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nkeBuste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惜抱轩文集》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惜抱轩文集》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 目录
篇1:《惜抱轩文集》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关于《惜抱轩文集》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方恪敏公,讳观承,字嘉谷,桐城人也,而居于江宁。桐城方氏,自明以来以文学名数世矣,而亦被文学之累。公之祖工部都水司主事讳登峰、考中书舍人讳式济,皆以累谪黑龙江。公时尚少,与其兄岁往来塞内外,以营菽水之奉,奔走南北,徒步或数百里。数年,祖考皆没。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平郡王福彭尝知之,雍正十年,平郡王为定边大将军往准噶尔,即奏为书记,诏赐中书衔以往。在军营建策善,归补中书舍人。乾隆初入军机处,累迁吏部郎中,出为直隶总督。自是居直隶二十年,中惟西疆用兵,暂署陕甘总督,筹军饷半年即返。
公性明于用人,一见与语,即能知才所堪任,授之事,随难易缓急,委寄必当。及公没,而为督抚有名,若周元理、李湖等凡十余人,皆宿所拔于守令、丞尉中者也。直隶为天下总汇之区,人事糅杂,纷扰不易靖安。乘舆①岁有临幸,所过备置刍粮,公处此皆储备精密。卒未尝少舛乏②,而于民居无扰病焉。
公自为清河道至总督,皆掌治水。直隶之永定河,故无定河也,其迁移靡常,不可以一术治,不可以古形断。公皆见地势,相时决机,或革或因,或导或障,其于河务前后数十疏,从之辄利。上每叹其筹永定之为善,非他人执成法者所能及也。
磁州有逆民为乱,公擒治,论斩绞罪十人,其余释。上疑公宽纵,下诏严责者数,公执不易,诏令九卿讯狱,乃知公所定之当,上益以公贤。
公素勤于学,工为诗及书。乾隆初尝举博学鸿词,以平郡王监试,避嫌不试。仕宦数十年,公事之暇,即执书读之。尝偕秦文恭公辑《五礼通考》,所著《直隶河渠书》百三卷,诗集十三卷,其余杂记直隶事又数十卷。及薨,家无余财,而有书数十笈。于桐城及江宁皆建家祠,置田以养族之贫者。公在时已加太子太保,其薨以乾隆三十三年八月,年七十一。
(选自《惜抱轩文集》,有删改)
[注]①乘舆:古代天子乘坐的车子,此处代指皇帝。②舛乏:错乱缺少。
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亦被文学之累被:遭受
B.随难易缓急,委寄必当委:舍弃
C.论斩绞罪十人 论:判罪
D.工为诗及书工:擅长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桐城人也,而居于江宁 B.公性明于用人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上每叹其筹永定之为善 D.置田以养族之贫者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B.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C.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D.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观承的祖父方登峰和父亲方式济都被流放至黑龙江。每年方观承兄弟二人都要往
来长城内外,探视亲人,异常艰辛。
B.方观承后来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在直隶居住长达二十年,其间,只有在西部有战事时,为筹军饷,曾在陕甘总督府暂住过半年。
C.永定河流向不定,难以治理。方观承查看地形,看准时机,或疏导,或阻断,他治
河的方法得到了皇帝的认同和赞许。
D.方观承一生勤于学习,著作等身。乾隆年间曾被推举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但因平郡王监考,为了避嫌就没有参加。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公没,而为督抚有名,若周元理、李湖等凡十余人,皆宿所拔于守令、丞尉中者也。(4分)
(2)乘舆岁有临幸,所过备置刍粮,公处此皆储备精密。(3分)
(3)公执不易,诏令九卿讯狱,乃知公所定之当,上益以公贤。(3分)
参考答案
9.B(委:托付)
10.C(A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假设关系;B在……方面/表被动;C皆为助词,的;D连词,表目的'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
11.C
12.B(“暂署陕甘总督”意思应为“暂时代理陕甘总督”)
13.(1)等到恪敏公去世后,做督抚有名声的,如周元理、李湖等共十多人,都是他过去从守令、丞尉中提拔起来的。
(4分。注意“既”“没”“宿”等词语的翻译,及判断句的特点)
(2)皇帝每年都会来这里,所经过的地方都要安排粮草,恪敏公处理这些事情时都储存准备得精细周密。
(3分。注意“刍”“处”等词语的翻译)
(3)恪敏公坚持自己的意见不作改变,皇帝又下诏令九卿审理此案,才知道恪敏公(对罪犯)所定的罪是恰当的,皇上更加认为恪敏公贤明。
(3分。注意“执”“易”“讯狱”“乃”“益”等词语的翻译)
参考译文
方恪敏公,名观承,字嘉谷,桐城人,但住在江宁。桐城的方氏家族,从明朝以来就凭借文章学问闻名于世,已有数代,但也遭受文章学问的牵累。他的祖父工部都水司主事方登峰、父亲中书舍人方式济,都因文字的牵累而被贬谪到黑龙江。恪敏公当时年少,和他的兄长每年往来于长城内外,以尽孝道,奔走于南北,有时需步行几百里。几年后,祖父和父亲都亡故了。恪敏公更加穷困,但在这期间他更加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和斗志,他勤奋学习,全面了解了社会的利弊、人情风俗,于是逐渐成为一个才能突出的人。平郡王福彭曾经了解他,雍正十年,平郡王担任定边大将军远征准噶尔,就上奏让他担任书记,皇上下诏书赐给他中书一职前往。在军营中他出谋划策,回来补赏为中书舍人。乾隆初年进入军机处任职,多次升官直至吏部郎中,后来外任直隶总督。从此担任直隶总督二十年,其间只有西疆用兵之时,暂时代理陕甘总督,筹集了军饷半年就回去了。
恪敏公在用人方面能够明察,一见面和人交谈,就能知道这个人所能够担任的职务,给某人某事,随事情的难易缓急,托付给他的事情一定妥当处理。等到恪敏公去世后,做督抚有名声的,如周元理、李湖等共十多人,都是他过去从守令、丞尉中提拔起来的。直隶是天下的中心,人事复杂,混乱不易治理。皇帝每年都会来这里,所经过的地方都要安排粮草,恪敏公处理这些事情时都储存准备得精细周密。始终没有出现物资匮乏的情况,而且对于百姓也没有侵扰。
