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H”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姚平仲小传》译文及习题答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姚平仲小传》译文及习题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姚平仲小传》译文及习题答案
《姚平仲小传》译文及习题答案
姚平仲小传
(南宋)陆游
①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幼孤,从父古养为子。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①。宣抚使童贯召与语,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然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睦州盗起,徽宗遣贯讨贼,贯虽恶平仲,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及贼平,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曰:“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贯愈忌之。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②钦宗在东宫,知其名,及即位,金人入寇,都城受围,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及出,连破两寨,而虏以夜徙去。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
③入武关,至长安,欲隐华山,顾以为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人莫识也。留一日,复入大面山,行二百七十余里,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也。乾道、淳熙之间,始出,至丈人观道院,自言如此。
④时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
(选自《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
【注】①枝梧:抗拒。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然关中豪杰皆推之( )(2)顾以为浅
(3)度采药者莫能至() (4)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世为西陲大将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B.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C.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9.把第②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
20.作者在第①段中多次提及童贯的用意何在?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3分)
21.第④段对人物刻画可谓“形神兼备”,请作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7、(4分)(1)推崇(2)只是,但(3)估计(4)按照形貌(搜寻)
18、(3分)B(前者是连词,后者是介词)
19、(5分)姚平仲正好(或“恰巧”)在京城,能够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宋钦宗)丰厚地赏赐了他金钱布匹,拿重赏许诺(或“答应”)他。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而献给(宋钦宗)。(关键词:适、以。句式:意念上的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及省略句)
20、(3分)作者用童贯阴险狡诈的行为,诸如因“平仲负气不少屈”而“抑其赏”、被迫借平仲讨贼而贼平后,阻挠其“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来衬托姚平仲蔑视权贵、英姿勃发、才能出众的少年英雄形象以及人格的伟大。
21、(3分)作者用精炼的语言,通过肖像描写,如“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以及动作描写,如“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为人作草书”,生动刻画了一位八十多岁却精神矍铄、行动敏捷、怡然自适、草书奇伟、颇有仙风道骨的隐士形象,可谓形神兼备,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仰和羡慕之情。
二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平仲功冠军() (2)、平仲适在京师()
(3)、顾以为浅,奔蜀() (4)、度采药者莫能至()
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
(2)、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禽虏帅以献
19、下列侧面写姚平仲用武的`句子是( )(2分)
A、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 B、然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
C、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 D、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
20、姚平仲隐于山间的原因有二:一是 ;二是 。
21、陆游为什么要为姚平仲作传?(联系陆游生平经理回答)(3分)
参考答案
17、(4分)
(1)功劳在全军最大 (2)正、恰好
(3)但是(4)估计、推敲
18、(6分)
(1)姚平仲倚恃(依仗、凭借)意气,不肯稍微屈就一下(一点也不屈从),童贯很不高兴,降低了赏赐(负、少屈、抑、各一分)
(2)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士兵袭击敌人的军官,捉拿敌人的统帅献给(宋钦宗)(死士、斫、意思连续各1分)
19、(2分)B
20、(2分)没有立奇功,无颜见皇上
担心童贯嫉恨乘机加害
21、(3分)陆游为怀才不遇的姚平仲立传,以抒发自己抗击金兵,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的悲愤之情
