕴皆空(观世音菩萨把色受想行识这五蕴都照空了)
度一切苦厄(度脱所有的苦难众生)
舍利子(是智慧坚固的意思。舍利子也叫舍利弗)
色不异空(色就在这个空里边)
空不异色(空也在这个色里边)
色即是空(色就是空)
空即是色(空就是色)
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本体是空的)
亦复如是(也是一样的)
舍利子(是智慧坚固的意思。舍利子也叫舍利弗)
是诸法空相(这些法色受想行识这五蕴都是空的,它没有自性)
不生不灭(离开生就没有灭)
不垢不净(没有这种执著心就是没有脏的、没有干净的)
不增不减(罪业不增加、福报就不减少,也就是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所以真空里没有色)
无受想行识(也没有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了)
无色声香味触法(也没有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了)
无眼界(就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一切)
乃至无意识界(甚至没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也都空了)
无无明(没有无明,都明白了)
亦无无明尽(也没有无明尽了)
乃至无老死(甚至没有老、死)
亦无老死尽(也没有老、死的.尽头)
无苦集灭道(没有苦集灭道,修出离开生死轮回)
无智亦无得(没有智慧也没有证得的果位)
以无所得故(令你没有执著有所得的心,没有执著证果的心)
菩提萨埵(就是菩萨)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般若波罗蜜多这种深智慧的法去修行)
心无挂碍(心没有挂碍,就能破除报障)
无挂碍故(没有所挂碍,就是了生死了)
无有恐怖(就没有恐怖就破除你的业障)
远离颠倒梦想(就能远离颠倒梦想,就破除你的烦恼障)
究竟涅槃(一切障碍都没有了,德行圆满了,这就叫圆寂,也叫涅槃)
三世诸佛(过去世诸佛、现在世诸佛、未来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三世诸佛都是依照这个深般若妙智慧来修行的)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所以就知道妙智慧到彼岸这个法)
是大神咒(就没有再比它大的了,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能度众生到彼岸)
是大明咒(能照破所有一切的黑暗、烦恼、无明)
是无上咒(没有再比它高上的,就是到佛的果位上)
是无等等咒(就是没有再可以和这个等了,就是到最终的佛果,最终的那个究竟觉)
能除一切苦(什么苦都可以除)
真实不虚(绝对不是假的)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本经共有二百六十个字,最后三十一个字是密说,前面是显说。密说即佛门中常讲的咒语,咒以不翻为原则。咒语有五不翻,这是唐朝玄奘大师译场所立的规矩。咒语是佛的密语,只有佛明了,等觉以下菩萨均不知其义。)
篇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直说
憨山大师述
此经题称般若者何。乃梵语也。此云智慧。称波罗蜜多者何。亦梵语也。此云到彼岸。谓生死苦趣。犹如大海。而众生情想无涯。无明不觉。识浪奔腾。起惑造业。流转生死。苦果无穷。不能得度。故云此岸。惟吾佛以大智慧光明。照破情尘。烦恼永断。诸苦皆尽。二死永亡。直超苦海。高证涅槃。故云彼岸。所言心者。正是大智慧到彼岸之心。殆非世人肉团妄想之心也。良由世人不知本有智慧光明之心。但认妄想攀缘影子。而以依附血肉之团者为真心。所以执此血肉之躯以为我有。故依之造作种种恶业。念念流浪。曾无一念回光返照而自觉者。日积月累。从生至死。从死至生。无非是业。无非是苦。何由得度。惟吾佛圣人。能自觉本真智慧。照破五蕴身心。本来不有。当体全空。故顿超彼岸。直渡苦海。因愍迷者。而复以此自证法门而开导之。欲使人人皆自觉悟。智慧本有。妄想元虚。身心皆空。世界如化。不造众恶。远离生死。咸出苦海。至涅槃乐。故说此经。经即圣人之言教。所谓终古之常法也。