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bird”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容斋四笔·卷九·洪迈》原文及翻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容斋四笔·卷九·洪迈》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 目录
篇1:《容斋四笔·卷九·洪迈》原文及翻译
《容斋四笔·卷九·洪迈》原文及翻译
沈庆之曹景宗诗
【原文】
宋孝武尝令群臣赋诗,沈庆之手不知书,每恨眼不识字,上逼令作诗,庆之曰:“臣不知书,请口授师伯。”上即令颜师伯执笔,庆之口授之曰:“微生遇多幸,得逢时运昌。朽老筋力尽,徒步还南冈。辞荣此圣世,何愧张子房①?”上甚悦,众坐并称其辞意之美。
梁曹景宗破魏军还,振旅凯入,武帝宴饮联句,令沈约赋韵,景宗不得韵,意色不平,启求赋诗,帝曰:“卿伎能甚多,人才英拔,何必止在一诗!”景宗已醉,求作不已。时韵已尽,唯余竞、病二字,景宗便操笔,其辞曰:“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帝叹不已,约及朝贤,惊嗟竟日②。
予谓沈、曹二公,未必能办此,疑好事者为之,然正可为一佳对,曰:“辞荣圣世,何愧子房?借问路人,何如去病?”若全用后两句,亦自的切③。
【注释】
①张子房:即张良,字子房。
②竟日:一整天。
③的切:自然真切。
【译文】
一天,南朝宋孝武帝令群臣赋诗。沈庆之自己不会写字,也不认字,看到孝武帝也要他做诗,不免有些焦急。无奈,只好奏明圣上说:“臣自幼不会写字,请允许我口述,让颜师伯记录下来。”孝武帝接受了他的请求,就命颜师伯执笔记录。沈庆之思索之后说道:“微生遇多幸,得逢时运昌。朽老筋力尽,徒步还南冈。辞荣此圣世,何愧张子房?”孝武帝听了,十分高兴。在坐的文武大臣听罢,也都异口称赞这首诗的语言优美。
南朝梁曹景宗发兵与北魏军队作战,大获战捷,凯旋而归。梁武帝特设盛宴祝贺,并命文武群臣赋诗对句助兴。先让沈约提出赋诗时所用的韵,赋诗的人必须按照自己的韵去作诗。曹景宗没有得到分给他的.韵字,不能赋诗,心中很不高兴。于是,就请求武帝允许他赋诗。武帝见此情景,就劝他说:“爱卿武艺超人,人才英俊,何必为一首诗而计较呢?”这时候,曹景宗正在兴头上,饮酒已有醉意,连声请求武帝允许他赋诗。原先拟定的韵字,只剩竞、病二个字了。景宗听后,立即操笔疾书诗一首。诗中说:“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武帝看后,惊叹不已,赞不绝口。沈约及参与赋诗的文武大臣亦为此赞叹一整天。
在我看来,沈庆之、曹景宗二人,未必真能作出这样令人叹服的好诗,疑为那些多事的人所杜撰。然而,这两首诗正好可以合成为这样一篇佳对:“辞荣圣世,何愧子房?借问路人,何如去病?”若全用后两句,亦非常恰当真切。
篇2:《容斋四笔·卷八·洪迈》原文及翻译
《容斋四笔·卷八·洪迈》原文及翻译
【原文】
得意失意诗
旧传有诗四句夸世人得意者云:“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好事者续以失意四句曰:“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①,下第举人心②。”此二诗,可喜可悲之状极矣。
【注释】
①失恩宫女面:失宠的宫女愁容满面。
②下第举人心:落第的举人心中酸楚。
【译文】
过去社会上流传一首诗,四句,称道人的得意,说:“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有些多事的人,又仿照这首诗,续得四句,描写人的失意,说:“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下第举人心。”这两首诗,将人得意时的喜悦,失意时的悲伤,描绘得淋漓尽致。
【原文】
茸附治疽漏
时康祖病心痔二十年,用《圣惠方》治腰痛者鹿茸、附子服之,月余而愈,《夷坚己志》书其事。予每与医言,辄云:“痈疽①之发,蕴热之极也,乌有翻②使热药之理?”福州医郭晋卿云:“脉陷则害漏,陷者冷也,若气血温暖则漏自止,正用得茸、附。”按《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陷脉为痿,留连肉腠。”注云:“陷脉谓寒气陷缺其脉也,积寒留舍③,经血稽凝④,久淤内攻,结于肉理,故发为疡瘘,肉腠⑤相连。”此说可谓明白,故复记于此,庶几或有助于疡医云。
【注释】
①痈疽:毒疮,是一种化脓性皮炎。
②乌有:怎么有。翻:反而。
③积寒留舍:寒气积聚。
④经血稽凝:经脉血液停滞不通。
⑤腠:肌肤上的纹理。
【译文】