恪敏公从做清河道台到做直隶总督,都负责治水工作。直隶的永定河,本来就没有固定的河道,河道的改变没有常规,不能够用一种方法治理,不能够凭借过去的情形来推断。恪敏公查看了地形,看准时机果断行事,或采用新方法,或沿袭老方法,或疏导或阻断,他在整治河务时前后上奏几十次,听从他的意见就会得到益处。皇帝常常赞叹他治理永定河的做法好,不是其他那些拘泥成法的人所能比得上的。
磁州有人作乱,恪敏公捉拿了他们并治罪,被判决绞刑的有十个人,其余被释放。皇上怀疑恪敏公宽容放纵罪犯,多次下诏书严厉斥责,恪敏公坚持自己的意见不作改变,皇帝又下诏令九卿审理这个案件,才知道恪敏公(对罪犯)所定的罪是恰当的,皇上更加认为恪敏公贤明。
恪敏公平素勤于学习,擅长写诗和书法。乾隆初年曾经被推举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因为平郡王监考,为了避嫌就没有参加。他做官几十年,公事之余,就拿书来读。曾经和秦文恭公合著了《五礼通考》,著作有《直隶河渠书》一百零三卷,诗集十三卷,其他的直隶杂记又有几十卷。等到去世之后,家无余财,却只有几十箱书。他的后人在桐城和江宁都修建了祠堂,购置了田地来供养同族中贫穷的人。恪敏公在世时已经加封太子太保,他在乾隆三十三年八月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篇2:姚鼐《惜抱轩文集》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姚鼐《惜抱轩文集》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应宿,同入北山,观乎双溪。一青之弟仲严,与邀而疾作,不果来。一青又先返。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墓 舍,大雨溪涨,留之累日。盖龙溪水西北来,将入两崖之口,又受椒园之水,故其会曰双溪。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树 石之所拥露,其状万变。夜共一镫,凭几默听,众响皆入,人意萧然。
当文端遭遇仁皇帝,登为辅相,一旦退老,御书“双溪”以赐,归悬之于此楣,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乃薨,天下谓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蚤匿于岩交,从故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端之风,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乐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
双溪归后十日,偕一青、仲孚、应宿,观披雪之瀑。水源出乎西山,东流两石壁之隘,隘中陷为石潭,大腹弃口若罂,瀑坠罂中,奋而再起,飞沫散雾,蛇折雷奔,乃至平地。
其地南距县治七八里,西北距双溪亦七八里。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石潭壁上有刻文曰:“敷阳 王孚信道、建安陈信臣、荥阳张蛲子厚、合肥黄甫升。绍圣丙子正月甲寅回。”凡三十六字。“信臣”“皇甫”“甲寅”之下,各有二字损焉。以兹瀑之近依县治,而余昔尝来游,未及至而返。后二十余年,及今乃履其地。人前后观兹瀑者多矣未有言见北宋人题名者至余辈乃发出之人事得失之难期而物显晦之无常也往往若此余是以慨然而复记之。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十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邀而疾作,不果来 果:最终
B.蚤匿于岩交 蚤:通“早”
C.东流两石壁之隘 东:向东
D.蛇折雷奔折:翻转,倒腾
2.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首先简明扼要地交代了出游经过以及留宿张文端墓舍的原因,然后对双溪的自然风景作了精彩描写:岩石青碧,松树茂密。
B.置身于双溪优美的环境,作者情不自禁地凭吊张文端,张文端功成身退,衣锦还乡,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想退休归乡颐养天年的愿望。
C.作者将披雪瀑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势,将其气势、声威和形状和盘托出。其中“坠、奋、起”等动词笔力千钧,生动传神。
D.观披雪瀑的所记所感的写法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引导读者欣赏景物的同时,给人以深刻有益的启示。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人前后观兹瀑者多矣未有言见北宋人题名者至余辈乃发出之人事得失之难期而物显晦之无常也往往若此余是以慨然而复记之。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3分)
(2)以兹瀑之近依县治,而余昔尝来游,未及至而返。(4分)
参考答案
1.D(折:曲折蜿蜓)
2.B(“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想退休归乡颐养天年的愿望”错误,原文说的是“我”因为不才,不能为世所用,匆匆离开官场,早早寄身于岩崖之间)
3.人前后观兹瀑者多矣/未有言见北宋人题名者/至余辈乃发出之/人事得失之难期/而物显晦之无常也/往往若此/余是以慨然而复记之
(原文标点: 人前后观兹瀑者多矣,未有言见北宋人题名者,至余辈乃发出之。人事得失之难期,而物显晦之无常也,往往若此,余是以慨然而复记之。)
4.(1)是尚且有所相同呢,还是完全没有相同之处呢?(关键词:尚、其)
(2)因为这个瀑布邻近本县治所,而我往日曾来游玩过,没有到达这里就回去了。(关键词:兹、治、尝)
参考译文:
乾隆四十年的七月丁巳这天,我邀请了左世琅(字一青)、张若兆(字应宿)一同进入北山,游览双溪。左一青的弟弟左仲严也在被邀请之列,但是突然生 病,最终没能到来。左一青又先回去了。我便和张应宿一起住在了张太傅文端公墓地旁边的庐舍里,天降大雨,双溪的溪流猛涨,我们便滞留在那里好几天。大概龙 溪水从西北方向滚滚而来,在快要进入两座山崖之间的入口时,又有椒园之水汇入,因为两水汇聚,这条溪便被称为“双溪”。茂盛的松树恰如堤坝在双溪内环绕; 双溪外,苍绿色的山岩交错分布,整个情形像双环状。我们处于环状的中间,向四处观望,恰好目睹烟雨的聚合与消散,树林和石头簇拥着交错呈现,在烟雨中这些 景致变化万千。夜晚坐在同一灯光下,倚靠几案默听,所有的自然音响都汇入耳畔,我们便有一种孤寂冷清的萧然之感。
当年张文端遇到明主仁皇帝玄烨,升任为辅佐的丞相,告老还乡之时,皇帝亲笔书写了“双溪”来赏赐他,文端公归乡后便将此匾悬挂于门楣之上,在此地悠游自在 闲适度日,数年后才去世,天下人都称赞这是一大美事。而我却因为不才,不能为世所用,匆匆离开官场,早早寄身于岩崖之间,在这风雨之夜追随先人遗踪,追思 文端公的风范,邈远而不可企及。而又不知道我今日的心得,与往昔文端公娱游于山水之间的心境,是尚且有所相同呢,还是完全没有相同之处呢?
