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新三万民情日记,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新三万民情日记,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新三万民情日记
在参加三万活动走访的8户农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一户四口残疾人家。户主叫王学兵,是一个聋子,老伴是个哑吧,生有一儿一女,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当我们在村干部的引导,登上数十级高低不平的山阶时,来到了王学兵的家。 这是一座面积不大破烂不堪的土坏房。一个清瘦的穿着破旧的衣服蹲在门边的老大妈,斜眼看着我们。村干部走上前去,与她比划了比划,大概是用这种方式告诉她家里来客人了。她笑咪咪地走过来,用眼神扫射着我们来的每一个人。因为无法交流,只能听村干部对家里的情况介绍。这是一个在南背村极其困难的家庭,家里种有二亩地,由于缺少棒劳力,勉强能保住口粮,家里也无任何其它现金收入。
我走进那破旧的土坏房,阴暗的房子里透出一股难闻的味道,房顶上几根梁柱看起来随时都要倒塌,墙壁四处都能看到蜘蛛网。我朝西边的房间看了一眼,里面仍着一床床肮脏的棉被,没有见面可以算床的床板,没有一样能够入眼的物品。
走出阴暗的小屋,我的内心十分沉重,与屋外明媚的阳光形成强烈的反差。在离我们生活城市不远的小山村,还有生活如此贫困的农民。能够吃好饭,穿暖衣、住间房大概就是他们的最高标准了。与我们同去的80后的记者也一直也我交流着他同样的感受,第一次与如此贫苦的农民近距离接触,心灵是一种震憾!
我们把慰问金交到了哑吧大妈的手中。她笑嘻嘻的打开信封,把漂亮的人民币拿出来看着,不停的笑,不停的笑,笑着看着我们每一个人。那笑容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也同她一起笑起来。当我们离开她的家时,她仍然笑着与我们招手,那眼神久久都不离开我们的身影。当我们走出十米开外的地方,我回头看了她一眼,她依然笑着与我道别,我感觉那是对我们再次造访的期盼,那是一份农民对党的关怀的期盼!
篇2:新三万民情日记
4月19日,阳光灿烂,春风浮面。早上八点半,机关全体干部在办公楼下集合,集中乘车前往南漳县城关镇南背村农户家中进行走访。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目的地——南漳县城关镇南背村居委会,老远就看到村支书在大门口热情的迎接我们。经过分组,村干部的引导,我们开始了一天走访8户农家的工作。
距离村委会不远的地方,我们首先来到了第一户林贵翠的家。家中只见到两个人。林贵翠,一个满脸风霜不到50岁的妇女和她一岁三个月熟睡在摇篮里的小孙子。当村支书记介绍我们一行的来意后,她激动的不知道说什么好,面带农村妇女特有的腼腆,一个劲地说不会说,感谢大家了。
据村支书的介绍,她一家七口人,两个儿子在落户于南背村的华新水泥厂工作,一个媳妇在外打工,家里种有三亩地,由于都是冷浸田,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粮食基本是自给自足。当问及对国家种粮补贴的政策感觉如何时,她说国家的政策一年比一年好,三亩地去年补了400多元,钱都打在卡上了,很明白。当问及她最操心的事时,她说现在什么都好,就是家里的房子一直没把土地证办下来。我们仔细了解了情况,由于涨水,泄洪搬迁时,在现居住地建了新房,当时由于住房规划没到位,久拖至今未把土地证办下来。当我们表示会积极帮助她反应问题,帮助办理土地证时,她哽咽了,激动地流下了泪水。她说, 我在这里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你们就像我的亲人一样。
走出林贵翠的家,我的耳边还回荡着那个农村妇女的哽咽声。在我们眼里多么小的一件事,在农民的心中是多大的事情。她的哽咽声,是对我们走进农户的的情感认可,也是我们身上担负的责任。
篇3:新三万民情日记
20xx年12月,新一轮“三万”活动开始了,此次活动重点是为每一个村民小组挖一口当家堰塘。12月份,农业局局长王德凤先后3次带领局党委、局三万工作组一行人到村宣传政策、征求群众意见,并亲临堰塘现场,实地研究堰塘整治方案。元月9日,天空有些阴沉,临近春节,也是各家各户开始准备年货的时候。这一次,我们又来到了当初陈三芹带我们去的那口堰塘。这口堰塘的故事还得从第一次“三万”活动说起。
