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葱不要辣”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为什么春节对中国人如此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为什么春节对中国人如此重要,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目录
篇1:为什么春节对中国人如此重要
一、天人合一
祭祀,送灶,诸佛下降,除残;祭祀祖先,天神地祇、列祖列宗请到人间,天地人沟通汇集、协调合作,共同对付邪祟,维护人间的幸福安康,这些构成春节仪式活动最重要的内容。小小对联连接着整个世界,上下,阴阳,虚实,乾坤,概括天地宇宙,囊括古今人生。富贵之家可以锦上添花,贫苦人家顿时蓬荜生辉,普天之下,皆大欢喜。这些习俗形式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人按照自然节律生活劳作、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充分顾及了日月星辰、四季更替、地球和人类之间的关系,由此形成社会生活中的传统节日,安排得如此巧妙,是先民们时间意识自觉的产物,是中国人“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具体体现。在春节中我们感悟“天人合一”的观念,增加对人生的内涵和对于生命价值的认识,可以提升人生的境界,明心见性,启发德性,明德修身!
二、迎春纳福
“福”是什么?就是讲究平衡与和谐,既要通过合理合法不影响健康的工作得到你没有的,又要珍惜现在已经拥有的,不要得一个,失一个,得失相抵,更不要得不偿失。“福寿康宁”,是符合人性的共同的愿望和追求,它的内涵相当丰富,超越了地域与时空,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人们的追求和奋斗的终极价值,具有广泛的心理认同基础。
相互拜年时的一句祝福语,哪怕是简单或者省略为“新年快乐”四个字,过年中的种种“口彩”,都反映着一种心理企盼,这就是谋求吉祥、平安、顺遂和成功,避免凶祸、灾难、疾疫和失败,它是怎么也不能归为迷信一类的。“趋吉避凶”是民俗文化中所有事项的核心价值观念,因为它是符合人性的需要而产生的。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际,热烈地追求“新春纳福”,小心翼翼地“趋吉避凶”,这就是春节民俗中纳福文化存在的根由。时至今日,人们的日常生活匆忙而功利,许多人精神焦虑而孤独,谁不希望来年“福星高照”、有个好运气?
三、陈旧布新
“开端”的意义给予世俗生活中的芸芸众生一种总结过去,期盼、规划和开辟未来时段的当口和节点。春节的全部传统意义都是围绕着“开端”而存在的:宇宙的诞生、万物的起源、文化的建立、新生活的开端。可以从春节燃放鞭炮和年初一的“鸡日”习俗的早期含义来理解。
春节除旧布新的开端意义可以给当代人通过一种年底清理的方式,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它给顺利的人更多的梦想,也给许多不顺利的人以希望。
四、领悟亲情
为什么春节会如此拨动中国人的心弦?就是因为春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和谐人事、领悟亲情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也是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和情感的作用。“一年不赶,赶三十晚”,“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些话,很深刻地表达了春节所负载的厚重历史积淀,以及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从漫漫羁旅风雪夜归,到春运期间人潮滚滚,构成从古到今中国春节来临之际永恒的景观。“回家过年”不仅仅是亲人的聚会,也是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
五、感恩图报
美国人有感恩节,春节也可以称之为中国人的感恩节。为什么我们必须感恩呢?这个道理其实很浅显,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爱情的人生,人的心理世界就会漆黑一团。每一个人的成长都受之于父母、师长的教导,受之于同伴、社会的关爱,受之与自然、环境的恩赐。孟子说过做人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尽心上》),就是上要对得起天,下要对得起自己人之为人。这需要人们在生活中思考与反思,同时,也需要有某种文化节日的形式来表达,而春节习俗中的团聚、拜年的仪式就具有这种作用。感念上天所赋之赐,感怀父母养育之恩,感谢社会合作之福。
六、庄严仪式
古今中外,任何一种节日都会有它的各种传统仪式,缺少节日的仪式感,便缺少了对节日的尊重与敬畏。当然,节日的仪式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发生变化,但哪怕再细小的仪式,其核心的形式也是不会改变的,改变了这种形式,也就等同于取消了这个节日。民族的珍贵记忆总是通过如送灶、扫尘、贴春联、贴窗花、穿新衣、办年货等具体而细致地展现出来。
七、游艺纷陈
一切文学和艺术形式都在春节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人们通过各种游艺活动,充分展示自己多方面的才华,一切美术的、音乐的、舞蹈的、演艺的、工艺的,各种审美表现在春节期间都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化装的节日巡游,节日锣鼓的敲打,节日竞技的展演,通过这些审美表现,人们也在展示自己的心灵,展示优秀的传统,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期望,显示自己的生活地位,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依赖与精神联系,从而促进民俗共同体的内聚意识,这种精神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春节凝聚传统中国农业文明状态下的民俗文化,同样,也凝聚了传承千载的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它是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春节所展示的民间游艺活动同时也聚焦了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意识与人文情怀,在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领域中深深植根,这些传统习俗是全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放松调节
从“封门”习俗说起,对于春节民俗,应该根据当代人社会生活的新变化而不断推陈出新,良风美俗要大力弘扬,有的习俗不适合当代社会生活,也需要做出更新调整。“关门大吉”、“杜门谢客”,这样的过年可以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少一些吃喝玩乐、多一些知识文化,从高速运转的快节奏中得到一些调整,让自己充满思想的活力,充满知识的动力,充满文化的魅力。
通过放松调节,心灵安宁,使我们在滚滚红尘中,让人事回归纯净,让世事回归本真,放下舍得,投身自然,看花开花落,望云卷云舒,让心灵放逐,任思绪飞扬,若有所思而不作他想,自由自在,安之若饴!