参考译文:
姚平仲,字希晏,他家世代担任西部边境的大将。他从小成了孤儿,伯父(或叔父)姚古把他作为儿子抚养。十八岁,和西夏军队在臧底河交战,消灭和俘虏的敌人很多,敌人不能抗拒。宣抚使童贯召见他,和(他)谈话,姚平仲自恃有骨气一点也不屈从(童贯)。童贯很不高兴,扣减了对他的赏赐,但是关中豪杰都推崇他,叫他“小太尉”。睦州(今浙江淳安)盗贼作乱,宋徽宗派童贯征讨贼寇,童贯虽然讨厌姚平仲,(但是)佩服他的沉稳勇猛,又调他而同行。等到贼寇被平定,姚平仲的功劳在全军最大,于是面见童贯说:“我不希望得到赏赐,只愿见一面皇上。”童贯更加忌恨他。别的将领王渊、刘光世都得以被皇上召见,只有姚平仲没有被召见。
宋钦宗做太子的时候,听说了姚平仲的名声,等到一即位,金国人侵犯宋朝,京都金山区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卷被包围,姚平仲正好(或“恰巧”)在京城,能够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宋钦宗)丰厚地赏赐了他金钱布匹,拿重赏许诺(或“答应”)他。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而献给(宋钦宗)。等到出击后,(他)接连攻破(敌人的)两座营寨,但是敌人在夜里(已经)撤走了。姚平仲没有立功,于是骑着青黑色的骡子逃命,一昼夜跑了七百五十里,到达邓州,才敢吃饭。
(姚平仲)进入武关,到了长安,想要在华山隐居,只是担心(那里离朝廷)太近,又跑到蜀地,到了青城山的上清宫,人们都不认识他。住了一天,又到了大面山,走了二百七十余里,估计采药的人都来不到这里,于是放走了所骑的骡子,找了一个石洞来住下。朝廷多次下诏按照形貌搜寻他,都没有找到。乾道、淳熙(宋孝宗年号)年间,(他)才出山,到了丈人观道院,自己说了以上的经历。
当时(他)八十多岁,紫红色的胡子很密,长好几尺,脸上有红光;走路不躲避崖、沟、荆棘,他的速度就像奔驰的快马;也经常给别人写草书,(字迹)非常奇特雄伟,但为保守秘密从不说他得道的原因。
篇2:《姚平仲小传》阅读及答案分析
《姚平仲小传》阅读及答案分析
①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幼孤,从父古养为子。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①。宣抚使童贯召与语,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然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睦州盗起,徽宗遣贯讨贼,贯虽恶平仲,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及贼平,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曰: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贯愈忌之。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②钦宗在东宫,知其名,及即位,金人入寇,都城受围,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及出,连破两寨,而虏以夜徙去。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
③入武关,至长安,欲隐华山,顾以为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人莫识也。留一日,复入大面山,行二百七十余里,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也。乾道、淳熙之间,始出,至丈人观道院,自言如此。
④时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
(选自《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
【注】①枝梧:抗拒。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然关中豪杰皆推之( ) (2)顾以为浅( )
(3)度采药者莫能至( ) (4)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 )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世为西陲大将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B.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C.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9.把第②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
20.作者在第①段中多次提及童贯的用意何在?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3分)
21.第④段对人物刻画可谓形神兼备,请作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7、(4分)(1)推崇(2)只是,但(3)估计(4)按照形貌(搜寻)
18、(3分)B(前者是连词,后者是介词)
19、(5分)姚平仲正好(或恰巧)在京城,能够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宋钦宗)丰厚地赏赐了他金钱布匹,拿重赏许诺(或答应)他。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而献给(宋钦宗)。(关键词:适、以。句式:意念上的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及省略句)
20、(3分)作者用童贯阴险狡诈的行为,诸如因平仲负气不少屈而抑其赏、被迫借平仲讨贼而贼平后,阻挠其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来衬托姚平仲蔑视权贵、英姿勃发、才能出众的少年英雄形象以及人格的伟大。
21、(3分)作者用精炼的语言,通过肖像描写,如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以及动作描写,如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为人作草书,生动刻画了一位八十多岁却精神矍铄、行动敏捷、怡然自适、草书奇伟、颇有仙风道骨的隐士形象,可谓形神兼备,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仰和羡慕之情。
《姚平仲小传》参考译文:
