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全全德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职业教育校本教材建设研究方案设计,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职业教育校本教材建设研究方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目录
篇1:职业教育校本教材建设研究方案设计
摘 要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进入黄金期,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完善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工具,科学的教材对提高职业教育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在介绍职业教育校本教材概念基础上,分析了校本教材建设的必要性,最后提出相关的教材建设建议。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校本教材 必要性 措施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based Textbooks
TAN Ke, CAO Wei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dong Business Institute, Yantai, Shandong 26467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propulsion of modern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goes into the golden period, especially after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 and complet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ccelerat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xtbook, as the basic tool of teaching activiti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effec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o, based on the conception introd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based teaching textbook,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school-based textbook construc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 finally.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based textbook; necessity; suggestion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校本教材的开发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因为职业教育本身的特殊性,校本教材的建设成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和载体,换句话说,校本教材的建设是未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和基本取向。但是,校本教材的编写要求较高,很多高职院校的办学时间不长,学校的校本教材开发者对课程的内涵、理念和开发原则等都不太清楚,开发经验不足,再加上传统的课程体制所产生的很多负面影响,使得我国很多职业院校的校本教材建设陷入困境之中,因此,如何有效解决校本教材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保证校本教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各所高职院校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本文在介绍职业教育校本教材概念基础上,分析了校本教材建设的必要性,最后提出相关的教材建设建议。
1 校本教材开发概念
所谓校本教材开发,强调的就是以学校建设为根本,也就是指教材的建设必须以学校的具体教学目标为指导,其内容必须体现学校治学的竞争优势,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下组织校本教材的编写和开发,校本教材必须符合学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形成规律,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线,符合学生未来工作过程中的系统化逻辑,具有鲜明的事业教育特点的教材。同时,校本教材的建设要求能够反映职业教育在相关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工艺,集中体现专业要求,以此作为教材编写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在专业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和创新意识,并以此作为推动力量,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因此,职业教育校本教材建设成为了当前高职院校改革的重要内容,校本教材的建设有效地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为新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能。①
2 职业教育校本教材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1 校本教材建设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需求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是起步却很晚,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能力编写适合自己发展情况和特点的校本教材,因此不得不引进或者借鉴其他本科或者专科院校的教材,然而,这些教材往往更加偏重理论性,实践性较差,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由于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学生对引进的教材难以接受,学生反映难度较大,甚至一些中专升格的高职院校现在仍然沿用过去的教材,这些教材已经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求。此外,一些高职院校的校本教材内容陈旧,不能适应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的需求,不适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必须正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量身定做符合本校特点的教材。
2.2 校本教材建设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纵观中外大量的职业教育创建成功经验来看,特色的教材是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我国高职院校的校本教材建设必须坚持一条基于学校现实特色化的道路,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正处在起步阶段,是否能够健康地发展下去,其关键就是各所职业院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和专业生命力。目前,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处在了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和企业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实现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就必须打造出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高职毕业生,因此,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有助于职业院校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和发展定位进行科学的资源整合,提升院校的整体竞争力,促进职业院校的健康稳定发展。② 2.3 校本教材建设是教师、学生发展的需要
传统职业院校教材存在偏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理论教学相比于实践教学具有严重的滞后性,因此,一套高效、实用的校本教材有利于充分反映职业教育教学的实际环境,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对于改善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作用。校本教材建设培训相比于其他形式的培训具有明显优势,逐渐受到教师的喜爱,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知识讲座学习、课后总结和教学经验交流,从而教师不再是培训的旁观者,而是主动参与者,因此,校本教材的建设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提高学生和教师参与校本教材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校本教材建设与教师、学生成长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4 校本教材建设是用人单位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专业性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高职院校在发展职业教育教学时,必须以为企业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必须改变传统多课程教学的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知识不够集中,针对性不强,过分注重理论学习而忽视了专业技能的实践培训。校本教材建设与传统的教材相比,恰恰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校本教材的目标更加明确,校本教材的内容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三个要素比例,抛弃了传统的以基础知识为主的课程设计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换句话说,校本教材淡化了传统意义上的理论工艺讲授,更加契合实际岗位工作任务需求。