时康祖患心痔病已二十年了。他使用《圣惠方》里治腰痛病所用的鹿茸、附子,连续服用一个多月就痊愈了。我在《夷坚己志》里曾记述这件事。我每次与医生们交谈,常常说:“恶性脓疮病的发作,是人体内蕴热达到了极点,怎么还会有使用热药治疗的道理?”福州一位医生叫郭晋卿的曾说:“脉陷则害漏病,陷是冷的意思。如果一个人的气血温暖,则漏自然就会停止,所患漏病也就痊愈,这正好得使用热药鹿茸和附子。”按《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述称:“陷脉为痿,留连肉腠。”在这一条后面加注说:“陷脉是寒气陷缺其脉,久而久之,寒气聚积,经脉血液停滞不通,日子长了,就在体内淤积,结成疙瘩,因而形成溃烂病变,分泌物由瘘管向外流出,使得肌肤上的纹理相连。”此说清楚明白,故复记于此,或许有助于疡医对溃疡病的医治。
【原文】
华元入楚师
《左传》,楚庄王围宋,宋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①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②告。”子反惧,与之盟,而退三十里。杜注曰:“兵法,因其乡人而用之,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之姓名,因而利道之。华元盖用此术,得以自通。”予按前三年晋、楚邲之战,随武子称楚之善曰:“军行,右辕③,左追蓐④,前茅虑无⑤,中权后劲⑥,军政不戒而备。”大抵言其备豫⑦之固。今使敌人能入上将之幕而登其床,则刺客奸人,何施不得?虽至于王所可也,岂所谓军制乎?疑不然也。《公羊传》云:“楚使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⑧而出见之。”其说,比《左氏》为有理。
【注释】
①子反:即司马子反,楚国大将。
②病:困难。
③右辕:右军跟随主将的车辕。
④左追蓐:左军打草作为歇息的`准备。
华元卫宋⑤前茅虑无:前锋部队旌旗为路以防意外。
⑥中权:中军谋划。后劲:后面以精兵做后盾。
⑦豫:防守。
⑧堙:构筑的土堆工事。
【译文】
《左传》记载:楚庄王派兵进攻宋国。宋国遭到突然袭击,急忙派华元连夜潜入楚营,登上楚将司马子反的床,叫他起来,说:“我国国君派我来把困难告诉你。”司马子反害怕了,就与宋国签订了盟约,下令楚军撤围,退兵三十里。杜预在这里作注说:“兵法上说,选将用人在选用其乡人时,一定要先知道守将的侍从左右谒者、守门人的姓名,以便因势利导。华元巧妙地使用了这一方法,因而取得了成功。”按在此前三年,晋、楚两国的军队在邲(今河南荥阳北)会战。随武子称赞楚国治军有方:“军队出行,右军跟着主将的车辕,左军打草作为歇息的准备,前军以旌旗为路以防意外,中军斟酌谋划,后军以精兵作为后盾。军中的政教不必等待命令而完备。”这则记述,大致是说军队出动要严密防备。现在让敌人进入上将军的行营帐篷并登上上将军的床,那么使用刺客、间谍,又有什么做不到的呢?虽然来到王所是可以的,这难道是军中的制度吗?我怀疑情况不是这样。《公羊传》里记述这件事时说:“楚国让司马子反乘构筑的土堆工事而窥视宋城。宋国华元亦乘构筑的土堆工事而前往楚营见到司马子反。”在我看来,后面这一种说法,与《左传》所述相比,更为合乎情理。
篇3:容斋三笔·卷四·洪迈原文和翻译
容斋三笔·卷四·洪迈原文和翻译
【原文】
赵为秦所围,使平原君求救于楚,楚王未肯定从①。毛遂曰:“白起,小竖子②耳!兴师以与楚战,举鄢、郢,烧夷陵,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也③。”是时,起已数立大功,且胜于长平矣。人告韩信反,汉祖以问诸将,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④!”帝默然。唯陈平以为兵不如楚精,诸将用兵不能及信。英布反,书闻⑤,上召诸将问计,又曰:“发兵击之,坑竖子耳!”夫白起、信、布之为人,才能不可掩,以此三人为竖子,是天下无复有壮士也。毛遂之言,只欲激怒楚王,使之知合纵之利害,故不得不以起为懦夫。至如高帝诸将,不过周勃、樊哙之俦。韩信因执而归,栖栖然处长安为列侯,盖一匹夫也,而哙喜其过己,趋拜送迎,言称臣,况于据有全楚万乘之地,事力强弱,安可同日而语!英布固尝言:“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则竖子之对,可谓勇而无谋,殆与张仪诋苏秦为反覆之人相似。高帝默然,顾深知其非⑥也。至于陈平,则不然矣。若乃韩信谓魏将柏直为竖子,则诚然。柏直庸庸无所知名,汉王亦称其口尚乳臭,直一竖子也。阮籍登广武,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盖叹是时⑦无英雄如昔人者。俗士不达,以为籍讥汉祖,虽李太白亦有是言,失之矣。
【注释】
①未肯定从:没有确定是不是要出兵。
②竖子:小子,家伙,表示对人非常不屑。
③此百世之怨:这是百世都难化解的仇怨。
④亟发兵坑竖子:赶紧发兵攻打他,活埋这个家伙。
⑤书闻:文书交与高祖知道。
⑥顾深知其非:因为深知这种说法并不确切。
⑦是时:当时。
【译文】
战国时赵国被秦国包围,赵国国王派平原君赵胜向楚国求救,楚王确定不下来出兵与否。