<<<返回目录
云南的春节习俗是什么
云南过年时与汉族一样也要贴对联。但那“对联”是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不仅“书写”方式不同,连贴的方式也别具一格。除夕之夜,全家老小每人拿着自制的春联,合唱立脚点《祝年歌》,依序在院里院外、菜地果园和田边地角为万物张贴。因为边贴边唱,白族的春联被称为“歌联”。大门上贴的是春树和大象的图案,由家中年纪最大的老人制作,最小的娃娃粘贴。
一边贴一边唱“春回大地百福生,万物更新千祥临;户对青山六畜旺,门含田畴五谷增;丰衣足食家和顺,国泰民安享太平“这样的民歌。贴好大门的“歌联“,接着贴堂屋门、楼门、房门、厨房门,再贴犁、耙、鞍等生产工具,最后贴花草树……
“歌联”贴到什么东西上面,就以那种东西为“主题”,唱首联歌表达“联意”。如贴在竹枝上的是一副鞭炮的剪纸,人们唱的“联歌“是“竹报平安值千金,清白传家振家声;东风得意花千里,红日高照万木春。“这种剪纸、唱歌融为一体的“歌联“,堪称白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返回目录
古代人春节吃什么
先秦吃“麦饭”,唐朝以后米面才普及
无论年夜饭上有什么山珍海味,人们也少不了要吃主食。米饭、馒头、面条成为今天中国人最重要的主食,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先秦时期,中国人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所谓“五谷”中的粟、黍、稷,第一个对应的可能是“小米”,后两个则可能是“黄米”。
中国是小麦的原产地之一,但长期不被重视,吃的话,也只是用麦粒煮饭,制作“麦饭”。要到两汉时期,谷物制粉技术才逐步推广开来,出现了馒头、饼、面条等食品。这意味着,孔子、孟子们要是吃年夜饭的话,主食只有“粗粮”。
中国人的粮食结构在唐代发生历史性改变,粟、大麦、小麦在北方,水稻在南方成为主要粮食作物。这个时候,在较少种植水稻的北方地区,大米的价格超过粟米和面粉很多,通常只有富人才吃得起,属于粮食中的奢侈品。
在南方,麦类种植范围则很小,直到金人南侵,大批北方人逃往江南,麦类需求大增的情况下,种植面积才逐渐扩大。临安城(杭州)中面食店随处可见,饮食上“无南北之分”了。
饺子、汤圆寓意美好,过年必吃
说起中国人过年必吃的东西,饺子在唐朝时已出现雏形,在宋朝称为“角子”,在元朝被叫做“扁食”(来自蒙古语或回回语,在一些地区沿用至今),后来也有“水点心”、“煮饽饽”等名字。
因饺子形如元宝,被人们赋予“招财进宝”的含义,同时又便于人们把各种象征吉祥铜钱、糖果等包在馅里,久而久之,到了明朝,饺子成为北方人过年的必备食品。
南方过年的“标配”汤圆起源略晚,前身是北宋上元节(元宵节)吃的“圆子鼓豉”,南宋已有“乳糖圆子”、“山药圆子”、“金桔水团”等不同馅料的做法。
明朝时,北方在正月初九后吃“元宵”,制作方法是“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这显然已经和今天没什么区别了。
汤圆因其形状,被赋予“团团圆圆”的意思,过年时吃确实吉祥、应景。因此理论上,如果我们回到明朝过年,我们在北方就能吃上饺子,在南方就可以享受汤圆了。
魏晋至唐宋吃羊为主;鹿肉曾是“大众食品”
过年餐桌上当然少不了肉。现在中国人吃猪肉最多,牛肉和羊肉次之。但是在魏晋直至唐宋这段时间里,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养羊区域扩大,羊肉超过猪肉,成为中国人餐桌上最主要的肉食。
在唐人韦巨源《烧尾宴食单》记录的58种菜品中,有16种是羊肉或奶酪做的菜。宋朝更有“御厨止用羊肉”的规定,以至宋真宗时,宫中一年要杀数万头羊。在这种示范作用下,老百姓不免争相食羊。金朝占领北方后,江南羊肉产量不足,猪肉的地位上升很快。临安城内肉铺众多,在过年前后,每家能卖出数十头生猪。
当时数量依旧庞大的野生动物群,成为人们的“天然食库”。现代人很难想象,周武王一次狩猎,就能捕获麋鹿5000多头、犀牛12头,以及大量的虎、豹、熊等“珍稀动物”。
因此要在古代过年,年夜饭中的将极为丰富,甚至孔雀肉、老虎肉、狐狸肉无不是人们的盘中餐。其中鹿肉尤其常见,鹿尾、鹿舌都是有名的下酒菜。
不过古代因要用牛耕田,历代政府大都禁止杀牛,违反者会被施以重刑。过年时,大家如果要吃炖牛肉,只能冒险到黑市上去买“非法牛肉”。这里多说一句,在宋朝卖牛肉那是真正的暴利行业,因为买一头活牛5—7贯(1贯通常合1000钱),而牛肉一斤100钱,那么一头两三百斤牛能轻易卖出20—30贯了。
唐朝禁吃鲤,生鱼片是文人最爱
过年餐桌上当然也少不了“天上飞的”和“水里游的”。古代养鸡业很发达,人们也习惯吃鸡肉,孟浩然就有“故人具鸡黍,约我至田家”的名句。河中的鱼那是捕捞不尽,价格相当便宜。只是唐朝时候,皇帝的姓“李”和“鲤”同音,于是禁止吃鲤鱼。
鱼在古代有一种特殊的吃法,即所谓“脍”,也就是生鱼片,唐宋时期颇为盛行。唐人在大量食用后,总结出“脍莫先于鲫鱼,鳊、鲂、鲷、鲈次之”的经验。
李白诗中“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说的正是“脍”的具体做法。现代人要是穿越回唐朝过年,吃上一盘鲜美的鲫鱼脍,也称得上别具风味了。
