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形成的滞后性

时间:2022-12-24 04:22:09 作者:三千年土豆泥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三千年土豆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品德形成的滞后性,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品德形成的滞后性,方便大家学习。

篇1:品德形成的滞后性

品德形成的滞后性

透视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品德的形成总是落后于知识的掌握,甚至学习极富于教育性的知识,也未能使学生随之产生相应的行为。

教师的苦心仿佛已付诸东流,这种现象动摇着教师的信心,甚至使教师放弃应有的努力,因此研究品德形成的滞后性,对于加强德育是很有意义的。

一、品德形成滞后的原因

1.品德形成的过程性

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是:主体的认知系统、情意系统和行为系统相互作用,和谐发展,达于主观特征和行为的稳定的'统一。只要三系统的相互作用导致三系统的和谐发展,最终导致主观特征和行为的统一,品德就必然形成。在这个意义上说,品德形成过程是一个具有规律性的内容。

从三个系统考察,学生获得知识,即使是极富于教育性的知识,也不等于学生的思想,只有当学生用知识表明自己的态度、观点、主张时,知识才融入学生的思想,或曰转变为学生的思想。思想是在人们思考问题时产生的,问题本身和主体的价值关系不是纯然单一的,正价关系和负价关系同时存在,使主体产生肯定性的、否定性的双重思想,因而思想具有分散性和不稳定性。和思想相联系的情感、意志和行为也同样具有分散性和不稳定性。然而正是这种分散的、不稳定的思想、情意和行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主体获得不同体验,通过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的比较和对认知与行为的调节,逐步走向集中和稳定形成信念。信念不是别的什么,信念就是坚信不疑的思想。信念具有集中性和稳定性,和信念相联系的情意和行为同样具有稳定性和集中性,这样主体的主观特征和自身的行为系统稳定地统一起来,主体便形成了特定的品德。

品德形成的过程性决定了品德的形成落后于知识的掌握,使品德形成具有滞后性。这是产生品德形成的滞后性的内部原因,即根本原因。

2.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结构,也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化,不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对同一对象往往产生彼此不同的评价,甚至很难发现两个个体的价值观念是完全相同的,这是现代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现象。当然,只要社会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文化,也就必然存在共同的价值观,对于这个群体的存在与发展,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因而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在世界范围内,随着国际交往,经济上彼此渗入,产生了诸多“接轨”现象,不同的价值观产生激烈碰撞,使重视传统的国家努力昂扬民族精

[1] [2] [3] [4]

篇2:品德形成的滞后性

透视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品德的形成总是落后于知识的掌握,甚至学习极富于教育性的知识,也未能使学生随之产生相应的行为。

教师的苦心仿佛已付诸东流,这种现象动摇着教师的信心,甚至使教师放弃应有的努力,因此研究品德形成的滞后性,对于加强德育是很有意义的。

一、品德形成滞后的原因

篇3:品德形成的滞后性

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是:主体的认知系统、情意系统和行为系统相互作用,和谐发展,达于主观特征和行为的稳定的统一。只要三系统的相互作用导致三系统的和谐发展,最终导致主观特征和行为的统一,品德就必然形成。在这个意义上说,品德形成过程是一个具有规律性的内容。

从三个系统考察,学生获得知识,即使是极富于教育性的知识,也不等于学生的思想,只有当学生用知识表明自己的态度、观点、主张时,知识才融入学生的思想,或曰转变为学生的思想。思想是在人们思考问题时产生的,问题本身和主体的价值关系不是纯然单一的,正价关系和负价关系同时存在,使主体产生肯定性的、否定性的双重思想,因而思想具有分散性和不稳定性。和思想相联系的情感、意志和行为也同样具有分散性和不稳定性。然而正是这种分散的、不稳定的思想、情意和行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主体获得不同体验,通过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的比较和对认知与行为的调节,逐步走向集中和稳定形成信念。信念不是别的什么,信念就是坚信不疑的思想。信念具有集中性和稳定性,和信念相联系的情意和行为同样具有稳定性和集中性,这样主体的主观特征和自身的行为系统稳定地统一起来,主体便形成了特定的品德。