姚平仲,字希晏,他家世代担任西部边境的大将。他从小成了孤儿,伯父(或叔父)姚古把他作为儿子抚养。十八岁,和西夏军队在臧底河交战,消灭和俘虏的敌人很多,敌人不能抗拒。宣抚使童贯召见他,和(他)谈话,姚平仲自恃有骨气一点也不屈从(童贯)。童贯很不高兴,扣减了对他的赏赐,但是关中豪杰都推崇他,叫他小太尉。睦州(今浙江淳安)盗贼作乱,宋徽宗派童贯征讨贼寇,童贯虽然讨厌姚平仲,(但是)佩服他的'沉稳勇猛,又调他而同行。等到贼寇被平定,姚平仲的功劳在全军最大,于是面见童贯说:我不希望得到赏赐,只愿见一面皇上。童贯更加忌恨他。别的将领王渊、刘光世都得以被皇上召见,只有姚平仲没有被召见。
宋钦宗做太子的时候,听说了姚平仲的名声,等到一即位,金国人侵犯宋朝,京都被包围,姚平仲正好(或恰巧)在京城,能够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宋钦宗)丰厚地赏赐了他金钱布匹,拿重赏许诺(或答应)他。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而献给(宋钦宗)。等到出击后,(他)接连攻破(敌人的)两座营寨,但是敌人在夜里(已经)撤走了。姚平仲没有立功,于是骑着青黑色的骡子逃命,一昼夜跑了七百五十里,到达邓州,才敢吃饭。
(姚平仲)进入武关,到了长安,想要在华山隐居,只是担心(那里离朝廷)太近,又跑到蜀地,到了青城山的上清宫,人们都不认识他。住了一天,又到了大面山,走了二百七十余里,估计采药的人都来不到这里,于是放走了所骑的骡子,找了一个石洞来住下。朝廷多次下诏按照形貌搜寻他,都没有找到。乾道、淳熙(宋孝宗年号)年间,(他)才出山,到了丈人观道院,自己说了以上的经历。
当时(他)八十多岁,紫红色的胡子很密,长好几尺,脸上有红光;走路不躲避崖、沟、荆棘,他的速度就像奔驰的快马;也经常给别人写草书,(字迹)非常奇特雄伟,但为保守秘密从不说他得道的原因。
篇3:姚平仲小传阅读理解答案翻译
姚平仲小传阅读理解答案翻译
姚平仲小传
[宋] 陆游
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幼孤,从父古养为子。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宣抚使童贯召与语,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然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睦州盗起,徽宗遣贯讨贼,贯虽恶平仲,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及贼平,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曰: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贯愈忌之。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钦宗在东宫,知其名,及即位,金人入寇,都城受围,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及出,连破两寨,而虏以夜徙去。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
入武关,至长安,欲隐华山,顾以为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人莫识也。留一日,复入大面山,行二百七十余里,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也。乾道、淳熙之间,始出,至丈人观道院,自言如此。时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贼平,平仲功冠军 冠军:在全军中居首位
B.都城受围,平仲适在京师 适:恰好
C.厚赐金帛,许以殊赏 殊:特别,特殊
D.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 物色: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
至青城山上清官,人莫识也
B.宣抚使童贯召与语
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C.(贯)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
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
D.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日
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平仲是北宋末年的抗金爱国将领,小传在交代过主人公的身世后,先叙述姚的少年事迹。他十八岁即大败西夏,扬名西陲,但因负气不少屈而得罪了童贯,因而受赏不及其功。后去睦州平叛,事成,由于童的阻挠,一见上的愿望也未能实现。
B.接着记述平仲中年奇袭金兵的往事,重点写他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的壮举,而对他的偷袭失败又用了连破两寨,而虏已夜徙去来表示自己的惋惜之情。作者隐去姚急于求功,不等援兵到即急速出兵,结果被金兵发现,自己兵败逃亡的史实。
C.最后则记述了姚晚年的出世隐遁生活,无论是写姚骑青骡亡命,或是写他隐居后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还是写他八十余岁紫髯童颜,健步如飞,秘不言得道之由,都增添了这位失败的'英雄的传奇色彩,表达了作者对他的仰慕之情。
D.作者将主人公置于双向矛盾(一是对战场上的敌人,二是对朝廷里的奸臣)中来刻画,不仅写出了他的事功,而且写活了他的性格,可谓大处落笔,形神兼备。而寓褒贬于客观的叙述之中的写法,则是大诗人诗歌创作技巧在传记写作上的牛刀小试。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4分)
参考答案:
8.D (这里的物色是指画出形貌,因该词语后面已有求,
故物色不可能释为寻找)
9.B (该项上句中的与是介词,和;下句中的与读yù,是动词,参加。A项两个莫都是不定代词,没有人,没有谁。C项两个以都是连词,相当于而。D项两个乃都是副词,就,于是)
10.D (该项中这种写法则是大诗人诗歌创作技巧在传记写作上的牛刀小试',有误,这种写法和陆游的诗歌创作技巧并无必然联系。)