到了明清时期,人们的饮食习惯已趋同于现代。如乾隆举办除夕宴,他桌上的肉食大都属于常见之列,包括猪肉65斤,肥鸭1只,菜鸭3只,肥鸡3只,菜鸡7只,猪肘子3个,猪肚2个,小肚子8个,膳子15根,野猪肉25斤,关东鹅5只,羊肉20斤,鹿肉15斤,野鸡6只,鱼20斤,鹿尾4个,大小猪肠各3根等。
宋朝有反季节蔬菜;快炒普及晚;凉菜五辛盘
由于科技的发展,现在过年时,各个地方、各个季节的蔬菜,在市场上都能找到。但是在古代冬季,尤其是北方,能吃到的蔬菜实在少之又少。普通老百姓为了在冬天有菜吃,需要提前腌制咸菜。
没错,年夜饭也只能吃这个。贵族的情况会好一些,唐朝时在长安附近,利用温泉产生的地热栽培反季节蔬菜,供皇室享用。到了宋朝温室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利用粪土发酵供热,栽培蔬菜的技术,让更多北方人的年夜饭中有了“绿色”。
如果你生在古代南方,过年时有蔬菜吃,那很可能吃到牛蒡(东洋参)、紫苏、白蘘荷这些现代人已经不太知道的蔬菜,而作为调味品的姜,也会作为一种菜肴,出现在餐桌上。
爱吃辣椒的话,那只能生在清朝了。辣椒在明末从美洲传入中国后,起先是被当作观赏花卉,后来才成为一种调味品。至此,中国饮食中才真正有了“辣”这一味。
有了好的食材,还要配合恰当的烹饪方法,才能做出美味的菜肴。中国菜现在最常见的烹饪方法“快炒”,南北朝时才出现,相对普及,更要迟至宋朝。这意味着,你要是在唐朝以前的时代过年,年夜饭上只能吃到烤的肉、煮的羮,或者前面所说生吃的“脍”。
除了炒的热菜外,中国人还习惯吃凉菜,有名的如夫妻肺片、皮蛋豆腐等。最有意思的是,大约从晋朝开始,古人过年都会吃一种很重口的凉菜——五辛盘。
五辛盘通常为大蒜、小蒜(山蒜)、韭菜、芸苔(油菜)、胡荽(香菜)五种辛味食物的拼盘,因有时也会放胡椒、花椒等,故又称“椒盘”。宋词中“节物映椒盘,柏酒香浮白玉船”等句子说的就是春节吃五辛盘的风俗。
<<<返回目录
篇2:为什么春节对中国人如此重要
01 给自己一个回家的理由
为了更好的生活,许多人选择离开家乡,在经济更发达的城市寻找积累财富的机会。这也就是中国正处于的“城镇化”阶段,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农村成了老人和留守儿童的聚集地。
不过,其实没有人非要逼着你要回家。在大城市轻轻松松过年,不用经历春运,不用去亲戚家串门,不用包红包……只要你狠得下心,可以不回家过年。
有人就反驳说,不回家会被家里唠叨,不回家别人会觉得你很奇怪,大家都回家为什么你不回家。为什么过年一定要回家?这便是社会习俗、传统文化的约束。
有人把它当作束缚,有人却感激它给了自己一个回家的理由——回去面对最熟悉你的人,做回最真实的自己;与日夜牵挂的父母相聚,看笑容爬上他们开始有皱纹的脸。
因为过年,所以回家。
02 不要让孩子成为没有童年的人
最新一期的《歌手2018》,汪峰说自己是个没有童年的人,从四五岁起,每天都在练琴中长大。而你我,不会忍心孩子长大后说“我没有童年”。
其实,许多童年的回忆都藏在各种节日里,中秋节一家人赏月吃月饼,冬至一家人吃汤圆,除夕一家人看春晚吃年夜饭……
这些节日,蕴藏着许多文化习俗,犹如诗语: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访亲友,大年初二祭先祖,
初三初四逛庙会,十五晚上街上走。
这些文化习俗,让我们拥有仪式感。因为仪式,所以郑重。因为郑重,所以神圣。因为神圣,所以难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记忆中的小时候的春节那么美好。
这些文化习俗,让我们把文化传承。假如没有春节,这些习俗所蕴含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会逐渐被人遗忘,春联、窗花、年夜饭等等。现代社会越来越讲究高效、快节奏,但是并不以代表我们不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与慢生活。
这些文化习俗,让我们拥有时间感。春节,一切都去旧换新,把2019的遗憾留在过去,把2019的荣耀留给2020,鼓励2020的自己勇往直前。
篇3:为什么春节对中国人如此重要
华夏文化,和其他文化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文化体系的根基,都锚定在天文和历法之上。不仅春节,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是和天文历法有关的。最直观的来说,年,岁,季,时,节,气,候,这些字都是历法术语。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三气为一节,二节为一时,四时为一岁。节气,季节,气候等等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词,就是这么来的。
年,岁,载,都是指一年的意思,也就是岁名。这几个岁名之间的区别,在于不同时代的不同叫法,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元旦,春分,岁节,年节,在历史上,也曾经是指同一天。