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菩萨。即能修之人。甚深般若。即所修之法。照见五蕴皆空。则修之之方。度一切苦厄。则修之实效也。以此菩萨。从佛闻此甚深般若。即思而修之。以智慧观。返照五蕴内外一空。身心世界洞然无物。忽然超越世出世间。永离诸苦。得大自在。由是观之。菩萨既能以此得度。足知人人皆可依之而修矣。是故世尊特告尊者。以示观音之妙行。欲晓诸人人也。吾人苟能作如是观。若一念顿悟自心本有智慧光明如此广大灵通。彻照五蕴元空。四大非有。有何苦而不度。又何业累之牵缠。人我是非之强辩。穷通得失之较计。富贵贫贱之可婴心者哉。此上乃菩萨学般若之实效也。言五蕴者。即色受想行识耳。然照乃能观之智。五蕴即所观之境。皆空则实效也。
舍利子。
此佛弟子之名也。然舍利亦梵语。此云鹙也。此鸟目最明利。其母目如之。故以为名。此尊者乃鹙之子也。故云舍利子。在佛弟子中。居智慧第一。而此般若法门。最为甚深。非大智慧者不能领悟。故特告之。所谓可与智者道也。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正对鹙子释前五蕴皆空之意。而五蕴中先举色蕴而言者。色乃人之身相也。以其此身人人执之以为己有。乃坚固妄想之所凝结。所谓我执之根本。最为难破者。今入观之初。先观此身四大假合。本来不有。当体全空。内外洞然。不为此身之所笼罩。则生死去来。了无挂碍。名色蕴破。色蕴若破。则彼四蕴可渐次深观。例此而推矣。而言色不异空者。此句破凡夫之常见也。良由凡夫但认色身。执为真实。将谓是常。而作千秋百岁之计。殊不知此身虚假不实。为生老病死四相所迁。念念不停。以至老死。毕竟无常。终归于空。此犹属生灭之空。尚未尽理。良以四大幻色。元不异于真空耳。凡夫不知。故晓之曰色不异空。谓色身本不异于真空也。空不异色者。此句破外道二乘断灭之见也。因外道修行。不知身从业生。业从心生。三世循环。轮转不息。由不达三世因果报应之理。乃谓人死之后。清气归天。浊气归地。一灵真性还乎太虚。苟如此说。则绝无报应之理。而作善者为徒劳。作恶者为得计矣。以性归太虚。则善恶无征。几于沦灭。岂不幸哉。孔子言曰。游魂为变。故知鬼神之情状。此正谓死而不亡者。乃轮回报应之理昭然也。而世人不察。横为断灭。谬之甚耳。然二乘虽依佛教而修。由不达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了生死如幻如化。将谓三界之相以为实有。故观三界如牢狱。厌四生如桎梏。不起一念度生之心。沈空滞寂。沦于寂灭。故晓之曰空不异色。谓真空本不异于幻色。非是离色断灭之空。正显般若乃实相真空耳。何也。以般若真空。如大圆镜。一切幻色。如镜中像。苟知像不离镜。则知空不异色矣。此正破二乘离色断灭之空。及外道豁达之空也。又恐世人将色空二字话为两橛。不能平等一如而观。故又和会之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耳。苟如此观。知色不异空。则无声色货利可贪。亦无五欲尘劳可恋。此则顿度凡夫之苦也。苟知空不异色。则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不动本际而作度生事业。居空而万行沸腾。涉有而一道清净。此则顿超外道二乘之执也。苟知色空平等一如。则念念度生不见生之可度。心心求佛不见佛果可求。所谓圆成一心无智无得。此则超越菩萨而顿登佛地彼岸者也。即此色蕴一法能作如是观。则其四蕴应念圆明。正如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故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诚能如是。则诸苦顿断。佛果可至。彼岸非遥。只在当人一念观心成就耳。如此之法。岂非甚深者哉。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此又恐世人以生灭心。错认真空实相般若之法。而作生灭垢净增减之解。故召尊者以晓之曰。所言真空之实相者。不是生灭垢净增减之法也。且生灭垢净增减者。乃众生情见之法耳。而我般若真空实相之体。湛然清净。犹若虚空。乃出情之法也。岂然之哉。故以不字不之。谓五蕴诸法。即是真空实相。一一皆离此诸过也。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此乃通释般若所以离过之意。谓般若真空所以永离诸过者。以此中清净无物。故无五蕴之迹。