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未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送徐无党南归序的文言文阅读和参考答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送徐无党南归序的文言文阅读和参考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送徐无党南归序》文言文阅读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①,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居士集》)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逾远而弥存也 弥:久长
B.不见于言可也 言:著作
C.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 荣华:茂盛
D.稍稍见称于人 稍稍:渐渐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而散亡磨灭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D.亦因以自警焉 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13.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于身者,无所不获:只要修于身,就能施于事,见于言。
B.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建立个人功业,往往受社会环境条件的限制。
C.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行文传世,往往受到个人天赋能力的'限制。
D.今之学者,……皆可悲也:以竭尽文辞技艺求不朽,悲哀在于其舍本逐末。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感慨于当时学者“立言传世以求不朽”的世风,强调了“修身为本,精神不朽”观点,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B.颜回无甚功和言,竟然受当世和后世如此推崇。文章以此为例,有力地说明了君子务本,修身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
C.文中用“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来比工丽文辞,意在说明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尽心于文字是可悲的。
D.文末“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一句,意味深长,增添了劝诫的力量,更激励人自省自醒。
15.完成下面两题。(8分)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译: 。
②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
译: 。
(二)
11.C 12.A 13.A 14.C
15.(l)①颜渊能够不朽而永存,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
②我想挫减你的锐气,勉励你树立求学之道,因此在你南归之时赠送此文给你。(5分。前句2分,后句3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
(2)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3分。完全正确3分,有个别欠缺但不破断2分,有个别欠缺且破断1分,破断严重0分。)
篇2:《送徐无党南归序》阅读答案
《送徐无党南归序》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愈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与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有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可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节选自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
22.本文作者欧阳修,字___,号醉翁、六一居十,为北宋古文运动代表作家。(1分)
2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___(3分)
A.圣贤不同于草木鸟兽众人之处就在于其不朽而存。
B.圣贤能不朽而存的原因是“修于身”、“施于事”、“见于肓”。
C.经史典籍中所载人物并非都是因为能言而流芳百世。
D.颜回能政事、善言语,是孔门中最受当时和后世推尊的弟子。
24.作者认为,___、___常常受际遇和才能的限制,达不剑不朽而存。(2分)
25,本文说理,主要采用了事例论证法(2分)
(1)举《诗》《书》《史记》所传人物,是为了论述_______________。
(2)举孔子弟子颜回例是为了论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先秦儒家有“三不朽”的思想传统:“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
废,此之谓不朽。”本文对此有所继承和发挥,请根据文意作简要评述。(4分)
参考答案:
22.永叔(1分) 23.D(3分) 24.施于事者见于言者(2分) 25.(1)施于事矣,不见有言可也(2)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2分) 26.要点:(1)三者次序排列上继承了儒家传统,即修身第一,其次施事,其次见言。(2)修身即可达到不朽,不必待于施事,更不必待于见言。这就不同于儒家的三不朽。(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语言表述1分)
