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宜黄何尉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时间:2022-11-25 20:59:36 作者:爱刀客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爱刀客”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送宜黄何尉序》阅读答案及译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送宜黄何尉序》阅读答案及译文,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送宜黄何尉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南宋)陆九渊

民甚宜其尉,甚不宜其令;吏甚宜其令,甚不宜其尉,是令、尉①之贤否不难知也。尉以是不善于其令,令以是不善于其尉,是令、尉之曲直不难知也。东阳何君坦尉宜黄,与其令臧氏子不相善,其贤否曲直,盖不难知者。夫二人之争,至于有司,有司不置白黑于其间,遂以俱罢。县之士民,谓臧之罪,不止于罢,而幸其去;谓何之过,不至于罢,而惜其去。臧贪而富,且自知得罪于民,式②遄其归矣;何廉而贫,无以振其行李,县之士民,哀其穷而为之裹囊以饯之,思其贤而为之歌诗以送之,何之归亦荣矣!

比干剖心,恶来④知政;子胥鸱夷,宰嚭谋国。爵刑舛施,德业④倒植,若此者班班见于书传,今有司所以处臧、何之贤否曲直者,虽未当乎人心,然揆之舛施倒植之事,岂不远哉?况其民心士论,有以慰荐扶持如此其盛者乎?何君尚何憾!

鲁士师知柳下惠,楚令尹如子文,其平狱治理之善,当不可胜纪,三黜三已之间,其为曲直多矣!而《语》《孟》所称独在于遗逸不怨厄穷不悯仕无喜色已无愠色。况今天子重明丽正,光辉日新。大臣如德星御阴辅阳,以却氛祲。下邑一尉,悉力卫其民,以迕墨令,适用吏文,与令俱罢,是岂终遗逸厄穷而已者乎?何君尚何憾!

虽然,何君誉处若此其盛者,臧氏子实为之也。何君之志,何君之学,讵可如是而已乎?何君是举亦勇矣!诚率是勇以志乎道,进乎学,必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吾所望于何君者。不然,何君固无憾,吾将有憾于何君矣!

(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

【注】①令、尉:官职。②式:发语词。③恶来:商纣王宠信的奸臣。④业:恶业,罪孽。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式遄其归矣遄:迅速

B.比干剖心,恶来知政 知:了解

C.然揆之舛施倒植之事 揆:比较

D.悉力卫其民,以迕墨令迕:触犯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若此者班班见于书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且自知得罪于民若属皆且为所虏

C.令以是不善于其尉 洎牧以谗诛

D.诚率是勇以志乎道异乎三子者之撰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而《语》《孟》所称独在于遗逸不怨厄穷不悯仕无喜色已无愠色

A.而《语》《孟》所称/独在于遗逸不怨/厄穷不悯/仕无喜色/已无愠色

B.而《语》《孟》所称/独在于遗逸/不怨厄穷/不悯仕/无喜色已无愠色

C.而《语》《孟》所称独/在于遗逸/不怨厄穷/不悯仕/无喜色已无愠色

D.而《语》《孟》所称独在于/遗逸不怨/厄穷不悯/仕无喜色/已无愠色

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篇赠序。何坦为官正直清廉,因与县令不和,遭到糊涂上司的不公正处置,作者对此愤然不平,撰文来安慰鼓励他。

B.文章开篇第一段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说明上司虽然处理不当,但比较古代贤人,何坦算是幸运的,他获得了百姓、士人的高度评价。

C.第三段以柳下惠、楚子义有“平狱治理之善”却多次被罢免之事来安慰何坦,劝其不必抱恨,认为以后还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D.文章指明民众的毁誉是评价一个官员贤与不贤的标准,也是评价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准,体现了陆九渊以民为本的思想。

9.把文言义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思其贤而为之歌诗以送之,何之归亦荣矣!(4分)

(2)何君之志,何君之学,讵可如是而已乎?(3分)

(3)不然,何君固无憾,吾将有憾于何君矣!(3分)

参考答案:

5、B(联系语境可知,“知”应解释为“主持”)

6、C(A项“者”助词,者字结构,……的情况/助词,引出判断;B项“且”递进连词,而且/副词,将,将要C项“以”都是介词,因为; D项“乎”介词,在/介词,与)

7、A(全句意为“然而,《论语》《孟子》对上述两人的称述,仅仅在于被朝廷抛弃不怨恨,遭遇困厄不自伤,做了官不露喜色,罢了官也不生气。”)

8、B(作者在开篇第一段把何坦与臧氏子对比,是为了鲜明地表现民心向背,与古代贤人的比较出现在第二段。)

9.(1)(4分)译义:想到他的贤德就唱歌作诗来送行,何坦的离开也是很光荣的啊!

(“贤”、“而”、“歌诗”、“何之归”各一分)

(2)(3分)译义: 何君的志向,何君的学识,难道就到此为止了吗?

(“讵可”、“如是”、“已”各一分)

(3)(3分)译义: 如果不是这样,何君本来没有什么抱恨,我将对何君感到遗憾啊!

(“然”、“固”、“憾”各一分)

参考译文:

老百姓很喜欢他们的县尉,很不喜欢他们的县令;县里的僚属很喜欢他们的县令,很不喜欢他们的县尉:这县令、县尉的贤与不贤就不难知道了。县尉因为这个原因与县令不和,县令因为这个原因与县尉不和;这县令,县尉的是非曲直就不难知道了。东阳人何坦做宜黄县的县尉,跟他的县令藏氏子不和,他们的贤与不贤、是非曲直,大概不难知道的。他们两人之间的争执,到了上司那里,上司不分青红皂白,就一起把他们罢免了。宜黄县的读书人和老百姓,说臧氏子的罪行,远不止于罢免,老百姓庆幸他的离去;说何坦的过错,不至于被罢免,因而对他的离开感到惋惜。臧氏子贪婪而富有,而且自己知道得罪了老百姓,装满车子就赶快溜走了;何坦廉洁而且清贫;没有什么来置办行李,县里的读书人,老百姓同情他贫穷并为他准备行李,设宴与他告别,想到他的贤德就唱歌作诗来送行,何坦的离开也是很光荣的啊!