20xx年3月,全省组织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如万户”活动。市农业局的联点村是位于聂家河镇的白家淌村,一个偏远的山区小村,从市区开车到村里要50分钟。市农业局发动全局干部职工走遍了白家淌村每一个村民小组,走进了每一家农户。3月28日,我来到了三组村民胡心兵的家里,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陈三芹热情的接待了我们,说到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缺水。旁边的农户张继兰与陈三芹是妯娌,听村干部说“三万”工作组来了,连忙向我们说起山区缺水的困难。我们在她们的带领下来到了她们饮水的堰塘。只见陡峭山壁下由于雨水常年冲刷而形成的4米 的大坑,塘底未见任何水的迹象。陈三芹告诉我们,这口堰塘为周围10几户提供饮水,近几年,这堰塘底子漏水,夏天还好,一有雨水来,村民就赶紧把水接到自家的水窖里。可是到了冬天就完全没水,养猪要水,人也要喝水,眼看着这漏水的堰塘,真是没一点办法。我们把群众的意见一一记在本子上,这样的困难又何止是陈三芹、张继兰几家的困难。面对这些缺水的群众,我们的心情沉重,自小见惯了水,用惯了自来水,从来不觉得水是如此稀缺的资源。我们开始意识到这样的状况在很多山区农村是普遍常见的,而这样的状况也已经困扰了很多先辈。
如今,第二次“三万”活动正在全省上下如火如荼的开展。在堰塘整治现场,10多个村民正在整治当家堰塘。这次,陈三芹两口子都加入到了挖堰塘的劳动中,男的平时跑运输,将整治堰塘所用的沙石、水泥运回来。跑完运输就和村民一起整堰塘。女的成天都在这里忙活着,一个女人家的,也不示弱,挑起石头来来稳稳扎扎。78岁的老太婆尤青秀更是不服输地抡起大锤朝大石块砸开来,同样78岁高龄的老大爷张光华在一旁捡起碎石头,一一堆到簸箕里。张大爷指向塘中间说,塘底多是上百斤的大石头,砸碎了才能挑出塘底。我们看到陈三芹与张继兰妯娌也在人群中,挑着装满石头的簸箕往塘外运。
在堤坝上,早有人在拿着挑上来的碎石头,摆放得整整齐齐。村民开玩笑说,别人的塘泥堆肥料,我们的“塘泥”砌堤坝;别人是在挖堰塘,而我们完全是用大锤敲。山里头有山里头的搞法。
这口堰塘年底前能全部完工,三组十几户村民可以过一个实实在在的年了,等来年开春雨水,这满满的一塘水就是三组村民满满的希望。陈三芹早就想好了,有了堰塘蓄积的水,她就能扩大养猪的规模了。看着她和村民们热情的劲头,我们也看到了来年收获的希望。
篇4:“三万”活动民情日记
民情日记一:一个农村大妈的哽咽
4月19日,阳光灿烂,春风浮面。早上八点半,机关全体干部在办公楼下集合,集中乘车前往南漳县城关镇南背村农户家中进行走访。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目的地——南漳县城关镇南背村居委会,老远就看到村支书在大门口热情的迎接我们。经过分组,村干部的引导,我们开始了一天走访8户农家的工作。
距离村委会不远的地方,我们首先来到了第一户林贵翠的家。家中只见到两个人。林贵翠,一个满脸风霜不到50岁的妇女和她一岁三个月熟睡在摇篮里的小孙子。当村支书记介绍我们一行的来意后,她激动的不知道说什么好,面带农村妇女特有的腼腆,一个劲地说不会说,感谢大家了。
据村支书的介绍,她一家七口人,两个儿子在落户于南背村的华新水泥厂工作,一个媳妇在外打工,家里种有三亩地,由于都是冷浸田,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粮食基本是自给自足。当问及对国家种粮补贴的政策感觉如何时,她说国家的政策一年比一年好,三亩地去年补了400多元,钱都打在卡上了,很明白。当问及她最操心的事时,她说现在什么都好,就是家里的房子一直没把土地证办下来。我们仔细了解了情况,由于xx年涨水,泄洪搬迁时,在现居住地建了新房,当时由于住房规划没到位,久拖至今未把土地证办下来。当我们表示会积极帮助她反应问题,帮助办理土地证时,她哽咽了,激动地流下了泪水。她说, 我在这里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你们就像我的亲人一样。
走出林贵翠的家,我的耳边还回荡着那个农村妇女的哽咽声。在我们眼里多么小的一件事,在农民的心中是多大的事情。她的哽咽声,是对我们走进农户的的情感认可,也是我们身上担负的责任。
民情日记二:一个哑吧大妈的笑
在参加三万活动走访的8户农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一户四口残疾人家。户主叫王学兵,是一个聋子,老伴是个哑吧,生有一儿一女,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当我们在村干部的引导,登上数十级高低不平的山阶时,来到了王学兵的家。 这是一座面积不大破烂不堪的土坏房。一个清瘦的穿着破旧的衣服蹲在门边的老大妈,斜眼看着我们。村干部走上前去,与她比划了比划,大概是用这种方式告诉她家里来客人了。她笑咪咪地走过来,用眼神扫射着我们来的每一个人。因为无法交流,只能听村干部对家里的情况介绍。这是一个在南背村极其困难的家庭,家里种有二亩地,由于缺少棒劳力,勉强能保住口粮,家里也无任何其它现金收入。
我走进那破旧的土坏房,阴暗的房子里透出一股难闻的味道,房顶上几根梁柱看起来随时都要倒塌,墙壁四处都能看到蜘蛛网。我朝西边的房间看了一眼,里面仍着一床床肮脏的棉被,没有见面可以算床的床板,没有一样能够入眼的物品。
走出阴暗的小屋,我的内心十分沉重,与屋外明媚的阳光形成强烈的反差。在离我们生活城市不远的小山村,还有生活如此贫困的农民。能够吃好饭,穿暖衣、住间房大概就是他们的最高标准了。与我们同去的80后的记者也一直也我交流着他同样的感受,第一次与如此贫苦的农民近距离接触,心灵是一种震憾!