篇3: 送徐无党南归序
【宋】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因此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因此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居士集》)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逾远而弥存也弥:久长
B.不见于言可也言:著作
C.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荣华:茂盛
D.稍稍见称于人称:称道,赞扬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好处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而散亡磨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是三者因此能不朽而存也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
D.亦因以自警焉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11.下列对原文有关资料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感慨于当时学者“立言传世以求不朽”的世风,强调了“修身为本,精神不朽”观点,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B.颜回无甚功可言,竟然受当世和后世如此推崇。文章以此为例,有力地说明了君子务本,修身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
C.文中用“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来比工丽文辞,意在说明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尽心于文字是无用的。
D.文末“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一句,意味深长,增添了劝诫的力量,更激励人自省自醒。
四、(24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3分)
译:。
(2)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4分)
译:。
(3)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3分)
译:。
13。给下方的文言文断句。(用“/”在需标点处标明)(3分)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参考答案:
9。C(荣华:草本之花。)(3分)A项主要考查根据对称结构的进行推断,B、D项考查根据上下文确定词语的大意。
10。A(A.均为介词,到。B.转折连词,但是;连词,表承接。C.……的原因;介词,用来。D.介词,用;介词,经由、透过。)(3分)
11。C(“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尽心于文字是无用的”与原文不符。)(3分)
12。(1)然而在当时孔门中的众多弟子都尊崇颜渊,认为自己比不上他(或“难以望其项背”)。(“推尊”“以为”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我想挫减你的锐气,勉励你思考修身学习的道理,因此在你南归之时,把这些话告诉你。(“摧”“勉”各1分,“告以是言”句式1分,句意通顺1分)
(3)我本来也相当喜爱写文章,因此也用本文来警示自己一番。(“固”1分,“自警”句式1分,句意通顺1分)
13。十月一日/过瓜洲坝/仓头/百里洲/泊沱/皆聚落/竹树郁然/民居相望/亦有村夫子聚徒教授/群童见船过/皆挟书出观/亦有诵书不辍者。(1-2处错扣1分,3处错扣2分,超过3处0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各种草木鸟兽被归类为“物”,而世间众人被归类为“人”,他们生存在世时虽有分别,然而到了死亡时却很相同,全部腐朽、消失罢了。而圣贤身处世人之中,他们也需要应对这种生死变化,然而却和草木鸟兽及世人有分别。他们能在精神、功业上永垂千古,时刻再久也能够留存。成为圣贤并且能够长存不朽的缘故,就在于他们建立德行、功业、著作了。一个人能发奋修炼个人操守的话,必须能有所成就;若要建立个人功业,却是受社会状况限制;若要行文传世的话,则被个人天赋所约束。有些人能建立功业,却未必有著作留下。看《诗》《书》《史记》等著作所记,当中有多少人是善于著作的呢?至于有高尚德行的人,更未必能建立功业,又没有著作传世的了。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业的,有能著书立说的。就以颜渊为例,他独居穷宅时挨饥受冷;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许以为他愚笨无能。然而在当时孔门中的众多弟子都尊崇颜渊,认为自己比不上他。就是后世千百年来,也有人能在德行上胜过颜渊。颜渊能够永存不朽的原因,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
我曾读《汉书·艺文志》、唐《四库书目》等著作,见当中列举上古至今有著作流传的文人,其作品有的多达百余篇,少的也有三四十篇。然而文人虽多不胜数,大部分的作品却已随时刻而散失消亡,至今只存留百分之一二而已。我悲叹这些作者,他们的文章虽然华丽,言辞工整,但好像花木被风飘散,鸟兽鸣叫掠过耳边一样,只得短暂停留人间。他们创作时竭尽心力,这又和世人为生活忙忙碌碌有何分别呢?而且最后也或早或迟地应对死亡,他们的状况和草木、鸟兽、世人一样,全部归于泯灭消亡,可知道“立言”实在是不能够依靠的。大概都是这样的。现今追求学问的人,他们全部羡慕古代圣贤能够名声不朽,但是只懂用一辈子工夫在著述文字方面,那真是可悲的`了!