【译文】姚平仲,字希晏,他家世代担任西部边境的大将。他从小成了孤儿,伯父(或叔父)姚古把他作为儿子抚养。十八岁,和西夏军队在臧底河交战,消灭和俘虏的敌人很多,敌人不能抵抗。宣抚使童贯召见他并和他谈话,姚平仲自恃有骨气一点也不屈从童贯,童贯很不高兴,扣减了对他的赏赐,但是关中豪杰都推崇他,叫他小太尉。睦州(今浙江淳安)盗贼作乱,宋徽宗派童贯征讨贼寇,童贯虽然讨厌姚平仲,但是佩服他的沉稳勇猛,又调他同行。等到起义被平定,姚平仲的功劳在全军最大,于是面见童贯说:我不希望得到赏赐,只愿见一面皇上。童贯更加忌恨他。别的将领王渊、刘光世都得以被皇上召见,只有姚平仲没有被召见。宋钦宗做太子的时候,听说了姚平仲的名声,等到一即位,金国人侵犯宋朝,京都被围,姚平仲正好在京城,得以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丰厚地赏赐了他金钱布匹,许诺退敌后给他重赏。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献给宋钦宗。他出击后,接连攻破敌人两座营寨,但是敌人夜里已经撤走了。姚平仲没有立功,于是骑着青黑色的骡子逃命,一昼夜跑了七百五十里,到达邓州,才敢吃饭。 姚平仲进入武关,到了长安,打算在华山隐居,担心那里离朝廷太近,又跑到蜀地,到了青城山的上清宫,人们都不认识他。住了一天,又到了大面山,走了二百七十余里,估计采药的人都来不到这里,于是放走了所骑的骡子,找了一个石洞住下。朝廷多次下诏书画出他的形貌搜寻他,都没有找到。乾道、淳熙(宋孝宗年号)年间才出山,到了丈人观道院,他自己说了以上的经历。当时他已经八十多岁,紫红色的胡子很密,长好几尺,脸上有红光,走路不躲避崖、沟、荆棘,他的速度就像奔驰的快马,又经常给别人写草书,字迹非常奇特雄伟,但为保守秘密从不说他得道的原因。
篇4:陆游《姚平仲小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①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幼孤,从父古养为子。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①。宣抚使童贯召与语,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然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睦州盗起,徽宗遣贯讨贼,贯虽恶平仲,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及贼平,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曰:“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贯愈忌之。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②钦宗在东宫,知其名,及即位,金人入寇,都城受围,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及出,连破两寨,而虏以夜徙去。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
③入武关,至长安,欲隐华山,顾以为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人莫识也。留一日,复入大面山,行二百七十余里,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也。乾道、淳熙之间,始出,至丈人观道院,自言如此。
④时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
(选自《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
【注】①枝梧:抗拒。
译文:
姚平仲,字希晏,他家世代担任西部边境的大将。他从小成了孤儿,伯父(或叔父)姚古把他作为儿子抚养。十八岁,和西夏军队在臧底河交战,消灭和俘虏的敌人很多,敌人不能抗拒。宣抚使童贯召见他,和(他)谈话,姚平仲自恃有骨气一点也不屈从(童贯)。童贯很不高兴,扣减了对他的赏赐,但是关中豪杰都推崇他,叫他“小太尉”。睦州(今浙江淳安)盗贼作乱,宋徽宗派童贯征讨贼寇,童贯虽然讨厌姚平仲,(但是)佩服他的沉稳勇猛,又调他而同行。等到贼寇被平定,姚平仲的功劳在全军最大,于是面见童贯说:“我不希望得到赏赐,只愿见一面皇上。”童贯更加忌恨他。别的将领王渊、刘光世都得以被皇上召见,只有姚平仲没有被召见。
宋钦宗做太子的时候,听说了姚平仲的名声,等到一即位,金国人侵犯宋朝,京都被包围,姚平仲正好(或“恰巧”)在京城,能够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宋钦宗)丰厚地赏赐了他金钱布匹,拿重赏许诺(或“答应”)他。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而献给(宋钦宗)。等到出击后,(他)接连攻破(敌人的)两座营寨,但是敌人在夜里(已经)撤走了。姚平仲没有立功,于是骑着青黑色的骡子逃命,一昼夜跑了七百五十里,到达邓州,才敢吃饭。
(姚平仲)进入武关,到了长安,想要在华山隐居,只是担心(那里离朝廷)太近,又跑到蜀地,到了青城山的上清宫,人们都不认识他。住了一天,又到了大面山,走了二百七十余里,估计采药的人都来不到这里,于是放走了所骑的骡子,找了一个石洞来住下。朝廷多次下诏按照形貌搜寻他,都没有找到。乾道、淳熙(宋孝宗年号)年间,(他)才出山,到了丈人观道院,自己说了以上的经历。
当时(他)八十多岁,紫红色的胡子很密,长好几尺,脸上有红光;走路不躲避崖、沟、荆棘,他的速度就像奔驰的.快马;也经常给别人写草书,(字迹)非常奇特雄伟,但为保守秘密从不说他得道的原因。
篇5:陆游《姚平仲小传》原文及翻译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然关中豪杰皆推之( ) (2)顾以为浅( )
(3)度采药者莫能至( ) (4)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世为西陲大将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B.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C.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把第②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
4.作者在第①段中多次提及童贯的用意何在?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3分)
5.第④段对人物刻画可谓“形神兼备”,请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
1、(4分)(1)推崇(2)只是,但(3)估计(4)按照形貌(搜寻)
2、(3分)B(前者是连词,后者是介词)
3、(5分)姚平仲正好(或“恰巧”)在京城,能够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宋钦宗)丰厚地赏赐了他金钱布匹,拿重赏许诺(或“答应”)他。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而献给(宋钦宗)。(关键词:适、以。句式:意念上的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及省略句)
4、(3分)作者用童贯阴险狡诈的行为,诸如因“平仲负气不少屈”而“抑其赏”、被迫借平仲讨贼而贼平后,阻挠其“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来衬托姚平仲蔑视权贵、英姿勃发、才能出众的少年英雄形象以及人格的伟大。