品德形成的过程性决定了品德的形成落后于知识的掌握,使品德形成具有滞后性。这是产生品德形成的滞后性的内部原因,即根本原因。

2.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结构,也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化,不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对同一对象往往产生彼此不同的评价,甚至很难发现两个个体的价值观念是完全相同的,这是现代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现象。当然,只要社会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文化,也就必然存在共同的价值观,对于这个群体的存在与发展,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因而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在世界范围内,随着国际交往,经济上彼此渗入,产生了诸多“接轨”现象,不同的价值观产生激烈碰撞,使重视传统的国家努力昂扬民族精神。然而价值观念多元化业已成为现实。

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对于学生品德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使学生本来就分散、不稳定的思想,更加难以集中、稳定而形成信念。这是产生品德形成滞后性的外部原因。忽视或过分强调这个方面的原因,都会贻误德育工作。

3.教学中存在着认识脱离实际的基因

任何品德的形成,都要经过实践炉火的冶炼,然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着认识脱离实际的基因。因为教学是以知识为认识客体的,是以知识为基础的,通过学习知识来推动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教学中的认识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通过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实现学习目的`。因此,教学必须有自己的特殊环境。教学环境的特殊性要求将自身和社会大环境相对脱离开来,否则,教学就无法存在。因而在我们的教学里也就必然存在着认识脱离实际的基因。这样在教学中,一方面是品德认识的迅速积累,另一方面是品德行为的“匮乏”,结果是坐而论道。品德是在行为过程中形成的,又是通过行为表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就没有品德的形成。只有使学生的认知系统、情意系统、行为系统相互作用,才能和谐发展,才能达于稳定的统一。在德育工作中,要克服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弊端,就必须坚持理论联系的原则。

如果说品德形成的过程性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是产生品德形成的滞后性的一般原因,那么教学中存在着认识脱离实际的基因,则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产生品德形成的滞后性的特殊原因。

二、合理地缩短品德形成的“滞后期”

篇4:品德形成的滞后性

品德形成的“滞后期”是指从学生获得品德认识始直到品德形成的时期。从认知系统的发展来看,“滞后期”包括知识转化思想和思想转化为信念的时间之和。

研究品德形成的滞后性,不只是为了使教育者在理性高度上承认滞后的必然性,更不是为德育工作中的“无可奈何”的心态寻找理论根据,而是把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合理地缩短品德形成的“滞后期”作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品德形成的“滞后期”的长短,是一个弹性很大的量。首先表现在不同个体形成同一品德的过程长短不同;其次还表现在同一个体形成不同品德的过程长短不同。

“滞后期”作为一个弹性过程,向我们证明了如下结论:品德形成的“滞后期”是可以缩短的;但“滞后期”本身是不能消除的。

篇5:品德形成的滞后性

缩短品德形成的滞后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品德形成的“滞后期”的缩短,意味着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品德水平,实现德育目标,意味着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但缩短品德形成的“滞后期”又是有条件的。

第一,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

德育工作者在学校德育中起主导作用,德育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效率。要缩短品德形成的“滞后期”,德育工作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有献身于德育工作的热忱,有透视、研究种种德育现象和把握本质的能力,能处理好一元导向和观念多元化这一矛盾的认识准备,有勇于创造,开拓新局面的探索精神,否则,缩短品德形成的“滞后期”,至多是一个良好的愿望。

第二,克服软化德育工作的不良倾向

在升学机制的作用下,不少学校的德育工作被严重软化。“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是人们对德育软化的通俗概括。在德育严重软化的氛围中,德育机构形同虚设,德育活动也只是走过场和应付上级检查,德育工作总结也有一套应变之术,把学校方方面面的“典型事例”都作为德育工作成果的佐证。

用“累累硕果”掩盖了软化德育的现实。在这样的环境中,品德形成的“滞后期”只会延长,而难以缩短。“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为克服软化德育的倾向带来新的契机,我们应当努力实现这一转变。