3 加强职业教育校本教材建设措施
3.1 准确定位校本教材建设内容
在校本教材建设过程中,必须科学定位其编写内容和程序,当前校本教材得开发应该满足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需求,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校本教材建设过程中,学校应该以一线教职工为主体,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取长补短,提高校本教材的质量,实现校本教材的预期的使用效果。校本教材的开发必须遵从国家教材规划和地方教材规划,在其相关规定基础上,科学地编写校本教材,为职业教育教学提供必要补充。学校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选用适合本校办学特点的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由于现行教材中,相同课程的教材质量也参差不齐,学校应该进行严格的甄别,然后组织教师认真研读,根据这些教材,结合本校实际教学需求,科学编写校本教材。
3.2 利用模块式的课程标准为编写模块化教材
模块化是当前教材建设普遍使用的彼岸准,但是分析模块化教材建设现状可以发现,很多的模块化教材仅仅是按照课程自身内容,将教材分为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或者是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没有针对不同理论和实践课程,科学编写形式多样、类型多变的模块教材。尤其是在教材结构的设计上,很少会从学生的心理结构、发展需求考虑进行一体化的设计,对学习者的能力层次更少考虑。在现有的职业教育教材中,教材编写过于形式化,只是将过去的 “第一章”改为“模块一”,没有从实质上进行科学模式的编排。因此,在职业院校校本建材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模块化的编写标准,科学分类,保证教材内容的合理,促使教材能够达到本校专业教学要求。③
3.3 不断优化编写队伍结构,发挥本校教材教学优势
(1)对校本教材编写队伍进行动态的考察,教校本教材的编写主要依赖的是一线教师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当前,基本上各个高职学校都有一定数量的双师型教师,而且这些教师的身份一般都是终身制,导致一些教师在获得双师型教师称号之后,因为教学任务加重,自己对教材编写产生倦怠,而且缺乏深入企业的一线实践经验,疏于实践操作,因此,不可能真实地了解企业当前对人才的具体需求,这将不利于校本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对校本教材编写教师进行动态的考察,重点考察编写人员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技能,确保校本教材内容的科学性。
(2)积极吸收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校本教材建设中。因为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具有较高要求,因此,在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高校应该积极聘用各行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利用他们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确保校本教材的实用性,达到职业教育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求。
3.4 注重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注意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如果在编写校本教材过程中,只是过分强调科学性和规范性,那就会使得教材内容过于冗杂,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校本教材的编写必须注重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结合, 既保证校本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又保证内容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校本教材的优势。
4 结语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优秀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必须强化校本教材的建设工作,采用科学的编制方法,促进校本教材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注释
① 余祖文.关于职业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xx(10).
② 许世华,曹军,谭会恒.关于校本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xx(3).
③ 张秀兰.高职教材建设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4).
篇2:职业教育校本教材建设研究方案设计
摘 要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进入黄金期,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完善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工具,科学的教材对提高职业教育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在介绍职业教育校本教材概念基础上,分析了校本教材建设的必要性,最后提出相关的教材建设建议。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校本教材 必要性 措施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based Textbooks
TAN Ke, CAO Wei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dong Business Institute, Yantai, Shandong 26467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propulsion of modern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goes into the golden period, especially after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 and complet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ccelerat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xtbook, as the basic tool of teaching activiti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effec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o, based on the conception introd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based teaching textbook,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school-based textbook construc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 finally.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based textbook; necessity; suggestion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校本教材的开发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因为职业教育本身的特殊性,校本教材的建设成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和载体,换句话说,校本教材的建设是未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和基本取向。但是,校本教材的编写要求较高,很多高职院校的办学时间不长,学校的校本教材开发者对课程的内涵、理念和开发原则等都不太清楚,开发经验不足,再加上传统的课程体制所产生的很多负面影响,使得我国很多职业院校的校本教材建设陷入困境之中,因此,如何有效解决校本教材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保证校本教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各所高职院校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本文在介绍职业教育校本教材概念基础上,分析了校本教材建设的必要性,最后提出相关的教材建设建议。
1 校本教材开发概念
所谓校本教材开发,强调的就是以学校建设为根本,也就是指教材的建设必须以学校的具体教学目标为指导,其内容必须体现学校治学的竞争优势,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下组织校本教材的编写和开发,校本教材必须符合学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形成规律,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线,符合学生未来工作过程中的系统化逻辑,具有鲜明的事业教育特点的教材。同时,校本教材的建设要求能够反映职业教育在相关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工艺,集中体现专业要求,以此作为教材编写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在专业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和创新意识,并以此作为推动力量,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因此,职业教育校本教材建设成为了当前高职院校改革的重要内容,校本教材的建设有效地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为新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能。①
