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时间:2023-09-11 03:40:06 作者:我是软饭男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我是软饭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青藏高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青藏高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青藏高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青藏高原的地质结构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高原面平均海拔4000~5000m。从高原往北和往东地势急剧下降,往北到国境,往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伏牛山、武当山、武陵山一线等广大地区,除少数山地外,地势降到3000m以下,一些盆地高度只有1000m左右,为第二级阶梯。再往东地势更低,形成一些低山丘陵,除沿海山地与台湾山地一些高峰外,海拔多在1500m以下,东部的大平原高度不到200m,向海延伸到浅海大陆架,为第三级阶梯。这种地貌分布特征青藏高原在新生代强烈隆升有关,且每个地貌台阶的边坡常是一些新构造断裂分布位置,许多延绵千里的高大山脉的走向受断裂构造线的控制。

青藏高原外围经常发生严重地震。这个高原在印度于五千万年前开始推挤欧亚大陆时隆起,喜马拉雅山脉就是在这个强大的推力之下形成。这座山脉在不稳定的结构地形推挤下,到现在仍在往上升。每年大约上升一厘米左右。

青藏高原的地质特点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年代最新、并仍在隆升的一个高原。它夹持于塔里木地台、中朝地台、扬子地台和印度地台之间,呈纺锤状。内部有一系列不同演化历史和不同源地的陆块、褶皱带相间排列,反映了特提斯(见特提斯地质)的复杂演化历史。统一高原的出现是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见大陆碰撞)的结果。

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现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亚次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欧亚大陆,也称劳亚大陆,包括现在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

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一个高原,2.4亿年前,印度板块开始向北向亚洲板块挤压,由此引起昆仑山脉和可可西里地区的隆起。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洲板块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对此上升阶段中形成。青藏高原的形成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其上升速度曾几度达到停止,但有时也非常迅速。一万年前其上升速度曾达到每年7厘米。

篇2:梅雨形成原因

一、梅雨形成的原因

1、在亚洲的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部有阻塞高压或稳定的高压脊,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少变。

2、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平直,频繁的短波活动为江淮地区提供冷空气条件。

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西伸北跳过程,500hPa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20度至25度之间,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在这种环流条件下,梅雨锋徘徊于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在梅雨锋上中尺度系统活跃。不仅维持了梅雨期连续性降水,而且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气。

二、梅雨时节

梅雨开始的日子为“入梅”,结束那天为“出梅”。梅雨开始的时间,大致上纬度越高则时间越晚。台湾地区大约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农历每年4月中旬入梅,5月上旬出梅。典型梅雨一般为6月中旬到下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阴雨,一般开始于4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

篇3:红壤形成原因

1、红壤在中亚热带湿热气候常绿阔叶林植被的'条件下,会发生脱硅富铝与生物富集的作用,颜色变红,呈酸性,从而变成了盐基高度不饱和的铁铝土,而红壤、黄壤以及砖红壤都可被称为铁铝土(铁铝性土壤)。

2、红壤是我国铁铝土纲中,位置最靠北且分布面积最广的土类,其养分含量不高,有效磷极少,耕性较差。

3、红壤主要分布于非洲、亚洲、大洋洲及南美洲、北美洲的低纬度地区,一般以南北纬30°为限,在热带雨林地区很常见。

4、按照红壤成土条件、属性及利用特点可以划分为红壤、黄红壤、棕红壤、山原红壤、红壤性土等5个亚类,其中棕红壤主要分布在中亚热带北部,气候温暖湿润,干湿交替,四季分明,是红壤向黄棕壤过度的一个红壤亚类。

篇4:双下巴形成原因是什么

双下巴形成原因是什么

“双下巴”是人们的日常俗称,其医学上称为下颌脂肪袋,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中年女性更多见。双下巴多是脂肪摄入过多或是由年龄的增长皮肤松弛、细胞缺水,加上重力作用而逐渐形成的,少部份是由于先天性下颌脂肪过度发育所致。从外观上看有双下巴,使颈部雍肿短粗,失去人固有的线条美、曲线美。过去人们认为有“双下巴”是一种福态的标志,而今认为它是影响容貌及自然美的赘物。

双下巴怎么办?