平原君的食客毛遂说:“秦将白起,臭小子而已!曾发兵与楚作战,攻取了楚国的鄢(今河南鄢陵)、首都郢(今湖北江陵)两城,在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东),焚烧了楚国先王墓,侮辱您的先王,这是百世难解的宿怨。”这时候,白起已多次立下战功,而且在与赵国的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之战中已大获全胜。有人告发韩信谋反,汉高祖刘邦就此事向各位将领询问解决办法,都说:“急速发兵活埋这个臭小子!”高祖默默无语。只有陈平认为汉朝军队没有楚军精干,各位将领用兵的本领赶不上韩信。英布谋反,文书传递给汉高祖,高祖召见各位将领询问计策,将领们又回答说:“发兵攻打他,活埋这个臭小子!”白起、韩信、英布三位将领,才能决不可掩盖,把这三个人当做臭小子,这天下就再也没有壮士了。毛遂的`话,只是想激怒楚王,让他明白合纵抗秦的好处,所以不得不把白起当做懦夫。至于像汉高祖的各位将领,都不过是周勃、樊哙一类的水平。当初韩信因萧何追赶而回归刘邦手下,在不安中处长安为列侯,那时他仅仅是一介匹夫,而樊哙惊喜他的才能超过自己,趋奉拜谒高送远迎,说话必称臣,更何况现在占据全楚万辆战车的地盘,其实力的强弱,今昔怎么能同日而语!英布本来就曾说过:“在各位将领中,我只害怕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现在他二人全都已经被杀死了,剩下的没有值得害怕的了。”用“臭小子”这个称呼回答问题,可算得上是有勇无谋,几乎和张仪诋毁苏秦为反复无常的小人差不多。汉高祖默然无语,是深知他们说的不对。至于陈平,则不像其他将领那样。如果是韩信称魏将柏直为臭小子,则确实是这样。柏直庸庸碌碌,没有什么知名之处,汉王也称他为口中尚含乳臭,真正的一个臭小子。三国时魏国作家阮籍登广武(在今河南荥阳)山,感叹说:“时代没有英雄,使臭小子成就功名!”这是感叹他那个时代没有产生像古代那样的英雄。世俗之士不通晓事理,以为这是阮籍讥讽汉高祖,即使李太白也有这样的说法,这话说错了。
省钱百陌
【原文】
用钱为币①,本皆足陌②。梁武帝时,以铁钱③之故,商贾浸以奸诈自破④,岭以东,八十为百,名曰“东钱”;江、郢以上,七十为百,名曰“西钱”;京师以九十为百,名曰“长钱”。大同元年,诏通用足陌,诏下而人不从,钱陌益少⑤,至于末年,遂以三十五为百。唐之盛际,纯用足钱。天祐中,以兵乱窘乏,始令以八十五为百。后唐天成,又减其五。汉乾祐中,王章为三司使,复减三。皇朝因汉制,其输官者,亦用八十,或八十五,然诸州私用,犹有随俗至于四十八钱。太平兴国二年,始诏民间缗钱⑥,定以七十七为百。自是以来,天下承用⑦,公私出⑧纳皆然,故名“省钱”。但数十年来,有所谓“头子钱”,每贯五十六,除中都及军兵俸料外,自余州县官民所当得,其出者每百才得七十一钱四分,其入⑨者每百为八十二钱四分,元无所谓七十七矣。民间所用,多寡又益不均云。
【注释】
①用钱为币:拿铜钱来做货币流通。
②足陌:即足陌钱,古代制钱每贯十足为百枚,称“足陌钱”。陌通“佰”。
③铁钱:将流通货币由铜钱改为铁钱。
④商贾浸以奸诈自破:商人便私下里行奸使诈破坏了足钱为百的规矩。
⑤钱陌益少:货币分量都不足,且越来越少。
⑥缗钱:用绳穿连成串的钱。
⑦承用:承袭沿用。
⑧出:支出。
⑨入:收入。
【译文】
用铜钱做货币流通,本来都足够100文。南朝梁武帝的时候,因铜钱改为铁钱的缘故,商贾便私下作奸行诈自行破坏了100文的规矩,在萌渚岭(今湖南江华)以东,以80文为100文,起名叫“东钱”;长江、郢(今湖北江陵)以西,以70文为100文,起名叫“西钱”;京师(今江苏南京)以90文为100文,起名叫“长钱”。梁武帝大同元年,下诏统一用足数的百文流通,但虽然下了诏书,而人们并不实行,钱陌越来越少,到了大同末年,最终以35文为一百。唐朝兴盛时期,全部通行足一百文的钱。唐哀帝天祐年间因战乱而经济困乏,国家开始允许以85文为100文。后唐天成年间又减去了其中五文(以80文为100文),五代时后汉高祖刘嵩乾祐年间,王章任三司使,又减去了三文(以77文为100文)。宋朝沿袭后汉的制度,其中输官的人,也以80或85文(为100文),然而各州私下使用,还有随当地习俗达到以48文为100文的。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开始下诏书规定民间用绳子穿的缗钱,全部以77文为百文。从这时开始,全国承袭沿用,国家和个人支出或收回都使用这个数,所以起名叫“省钱”。但几十年来,有所说的“头子钱”,每贯56文,除了首都以及军队中的士兵领军饷以外,剩余各州县的官吏和百姓应当得到的是,支出的每百文才得71。4文,收回的每百文得82。4文,本来就没有所说77文(为100文)。民间所用的数目,多少就更不均匀了。
篇4:容斋三笔·卷二·洪迈原文及其翻译
容斋三笔·卷二·洪迈原文及其翻译
汉宣帝不用儒
【原文】
汉宣帝不好儒,至云俗儒不达时宜①,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②,不知所守,何足委任。匡衡为平原文学,学者多上书荐衡经明③,当世少双,不宜在远方④。事下萧望、梁丘贺。望之奏衡经学精习⑤,说有师道,可观览⑥。宣帝不甚用儒,遣衡归故官。司马温公谓俗儒诚不可与为治,独不可求真儒而用之乎?且是古非今之说,秦始皇、李斯所禁也,何为而效之邪?既不用儒生而专委中书宦官,宏恭、石显因以擅政事,卒为后世之祸,人主心术,可不戒哉!
