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m”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佛经圣者故事:相者的预言,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佛经圣者故事:相者的预言,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佛经圣者故事:相者的预言
佛经圣者故事:相者的预言
净饭大王在夫人与悉达多太子(释迦牟尼成佛前的身份)的身旁,见到世间上都在变动的情形,一面欢喜,一面又在忧惧。
这时有一位在蓝毘尼花园左近的婆罗门相者,博学多闻,高才善辩,他带着欢喜踊跃的心情跑来,口口声声说要为太子相命,而净饭大王正在惊疑不决的时候,就允许他的请求。他先看看安祥而卧的太子,然后又望望且惊且怖的净饭大王。他开始滔滔不绝的说道:
『大王!人生在世上,第一是希望生一个出类拔萃的儿子,大王今天生下这一位像满月似的太子,真是可庆贺得很!这位王子的长成,必定是释迦族中的光荣。王呀!你心中不要惊疑,我告诉你,实在没有一点挂念的必要。』
『学者!你说得不错,我心中真是惊疑忧惧得很!』
『大王!你不但不要忧惧,并且你此刻就可以下令,让全国的臣民都来庆祝。从现在起,将是我们全国的殊荣。我们国家出生这么一位贤明的王子,必定能成为世间上的救世主。我拜望王子的尊容,决不是世间上那些智者或学者可以比拟,他将来定可以开启众生解脱的大道。他若继承王嗣,不但可以做我国的君主,而且他将是统领四天下的一位稀有的圣君,广布善政,广行王法,使五印的诸王,都望风屈膝的乞盟于他。他能够赐给世界之光!』
『是真的吗?学者!他能够统领四天下,那真是太好了。』净饭大王露出欢喜的笑容。
『不过,』学者庄重的说道:『假若他厌恶这尘世的喧嚣,爱居在寂静的山林,必定能求得最高的解决大道,必能成就真实的智能,为一最尊最贵的佛陀。佛陀,是世间上最伟大最尊贵的觉者,佛陀在人间,好比须弥山是山中之王,一切众宝中是以黄金第一,万川是以海洋最为阔大,无数的星宿中是以月亮最为光明,一切光明中又以太阳为最胜,佛陀是人天的导师,没有一样可以和他比拟。』
『学者!你又怎么知道他将来会喜爱寂静而且会出家呢?』净饭大王怀疑的问。
学者指着太子说道:
『你看,王子的尊颜,明净的眼睛广而又整,上下的睫毛长而又匀;绀青色的眼珠,高修而直的鼻梁,像这样的相貌,决非和寻常的人一样,他一定能成就佛陀的功行,愿大王速离惊怖赶快忙庆贺吧!』
婆罗门的相者说到这里,净饭大王不免又惊又怪起来,他就向这位婆罗门的相者问道:
『我最敬重的学者!假若你所说的都是真实的话,可是像如此奇特的相,为什么不生给我贤明的先王做嗣子,却生给我这个不肖的做嗣子呢?』
『大王!不是像你这样说法哩!』婆罗门相者摇了摇他的头:『凡是世上的人,即使他是同一个家族同一个父母所生的兄弟,都有各个不同的命运。有智能超胜的,声誉远播的,博学多能的,事业隆盛的;也就有浅知浅识的,愚昧笨拙的,恶名四传的,事业无成的。这些贤与不肖,决不可以看做与父子生养的前后有关。你现在应该见到如此奇特的相后,生起欢喜的心,永离这些多余的疑惑!』
净饭大王听后非常欢喜的说道:
『我今世得生这么一位殊胜的王子,真是幸运得很!我的年龄已经一天一天走向衰老,希望他早日长成,继承我的王位,那时我愿到深山中去出家,积聚一些静寂的梵行,以便得到后世的安乐,决不能让我这位太子舍俗出家,断绝我的王嗣。』
净饭大王说后,随即赏赐婆罗门相者很多的财宝,等到他告辞去后,净饭大王就命令侍从小心慎重的护送夫人和太子一同回宫。