多吃能排水的食物,如具有美白、排水效果的薏仁,具有良好消除水肿现象、增强细胞代谢脂肪功能的冬瓜、玉米等,皆为不错的选择。

少吃零食等垃圾食品,多吃抗氧化的食物,如绿茶、葡萄、西瓜、西红柿等,它们可以促进皮肤角质的新陈代谢,让肌肤变得紧致而有弹性。

涂上瘦脸霜,放松脸部肌肉。按摩从下颚开始,到耳边,然后再以额头为中心点向外侧按摩。眼周的按摩方法是从鼻子到眼角两侧做旋转式按摩。用大拇指顶起下颚两侧的凹陷处。将头部的重量全部由大拇指来支撑,也就是用大拇指托起头部,每次动作3秒钟,做3次。

仰面横躺在床上.用肩部支撑着,并把头悬在床沿以外,然后慢慢抬起再下落,反复进行10次。

伸出舌头这个小动作,是令双下巴和脖子之间的皮肤保持不松弛的理想方法,这样就可以防止形成双下巴,也能让形成的双下巴减轻。

注意事项

双下巴祛除最快的方法是通过吸脂,但手术毕竟有风险,如果条件允许,大家可以尝试下食用瘦脸果,安全便捷,效果也很好

篇5: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

青藏高原为什么气温低

一个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的多少,与该地区的`纬度位置、海拔高度和大气状况有关。一般是,太阳高度角愈大(纬度愈低)、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愈短(海拔愈高)、被大气削弱的愈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愈多;反之,则愈少。

青藏高原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海拔最高,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前通过大气层的光程较短;高原上大气的密度较小(空气稀薄),大气中的水汽、固体杂质含量较少,云量少,大气透明度好。上述原因,使得太阳辐射的折射、散射和吸收作用大大减弱,从而使太阳辐射增强;夏季时也比其他地区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所以,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年总辐射最高的地区,也是我国夏季太阳辐射强烈的地区。

但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层中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却很差,不能很好地保存地面辐射的热量,加以高原上风速较大,更不利于热量的积累和保持,所以,即使是夏季,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也很低,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青藏高原气候特点

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温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

篇6: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青藏高原气温低

1、青藏高原海拔高,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而根据物理学的原理来讲,海拔越高气温相对越低。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我国乃至整个世界海拔最高的地区,因此青藏高原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在4千米之上。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的整体海麻都在3千米到5千米左右。所以说正因为青藏高原海拔比较高,才使得青藏高原的气温偏低。

青藏高原的主要气候类型也是高原山地气候,高原气候总的来说有几个共性,比如气压低、氧气稀薄、寒冷干燥、阳光辐射强烈、日照时间长等等,和同纬度低海拔地区相比通常更干燥、更寒冷、风速更大,但要注意和同纬度同海拔的大气层相比则更湿润。

2、青藏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层中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却很差,不能很好地保存地面辐射的热量。这就比如说在我们的保温杯里倒入100度的开水,如果盖上保温杯的盖子的话,那么水的温度会下降得很慢,而如果不盖保温杯盖子的话,那么水温下降的相对会更快。

造成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青藏高原的气压低,这是由于大气层本质上是因地球重力而聚集在地表之上的一层气体,平时人类的活动范围局限于大气层“底”,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头上都压着一千公里厚的大气;越往高处走头上压的大气越少,气压也就越低。而青藏高原气压低,所以空气稀薄。

3、青藏高原地形平坦,高原上风速较大,更不利于热量的积累和保持。根据物理学的原理来说,风速越快,周围的温度相对就较低。所以,即使是夏季,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也很低,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而第三个原因的形成是因为青藏高原是高原地形,地势平坦,高原上没有高山。所以说平坦的地形,风就特别大,风速也很快,从而使得青藏高原上多风风的形成也降低了青藏高原的气温。

以上几个原因就是造成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但是根本原因还是因为青藏高原的海拔高,进而造成空气稀薄,风速大等原因,如果选项当中只能选择一个原因,一定要选择因为海拔高造成青藏高原气温低这个选项。