比干被纣王剖心而死,恶来就掌握了大权;伍于胥被抛尸河中,宰嚭就主持国政。赏罚逆施善恶颠倒,像这样的事情一件件地在书传中见到。现在上司用来处理臧县令,何县尉贤与不贤是非曲直的理由,虽然不合乎人心,然而与历史上那些赏罚滥用、倒行逆施的事情相比较,不是还相距很远吗?况且他得到了民心和读书人的好评,有慰问帮助他到如此盛况空前的先例吗?何君你有什么抱恨的呢!

鲁国的士师如柳下惠,楚国的'令尹如子文,他们公正地审理案件和处理政事的善举,应该是记不完的,在三次贬官三次罢官之间,他们正直的作为已是足以令人称赞的了!然而,《论语》《孟子》对上述两人的称述,仅仅在于被朝廷抛弃不怨恨,遭遇贫困不自伤,做了官不露喜色,罢了官也不生气。况且现在皇上光明正大,光辉日新。大臣们好像德星一样,调理阴阳,驱退邪气。下面县邑中的一个县尉,尽心尽力地维护老百姓,因此触犯了贪赃枉法的县令,恰好适合监司某一条例,跟县令一起罢免,这哪里是要永远被朝廷抛弃,不会仕途再起呢?何君你有什么抱恨的呢!

虽然这样,使得何君得到这样大的声誉的,实在是臧氏子造成的。何君的志向,何君的学识,难道就到此为止了吗?何君的这番作为是有勇气的啊!真能把这种勇气用在道德修养上,推广到学习上,就能够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的里面,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的上面,走在天下最光明的正路“义”的中间,使得富裕尊贵都不能乱我的心,贫穷卑贱都不能变我之志,权势武力也不能屈我之气节,这也是我寄希望于何君的。如果不是这样,何君本来没有什么抱恨,我将对何君感到遗憾啊!

篇2:《宜黄县学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宜黄县学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宜黄县县学记

(宋)曾 巩

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其动于视听四支者,必使其洽于内;其谨于初者,必使其要于终。驯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久。噫!何其至也。故其俗之成,则刑罚措;其材之成,则三公百官得其士;其为法之永,则中材可以守;其入人之深,则虽更衰世而不乱。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

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余年之间,学有存者,亦非古法。人之体性之举动,唯其所自肆,而临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讲。士有聪明朴茂之质,而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固然。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宋兴几百年矣。庆历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而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犹不能有学。士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其明年,天下之学复废,士亦皆散去。皇佑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其相基会作之本末,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之议,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如恐不及。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者,其果然也与?

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若夫正心修身,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与!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其记之。

(选自《曾巩集》,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匠不发而多 发:征调

B、威行爱立,讼清事举 举:完成

C、则虽更衰世而不乱 更:经历

D、故其俗之成,则刑罚措 措:安置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而无斯须去于教也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以至图书器用之须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何其周且速也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何其至也 大王来何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教育的作用,小可以影响人的行为举止,修身齐家,大可以改善社会风气,推行仁政。

B、资质较好的人未能成才,根本的原因在于一千多年来,教育衰微,教育方法不遵循古制。

C、宜黄县学从设想到工厂竣工的速度、百姓参与的态度说明县令李详办教育顺应民心。

D、具备了政策、学舍、典籍等外在条件,学子主观上如果勤奋努力,就能实现成才的愿望。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5分)

(2)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如恐不及。(3分)

参考答案:

4、D(该项中的“措”的意思为“搁置”)

5、B(A项,都是连词,第一个是并列关系,“并且”;第二个是假设关系,“如果”。B项,都是指示代词“这”。C项,都是连词,第一个是并列连词,并且;第二个是转折连词,但是。D项,第一个“何”是副词,“多么”;第二个“何”是疑问代词,“什么”)

6、B(B项中“未能成才的根本原因”在原文第二段,有两条,一个是教育方法不当,使人的行为放纵;另一个是官员管理百姓方法不当)

7、(1)仁政得不到推行,贼寇强盗案件日积月累,难道不是因为这些吗?(“所以”、”其”、“以”、判断句式,各1分,全句通顺1分)

(2)只是它的县令一个倡议,全县内的百姓就立即响应,而且付诸实施都像是害怕来不及。(“唯”、“令”、“唱”、“图”各1分,全句通顺1分)

参考翻译:

大凡人的起居、饮食、动作这一类的小事,直至修身养性、管理国家的本领,都从学习中得来,而且片刻也离不开学习。那些耳目和四肢要做的事情,一定要让它和内心协调一致;在开始就谨慎对待的地方,必然要把它贯彻到底。根据习性使他们循序渐进,用日积月累的良好习惯促使他们成功。哎呀,这是多么周到啊!所以良好的风气形成之后,刑法就搁置不用了;那样的人才培养成功,三公、百官就有了可用的文人;把它作为法式坚持不懈,中等资质的人就可以做到安分守己;它深入人心,即使经历衰败的年代,人们也不会**。教育的'极限达到这样的地步,鼓舞天下人,但人们却意识不到自己在跟着它走,哪里还用得上动用强制的手段呢?

等到夏商周三代衰落之后,圣人创设的教育制度全部被破坏。一千多年之间,虽然教育有存留的,但也不是古代的方法了。人们的本性举止,只管随心所欲。当官治理民众的方法,本来就一向没有研讨练习。读书人具备聪明厚道的资质,如果没有受到教育的熏陶,那么他们就不能成才,确实如此。用那些尚未成就的人才去做天下的官吏,又处在世道哀微凋敝之后!去治理没有受过教化的百姓。哎呀!仁政得不到推行,贼寇强盗案件日积月累,难道不是因为这些原因吗?

宋朝建立几百年了。庆历三年,天子考虑当世的事情,把振兴教育当做首要事务,因此天下各地的学校才得以设立。但这个时候,抚州的宜黄县仍然没有学校。那些读书的学子们都一起寄居在州府的学校里,聚集在一起,讲论演习。第二年,天下各地的学校再次废止,学子们也就离散而去。皇佑元年,适逢县令李详到任,才商量设立学校,而县中读书人某某和他的追随者(门徒),都以为在这件事情上要发奋努力,没有人不互相勉励,争着去做兴办学校这件事。所以所需建材不摊派还有剩余,工匠不征调却有超额。它选地址,并行施工,从头到尾,一共采用若干天。这是多么周到又迅速的啊!当各地学校刚]刚废弃,官员在讨论兴办学校的时候,坚定地认为读书人从内心是不想学习。等到看这所学校的创办,在它被废弃多年之后,只是它的县令一个倡议,全县内的百姓就立即响应,而且付诸实施都像是害怕来不及。那么那些说人们不想学习的话,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宜黄县求学的人中本来就有很多优秀的学子。而李君担任该县县令,威望得到树立,仁爱得到彰显,诉讼平息,政事大有起色,他的管理又好。趁着好县令在任的时候,如果随着当地向往习、发奋读书的风气,那么,建成的房屋校舍这些场所,以至图书、器物、用具这些必需品,没有不是用来培养据有良好资质的学予的。尽管古代距离现在很遥远了,但是圣人的典籍依然存世,他们的言论还可以考据,他们制定的那些法则已然可以求取,让学子们共同学习并理解它。如果使内心纯正,修养好自身,推广到一家;一家的品行得到修明,再推广到乡里邻里、同一族的亲戚中去。这样,整个县里的风俗就会形成了,人才就涌现出来。教化的推行,道德的归属,并不远离人世啊。能够不勉励吗?宜黄县的学子来请求说:“希望有一篇记。”我于是就记写下这篇记。