【注释】
①不达时宜:不通人情世故。
②使人眩于名实:使人在浮名与务实的问题上造成迷惑。
③经明:通经明世。
④远方:远离首都的偏远地区。
⑤精习:精通、熟习。
⑥可观览:值得参阅。
【译文】
汉宣帝刘询不喜欢儒学,以至于说俗儒不通达人情事理,喜欢颂古非今,使人们在虚名与务实问题上造成迷乱,不知道信守什么,怎么值得对他们委以重任呢?匡衡当时是平原(今属山东)郡的教官,学者们多上书推荐他,称其通经明世,在当世很少再有第二个,不适合留在远离首都的山东。宣帝把匡衡放到萧望之、梁丘贺手下帮助做事。萧望之上奏称匡衡对经学很精通,其学说有师道来历,值得参阅。因汉宣帝不大采用儒学,最终还是将匡衡遣回平原郡担任原来的职务去了。司马温公曾说俗儒确实不可以和他谈论治理天下,难道不可以寻求真正的儒者而任用他们吗?况且颂古非今的提法,是秦始皇、李斯对儒生的蔑称并严厉禁止的,为什么要效法秦始皇呢?既然不任用儒生而专门委任中书令宦官,所以宏恭、石显因此擅权国事,最终为汉朝后世酿成大祸。作为人之主的皇帝,在考虑治国的方针时,不应该以此为鉴戒吗?
刘项成败
【原文】
汉高帝、项羽起兵之始,相与北面共事怀王①。及入关破秦,子婴出降,诸将或言诛秦王。高帝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②,杀之不祥。”乃以属吏③。至羽则不然,既杀子婴,屠咸阳,使人致命于怀王。王使如初约,先入关者王其地④。羽乃曰:“怀王者,吾家武信君⑤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颛主约⑥?今定天下,皆将相诸君与籍力也,怀王亡功,固当分其地而王之。”于是阳⑦尊王为义帝,卒至⑧杀之。观此二事,高帝既成功,犹敬佩王之戒⑨,羽背主约,其末至于如此,成败之端,不待智者而后知也。高帝微时,尝繇⑩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大丈夫当如此矣!”至羽观始皇,则曰:“彼可取而代也。”虽史家所载,容有文饰,然其大旨,固可见云。
【注释】
①相与:一同约定。北面共事:作为臣子,一起侍奉。
②服降:归服投降。
③乃以属吏:于是将子婴当做属吏。
④王其地:统治这块地。王,统治。
⑤武信君:项羽的叔父项梁。
⑥颛主约:专断把持盟约。颛,通“专”。
⑦阳:表面上。
⑧卒至:最终。
⑨戒:告诫。
⑩繇:同“徭”,徭役。
容有文饰:或许有文字上的修饰夸张。
【译文】
汉高祖刘邦、西楚霸王项羽当初起兵的时候,曾相约面向北共同侍奉楚怀王熊心。等到刘邦进入关中(今陕西西安一带)击破了秦军,秦王子婴出来投降,将领中有人建议杀掉秦王。刘邦说:“开始怀王就教导我,做人从来要宽厚容人,并且人家已经归服投降,杀了则不吉利。”于是就把子婴当做属吏。等到项羽入关后则不是这样,他先杀了子婴以后,又屠戮咸阳城,最后才向怀王禀报受命。怀王让他遵守当初的盟约,先进入关中统治这块京畿之地。项羽却说:“楚怀王,是我的叔父武信君项梁所拥立的,没有任何攻伐之功,凭什么得以擅权专断主持盟约呢?今天天下被平定,都是靠各位将领和我项羽的力量,怀王没有功劳,本来就应该把他的地盘瓜分开来统治。”于是表面上尊怀王为义帝,最终还是杀害了他。观察分析刘邦、项羽这两件事,汉高祖已经破秦成功了,还恭敬地信守怀王的告诫,而项羽却违背盟约,后来竟发展到这种地步,成功、失败的苗头,聪明的人是不用等待最后就能看清楚的。汉高祖微贱的时候,曾经到咸阳服徭役,从远处望到秦始皇,感慨地叹息说:“大丈夫就应当这样啊!”等到项羽看见秦始皇,却说:“这个人我可以取代他。”这虽然是史家的记载,或许有文字修饰夸张,然而它的主要意思,却于此可见的。
平天冠
【原文】