中国人认为,人只是天地的一部分。天人同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这些思想,都是基于“人是天地的一部分”这个事实而建立起来的。一个人应该怎么生活,中国人认为,应该法天则地才行。
过年又是咋回事呢。因为天地这个大系统,地球绕着太阳运行了一周,接下来,就要开始运行下一圈了。为什么要说万象更新,一元复始,辞旧迎新呢,因为旧的一周运行结束了,新的一周运行即将开始。人要法天则地,那么就要跟着天地运动的节律一起,结束旧的周期,开始新的周期。天要换新天,人也要顺应天道换新颜。
四时,就是天地的阴阳。春是少阳,夏是老阳,秋是少阴,冬是老阴。少阳,主生。所以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棵树,一年能长多粗,取决于春天的生发。一个人,一年中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取决于春天所生之志。在天地这个大系统里面,人作为它的一部分,跟一棵树本质上差不多。
人如果逆了四时的阴阳,就会诸事不顺。如果顺应了四时的阴阳,则会大吉大利。人合天地之阴阳,便能蓄养一身的正气,正气足,那么在春天的时候,志向就会勃发,一年下来,才能有大成就。所谓的运气,并不是指概率,而是天地这个大系统宏观的阴阳变化。它不是一种随机或然性的东西,它是一种确然的规律。一个人只要法天则地,合于阴阳术数,好运气,只是理所当然的结果。倒霉的事,也都会离自己很远。
好运气,吉利,亨通,趋福避祸,都不是靠乞求而来的,也不是靠蒙来的。一个正气足的人,福利多,是可能性比较大的。一个正气不足的人,祸端多,则是可能性比较大的。这就是我们文化的特点,因为地球绕着太阳转,这个天文和历法的事实,亘古不变,那么从这个确定性的基础出发,后面很多事,也是可以推知出确定性结果的。
我们的文化,是从天文和历法这个亘古不变的确定性事实出发,用来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其他文化,则不然,他们是从生活出发,去寻找确定性。那么必然的,他们就要从无锚无绪的生活中,推导出来一个假设的神,来作为他们文化的锚定,所以他们的节日,都是和神有关,而不是和天地运动的节律相关联。
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对怪力乱神的东西毫无兴趣,因为我们的第一步,就是站了确定性之上开始出发的。我们有天,不需要再自己给自己发明一堆拟人的神。只有天厌之人,丧失了天地这个确定性的人,才需要一个想象中的神把自己从无锚的纷乱中打捞出来。
过年,从文化层面上来说,是两重意义。一方面是为了敬天事天,一方面是为了治人治事。这里面,又有很多的民俗,比如放鞭炮,比如贴春联,很久以前,还要点红灯笼和红蜡烛,全是大红的颜色,红色为阳,这都是为了升振天地阳气用的。因为这时候,阳气刚萌发,还很弱,人为的提振一下,就可以起到扶阳扶正的效果。
至于过年是为了赶跑年兽一说,那个是民间杜撰的民俗小故事,并不是过年的真正所在。认真的说,只是一种无稽之谈。
旧的一个周期结束了,如果过去的这个周期,生活不顺利,那么希望下一个周期,生活会变得更美好一些。如果上一个周期,生活的很顺利,那么希望下一个周期,生活可以变得更上一层楼。这才是中国人过年,最大的意义。它代表着希望和梦想。当然,更代表着家庭的和睦与圆满。
人们常说,天人合一境界多么高,好像常人难以企及。其实,在中国的文化里面,处处都是天人合一的场景。比如过年就是,那一刻,地球围绕太阳转,掀起了新的一章,人们守岁,就是为了在天地相交,新的一个天地大周期刚开始的时候,以自己一身的阴阳,与天地之阴阳,相合相交。这就是守岁的意义:天人相接。
从过年这个事出发,几乎可以把我们这个民族文化里面,最根基的东西,都刨根问底出来。有的人,尽管每年都在过年,可不一定知道为什么要过年,即便他不知道为什么过年,他只要过年了,那么他一样可以应合天地之正气。处在这样的文化里,几千年的传统下来,很多事情,都是深入骨髓的了。
感谢所有在过去的一年里,关注至道学宫的同道们。在新的一年里,祝同道们大吉大利,万事如意,幸福美满,平安健康。
学宫接下来,写作方向上,会有些改变。经学的著述,会暂时放一放。对现实中,正在发生的事,则对多一些关注和观察,因为接下来的这一年,可能是接下来的几年里,最关键的一年,对中国,对世界,都是如此。等过完年,学宫和您一起,去发现更大的世界。
篇4:习惯对我如此重要作文
习惯对我如此重要作文
书房、卧室、客厅,抽屉、书架、储物柜……每一个地方都重复翻了好几遍,连厨房也翻了个底朝天,就是没有一点钢琴课本的踪迹;怎么上次才学完这次就不见了?难道是哪个可恶的人给我藏起来了?没办法,只好又厚着脸皮说“忘带了”。
仔细想想,找不到并不能怨天尤人,只能怪自己:每次学完回家后,无论是钢琴课本、书法字帖还是教科书,都是随手一扔就不管了,运气好可能下次会在原处找到,要是顺个屋啊什么的,就完全不知道在哪了,而且每次又是临走前才来找,弄得经常迟到,而且还经常迟到了也没找到教材,唉!其实都是懒惹的祸!
每次都因为找不到教材而焦急万分,每次都因为怕被老师骂而胆战心惊……懒,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多大的负面影响啊!当然,带来负面影响的`不止这一个,我还有一个致命的坏习惯——一上课就溜号。