游双溪回来后十天,我偕同左一青、左仲孚、张应宿前往观赏披雪瀑布。披雪瀑布的水源出于西山,向东流经两面石壁的隘口,隘口内陷,成为一个大石 潭,就像一个大腹小口的瓦器一样。瀑流坠落于瓦器之中,水流冲荡,再度溅起,飞起的水沫飘散如雾,水流像蛇一样曲折蜿蜒,如雷奔腾,最终落于平地。
这里向南距离本县治所七八里,西北方向距离双溪也有七八里。中间有一座山岭,岭上山林幽深,水石陡峻,好像是故意成为诡谲骇人的样子而变化与此的, 这是我们县里的一大奇景。石潭壁上刻有文字:“敷阳王孚信道、建安陈信臣、荥阳张蛲子厚、合肥黄甫升。绍圣丙子正月甲寅回。”总共三十六个字。在“信臣” “皇甫”“甲寅”三词的下面,各有两个字缺损。因为这个瀑布邻近本县治所,而我往日曾来游玩过,没有到达这里就回去了。之后二十多年,直到今日才到达这 里。前前后后观赏这个瀑布的人太多了,没有说见过北宋人题名的,一直到我们这些人来到,才发现了这些题字。人事的得与失难以预料,而万事万物的显著与隐晦 变化无常,往往就像这样。我因此感慨万千而又写下了这些。
篇3:《抱膝轩记》阅读及答案参考
自明祖都江宁,而杨吴城濠围于城内,其水流日就狭。及其东至竹桥,有水穴城来会。古所谓青溪一曲者也。折而南流,至柏川桥,再会钟山之水。又稍南,过大中桥,则淮水入东关,与相灌注,杨吴城濠虽就狭,而会是三水,半里之间,势犹浩瀚。又其地北见鸡笼,东北见钟山。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虽居城中,殆无异于郊外。
予自归江宁,家凡六徙。近乃僦宅①居是水之西。老屋百年,尘埃渗漏。每暑日激射,阴雨连绵,蒸炕沾淋,顾视无可逃避。予居之未尝不适也。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嘉庆十五年归自山东,始即第二室屏后一楹地,葺为小轩,颜曰“抱膝”。借书满架,置榻一张,偃仰啸歌,即获其所。然其为地,前近市廛②,后连闺闼,而左则直接邻家;不壁而板,凡夫行旅之歌唱,妇孺之呼啼,鸡犬之鸣吠,嘈杂喧阗③,殆无时不至。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三者之声,盖往往为所掩也。昔诸葛武侯隐处隆中,抱膝而吟《梁甫》。时人问其志,但笑而不言。予之名轩,岂敢以武侯自命,盖亦陶公所云容膝易安之意而已。然予既厌薄文辞,又不汲汲然志在科举,斗室一间,讽书不辍。有相问者,予将何以答之耶?轩既葺,居者一年。明年,予为人所招,不恒在家,而其室遂废。然一时之兴,有不能忘,故追而记之。
(清·管同《抱膝轩记》,有删节)
【注】①僦(jiù)宅:租房。②市廛:商店集中的地方。③喧阗(tián):哄闹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水穴城来会 穴:穿过 B.家凡六徙 凡:总共
C.意尚阙然 阙:残缺 D.予之名轩 名:命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而杨吴城濠围于城内 殆无异于郊外
B.而会是三水 抱膝而吟《梁甫》
C.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 时人问其志
D.岂敢以武侯自命 予将何以答之耶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
B.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
C.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
D.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一篇书斋记,文中详细叙述了抱膝轩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名字的由来。
B.由于租住的老屋破旧,环境恶劣,作者很不满意,于是在屋外另建了抱膝轩。
C.抱膝轩处在四面喧闹的环境中,但作者身处其中却能像陶渊明一样悠然自得。
D.作者描写抱膝轩以及其中的生活情景,意在表达安贫乐道、不慕功名的志趣。
9.按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然予既厌薄文辞,又不汲汲然志在科举,斗室一间,讽书不辍。(4分)
②明年,予为人所招,不恒在家,而其室遂废。(3分)
(2)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作者在抱膝轩中的“一时之兴”?请任举两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篇4:《抱膝轩记》阅读及答案参考
自从明太祖定都江宁,杨吴城濠就被围在了城内,它的水流一天天变小。它在向东流到竹桥的时候,有条河穿过城与它会合,就是古人所说青溪中的一条。它转过弯向南流,到柏川桥,又和钟山的山溪会合。又渐渐向南流,经过大中桥,就看到秦淮河流过东关,与它流到一起,杨吴城濠虽然变得狭小了,可是会合了这三条河,半里长的河道之内,水势仍然显得很大。此外,这个地方向北可以望见鸡笼山,向东北可以望见钟山。它的东岸大致是一些果园和菜圃,里面交错种植着桃树、杏树、韭菜和菘菜这些果蔬,山林和河水相映衬,船只穿梭往来。(令人感到)这里虽然处在城中,几乎和郊外没有区别。
我自从回到江宁,总共搬过六次家。最近一次就在这条河的西岸租房居住。(我租的)老屋有一百多年了,(屋顶常有)尘土渗漏下来。每到夏天,阳光猛烈地照射,阴雨连绵,睡炕被热气蒸着,雨水淋着,环顾四周没有地方可以逃避。(可是)我住在这里未曾感到不舒适。唯独它只有四间屋,在奉养母亲、安顿妻子儿女和安排厨房之外,一点都没有安静休息的地方,心里还感到有点缺憾。嘉庆十五年我从山东回来,才在靠近第二间房后面一间屋大的地方,建成一间小屋,门上匾额题为“抱膝”。(小屋里)积存的书籍堆满了书架,我放了一张床,悠然自得,长啸吟唱,就有了适合自己的环境。可是它所在的地方,前面靠近市场,后面连着内室,左边与邻居家相连;(由于)没有隔墙,凡夫俗子、行人旅客的歌唱声,妇女的呼叫声,孩子的啼哭声,鸡狗的鸣叫声,嘈杂喧闹,几乎无时无刻没有。当我神情专注,心意满足的时候,就高声朗诵,家里人常常笑话我声音大吵人。(前面所说的)那三种声音,常常被我的声音盖住。以前诸葛亮隐居在隆中,抱着膝盖吟唱《梁甫》。当时的人们询问他的志向,他只是笑着不说话。我给这个轩命名,怎么敢拿诸葛武侯来自称,也只是(表达)像陶公所说的“容膝易安”的意思罢了。可是我既厌恶又鄙视写文章,又不急于立志追求功名,(只愿)在一间小屋里,读书不停。(如果)有人问我(志向在哪里),我将拿什么来回答呢?抱膝轩建好之后,我在那里住了一年。第二年,我被人延请(外出做事),不常在家,于是抱膝轩就废弃了。可是那一时的兴致,不能忘怀,所以就将它补记下来。
篇5:《抱膝轩记》阅读及答案参考
5.【文言实词】C(缺:缺憾。)
6.【文言虚词】D(A.在,介词;跟,同,介词。B.然而,表转折,连词;表修饰,连词。C.我的,代词;他的,指诸葛亮,代词。D.用,拿,介词。)
7.【文意理解】A
8.【内容归纳】B(作者并没有很不满意,抱膝轩也不是在屋外另建的。)
9.(10分)
(1)【文言翻译】(7分)
①可是我既厌恶又鄙视写文章,又不急于立志追求功名,(只愿)在一间小屋里,读书不停。[4分。答对“厌薄”“汲汲然”“讽”各给1分。答对大意给1分。]
②第二年,我被人延请(外出做事),不常在家,于是抱膝轩就废弃了。[3分。答对“明年”“恒”各给1分。答对大意给1分。]
(2)【信息筛选】(3分)
①积存的书籍堆满了书架,我放了一张床,悠然自得,长啸吟唱,就有了适合自己的环境。(借书满架,置榻一张,偃仰啸歌,即获其所。)
②当我神情专注,心意满足的时候,就高声朗诵。(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
③当我高声朗诵的`时候,那些嘈杂的声音,常常被我的读书声盖住。(三者之声,盖往往为所掩也。)
[3分。答对1给2分,答对2点给3分。找出的例句要能体现作者“一时之兴”,方可给分。]
篇6:抱膝轩记的原文翻译及阅读训练
抱膝轩记的原文翻译及阅读训练
自明祖都江宁,而杨吴城濠围于城内,其水流日就狭。及其东至竹桥,有水穴城来会。古所谓青溪一曲者也。折而南流,至柏川桥,再会钟山之水。又稍南,过大中桥,则淮水入东关,与相灌注,杨吴城濠虽就狭,而会是三水,半里之间,势犹浩瀚。又其地北见鸡笼,东北见钟山。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虽居城中,殆无异于郊外。