不但无五蕴。亦无六根。不但无六根。亦无六尘。不但无六尘。亦无六识。斯则根尘识界。皆凡夫法。般若真空。总皆离之。故都云无。此则离凡夫法也。然般若中。不但无凡夫法。亦无圣人法。以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皆出世三乘圣人之法也。苦集灭道四谛。以厌苦断集慕灭修道。乃声闻法也。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乃十二因缘流转门。即苦集二谛。无明尽至老死尽。乃还灭门。即灭道二谛。此缘觉所观法也。般若体中本皆无之。极而推之。不但无二乘法。亦无菩萨法。何也。智即观智。乃六度之智慧能求之心。得即佛果。乃所求之境。然菩萨修行。以智为首。下化众生。只为上求佛果。良以佛境如空无所依。若以有所得心而求之。皆非真也。以般若真空体中本无此事。故曰无智亦无得。无得乃真得。方得为究竟耳。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良由佛果以无得而得。故菩萨修行依般若而观。然一切诸法本皆空寂。若依情想分别而观。则心境缠□。不能解脱。处处贪著。皆是挂碍。若依般若真智而观。则心境皆空。触处洞然。无非解脱。故云依此般若故心无挂碍。由心无挂碍。则无生死可怖。故云无有恐怖。既无生死可怖。则亦无佛果可求。以怖生死求涅槃。皆梦想颠倒之事耳。圆觉云生死涅槃犹如昨梦。然非般若圆观。决不能离此颠倒梦想之相。既不能离颠倒梦想。决不能究竟涅槃。然涅槃亦梵语。此云寂灭。又云圆寂。谓圆除五住。寂灭永安。乃佛所归之极果也。意谓能离圣凡之情者。方能证入涅槃耳。菩萨修行。舍此决非真修也。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谓不但菩萨依此般若而修。即三世诸佛。莫不皆依此般若。得成无上正等正觉之果。故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梵语也。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菩提云觉。乃佛果之极称也。由此而观。故知般若波罗蜜多。能驱生死烦恼之魔。故云是大神咒。能破生死长夜痴暗。故云是大明咒。世出世间无有一法过般若者。故云是无上咒。般若为诸佛母。出生一切无量功德故。世出世间无物与等。惟此能等一切。故云是无等等咒。所言咒者。非别有咒。即此般若便是。然既曰般若。而又名咒者。何也。极言神效之速耳。如军中之密令。能默然奉行者。无不决胜。般若能破生死魔军决胜如此。又如甘露。饮之者能不死。而般若有味之者。则顿除生死大患。故云能除一切苦。而言真实不虚者。以示佛语不妄。欲人谛信不疑。决定修行为要也。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由其般若实有除苦得乐之功。所以即说密咒。使人默持。以取速效耳。
揭谛 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此梵语也。前文为显说般若。此咒为密说般若。不容意解。但直默诵。其收功之速。正在忘情绝解不思议之力耳。然此般若所以收功之速者。乃人人本有之心光。诸佛证之以为神通妙用。众生迷之以作妄想尘劳。所以日用而不知。自昧本真。枉受辛苦。可不哀哉。苟能顿悟本有。当下回光返照。一念熏修。则生死情关忽然隳裂。正如千年暗室。一灯能破。更不别求方便耳。吾人有志出生死者。舍此决无舟筏矣。所谓滔滔苦海中。般若为舟航。冥冥长夜中。般若为灯烛。今夫人者。驱驰险道。泛滥苦海。甘心而不求此者。吾不知其所归矣。虽然。般若如宵练。遇物即断。物断而不自知。非神圣者不能用。况小丈夫哉。
心经直说终
篇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
万法起心。心人之主。三乘归一。一法之宗。知心无所得是真得。见一无不通是玄通。如来说五蕴皆空。人本空也。