篇3:《送丁琰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送丁琰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送丁琰序

(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本文有删节)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堪:胜任

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 诬:诬蔑

C.则数更法以御之御:防备

D.南城之政平平:安定

【答案】B

【解析】诬,这里是“欺骗”的意思。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皆可为材且良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 /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人愚也,则愚矣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拒而莫之与也/ 恐年岁之不吾与

【答案】B

【解析】

A、表并列关系;将要,副词

B、也:表句中停顿,补充音节的语气助词。

C、就;表转折关系。D、代词,他们;助词,取独

18.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

B.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

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士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

D.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赞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淮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

【答案】C

【解析】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错,由原文“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可知原因是:如今,学校、师友、赏罚的方法不是效法、传承古代。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答案】

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评分标准】断对一处不给分,断对两处、三处给1分,断对四处给2分,断对五处给3分。断错一处不扣分,断错两处、三处扣1分,断错四处扣2分,断对五处给3分。扣完为止。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4分)

⑵奚重而不更也? (3分)

【答案】

⑴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材,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

⑵为什么(情况)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

【参考译文】

太守和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离得最近又特别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了。我曾经评价当今的太守和县令,其中具有道德而美名四处传扬的,不过几人。这几个人,不仅仅是当个太守或县令就到顶了。除去这几个人,存在着千里连成一个州郡却没有一个贤良太守的现象,也存在着百里形成一个县却没有一个贤良县令的现象。致使天子和大臣时常忧虑这种现象,于是委派奉守制度法令的官吏,去对太守和县令进行严格的考核与监察,用来约束惩治他们(不贤官吏)。各个郡守县令由于犯下不恪尽职守的罪过,有的被降职,有的`被罢免,一个接一个地被外放。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下达诏书,选定朝臣,让他们分别荐举自己所了解的人才去担任太守或县令。每回举荐都有名有姓,叫到跟前来考察,推究他那才干品行(才质行为)确能胜任的人.也一直没有见到过。举荐已经是这个样子了,凭借我所看到和听到的情况,暗暗估计那些人真该被举荐的,也一直没有见到过。我还担心自己愚昧又地位低下,所闻与所见(之人)太少,不足以了解天下的人才,于是向贤明而又享有名声且地位、所闻所见也特别广博的人请教。从他那里询问那些人真该被举荐的,可也一直没有见到过。这难道真是天下人原本就可以欺骗,还是上天压根就没在当今降生下人才来呢?

假使天下大臣担心天下的弊病,于是就多次更改法令来防备这种弊端。法律条文一天天地愈加周密,然而弊端一天天愈加繁多。难道今天离开古代时日已远,治理天下最终没有方法吗?古人有学校,有师友的交往,有相关部门的考评,因而奖励惩罚从乡里开始,施教的详尽到这样(细致)。士人有圣人的学说,那么都能推行圣人的教化;有可教之人,那么都能成为人才而且是良材,所以古代的贤人多。贤人多,那么从公卿大夫(这样的大官)到管理牛羊仓廪(这些杂务)的小官人选都适宜,难道仅仅是(掌管)千里、百里(政务)的长官吗?他们为官施政难道不是既遵守法律并且处事严明,他们招致天下的人才,难道不多吗?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材,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

如今,学校、师友、赏罚的方法不是传承古代,士人有圣人之道,想推广(圣人之道)并且在乡里在天下施教,那么就无路了。人愚笨,就(更)愚笨了!可以通过教育使他贤能的,最后谁来教他呢?所以如今的贤人少。贤人少,那么从公卿大夫(这样的大官)到管理牛羊仓廪(这些杂务)的小官人选经常不足,难道仅仅是太守县令(人选不足)吗?因此对(人才)的索求没有不到的(地方),那法律一天天地愈加细密,然而不足以作为治理(天下)的原因,推究源头都是出于这吧。唉!为什么(情况)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

苏州人丁琰治理南城,南城的政事安定。我了解南城的县令,县令说:丁君辅佐我(才这样太平)。(我)又了解南城的邑人,邑人没有不乐意称道丁琰的。我既担心如今的士人,又经常思慕古人,每每听到良吏的传闻,就重视而加以保护。像丁君在他的城中受百姓信任。我在旁近的城邑没见到(这样的良吏),所以重视特别深。现在(丁琰)到淮阴做县令,是居于上位的人知道丁琰的才能而推荐举用他。对于县令(这一职位而言),得到人才了。使丁君像以往那样推广这颗爱民勤政的心,能在这里(南城)受到信任,能不在那里受到信任吗?