你(徐无党)从小便跟随我学习,写的文章,已经颇得别人称赞。学成后,又在礼部应考科举,名列前茅,从此名声显著人前。你的文章日渐进步,有一种如泉水涌出山间的气势。但是,我想挫减你的锐气,勉励你思考修身学习的道理,因此在你南归之时,把这些话告诉你。然而,我本来也相当喜爱写文章,因此也用本文来警示自己一番。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一:都
B.固亦生且死于其间且:将要
C.不见于言可也言:著作
D.稍稍见称于人稍稍:渐渐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好处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其因此为圣贤者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
B.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不知东方之既白
C.而散亡磨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D.亦因以自警焉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6.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资料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感慨于当时学者“立言传世以求不朽”的世风,强调了“修身为本,精神不朽”的观点,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B.颜回无甚功和言,竟然受当世和后世如此推崇。文章以此为例,有力地说明了君子务本,修身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
C.文中用“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来比工丽文辞,意在说明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尽心于文字是可悲的。
D.文末“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一句,意味深长,增添了劝诫的力量,更激励人自省自醒。
17.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3分)
译文:
(2)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3分)
译文:
参考答案:书村网整理
14。B(且:连词,并且,和)书村网mcqyy
15。B(A。……的原因M用来……的;B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表转折,但是M表顺承,然后;D介词,用M介词,由,透过
16。C
17。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
18。(1)颜回能够不朽而永存,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其”1分,“待”1分,“言”1分)
(2)我想挫减他的锐气,勉励他树立求学之道,因此在他南归之时赠送此文给他。(“摧”1分,“于”1分,“告以是言”倒装句1分。)
篇4:送徐无党南归序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居士集》)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一:都
B.固亦生且死于其间且:将要
C.不见于言可也言:著作
D.稍稍见称于人稍稍:渐渐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其所以为圣贤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不知东方之既白
C.而散亡磨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D.亦因以自警焉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6.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感慨于当时学者立言传世以求不朽的世风,强调了修身为本,精神不朽的'观点,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B.颜回无甚功和言,竟然受当世和后世如此推崇。文章以此为例,有力地说明了君子务本,修身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
C.文中用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来比工丽文辞,意在说明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尽心于文字是可悲的。
D.文末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一句,意味深长,增添了劝诫的力量,更激励人自省自醒。
17.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3分)
译文:
(2)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4.B(且:连词,并且,和)
15.B(A.的原因∕用来的;B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表转折,但是∕表顺承,然后;D介词,用∕介词,由,通过
16.C
17.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
18.(1)颜回能够不朽而永存,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其1分,待1分,言1分)
(2)我想挫减他的锐气,勉励他树立求学之道,因此在他南归之时赠送此文给他。(摧1分,于1分,告以是言倒装句1分。)
篇5:送徐无党南归序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各种草木鸟兽被归类为物,而世间众人被归类为人,他们生存在世时虽有分别,然而到了死亡时却很相同,全部也都变成腐朽、消亡殆尽的地步。而圣贤身处世人之中,他们也需要面对这种生死变化,然而却和各种事物及世人有分别──他们能在精神、功业上永垂千古,时间再久也能够留存。圣贤能够长存不朽的缘故,就在于他们建立德行、功业或著作了。一个人能努力修炼个人操守的话,一定能有所成就;若要建立个人功业,却是受社会情况限制;若要行文传世的话,则被个人天赋所约束。有些人能建立功业,却未必有著作留下。看《诗》、《书》、《史记》等著作所记,当中有多少人是善于著作的呢?至于有高尚德行的人,更未必能建立功业,又有著作传世的了。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业的,有能著书立说的。就以颜渊为例,他独居穷宅时挨饥受冷;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许以为他愚笨无能。然而当时孔门中众多弟子都极其尊重颜渊,无人敢与他相比。就是后世千百年来,也没有人能在德行上能胜过颜渊。由颜渊能够永存不朽的原因来看,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
我曾读《汉书艺文志》、唐《四库书目》等著作,见当中列举上古至今有著作流传的文人,其作品有多至百余篇,也有少的约三四十篇。然而文人虽多不胜数,大部分的作品却已随时间而散失消亡,至今只存留百分之一二而已。我悲叹这些作者,他们的文章虽然华丽,但好像花木被风飘散,鸟兽鸣叫掠过耳边一样,只得短暂停留人间。他们创作时竭尽心力,这又和世人为生活忙忙碌碌有何分别呢?而且最后也或早或迟地面对死亡,他们的情况和草木、鸟兽、世人一样;全部归于泯灭消失,可知道立言实在是不能够依靠的。现今追求学问的人,他们全部羡慕古代圣贤能够名声不朽,可是只懂用一辈子功夫在著述文字方面,那真是可悲的了!