当大王正命令宫女们把夫人和太子在王宫里安置好了以后,大王的侍卫官又跑来禀告说宫门外有一位苦行仙人求见。这位苦行仙人名叫阿私陀仙,在婆罗门苦行的学者中,是一位最具有权威的智者,远离爱着,常入禅定。净饭大王是一位礼贤下士的君主,听说来者是有名的阿私陀仙,就赶快命令侍卫官请他进来。
阿私陀仙人进宫后,净饭大王对他非常恭敬,当即向阿私陀仙请教道:
『我最敬畏的大仙!我现在是人间最幸福的国王,我得到无价的宝贝,我生下奇特的太子,唯愿你为我占个吉凶吧!』
阿私陀仙人听后,非常高兴的说:
『真实慈和的大王!你仁智兼备,国运昌隆,你广布王法,抚爱人民。昔日种下好的种子,现在才能结出好的果实来。王呀!我此刻前来王宫拜见,也就是为着这个重大的原因,请你听取我的说话。我今天入在禅定中,见到天人对我说:「净饭大王降诞了一位太子,实在是未来的佛陀;他将来能宣说和过去诸佛一样的大法,教化人间最高的真理。」大王!幸运的大王!我今日前来王宫,非为别事,我是来拜谒这位未来宇宙的大觉者!』
净饭大王听完阿私陀仙的话,急忙命令宫女抱出太子来给阿私陀仙看。
阿私陀仙恭敬虔诚的端详着相好圆满的太子,这是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陀之相,一点缺点也没有。阿私陀仙从未看到过如此殊胜的相好。他看得只是吐舌翻眼,晶莹的`泪珠不觉一滴一滴的从他眼眶中掉下来,他老是不停的唏嘘叹息。
净饭大王见到阿私陀仙,起初是带着欢喜的心情走来,此刻转而又变为如此悲哀的样子。他以为爱子将有什么不幸,忽然战栗起来!胸口郁积,几乎透不上气来。他惊悸不安,即刻从座位上站起,向阿私陀仙说道:
『大仙!你为什么要这样呢?你起初来时不是说我的太子有种种奇特的相好,是人中最尊最胜的吗?怎么你现在亲自见到太子之后又这么忧愁悲哀呢?难道我的太子是短命之相惹起你的悲哀吗?还是你以为我是久渴的人得到甘露而又将失去吗?抑或这位王子的降生将要亡国丧家失去财宝吗?我现在可以告诉大仙,我的太子假若能够长成,即使我的国家成为别人的属国,我的财宝散失得精光,我也都是心甘情愿。大仙!请你说,你究竟为什么要落泪呢?为什么要叹息呢?请你赶快教示,让我心中能够安定吧!』
净饭大王老年得子,这种至情的流露是难免的。阿私陀仙见到净饭大王如此的忧惧就向他诚恳恭敬的说道:
『大王!请你心中不要如此的伤感,我此刻拜见太子的尊相,与我当初说的没有丝毫的差异。我今天能亲自见到太子的相好,真是我莫大的幸运。但想到我现在已是风中残烛的年华,留在世间的生命不久,不能得受太子将来成为佛陀的教化,所以我就不觉叹息和流泪了。』
『太子真的会出家成就佛陀吗?』净饭大王有些放心不下了。
『大王!这位太子的降诞,是人间最后的受生,人间生有这样的人,好比世上出现稀有的优昙钵罗华。大王得生如此太子,不但是大王的幸福,也将是全人类的幸福;不但是大王获得无价的至宝,也将是全人类获得的救星!他一定会出家成就佛陀功行的!』阿私陀仙肯定的回答。
『那怎么可以呢?我的王位交由何人继承呢?』
『大王!你的太子是不会执着眼前五欲的境界,他是会舍王位而去修行,去求真实的觉悟。世间上唯有他,才能使愚痴的众生消除烦恼和业障,他实在是世间上长久不灭的智能之光!大王!可怜我的年龄衰老了,不能亲耳听闻佛陀的大道,我现在虽得到禅定,但未闻佛陀的正法,毕竟不知道真正解脱的大道。我一旦身坏命终,必定要堕入三难天,唉!』
阿私陀仙说到最后,又深深的叹息一口长气,净饭大王和王亲国戚以及宫中的宫女,听了仙人叹息流泪的原委,一方面增加了忧虑,一方面又感到安心。
在净饭大王的内心之中,想到阿私陀仙说的话,太子不能继承王位而要去出家学道的事,觉得深深的苦恼,脸上现出满面的忧愁,阿私陀仙见了又再继续说道:
『大王!我真实的告诉你,正是和你心中忧虑的一样,太子是会出家成就佛陀正觉之道的!』