索求我写文章的人很多,(我)推拒不想给他们写。唯独丁琰去赴官登程,没有求我写文章,但是我乐于写出自己曾经的观点来送给他,以此表示我推重丁君,并且以此勉励他,并且勉励天下所有做官的人。

篇4:《新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新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申包胥者,楚人也。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申包胥不受命而赴于秦乞师,曰:“吴为无道行封【1】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2】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吴,夷狄也,夷狄之求无厌,灭楚,则西与君接境,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图之。若得君之灵,存抚楚国,世以事君。’”

秦伯使辞焉,曰:“寡君闻命矣,子其就馆,将图而告子。”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休,下臣何敢即安?”倚于庭墙立哭,日夜不绝声,水浆不入口,七日七夜。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言兵今出,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哀公曰:“楚有臣若此而亡,吾无臣若此,吾亡无日矣。”于是乃出师救楚。

申包胥以秦师至楚,秦大夫子满、子虎帅车五百乘。子满曰:“吾未知吴道。”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会之,大败吴师。

吴师既退,昭王复国,而赏始于包胥。包胥曰:“辅君安国,非为身也;救急除害,非为名也;功成而受赏,是卖勇也。君既定,又何求焉?”遂逃赏,终身不见。君子曰:“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不受赏,不伐矣。然赏所以劝善也,辞赏,亦非常法也。”

(取材于西汉刘向《新序》)

注释:【1】封,大。【2】上国,春秋时对中原各诸侯国的称呼,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秦伯使辞焉

A.言辞 B.辞赋C.推辞 D.告辞

②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

A.宽厚 B.深厚C.丰厚 D.醇厚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逮吴之未定 逮奉圣朝

B.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 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C.申包胥以秦师至楚 皆以美于徐公

D.而赏始于包胥临溪而渔

10.请用“/”为文中划横线的语句断句。(3分)

11.请将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12.文中说“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请阅读此诗,完成①-②题。(3分)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①这首先时候诗出自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总集。(1分)

②这首诗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秦王赋此诗,目的是 。(2分)。

13.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也在危急之时说服秦王,挽救了国家。请结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内容分条概括烛之武与申包胥游说方式的异同。(4分)

14.文中说“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结合下面两段文字谈谈你对本句中“忠”的含义的`理解。(6分)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左传》)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近平”?(《论语》)

参考答案

8.①【参考答案】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实词含义,考点在于联系上下文。“秦伯使辞焉”,秦伯派遣使者推辞。

②【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实词含义,难点在于补出主语。“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七天七夜哭声不断,(感情)深厚。

9.【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A选项:介词,趁着;副词,等到。B选项:均为介词,为(之)。C选项:介词,凭借;动词,认为。D选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10.【参考答案】吴为无道/行封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

【思路点拨】“//”为可断可不断处。

11.【参考答案】然而赏赐是用来劝勉善行的,拒绝赏赐也不是恒常的法则。

【思路点拨】翻译重点:“所以”,用来……的;“劝”,劝勉、勉励;“非常”,古今异义,不是恒常的。

12.

①【参考答案】《诗经》

②【参考答案】与战友同仇敌忾;表明秦楚为盟友、共同击吴的立场,及出兵救楚的决心。

【思路点拨】“与子同袍”“与子同仇”“与子偕行”表明战友之谊与同仇敌忾的决心。

13.【参考答案】

相同点:均独自面见秦伯,陈述利害;均从秦的利益出发,讲述道理。不同点:烛之武主要是晓之以理,讲出兵对秦的好处,不出兵对秦的坏处;申包胥先晓之以理,再动之以情,立墙庭哭,绝食七日,最终打动秦伯出兵救楚。

14.【参考答案】

材料①中,郑伯请烛之武说秦伯时,烛之武虽最终以国事为重,答应请求。但是在过程仍因曾不被重用,而有所不满,产生推脱之辞。相比之下,申包胥主动赴秦乞师,则是完全不顾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忠心之举。

材料②中,曾子的“忠”指为人做事要尽心竭力地为对方考虑。申包胥在国家存亡之际,尽心竭力为国家考虑,不待楚王命令到达,而独自赴秦乞师,是一种“尽己”的表现。

综上所述,本句“忠”的含义是:不顾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尽心竭力为国家做事。

【参考译文】

申包胥是楚国人。吴国在柏举大败楚军,就攻入郢都,楚昭王逃亡到随国,申包胥不等接受楚王命令就奔赴秦国请求出兵(援助),说,“吴国做出不合道义的事,行为就像大猪长蛇一样(贪婪残暴),像蚕(吃桑叶一样)吞食天下,对中原国家用兵,首先从楚国开始(攻打)。敝国国君失去了国家,流亡在草野之中,派遣臣下来报告急难说:‘吴国是夷狄之国,夷狄的欲求是没有满足的,灭亡了楚国,那它的西边就和您的国家接壤,如果(吴国)与您接境为邻,那就是大王边境上的心腹大患。趁吴国形势未稳,大王一定要想办法图谋。如果能仰仗大王的威风,保存并安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侍奉大王。’”

秦伯派人推辞,说:“我们大王知道您的要求了,您还是到宾馆(休息),我们将商议此事并告诉您(结果)。申包胥答道:“敝国国君流亡在草野之中,没有获得一个休息的地方,我怎么敢去安歇?”靠着宫廷的墙壁站立着哭泣,哭声日夜不断,水浆也不喝一口,(这样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为他吟诵了《无衣》这首诗,说军队现在就出发。申包胥磕了九个头才坐下,秦哀公说:“楚国有这样的臣子还亡了国,我没有像这样的臣子,我灭亡的日子没有几天了。”于是就发兵援救楚国。

申包胥带领秦军到达楚国。秦国大夫子满、子虎率领五百辆兵车,子满说:“我们不了解吴国的战术。”让楚国部队先跟吴国部队作战,然后与楚军会合,大败吴军。

吴国退兵后,楚昭王收复了国家,奖励就从申包胥开始。申包胥说:“辅佐君王安定国家,不是为了自己;拯救急难铲除祸害,不是为了名声;功成了就接受奖赏,这是出卖自己的勇力。国君已经得到安定,又还追求什么呢?”就逃避赏赐,一辈子也不露面。

君子说:“申先生不等接受楚王命令就奔赴秦国,这是忠心;七天七夜哭声不断,这是(对国家)感情深厚;不接受赏赐,这是不夸耀(功劳)。但赏赐是用来勉励善行的,拒绝赏赐,也不是经常可以用的法则。

篇5:《新序》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新序》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汉王既用滕公、萧何之言,擢拜韩信为上将军,引信上坐。王问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耶?”曰:“然。”“大王自断勇仁悍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信再拜贺曰:“唯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楚,请言项王为人。项王喑噁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谨,言语呴呴,人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印刓绶弊,忍不能与,此所谓妇人之仁。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都彭城,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多怨,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名虽为霸王,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邯、欣、翳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且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约,大王当王关中,民户知之。大王失职之蜀,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于是汉王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东出,秦民归汉,汉王遂诛三秦王,定其地,收诸侯兵讨项王,定帝业:韩信之谋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有删改)

注:刓(wán):磨损。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王自断勇仁悍强,孰与项王 断:判断

B.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臣:使……臣服

C.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 附:依从,依附

D.民无不恨者 恨:痛恨

9.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因问王曰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大王之入武关 而不在使者之目