篇3:职业教育校本教材建设研究方案设计
2.1 校本教材建设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需求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是起步却很晚,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能力编写适合自己发展情况和特点的校本教材,因此不得不引进或者借鉴其他本科或者专科院校的教材,然而,这些教材往往更加偏重理论性,实践性较差,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由于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学生对引进的教材难以接受,学生反映难度较大,甚至一些中专升格的高职院校现在仍然沿用过去的教材,这些教材已经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求。此外,一些高职院校的校本教材内容陈旧,不能适应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的需求,不适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必须正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量身定做符合本校特点的教材。
2.2 校本教材建设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纵观中外大量的职业教育创建成功经验来看,特色的教材是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我国高职院校的校本教材建设必须坚持一条基于学校现实特色化的道路,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正处在起步阶段,是否能够健康地发展下去,其关键就是各所职业院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和专业生命力。目前,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处在了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和企业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实现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就必须打造出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高职毕业生,因此,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有助于职业院校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和发展定位进行科学的资源整合,提升院校的整体竞争力,促进职业院校的健康稳定发展。② 2.3 校本教材建设是教师、学生发展的需要
传统职业院校教材存在偏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理论教学相比于实践教学具有严重的滞后性,因此,一套高效、实用的校本教材有利于充分反映职业教育教学的实际环境,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对于改善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作用。校本教材建设培训相比于其他形式的培训具有明显优势,逐渐受到教师的喜爱,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知识讲座学习、课后总结和教学经验交流,从而教师不再是培训的旁观者,而是主动参与者,因此,校本教材的建设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提高学生和教师参与校本教材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校本教材建设与教师、学生成长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4 校本教材建设是用人单位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专业性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高职院校在发展职业教育教学时,必须以为企业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必须改变传统多课程教学的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知识不够集中,针对性不强,过分注重理论学习而忽视了专业技能的实践培训。校本教材建设与传统的教材相比,恰恰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校本教材的目标更加明确,校本教材的内容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三个要素比例,抛弃了传统的以基础知识为主的课程设计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换句话说,校本教材淡化了传统意义上的理论工艺讲授,更加契合实际岗位工作任务需求。
篇4:职业教育校本教材建设研究方案设计
3.1 准确定位校本教材建设内容
在校本教材建设过程中,必须科学定位其编写内容和程序,当前校本教材得开发应该满足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需求,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校本教材建设过程中,学校应该以一线教职工为主体,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取长补短,提高校本教材的质量,实现校本教材的预期的使用效果。校本教材的开发必须遵从国家教材规划和地方教材规划,在其相关规定基础上,科学地编写校本教材,为职业教育教学提供必要补充。学校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选用适合本校办学特点的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由于现行教材中,相同课程的教材质量也参差不齐,学校应该进行严格的甄别,然后组织教师认真研读,根据这些教材,结合本校实际教学需求,科学编写校本教材。
3.2 利用模块式的课程标准为编写模块化教材
模块化是当前教材建设普遍使用的彼岸准,但是分析模块化教材建设现状可以发现,很多的模块化教材仅仅是按照课程自身内容,将教材分为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或者是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没有针对不同理论和实践课程,科学编写形式多样、类型多变的模块教材。尤其是在教材结构的设计上,很少会从学生的心理结构、发展需求考虑进行一体化的设计,对学习者的能力层次更少考虑。在现有的职业教育教材中,教材编写过于形式化,只是将过去的 “第一章”改为“模块一”,没有从实质上进行科学模式的编排。因此,在职业院校校本建材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模块化的编写标准,科学分类,保证教材内容的合理,促使教材能够达到本校专业教学要求。③
3.3 不断优化编写队伍结构,发挥本校教材教学优势
(1)对校本教材编写队伍进行动态的考察,教校本教材的编写主要依赖的是一线教师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当前,基本上各个高职学校都有一定数量的双师型教师,而且这些教师的身份一般都是终身制,导致一些教师在获得双师型教师称号之后,因为教学任务加重,自己对教材编写产生倦怠,而且缺乏深入企业的一线实践经验,疏于实践操作,因此,不可能真实地了解企业当前对人才的具体需求,这将不利于校本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对校本教材编写教师进行动态的考察,重点考察编写人员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技能,确保校本教材内容的科学性。
(2)积极吸收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校本教材建设中。因为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具有较高要求,因此,在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高校应该积极聘用各行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利用他们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确保校本教材的实用性,达到职业教育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求。
3.4 注重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注意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如果在编写校本教材过程中,只是过分强调科学性和规范性,那就会使得教材内容过于冗杂,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校本教材的编写必须注重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结合, 既保证校本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又保证内容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校本教材的优势。
4 结语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优秀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必须强化校本教材的建设工作,采用科学的编制方法,促进校本教材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注释
① 余祖文.关于职业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
② 许世华,曹军,谭会恒.关于校本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12(3).