阿私陀仙说后,对太子恭敬作礼就告辞而去。
净饭大王此时心中虽然生起失望空虚的感觉,但他对太子却更生有一种敬重之心。他即刻命令全国,把牢狱开放,大赦所有的囚犯:劳动的苦役,也特别给假休息;供养婆罗门的上等食品,祭祀一切祠宇里的善神,赏赐大臣们珍贵的物品,国中贫乏乞食的丐者都施以饮食,侍从宫女都分有牛马象等与金银,整个迦毘罗卫国中的上上下下的人民,都狂欢鼓舞起来,全国的人民都为国家降诞了太子而庆祝欢呼!
篇2:佛经圣者故事:施一口水
佛经圣者故事:施一口水
从前舍卫国中,有一豪贵梵志,财富无数,其人也很聪慧明达,只是堕入邪见,不相信善恶报应,说布施无益。舍利弗以慧眼观之,这个长者宿有大福,今得豪富,即往度之。舍利弗即以神足持钵到长者家,这时长者正坐着吃饭,看见舍利弗来了,顿发瞋心,既不请坐,也不叫他走,他只坐着吃,吃了洗手漱口,看见舍利弗还没走,竟把满嘴的漱口水吐在舍利弗的钵中,说道:“就以此布施给你罢”!
舍利弗一点怒意也没有,并说道:“使汝长夜受福无量”。即回去了。这样倒使长者怕起来,刚才我那么无礼,道人一点也不见怪。于是叫一人跟在舍利弗后看看,究竟怎么样?那知舍利弗直接回到精舍,把长者的漱口水和泥调和起来,铺在佛所经行的地方,并且向佛说道:“那个悭贪长者,今施一口水用泥调和铺在佛所经行处,唯愿世尊经行其上,使彼长者受福无量”。佛即为经行三昧。长者所派遣伺探的人,把所见的情形告诉长者,并说道:“佛舍去国王不作,出家修道,托钵求食,非有所贪求,乃为的欲度众生啊”!长者听了这许多话,十分懊悔不应当以傲慢态度对待沙门。 随即率领全家大小来到佛前,求哀忏悔,说明自己愚痴,愿祈佛世尊宽恕重罪。佛是大慈大悲,随为授三皈依,说种种法,长者心开意解,即从佛法,得不退转。
拓展:
十大经典佛经
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
这部经很短,数百字,但佛理讲得很深,也较易读。中国有些人专门念心经,就可能获得很好的成就。
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
长度适中,佛理精深,是佛教的核心经典之一,中国佛教很多人长持此经。需要注意的是:这部经主 要是佛对弟子中 ‘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讲的,或者说,是全知者释迦牟尼佛对大修行人须菩提尊者讲的,非常精深和抽象、概要。所以这部经读虽容易,要准确理解则得精进研习, 乃至最好有一定的实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不推荐你把此经作为了解佛理的首要经典。当然,在不了解其义理的情况下也可以专门念,亦是一种很好的修行。读佛经,读了一时不理解,是没关系的。但若是读了后作错误理解,或甚至谤经,可就反而糟糕了。
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或《首楞严经》)
《楞严经》被称为‘开智慧的楞严’,这部经主要是释佛 对弟子中‘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讲的。多闻,也就是见识很广,相应的阿难在众大弟子中修行是最差的,乃至和一般人一样抗拒不了女色诱惑,很像现代人,见识 很广,修行很少,所以这部经非常适合现代人读。《楞严经》虽然长,但佛陀在经中细致开示,佛理讲得相当透彻和清晰易懂。而且这部经文字非常好,精妙高明, 令人惊叹,单就文字来看就堪称古文学的极精品之作。此经与《妙法莲华经》、《华严经》一起被宣化上人等佛门高僧并称为‘经中之王’。
4.《妙法莲华经》