予自归江宁,家凡六徙。近乃僦宅①居是水之西。老屋百年,尘埃渗漏。每暑日激射,阴雨连绵,蒸炕沾淋,顾视无可逃避。予居之未尝不适也。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嘉庆十五年归自山东,始即第二室屏后一楹地,葺为小轩,颜曰“抱膝”。借书满架,置榻一张,偃仰啸歌,即获其所。然其为地,前近市廛②,后连闺闼,而左则直接邻家;不壁而板,凡夫行旅之歌唱,妇孺之呼啼,鸡犬之鸣吠,嘈杂喧阗③,殆无时不至。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三者之声,盖往往为所掩也。昔诸葛武侯隐处隆中,抱膝而吟《梁甫》。时人问其志,但笑而不言。予之名轩,岂敢以武侯自命,盖亦陶公所云容膝易安之意而已。然予既厌薄文辞,又不汲汲然志在科举,斗室一间,讽书不辍。有相问者,予将何以答之耶?轩既葺,居者一年。明年,予为人所招,不恒在家,而其室遂废。然一时之兴,有不能忘,故追而记之。
(清·管同《抱膝轩记》,有删节)
【注】①僦(jiù)宅:租房。②市廛:商店集中的地方。③喧阗(tián):哄闹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水穴城来会 穴:穿过 B.家凡六徙 凡:总共
C.意尚阙然 阙:残缺 D.予之名轩 名:命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而杨吴城濠围于城内 殆无异于郊外
B.而会是三水 抱膝而吟《梁甫》
C.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 时人问其志
D.岂敢以武侯自命 予将何以答之耶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
B.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
C.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
D.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一篇书斋记,文中详细叙述了抱膝轩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名字的由来。
B.由于租住的老屋破旧,环境恶劣,作者很不满意,于是在屋外另建了抱膝轩。
C.抱膝轩处在四面喧闹的环境中,但作者身处其中却能像陶渊明一样悠然自得。
D.作者描写抱膝轩以及其中的'生活情景,意在表达安贫乐道、不慕功名的志趣。
9.按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然予既厌薄文辞,又不汲汲然志在科举,斗室一间,讽书不辍。(4分)
②明年,予为人所招,不恒在家,而其室遂废。(3分)
(2)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作者在抱膝轩中的“一时之兴”?请任举两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参考答案:
5.【文言实词】C(缺:缺憾。)
6.【文言虚词】D(A.在,介词;跟,同,介词。B.然而,表转折,连词;表修饰,连词。C.我的,代词;他的,指诸葛亮,代词。D.用,拿,介词。)
7.【文意理解】A
8.【内容归纳】B(作者并没有很不满意,抱膝轩也不是在屋外另建的。)
9.(10分)
(1)【文言翻译】(7分)
①可是我既厌恶又鄙视写文章,又不急于立志追求功名,(只愿)在一间小屋里,读书不停。
[4分。答对“厌薄”“汲汲然”“讽”各给1分。答对大意给1分。]
②第二年,我被人延请(外出做事),不常在家,于是抱膝轩就废弃了。
[3分。答对“明年”“恒”各给1分。答对大意给1分。]
(2)【信息筛选】(3分)
①积存的书籍堆满了书架,我放了一张床,悠然自得,长啸吟唱,就有了适合自己的环境。
(借书满架,置榻一张,偃仰啸歌,即获其所。)
②当我神情专注,心意满足的时候,就高声朗诵。
(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
③当我高声朗诵的时候,那些嘈杂的声音,常常被我的读书声盖住。
(三者之声,盖往往为所掩也。)
[3分。答对1给2分,答对2点给3分。找出的例句要能体现作者“一时之兴”,方可给分。]
【参考译文】
自从明太祖定都江宁,杨吴城濠就被围在了城内,它的水流一天天变小。它在向东流到竹桥的时候,有条河穿过城与它会合,就是古人所说青溪中的一条。它转过弯向南流,到柏川桥,又和钟山的山溪会合。又渐渐向南流,经过大中桥,就看到秦淮河流过东关,与它流到一起,杨吴城濠虽然变得狭小了,可是会合了这三条河,半里长的河道之内,水势仍然显得很大。此外,这个地方向北可以望见鸡笼山,向东北可以望见钟山。它的东岸大致是一些果园和菜圃,里面交错种植着桃树、杏树、韭菜和菘菜这些果蔬,山林和河水相映衬,船只穿梭往来。(令人感到)这里虽然处在城中,几乎和郊外没有区别。
我自从回到江宁,总共搬过六次家。最近一次就在这条河的西岸租房居住。(我租的)老屋有一百多年了,(屋顶常有)尘土渗漏下来。每到夏天,阳光猛烈地照射,阴雨连绵,睡炕被热气蒸着,雨水淋着,环顾四周没有地方可以逃避。(可是)我住在这里未曾感到不舒适。唯独它只有四间屋,在奉养母亲、安顿妻子儿女和安排厨房之外,一点都没有安静休息的地方,心里还感到有点缺憾。嘉庆十五年我从山东回来,才在靠近第二间房后面一间屋大的地方,建成一间小屋,门上匾额题为“抱膝”。(小屋里)积存的书籍堆满了书架,我放了一张床,悠然自得,长啸吟唱,就有了适合自己的环境。可是它所在的地方,前面靠近市场,后面连着内室,左边与邻居家相连;(由于)没有隔墙,凡夫俗子、行人旅客的歌唱声,妇女的呼叫声,孩子的啼哭声,鸡狗的鸣叫声,嘈杂喧闹,几乎无时无刻没有。当我神情专注,心意满足的时候,就高声朗诵,家里人常常笑话我声音大吵人。(前面所说的)那三种声音,常常被我的声音盖住。以前诸葛亮隐居在隆中,抱着膝盖吟唱《梁甫》。当时的人们询问他的志向,他只是笑着不说话。我给这个轩命名,怎么敢拿诸葛武侯来自称,也只是(表达)像陶公所说的“容膝易安”的意思罢了。可是我既厌恶又鄙视写文章,又不急于立志追求功名,(只愿)在一间小屋里,读书不停。(如果)有人问我(志向在哪里),我将拿什么来回答呢?抱膝轩建好之后,我在那里住了一年。第二年,我被人延请(外出做事),不常在家,于是抱膝轩就废弃了。可是那一时的兴致,不能忘怀,所以就将它补记下来。
篇7:《东轩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东轩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东轩记
宋·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①,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厅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②,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③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漘:(chún)江边。②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③睎:仰慕。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 圮缺:塌落缺损的地方
B.旦则复出营职 营职:谋求职业
C.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 贫窭:贫穷
D.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 自得:自己感到得意舒适
10.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作者对“仕、道关系的思考”的一组是(3分)( )
①郡怜其无归也,许之。
②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③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
④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⑤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
⑥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历叙辟轩经过与有轩难安的无奈。先点明自己的处境与身份,而后叙写到达筠州后因大雨冲毁了治舍而不得不寄居在州郡官府那里,年底时才开辟听事堂之东为轩,作为宴休之所。