太困难的觉得枯燥,太简单的觉得无聊,基本上都是在溜号,下来又怕成绩下降而使劲预习、复习,这样真的很不值,老师上课经常都会讲重点,就几分钟的事,可能下来要复习两小时、三小时才会明白。想到这里,我都觉得我自己很笨,不过,我也终于想明白了。
每天都要找这找那,每天都要预习复习,每天都累得晕头转向却也是事半功倍,也许就勤奋那么一点点,把教材放进抽屉,也许就专心那么一点点,上课时认真听讲,就可以节约下大量的时间,就可以轻松的完成更多的事情,我现在一定要努力改掉这些坏习惯,因为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习惯:对我如此重要。
篇5:春节对中国人有什么意义
春节对中国人有什么意义
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而人特别是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中国有句老话:“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意思是说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四处漂流的人们,过春节时一般都要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个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贤,人们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这种温暖同金钱无关,同权力无关,同势利无关,是骨肉情,阖家欢。同时,春节还是加深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节日,是团结的节日。不但在亲人之间,即使在互不相识“外人”之间,包括在有些隔阂、有些矛盾的人们之间,春节见面时也会客气一点,会有笑容和宽容。有点理解和关心,一句“恭喜发财”,一句“新春愉快”,谁听了谁高兴。总之,春节是使人和陆相处、欢乐愉快的盛大节日。春节是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的节日。
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如今,春节不但深入中国人心,还深入了外国人心。重家庭、重亲情,中国人、外国人都一样。在一些有中国人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起过春节。除了原来的几千万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还有更多的中国人在走出国门,也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人的进进出出,势必促进文化的进进出出,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华,取长补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欢迎的。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春节的简介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为什么春节对中国人如此重要
01 给自己一个回家的理由
为了更好的生活,许多人选择离开家乡,在经济更发达的城市寻找积累财富的机会。这也就是中国正处于的“城镇化”阶段,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农村成了老人和留守儿童的聚集地。
不过,其实没有人非要逼着你要回家。在大城市轻轻松松过年,不用经历春运,不用去亲戚家串门,不用包红包……只要你狠得下心,可以不回家过年。
有人就反驳说,不回家会被家里唠叨,不回家别人会觉得你很奇怪,大家都回家为什么你不回家。为什么过年一定要回家?这便是社会习俗、传统文化的约束。
有人把它当作束缚,有人却感激它给了自己一个回家的理由——回去面对最熟悉你的人,做回最真实的自己;与日夜牵挂的父母相聚,看笑容爬上他们开始有皱纹的脸。
因为过年,所以回家。
02 不要让孩子成为没有童年的人
最新一期的《歌手2018》,汪峰说自己是个没有童年的人,从四五岁起,每天都在练琴中长大。而你我,不会忍心孩子长大后说“我没有童年”。
其实,许多童年的回忆都藏在各种节日里,中秋节一家人赏月吃月饼,冬至一家人吃汤圆,除夕一家人看春晚吃年夜饭……
这些节日,蕴藏着许多文化习俗,犹如诗语: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访亲友,大年初二祭先祖,
初三初四逛庙会,十五晚上街上走。
篇6:为何学历对简历有着如此重要的影响?
第一,通过学历可以很快完成初步筛选简历的工作,可以将学历达不到要求的简历快速去除从而大大精简企业的审核工作。如企业收到了1000份简历而当中有400份简历是本科学历、600份简历是专科以及其它学历,企业又规定学历为本科或以上那可以将专科和以下的简历全部剔除,只留下本科和以上的学历也就是说1000份简历只剩下400份左右,这比审核1000份简历的工作量要削减了一大半。这只是告诉求职者通过设置学历可以帮企业有效减少工作量,所以学历在此方面起到的作用可是相当大的。