你(徐无党)从小便跟随我学习,写的文章,已经颇得别人称赞。学成后,又在礼部应考科举;名列前茅,从而名声显著人前。你的文章日渐进步,有一种如泉水涌出山间的气势。不过,我希望借本篇文章挫一挫你的锐气,和勉励你求学之道,因此在你南归之时赠送这篇文章给你。同时,我自己相当喜爱为文写作,因此也用本文来警示自己一番。
篇6:《送徐无党南归序》的阅读答案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焉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居士集》)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逾远而弥存也 弥: 更加
B.不见于言可也 言: 著作
C.稍稍见称于人 稍稍:渐渐
D.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 摧: 挫败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草木鸟兽之为物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B.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而散亡磨灭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D.亦因以自警焉 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感慨于当时学者“立言传世以求不朽”的世风,强调了“修身为本,精神不朽”观点,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B.颜回无甚功和言,竟然受当世和后世如此推崇。文章以此为例,有力地说明了君子务本、修身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
C.文中用“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来比工丽文辞,说明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可知“立言”是不能依靠的。
D.文末“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一句,意味深长,增添了劝诫的力量,更告诫徐无党注重反省,自我修为。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4分)
(2)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3分)
4. (3分)A(长久)
5. (3分)A(A项“之”均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所以”,连词,表原因;介词,表方式。C项“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D项“因”,连词,因此;动词,沿袭。
6. (3分)D(“更告诫徐无党注重反省”错。文章结尾句“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表明也用此文自警。)
7.(10分)
(1)就以颜渊为例,(他)独居穷宅时挨饥受冷;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许以为他愚笨无能。(“群居”“愚人”,省略句,句意,4分)
(2)现今追求学问的人,没有谁不羡慕古代圣贤能够名声不朽,可是一辈子辛劳,全部的功夫只用在著述文字方面,都是可悲的了!(“莫”“尽心”“文字”,3分)
(3)你的文章日渐进步,有一种如泉水涌出山间的气势。(“其”“水”“山”,3分)
附参考译文
各种草木鸟兽被归类为“物”,而世间众人被归类为“人”,他们生存在世时虽有分别,然而到了死亡时却很相同,全部也都变成腐朽、消亡殆尽的地步。而圣贤身处世人之中,他们也需要面对这种生死变化,然而却和各种事物及世人有分别──他们能在精神、功业上永垂千古,时间再久也能够留存。圣贤能够长存不朽的缘故,就在于他们建立德行、功业或著作了。一个人能努力修炼个人操守的话,一定能有所成就;若要建立个人功业,却是受社会情况限制;若要行文传世的话,则被个人天赋所约束。有些人能建立功业,却未必有著作留下。看《诗》、《书》、《史记》等著作所记,当中有多少人是善于著作的呢?至于有高尚德行的人,更未必能建立功业,又有著作传世的了。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业的,有能著书立说的。就以颜渊为例,他独居穷宅时挨饥受冷;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许以为他愚笨无能。然而当时孔门中众多弟子都极其尊重颜渊,无人敢与他相比。就是后世千百年来,也没有人能在德行上能胜过颜渊。由颜渊能够永存不朽的原因来看,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
我曾读《汉书·艺文志》、唐《四库书目》等著作,见当中列举上古至今有著作流传的文人,其作品有多至百余篇,也有少的约三四十篇。然而文人虽多不胜数,大部分的作品却已随时间而散失消亡,至今只存留百分之一二而已。我悲叹这些作者,他们的文章虽然华丽,但好像花木被风飘散,鸟兽鸣叫掠过耳边一样,只得短暂停留人间。他们创作时竭尽心力,这又和世人为生活 忙忙碌碌有何分别呢?而且最后也或早或迟地面对死亡,他们的情况和草木、鸟兽、世人一样;全部归于泯灭消失,可知道“立言”实在是不能够依靠的。现今追求学问的人,他们全部羡慕古代圣贤能够名声不朽,可是只懂用一辈子功夫在著述文字方面,那真是可悲的了!