B.作者由东轩联想到年少读《论语》时,对颜渊行事难以理解,今日来筠州,无一日之休,欲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不得,方才顿悟颜渊拒仕之苦心,即不欲以斗升之禄害学道。
C.文章中作者阐发了学道的三重境界:未闻大道者,“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这是俗士;循理以求道,“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这是德者;“惟其所遇,无所不可”,这是达者。
D.针对身处逆境,难行大道的现实,作者抒写了自己已经归休田里的情况,亦即“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意。
12.把下面三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3分)
(2)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4分)
(3)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2分)
参考答案:
9.B 解析:“营职”,料理工作。
10.C 解析:①郡吏答应我的请求②我的疲倦情况⑥我对自己不能免于罪责情况的分析
11.D 解析:“写自己已经归休田里的情况”,应改为“抒发归休田里的情怀”)
12.(1)我已经到了那里,看到房屋损毁得不能居住,就向郡报告,想借部官员的官府来居处。(“敝”“乃”“假”各1分)
(2)所以他的快乐,足够因为这样变得贫穷饥饿却不怨恨,即使南面称王也不能加在他身上,大概不是有品德的人不能够担当得起来。(“易”“恕”“盖”“任”各1分)
(3)这样之后追寻探求颜渊的快乐,怀想东轩,优游自得忘记自己年岁已大。(“然后”“其”各1分)
二: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委于一
委:交付
B. 落其华而收其实
落:抛弃
C.莫归,筋力疲废
莫:通“暮”,傍晚
D.独幸岁月之久
幸:侥幸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幸:希望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乃克支其欹斜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而不害于学
而耻学于师
C.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
不赂者以赂者丧
D. 而欲庶几颜氏之乐
蟹六跪而二鳌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A 才,B 对 /向C 我 /它D 却 /表并列
1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解析:结合语境,分析大意,划分句读。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4分)
(2)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4分)
(3)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4分)
【答案和解析】答案:(1)我已经到了那里,看到房屋损毁得不能居住,就向郡报告,想借郡官员的官府来居处。
(2)所以他的快乐,足够因为这样变得贫穷饥饿却不怨恨,即使南面称王也不能加在他身上,大概不是有品德的人不能够担当得起来。
(3)我已经因贬谪来到这里,虽然知道被束缚生活的`害处,但情势上却无法摆脱。
【参考译文】
我已经因为罪过贬谪监察筠州的盐酒税,没到那里,天下大雨,筠州的大水向四处溢出,淹没了南市,登上北岸,毁坏了刺史府门。盐酒税修建房屋向下对着江边,水灾特别严重。我已经到了那里,看到房屋损毁得不能居住,就向郡报告,想借部官员的官府来居处。郡怜悯我没有归宿,答应了这件事。这年的十二月,才能支撑那倾斜的地方,填补那塌落缺损的地方,开拓听事堂的东面作为轩,种杉两株,竹子一百棵,把它作为就餐休息的场所。然而盐酒税过去用三个宫吏一起去做,我到那里,其中的两个人正好都辞官离去,事情交给我一个人。我白天就坐在市场里卖盐、卖酒、卖豚鱼,与做买卖的人争夺尺寸大小的地方来为自己争得利润;晚上回来,筋疲力尽,就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不知道夜晚过去白天已经来到。早晨就又出来尽自己的职务料理工作,最终不能够在所谓的东轩安稳地生活。每天早晨晚上从它的旁边出去回来,看到它,没有不默然自己暗笑的。
我过去年纪小的时候读书,私自曾经奇怪颜渊凭借着一篮子食物一瓢水,居住在简陋的街巷,别人不能忍受那种苦难,颜渊不改变自己的乐趣。私自认为即使不想做官,然而做个小官还可以养活自己,却对学习没有妨碍,何至于困窘受辱贫穷自己吃苦到这种地步呢?等来到筠州,辛勤劳作在卖盐卖米之中,没有一天是休息的,虽然想抛弃尘世中的琐碎的事情,自己放情在修养道德品质的地方,却每每被阻隔而放到了一边,这样以后才知道颜渊心甘情愿于贫穷卑贱的原因了,原来他不肯为求得一点点俸禄而供给自己过活,实在是因为那样对学习有妨碍的原故。
啊!士人当他没听到深刻的道理,沉迷于权势利益,认为美玉丝帛儿子女儿是自己偏爱的,自己认为快乐了。等到他按照义理去追求道义,脱落那些华丽的外饰而收获他的果实,做事从容得心应手,不知道天地是大的和生死是有变化的,更何况那不如他的人呢?所以他的快乐,足够因为这样变得贫穷饥饿却不怨恨,即使南面称王也不能加在他身上,大概不是有品德的人不能够担当得起来。我正诚心实意地想磨掉洗涤污秽,仰慕圣人贤者的各种品德,自己反过来看一看缺陷,而想到差不多有颜渊的快乐,应该恐怕不能够得到那样的品德吧!像那孔子周游列国,最高的官是作鲁国的司寇,最小的做管理畜牧、仓库的官,只是他所遇到的事情,没有什么不可以的。那大概是豁达的人的事情,却不是求学的人所希望的。
我已经因为贬谪来到这里,虽然知道这种惩罚的害处却感到没有能够脱身的态势。独自希望时间长了,世人或许哀怜我,让我能够归隐休息在田园,修缮前辈的破旧的房屋,修建小小的房屋居住在那里,这样之后追寻探求颜渊的快乐,怀想东轩,优游自得忘记自己年岁已大。然而不是我所敢渴求的。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写。
篇8:清史稿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清史稿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刘统勋,字延清,山东诸城人。雍正二年进士。乾隆元年,擢内阁学士。命从大学士嵇曾筠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
擢左都御史,疏言:“大学士张廷玉历事三朝,遭逢极盛,然晚节当慎,责备恒多。请自今三年内,非特旨擢用,概停升转。”又言:“尚书公讷亲,综理 吏、户两部,兼以出纳王言。部中议覆事件,出一言而势在必行,殆非怀谦集益之道。请加训示,俾知省改。其所司事,或量行裁减,免旷废之虞。”两疏入,上谕 曰:“朕思张廷玉、讷亲若果擅作威福,刘统勋必不敢为此奏。大臣任大责重,固不能免人指摘。闻过则喜,古人所尚。若有几微芥蒂于胸臆间,则非大臣之度矣。今一经察议,人知谨饬,转于廷玉有益。讷亲为尚书,固不当模棱推诿,但治事或有未协,朕时加教诲,诫令毋自满足。至职掌太多,如有可减,候朕裁定。”寻命以统勋疏宣示廷臣。
命勘海塘。时运河盛涨,统勋请浚聊城引河,分运河水注海。俾水有所泄。以江南坝决,命偕署尚书策楞往按。合疏言河员亏帑①误工,诏夺河督高斌、协办河务巡抚张师载职,穷治侵帑诸吏。上又命清察江南河工未结诸案,统勋疏言未结款一百一十一万有奇,请定限核报。又以河道总督顾琮请于祥符、荥泽诸县建坝,并浚引河,命统勋往勘。统勋议择地培堤坝,引河上无来源,中经沙地,易淤垫,当罢,上从之。
三十八年十一月,卒。是日夜漏尽,入朝,至东华门外,舆微侧,启帷则已瞑。上闻,遣尚书福隆安赍药驰视,已无及。赠太傅,祀贤良祠,谥文正。上临其丧,见其俭素,为之恸。回跸②至乾清门,流涕谓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
(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注】①帑(tǎng):古代指钱财或收藏钱财的府库。②跸(bì):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加训示,俾知省改俾:使,让