5、(3分)作者用精炼的语言,通过肖像描写,如“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以及动作描写,如“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为人作草书”,生动刻画了一位八十多岁却精神矍铄、行动敏捷、怡然自适、草书奇伟、颇有仙风道骨的隐士形象,可谓形神兼备,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仰和羡慕之情。
陆游人生简介:
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父陆佃,徽宗时官至尚书右丞,后被罢知亳州。父陆宰,官朝请大夫,直秘阁。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他诞生和成长的年代,正当宋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时候。陆游诞生的第二年,金兵即攻陷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他随父陆宰向南逃亡,在“经旬不炊”和夜闻金兵马嘶中,历尽艰辛,逃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后又逃归故乡山阴。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群情激昂的抗敌气氛,给童年时代的陆游留下难忘的印象,并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他后来曾这样回忆道:“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跋傅给事帖》)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青年时代曾从江西派诗人曾几学诗,得到不少启发,但他并未受其束缚,又从前代大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等人的诗作中汲取滋养。
封建家庭虽然给陆游以良好的文化熏陶,特别是爱国教育,但也给他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唐氏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母亲却不喜欢唐氏,硬逼著他们夫妻离散。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曾在后的一次偶然相遇中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多次赋诗怀念,直至老年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
陆游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但因居于投降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于是受到秦桧忌恨,竟在复试时将他除名。秦桧死后,孝宗即位,起初颇有抗金之志,主战派受到重视,陆游方被起用。他积极向朝廷提出许多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但由于张浚举兵北伐,部下将领不和,再加投降派掣肘,抗战终于受挫。宋朝廷立即动摇,又走上屈服求和的老路;陆游也被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黜还乡。
陆游在故乡山阴镜湖之滨闲居4年,屡次上书求职,最后才于乾道五年(1169)得一个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小官,其时已45岁。他迫于生计,不得不于次年远行入蜀就任。由于位卑职微,再加僻处山城,感到无所作为,但任期满后“归又无所得食”,不得不又上书求“捐一官以禄之,使粗可活”。乾道八年(1172)主战将领四川宣抚使王炎聘他为干办公事,延至幕中襄理军务。这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他换上戎装,驰骋在当时国防前线南郑(今汉中)一带。铁马秋风、豪雄飞纵的军旅生活,使陆游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算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特别是当他看到川陕地势险要,民气豪侠,觉得可用关中作根本,以谋反攻收复失地。于是便向王炎陈进取之策,提出一些经略中原、积粟练兵的战略。他充满胜利的信心,认为“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可是陆游的这一片报国赤忱,并不能实现。腐败的宋朝廷,只求苟安,无意进取,致使将士闲置前线,“报国欲死无战场”。不久,宋朝廷将王炎召回,随即罢免,陆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他只好抱著「不见王师出散关”和“悲歌仰天泪如雨”的激愤心情,眼看著收复中原的希望破灭。此后,陆游又在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职,自称“身如林下僧”,抗战复国的壮志一直得不到伸展的机会。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至引起了同僚讥议;又由于陆游的复国抱负和个人的功名事业长久得不到伸展,常以“脱巾漉酒,拄笏看山”为自得,甚至在琵琶腰鼓、舞衫香雾中寻求精神遂又麻醉,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这样解嘲道:“名姓已甘黄纸外,光阴全付绿樽中。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从此,“放翁”便和他的诗名同著于世。
陆游在川陕 9年,祖国的山川形势、风土民情丰富了他的生活体验。特别是在南郑前线,他接触到许多边防战士和“忍死望恢复”的“遗民”,使他的精神境界不禁大开,并将许多富有生活实感的爱国激情倾注于诗。这是他创作上收获最多的时期。陆游对这一创作阶段很珍视,觉得“诗家三昧忽见前”,于是将全部诗作题名为《剑南诗稿》。
淳熙五年(1178)春,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草行露宿”,不辞辛苦,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因此触犯当道,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陆游在家闲居6年,已经62岁,才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他赴京受命,写了有名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其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两句,得到孝宗的激赏,但孝宗并不了解陆游的真正抱负,只叫他到严州后,“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新职虽然不合陆游素志,但他还是勤勉从事,正如诗中所说:“忧民怀懔懔,谋己耻营营。”他在任上,力求“宽期会,简追胥,戒兴作,节燕游”,因此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为他立碑,并为他曾经作过严州太守的高祖陆轸立祠,以纪念他们祖孙二人。