你(徐无党)从小便跟随我学习,写的文章,已经颇得别人称赞。学成后,又在礼部应考科举;名列前茅,从而名声显著人前。你的文章日渐进步,有一种如泉水涌出山间的气势。不过,我希望借本篇文章挫一挫你的锐气,和勉励你求学之道,因此在你南归之时赠送这篇文章给你。同时,我自己相当喜爱为文写作,因此也用本文来警示自己一番。
篇7:《送徐无党南归序》的阅读答案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居士集》)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一:都
B.固亦生且死于其间且:将要
C.不见于言可也言:著作
D.稍稍见称于人稍稍:渐渐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其所以为圣贤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不知东方之既白
C.而散亡磨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D.亦因以自警焉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6.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感慨于当时学者“立言传世以求不朽”的世风,强调了“修身为本,精神不朽”的观点,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B.颜回无甚功和言,竟然受当世和后世如此推崇。文章以此为例,有力地说明了君子务本,修身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
C.文中用“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来比工丽文辞,意在说明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尽心于文字是可悲的。
D.文末“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一句,意味深长,增添了劝诫的力量,更激励人自省自醒。
17.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3分)
译文:
(2)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4.B(且:连词,并且,和)
15.B(A.……的原因∕用来……的;B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表转折,但是∕表顺承,然后;D介词,用∕介词,由,通过
16.C
17.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
18.(1)颜回能够不朽而永存,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其”1分,“待”1分,“言”1分)
(2)我想挫减他的锐气,勉励他树立求学之道,因此在他南归之时赠送此文给他。(“摧”1分,“于”1分,“告以是言”倒装句1分。)
译文
各种草木鸟兽被归类为“物”,而世间众人被归类为“人”,他们生存在世时虽有分别,然而到了死亡时却很相同,全部也都变成腐朽、消亡殆尽的地步。而圣贤身处世人之中,他们也需要面对这种生死变化,然而却和各种事物及世人有分别──他们能在精神、功业上永垂千古,时间再久也能够留存。圣贤能够长存不朽的缘故,就在于他们建立德行、功业或著作了。一个人能努力修炼个人操守的话,一定能有所成就;若要建立个人功业,却是受社会情况限制;若要行文传世的话,则被个人天赋所约束。有些人能建立功业,却未必有著作留下。看《诗》、《书》、《史记》等著作所记,当中有多少人是善于著作的呢?至于有高尚德行的人,更未必能建立功业,又有著作传世的了。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业的,有能著书立说的。就以颜渊为例,他独居穷宅时挨饥受冷;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许以为他愚笨无能。然而当时孔门中众多弟子都极其尊重颜渊,无人敢与他相比。就是后世千百年来,也没有人能在德行上能胜过颜渊。由颜渊能够永存不朽的原因来看,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
我曾读《汉书·艺文志》、唐《四库书目》等著作,见当中列举上古至今有著作流传的文人,其作品有多至百余篇,也有少的约三四十篇。然而文人虽多不胜数,大部分的作品却已随时间而散失消亡,至今只存留百分之一二而已。我悲叹这些作者,他们的文章虽然华丽,但好像花木被风飘散,鸟兽鸣叫掠过耳边一样,只得短暂停留人间。他们创作时竭尽心力,这又和世人为生活忙忙碌碌有何分别呢?而且最后也或早或迟地面对死亡,他们的情况和草木、鸟兽、世人一样;全部归于泯灭消失,可知道“立言”实在是不能够依靠的。现今追求学问的人,他们全部羡慕古代圣贤能够名声不朽,可是只懂用一辈子功夫在著述文字方面,那真是可悲的了!v
你(徐无党)从小便跟随我学习,写的文章,已经颇得别人称赞。学成后,又在礼部应考科举;名列前茅,从而名声显著人前。你的文章日渐进步,有一种如泉水涌出山间的气势。不过,我希望借本篇文章挫一挫你的锐气,和勉励你求学之道,因此在你南归之时赠送这篇文章给你。同时,我自己相当喜爱为文写作,因此也用本文来警示自己一番。
篇8:送徐无党南归序的文言文阅读和参考答案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居士集》)
【注】汲汲营营:急急忙忙,来来往往的样子。形容忙碌。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逾远而弥存也 弥:久长