B.或量行裁减,免旷废之虞虞:忧虑
C.今一经察议,人知谨饬 饬:谨慎
D.命偕尚书策楞往按按:按照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寻命以统勋疏宣示廷臣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B.①若有几微芥蒂于胸臆间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则非大臣之度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其所司事,或量行裁减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说明刘统勋刚直、勤政的一组是
①从大学士嵇曾筠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
②非特旨擢用,概停升转
③请加训示,俾知省改
④讷亲为尚书,固不当模棱推诿
⑤统勋请浚聊城引河,分运河水注海
⑥合疏言河员亏帑误工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统勋受命到浙江学习海塘工程,掌握了丰富的水利知识,为他后来出色地完成修治运河的重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刘统勋敢于上书直谏,大胆提醒皇上对张廷玉和讷亲进行训示、教诲、抑制,皇上当即应允,并向朝臣宣示处理意见。
C.在河道总督顾琮请求建坝一事上,刘统勋亲自前往考察,审度地势水势,建议搁置顾琮的请求,得到了皇上的批准。
13.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臣任大责重,原不能免人指摘。闻过则喜,古人所尚。(3分)
(2)上临其丧,见其俭素,为之恸。(3分)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
参考答案
9.D(按:考察)
10.D(D项都是助词,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A项①介词,“把”;②介词,“因为”。B项①介词,“在”;②介词,“从”。C项①连词,表承接,“就”;②连词,表转折,“却”。)
11.C(①是刘统勋服从指派学习海塘工程,④是乾隆对讷亲的`评价。)
12.B(“皇上当即应允,并向朝臣宣示处理意见”错误,皇上没有马上应允,而是过后不久把刘统勋的奏章公开,拿给朝廷重臣看。)
13.(10分)
(1)大臣责任重大,原本就不能避免别人的指责。听到别人指出缺点错误就高兴,这是古人崇尚的做法。(3分。“指摘”、“过”、“所尚”各1分)
(2)乾隆亲自参加他的丧礼,看到刘统勋家里俭省朴素的情况,替他悲伤。(3分。“丧”、“俭素”、“恸”各1分)
(3)认真兴办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说给老百姓听(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老百姓),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负着重物了。(4分。“谨庠序之教”1分,“孝悌”1分,“申”1分,“颁”1分)
参考译文
刘统勋,字延清,是山东省诸城县人,雍正二年中进士。乾隆元年,提拔他为内阁学士。命他跟从大学士嵇曾筠到浙江学习海塘工程。
(后)特授刘统勋为督察院左都御史,他上书给乾隆帝说:“大学士张廷玉历事三朝,他经历了很多事,然而他的晚年应当谨慎,(因为)别人对他的责备很 多。请皇上从现在开始,三年内不要特意宣旨提拔重用他,一律停止他的擢升调动。”又上书说:“尚书讷亲统管吏部和户部,并且能够下达皇上的旨意。部中议论 并答复大事,讷亲说一句话别人必须执行,几乎没有心存谦诚、集思广益的想法。请皇上给予他一定的教训,让他知道反省并改正错误。他所掌管的事务,有的可根 据情况给予裁减,以免有耽误、荒废的忧虑。两个奏章呈上之后,乾隆回复他说:“朕认为张廷玉、讷亲如果擅自作威作福,刘统勋必定不敢上这样的奏章。大臣责 任重大,原本就不能避免别人的指责。听到别人指出缺点错误就高兴,这是古人所崇尚的。如果心存一些不快或嫌怨,那就没有大臣的气度了。如今一经审查评议, 大家都会明白要谨慎行事,反而会对张廷玉有好处。讷亲作为尚书,遇事时固然不应不置可否、推卸责任,但是管理事务有时不得当,朕应时时对他进行教训,告诫 他不要骄傲自满。至于权职过多的问题,如果确实有可以精简的,等候朕来决定。”不久乾隆就下令把刘统勋的奏章公开,拿给朝廷重臣看。
乾隆命令刘统勋勘查海塘。当时运河暴涨,刘统勋请求疏浚聊城引河,分流运河水使之流入大海。使水能够顺利排泄。因江南坝决口,命令刘统勋同尚书策楞 前往视察。两人共同上书说河道官员亏空府库钱屠延误工期,乾隆下诏撤销了河道总督高斌、协办河务巡抚张师载的职务,追究并严厉惩治每个侵吞府库钱财的官 吏。乾隆又命令刘统勋彻底查办江南河工没有结款的各个案件,刘统勋上书说未结款案件有111万多起,请求规定时间进行核查上报 。后又因河道总督顾琮请求在祥符、荥泽诸县建筑坝堤,并开挖引河,命令刘统勋前往勘察。刘统勋议政时认为应该另选地点建筑堤坝,引河上方没有下水源流,中 途又经过沙地,容易沉积,应该搁置顾琮的请求,乾隆皇帝听从了刘统勋的建议。
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刘统勋)死了。这一天天刚亮,刘统勋就入朝觐见,当他乘车行至东华门外,(当)车 子稍微倾斜,掀开车帷探视时,刘统勋已经双目紧闭。乾隆听说此事,(急速)差遣尚书福隆安带着药品快速前往看望救治,(但)已经来不及了。追赠刘统勋为太 傅,将其牌位放入贤良祠(并赐祭葬),赐谥号“文正”。乾隆亲临他的丧礼,看到刘统勋家里俭省朴素的情况,为之感动。回宫尚未进乾清门,乾隆就忍不住涕泣,对群臣说:“我失去了一位得力助手”,“刘统勋不愧是真宰相”。
篇9:《项脊轩志》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项脊轩志》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项脊轩志
归有光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②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③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④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⑤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3分)
顾视无可置者( ) 室始洞然( ) 三五之夜( )
墙往往而是( ) 其制稍异于前( ) 余扃牖而居( )
17、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2分)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B.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D.其制稍异于前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1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①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②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20、本文感情细腻、丰富。从全文看,感情的基调是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句在文中起 作用。(3分)
21、归有光散文善于通过家庭生活琐事与细节的叙写表达对亲人的深情。请从文中找出一两处生活琐事或“细节”描写的例子,并作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6、3分 顾(回头看、转头看、环顾、环视、看) 洞(透明敞亮、明亮) 三五(农历十五 或农历每月十五) 往往 (到处、处处)制(建造的格式样子、格式样子、风格) 扃牖(关窗)
17、( A )2分
18、(B )2分