第二,学历代表了求职者的`整体质量情况,学历高的求职群体就整体来说肯定要优于学历低的群体,即便存在一些例外的情况但也是极少的,企业没必要对所有学历群体进行浏览的。对比来看学历高的群体提供的优秀人才更多,在高效率的地方下手才是最明智的做法,企业当然会选择这种渠道而不会采用多种渠道并用的策略。
篇7:2022中国人为什么要过春节_春节对中国人的意义
1、给自己一个回家的理由
为了更好的生活,许多人选择离开家乡,在经济更发达的城市寻找积累财富的机会。这也就是中国正处于的“城镇化”阶段,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农村成了老人和留守儿童的聚集地。
不过,其实没有人非要逼着你要回家。在大城市轻轻松松过年,不用经历春运,不用去亲戚家串门,不用包红包……只要你狠得下心,可以不回家过年。
有人就反驳说,不回家会被家里唠叨,不回家别人会觉得你很奇怪,大家都回家为什么你不回家。为什么过年一定要回家?这便是社会习俗、传统文化的约束。
有人把它当作束缚,有人却感激它给了自己一个回家的理由——回去面对最熟悉你的人,做回最真实的自己;与日夜牵挂的父母相聚,看笑容爬上他们开始有皱纹的脸。
因为过年,所以回家。
2、不要让孩子成为没有童年的人
最新一期的《歌手2018》,汪峰说自己是个没有童年的人,从四五岁起,每天都在练琴中长大。而你我,不会忍心孩子长大后说“我没有童年”。
其实,许多童年的回忆都藏在各种节日里,中秋节一家人赏月吃月饼,冬至一家人吃汤圆,除夕一家人看春晚吃年夜饭……
这些节日,蕴藏着许多文化习俗,犹如诗语: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访亲友,大年初二祭先祖,
初三初四逛庙会,十五晚上街上走。
这些文化习俗,让我们拥有仪式感。因为仪式,所以郑重。因为郑重,所以神圣。因为神圣,所以难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记忆中的小时候的春节那么美好。
这些文化习俗,让我们把文化传承。假如没有春节,这些习俗所蕴含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会逐渐被人遗忘,春联、窗花、年夜饭等等。现代社会越来越讲究高效、快节奏,但是并不以代表我们不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与慢生活。
<<<返回目录
春节对中国人的意义
年,岁,载,都是指一年的意思,也就是岁名。这几个岁名之间的区别,在于不同时代的不同叫法,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元旦,春分,岁节,年节,在历史上,也曾经是指同一天。
中国人认为,人只是天地的一部分。天人同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这些思想,都是基于“人是天地的一部分”这个事实而建立起来的。一个人应该怎么生活,中国人认为,应该法天则地才行。
过年又是咋回事呢。因为天地这个大系统,地球绕着太阳运行了一周,接下来,就要开始运行下一圈了。为什么要说万象更新,一元复始,辞旧迎新呢,因为旧的一周运行结束了,新的一周运行即将开始。人要法天则地,那么就要跟着天地运动的节律一起,结束旧的周期,开始新的周期。天要换新天,人也要顺应天道换新颜。
四时,就是天地的阴阳。春是少阳,夏是老阳,秋是少阴,冬是老阴。少阳,主生。所以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棵树,一年能长多粗,取决于春天的生发。一个人,一年中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取决于春天所生之志。在天地这个大系统里面,人作为它的一部分,跟一棵树本质上差不多。
人如果逆了四时的阴阳,就会诸事不顺。如果顺应了四时的阴阳,则会大吉大利。人合天地之阴阳,便能蓄养一身的正气,正气足,那么在春天的时候,志向就会勃发,一年下来,才能有大成就。所谓的运气,并不是指概率,而是天地这个大系统宏观的阴阳变化。它不是一种随机或然性的东西,它是一种确然的规律。一个人只要法天则地,合于阴阳术数,好运气,只是理所当然的结果。倒霉的事,也都会离自己很远。
好运气,吉利,亨通,趋福避祸,都不是靠乞求而来的,也不是靠蒙来的。一个正气足的人,福利多,是可能性比较大的。一个正气不足的人,祸端多,则是可能性比较大的。这就是我们文化的特点,因为地球绕着太阳转,这个天文和历法的事实,亘古不变,那么从这个确定性的基础出发,后面很多事,也是可以推知出确定性结果的。
我们的文化,是从天文和历法这个亘古不变的确定性事实出发,用来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其他文化,则不然,他们是从生活出发,去寻找确定性。那么必然的,他们就要从无锚无绪的生活中,推导出来一个假设的神,来作为他们文化的锚定,所以他们的节日,都是和神有关,而不是和天地运动的节律相关联。
