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up”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秋韵写意的阅读答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秋韵写意的阅读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 目录
篇1:《秋韵写意》阅读题及答案
《秋韵写意》阅读题及答案
①再过半个月,深秋的背影便会渐渐淡褪。看窗外的秋与往年并无二致,还是不紧不慢地将各种树木的枝叶由绿变淡、变黄、变枯。天空显得愈发高远,没有飞鸽的哨音。阳光静静地,缓缓地,划过阔远的高空,不留一丝痕迹。北方的秋,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②赏秋,在城市不如乡村。城中的秋色,多藏匿在游人杂沓的公园或斜仄的小巷,那窒闷的场景会让你对秋生出一丝怨尤。纵横交错的柏油路,齐整方正的盒子楼,把秋的韵致切割成一丝一缕的淡淡的忧伤和绝望,那些被逼迫得失去了性情的红枫绿杨也在落叶飘散中尝到了无人赏玩的失落和悲伤。
③乡村的秋意却让人赏玩到十足。走在原野中,扑面而来的全是深秋的气息。满地的枯草,脚踏上去软软的,那种酥麻的感觉从脚跟渐渐浸入肢体,然后沁入心脾。裸露的土地,现出自然的色泽,让人感到回归母体的.本真。透过稀疏的树林,会看到那条静静斜躺着的小河,河畔少有人走,河水也已变得瘦削,清澈得像极了淡远的天空。阵阵秋风吹过,凉意袭上心头,是那种清爽的感觉。
④秋的恬淡、疏远,非要在清冷的夜晚才能感觉得深透。凉风袭人,秋雨时至,找一处破旧的陋室,点一碗油灯,饮酒少许,微醺更佳,静对一卷古书,想万千心事,这种情韵实在是把玩秋意的最佳境界。夜半时分,秋雨点点滴滴,一任惆怅的心情浸润在浓重的秋意中。这时,睡意全无,穿起夹衣,走出屋门,站在廊下,听那深秋的天籁之音,自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⑤其实,品味秋的滋味必须人到中年。那时,秋已不单单是纯粹的秋色秋意,还有种种对人生的感悟在里面。人生苦短,经历如曲折深幽的小径,那些流泪的日子时常伴随身边,悲欢离合,伤心痛楚,屈辱惆怅,无所不有。时光愈长,感受愈深。个人感悟,家国情怀,往往交织在我们的情感深处。一旦遇到令人伤感的秋意袭来,积久的情怀意蕴必然会如冲决堤岸的江河,瞬息填臆胸怀,令人情不自禁,感慨系之,涕泪交流。
⑥古人悲秋,大多也是在经历过坎坷、挫折、悲苦或苦难之后,那种悲苦的况味不是有着同样磨折的人是品玩不到的。游子思乡,是被诗家写得烂熟的主题,有些也恰恰正是他们的亲身历程。出仕为官,突遭变故,被贬岭南,正是秋意方浓,友人相送,自有一番愁苦心情。岭南僻远,相知无几,三年五载,必有相思之苦。南国的秋,和北方的相比,个中况味,诗家自知。
⑦秋天是个诗意的季节。赏秋,需独自一人。清早出门,在无人的小巷中静静地走,什么都不要想,脚步要放缓,让秋的凉意穿透心怀,抬头眺望淡远的天空,那真是一种惬意。当阳光初升,便信步朝回走,脚下的片片树叶像翩翩起舞的蝴蝶,小心翼翼地迈步,不要惊动那些失意的生命,这是一种悲悯情怀。走回家中,坐在桌前,一杯牛奶,一张早报,看透过玻璃的秋光入室,静静地洒落在放于桌椅旁的书页上,让心情随着秋色秋意开始一天美好的时光。
⑧秋意最美是在傍晚。远飞的鸿雁早已无影无踪,惨淡的阳光落入山后,暮色渐起,群山隐退,大地间一片沉静。坐在小院内,捧一杯清茶,将自己隐沉在夜色中,只是静静地坐着,享受秋的静谧,秋的清幽,秋的诸多况味。其实,秋的味道是苦涩的,只有那些饮过苦药的病人才能真正感知秋的深层意蕴。由春至夏再到秋,也正如人的艰辛一生,已过中年将至老年,那是最令人怅惘而心悸的。
⑨年轻时节,不要总是想着品读秋意,那会让你过早地消磨掉意志和诸多情趣。秋的意味就像一杯醇酒,只有等到所有的苦痛都经历一番之后,才可去慢慢品润。品尝秋色,不宜急迫,要淡定,要恬然,轻轻入唇,让丝丝秋韵渐渐润泽舌尖,轻轻地啜饮,最后再渐渐进入佳境。
⑩北国的秋,有一种淡然清幽的韵味。一叶而天下知秋,秋风,秋雨,秋意,秋韵,这秋,你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啊?我愿意在你的怀抱中,静静地入眠,做一场如诗似画的幻梦……
(选自《中国作家网》,略有改动)
5.在文章的第2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说“赏秋,在城市不如乡村”?(4分)
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当阳光初升,便信步朝回走,脚下的片片树叶像翩翩起舞的蝴蝶,小心翼翼地迈步,不要惊动那些失意的生命,这是一种悲悯情怀。
(2)其实,秋的味道是苦涩的,只有那些饮过苦药的病人才能真正感知秋的深层意蕴。
7.作者在文章的第6段用了较多笔墨写“古人悲秋”,其用意是什么?(4分)
8.本文作者从不同角度诠释如何赏秋,请找出感悟最深的一点谈谈你的体会和看法。(6分)
参考答案:
5. ①城市杂沓、逼仄、窒息的环境不适合赏秋,让人心生失望与悲凉。(2分)②乡村视野开阔,秋的气息浓厚,使人心生清爽之意,能赏玩十足。(2分)
6.(1)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独自一人赏秋时闲适和惬意的心境;“不要惊动了失意的生命”,则表达出对生命的呵护与敬畏之情。
(2)秋天,恰如人之中年,是生命中最艰辛之处。那些经历了病痛煎熬、坎坷磨砺的人,才会体悟到人生诸多况味,才对秋之意蕴的感知更进一层。
7.①写古人悲秋,突出点明古往今来,历尽苦难境遇的人,对秋的赏玩,有很多相同之处,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2分)②写古人悲秋,意在为下文作铺垫,诠释更深的人生主题,即只有经历过无数坎坷和挫折的人,才能品味到秋的深层意蕴。(2分)