19、3分①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来过一次。②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经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古代的事情,有时候伏在桌旁学写字。
20、悲伤。 承上启下(过渡)。 3分 ,各1.5分
21、4分(找到例子1分,分析3分)
二: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也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归有光《项脊轩志》)
16.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迨诸父异爨 迨:________
(2)乳二世 乳:________
(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束发:______
(4)大母过余曰 过:________
1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墙往往而是 而母立于兹
B.鸡栖于厅 室西连于中闺
C.娘以指叩门扉曰 比去,以手阖门
D.先妣抚之甚厚 顷之,持一象笏至
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依据本段,“可悲”之事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功名未就三件事。(2分)
参考答案
16.(4分)(1)等到(2)喂养(3)指儿童时代(4)拜访,看望
17.(2分)C(A:修饰关系连词;同“尔”,你的,代 词。 B:在,介词;和,介词。 C:用,介词。 D:她,代词;音节助词,无义)
18.(4分)(1)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穿过厨房去吃饭。(重点词:西、庖,2分)(2)庭院中开始时建了篱笆,不久变成了墙,总共变了两次。(重点词:已、凡,2分)
19.(2分)家族衰败、慈母早逝
参考译文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屋里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屋子又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白天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我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家中的(这里不翻译成”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自然界的万物皆有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4]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遗物,就像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项脊生说:巴蜀地方有个名叫清的寡妇,她继承了丈夫留下的朱砂矿,采矿获利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筑”女怀清台”纪念她。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出身陇中由务农出而建立勋业。当这两个人还待在不为人所知的偏僻角落时,世人又怎么能知道他们呢?我今天居住在这破旧的小屋里,却自得其乐,以为有奇景异致。如果有知道我这种境遇的人,恐怕会把我看作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吧!(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无此段文字;沪教版课文原文无此段,其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三题出现本段作为拓展练习;鲁教版无此段。)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篇10:《后汉书》阅读答案解析与原文翻译
《后汉书》阅读答案解析与原文翻译
(张)奋少好学,节俭行义,常分损租奉,赡恤宗亲,虽至倾匮,而施与不怠。十七年,儋耳降附,奋来朝上寿,引见宣平殿,应对合旨,显宗异其才,以为侍祠侯。建初元年,拜左中郎将,转五官中郎将,迁长水校尉。七年,为将作大匠,章和元年,免。永元元年,复拜城门校尉。四年,迁长乐卫尉。明年,代桓郁为太常。六年,代刘方为司空。
时岁灾旱,祈雨不应,乃上表曰:“比年不登,人用饥匮,今复久旱,秋稼未立,阳气垂尽,岁月迫促。夫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政之急务,忧之重者也。臣蒙恩尤深,受职过任,夙夜忧惧,章奏不能叙心,愿对中常侍疏奏。”即时引见,复口陈时政之宜。明日,和帝召太尉、司徒幸洛阳狱,录囚徒,收洛阳令陈歆,即大雨三日。
奋在位清白,无它异绩。九年,以病罢。在家上疏曰:“圣人所美,政道至要,本在礼乐。《五经》同归,而礼乐之用尤急。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又曰:‘揖让而化天下者,礼乐之谓也。’先王之道,礼乐可谓盛矣。孔子谓子夏曰:‘礼以修外,乐以制内,丘已矣夫!’又曰:‘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厝其手足。’臣以为汉当制作礼乐,是以先帝圣德,数下诏书,愍伤崩缺,而众儒不达,议多驳异。臣累世台辅,而大典未定,私窃惟忧,不忘寝食。臣犬马齿尽,诚冀先死见礼乐之定。”十三年,更召拜太常。复上疏曰:“汉当改作礼乐,图书著明。王者化定制礼,功成作乐。谨条礼乐异议三事,愿下有司,以时考定。昔者孝武皇帝、光武皇帝封禅告成,而礼乐不定,事不相副。先帝已诏曹褒,今陛下但奉而成之,犹周公斟酌文武之道,非自为制,诚无所疑。久执谦谦,令大汉之业不以时成,非所以章显祖宗功德,建太平之基,为后世法。”帝虽善之,犹未施行。其冬,复以病罢。明年,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张曹郑列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受职过任,夙夜忧惧夙夜:整夜
B. 和帝召太尉、司徒幸洛阳狱幸:驾临
C.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厝其手足 厝:放置
D. 而礼乐不定,事不相副 副:符合
8.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A. 显宗异其才,以为侍祠侯 B. 夫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
C. 九年,以病罢 D. 礼以修外,乐以制内
9.请简要概括结尾段中张奋两次上疏朝廷的目的。(4分)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比年不登,人用饥匮(3分)
(2)臣犬马齿尽,诚冀先死见礼乐之定。(3分)
(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3分)h
参考答案
7. A(早晚、日夜)
8. C( 因为)
9.(1)阐明礼乐在治理国家、教化百姓方面的重要性。(2分,答出“阐明礼乐的重要性”得1分)
(2)请求当时皇上把制定礼乐当要务来做。(2分,意思相近即可)
10.(1)连年歉收,人民饥饿财用缺乏(“不登”1分,“匮”1分,语序调整1分)
(2)我已年老将死,真诚希望能在死前见到礼乐确定下来。(“犬马齿尽”1分,“冀”1分,“先”1分)
(3)大王不归罪于年成,这样,天下的百姓就归附你了。(“罪岁”1分,“斯”1分,“至”1分)
参考译文:
张奋年少好学,生活节俭施行仁义,常常拿出部分租奉,赡养抚恤宗族亲属,即使到了匮乏的地步,也不停止施与。十七年,儋耳投降归附,张奋到朝廷来祝贺,被带到宣平殿拜见皇帝,应对符合皇帝心意,显宗觉得他才能突出,让他担任侍祠侯。建初元年,授予左中郎将,调任五宫中郎将,迁升为长水校尉。七年,担任将作大匠,章和元年,被*职。永元元年,再次授予城门校尉。四年,升迁为长乐卫尉。第二年,代替桓郁任太常。六年,代替刘方任司空。