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对怪力乱神的东西毫无兴趣,因为我们的第一步,就是站了确定性之上开始出发的。我们有天,不需要再自己给自己发明一堆拟人的神。只有天厌之人,丧失了天地这个确定性的人,才需要一个想象中的神把自己从无锚的纷乱中打捞出来。
过年,从文化层面上来说,是两重意义。一方面是为了敬天事天,一方面是为了治人治事。这里面,又有很多的民俗,比如放鞭炮,比如贴春联,很久以前,还要点红灯笼和红蜡烛,全是大红的颜色,红色为阳,这都是为了升振天地阳气用的。因为这时候,阳气刚萌发,还很弱,人为的提振一下,就可以起到扶阳扶正的效果。
至于过年是为了赶跑年兽一说,那个是民间杜撰的民俗小故事,并不是过年的真正内涵所在。认真的说,只是一种无稽之谈。
旧的一个周期结束了,如果过去的这个周期,生活不顺利,那么希望下一个周期,生活会变得更美好一些。如果上一个周期,生活的很顺利,那么希望下一个周期,生活可以变得更上一层楼。这才是中国人过年,最大的意义。它代表着希望和梦想。当然,更代表着家庭的和睦与圆满。
人们常说,天人合一境界多么高,好像常人难以企及。其实,在中国的文化里面,处处都是天人合一的场景。比如过年就是,那一刻,地球围绕太阳转,掀起了新的一章,人们守岁,就是为了在天地相交,新的一个天地大周期刚开始的时候,以自己一身的阴阳,与天地之阴阳,相合相交。这就是守岁的意义:天人相接。
从过年这个事出发,几乎可以把我们这个民族文化里面,最根基的东西,都刨根问底出来。有的人,尽管每年都在过年,可不一定知道为什么要过年,即便他不知道为什么过年,他只要过年了,那么他一样可以应合天地之正气。处在这样的文化里,几千年的传统下来,很多事情,都是深入骨髓的了。
<<<返回目录
春节各地的习俗有哪些
1、上海
除夕到子夜时,有一些人会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撞“头钟”。玉佛寺一般都是烧头香的地方,龙华寺是撞头钟的地方。上海人习惯大年初一早晨第一顿饭一定要吃汤圆,意味新年圆圆满满,而且要有汤水,寓意有财有势。
2、广东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3、东北三省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广陈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
<<<返回目录
篇8:《中国春节之于中国人,是头等重要的节日》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中国春节之于中国人,是头等重要的节日》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中国春节之于中国人,是头等重要的节日。无论富有还是贫穷,人们总是早早地准备春节的到来,在外的人在除夕总要千方百计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
节日无论今古,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功能,就是调节民众生活。由于古今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古今节日形态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古今节日都注意节日在一年中的适度分布,如一、三、五、七、九月的节日排列,以适应个人与社会的需要,但节期选择的观念古今有着根本的区别。古代社会以农耕为主,人们靠天吃饭,人们注意自然时序与人文节序的对应,节日是人们划分时间段落的特定标志,人们依据它安排自己的生产与生活。现代节日以现代社会文化体系为基础,在节期选择上已很少或不再考虑自然物候变化,是一种纯粹的社会选择。现在,即使是传统节日,人们也只是继承了它的形式以及它与当代社会能够适应的内容。
古今节日也注重人们的身心调节。但传统节日主要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希望通过各种节日庆典与仪式取得与自然的沟通。因为在传统观念中,自然属特定神灵的支配,人们生产是否丰收,身体是否康健,事业是否发达,子嗣是否兴旺,都仰靠神灵的荫庇。中国传统节日从其起源看几乎都与神灵信仰有关,如元日驱山臊恶鬼、五月五祭水神等,神灵信仰成为传统节俗的中心项目。人们通过传统节俗活动密切了人神之间的联系,获得一种身心的放松和精神自足。
而现代,人们面对的是社会,人们需要调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现代节日的主题是以公共活动的方式,实现人们之间的情感沟通。通过节日这个人们共享的文化“平台”,密切社区成员乃至民族成员的联系,并展示民众的生命活力。很多节日还保留了传统形式,但其民俗内容已演化为一般娱乐性质,娱乐是当代节日的主导原则。如壮族的三月三,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都成为欢乐的群众集会。