8.示例:
本文文笔流畅平实,风格恬淡,情感沉郁饱满。作者提到的赏秋方法很多,如去乡村赏秋,韵味十足;如在傍晚赏秋,看见最美的秋意……特别是在第⑨段中最后两句,作者把赏秋比作“如饮一杯醇酒”,生动形象地写出秋的无尽韵味;再巧妙运用动词,“轻轻入唇、啜饮、进入佳境”,写出了品尝秋色需要舒缓安静的过程,有身临其境之感,如饮醇酒,芬芳有味;长短句、整散句相结合,使语言表达错落有致,别有一番情趣。
篇2:秋韵阅读答案
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镌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头,露出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了,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可对我来说,不断的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罢。家人说:“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领更差,也还是无由寻到的。那就待来生罢,我说,大家一笑。
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清晨照例的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漫色彩。这一天,秋已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湖旁,忽然觉得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到过这里。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树,枫叶的红较深。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一层红毡。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澄明的秋水。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一切,还有别的蕴藏。
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么?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
秋去冬来之时,意外地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了。讣告上除生卒年月外,只有一首遗诗。译出来是这等模样:不要推却友爱不要延迟欢乐现在不悟便永迷惑\在这里一切都有了着落
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
阅读题:
1、(1)作者是怎样写“秋天的萧索气象”的?(概括不超过50个字)
(2)作者说“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她要寻找的韵致是什么?(不超过10个字)
2、联系全文思考,作者写“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她要注意今世的什么?(不超过15个字)
3、(1)作者把小湖周围景色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除湖以外,还写了哪些物象?
(2)写红叶,说既不是黄栌,又不是枫树,但又一直未点明是什么样的叶子,为什么?
(3)“似乎除了眼前的一切,还有别的蕴藏”说的意思是什么?(不超过40个字)。
4、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三项是
A、文中多次出现“寻”或“寻找”等词语,为的是启发读者领悟本文主题思想。
B、作者写秋的萧索,是为说明不喜欢自然界的萧索的秋,以反衬对人生秋韵的兴趣。
C、第四自然段对秋的工笔描绘,正是作者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D、文末“原来便在现在”与第三段中句子“我是注意今世的”相照应。
E、遗诗中的“在这里,一切都有了着落”是说秋韵找到了。
F、作者要寻找的秋韵就是一个人晚年对人生积极的大彻大悟。
篇3:秋韵阅读答案
1、(1)黄栌不甚茂密,石阶两旁有两片寥落的暗红,废墟残碑,断石横卧,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
(2)人生的某种大彻大悟。
2、今生今世的积极的人生感悟。
3、(1)小山,银杏树,银杏树叶,红叶,绿,褐,棕色,秋雨。
(2)有意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美的遐想。
(3)不仅眼前的秋景是朦胧美丽的,还蕴藏着像美的秋景一样的美丽人生。
4、A、D、F、(B文中未见“不喜欢自然界的萧索的秋”的意思。C不是作者要寻找的秋的韵致。E这两句是对前诗的总结,是说只要友好,旷达,就是理想的人生。)
篇4:《秋韵》阅读答案
不同人眼里有着不同的秋,有人看到的是满目的荒凉与衰败,有人看到的是秋叶化秋泥的高尚,有人看到的是色彩丰富的收获...秋韵是什么?秋韵是我们看到的一切,也许是我们感悟的那些不可言说的私语,宗璞《秋韵》原文与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参考!