B.而散亡磨灭 亡:丢失
C.鸟兽好音之过耳也 好:喜欢
D.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 恃:依赖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 其孰能讥之乎
C.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 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D.亦因以自警焉 置杯焉则胶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5分)
译文:
(2)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5分)
译文:
11.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第一段把“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并列为不朽之因,但第二段又讲“言不可恃”,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
1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①者乎二三子其佐我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求贤令》【注】无知:人名,魏无知。
答案:
10.(1)后世经过千百年,也没有能赶上他的人。他能不被磨灭而永远留存,本来就不是凭借他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就,更何况是在著作方面呢?(“更”、“及”“待”“言”各1分,句意1分。)
(2)我想挫一挫他的盛气并劝勉他多加思考,因此在他南归之时,把这些话告诉他听。(“摧”、“勉”、“以”、“告以是言”句式各1分,句意1分。)
11.不矛盾。(1分)作者认为“施之于事,见之于言”可以不朽,但均需以“修之于身”为先,只有先“修之于身”,其“言”才能留存。(2分)说“言不可恃”是针对一味追求文辞丽工而忽视加强自身修养的当世之风,所以说二者并不矛盾。(1分)
篇9: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原文及翻译
原文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①,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②,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③? 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注释
①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加强自身修养,用来建立事功,著述文章以传世。
②班固艺文志:即《汉书艺文志》。唐四库书目:唐有《开元四库书目》,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
③汲汲营营:急急忙忙,来来往往的样子,形容忙碌。
翻译
各种草木鸟兽被归类为“物”,而世间众人被归类为“人”,他们生存在世时虽有分别,然而到了死亡时却很相同,全部也都变成腐朽、消亡殆尽的地步。而圣贤身处世人之中,他们也需要面对这种生死变化,然而却和各种事物及世人有分别——他们能在精神、功业上永垂千古,时间再久也能够留存。圣贤能够长存不朽的缘故,就在于他们建立德行、功业或著作了。一个人能努力修炼个人操守的话,一定能有所成就;若要建立个人功业,却是受社会情况限制;若要行文传世的话,则被个人天赋所约束。有些人能建立功业,却未必有著作留下。看《诗》、《书》、《史记》等著作所记,当中有多少人是善于著作的.呢?至于有高尚德行的人,更未必能建立功业,又有著作传世的了。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业的,有能著书立说的。就以颜渊为例,他独居穷宅时挨饥受冷;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许以为他愚笨无能。然而当时孔门中众多弟子都极其尊重颜渊,无人敢与他相比。就是后世千百年来,也没有人能在德行上能胜过颜渊。由颜渊能够永存不朽的原因来看,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
我曾读《汉书艺文志》、唐《四库书目》等著作,见当中列举上古至今有著作流传的文人,其作品有多至百余篇,也有少的约三四十篇。然而文人虽多不胜数,大部分的作品却已随时间而散失消亡,至今只存留百分之一二而已。我悲叹这些作者,他们的文章虽然华丽,但好像花木被风飘散,鸟兽鸣叫掠过耳边一样,只得短暂停留人间。他们创作时竭尽心力,这又和世人为生活 忙忙碌碌有何分别呢?而且最后也或早或迟地面对死亡,他们的情况和草木、鸟兽、世人一样;全部归于泯灭消失,可知道“立言”实在是不能够依靠的。现今追求学问的人,他们全部羡慕古代圣贤能够名声不朽,可是只懂用一辈子功夫在著述文字方面,那真是可悲的了!
你(徐无党)从小便跟随我学习,写的文章,已经颇得别人称赞。学成后,又在礼部应考科举;名列前茅,从而名声显著人前。你的文章日渐进步,有一种如泉水涌出山间的气势。不过,我希望借本篇文章挫一挫你的锐气,和勉励你求学之道,因此在你南归之时赠送这篇文章给你。同时,我自己相当喜爱为文写作,因此也用本文来警示自己一番。
送徐无党南归序的文言文阅读和参考答案(合集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