夫以。真源素范。冲漠隔于筌羑。妙觉玄猷。奥颐超于言象。虽真俗双泯二谛恒存。空有两亡一味常显。良以。真空未尝不有。即有以辨于空。幻有未始不空。即空以明于有。有空有故不有。空有空故不空。不空之空空而非断。不有之有有而不常。四执既亡百非斯遣。般若玄旨斯之谓欤。若历事备陈。言过二十万颂。若撮其枢要。理尽一十四行。是知诠真之教乍广略而随缘。超言之宗性圆通而俱现。般若心经者。实谓曜昏衢之高炬。济苦海之迅航。拯物导迷莫斯最为。然则般若以神鉴为体。波罗蜜多以到彼岸为功。心显要妙所归。经乃贯穿言教。从法就喻诠旨为目。故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将释此经五门分别。一教兴。二藏摄。三宗趣。四释题。五解文。初教兴者。依大智度论云。如须弥山王。非无因缘非少因缘令得振动。般若教兴亦复如是。具多因缘。一谓欲破外道诸邪见故。二欲回二乘。令入大乘故。三令小菩萨不迷空故。四令悟二谛中道生正见故。五显佛胜德生净信故。六欲令发大菩提心故。七令修菩萨深广行故。八令断一切诸重障故。九令得菩提涅槃果故。十流至后代益众生故。略说此十具收彼意。令此教兴。第二藏摄者。谓三藏之中契经藏摄。二藏之内菩萨藏收。权实教中实教所摄。第三宗趣者。语之所表曰宗。宗之所归曰趣。然先总后别。总以三种般若为宗。一实相。谓所观真性。二观照。谓能观妙慧。三文字。谓诠上之教。不越此三故以为宗。别亦有三。一教义一对。以文字教为宗。余二义为趣。二境智一对。以真空境为宗。观照智为趣。三因果一对。以菩提因行为宗。菩提果德为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第四释题者亦有三。初教义分二。谓般若心。是所诠之义。经之一字是能诠之教。即能诠般若之经依义立名。二就所诠义中法喻分二。谓般若等是所诠之法。心之一字是所引之喻。即般若内统要衷之妙义。况人心藏为主为要。统极之本。三就前法中有体用分二。谓般若是体。此云智慧。即神悟玄奥妙证真源也。波罗蜜多是用。此云到彼岸。即由斯妙慧翻生死过尽。至真空之际。即简不到彼岸之慧。故以为名。谓体即用故。法之喻故。义之教故。立斯名耳。
观自在菩萨自下第五解文。此既心经。是以无序及流通也。文中分二。初显了般若。后即说咒曰下。明秘密般若。何以辨此二者。谓显了明说。令生慧解灭烦恼障。以咒秘密言。令诵生福灭罪业障。为灭二障成二严故。说此二分。就前文中亦二。初略标纲要分二。从舍利子色不异空下。明广陈实义分。以义非顿显故先略标。非略能具故次广释。又前是据行略标。后即就解广陈。前中有四。一能观人。二所行行。三观行境。四明能观利益。且初能观人。观自在菩萨者。是能观人也。谓于理事无碍之境。观达自在故立此名。又观机往救自在无碍。故以为名焉。前释就智后释就悲。菩谓菩提。此谓之觉。萨者萨埵。此曰众生。谓此人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从境得名故。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二明所行之行。谓般若妙行有其二种。一浅即人空般若。二深即法空般若。今简浅异深。故云行深般若。言时者。谓此菩萨有时。亦同二乘入人空观。故法华云。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等。今非彼时故云行深时也。
照见五蕴皆空三明观行境。谓达见五蕴自性。皆空即二空理深慧所见也。
度一切苦厄四明利益。谓证见真空苦恼斯尽。当得远离分段变易二种生死。证菩提涅槃究竟乐果。故云度一切苦厄也。上来略标竟。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自下第二明广陈实义分。于中有五。一拂外疑。二显法体。三明所离。四辨所得。五结叹胜能。初段文有四释。一正去小乘疑。二兼释菩萨疑。三便显正义。四就观行释。初中言舍利子者。举疑人也。舍利是鸟名。此翻为鹙鹭鸟。以其人母聪悟迅疾如彼鸟眼。因立其名。是彼之子。连母为号故曰鹙子。是则母因鸟名。子连母号。聪慧第一。标为上首。故对之释疑也。彼疑云。我小乘有余位中见蕴无人。亦云法空与此何别。今释云。汝宗蕴中无人名蕴空。非蕴自空。是则蕴异于空。今明诸蕴自性本空。而不同彼。故云色不异空等。又疑云。我小乘中入无余位身智俱尽。亦空无色等与此何别。释云。汝宗即色非空灭色方空。今则不尔。色即是空非色灭空。故不同彼。以二乘疑不出此二。故就释之。二兼释菩萨疑者。依宝性论云。空乱意菩萨有三种疑。一疑空异色。取色外空。今明色不异空。以断彼疑。二疑空灭色。取断灭空。今明色即是空。非色灭空。以断彼疑。三疑空是物。取空为有。今明空即色。不可以空取空。以断彼疑。三疑既尽。真空自显也。三便显正义者。但色空相望有其三义。一相违义。下文云。空中无色等。以空害色故。准此应云色中无空。以色违空故。若以互存必互亡故。二不相碍义。谓以色是幻色必不碍空。以空是真空必不妨幻色若碍于色即是断空。非真空故。若碍于空即是实色。非幻色故。三明相作义。谓若此幻色举体非空。