秋韵/宗璞
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得得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向每个毛孔渗进来。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直走到半山。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个陡台阶,眼前会出现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也是银杏罢。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基调。
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镌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壮举,露出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可对我来说,不断地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罢。家人说: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领更差,也还是无由寻找到的。那就待来生罢,我说,大家一笑。
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清晨照例地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温色彩。这一天,秋山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小湖旁,忽然觉得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来到过这里。
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叶,枫叶的红较深。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一层红毡。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澄明的秋水。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一切,还有别的蕴藏。
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么?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司的味道。
秋去冬来之时,意外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了。讣告上除生卒年月外,只有一首遗诗。译出来是这等模样:
不要推却友爱,
不要延迟欢乐,
现在不悟,
便永迷惑,
在这里,
一切都有了着落。
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
《秋韵》阅读练习题:
24、①作者在开头部分是怎样写“秋天的萧索气象”的?(3分)
②作者说“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她要寻找的韵致是什么?(2分)
25、联系全文思考,作者写“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她要注意今世的什么?(2分)
26、①作者把小湖周围的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除湖以外,还写了哪些景象?(2分)
②写红叶,说既不是黄栌,又不是枫树,但又一直未点明是什么树的叶子,为什么?(2分)
③“似乎除了眼前的一切,还有别的蕴藏”,其意思是指什么?(2分)
27、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三项是(3分) ( )
A文中多次出现“寻”或“寻找”等词语,为的是启发读者领悟本文的主题思想。
B作者写秋的萧索,是为了说明不喜欢自然界的萧索的秋,以反衬对人生秋韵的兴趣。
C第四自然段对秋的工笔描绘,正是作者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D文末“原来便在现在”与第三段中句子“我是注意今世的”相照应。
E遗诗中的“在这里,一切都有了着落”是说秋韵找到了。
F作者要寻找的秋韵就是一个人晚年对人生积极的大彻大悟。
篇5:《秋韵》阅读答案
24、答案①黄栌不甚茂密,石阶两旁有两片寥落的暗红,废墟残碑,断石横卧,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3分)
②人生的'某种大彻大悟。(2分)
(“秋天的萧索气象”主要在文章第一段;要寻找的秋的韵致是一种感悟,要注意最后几段的议论语句,注意“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这一总结性语句。)
25、答案:今生今世的积极的人生感悟。(2分)
(秋天的萧索,常使人想起晚年的凄凉。文章说,“我是注意今世的”,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的态度,结合文章的内容与题旨,这即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26、答案:①小山,银杏树,银杏树叶,红叶,绿、褐、棕色、秋雨。(2分)
②有意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美的遐想。(2分)
③不仅眼前的秋景是朦胧美丽的,还蕴藏着像美的秋景一样的美丽人生。(2分)
27、答案ADF(3分)
(B项中没有“不喜欢自然界的萧索的秋”这种意思。C项不是作者要寻找的秋的韵致。E项,这两句是对前诗的总结,是说只要友好,旷达,就是理想人生。)
篇6:流水写意阅读答案
流水写意阅读答案
①流水总是这样的,从一个山谷整装出发,满山奔走。流水的步态闪闪妩媚。流水的表情清亮秀美。流水的腰肢柔弱坚韧。流水像一个亦歌亦舞的诗人,以青山为题,以音乐为伴,写一首一泻千里的长诗。
②两岸的山谷危崖峭壁,崖壁的树木郁郁葱葱,清新的绿色云诡雾谲,灿烂的花朵儿孙满堂。披红戴绿的流水,犹如一支出嫁的唢呐,踩着宫商角徵羽,一段一段地道白,一程一程地数板,把两岸景物唱得斑斓绚丽,一派温情。花鼓戏的韵律、黄梅戏的节奏、河南梆子的念词,都如飞流直泻的秦腔秦调,在黄土地上高高低低,深深浅浅,信天漫游,这些水底跑动的音乐,常在寂静的山谷哗哗呼啸,清澈的嗓子和音符,成群结队地爬上石壁、挂在树梢。叮叮咚咚的流泉,则让我们想起琵琶、吉他、古筝、古笙,想起这些宫弦里楚楚动人的女人。一曲流水,就是一只长袖,飞动深宫欲海,民间衷情。古典的浪花,新鲜的笑脸,千回百转,常转常新。其实,流水本身就是女人柔弱无骨的精灵,摇摆的风姿,绰约秀丽,牵动两岸民俗、两岸风情。
③莺飞草长的时候,流水丰腴得又嫩又胖。一河一河的新绿,既似一锅划不开的米粥,又似一匹扯不断的丝绸,典雅素丽,流淌着胭脂的芬芳。看山山是绿的,看树树是绿的,看天天是绿的,看云云是绿的,整个世界都在绿水里掠过似的,绿淋淋的,滴!顺着流水的源头,我们看到流水插满了桃花和柳条的,打马过庄。碰到有炊烟的地方,流水打一个结才走。碰到有果实的地方,流水打一个结才走。流水,总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旅人,有打不完的胭脂扣,拧不完的感情结。它恋山,山是它坚强厚实的胸膛。它恋树,树是它灵巧修长的手指。它恋草,草是它飘逸秀美的长发。当然,它也恋村,村是它安居乐业的家园。那些村子与花朵往往就在流水最美的地方绽放着,饭香与落花,飘泊在河床。