我们把慰问金交到了哑吧大妈的手中。她笑嘻嘻的打开信封,把漂亮的人民币拿出来看着,不停的笑,不停的笑,笑着看着我们每一个人。那笑容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也同她一起笑起来。当我们离开她的家时,她仍然笑着与我们招手,那眼神久久都不离开我们的身影。当我们走出十米开外的地方,我回头看了她一眼,她依然笑着与我道别,我感觉那是对我们再次造访的期盼,那是一份农民对党的关怀的期盼!
篇5:三万工作组民情日记
三万工作组民情日记
三万工作组民情日记12月16日 星期五 晴
黄松墩人的“三万”塘
陈贵矿业集团驻**村“三万”工作组 陈军盘
初冬的黄松墩湾,天蓝地阔,远山一片枯黄。湾子门前的口塘工地上,机器轰鸣、人声鼎沸,一片繁忙景象。“挖塘堰、强基础、惠民生”等条幅格外醒目。
12月16日清早天刚蒙蒙亮,我们陈贵矿业集团“三万”工作组、**村委会一行人,在已被挖开的门口塘底部,或卷着裤腿开挖着塘泥,或挽着袖管挑着泥,或抬着石头……
镇里机关干部下乡帮村民挖门口塘,吸引了远近村民来看“稀奇”。寒风中,村民们热闹地指点着、议论着。
黄松墩湾原有4口门口塘,是该湾200多人的生活、农田灌溉水源。但由于年久失修,塘底淤积严重,库容逐年减小,基本已丧失水源涵养功能,该湾村民生产生活极为不便。“今年雨水又少,不少田地就因缺水灌溉减产,妇女洗个衣服要跑几里路。”村民黄新忠介绍,“现在湾子里年轻劳力多数外出打工了,留下的都是些老人、妇女和细伢。'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我们打心底里欢迎。”
按方案,黄松墩湾将建成一个65米×20米×1.5米四周护砌并设有洗衣过河的门口塘,在门口塘的左侧将修建一个标准篮球场,并将淤塞多年的黄松墩堰清除500立方米的淤泥,()堰坝培厚加高至和门口塘坝持平。工程将增加蓄水2000立方米,将极大改善黄松墩湾生活生产用水的境况。
初冬的黄松墩门口塘工地又湿又滑,一脚踩下去雨鞋要陷进去多半,抬脚都困难。要用原始的铁锤把成吨重的巨石破碎成百余斤的小石头,再把石头抬到1.5米高的塘坝上,难度可想而知,而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我们工作组的干部说干就真干、实干。
懒懒的冬日还只是探出大半个头,寒风吹着彩旗呼啦啦地响。由于戴着一副近视眼镜,我还是看不清楚脚下的情况,抬着沉重的石头一边注意着脚下一边招呼着身边的同志注意安全。踉踉跄跄走过几十米的距离把石头抬上塘坝后,我又招呼着砌匠师傅也要注意安全,并嘱咐他们一定要把砂浆的配比搞准,一定要确保工程的质量,为黄松墩人修一口高标准的“三万”幸福塘。
汗水浸透了所有人的衣裳,沿头发尖往下直滴,在初冬早晨的寒风下晶莹剔透。有的同志双手被寒风“割”出一道道血口,有的手指被磨出了血泡,肩头被扁担磨破,但他们用纸巾包着,仍在抬着石头!“这些工作组的干部真干啊!”今年61岁的村民黄朝文激动地说,这些干部来帮我们修门口塘,我们再也不能靠等和要,我们也要自己动手挖塘,不然会有愧于子孙的。
在热烈气氛的感染下,几十名村民自发加入到了挖塘行列。已经带着儿孙干了几天的黄朝国老人望着自发而来的村民欣慰地笑了。老人说,累是累点,但挖门口塘是为子孙后代安居乐业的大好事,累一点也是值得的。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幕干群和谐劳动场景,感染了周围所有的.村民。
应该说,挖塘堰清淤,现代机械早可以取代人工。机关干部有必要还去肩挑背扛?这个问题一直以来缠绕在我的脑海里,如何借这次实践机会为“三万”活动更好地开展做一点有用的探索呢?