此经被称为‘成佛的妙法’,经中有原文称此经为‘经中第一’,可见其重要性。此经也比较长,有28品,但也是比较容易读 的'。需要注意的是:此经中佛理至深,读此经前读者一定要对佛陀有绝对的信心,否则如读了又不信,乃至谤经,反而可能遭大恶报,不如不读。佛讲此经之前,就 有5000弟子及居士自己主动离开,因为他们善根福德因缘不够,业障所阻,得少为足,不愿意听。如果你自信善根福德因缘足够,对佛有绝对的信心,绝不会诽 谤此经,当然应尽快找来看,大有益处。
5.《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
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 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到了最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 是山顶上的人;相对而言《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 的几品,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净行品等。
6.《阿弥陀经》、7.《无量寿经》、8.《观无量寿经》
此三经均是讲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其中‘无量寿’即‘阿弥陀’的一个本 意),欲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将此三经作为首选经典阅读。有一种说法是‘净土五经’,即修净土读这五经就够了,其他经完全不读都没关系,主要是强 调修行的专一。那这‘净土五经’就是此三经外加上《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和《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均包含在上面的推荐中。
9.《长阿含经》
小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中国大乘佛教往往是忽略此经的,但还是将之结集编入大乘三藏经典。我大致看过一下,认为此经主要是讲述禅定等实修的,相信对欲进行佛教实修的人会很有帮助。当然前面的佛经也都讲了深度精神修行,只是此经中涉及的细节较多。
10.《地藏菩萨本愿经》(简称《地藏经》)
前面经典多是讲修行、开智慧、教人成佛的,如果你要修行成佛,那当然要看上面的三大‘经中之王 ’,如果你要消灾、免祸、求福、避免遭三恶道苦,那么首选《地藏经》。现代人业障深重,修行不易,如果难以向上追求,那么首先要避免向下堕落遭苦,这时就 最好多读《地藏经》了。消除罪障、积累功德,也是上求佛道之正路。
篇3:佛经圣者故事之真正的贱民
佛经圣者故事之真正的贱民
真正的贱民
佛陀住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一天早晨入王舍城托钵乞食,依次来到一位拜火婆罗门的门前。这时婆罗门手上拿着盛装各种饮食的'杓子,以及供养用的火具,站在门边看着远远而来的佛陀。当佛陀一到,婆罗门立刻阻止佛陀:「你不要走过来!你这个贱民!不要走近我的家门。」
佛陀虽然受到羞辱,仍然慈悲的问婆罗门:「你知道什么叫贱民?什么是贱民法吗?」
婆罗门答道:「我不知道什么叫贱民,也不知道贱民法。沙门瞿昙!你知道贱民、贱民法吗?」
佛陀说:「我非常熟悉贱民、贱民法。」