③ 张秀兰.高职教材建设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篇5:会计专业校本教材建设的立足点
会计专业校本教材建设的立足点
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为目标,本文就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线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课程改革为契机,着力开发既能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又能帮助学生长远发展的校本教材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作 者:朱磊娜 陈利军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刊 名: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英文刊名:MANAGEMENT & TECHNOLOGY OF SME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71 关键词:校本教材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职业人篇6: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材建设的思考
于海峰
[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新形势下,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教材的建设。文章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材存在的问题和建设的路径两个方面对专业教材建设进行了探索。
篇7: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材建设的思考
[作者简介]于海峰(1964-),男,吉林长春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分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吉林长春130033)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6-0160-01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一些高职院校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力创建示范校,以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努力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专业教材建设的步伐并没有跟上。从教材本身来说,有的专业教材质量仍然不高,表现为教学内容没有新意,形式也拘泥传统,脱离行业和企业实际;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可遵循的专业教材,或者说同类专业还没有可公认的教材。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高职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滞后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这势必影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不利于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呼唤全新的教材,呼唤规范化、系统化、立体化和个性化的教材。
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材存在的问题
1.专业教材不规范,缺乏统一性。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比较短,只是近十年来发展迅速,因此,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还未形成定式。虽然国家提出了创建示范校,在规模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建设,各高职院校也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创新,加强了专业建设,编写了教材,但由于时间短,教材质量并不高,在内容与形式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同时还缺少配套的辅助资料。由于各高职院校都在自编教材,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同类专业中,统一性的、权威性的教材和可借鉴的教材还很少,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不利于教学质量的验收与评估,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2.专业教材与企业的用人标准不相适应。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也开始了跨越式的发展。国企进行了转制,集团公司、股份公司、乡镇企业等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原来的行业被打破,企业的设备和产品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给高职的发展带来了机遇,高职也很快和社会及企业接了轨,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快车。但时至今日,有的高职院校虽然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上有了突破,但教材建设仍然滞后,教学内容没有融入行业和企业用人标准,脱离地区、企业和职业发展的实际,教师在编写教材时缺乏与企业的沟通,或者说沟通得不彻底,没有追踪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变化和用人需求,使教材内容落后于企业的技术发展。
3.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缺乏衔接.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实行“双证制”,这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它的实施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相应的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即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新技术。但目前高职院校编写的教材内容与劳动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缺乏有效衔接,使得培养的学生与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脱节,致使学生在职业资格鉴定时无所遵从。
4.配套的实践性教材不足。实践性教学一般占高等职业教育总学时数的1/3或1/2,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可见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分量。现实中,实践教材建设没有及时跟上,有的专业基础课没有适合高职的实训教材,学生除了听教师讲并做一些笔记外再没有别的参考书了,这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如目前“零件的普通车削加工”这门课程,还没有一本与行业、企业及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紧密衔接的教材。现有的大部分实训教材的编写都是与理论部分合为一体的,几乎没有单独编写的实训教材,即使有些院校编写了校本教材或实训教案等,虽各有特点,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不够完善,这样势必增加实训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也不利于学生的系统学习和实训。实践性教材的不足已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瓶颈。
5.教材的内容陈旧且形式单一。教材是教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载体,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教学理论发挥功效与实践中介,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现有大多数教材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及时反映现代先进制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理论、新装备、新材料和新标准,即使有新版本的教材,也存在内容转抄并且编写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另外有些教材仍然延续20世纪80年代甚至更早时期的模式,还是按章、节编写,不适合现在的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模式,教材内容的落后,势必影响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6.教材的高职教育特色不明显。目前高职专业教材的状况为:一是借用本科教材,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理论内容多且深,不是以“应用”为主旨,实践内容严重不足;二是沿用专科和中专教材,理论肤浅,实践不深,内容简单,不能适应当今这种将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需要,难以达到高职教学的基本要求;三是自编讲义,存在转抄内容居多、编写质量不高、加工不细和印刷质量低劣等问题。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材建设的路径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材应是多样化的,应体现规范化、个性化、立体化、职业化,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教材建设工作,使教材科学有序发展,才能体现高职特色。
1.编写规范化、权威性的教材。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教师自编或选用其他院校编写的教材。教师自编教材有的是为了评职称而编写,其他院校编写的教材有的是商业行为,出于这样的目的编写的教材质量难以保证,多数是拼凑的。一些教材仅仅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与高职的培养目标不符,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教材的特征与要求。因此,教育部或教育部委托高等职业教育相关部门应有计划地组织高职院校的教师按专业或专业大类编写,集中编写专业必开课程或核心课程的教材。整合人力资源,组织全国同类专业有造诣、有名望的教师集中编写。要站在高等职业教育和专业发展的前沿编写,切实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使专业必开课程或核心课程的教材规范化、质量高,形成权威性的教材,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
2.编写个性化、立体化的教材。(fwsir.com)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院校不同,主要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即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因此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教材的编写都应体现职业化和岗位化。由于各高职院校所处的地域和经济环境不同,在人才培养上还应有自己的特色,在教学内容和教材的编写上应有所侧重,体现个性化。高等职业教育学制一般都是2-3年,。学生还有校外实习的任务,因此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并不长,学习任务也很重,单纯的一本教材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给学生以指导,编写出与教材配套的实践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如任务书、指导书、典型案例、电子教案、课程录像等,形成立体化“教材”,使学生练习和学习有抓手。以上这些各高职院校应结合区域特点和学生就业的岗位特点来编写,教材内容要适应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需要,内容要紧跟行业和专业发展的脉搏,与劳动部门制定的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形式要新颖,可读性、指导性要强,为学生搭建课上与课下一体化的学习的平台。一本好的教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热情上来了,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交流,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也能很好地推进各种教学方法,如融“教、学、做”为一体的项目教学法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总之,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与之配套的专业教材体系,形成统一性和灵活性的教材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冰.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问题的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2J汪晶.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8).