D.今大王举而东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王刘邦采用滕公、萧何的意见,提拔韩信,拜韩信为上将军,并放下架子,虚心请教韩信,终于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

B.当刘邦问计于韩信时,韩信为感谢刘邦知遇之恩,把自已在项羽军营里了解的情况和项羽犯的错误都告诉了汉王刘邦。

C.韩信认为,项羽的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扎营彭城、放逐义帝、任人唯亲、任用降将、失去民心,已使他到了不攻自破的地步了。

D.汉王深为韩信推心置腹的谋划而高兴,并采纳其计策,马上部署将领落实韩信的谋划,最终有了“收诸侯兵讨项王,定帝业”的局面。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3分)

(2)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4分)

(3)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3分)

参考答案

8.D(恨:遗憾。)

9.A(A,”以”都是凭借的意思;B,趁机(于是),通过;C,主谓之间取独,的;D,表承接,表转折。)

10.C(“已使他到了不攻自破的地步了”,于文无据。事实上项羽的军事实力依然很强大。)

11.(1)(项王)又违背了义帝的盟约,把亲近的人、喜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心里不平。(得分点:“背”“亲爱”“王”各1分)

(2)适逢双方使者的车辆往来频繁,元军邀约我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得分点:“会” “交驰”“当”“ 纾”各1分)

(3)这时候,沛公站起来,整理衣服向他(郦食其)道歉,邀请(他)坐上座。(得分点: “摄”“谢”“延”各1分)

评分注意:在考点准确落实的基础上,还要看语意是否把握准确,每句的句意不通扣1分。

【参考译文】

汉王刘邦在采用滕公夏侯婴、丞相萧何的意见后,提拔韩信,拜他为上将军,(拜礼完毕)领韩信坐上座,汉王问(韩信)说:“丞相多次在我面前称赞将军,将军拿什么计策来指点我呢?”韩信表示感谢后,于是问汉王说:“现在大王向东争夺天下,对手难道不是项王吗?”汉王说:“是的。”韩信说:“请大王自己判断,勇敢、仁慈、强悍,您比起项王来,哪个厉害些?”汉王沉默了好一会儿说:“我比不上项王。”

韩信拜了两拜祝贺汉王说:“我也以为大王比不上项王。但我曾在项王手下做事,请让我说说项王的为人。项王发怒大声呼喊,千人听后吓得避退,(他有如此威风)却不能任用良将,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见到他人时恭敬谨慎,说话很温和,别人有了病,(他便)伤心得流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病人吃。到了别人有功劳应当封赏爵位的时候,直到官印磨损了棱角,绶带破旧了,他还不舍得给人家,这些所说的是妇人的仁慈。项王虽然称霸天下,使各诸侯王臣服,不驻扎关中,定都彭城,又违背了义帝的约定,把亲近的人、喜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心里不平。诸侯看到项王把义帝迁徙到江南,也都把他们原来的君主赶走,自己在好地方称王。项王所过之处,没有不被摧残毁灭的,百姓怨声载道,不愿依附他,只不过被他的威力胁迫,勉强服从罢了。项王虽然名义上是霸王,实际上失去了民心,所以说他的强大已变成脆弱。如果大王真能反其道而行,重用天下英武勇敢的人,还有什么敌人不能被消灭?把天下的城邑封给有功之臣,还有什么人会不服从?率领正义的军队使思念东归的将士跟随,还有什么敌人会不被击溃?况且,分封在秦地的三王都是原来秦朝的将领,他们统领秦地的子弟几年来,被杀死的,数也数不清。又骗众多兵卒投降诸侯王到新安,项王设计坑杀了投降的秦军二十多万人。只有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得以脱免,秦地的父兄痛恨这三人,深入骨髓。现在项王强迫民意,凭借威力使这三人仍在秦地为王,秦地百姓并不爱戴他们,大王的军队进入武关之后,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苛刻的法律,与秦民约法三章。而且秦地百姓无不希望大王在秦地称王。同诸侯的约定,大王先入咸阳,应当在关中称王,百姓们都知道这件事。大王失去了关中王的职位,到了蜀地,老百姓们无不感到遗憾。如今大王发兵东进,三秦大地只需要传递您声讨项王的檄文就会立马平定下来。”

在这时,汉王非常高兴,自以为得到韩信太晚,于是听从韩信的计策,部署诸将进攻。八月,汉王向东进攻,秦地百姓都归顺汉王,汉王杀了被项羽封在秦地的三个王,平定了三秦大地,收集了诸侯的军队,讨伐项羽,奠定了帝业:这些都是韩信的计谋。

篇6:《送冯文子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送冯文子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往者,长洲韩公为吏部,听事而归,喟然叹。余问曰:“公何叹?”公曰:“昔有医者,与吾故且狎,吾叩焉,曰:‘人皆谓子之医能杀人,何也?’曰: ‘非吾之医能杀人也,而吾不能不使之罢而死也。吾固知吾术之不足以已其疾也,而不能不利其酬。不获已,以物之泛而缓者试焉。其感之浅,而与吾方相中者,固 尝有瘳矣。其浸寻反覆,久而不可振者,吾心恻焉,而无可如何。’今某地告饥,上命发粟以赈,而大农持之下有司,核所伤分数。夫民之饥,朝不及夕,而核奏议赈,在三月之外,有不罢而死者乎?吾位在九卿,与其议而不能辨其惑,是吾负医者之责也。”

余曰:“公所见,其显焉者耳。凡官失其职而事堕于冥昧之中皆足以使人罢而死而特未见其形也姑以所目击于州县者征之水土之政不修而民罢死于旱潦矣;两造悬而不听,情伪失端,而民罢死于狱讼矣;弊政之不更,豪猾之不锄,而民罢死于奸蠹矣。岂独残民以逞者,有杀之形见哉?先己而后民,枉下以逢上,其始皆曰:‘吾不获已。’其既皆曰:‘吾心恻焉,而无可如何。’此民之疾所以沉痼而无告也。”

吾友冯君文子将令于礼县,为诗四章,自道其心与俗吏异。因举昔之所闻于韩公及相语者以告之。盖所望于良吏者,谓能已民之疾也,非徒不益之疾而已也。 民之疾常伏于无形,而大吏之为民疾者,复多端而难御。令之职环上下而处其中,下以致民之情,而上为之蔽。虑于下者不详,则为民生疾而不自觉;持于上者不 力,将坐视民之罢死而无如何,其术不可不素定也。君,韩公之门人也,能因是而自审其所处,则韩公之言,庶几其不旷也夫。