这时,婆罗门立即放下事火的供具,很快的在屋内铺好床座,恭敬地请佛陀入座,并请求佛陀为他说贱民与贱民法。
佛陀告诉婆罗门:「真正的贱民有下列行为,你应当要能确实分别。一、内心瞋恨,隐藏过错,恶见犯戒,虚伪不实。二、悭贪吝惜,谄媚虚伪,无惭无愧。三、没有慈悲心,杀害一切众生。四、攻击村落,杀缚槌打人民。五、胁迫他人,利益自己。六、有主无主物,据为己有。七、抛弃妻子,夺人所爱。八、侵占亲友师长的物品。九、妄语诈骗、索讨不还。十、借贷财物,妄语伪证。十一、造作不善业,隐藏过错。十二、有人问法,答以非法,颠倒欺诳他人。十三、空无实有,愚痴为利,轻慢毁谤智者。十四、贡高傲慢,自我称赞,毁谤他人。十五、自造罪过,嫁祸他人。十六、受人利养,不知感恩图报。十七、呵斥沙门、婆罗门而不布施供养。十八、父母年老而不勤加奉养。十九、没有证道,妄称证道。二十、生于大家婆罗门,却行诸恶业。有这二十种行为的人才是真正的贱民,而不是以他的出生处来分别他是贱民或婆罗门,是以他的行为称他为贱民或婆罗门。」
婆罗门赞叹的说:「佛陀!你真是大精进的圣者!不以出生处分别他是贱民或是婆罗门,而是以行为来区分他是贱民或婆罗门。」
于是对佛陀所说的法充满信心,以满钵上好的饮食供养佛陀,并从此放弃外道修行,跟随佛陀出家受戒,学习正法。
我们的社会有秉赋上贤愚智劣的先天不同,更有职位上贵贱轻重的人为差异。不合理的制度,制造了人间许多的矛盾、冲突,形成不平等的阶级歧视。而在佛教看来,任何一个众生都是具足佛性,无比尊贵,何来阶级的差别呢?
篇4:佛经中的圣者故事:一偈得道
佛经中的圣者故事:一偈得道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讲经说法时,有一年长比丘,名叫‘般特’,因禀性愚钝,所以慈悲的佛陀请门下五百位已证得罗汉果位的弟子轮流教导他,但是三年下来,他连一首偈子也记不起来。渐渐地,般特比丘愚笨的消息传遍了全国,被大家当作茶余饭后的.话题。
佛陀知道后,心生慈悯,对般特比丘说:‘今日我亲自教导你一首偈子,你当牢记心底,时时专心诵持,作为你用功的法门。这首偈子就是“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般特比丘听了之后心领神会,立刻欢喜地诵持这三年来他唯一能记住的偈子。世尊又谆谆告诫他:‘你年纪这么大了,才记得这首一般人早已耳熟能详的偈子,实在不足为奇,所以你一定要了解它的含意,才能用得上功。’于是佛陀为般特比丘开示偈子的意义,说明身口意最常造作的过失,并且叮咛他要时时保持觉性,观照心念的生灭。众生于三界内流转生死,不管是升天享福、或深陷地狱、或悟道解脱,皆是由这念因心所生。只要能清净身、口、意三业,自然能证得涅槃解脱。
接着,佛陀又说了无量妙法,般特比丘听了之后,心开意解,当下证得罗汉圣位。
当时城中有一间精舍,住着五百位比丘尼,佛陀为了教化她们,每日都安排一位弟子前去讲经说法。一天,比丘尼们听说隔日要来为她们说法的人竟是般特比丘,都觉得非常好笑,于是想出一个办法要来捉弄他,就是故意将他唯一会念的偈子倒着念,让他感到惭愧而不敢说法。
隔天,般特比丘到来精舍,五百位比丘尼虽然仍像以前一样出来迎接,但在顶礼问讯时却相视窃笑,等着看般特比丘出糗的窘相。应供完毕,般特比丘一上法座,便惭愧地说:‘自己资质愚钝,薄德才劣,所学不多,只能粗解一首偈子的含意,今天就为大众讲解这首偈子……’这时,有些年轻比丘尼正想开口捉弄他,却怎么也发不出声音,才惊恐地发现自己可能冒犯了圣者,于是立刻惭愧忏悔、礼拜悔过。
般特比丘依照佛陀所说的道理,一一向她们开解,五百比丘尼摄心聆听般特比丘的开示后,满心欢喜,当下即证得罗汉果位。