④剥开一座又一座青山,流水的肩头不仅落满了四季景色,也落满了风雨雪霜。鱼是流水最负盛名的舞蹈演员,飞翔的舞蹈,带动水乡民情。成群结队的鱼群,自由多变的舞型,像一梭子扫来扫去的子弹,击倒我们。蓄谋已久的鱼杆,就在这里纷纷下饵,长一根短一根,诱惑单纯的演员们。跳舞的鱼们被勾引上钩,满街的鱼香,在空中独行。那些船,是一只只远行的鞋子,在流水上面来来回回地跑了多年龙套,此刻歇息了,伴随鱼鹰休生养性;而桨,依然是一支推窗作画的笔,在水中入墨,水中切题,把一河水乡描得温情丛生。
⑤顺着流水,一个楚国的三闾大夫涉水而来,高高的个,飘飞的须,一袭长衫,满目苦泪。求索,碰壁,再求索,再碰壁,金质的思想与水质的灵魂,使得他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世俗只需要愚昧,皇帝只需要昏庸,一切权贵都只需要谗言、媚笑、马屁,他只能选择雷电风雨的时候,把清白的良心投入清白的流水,只能以死作一次不朽的抗争。从此,一尾伤痕累累的鱼,总会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游过来,让我们想起楚辞,想起离骚,想起端午龙船和那颗倔强沉浮、永不屈服的心。所有酷似汨罗的流水,就从离骚楚辞里流来,千年万年的端午龙舟,在离骚楚辞里竞渡。方块的汉字,竹制的书简,都密密麻麻地坐在船上,划着桨,擂着鼓,把一页页历史搅得天翻地覆、欢声雷动。屈原的诗与辞,繁茂地包围着我们,珮环叮当,衣裙窸窣,洗涤我们的肮脏与黑暗。
⑥无论涉水而过,还是隔水而居,我们都割不开流水的莫逆亲情。我们可以没衣穿没饭吃,但不能没水喝,没有水,我们就不能活。因此,让我们热爱流水,珍惜流水,让流水的光华,世世代代,与人相伴。听!流水的歌声,正从我们面前奔跑而过。
(节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开头部分写流水从“一个山谷整装出发”,用抒情的笔调写出了流水的源头。作者从“步态”“表情”“腰肢”三个方面为我们刻画了流水“妩媚”“清亮秀美”“柔弱坚韧”的特点。
B.“古典的浪花,新鲜的笑脸,千回百转,常转常新”,作者善于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描写灵动的流水,将流水欢快、活泼的形象印在读者的脑海深处。
C.第③段中作者写流水“恋山”“恋树”“恋草”“恋村”,将流水拟人化,表达出对流水的喜爱之情,极富诗意,让我们读来亲切自然。
D.“蓄谋已久的鱼杆……诱惑单纯的演员们”,“蓄谋已久”“诱惑”用词准确,把垂钓者阴险、狡诈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出对流水中的鱼儿遭遇的无限同情之意。
E.这篇散文以“流水写意”为题,作者驰骋想象,描绘了流水从山谷出发,流经青山大地的图景,抒发了对流水孕育两岸,世世代代带给人们幸福美满的生活的感激之情。
(2)第⑤段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答:
(3)以第②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方面的主要特点。(6分)
答:
(4)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8分)
参考答案
(1)B项,“作者善于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有误,“新鲜的笑脸”应是比喻的手法;D项,对用词分析错误,从后文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正好与此相反,而是写水乡渔民的.幸福生活;E项,不全面,从最后一段来看,作者还表达了对流水的“热爱”之情。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2)作者描述了拥有“金质的思想与水质的灵魂”的屈原这一类人因与世俗格格不入,将“清白的良心投入清白的流水”,殉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历史终将记起他们,流水也会不断地涤荡我们的灵魂。(4分)
作者之所以这样写,从内容上来看,丰富了流水的内涵,使生生不息的流水富有了文化和历史的意蕴。从行文来看,作者匠心独运,先写自然的流水,再写流水历史中悲情的一面,这样就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2分)
(3)①层次感强。如第一句作者由“山谷”写到“树木”和“绿”,再写到“花朵”,有条不紊,具体可感。(2分)
②简明。多使用短句,语言简洁明白。如“一曲流水,就是一只长袖,飞动深宫欲海,民间衷情。古典的浪花,新鲜的笑脸,千回百转,常转常新”等。(2分)
③生动。作者善于使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披红戴绿的流水,犹如一支出嫁的唢呐”“清澈的嗓子和音符,成群结队地爬上石壁、挂在树梢”等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2分)
(4)①对生生不息的流水的喜爱之情。作者以优美的笔调描绘出活泼、灵动的流水飞越山川大地的美姿,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②对流水哺育水乡百姓的感激之情。文中写流水恋村,写水乡温情丛生,都流露出对流水的赞美和感激之意。
③对流水承载着历史意蕴的深刻反思。以清白的灵魂投入清白之水的屈原的悲剧,让后人不断地反省自我,洗涤我们灵魂深处的污垢。
④希望人们喜欢流水,珍惜流水。既然无法割舍与流水的莫逆亲情,我们就应该珍爱流水,让流水永远在心中流淌。
篇7:秋韵现代文阅读答案
秋韵现代文阅读答案
①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得得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向每年毛孔渗进来。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起走到半山。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年陡台阶,眼前会出现一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也是银杏罢。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其调。
②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镌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头,露出友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③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可对我来说,不断地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罢。家人说,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领更差,也还是无由寻到的。那就待来生罢,我说,大家一笑。
④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清晨照例的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漫色彩。