1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与吾故且狎 狎:亲昵。

B吾叩焉 叩:询问

C固尝瘳矣 瘳:病重

D而民罢死于旱潦矣 罢:通“疲”。

17、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听事而归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弊政之不更 句读之不知

C 因举昔之所闻于韩公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举昔之所闻于韩公及相语者以告之 以地事秦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州县长官来举例,不重视修水土、听狱讼等方面,就像为了一己之小利的庸医那样杀人。

B.作者认为吏治的不清明是造成人民疾苦的重要原因,所以决不能拿“不获已”来掩饰、逃避为官的责任。

C.韩公、冯文子和作者三人之中,冯文子应是后学。所以作者写了这篇赠序和四首诗,劝勉冯文子做良吏,“已民之疾”。

D.本文就近取譬,设喻精妙,论述平实而透彻,刻画失职的官僚入木三分,体现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的精神境界。

19、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凡官失其职而事堕于冥昧之中皆足以使人罢而死而特未见其形也姑以所目击于州县者征之水土之政不修而民罢死于旱潦矣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今某地告饥,上命发粟以赈,而大农持之下有司,核所伤分数。(3分)

(2)君,韩公之门人也,能因是而自审其所处,则韩公之言,庶几其不旷也夫。(4分)

参考答案

16 C 解析:瘳(chōu):病愈。

17. B 解析:B项“之”的用法同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A项 而: 连词,表承接;连词,表递进。C项 因:连词,于是;介词,通过D项 以: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

18、C 解析:我的朋友冯文子将要到礼县去任县官,写了四首诗,自己说他的心和一般的官吏不同。于是拿以前从韩公那里听到的和我跟他说的话来告诉他。 “四首诗”是朋友写的,而不是作者写的。

19、凡官失其职,而事堕于冥昧之中,皆足以使人罢而死,而特未见其形也。姑以所目击于州县者征之:水土之政不修,而民罢死于旱潦矣;

20.参考译文

二:

1:下列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有医者,与吾故且狎亲昵

B.与其议而不能辨其惑参与

C.吾友冯君文子将令于礼县 县令

D.庶几其不旷也夫  落空

2:下面各组词语中,全都是表述官吏使民“罢而死”的一组是 ( )

①以物之泛而缓者试焉

②核奏议赈,在三月之外

③两造悬而不听,情伪失端

④先己而后民,枉下以逢上

⑤能已民之疾也,非徒不益之疾

⑥下以致民之情,而上为之蔽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庸医的医术虽然不够高明,但是有时开的药方也能把病人的病治好。

B.在朝廷做高官也担负着和医生一样的职责,在议论政事的时候要能够辨明是非。

C.有杀人形迹的官员是罪大恶极的;虽然能力不足,但会为百姓悲伤的官员还情有可原。

D.县令居于上司和百姓之间,要为百姓考虑周详,否则就会给百姓增添疾苦。

参考答案

小题1:C(任县令)

小题2:B(①是庸医治病;⑤ ⑥是良吏的做法)

小题3:C(悲伤也是“罢民”的.表现)

参考译文

以前,长洲韩菼(tǎn)担任吏部(疑系礼部的笔误)尚书,办理完政务回来,喟然长叹。我问他说:“先生叹息什么?”先生说:“以前,有一位医生,和我相熟而且亲昵,我向他询问说:‘人们都说你给人治病会杀死人,为什么呢?’(医生回答)说:‘不是我给人治病会杀死人,是我不能不让病人在延误中死去。我本来就知道我的医术不足以治愈他们的疾病,我却不能够不贪图他们的酬金。不得已,就用效用一般而缓和的药来尝试治病。病情不重,跟我的药方相合的,确实曾经有一些病愈。那些病情逐渐加深又反复发作,长期不能治好的,我在心里为他们悲伤,却没有办法。’现在某个地方报告发生饥荒,皇上命令分发粮食来赈灾,户部把命令下达给有关部门,核计受灾的程度和数额。百姓的饥饿,在早上来不及考虑晚上的生活,然而有关部门审核上奏讨论赈灾,时间在三个月以上,饥民有不因为延误而死亡的吗?我担任高级官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却不能够辨别他们的是非,这就如我有愧于一个医生的职责一样。”

我说:“先生看到的,是那些显而易见的事情。所有的官员失职,使事态陷于昏暗不明之中,都足够让百姓因延误而死去,只是没有看清它的表现形态罢了。姑且用我在州县亲眼看到的事情来证明它:不抓水利工作,百姓在旱灾与水涝的延误中死去;对诉讼双方的意见置之不理不听分说,真伪失去头绪,百姓在官司诉讼的延误中死去;腐败的政治不改革,强横不守法度的人不铲除,百姓在为非作歹的人的压迫中延误而死。难道只有那些任意残害人民的人,才有杀人的形迹可见吗?先考虑自己再考虑百姓,枉害百姓来逢迎上司,开始都说:‘我不得已。’过后都说:‘我心里悲伤,却没有办法。’这就是百姓的疾病长久而且难治却呼告无门的原因。”

我的朋友冯文子将要到礼县去任县官,写了四首诗,自己说他的心和一般的官吏不同。于是拿以前从韩公那里听到的和我跟他说的话来告诉他。对好官的期望,就是能够解决人民的疾苦,不只是不增添他们的疾苦就可以了。百姓的疾苦常潜伏在看不到的地方,而且大官们造成人民的疾苦,头绪很多难以防范。县令的职责,就是周围是上司和百姓,自己居于中间,向下了解百姓的情况,对上司要荫蔽老百姓。为下面考虑得不周详,就在不知不觉中给百姓增添了疾苦;在上司面前不尽力坚持,就会等着老百姓在延误中死去却没有办法,这些办法不能不预先确定啊。你是韩公的弟子,能够依照这个原则来审察自己所处的位置,那么韩公的这番话,也许就不会落空了吧。

篇7:《多言何益》阅读答案及译文

《多言何益》阅读答案及译文

【原文】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黾①,日夜恒鸣,口干舌擗②,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③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注释】

①蛙黾(méng):蛙。黾,蛙的一种。②擗:同“敝”,困,疲劳。③时夜:按时在黑夜结束的'时候。

【译文】

子禽问老师:“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今晨看到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振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阅读训练】