不成幻色。是故由色即空。方得有色故。大品云。若诸法不空。即无道无果等。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故真空亦尔。准上应知。是故真空通有四义。一废己成他义。以空即是色故。即色现空隐也。二泯他显己义。以色是空故。即色尽空显也。三自他俱存义。以隐显无二是真空故。谓色不异空为幻色色存也。空不异色名真空空显也。以互不相碍二俱存也。四自他俱泯义。以举体相即全夺两亡绝二边故。色望于空亦有四义。一显他自尽。二自显隐他。三俱存。四俱泯。并准前思之。是则幻色存亡无碍。真空隐显自在。合为一味圆通无寄。是其法也。四就观行释者有三。一观色即空以成止行。观空即色以成观行。空色无二一念顿现。即止观俱行方为究竟。二见色即空。成大智而不住生死。见空即色。成大悲而不住涅槃。以色空境不二悲智念不殊成。无住处行。三智者大师依璎珞经立一心三观义。一从假入空观。谓即是空故。二从空入假观。谓空即是色故。三空假平等观。谓色空无异故。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第二显法体。于中有二。先总后别。今初也。言是诸法空相者。谓蕴等非一故云诸法。显此空状故云空相。中边论云。无二有此无是二名空相。言无二者无能取所取。有言。有此无者有能取所取。无是二不二名为空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二别显中有三对六不。然有三释。一就位释。二就法释。三就观行释。初就位释者。一不生不灭。在道前凡位。谓诸凡夫死此生彼。流转长劫。是生灭位。真空离此故云不生不灭也。二不垢不净者。在道中菩萨等位。谓诸菩萨障染未尽净行已修。名垢净位。真空离此故名不垢不净。三不增不减者。在道后佛果位中。生死惑障昔未尽。而今尽是减也。修生万德昔未圜。而今圜是增也。真空离此故云不增不减。又佛性论中。立三种佛性。一道前名自性住佛性。二道中名引出佛性。三道后名至得果佛性。佛性唯一就位分三。今真空无异。亦就位分异。又法界无差别论中。初名染位。次名染净位。后名纯净位。皆同此也。二就法释者。谓此真空虽即色等。然色从缘起。真空不生色。从缘谢。真空不灭。又随流不染。出障非净。又障尽非减。德满不增。此生灭等是有为法相。翻此以显真空之相。故云空相也。三就观行释者。谓于三性立三无性观。一于遍计所执性作无相观。谓彼即空无可生灭。二于依他起性作无生观。谓依他染净从缘无性。三于圜成实性作无性观。谓前二不有而非减。观智照现而不增。又在缠出障性无增减。又妄法无生灭。缘起非染净。真空无增减。以此三无性显彼真空相。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第三明所离。然真空所离历法多门。统略有四。一法相开合门。二缘起逆顺门。三染净因果门。四境智能所门。初是故空中者。是前不生不灭等。真空中故。无色等者。彼真空中无五蕴等法。此就相违门故云无也。理实皆悉不坏色等。以自性空不待坏故。下并准知。此中五蕴。即合色为一开心为四。二无眼等者。空无十二处。十二处即合心为一半。谓意处全及法处一分。开色为十半。谓五根五境为十处。及法处一分。三无眼界等者。空无十八界。十八界中即色心俱开。准上可知释此三科具如对法等论也。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二明缘起逆顺门。无无明者。顺观无明流转门。以其性空故云无无明也。亦无无明尽。逆观无明还灭门。以真空故无可尽也。此举初支。中间十支。皆应准此。故云乃至。末后一支。谓老死亦流转还灭皆空也。
无苦集灭道三染净因果门。苦集是世间因果。谓苦是生死报。先举令生厌。集是彼因。谓是烦恼业。厌苦断集先果后因故也。灭道是出世间因果。灭是涅槃果。先举令欣。道是彼因。谓八正道。修之于后。皆空无有也。
无智亦无得四境智能所门。非但空中无前诸法。彼知空智亦不可得。故云无智也。即此所知空理亦不可得。故云无得也。问前云空即是色等。明色等不亡。何以此文一切皆无。岂非此空是灭色耶。答前虽不碍存而未尝不尽。今此都亡未尝不立。故大品云。诸法无所有。如是有此无。此就无所有。前据如是有。又前就相作门。此就相害门。一法二义随说无违。
以无所得故第四明其所得有二。初牒前起后。二正明所得。今初也。言以无所得故者。牒前起后也。以者由也。故者因也。由前无所得为因。令后有所得也。大品云无所得故而得。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二正明所得有二。先明菩萨得涅槃断果。后明诸佛得菩提智果。前中亦二。先举人依法。后断障得果。今初也。言菩提萨埵者举人也。义如前解。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者。明依此法行也。故者起后也。