一日,波斯匿王请佛陀及众僧至王宫应供,佛陀见调伏大众慢心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特别将钵交给般特比丘,让他紧随自己的身后而行。然而,到了皇宫门口,守卫一看到般特比丘,立刻箭步上前拦阻说:‘身为一位法师,你连一首偈子也说不出来,你还好意思进去接受国王的供养吗?我这个俗人,都能随口说出几首偈子,而你是法师,竟然这么没有智慧,供养你也不会有什么功德!’于是把般特比丘独自留在门外。
佛陀入殿升座净手后,般特比丘突然想到佛陀的钵还在自己手上,心念一动,手臂一伸,便以神通力将钵送至佛陀的面前。在场所有人只见虚空突然现出一只手,而不见任何身影,惊讶万分地问佛陀:‘这是何人的手臂?’佛陀说:‘是般特比丘的手臂。他最近已成道证果,因今日入宫,被守卫挡在门外,所以才以神通为我送钵来。’
波斯匿王问佛:‘听说般特比丘一向资质愚钝,是什么因缘使他才听闻一首偈子,就能得道?’佛陀开示与会四众弟子:‘成道的因缘,不在所学的教理多寡,而是在受用行持上。般特比丘虽然只懂得一首偈子,但是他一心虔敬受持,自然能够心领神会,当下身口意三业清净如雨后天霁。反观世人学佛,虽强记多闻,却不能时时观照思惟,在行住坐卧中精进落实,只不过将佛法当成世间知识学习,所以无法受用。’于是佛陀为大众说了一首偈语:
‘虽诵千章,句义不正,不如一要,闻可灭恶。
虽诵千言,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行可度。
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佛陀说完偈语后,在场的三百位比丘心开意解,当下证得阿罗汉果,而国王、大臣、夫人、太子们,莫不欢喜奉行。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二》
省思:
拥有正确的知见观念,才是开启智慧和幸福之钥。经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修行不在所学的教理多寡,而是要能思惟其义,觉照自心,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如此智慧日增,烦恼日减,心念逐渐清净,就能‘转识成智’。亦如般特比丘但解一偈,依然能得道度人,不但自受用,亦能利益广大众生。
篇5:佛经圣者故事之在空中飞行的钵
很久以前,在天界上有二百位天人想要修道,可惜他们都想投机取巧。由于彼此互相影响,导致每个人都畏惧佛道的艰难,不愿努力修行菩萨道,甚至还说:
‘这么努力学菩萨道做什么?不如学阿罗汉或辟支佛的修行悟道直入涅槃!’
文殊师利菩萨知道了:心想:‘这些天人其实都是能成就菩萨圣道的,不过因为怕苦而想退缩。我得想法子教化他们,让他们坚定修行的意志才行。’
想到这里,文殊菩萨变成一个迦罗越行者,端著满满的一钵百味饭,前往世尊说法的梵天。
他来到佛陀面前,恭敬的将一钵百味饭献给佛陀,并合掌恭敬的对佛陀说:‘世尊,应当为此报答您的恩德了。’
‘这是什么意思?’站在一旁的舍利弗尊者好奇的问。
‘你就在旁边看看吧!’佛陀说完便从梵天上把钵往下一扔,装著满满百味饭的钵飘过诸佛的国土,飘得好远好远,一直飘到一个叫做汇阿沙的佛上才停住。
汇阿沙佛土的佛叫做光明王,他的侍者看到一只钵停在空中,惊奇的问:
‘这是怎么回事?’
光明王佛回答说:‘这个钵是从梵天的释迦牟尼佛那里飘过来的,用意是想拯救那些不坚定学菩萨道而想退缩的人。’
侍者们听了光明王佛的话,心中对佛道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钵从梵天落下后,就失去了踪影。过了好一阵子,佛陀对舍利弗说:
‘你去把钵找回来吧!’
