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肚守護協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己所不欲,可施于人议论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己所不欲,可施于人议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己所不欲,可施于人议论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篇2:己所不欲,可施于人议论文
这句话从古到今就一直有疑义。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想做(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在别人的身上。为什么不可以?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证明我的想法:
我不喜欢打网球,我怎么知道你也不喜欢?我不喜欢吃苹果,我怎么知道你也不喜欢吃……
我们就是这样,以为自己这样就是为了别人着想,结果反倒适得其反。难道我不愿意做的事别人就都不可以去做吗?这难道不是一种以己度人的做法吗?这样以自己的`观念去草率的衡量别人的想法难道不是一个错误吗?
一次考试,你很不愿意参加,所以你也不许别人去参加,为什么他就不可以参加?或许他就会考出一个好成绩呢!一个机遇,你自己没有把握住,所以你也不允许别人去把握,为什么他就不可以把握?也许他会成功呢!
任何事情都是有有两面的,或许在某个方面这句话是对的,但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不是错的吗?
所以说,你不喜欢的东西请让别人去喜欢吧!你不愿意做的事请让别人去尝试一下吧!你不愿意把握的机会请让别人去把握吧!
篇3:己所欲,“慎”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的经典教义,同时也是西方伦理学的一个基本法则,比如康德的三条道德命令中的第一条“除非我的行为准则成为一个普遍规则,否则我不应该做这个行为”,就被赋予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在现实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成为我们处理人际关系乃至组织管理的信条。与此同时,如果再延伸一下思考,“己所欲”,是否就可以施于人呢?其实也不然。现实中的许多现象经常提示我们,即便“己所欲”,也“勿施于人”,起码要“慎”施于人。
在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养成过程中,“己所欲,‘慎’施于人”这一法则比较重要,尤其对于会对本公司文化产生重大导向作用的企业主或高管来说更是如此。数年前,我挺熟悉的一位企业领导,长于草根,十分敬业勤勉,对人也很好。后来不知什么机缘,慢慢崇信了佛教。其实信教对他来说也不一定是坏事,但麻烦的是,他将自己的信仰带到了企业的管理中,经常要求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主管也学习佛教教义并作为企业全员培训的核心内容,结果闹得企业怨气不少。
不久前读报,看到记载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信佛的事情,“58岁的陈峰几年前开始信佛,研修密宗。这几年,陈峰越来越多的时间花费在研究佛学和老庄上,常跟普陀山、法华寺的僧人交往。”与此同时,“在管理上,他工作时间的1/3都会用于员工‘三为一德’的培训。”,要求员工熟练背诵“同仁共勉十条”,随时抽查。“除此之外,海航的管理干部都被要求学习陈峰编撰的《精进人生》小册子,由陈峰亲自讲。高级管理干部要读《大学微言》,
”在海航工作的朋友说,将这些自己崇信的东西引入到企业的管理和文化建设中,其实未必是好事。
无独有偶,SOHO的潘石屹和张欣两口子信奉巴哈伊教后,张欣也开始在全公司强行植入巴哈伊文化,比如强制中高层员工每周都要集体学习一次巴哈伊,且热衷在媒体上为自己塑造一个与过去很不同的形象:一个超越了物质追求,重视道德,谦卑、宽容,并热衷于慈善与教育的巴哈伊信徒。有人说,“这逐渐变成马屁游戏,想要晋升就得学巴哈伊,张欣也乐在其中。”
“己所欲,施于人”这种事儿,其实也不是新鲜玩意儿,古已有之。就我比较熟悉的明史而言,就有明武宗崇信佛教和明世宗崇信道教这样在中国历史上都很有名的事情。一般来说,皇帝崇信的东西,肯定就不是他个人的事儿,而往往演化成为“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往往搞得鸡犬不宁,群小横行。
曾经和一个朋友聊起我们共同认识的一位企业领导的事情。这个人喜欢写诗,于是不知道是倡导的还是“群众自发”的,企业中的很多人都开始写诗,各种与诗歌相关的活动也很多,还出版了几大本诗集。据说,这位领导因为对企业近年来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很受员工的爱戴。但是即便如此我也怀疑,员工群起而写诗,是完全出于爱戴和喜欢?有没有爱戴但不喜欢写诗的人?有没有被情势所逼必须让自己“喜欢”写诗的人?有没有希望得到一些东西而让自己变得“十分喜欢”写诗的人?还有最关键的一点,领导是不是更喜欢写诗的人而不大喜欢别人都写诗就你不写诗的人?
如果是,那么你这家企业是为了写诗而存在的还是为了工作而存在的?你说:“不是。”你信吗?