当时正遇旱灾,求雨不下,于是张奋上表说:“连年歉收,人民饥饿财用缺乏,如今又长期干旱,秋种不成,阳气将尽,时间紧迫。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百姓以粮食为生命,这是最紧迫的政务,最重的忧患。我深受皇恩,担任的职务超过了我的能力,因而日夜担心害怕,奏章不能表明我的.心意,希望能让我面对中常侍一条条陈述。”张奋马上受到引见,再次口述当时应该办的政务。第二天,和帝召太尉、司徒一起驾临洛阳监狱,审查记录囚徒的罪状,收捕洛阳令陈歆,随即下了三天大雨。
张奋在位清正廉洁,没有其它特殊的功绩。九年,因病罢官。他在家中上疏说:“圣人所赞美的事,为政之道最重要,其根本在于礼乐。《五经》主旨相同,而礼乐的功用尤其急需要发挥出来。孔子说:‘让国家百姓安定太平,没有比礼更好的方法;移风易俗,没有比乐更好的方法。’又说:‘所谓揖让而教化天下,就是指的以礼乐治天下。’先王为政,礼乐可以算是很兴盛了。孔子对子夏说:‘如能用礼修饰外在行为,用乐陶冶心性情操,我就满足了!,’又说:‘礼乐不兴起,那么刑罚就不会适度;刑罚不适度,百姓就会不知如何行动。’我认为汉应当制定礼乐,因此先帝圣明,多次下诏,感伤于礼乐的损坏残破,可是众儒生不通达,奏议之中有很多异议。我家几世为朝廷台臣宰辅,而大典未确定,我对此十分忧虑,寝食时也不忘此事。我已年老将死,真诚希望能在死前见到礼乐确定下来。”十三年,和帝重又召拜他为太常。
张奋又上疏说:“汉应当改制礼乐,用图画和文字明确下来。作为君王教化稳定后制作礼仪,功绩成就后制作音乐。我谨慎地列出三条关于礼乐的不同意见,希望交给有关部门,在规定时间加以考察审定。从前孝武皇帝、光武皇帝封禅时告诉上天大功告成,可是礼乐没有修定,这种行为(和应有的礼法)是不相符合的。先帝已下诏曹褒,(让他修订礼制),如今您只管奉行完成它,如同周公采取文王武王的为政方式,不是自己所制定的,确实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如果)长久保持谦逊的姿态(不改制礼乐),使大汉宏业不能因此当下有成就,就无法用来彰显祖宗的功德,建立起太平盛世的基业,成为后人效法的榜样。“”皇帝虽然认为他说得好,但还是没有实施行动。这年冬天,张奋又因病罢官。第二年,死在家中。
篇11:《陈书》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陈书》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何之元,庐江灊人也。之元幼好学,有才思,居丧过礼,为梁司空袁昂所重。服阕,昂表荐之,因得召见。解褐梁太尉临川王扬州议曹从事史,寻转主簿。及昂为丹阳尹,辟为丹阳五官掾,总户曹事。寻除信义令。之元宗人敬容者,势位隆重,频相顾访,之元终不造焉。或问其故,之元曰:“昔楚人得宠于观起,有马者皆亡。夫德薄任隆,必近覆败,吾恐不获其利而招其祸。”识者以是称之。
会安西武陵王为益州刺史,以之元为安西刑狱参军。侯景之乱,武陵王以太尉承制,授南梁州刺史、北巴西太守。武陵王自成都举兵东下,之元与蜀中民庶抗表请无行,王以为沮众,囚之元于舰中。及武陵兵败,之元从邵陵太守刘恭之郡。俄而江陵陷,刘恭卒,王琳召为记室参军。梁敬帝册琳为司空,之元除司空府谘议参军,领记室。
王琳之立萧庄也,署为中书侍郎。会齐文宣帝薨,令之元赴吊,还至寿春,而王琳败,齐主以为扬州别驾,所治即寿春也。及在军北伐,得淮南地,湘州刺史始兴王叔陵遣功曹史柳咸赍书召之元。之元始与朝庭有隙及书至大惶恐读书至孔璋无罪左车见用之元仰而叹曰辞约若此岂欺我哉遂随咸至湘州。太建八年,除中卫府功曹参军事,致仕不得,寻迁谘议参军。
及叔陵诛,之元乃屏绝人事,锐精著述。以为梁氏肇自武皇,终于敬帝,其兴亡之运,盛衰之迹,足以垂鉴戒,定褒贬。究其始终,起齐永元元年,迄于王琳遇获,七十五年行事,草创为三十卷,号曰《梁典》。
祯明三年,京城陷,乃移居常州之晋陵县。隋开皇十三年,卒于家。
(节选自《陈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之元始与朝庭有隙/及书至大惶/恐读书至孔璋/无罪左车见用之/元仰而叹/曰辞约若此/岂欺我哉/遂随咸至湘州
B.之元始与朝庭有隙及/书至大惶恐/读书至孔璋无罪/左车见用/之元仰而叹曰辞约若/此岂欺我哉/遂随咸至湘州
C.之元始与朝庭有隙/及书至/大惶恐/读书至孔璋无罪/左车见用/之元仰而叹曰/辞约若此/岂欺我哉/遂随咸至湘州
D.之元始与朝庭有隙及书/至大/惶恐读书/至孔璋无罪左车见用/之元仰而叹曰/辞约若此/岂欺我哉/遂随咸至湘州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褐,褐,粗布或粗布衣服。《廉颇蔺相如列传》“乃使其从者衣褐”即为此意,“褐”常用来指贫贱的人。故后来多以“解褐”比喻入仕做官。
B.服阕,古代官员服丧期满一年脱去丧服。一般情况,斩衰三年,期服一年,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
C.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D.开皇,隋文帝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继位后首创年号。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之元年幼好学,才思敏捷,被司空袁昂赏识,举荐他到朝廷为官。因此宗人都很器重他,但何之元却怕受牵连不愿与他们交往。
B.侯景之乱,何之元因与蜀中人士阻止武陵王率兵东下而被囚禁在军舰中,后来武陵王兵败,他跟随刘恭到江陵。
C.何之元到北齐吊丧,返回途中恰逢王琳兵败,他就担任了齐的.扬州别驾。
D.何之元在萧叔陵被杀后,断绝与世人的往来,转而著书立说,著成《梁典》,开皇十三年死于家中。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之元宗人敬容者,势位隆重,频相顾访,之元终不造焉。(5分)
(2)以为梁氏肇自武皇,终于敬帝,其兴亡之运,盛衰之迹,足以垂鉴戒,定褒贬。(5分)
参考答案
4.C
5.B服阕,服丧期满脱去丧服。
6.A“因此宗人都很器重他”与文意不符。
7.(1)何之元的族人何敬容,位高势重,多次造访,之元始终不曾回访。(“宗人”1分,“相”1分,“顾访”1分,“造”1分,句意1分)
(2)(何之元)认为梁朝起自武皇,终于敬帝,其兴亡的运数,盛衰的轨迹,足以垂示后代以鉴戒,确定史书褒贬之准则。(主语1分,“肇”1分,“兴亡的运数,盛衰的轨迹”1分,“垂”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何之元,庐江灊人。之元幼时好学,颇有才思,因居丧过于毁顿,为梁司空袁昂所看重。服丧结束,袁昂上表举荐他,因而得蒙召见。初仕为梁太尉临川王扬州议曹从事史,不久转为主簿。及至袁昂为丹一陽一尹,征辟之元为丹一陽一五官掾,总领户曹事务。不久任信义县令。何之元的族人何敬容,位高势重,多次造访,之元始终不曾回访。有人问其故,之元说:“当年楚国观起受宠于令尹,禄位低而有马数十乘,因而遭诛,此后,像观起这样无其禄而有其马的得宠之人便都逃亡了。德薄而受重用,必然已到了败亡之边缘。我怕的是未能从中得利而先已招致祸患。”有识之士因此而称道他。
适逢安西武陵王为益州刺史,以何之元为安西刑狱参军。侯景之乱发,武陵王以太尉之位而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授之元为南梁州刺史、北巴西太守。武陵王自成都举兵东下,之元与蜀中百姓均进言请求武陵王不要东下,王认为他败坏军心,囚之于舰中。及至武陵王兵败,之元随邵陵太守刘恭到郡。不久江陵陷落,刘恭卒,王琳召何之元为记室参军。梁敬帝册封王琳为司空,之元授职为司空府谘议参军,兼任记室。
王琳立萧庄时,任之元为中书侍郎。适逢齐文宣帝薨,令之元前往吊唁。还至寿春,而王琳败,齐主以之元为扬州别驾,治所即寿春。及至众军北伐,取得淮南地,湘州刺史始兴王陈叔陵遣功曹史柳咸赍书招徕之元。之元因先前与朝廷有误会,等到书信到,十分惶恐,读信至“孔璋无罪,左车被重用”,之元仰天叹息说:“词意如此,怎会是欺诳我呢?”便随柳咸到了湘州。太建八年(576),任中卫府功曹参军事,之元想辞官不得,不久升任谘议参军。
等到叔陵遭诛,之元便断绝与陈人交往,潜心于著述。认为梁朝起自武皇,终于敬帝,其兴亡的运数,盛衰的轨迹,足以流传后代以供鉴戒,确定史书褒贬之准则。考究其始终,起自齐永元元年(499),终结于王琳被擒(太建五年即公元573年),七十五年大事,起稿为三十卷,命名《梁典》。
祯明三年(589),京城陷,于是移居于常州之晋陵县。隋开皇十三年(593),死在家中。
★ 惜琼花阅读答案
《惜抱轩文集》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锦集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