篇7: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是什么

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由于其高度,青藏高原的空气比较干燥,稀薄,太阳辐射比较强,气温比较低。由于其地形的复杂和多变,青藏高原上气候本身也随地区的不同而变化很大。总的来说高原上降雨比较少。

青藏高原本身也是影响地球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考察表面,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全球的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个高大的阻风屏,它有效地将北方大陆的寒冷空气阻挡住了,使它们不能进入南亚。同时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方温暖潮湿的空气北进,是造成南亚雨季的一个重要因素。

青藏地区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主要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高原也因此而得名。这里适于耕种的土地很少,但是草场广布,是我国重要的牧区。

地理的学习方法

一、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二、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地理的学习技巧

1、借住地图学习

学好地理还需要学生,准备一张世界地图和一张中国地图。因为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地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的省市地貌和位置等。

2、做好课堂笔记

很多人觉得高中地理知识学习不需要课堂笔记,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学习观点,地理学习要准备一个专门的笔记本,把课堂上的知识点记录下来。

3、背诵基础知识

地理虽然不像政治、历史科目,那样需要大量的死记烂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地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和基础知识,还是需要进行背诵记忆的。

4、注重总结归纳

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还是十分注重知识点的总结的,高中地理学习需要把地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便于学习记忆。

篇8:青藏高原隆升与黄河形成演化

青藏高原隆升与黄河形成演化

第三纪青藏高原经两期隆升和两度夷平,第三纪末开始快速隆升,经青藏运动(A幕3.6~3.4 MaB.P.、B幕2.6~2.5 MaB.P.、C幕 1.8~1.4 MaB.P.)、昆黄运动(1.2~0.6 MaB.P.)和共和运动(0.15~0 MaB.P.)3阶段.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黄河断续下切形成一系列阶地,各段最老的阶地对比表明:青藏运动C幕黄河中游(积石峡至三门峡)诞生并随之与下游贯通,1.6 MaB.P.黄河中游贯通,1.4 MaB.P.切穿三门峡东流入海;1.2 MaB.P.开始了上游溯源加长历史,0.15 MaB.P.到达共和盆地;末次冰期间冰段(45~25 kaB.P.)到达多石峡,冰消期后(11~10 kaB.P.)多石峡贯通抵达河源,从此现代黄河出现.

作 者:刘志杰 孙永军 LIU Zhi-jie SUN Yong-jun  作者单位:刘志杰,LIU Zhi-jie(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孙永军,SUN Yong-jun(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北京,100871;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100083)

刊 名: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年,卷(期):2007 23(1) 分类号:P5 关键词:青藏运动   昆黄运动   共和运动   黄河   阶地  

篇9:湿地形成原因及作用

作用

(一)提供水源: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其它湿地,如泥炭沼泽森林可以成为浅水水井的水源。

(二)补充地下水:我们平时所用的水有很多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而湿地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从湿地到蓄水层的水可以成为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又可以为周围地区的工农生产提供水源。如果湿地受到破坏或消失,就无法为地下蓄水层供水,地下水资源就会减少。

(三)调节流量,控制洪水:湿地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天然储水系统。

篇10:盛行西风形成原因

盛行西风形成特征

经向环流型

由大振幅的波动,甚至有阻塞高压和切断低压等组成的环流形势。其冷暖空气之间交汇激烈,易产生大范围异常天气。阻塞高压崩溃时,往往天气发生激烈变化,寒潮爆发。故西风带环流特征对中、高纬度的天气有重要意义。为了定量描述其特征,一般采用一定范围或整个半球的'两个纬度(如35~55°N)间的高度差计算西风指数。西风强烈的纬向环流盛行时称高指数,经向环流盛行时称低指数。西风指数有3~6周的循环,称为指数循环。也有人认为循环的平均长度为24~28天。寒潮爆发一般均出现在低指效期。

纬向环流型

由振幅不大,移动缓慢的长波组成,以平直西风为主的环流形势。盛行这种环流型时,西风带一般受短波影响,天气多变,不易产生寒潮天气。

青藏高原东部冰雹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

青藏高原作文

法治社会形成原因及模式简论/张福坤

美丽的青藏高原1000字作文

高原的形成

化石的形成作文

论雅言的形成

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品德形成的滞后性

自我道德的形成

青藏高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青藏高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