⑤这一天,秋已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小湖旁,忽然觉得这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到过这里。
⑥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树,枫叶的红较深。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的一层红毡。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着澄明的秋水。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这一切,还有别的蕴藏。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了吗?
⑦秋去冬来之时,意外地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了。讣告上除生卒年月外,只有一首遗诗,译出来是这等模样:
不要推却友爱
不要延迟欢乐
现在不悟
便永迷惑
⑧在这里,一切都有一着落。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
1.第①段中,那两个词语最能突出表现记忆中的香山秋色的特 点?(2分)
2.第②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第⑥段的景物描写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一种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4.作者要寻找的“秋韵”具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进行其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丰富、幽静。(2分,每词1分)
2.一方面增加了文章的波澜,使文章曲折有致;另一方面以香山的嘈杂、万安山的寥落和萧索与小湖帝的秋色作对比,突出作者对后者的喜爱。(4分,每点2分)
3.示例①:运用了对比。如:“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树,枫叶的红较深。”更加突出了红叶滋润、鲜亮、耀眼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红叶的喜爱。示例②:运用了比喻。如:“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的一层红毡。”将“地下的红叶”比喻为“薄薄的一层红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红叶多、密、艳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秋天红叶的喜爱之情。(3分,方法以分,分析2分)
4.①不仅仅是自然界中作为丰收季节的“绚烂多彩”“肃穆庄严”“朦胧清明”等丰富的景色。②更有对人生大大司的思考,包括对人生的价值、把握现在和当下、珍惜美好和欢乐等的感悟。(4分,每个要点2分,直接抄写课文最后一段的原名得1分)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1.仔细阅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高中语文阅读理解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高中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 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的客观事实, 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2.找出阅读材料中的“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高中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阅读理解分析标题答题技巧
1、标题的含义。
表层义(即字面义)﹢深层义(比喻义或引申义或指代义)。
2、标题的作用。
①点明小说的中心。②高度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④交代主要人物。⑤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给小说拟标题。
A、看中心句。B、看开头和结尾。C、看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篇8:秋韵现代文阅读答案
秋韵现代文阅读答案
①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得得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向每年毛孔渗进来。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起走到半山。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年陡台阶,眼前会出现一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也是银杏罢。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其调。
②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镌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头,露出友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③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可对我来说,不断地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罢。家人说,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领更差,也还是无由寻到的。那就待来生罢,我说,大家一笑。
④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清晨照例的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漫色彩。
⑤这一天,秋已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小湖旁,忽然觉得这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到过这里。
⑥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树,枫叶的红较深。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的一层红毡。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着澄明的秋水。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这一切,还有别的蕴藏。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了吗?