[3]李慧,高职教材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改革[J].中国农业教育,2005(1).
篇8: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
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
一、建立网络资源,表现中职学习的知识集中性
中职教学与其他教学有较大区别,他们在知识层面和应用力度方面都不同。因为中职教育是对工作技能的专门教学,其针对性强,对应用和实践能力要求高,是非常单一化的、集中化的、有力度的教学。这就意味着中职学生要集中自己的所有力量去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东西,要了解全面。而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的一大体现就是建立职业的信息库,学生能够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个信息库需要由专人负责,及时对职业信息做更新。而传统的信息收集方法不具有更新快、储量大这一特点。建立信息化的教学,学生能从固定的网站中发现自己需要的东西,能让自己一直走在职业教育的前端,保证自己所学的先进行和实用性。
二、信息普遍化教学,教学信息化使受教者和社会多维接触
信息化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社会上的信息,无论是自己职业的相关信息还是社会新闻。因为人处在社会中,和社会上的各个角色相互接触,这样就一定要有社会意识和融入社会的能力。信息化的社会就要求每个人都呈现出一种发射信息和接受信息的状态,要和社会进行多维、多角度的接触。信息化的教学能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社会动态,让他们即使身在学校,也同样能关注到更多的`社会新闻和消息。如今的职业教学已经不像传统的教学那样,将学生圈在一个学校里面单纯地学习知识。职业教学应当具有一个更加开放、更加有互动性的模式。这样不仅能够同本校的学生和老师进行交流,还能同其他学校,甚至是同行之间相互沟通。这样可以及时更新自己的思想,完善自己的行业技能,提前进入职业状态。有了这样一个信息化建设的平台,小到能够提高学生自己的职业水平,大到可以促进整个社会该行业的发展。使得各行各业都和信息技术挂钩,推进其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职业信息相互沟通,教学信息化使得受教者有更多的获取信息途径
闭门造车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行不通的,职业教育的教育特点也要求教学必须信息化和公开化。因为受教者在接受职业教育之后,会直接走向社会,如果没有一个大的信息交流的平台,他们只是凭借自己在学校内学到的知识很难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甚至学到的相关的职业知识也只会是落后而无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教学的信息化给学生树立了一个信息化的意识,让他们知道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即使走出校门,也可以从网络等各处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真正实践“学无止境”这句话。
四、职业教学的信息化建设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水平
职业教育虽然能够提高成人的工作水平,但是在此期间却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也是很多人不想去或是不敢去进行职业培训的原因之一。面对这样的窘境,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打破了这一僵局。信息化即教学的虚拟化,也就是说学生能够在自己家,用一台电脑和网络就可以进行职业培训。这样不仅放宽了学习的时间、地点,还能够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自主化的学习。而且因为目前职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不是所有的职业教育都能够涵盖,或者是一个工作岗位需要好几种职业的能力。这样一来,有了信息化的平台,学生就能够根据自己的职业所需去选择相应的课程和自己所学的深度。利用统一化的考试,实现监督和统一的评价,有利于纯化职业市场,体现竞争的公平性。总之,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非常有远见和深度的一项任务,不仅是职业教育的一大改革,更是我国工作者素质的一个质的提高。
★ 方案设计模板
★ 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校本教材建设研究方案设计(合集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