第三,把握品德的三维结构

主体的认知系统、情意系统和行为系统,是形成品德的三维结构。我们的德育过程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过程,就必须符合三维结构特征的要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一德育实践的三维性正确地反映了品德形成的三维性。但在现实的德育工作中,依然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偏爱认知,片面强调品德知识的传授,忽视必要的行为引导,甚至忽视情感的激发。坐而论道,也许能培养出品德的鉴赏者,但很难培养出品德的践行者。这种倾向主要存在于德育课程的教学中。二是忽视认识引导,简单规范行为。学生在没有对行为意义产生内心体验时,就不得不接受行为要求,时常产生一种被教师强迫的感觉。这很难培养出自觉的品德践行者。这种倾向主要存在于班主任的教育工作中。两种倾向虽各执一端,但它们之间是能够彼此互补的,然而由于教育内容不同、组织系统不同,往往班主任不知任德育课程的老师在讲什么,德育课程教师也不知班主任在干什么,即使彼此沟通,也难以充分互补。只有克服上述现象,德育实践结构才能符合品德形成结构的要求。

第四,突出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

品德形成过程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内化行为规范并将行为规范外化为行为的过程,是主体在教师指导下塑造自我和改造自我的过程。学生只有真正成为品德和知识体验者、品德行为的践行者,即成为真正的德育主体,才能实现德育目标。?在这个意义上说,?德育是地道的“通过自我”的教育,不“通过自我”的德育,是形式主义的德育,似乎学生处于德育之中,实则游离于德育之外,至多是“听客”或“看客”,对教育活动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很难产生积极性。这是学生在德育中失去主体地位的必然表现。要改变这种状况,不能简单地谴责学生,而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思想。

总之,正视品德形成的滞后性,合理地、尽可能地缩短品德形成的“滞后期”,是德育工作者唯一正确的抉择;遵循品德形成的过程性,研究德育,改革德育工作,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篇6:改版站搜索引擎滞后性研究

一个月前改版了一个站,改版之前是个SEO站点,网站的主关键词排名也在各搜索引擎首页,并稳定了有6个月,一个月过去了,前锋和大家交流下改版到现在网站的搜索引擎表现,起初也是本着研究的想法。

一、搜索引擎的滞后性

1、网站旧页面淘汰的滞后性。用的是WIN2003+IIS6.0配置的虚拟空间,空间商不支持301重定向,所以改版后的站没有做301重定向,全部跳到404页面。按照常理来说,404页面更容易让搜索引擎将页面淘汰,但是一个月过去了,百度的还有20多篇,前两天看谷歌居然有6篇,今天就1篇了。

2、网站快照的滞后性。改版第二天,网站出现了2个首页快照。一个是最新的改版快照,另一个是倒退到改版前的首页快照。这种状况持续了有2个星期。

3、关键词排名的滞后性。主关键词排名一直持续到上周更新才被刷掉,谷歌排名这几天又出现了,今天是第7位。而这一个月以内,没有做主关键词锚链接。

二、搜索引擎滞后性分析

搜索引擎的滞后性相信站长都不陌生,毕竟每天处理互连网这么庞大的数据。那么,搜索引擎滞后性的“时间参数”又有哪些?

1、文章的内容质量,

当你的页面文章内容在互联网上具有“唯一性”,这样的页面很受搜索引擎欢迎,淘汰起来也比较慢了。

2、其他页面给予的投票。不止是站外页面指向了该页面,也包括站内页面的投票,而这样的页面本身就获得了一定权重。

3、夯实的外部链接。当时做这个站时,将百度的domain做到3000之后就没怎么做了,半年过去了,截止改版时,domain查询下还有2750。外部链接的稳定性,是关键词排名滞后这么长时间的主要原因之一。

4、排名机制。一般情况下,百度收索引擎给予一些词的排名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改版前2个礼拜,站点首页的快照都是正常更新,但是关键词首页排名快照是之前SEO站点快照。