1.解释

(1)言(2)恒(3)鸣(4)益

2.翻译

唯其言之时也。

3.选文运用了_____和___说理方法,告诉我们________的道理。

【参考答案】

1.(1)说话(2)持久(3)啼叫(4)好处

3.举例 对比 说话应切合时机

二: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日夜恒鸣( ) ②然而不听( )

(2)翻译下面句子。

唯其言之时也。

(3)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1)①经常,常常。②虽然这样,却。

(2)唯有在切合时机的时候说话才有用。

(3)①说话要说到点子上。②说话要看准时机。

篇8:《送孙正之序》古诗阅读答案及译文

《送孙正之序》古诗阅读答案及译文

送孙正之序

王安石

①时然而然,众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己然而然,非私己也,圣人之道在□□。

②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诎①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故其得志于君,则变时而之道,若反手然,彼其术素修而志素定也。时乎杨、墨②,己不然者,孟轲氏而已;时乎释、老③,己不然者,韩愈氏而已。如孟、韩者,可谓术修而志素定也,不以时胜道也。惜也不得志于君,使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然其于众人也卓矣。

③呜呼!予观今之世,圆冠峨如,大裙襜如,坐而尧言,起而舜趋,不以孟、韩为心者,果异于众人乎?

④予官于扬,得友曰孙正之。正之行古之道,又善为古文,予知其能以孟、韩之心为心而不已者也。夫越人之望燕,为绝域也。北辕而首之,苟不已,无不至。孟、韩之道去吾党,岂若越人之望燕哉? ,予未之信也。 ,予亦未之信也。

⑤正之之兄官于温,奉其亲以行,将从之,先为言以处予。子欲默,安得而默也?庆历二年闰九月十一日。

注释:①诎:同“屈”。②杨、墨:杨:杨朱,战国初期哲学家。墨:墨翟,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③释、老:即佛教与道教。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 )(1分)

A.焉尔

B.也哉

C.矣乎

D.之邪

22.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君子即使穷困潦倒也要坚定志向改变世俗。

B.孟子和韩愈因为学术素养深厚而成为君子。

C.君子与众人的区别在于坚定志向不从时俗。

D.君子要超越众人使自己能在当世显露出来。

23.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批评不以孟韩为心的公卿贵族,(1分)与上文以孟韩为代表的君子形成对比,(1分)同时引出下文对孙正之的褒扬与勉励。(1分) (3分)

24.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的两个划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D )(3分)

①一日得志于吴君

②以正之之不已

③而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

④而不至焉

A.①④/②③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

25.作为赠序,本文有赞许义和勉励义,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议论色彩,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4分)

答:作为赠序,作者赞扬了孙正之的德才,(1分)同时勉励他持之以恒成就儒道,发挥儒效。(1分)文章将君子与众人、圣人之道与时俗好恶对照来写,并列举孟轲、韩愈的事例,引用越人望燕的比喻,联系孙正之的立身行事,由面到点,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述,(论述过程1分)阐明了真正的君子不随俗改变自己,并且会引领时俗走向圣人之道。(阐明的观点1分)

参考译文

当下流行什么就认为什么是对的,这种人是普通人;自己认为对的就坚持己见,这种人是君子。坚持自己的见解,并不是自私自负的表现,是因为圣人之道在里面。

君子有穷苦困窘的'时候,不愿意因为一次过失而屈服自己趋附时尚潮流,不因为时尚流行的而放弃真理。所以他们得到君主的信任,改变世俗而让人们走向正确的方向,是轻而易举的,他们的学术修养很深,他们的志向非常坚定。时代流行杨朱、墨子的学说,认为这些学说不对的,只有信奉孟子学说的人;时代流行佛家及老庄学说,认为这些学说不对的,只有信奉韩愈学说的人。像信奉孟、韩学说的人,可以算得上学术修养深而且志向坚定了,不因为时尚流向的而放弃自己信奉的真理。可惜不被君主信任,使的真正的儒家学说不在当世盛行,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已经很杰出了。唉!我看现在的世道,带着高高的儒家帽子,穿着宽大的学者服装,坐下来就谈论尧的语录,站起来就模仿舜的动作,却不以孟、韩学说为本,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呢?

我在扬州做官,交了个朋友叫孙正之。他奉行古人的学问,又擅长写古文,我知道他能够以孟、韩学说为本而不动摇。越地的人看燕地,觉得那是绝远的地方,但是只要驾着马车向北出发,只要不停,肯定能走到。孟子、韩愈的学说和我们的距离,怎么能和越地人看燕地的距离相比呢?凭借孙正之的求学不止,如果学不到孟、韩的学问,我不相信。如果有一天他得到君主的重视,而真正的儒家学说不在当时盛行起来,我也不相信。

孙正之的哥哥在温州做官,带着他们的父母上的任,正之也将要跟着去,先告诉了我征询我的意见。你打算沉默,沉默得了吗?庆历二年闰九月十一日写下这篇文章送给他。

篇9:《送天台陈庭学序》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老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虞:忧患

B.嗜奇之士恨焉。 恨:遗憾

C.越三年,以例自免归越:超越

D.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逮:及至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然去中州万里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

然视其左右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志意愈高 极海之际,合为一家

其孰能讥之乎何为其然也

8.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3分)

(2)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3分)

9.简要指出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陈庭学“其诗益工”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6.C(越:经过,过了)

7.A(转折连词,然而。 B.表目的,来 / 表原因,因为; C.代词,他的 / 表反问语 气,难道; D.动词,成为 / 介词,因为)

8.(6分)

(1)不是有文学才能的人,即使游览了也没有收获。 (3分。画线部分各1分)

(2)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3分。画线部分各1分)

9.(3分)①遍游山水名胜的经历;②历史人文精神的滋养;③勤于创作。 (3分。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只四川境内最为奇特。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陆路上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水路上有瞿塘峡、滟滪堆之类的忧虑。骑着马走,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连续十来天,仰头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俯瞰,绝险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颤抖。水中行船,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诡异,船只一旦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尺寸大小,就被撞得粉碎像泥土般下沉,船中人便喂饱了江中鱼鳖之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有文学才能的人,即使游览了也没有收获;不是身壮体强的人,大多老死在那里。喜欢寻奇探胜的人因而心存遗憾。