祭服①之冕,自天子至于下士执事者毕②服之,特以梁数及旒③之多少为别④。俗呼为平天冠,盖指言至尊乃得用。范纯礼知开封府,中旨鞫⑤淳泽村民谋逆事。审其故⑥,乃尝入戏场观优,归涂⑦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⑧。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⑨,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按《后汉·舆服志》蔡邕注冕冠曰:“鄙人不识,谓之平天冠。”然则其名之传久矣。
【注释】
①祭服:祭祀的礼服。
②毕:全,都。
③旒: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
④别:等级区别。
⑤鞫:审讯犯人。
⑥故:事件的缘由。
⑦归涂:回家的途中。
⑧何以处:如何处置。
⑨恐辜好生之德:恐怕会损害了皇上乐于救助生命的美德。
【译文】
祭祀礼服中的冠冕,从天子到下面主持祭祀的人都戴,特别从冠梁和冠冕前后悬挂的玉串多少区别等级。通常称它为平天冠,大意是指最尊贵的人才能戴。范纯礼任开封府伊,奉旨审讯淳泽一个村民谋逆造反的事。审问事情的缘故,原来是这个村民到戏场去看倡优表演(表演的许是有关刘备的故事),回家途中看见一个工匠造水桶,他便拿起水桶戴在头上,问道:“我与刘先主刘备比怎么样?”于是就被工匠抓住了。第二天范纯礼上朝向皇上禀报审理情况,宋徽宗问怎么处理。范纯礼回答说:“愚民山村野夫什么都不懂,如果以叛逆定罪的话,恐怕有损于皇上乐于救助生命的美德,不如用木棒打他几下,足够了。”按《后汉书·舆服志》蔡邕注冕冠道:“鄙人不认识,称它做平天冠。”可见平天冠的名字流传很久了。
篇5:容斋四笔 卷十二
容斋四笔 卷十二
【原文】
英明之君,见其子有材者,必爱而称之。汉高祖谓赵王如意类己,欲以易孝惠①,以大臣谏而止。宣帝以淮阳王钦壮大,好经书、法律,聪达有材,数嗟叹曰:“真我子也!”常有意欲立为嗣,而用太子起于微细②,且早失母,故弗忍。唐太宗以吴王恪英果类我,欲以代雉奴③。其后如意为吕母所戕,恪为长孙无忌所害,钦陷张博之事,殆于不免。此三王行事④无由表见。然孝惠之仁弱,几遭吕氏之覆宗;孝元之优柔不断,权移于阍寺⑤,汉业遂衰;高宗之庸懦,受制凶后⑥,为李氏祸尤惨。其不能继述固已灼然。高祖、宣帝、太宗盖本三子之材而言之,非专指其容貌也,可谓
知子矣。彼明崇俨谓英王哲(即中宗也)貌类太宗,张说谓太宗画像雅类忠王(即肃宗也),此惟取其形似也。若以材言之,中宗之视太宗,天壤相隔矣!汉成帝所幸妾曹宫产子,曰:“我儿额上有壮发,类孝元皇帝。”使其真是孝元,亦何足道?而况于婴孺⑦之状邪!【注释】
①易孝惠:用赵王如意去替换孝惠皇帝的太子地位。
②起于微细:生于贫贱之时。
③雉奴:唐高宗李治的乳名。
④行事:建功立业的本领。
⑤阍寺:宦官。
⑥凶后:高宗皇后武则天。
⑦婴孺:婴孩。
【译文】
英名的君主,发现自己儿子中有才能的,一定会喜爱并称赞他。汉高祖称赵王如意像自己,想叫他替换孝惠皇帝做太子,因为大臣们进谏才没有实行。汉宣帝根据淮阳王刘钦形象高大,喜欢研究经书和法律,聪明畅达富有才华,屡次叹赏道:“真是我的儿子!”经常有心立他为继承人,可因为太子出生于贫贱之时,并且早年丧母,所以不忍心夺其位。唐太宗认为吴王李恪英明果断像自己,曾想以他取代雉奴(唐高宗李治乳名)。后来赵王如意被吕后残害,吴王恪被长孙无忌处死,淮阳王钦被牵连到张博的事件里,几乎不免于难。这三王建功立业的才能无从发挥。可是孝惠帝仁厚懦弱,几乎被吕氏覆灭宗族;孝元帝优柔寡断,大权旁落到宦官手里,汉朝的大业于是走向衰落;唐高宗平庸怯懦,受凶后武则天控制,给李氏带来的祸患更惨。他们没能力继承先人事业当然是昭然若揭的。汉高祖、汉宣帝、唐太宗大抵是根据三个儿子的才能来说话,并非专指他们的相貌,真可说是知子莫若父了。那明崇俨说,英王李哲(即唐中宗)样子像太宗;张说则说,唐太宗的画像很像忠王(即唐肃宗),这只是取其形貌相似。如果从才能上来讲,唐中宗比之唐太宗,真是异同霄壤。汉成帝所宠幸的侍妾曹宫生子,说:“我儿子额上有丛生突下的壮发,像孝元皇帝。”即使他真是孝元帝,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更何况是婴儿的长相有点像呢?。