篇4:己所欲,施于人的高中作文
己所欲,施于人的高中作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圣贤孔子于千年之前的为人核心,及至今,仍不失为律己处世的终极真理。
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在市场主导经济、利益主宰人的当今社会,人们往往把“己所不欲,皆勿施于人”尊为奉行的宝典。坚信只有如此,才能在与人交往中,不吃亏,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当然现今我们所处的绝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社会,所以自然不乏“施人”者。于是,更多的一批人的人生准则就是“己所不欲,施于人”和“己所欲,勿施于人。”当一切不涉及自身利益时,尊老爱幼,遵纪守法,长幼尊卑都挂在嘴边,尤其在教育他人时,一副儒雅先生,谆谆教诲状,一旦触动到自身的利益,哪怕一分一毫,哪怕有法有据,立刻转为穷凶恶极,穷形尽相,比捍卫灵魂更甚,哪还见当初文质彬彬的雅士模样。
因此,惟有坚持绝对平等,平等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利益时,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此,已经很难。而人类社会中却还有一些人,像莫言的母亲那样,“己所欲,施于人”。
歌德这样说:“值得人类尊敬的,除了头顶的星空,还有我们心中的道德。”或许只是高密的一个普通农妇,或许只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停好车的一个普通公交车司机,正是这些小人物,带着内心对道德的'敬畏,小人物的微光也能照亮整个中国。
之所以“己所欲,施于人”,还因他们心中有着大爱,有着超越自己,超越家族,超越国家甚至超越种族的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己所欲”,对自己来说最好的东西,最珍贵的东西,比如“母亲”的那碗饺子,一年到头不过寥寥几次,量又极少,那是最舍不得的东西啊!可“母亲”舍了,而且施于一个未曾谋面之人。施,就像这样,是“舍施”的施,是先舍而后施,是无欲无求的施。
早年德国人史怀泽就是如此,牧师出身又擅长音乐艺术的他,在三十岁前,施于非洲,一腔赤子之爱,盛开在非洲大草原上,他舍了学术,舍了安逸的生活,舍了优越的生活和经济条件。总之,现代都市人费尽心机追求的一切,他都舍了,而后,带着医术,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满腔同情与热情,把自己施于荒芜的非洲大草原。“我有着幸福的生活,可是我配得上它吗?世上有不少人,无端受着命运的,我是否该加入他们的行列,分担他们的痛苦?”本着内心的大爱和对道德的敬畏,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施在最贫瘠的非洲大陆,施给非洲身陷苦难的人民,却也因此获得了最广袤的鲜花盛开的心灵世界。
让我们心怀大爱,敬畏着心中的道德,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发出属于我们的微光,照亮一方天地。
篇5:己所欲,也别施于人?论“尊重”的七重境界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如果连自己都不喜欢或者做不到,就不要强加于人,这是一种尊重别人,以心换心的方式,这固然是值得称赞和效仿的,但如果,一个人对“尊重”二字的理解只是到此为止,那还浅得很呢~
“尊重”的七重境界,你到了第几重?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是最容易理解的第一重。自己怕死,就不去杀人,自己怕痛,就不去伤害人……
不把自己所厌恶的伤害,加在别人身上,孔子称之为“恕”。
二、己所不欲,人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人所不欲”。
从“己所不欲”将心比心地联想到“人所不欲”,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共情”。
三、人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有当“己所不欲”的时候,才会想到“人所不欲”吗?其实,只要是“人所不欲”的,就不该施于人,跟是否是“己所不欲”的没有关系。
彻底地从别人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以自己的感受为标尺来衡量别人的感受,这就脱离了“自我中心”的错误。
四、人所欲,施于人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不作恶,而“人所欲,施于人”,是为善。
从“不作恶”到“为善”,是一次质的飞跃。
五、己所欲,人所不欲,勿施于人
为什么有时候“己所欲”,也“勿施于人”?有了前面四层的铺垫,到这一层应该很好理解了。
从“以己度人”的“人我皆同”,到“不瞎猜”的“人我不同”,成功地从“人我不分”的混沌状态进入了“你是你,我是我”的“有界限”状态。人与人之间的感受独立开来,不再纠缠不清,使一些人的感受被忽略,而另一些人的太显眼。
每个人都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个人的存在,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六、己所不欲,人所欲,施于人
把自己喜欢的加在别人身上,是一种愉快的分享,而强迫自己去分享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给喜欢它的人,却让人别扭。虽然都是分享“人所欲”的东西,但后者,意味着必须克制着自己的厌恶甚至敌意,去尊重别人与自己的不同。
修改这句话的语序,把这句话说成“人所欲,己所不欲,施于人”,也许会让你有更直观的体会。
发自内心、不带敌意地接受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这需要更广阔的心胸才能办到。
七、己所不欲,人所欲,可施于人,不强施于人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不止是物品和服务的交换,这是因为在互动的过程中还有感情的流动,所以,是否“接受”,不仅仅是“是否接受物品或服务”,还有“是否随之而来的接受感情”。
有时,一个人会期待从另一个人身上得到什么,但那个人却并不是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勉强施予,也是“人所不欲”的。
除了“施予的人”之外,“人所不欲”还有可能是“施予的方式”。以自己不喜欢的方式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是“人所不欲”的。
后面的话:
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在恰当的人身上得到恰当的东西,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我们也希望带给别人幸福,但是,却未必知道对方的心。
所以,我们怎样才能在不知道对方的喜好的情况下对人好呢?
北大教授、历史学家吴小如给出了他的说法:“己之所欲,不强施于人。”
因为想要对一个人好,所以以己度人,把自己喜欢的好东西给别人,做一些自己认为对别人好的事,但是,如果遭到了拒绝,或者看到了勉强的微笑,就不要再强求了。如果猜不透别人的需求,至少在别人明说的时候,别再坚持。
如果情境合适,可以多多试探,看看是否能够从中获得一些蛛丝马迹,让你更好地了解对方的需求和喜好。或者当关系已经到了无需顾忌的时候,不如直接开口问,也比猜心强得多。
真正的“尊重”,在中国的两性关系里是稀罕物!
父母别误解对孩子的“尊重”
心理界限:为什么你和别人关系那么紧张?
如何冲破 纵的关系?
心窝:请不要随意触摸他人的内心世界
什么样的人能进入你的世界?
★ 自知者可明议论文
★ 于读书的议论文
★ 人生如茶议论文
★ 写人的议论文
★ 人生如登山议论文
★ 于鼓励人前进的话
★ 冬施方案
己所不欲,可施于人议论文(精选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