古今节日还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在传统社会中,节日不仅是民众生活时段切分转换的标志,而且总表现为一种新旧的沟通与过渡,节日是一道道隐形的关口,过节与“度厄”成为节日形态的一体两面。诸多节俗都是为了在关键时日给人们以精神的抚慰与生理的放松,祈求顺利过关与争取未来的幸运。节日在民众生活中是文化传统、地方知识与道德精神的凝聚,民众社会的稳固,得力于民俗节日的周期性调节。
而现代,虽然还没有一种生活样式能取代节日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但节日与生活实践没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人们往往没有了传统社会中所具有的那样浓烈的情感。现在年节,在城市中,临近除夕才放三、五天假,除了比平时的购物热情稍高些外,人们很难有兴奋的感觉。
节日文化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我们在建构新的节日形态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它与当代社会的适应与协调,而且也应对传统节日文化资源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资源,利用有效的传统形式,赋予它新的意义。以公共娱乐项目为中心,给在现实生活中日益隔离的社会成员以平等交流的机会,让人们在情感交流中获得一种生命意识的体验。正如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所指出那样:“把传统民间节日活动中那些确实带有生活情趣的一些活动,认真加以挑选和运用。这样做,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新文化,也将使这种新文化确实地具有较多的民族色彩和感情。”
1.下列对古今节日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社会以农耕为主,人们靠天吃饭,传统节日与自然时序对应,有利于安排生产与生活。
B.在古代社会,神灵支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人们希望通过节俗活动密切人神之间的联系,获得一种身心的放松和精神自足。
C.传统社会中,除了有助于生活时段切分外,诸多的节俗,都是为了在关键时日给 人们以精神抚慰和生理放松的。
D. 由于节日已与生活实践没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现在社会尤其是城市中,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感情已经有所淡漠。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今文化节期选择的观念不同:古代节期考虑自然物候变化,现代节期考虑适应社会需要。
B.古今的节日在民众生活中皆是文化传统、地方知识与道德精神的凝聚,民众社会的稳固,得力于民俗节日的周期性调节。
C.古代节俗活动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节日活动是调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古今文化节俗的作用(或“身心调节的内容”)不同。
D.作者认为,挑选和运用传统民间节日活动中与当代社会适应与协调的确实带有生活情趣的一些活动是在现代社会发挥传统节日的文化功能有效的手段。
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现代节日是以现代社会为基础的,是一种纯粹的社会选择,它们继承了传统节日的形式以及它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内容。
B.传统的观念中,神灵支配着自然,庇佑人们生产丰收、身体健康、事业发达、子嗣兴旺。
C.现代节日以公共活动的方式开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人们希望通过节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们之间的情感沟通。
D. 社会进步了,人们更加文明理性,人们一般不再有传统社会中所具有的浓烈情感,但目前也还没有一种生活样式能取代节日所具有的文化意义。
参考答案:
1.(3分)B(“古代社会,神灵支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与原文不符;应为“在传统观念中”,即影响人们的观念,信仰。)
2.(3分) B(断章取义,范围扩大。应有“在传统社会中”,即不包括现代社会的这一前提条件。)
3.(3分) A(偷换概念。“现代社会”应为“现代社会文化体系”,“现代节日”应为“现代节日的节期选择”,“继承……”的应是“传统节日”。)
★ 为中国人喝彩作文
★ 如此父爱
★ 对朋友春节祝福语
★ 春节对联带横批
为什么春节对中国人如此重要(共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