【原文】好称人之善者
元丰元年,范纯粹自中书检正官谪①知徐州滕县,一新②公堂吏舍,凡百一十有六间;而寝室未治,非嫌③于奉己也,曰吾力有所未暇而已。是时,新法正行,御史大夫如束湿,虽任二千石之重,而一钱粒粟。不敢辄用,否则必著④册书。东坡公叹其廉,适为徐守,故为作记。其略曰:“至于宫室,盖有所从受,而传之无穷,非独以自养也。今日不治,后日之费必倍。而比年以来,所在务为俭陋,尤讳土木营造之功,欹仄⑤腐坏,转以相付⑥,不敢擅易一椽,此何义也!”是记之出,新进趋时之士,娼疾以恶之⑦。恭览国史⑧,开宝二年二月诏曰:“一日必葺⑨,昔贤之能事。如闻诸道藩镇、郡邑公宇及仓库,凡有隳坏,弗即⑩缮修,因循岁时,以至颓毁,及]工充役,则倍增劳费。自今节度、观察、防御、团练使、刺史、知州、通判等罢任,其治所廨舍,有无隳坏及所增修,著以为籍,迭相符授。幕职州县官受代,则对书于考课之历,损坏不全者,殿一选,修葺、建置而不烦民者,加一选。”太祖创业方十年,而圣意下逮,克勤小物,一至于此!后之当官者不复留意。以兴仆植僵为务,则暗于事体、不好称人之善者,往往翻指为妄作名色,盗隐官钱,至于使之束手讳避,忽视倾陋,逮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殊不思贪墨之吏,欲为奸者,无施不可,何必假于营造一节乎?纯粹自中书检正官谪。
【注释】。
①谪:贬谪,贬官。
②一新:翻新。
③嫌:避嫌,避忌。赵王如意去替换孝
④著:记录。次点验移交给后任
⑤欹仄:房子倾斜。转身就把它交给
⑥转以相付:转身就把它交给后任。及时。
⑦娼疾以恶之:嫉妒并且讨厌他。录在案。
⑧恭览国史:我恭敬地披览本朝文献。避嫌
⑨一日必葺:即使在任一天也须修葺损坏了的房屋。
⑩即:立刻,及时。延时间。
因循岁时:拖延时间。
劳费:劳务和费用。贬官。
廨舍:官署。好称人之善者
宋神宗元丰元年,范纯粹从中书省检正官贬黜为徐州滕县知县,将公堂吏舍翻修一新,共116间;但寝室还没有整治,不是避忌奉养自己的口实,说只不过是尽力于他事尚没有空暇罢了。这时,新法正在推行,像束湿那样的御史大夫,出任地方官,尽管肩负着州郡长官的重任,可是一文钱一粒米也不敢随便用,要用的话就一定记录在簿册之上。苏东坡赏叹他廉洁,刚好正做徐州知州,所以专为此事作了一篇杂记文字。他约略说道:“至于官府的宫室,大抵是从前任那里接受来的,并且要不断地传给后任,不只是用来奉养自己。宫室坏了今日不及时整治,以后所用费用定会成倍增加。可是近年以来,到处以因陋就俭为时尚,特别避忌土木营造的工程,即使房子倾斜了、腐坏了,转身就把它交给后任,不敢擅自动一根椽子,这是什么道理呢?”这篇杂记写出之后,新近提拔上来趋奉时尚的人,嫉妒并且讨厌他。我恭敬地披览本朝文献,见宋太祖开宝二年二月的诏书上说:“就是在任一天也要修葺损坏了的房舍,这是过去的贤官良宰所能之事。可是听说各路的藩镇和郡县的官房和仓库,大抵是有了破坏,并不及时修缮,拖延岁月,以至于倾塌,等到筹集工料、募民充役进行修复的时候,劳务和费用就要倍增了。从今以后,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知州、通判等谢任,他治所的官署,有没有毁坏以及增修的情况如何,都要记录在案,依次点验移交给后任。地方长官的属吏及州县长官任满去职,就对照着书写到考核优劣的记事文书上,官署损坏不全的,落后一个选次授官,有所修葺、建置而且不烦扰百姓的,提前一个选次授官。”太祖皇帝创立基业才十年,就下达了这样的旨意,勤劳国事密切注意小的事物,居然达到这样的地步。后来的担任官职的人不再留心此类事。如果有人从事于倾颓官舍的修复,那么,不明事理、不喜欢称人之美的人往往反而指责为巧立名目贪污公款,以至于使得当事者束手不干,为避免嫌疑,无视墙倒屋塌,达到无可奈何的境地才罢手。都不想想贪污的官吏想做坏事,无处不可,哪里一定要假借营造官舍一件事呢?