三、利用搜索引擎的滞后性

网站的滞后性,一方面能给我们带来流量,同时,我们可以借助这个滞后期做网站宣传。

准备在改版之后站点的描述里加上关键词“安徽合肥SEO”,看百度排名是否能够恢复。

本文原创健康女性www.anhuiseo.org站长, 链接,谢谢。

篇7:重视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心理体验

重视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心理体验

重视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心理体验

――谈品德课教学中的活动

四川省德阳市实验小学  彭茂兰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直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一门重要课程。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就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要素构成。学生的品德形成,最终的道德行为当然是目的,然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抽象理论的接受性较弱,因此,情、意这类能引起学生心理体验的过程就显得很关键了。

激情炼意有多种方式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则是其中很好的一种。现行的思想品德教材,大量增设了活动,一般两三课构成的一个单元内容之后,就有活动设计。这些活动有导行的,也有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磨练学生品德意志的。课本上设计的活动较全面,我们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活动,以增强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下面就以我开展的一个活动来说明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体验过程。

思品第九册第三课是《发扬自己的长处》,这课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从小树立敢于表现自己长处的现代意识,因为这是现代社会中十分需要的一个新观念。现代社会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人们置身于竞争之中,需要展示自己的长处,因而发扬自己的长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却发现孩子们普遍不大敢于和愿意表现自己的长处。叫同学们说说自己的长处,大家都觉得难为情。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首先是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很单纯,受中国传统的影响,在家里和学校受到较多的是要谦虚,不骄傲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其次,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较高,要求较高,因此,平时的评价负面的'较多,造成了许多孩子的自信心不足;第三,也因为本册的前两课才学了满招损,谦受益,学生的心中形成了要谦虚的概念,把谦虚与表现自己的长处对立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光给学生讲现代社会需要展示自己,效果是不会好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自信心,敢于表现自己的长处,愿意发挥自己的长处。为此,我设计了“夸自己”的活动。

课上,我首先让学生享受被夸。因为大家都觉得夸别人好夸,夸自己却觉得难为情。于是,先让一个同学起立,请大家夸夸他。大家很快就能夸出他很多优点。在学生心中引起了积极的心理体验,暗示了他,他有许多优点。

然后,让学生学习自夸。为了让自夸有个过渡,给他们设定特定的句式,并指导辅助一些动作。如,甲夸乙:乙的长跑非常棒,每次运动会都拿第一。规定乙只把甲的话转述一下,把乙改为“我”,变成“我的长跑非常棒,每次运动会都拿第一。”并辅以动作拍拍胸口,伸出大拇指等,增强自豪感。因为是转述,学生好象在说台词一样,去掉了羞涩感。但是多次的重复“我”字句和拍胸等动作又使学生自然地无意识地接受了自己夸自己的事实。

第三步,让学生用同样的句式、动作,再夸一个自己别的优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夸”,使学生敢于展示自己的长处。

第四步,巩固深化,让学生写一篇“夸自己”的短文,要求辅以事实。短文的形式既让学生方便自夸,又深化了自夸的内容,因为夸的每一个内容更详细具体了。

第五步,结合短文,举行一次演讲“夸夸我自己”,还可以辅以作品展示。这时,学生普遍都能比较大方地展示自己的长处了。

就这样一步一步,学生由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展现自己的长处到大大方方展示自己的长处,心理体验步步加深,实现了心理过程由自卑到自信自豪的转变。

以上只是利用活动加深学生心理体验,最终达到品德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一个例子。在我们的教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活动可以开展,如《有毅力》一课设计的“两周记成语”比赛,《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教学时结合的“扫大街”活动等,都是为了在学生心中引起了较强烈地心理体验,促进了学生品德的形成。需要指出的是,活动的开展要注意加强课际间的联系,综合发挥各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形成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合力。像以上活动都

[1] [2]

高原的形成

品德评语

品德工作总结

化石的形成作文

论雅言的形成

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青藏高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自我道德的形成

七年级品德总结

品德科工作总结

品德形成的滞后性(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品德形成的滞后性,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