心无挂碍二断障得果中有三。初行成。二断障。三得果。今初也。言心无挂碍者行成也。谓惑不碍心故。境不碍智故。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二断障也。言无故牒前起后也。无有恐怖者。外无魔冤之怖。即恶缘息也。远离颠倒梦想者。内无惑障之倒。即恶因尽也。
究竟涅槃三得果也。涅槃此云圜寂。谓德无不备称圜。障无不尽称寂。简异小乘化城权立。今则一得永常故云究竟。又释智能究竟尽涅槃之际。故云究竟。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第二得菩提智果。于中有二。初举人依法。二明得果。今初也。谓三世诸佛更无异路。唯此一门。故云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也。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正明得果也。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也。三藐者此云正也。次三者此云等也。菩提此云觉也。即无上正等觉也。觉有二义。一正觉。即如理智。正观真谛。二等觉。即如量智。遍观俗谛。皆至极无边。故云无上也。上来所得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第五结叹胜能。于中有二。先别叹。后总结。今初也。言故知者牃前起后也。由佛菩萨依般若。得菩提涅槃果。故知。般若是大神咒等。叹其胜能。略叹四德。然有三释。一就法释。一除障不虚名为神咒。二智鉴无昧名为明咒。三更无加过名无上咒。四独绝无伦名无等等咒。二约功能释。一能破烦恼。二能破无明。三令因行满。四令果德圜。三就位释。一过凡。二越小。三超因。四齐果。谓无等之位互相济等。故云无等等。十地论云无等者。谓佛比余众生彼非等故。重言等者此彼法身等故。何故不但说无等耶。示现等正觉故。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二总结胜能。谓三苦八苦一切苦也。又分段变易。亦云一切苦也。除苦决定故云真实不虚也。上来广略不同。总明显了般若竟。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自下第二段明秘密般若。于中有二。初牒前起后。二正说咒词。今初也。前云是大神咒。未显咒词故今说之。
羯谛羯谛波罗羯谛波罗僧羯谛菩提萨婆诃。
二正说咒词。此有二义。一不可释。以是诸佛秘语非因位所解。但当诵持除障增福。亦不须强释也。二若欲强释者。羯谛者。此云去也度也。即深慧功能。重言羯谛者。自度度他也。波罗羯谛者。波罗此云彼岸。即度所到处也。波罗僧羯谛者。僧者总也溥也。即谓自他溥度总到彼岸也。言菩提者。至何等彼岸。谓大菩提处也。言萨婆诃者。此云速疾令前所作速疾成就故也。
略释绝笔述怀颂曰般若深邃累劫难逢随分赞释冀会真宗。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法藏。长安二年于京清禅寺。翻经之暇。属同礼部兼检校雍州长史荥阳郑公。清简成性忠孝自心。金柯玉叶之芳葩。九刊三王之重寄。羽仪朝序城堑法门。始自青衿迄于白首。持此心经数千万遍。心游妙义口诵灵文。再三殷勤令出略疏。辄以蠡管讵测高深云尔。
般若心经赞序
张说撰
万法起心。心人之主。三乘归一。一法之宗。知心无所得是真得。见一无不通是玄通。如来说五蕴皆空。人本空也。如来说诸法空相。法亦空也。知法照空见空舍法。二者知见复非空耶。是故定与慧俱空中法。入此门者为明门。行此路者为超路。非夫行深般若者。其孰能证于此乎。秘书少监驸马都尉荥阳郑万钧。深艺之士也。学有传癖书成草圣。乃挥洒手翰镌刻心经。树圣善之宝坊。启未来之华业。佛以无依相而说。法本不义。以无所得而传。今则无灭。道存文字。意齐天壤。国老张说。闻而嘉焉。赞扬佛事。题之乐石。
篇4:《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说
智慧吉祥迈着阔步走进了无量义经室
善容微笑着给智慧吉祥的脖子上挂了一条哈达,“扎西得勒!”