舍利弗运用智慧神力寻找,却到处都找不到,只好灰心的回来,对佛陀说:
‘世尊,我没找到钵。’
佛陀转身对目犍连说:‘你去把钵找回来吧!’
目犍连立刻以神足通飞往诸佛刹寻找,过了一阵子,也垂头丧气的回来。
世尊又让五百罗汉去找,他们也没有找到。
弥勒菩萨眼看满天的阿罗汉竟没有一个能找回钵来,便自告奋勇,但他也一样空手而回。
佛陀看了看文殊菩萨,说:‘是你去一趟的`时候了。’
只见文殊菩萨仍坐在座位上,入三昧定法,用右手指地下,走过诸佛的国土。人们清楚的看到,文殊菩萨的手臂上一根根汗毛间都有千百亿光明与千百亿朵莲花,每一朵莲花士都坐著一位菩萨,所有人看了都不禁赞叹佛陀和菩萨的功德。
此时,世尊放出神足光来,照亮了整个人间,照亮了诸恒河沙刹上。
凡是看到佛光的天人,都得到了三昧定法,对佛道生起无比的信念。
这时,文殊菩萨看到钵了,马上用右手抓起,与无数个菩萨一同来到梵天上,手持饭钵献给佛陀。
世尊开口对舍利弗说:‘舍利弗啊!让我告诉你一个无数劫前的故事:
从前,文殊菩萨是个叫慧王的比丘,他跟著一位叫勇莫能胜佛修道。有一次,慧王比丘持钵来到一个城市,他得到了一钵百味饭后,便由城内往外走。
有个尊者的儿子名叫离垢王。那时离垢王的乳母正抱著他站在城门口,远远看见比丘拿著百味饭走过来,便从乳母怀中跑下来,追著比丘要那百味饭。
“比丘僧,比丘僧,给我点百味饭吃。”离垢王追在后面叫著。
慧王比丘立刻拿出甜蜜的饼给他吃。
“好甜、好香,好好吃喔!”离垢王边吃边跟著慧王比丘走,随比丘到了勇莫能胜佛的佛所,给佛叩头后便坐在一旁。
“孩子,你拿这钵饭去供养佛。”慧王比丘说。
离垢王照他的话去做了。勇莫能胜佛接到百味饭便吃,等他吃饱了,钵中还是满满的饭,像没吃过一样。
佛把这钵百味饭分给八万四千个比丘和一万二千个菩萨,他们个个都吃饱了,钵中还是满满的。
离垢王看了心里很欢喜,便说:“伟大的世尊,这真妙极了!”然后随慧王比丘受五戒,发起了无上菩提心。
就在离垢王跟著慧王比丘走后,他的乳母哭著追了半天也没有追上,便赶快回去告诉他的父母。离垢王的父母循著道路找到佛陀所在之地,恭敬顶体后对佛陀说:
“尊贵的世尊,弟子有幸拜见您的慈容,承蒙您的恩德,我儿子平安无事。”
离垢王见到父母,高兴的说:“父亲!母亲!我现在已经得到菩萨法,我想要随佛陀出家做沙门。”
父母听了一阵欢喜,说:‘儿子啊!我们也愿意随你入道。”
佛陀说到这里时,停了一会儿,又对众人说:‘慧王比丘就是现在的文殊菩萨,那个小孩子离垢王就是我。久远以来,无数佛土中如我等不计其数的佛,都是因为文殊菩萨教化功德而发起入道修行的,其实我们都蒙受过文殊菩萨的恩德啊!
★ 陈坤与佛经典故事
★ 佛经经典名句
★ 佛经名句
★ 李白预言诗
★ 终身不笑者的故事
★ 禅语句子佛经经典
★ 海奥华预言读后感
佛经圣者故事:相者的预言(合集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