篇6:《容斋随笔·卷九·汉官名》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卷九·汉官名》原文及翻译
原文
汉官名有不书于《百官表》而因事乃见者。如行冤狱使者,因张敞杀絮舜而见;美俗使者,因何并代严诩而见;河堤使者,因王延世塞决河而见;直指使见,因暴胜之而见。岂非因事置官,事已即罢乎?
译文
汉朝有的`官名没有记录在《 百官表》里,而通过有关事件的记载才可以看到。例如“行冤狱使者”,通过张敞杀絮舜的事可以看到;“美俗使者”,通过何并代理严诩为撅川太守的事可以看到;“河堤使者”,通过王延世堵塞黄河决口的事可以看到;“直指使者”,通过暴胜之的事可以看到。这难道不是由于具体事务设置官位,事情结束就撤除吗?
篇7:《容斋随笔·卷九·棰取半》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卷九·棰取半》原文及翻译
卷九·棰取半
作者:洪迈
《庄子》载惠子之语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虽为寓言,然此理固具。盖但取其半,正碎为微尘,余半犹存,虽至于无穷可也。特所谓卵有毛、鸡三足、犬可以为羊、马有卵、火不热、龟长于蛇、飞鸟之景未尝动,如是之类,非词说所能了也。
译文
《 庄子》 中记载了惠子的话说:“一尺长为棍棒,每天截去一半,千秋万代也截取不完。”这虽然是寓言,但所说的道理本来就有的.,因为每次只截取棍棒的一半,截到细碎如同微小的尘埃,剩下的半截仍然是存在的、即使截到无穷小也是可以的。不过,所谓的蛋有毛、鸡三条腿、狗可以化为羊、马会生蛋、火不热、乌龟比蛇长、飞鸟的影子并没有动,象这一类的命题,不是用言辞解说所能够明了的。
篇8:《容斋随笔·卷九·翰苑故事》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卷九·翰苑故事》原文及翻译
原文:
作者:洪迈
翰苑故事,今废弃无余。唯学士入朝,犹有朱衣院吏双引至朝堂而止,及景灵宫行香,则引至立班处。公文至三省不用申状,但尺纸直书其事,右语云:“谘报尚书省伏候裁旨,月日押”,谓之谘报。此两事仅存。
译文:
翰林院的`传统制度,现今废弃得没有存余了。只有学士进朝时,还有穿红衣的院吏双双引路到达朝堂停下来;到景灵宫举行烧香仪式,就引路到应该站立的地方。
公文送到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不用专门上行的文书,只用一尺见方的纸直接写上要申报的事,前面写上:“公文上报尚书省,恭敬听侯裁定旨意,某月某日押字”,这叫做谘报。只保存了这两件事。
篇9:容斋随笔·卷九·带职致仕的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卷九·带职致仕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熙宁以前,待制学士致仕者,率迁官而解其职。若有疾就闲者,亦换为集贤院学士。盖不以近职处散地也。带职致仕,方自熙宁中王素始。后改集贤学士为修撰,政和中又改为右文云。
译文
宋神宗熙宁以前,待制学士辞官归居的人,一般都调动官位再解除他们的.职务。如果有人患病而改为闲职,也换成集贤院学士。这是不让他们以近侍官职处在闲散的地位。带着职位辞官,从熙宁中王素时才开始,后来把集贤学士改为修撰官,政和中又改成右文。
篇10:容斋随笔·卷九·楚怀王的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卷九·楚怀王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秦楚之际,楚怀王以牧羊小儿为项氏所立,首尾才三年。以事考之,东坡所谓天下之贤主也。项梁之死,王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羽不敢争。见宋义论兵事,即以为上将军,而羽乃为次将。择诸将入关,羽怨秦,奋势愿与沛公西,王以羽慓悍祸贼,不许,独遣沛公,羽不敢违。及秦既亡,羽使人还报王,王曰:“如约。”令沛公王关中。此数者,皆能自制命,非碌碌孱主受令于强臣者,故终不能全于项氏。然遣将救赵灭秦,至于有天下,皆出其手。太史公作《史记》,当为之立本纪,继于秦后,迨其亡,则次以汉高祖可也。而乃立《项羽本纪》,义帝之事特附见焉,是直以羽为代秦也,其失多矣。高祖尝下诏,以秦皇帝、楚隐王亡后,为置守冢,并及魏、齐、赵三王,而义帝乃高祖故君,独缺不问,岂简策脱佚乎?