智慧吉祥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智慧吉祥给佛祖供上恒河沙数朵洁白的莲花。聊天室里顿时弥漫着莲花的清香。
智慧吉祥微笑着给每个人的脖子上挂了一条哈达,“扎西得勒!”
善容顶礼智慧吉祥
善容:一籽恭请师父大人宣讲《心经》法义
智慧吉祥:您想了解《心经》的法义是吗?
善容:是的
智慧吉祥:一籽!
善容:是!
智慧吉祥:《心经》的法义,只有修证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才能究竟圆满。我又如何有能力跟您宣说,《心经》的法义呢?
善容:是的!只有佛才能究竟圆满,但是请师父依您修学《心经》的经验,分享您的修行经验,令我从中可以学习。好吗?
智慧吉祥:一籽!
善容:是。师父大人。
智慧吉祥:虽然,我对《心经》还未能修证到究竟圆满,但是,我乐于分享对《心经》的运用经验来给您参考,希望对您会有所助益。
善容:是!一籽叩谢师父大人慈悲!恳请师父大人教诲!
智慧吉祥:如果,我说明时,您觉得有不圆满的地方,请您不吝指出,我们可以一起讨论研究。或许是我真的不圆满,或是彼此文字定义不同所造成的误解。
善容:(^^)是!
智慧吉祥:我们一起来学习《心经》,从中学到“度一切苦厄”的方法。
善容:是!一籽会遵师教导,从《心经》中学会“度一切苦厄”的方法。
智慧吉祥:那么,就正式上课的方式来分享心得。
善容:(^-^)一籽恭请师父大人以上课的方式来分享师父您修学《心经》的经验。
[“智慧吉祥”(释慧祥法师)即为宣说如下开示。]
题目:《心经》解说。
讲次:第一讲
日期:09月22日
第一次校阅:2009月22日
主讲:释慧祥
【前言】
承蒙一籽的邀请,来讲解《心经》。
虽然自知在菩提道上,我只能算是初学,其实不见得能深入体证《心经》所说的甚深法义。
但是,本着学习的心,深入研究的心。
又本着“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的心。
我愿意跟任何人一起来深入再一次的研究《心经》。
也希望任何有缘人,能一起来参与研究《心经》,运用《心经》的教法,来“度一切苦厄”。
【心经大义】
篇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说
梵语 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
《心经》整部经文的教导重点,依我个人的理解是,为了教我们“度一切苦厄”。
如何得知呢?
因为《心经》的经文中,就有明白的说到“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所以从《心经》首尾的经文来看,就知道这《心经》的教导重点,是要我们“度一切苦厄”。
因此,当我们要理解《心经》的经文之时,不要忘了这个重点,才不会将经文的文义理解成别的目的'去了。
又佛陀在讲《心经》时,虽然目的是为了要教我们“度一切苦厄”。但是,其所教的方法,叫“般若波罗蜜多”的法门。
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习用“般若波罗蜜多”的法门来“度一切苦厄”。
有关这个,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呢?
如《心经》的经文中就说到:“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因此,我们知道,这部经在教我们“度一切苦厄”的方法,是用“般若波罗蜜多”的法门。
因此,如果有人问:“《心经》的大义是什么?”
我们就可以回答说:“深入运用‘般若波罗蜜多\\\\\\\\\\’的法门,来‘度一切苦厄\\\\\\\\\\’”。
【逐文解义】
★ 三字经解说
★ 解说性论文范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说(整理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