天台陈庭学君,会写诗。他由中书左司掾,屡次随从大将北征,颇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到了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名人住过的地方。入川后,凡是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扎戍守的遗迹,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投、赋文咏诗、歌唱吟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去游历观览的。他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来记写那景物时世的变迁。于是他的诗歌愈加精妙。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到了壮年可以出游时,四面八方战火纷飞,没有落脚的`地方。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远到海边,合而成为一家,而我年龄更加大了。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

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间甘居陋室,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庭学君归去之后,大概会尝试探求一番吧?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就请把它告诉给我,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

篇10:《送会稽金生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余居京师十余年,四方贤士从余游者众矣,晚得某生之才。余爱之既甚,凡见其乡里及所与交游之人,无不爱也。今年,某生以其友太学郭生睿来见,郭生与某同邑,出其文数十篇,读之,善驰骤①可喜,与之语,义理蔚然②,余又爱之。既而郭生又以其同舍会稽金文举访余,且称文举交朋友有义,见人有才者,事之惟恐不至;善为诗,太学之论诗者必称之。余又以爱郭生者爱焉。

天下之人,不肖者常多,而材者常少。不肖者如野蒿山枥③,不培而自长;才者如灵芝瑞木,举世不一二见。灵芝瑞木之不易得如此,见者苟不爱之,非无目之人,必无识者也,是岂人情哉?自昔国家盛时,材士布列于朝,与其同时者且犹爱之,况今丧乱之余,斯道之不绝者如发,则才之生于此时者尤不易得,其可不加爱乎?余怪世之士为识不宏,见有才者,位尊则忌其蔽吾名,年少则恶其分吾誉,交排竞讦④,伤至公之道。益知某与郭之交荐其友为可爱,而喜文举爱才之心为足取也。

及文举将归省其亲某生为之求言余故以爱才之说告之使见文举者若睹灵芝瑞木然而毋蹈余之所怪也。

【注释】①驰骤:指才思敏捷,善于驾驭文字。②义理蔚然:指言辞有文采,华美。③枥:通“栎”,劣质木材。④讦(jié):攻击别人的短处,句中“排” 与之同义。

16.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之论诗者必称之

称:称道,称赞

B.举世不一二见

举:整个,全部

C.年少则恶其分吾誉

恶:厌恶,嫉妒

D.而喜文举爱才之心为足取也

取:取得、得到

17.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凡见其乡里及所与交游之人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B.余又以爱郭生者爱焉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与其同时者且犹爱之

北山愚公者 年且九十

D.余怪世之士为识不宏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8.下列对文章内容主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写给会稽金文举的序,属于赠序,赠序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一般是在送朋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

B.金文举是郭睿的同乡同学,很有朋友之义,又爱才,善为诗,当时太学里那些论诗的人都称赞他的诗写得好,作者也喜爱他的'诗。

C.作者感叹这个时代少有有才能的人,有才能的人像灵芝一样少见和难得。但即使如此,还是有人忌才妒才,作者认为这不是人之常情。

D.本文借金文举的“爱才事才”来批评那个时代中“无才者忌才”的现象,希望社会上的有识之人能“识才爱才”。

19.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及文举将归省其亲某生为之求言余故以爱才之说告之使见文举者若睹灵芝瑞木然而毋蹈余之所怪也。

2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7分)

①见人有才者,事之惟恐不至。(2分)

②见者苟不爱之,非无目之人,必无识者也。(3分)

③其可不加爱乎?(2分)

参考答案

16.D(取:选取,取用。)

17.B(B项,以:均表示原因,因为;A项,其:代人,他/代书,其中的; C项,且:尚且/将近;D项,之: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独,不译。)

18.B (是同学不是同乡,“作者也喜爱他的诗”文中无据。)

19.及文举将归省其亲/某生为之求言/余故以爱才之说告之/使见文举者/若睹灵芝瑞木然/而毋蹈余之所怪也。(断对一处不得分,二处、三处得1分,四处得2分,五处得3分,)

20.①看见有才华的人,侍奉他惟恐不周到。(“事”“不至”各1分。)

②看见的人如果不喜爱他,(这种人)不是没有眼睛的人,一定就是没有才识的人。(“苟”“必”“识”各1分。)

③怎么可以不加喜爱呢?(“可”、反问句式各1分.)

参考译文

我住在京城十多年,和我交游的四方贤能之人很多,但很迟才获知某生的才华。我很喜爱他的才华,凡是他的同乡和所有与他交往的人,也没有不喜爱的。今年,某生凭借他的朋友太学生郭睿来拜见我,郭睿和他是同个地方的人,某生拿出他写的数十篇文章,我读了后,发现他才思敏捷,善于表达,和他交谈,又觉得他言辞有文采,我更喜爱他了。不久,郭睿又凭借他的同窗会稽金文举来拜访我,并且称赞金文举交朋友很有义气,看见有才华的人,侍奉他惟恐不周密;又善于写诗,太学里那些论诗的人都称赞他的诗。我又因为喜爱郭睿而喜爱他。

天下的人,没有才能的人多,但有才能的很少。没有才能的人如同乡野的蒿草和山上劣木,没有培育而在自然生长;而有才能的人像灵芝和佳木,整个时代不能出现一二个。灵芝佳木不容易得到像这样,见到的人如果不喜爱它,不是没有眼睛的人,一定就是没有才识的人,这难道是人之常情吗?自从以前国家强盛时,有才之士满列在朝廷,与他们同时代的人尚且还喜爱他们,更何况是如今丧伤之时,这种爱才之道如发一样还连着不断绝,那么生于这个时候的有才之人就更加不容易得了,怎么可以不加喜爱呢?我奇怪世上的士人,他们的才识不宏大,看见有才能的人,地位比他高的就妒忌他掩盖了自己的名声,年纪小的就厌恶他分享了自己的声誉,互相攻击,妨害了大公大义之道。这就更加知道那人与郭睿的交往和郭睿推荐他的朋友是可以喜爱的,并且赞喜金文举爱才之心,这是值得学取的。

等到金文举将要回家探亲,那个人替他向我求言,我特意用爱才之说告诉他,让看见金文举的人像看到灵芝佳木一样(的心情看待金文举),不要重蹈我以前那个时候的不才者忌才的怪现象啊。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论语比较阅读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附答案

《旧唐书》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师说》阅读答案及译文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题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译文及注释

何荣何许人也现代文阅读答案

何陋轩记阅读答案

《送宜黄何尉序》阅读答案及译文(集锦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送宜黄何尉序》阅读答案及译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