⑦秋去冬来之时,意外地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了。讣告上除生卒年月外,只有一首遗诗,译出来是这等模样:
不要推却友爱,
不要延迟欢乐,
现在不悟,
便永迷惑。
⑧在这里,一切都有一着落。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
1、第①段中,那两个词语最能突出表现记忆中的香山秋色的特点?(2分)
2、第②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第⑥段的景物描写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一种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4、作者要寻找的“秋韵”具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进行其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丰富、幽静。(2分,每词1分)
2、一方面增加了文章的波澜,使文章曲折有致;另一方面以香山的嘈杂、万安山的寥落和萧索与小湖帝的秋色作对比,突出作者对后者的喜爱。(4分,每点2分)
3、示例①:运用了对比。如:“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树,枫叶的红较深。”更加突出了红叶滋润、鲜亮、耀眼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红叶的喜爱。示例②:运用了比喻。如:“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的一层红毡。”将“地下的红叶”比喻为“薄薄的一层红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红叶多、密、艳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秋天红叶的喜爱之情。(3分,方法以分,分析2分)
4、①不仅仅是自然界中作为丰收季节的“绚烂多彩”“肃穆庄严”“朦胧清明”等丰富的景色。②更有对人生大大司的思考,包括对人生的价值、把握现在和当下、珍惜美好和欢乐等的感悟。(4分,每个要点2分,直接抄写课文最后一段的原名得1分)
篇9:秋韵阅读题及答案
秋韵阅读题及答案
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镌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头,露出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了,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可对我来说,不断的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罢。家人说:“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领更差,也还是无由寻到的。那就待来生罢,我说,大家一笑。
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清晨照例的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漫色彩。这一天,秋已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湖旁,忽然觉得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到过这里。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树,枫叶的红较深。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一层红毡。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澄明的秋水。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一切,还有别的蕴藏。
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么?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
秋去冬来之时,意外地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了。讣告上除生卒年月外,只有一首遗诗。译出来是这等模样:不要推却友爱不要延迟欢乐现在不悟便永迷惑在这里一切都有了着落。
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
阅读题:
1、(1)作者是怎样写“秋天的萧索气象”的?(概括不超过50个字)
(2)作者说“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她要寻找的韵致是什么?(不超过10个字)
2、联系全文思考,作者写“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她要注意今世的什么?(不超过15个字)
3、(1)作者把小湖周围景色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除湖以外,还写了哪些物象?
(2)写红叶,说既不是黄栌,又不是枫树,但又一直未点明是什么样的叶子,为什么?
(3)“似乎除了眼前的一切,还有别的蕴藏”说的意思是什么?(不超过40个字)。
4、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三项是
A、文中多次出现“寻”或“寻找”等词语,为的是启发读者领悟本文主题思想。
B、作者写秋的萧索,是为说明不喜欢自然界的萧索的秋,以反衬对人生秋韵的兴趣。
C、第四自然段对秋的工笔描绘,正是作者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D、文末“原来便在现在”与第三段中句子“我是注意今世的”相照应。
E、遗诗中的“在这里,一切都有了着落”是说秋韵找到了。
F、作者要寻找的秋韵就是一个人晚年对人生积极的大彻大悟。
参考答案:
1、(1)黄栌不甚茂密,石阶两旁有两片寥落的暗红,废墟残碑,断石横卧,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
(2)人生的某种大彻大悟。
2、今生今世的积极的人生感悟。
3、(1)小山,银杏树,银杏树叶,红叶,绿,褐,棕色,秋雨。
(2)有意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美的遐想。
(3)不仅眼前的秋景是朦胧美丽的,还蕴藏着像美的秋景一样的美丽人生。