译文
秦楚之际,楚怀王只是牧羊的`小孩儿,被项氏立为王,前后才三年。根据史事来考究,正是苏东坡所说的天下的贤明君主。项梁死了以后,怀王合并了吕臣、项羽的军队,自己统领全军,项羽也不敢力争。楚怀王见到宋义谈论军事,就拜他为上将军,而项羽才是次将。怀王挑选诸位将领进入关中,项羽怨恨秦朝,激奋作势愿意同刘邦西进,怀王认为项羽敏捷晓悍、凶狠残暴,不肯同意,只派遣了刘邦,项羽也不敢违抗。等到秦朝灭亡以后,项羽派人回来报告楚怀王,怀王说:“按照原来的约定行事。”命令刘邦统治关中。这几个方面,楚怀王都能够自己控制命运,不是庸碌无为地受命于强悍大臣的软弱君主,因此最后被项羽杀了。。然而他调遣将领解救赵国消灭秦国,直到获得天下成为义帝,都是他亲手所为。大史公作《 史记》 ,应当为他写个本纪,接在秦朝的后面,写到他灭亡之后,再接着写汉高祖就可以了。可是竟然写了《 项羽本纪》,义帝的事只附带着见于其中,这简直是认为项羽取代了秦朝,其中的失误太多了。汉高祖曾经下过诏文,在秦皇帝、楚隐王死后,为他们安排守护坟墓的人,跟魏、齐、赵三王一起提及,而且义帝是高祖原来的君主,偏偏遗漏而没有说到,难道是竹简书册脱漏亡佚了吗?
篇11:《容斋随笔》节选原文及翻译
【原文】
徐陵①《鸳鸯赋》云:“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天下真成长会合,无胜比翼两鸳鸯。”黄鲁直②《题画睡鸭》曰:“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全用徐语点化之,末句尤精工。又有《黔南十绝》,尽取白乐天语,其七篇全用之,其三篇颇有改易处。乐天《寄行简》诗,凡八韵,后四韵云:“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鲁直翦为两首,其一云:“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其二云:“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如何春来梦,合眼在乡社!”乐天《岁晚》诗七韵,首句云:“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晏,物皆复本源。”鲁直改后两句七字,作“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
【注释】
①徐陵:徐陵(507—583),南朝陈文学家。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梁时官,东宫学士,陈时历任尚书左仆射。他与庾信齐名,世称“徐庾”。
②黄鲁直:即黄庭坚。“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
【译文】
徐陵在他的《鸳鸯赋》中说:“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天下真成长会合,无胜比翼两鸳鸯。”黄庭坚《题画睡鸭》说:“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两首诗全用徐陵的词句加以点化,最后一句尤为精妙工整。又有《黔南十绝》,都是用白乐天的词句为典故,其中有七篇几乎完全一样,其余三篇稍有改动。白乐天的《寄行简》诗,共八韵,后四韵说:“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黄庭坚把它做成两首诗,其一说:“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其二说:“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如何春来梦,合眼在乡社!”白乐天的《岁晚》诗共七韵,开头几句说:“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晏,物皆复本源。”黄庭坚仅仅改了后两句的七个字,成为“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
篇12:《容斋随笔》节选原文及翻译
【原文】
鲁直《题阳关图》诗云:“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又《集》中有《书韦深道诸帖》云:“斛律明月,胡儿也,不以文章显,老胡似重兵困敕勒①川,召明月作歌以排闷。仓促之间,语奇壮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予按《古乐府》有《敕勒歌》,以为齐高欢攻周玉壁而败,恚愤②疾发,使斛律金唱《敕勒》,欢自和之。其歌本鲜卑语,词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鲁直所题及诗中所用,盖此也。但误以斛律金为明月,明月名光,金之子也。欢败于玉壁。亦非困于敕勒川。
【注释】
①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恚愤:愤怒。《后汉书·隗嚣传》:“九年春,嚣病且饿,出城餐糗糒,恚愤而死。”
【译文】
黄庭坚的《题阳关图》诗中说:“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他的.文集中又有《书韦深道诸帖黄庭坚》说:“斛律明月,本是胡人,其文章并不出名。老胡高欢因重兵被困于敕勒川,便召斛律明月作歌解闷。(虽然是他)在仓促之间完成作品,但歌词竟如此雄壮有力,气势磅礴,这大概是因为作者毫不掩饰地抒发感情、描绘当时真实情景的缘故吧!”我查考《古乐府》中有《敕勒歌》,实际上是北齐高欢攻打北周的玉壁时惨遭失败,由于悲愤过度而生病,于是让斛律金唱《敕勒歌》,高欢亲自和乐。歌词本是鲜卑语,内容是“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黄庭坚所题写的《阳关图》和诗中所引用的(典故),大概都来源于此。但是他却把斛律金误以为斛律明月。斛律明月名叫光,是斛律金的儿子。而且高欢是在玉壁被打败,而非被困于敕勒川。
★ 容斋随笔 范文
★ 容斋随笔
★ 容斋随笔 电子版
★ 容斋随笔 当当
★ 容斋随笔 注释
《容斋四笔·卷九·洪迈》原文及翻译(共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