这次矿业集团机关干部参加塘堰整治、渠道清淤劳动,是响应省委决定在元月至3月开展以“挖塘堰、强基础、惠民生”为主题的“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的部署。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年轻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过去靠义务和强制手段推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做法已不合时宜,但如何调动各方积极性,将国家有限的财力与当地民力因地制宜组合,发挥出最大效益?此次深入黄松墩挖门口塘实践一线,就是一次进一步探索农村塘堰建设、管护新机制及管理模式,为深入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提供经验和探索的一个平台。
让干部到农村一线参加劳动,也有利于增进干群彼此间亲密联系。我想,干部真心为民清挖塘堰,就是在向全体党员干部发出动员号召,进一步转变我们工作作风。号召同志们走出机关,下到基层、“沉”到基层,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为农民服务的农村事业中来。同时也在传递这样信息:只要干部真情为民,群众就会从心底拥护、支持我们。黄松墩群众黄朝国祖孙三代自发加入挖门口塘行动,不就是最好的诠释吗?
篇6:“三万”活动民情日记精选
3月10日工作组一行五人来到了景阳镇,镇里给我们配备了相应的镇干部一同与我们工作。当天下午我们就到了村,分别同四个村的村支两委交谈了解、安排了下段工作后,我感到四个村的自然状况还是五花寨村最差,虽说该村距新镇最近,有一定的地理区位优势,但其西北角邻近河沿,土地贫瘠,坡度较大,搬迁户较多,不通村组公路的户数也多,完全没有村级经费来源,村委会连个办公场所都没有,我们助资他们修建的村委会尚未完工,现在的办公场所还租在民房里,连续几年的租费都是我们代付的。于是我决定把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了五花寨村,拟对其全面调查,同时兼顾其它三个村的“三万”工作。
我带着小王走访的第一家是一个有三胞胎的家庭。三胞胎的家虽邻着“天二”公路的路边,却是同周边比较最差的房子:水泥结构的一层楼,内外都没有粉刷,三个大开间连大门都没有,料峭的穿堂春风从后吹到前。
村支书老向领着我和小王俩一走进场坝,年轻的女主人就从没有大门的堂屋里迎了出来。看得出来女主人既能干又热情,坐在她家的堂屋里我们便聊了起来。
言谈中她告诉我们:“还是党的政策好,六年前生下三胞胎一男两女,每个才两斤多,在县医院的保温箱里放了两个多月才领回来喂养,当时想都没有想还能喂活,在政府的关怀下,乡邻的帮助下总算度过了难关。而今三个孩子都上了镇里的幼儿园,幼儿园又免去了一个孩子的学费,三个孩子都生活得好好的。”
闲聊中我环顾了她们家,家中的陈设很简陋,除了一台25寸的电视机,几乎再无值钱东西,但储存的粮食和腊肉还是不少,不禁我思索着一个问题:农村、农民基本生话满足后,要整体致富奔小康还真是“十二五期间”的重大课题!
在农村一下子要抚养三个孩子真是不容易,仅吃穿用度的日常开支就让人够受的,她说“如今党的政策好,丈夫在外打工每月可挣个一二千元,村里给孩子们评了三类低保,我也当上了村里的计生专干,工作也安心尽职的,去年入了党,没有党的照顾我们也就只有讨米了,入党我是感党恩,好好的为大家做点事,把党的恩泽给更多的人。”她那朴实的话语无不透着一种纯朴的真情。
交谈中,三个孩子也放学回家了,看着这三个活蹦乱跳的小家伙,我不禁想到应该为这几个即将上学的幸运儿童做点什么好呢?于是我问他们最想要的是什么,他们齐声告诉我“我们要书包!”
多么单纯的要求!我拨通了对口支援的单位第一支部书记的电话,讲了这个情况,告知了孩子们的要求,对方满口应承下来。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带着一种单纯和纯朴入党的人也恐怕不多了,今天我又听到了真切的声音,“没有党的照顾我们也就只有讨米了,入党我是感党恩,好好的为大家做点事,把党的恩泽给更多的人。”久久的在我耳边回荡……。
★ 民情日记
★ 乡镇民情日记
★ 民情日记心得体会
★ 民情日记读后感
★ 扶贫帮困民情日记
★ 困难群众民情日记
★ 600字民情日记
★ 优秀民情日记两篇
新三万民情日记(锦集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