4、A、D、F、(B文中未见“不喜欢自然界的萧索的秋”的意思。C不是作者要寻找的秋的韵致。E这两句是对前诗的总结,是说只要友好,旷达,就是理想的人生。)
篇10:流水写意现代文阅读答案
流水写意现代文阅读答案
①流水总是这样的,从一个山谷整装出发,满山奔走。流水的步态闪闪妩媚。流水的表情清亮秀美。流水的腰肢柔弱坚韧。流水像一个亦歌亦舞的诗人,以青山为题,以音乐为伴,写一首一泻千里的长诗。
②两岸的山谷危崖峭壁,崖壁的树木郁郁葱葱,清新的绿色云诡雾谲,灿烂的花朵儿孙满堂。披红戴绿的流水,犹如一支出嫁的唢呐,踩着宫商角徵羽,一段一段地道白,一程一程地数板,把两岸景物唱得斑斓绚丽,一派温情。花鼓戏的韵律、黄梅戏的节奏、河南梆子的念词,都如飞流直泻的秦腔秦调,在黄土地上高高低低,深深浅浅,信天漫游,这些水底跑动的音乐,常在寂静的山谷哗哗呼啸,清澈的嗓子和音符,成群结队地爬上石壁、挂在树梢。叮叮咚咚的流泉,则让我们想起琵琶、吉他、古筝、古笙,想起这些宫弦里楚楚动人的女人。一曲流水,就是一只长袖,飞动深宫欲海,民间衷情。古典的浪花,新鲜的笑脸,千回百转,常转常新。其实,流水本身就是女人柔弱无骨的精灵,摇摆的风姿,绰约秀丽,牵动两岸民俗、两岸风情。
③莺飞草长的时候,流水丰腴得又嫩又胖。一河一河的新绿,既似一锅划不开的米粥,又似一匹扯不断的丝绸,典雅素丽,流淌着胭脂的芬芳。看山山是绿的,看树树是绿的,看天天是绿的,看云云是绿的,整个世界都在绿水里掠过似的,绿淋淋的,滴!顺着流水的源头,我们看到流水插满了桃花和柳条的,打马过庄。碰到有炊烟的地方,流水打一个结才走。碰到有果实的地方,流水打一个结才走。流水,总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旅人,有打不完的胭脂扣,拧不完的感情结。它恋山,山是它坚强厚实的胸膛。它恋树,树是它灵巧修长的手指。它恋草,草是它飘逸秀美的长发。当然,它也恋村,村是它安居乐业的家园。那些村子与花朵往往就在流水最美的地方绽放着,饭香与落花,飘泊在河床。
④剥开一座又一座青山,流水的肩头不仅落满了四季景色,也落满了风雨雪霜。鱼是流水最负盛名的舞蹈演员,飞翔的舞蹈,带动水乡民情。成群结队的鱼群,自由多变的舞型,像一梭子扫来扫去的子弹,击倒我们。蓄谋已久的鱼杆,就在这里纷纷下饵,长一根短一根,诱惑单纯的演员们。跳舞的鱼们被勾引上钩,满街的鱼香,在空中独行。那些船,是一只只远行的鞋子,在流水上面来来回回地跑了多年龙套,此刻歇息了,伴随鱼鹰休生养性;而桨,依然是一支推窗作画的笔,在水中入墨,水中切题,把一河水乡描得温情丛生。
⑤顺着流水,一个楚国的三闾大夫涉水而来,高高的个,飘飞的须,一袭长衫,满目苦泪。求索,碰壁,再求索,再碰壁,金质的思想与水质的灵魂,使得他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世俗只需要愚昧,皇帝只需要昏庸,一切权贵都只需要谗言、媚笑、马屁,他只能选择雷电风雨的时候,把清白的良心投入清白的流水,只能以死作一次不朽的抗争。从此,一尾伤痕累累的鱼,总会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游过来,让我们想起楚辞,想起离骚,想起端午龙船和那颗倔强沉浮、永不屈服的心。所有酷似汨罗的流水,就从离骚楚辞里流来,千年万年的端午龙舟,在离骚楚辞里竞渡。方块的汉字,竹制的书简,都密密麻麻地坐在船上,划着桨,擂着鼓,把一页页历史搅得天翻地覆、欢声雷动。屈原的诗与辞,繁茂地包围着我们,珮环叮当,衣裙窸窣,洗涤我们的肮脏与黑暗。
⑥无论涉水而过,还是隔水而居,我们都割不开流水的莫逆亲情。我们可以没衣穿没饭吃,但不能没水喝,没有水,我们就不能活。因此,让我们热爱流水,珍惜流水,让流水的光华,世世代代,与人相伴。听!流水的歌声,正从我们面前奔跑而过。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开头部分写流水从“一个山谷整装出发”,用抒情的笔调写出了流水的源头。作者从“步态”“表情”“腰肢”三个方面为我们刻画了流水“妩媚”“清亮秀美”“柔弱坚韧”的特点。
B.“古典的浪花,新鲜的笑脸,千回百转,常转常新”,作者善于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描写灵动的流水,将流水欢快、活泼的形象印在读者的脑海深处。
C.第③段中作者写流水“恋山”“恋树”“恋草”“恋村”,将流水拟人化,表达出对流水的喜爱之情,极富诗意,让我们读来亲切自然。
D.“蓄谋已久的鱼杆……诱惑单纯的演员们”,“蓄谋已久”“诱惑”用词准确,把垂钓者阴险、狡诈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出对流水中的鱼儿遭遇的无限同情之意。
E.这篇散文以“流水写意”为题,作者驰骋想象,描绘了流水从山谷出发,流经青山大地的图景,抒发了对流水孕育两岸,世世代代带给人们幸福美满的生活的感激之情。
(2)第⑤段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第②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方面的主要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本题以客观题形式考查对文章内容、行文特点的理解与分析。B项,“作者善于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有误,“新鲜的笑脸”应是比喻的手法;D项,对用词分析错误,从后文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正好与此相反,而是写水乡渔民的幸福生活;E项,不全面,从最后一段来看,作者还表达了对流水的“热爱”之情。
答案: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2)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段的内容和把握作者思路的能力。首先要掌握全文主要内容,然后具体分析本段的内容特点。第二问是考查作用,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不同,与上下文内容的关系不同,在结构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解答此类题一般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着眼。
答案:作者描述了拥有“金质的思想与水质的灵魂”的屈原这一类人因与世俗格格不入,将“清白的良心投入清白的流水”,殉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历史终将记起他们,流水也会不断地涤荡我们的灵魂。(4分)
作者之所以这样写,从内容上来看,丰富了流水的内涵,使生生不息的流水富有了文化和历史的意蕴。从行文来看,作者匠心独运,先写自然的流水,再写流水历史中悲情的一面,这样就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2分)
(3)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本文是散文,散文的语言要求凝练、生动、优美,这些特点在这篇文章中有了很好的体现。作者紧紧扣住“流水”的特点,文思飞扬,调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或实或虚,行云流水,再加上文言功力深厚,使得本文语言摇曳多姿。
答案:①层次感强。如第一句作者由“山谷”写到“树木”和“绿”,再写到“花朵”,有条不紊,具体可感。(2分)②简明。多使用短句,语言简洁明白。如“一曲流水,就是一只长袖,飞动深宫欲海,民间衷情。古典的浪花,新鲜的笑脸,千回百转,常转常新”等。(2分)③生动。作者善于使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披红戴绿的流水,犹如一支出嫁的唢呐”“清澈的嗓子和音符,成群结队地爬上石壁、挂在树梢”等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2分)
(4)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探究作品的情感意蕴,要依据文本思路,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进行合理分析。
答案:①对生生不息的流水的喜爱之情。作者以优美的笔调描绘出活泼、灵动的流水飞越山川大地的美姿,喜爱之情溢于言表。(2分)②对流水哺育水乡百姓的感激之情。文中写流水恋村,写水乡温情丛生,都流露出对流水的赞美和感激之意。(2分)③对流水承载着历史意蕴的深刻反思。以清白的灵魂投入清白之水的屈原的悲剧,让后人不断地反省自我,洗涤我们灵魂深处的污垢。(2分)④希望人们喜欢流水,珍惜流水。既然无法割舍与流水的莫逆亲情,我们就应该珍爱流水,让流水永远在心中流淌。(2分)
高效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一、通读法
不明思议,通读法就是什么什么书都看一遍,通常刚入门的人都会这样,不知道读什么好,就拿起什么就读什么。如果你也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妨像秋叶大叔一样,反复读几本相对结构化、体系化的关于某一领域框架和业务的入门经典书,反复读,读透了,某个领域的方法论就有了。
二、图读法
图读法的意思就是利用思维导图把书本中的框架提取出来,图读法不仅可以开动左脑,发挥提炼抽象概念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开动了你的右脑,在画思维导图的时候发挥你的形象化表达和展示能力。
三、逆读法:“传道书”的读法
“传道书”是作者貌似很专业,很大咖,或者提出的观点很有名但其实有偏颇的书。读这些书可以反着作者的观点来说。但读之前最好学点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才能看的时候看出冲突,哪些逻辑是错的。
四、目标阅读法
有些同学总是疑惑自己阅读时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你不妨试试目标阅读方法,比如读《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你专看赵云的一些章节片段,再专挑张飞的一些片段来看,这样有目标的阅读,读一本书,书自然就浮凸起来。
五、由厚到薄
读一些专业书籍,可以采用肢解和综合的方法。书变厚: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会感到,书是那么厚,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各章各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材料,那就会觉得更厚了。
书变薄: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这是每个科学家都要经历的过程。这样,并不是学得的知识变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青年同学读书要学会消化。
阅读理解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题型方法
l、古诗中的.“形象”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豪放洒脱型:如大诗人李白的诗大多表现出豪放不拘、馘岸不羁、豁达大度的风格。
(2)忧国忧民型:如爱国主义诗人杜甫的诗大多表现其对人民苦难生活深深的忧虑和同情。
(3)归隐田园型:如东晋诗人陶渊明诗中描写的多是悠闲自在、安贫乐道的摩居生活。
(4)寄情山水型:如唐代诗人王维诗中描写的山村风光和朋友聚会的场面,俨然是一幅山水画。
(5)儿女情长型:如李商隐的诗表现的离别忧思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6)保家卫国型: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塑造了一个精益报国的英雄形象。
(7)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型:如岑参、高适的诗大多表现边塞的风光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苦。
2、古诗塑造形象的方法:
(1)细节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
(2)烘托:通过感觉、视觉、听觉以及其他事物对诗歌中所描绘的人物进行烘托。
(3)对比衬托:运用对比、类比来刻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如自居易的<;长相思)运用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恩妇怀远之情,下片直述念远恨别的情怀。
(5)抒情方式:运用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方式
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3、鉴赏形象的技巧。对诗歌形象的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借助诗歌的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借助诗歌的形象,分析诗歌意境。(3)借助诗歌的形象,分析诗歌中的哲理。
★ 秋韵阅读题及答案
★ 秋韵散文范文
★ 故园写意散文诗
★ 早春写意抒情散文
★ 秋韵优美诗歌
★ 江南秋韵作文
★ 初一作文秋韵
★ 黄山秋韵作文
★ 秋韵450字作文
秋韵写意的阅读答案(共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