篇6:陆游《姚平仲小传》原文翻译以及阅读练习题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然关中豪杰皆推之( ) (2)顾以为浅( )
(3)度采药者莫能至( ) (4)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世为西陲大将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B.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C.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把第②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
4.作者在第①段中多次提及童贯的用意何在?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3分)
5.第④段对人物刻画可谓“形神兼备”,请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
1、(4分)(1)推崇(2)只是,但(3)估计(4)按照形貌(搜寻)
2、(3分)B(前者是连词,后者是介词)
3、(5分)姚平仲正好(或“恰巧”)在京城,能够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宋钦宗)丰厚地赏赐了他金钱布匹,拿重赏许诺(或“答应”)他。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而献给(宋钦宗)。(关键词:适、以。句式:意念上的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及省略句)
4、(3分)作者用童贯阴险狡诈的行为,诸如因“平仲负气不少屈”而“抑其赏”、被迫借平仲讨贼而贼平后,阻挠其“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来衬托姚平仲蔑视权贵、英姿勃发、才能出众的少年英雄形象以及人格的伟大。
5、(3分)作者用精炼的语言,通过肖像描写,如“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以及动作描写,如“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为人作草书”,生动刻画了一位八十多岁却精神矍铄、行动敏捷、怡然自适、草书奇伟、颇有仙风道骨的隐士形象,可谓形神兼备,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仰和羡慕之情。
篇7:《伤仲永》习题及答案
《伤仲永》习题及答案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题目中的“伤”意即悲伤哀痛。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本文叙事先扬后抑。
原文
金溪[地名,在今江西金溪]民方仲(zhòng)永,世隶(lì)耕[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世,世代。隶,附属,隶属]。仲永生五年,未尝[不曾,从来没有]识书具[书写工具。这里指笔、墨、纸、砚],忽(hū)啼求[索要]之[代词,代书具]。父异焉[对此感到惊异。异,感到惊异],借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与[给]之[代词,代方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题写]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团结族人。收,聚,这里是“团结”的意思]为意,传一乡秀才[这里指读书人]观之。自是[从此]指物作诗立[立刻]就[完成,这里是“写好”的意思],其文理[文采和道理]皆有可观[值得看]者。邑(yì)人奇之[同县的人认为他是奇才],稍稍[纷纷]宾客其父[把他父亲当宾客对待。意思是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有的人]以[用]钱币丐[gài,求,索取,这里的意思是“花钱请(仲永题诗)”]之。父利其然[认为那样有利]也,日[每天,天天]扳[pān,牵,拉]仲永环谒(yè)[四处拜访]于邑(yì)人,不使学。
余闻之[代词,指代这件事]也久。明道[宋仁宗年号之一]中,从[跟从]先人[亡父。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父亲已故去,因此这样敬称]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chèn,
相当,符合]前时之闻[名声。这里指好名声]。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mǐn)然众人矣[与一般人没什么区别了。泯,消失。然,……的样子。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译文
金溪县百姓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仲永出生五年了,从来不认识(笔、墨、纸、砚这些)书写工具,(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他)父亲对此觉得很奇怪,从邻居家借了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立意,全乡的读书人竞相传看。从此,(大人)指着东西让他作诗,
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都很惊奇,纷纷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来求仲永题诗。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天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父亲一起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有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得已经)不能符合以前的名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家,又到了舅舅家,问他们仲永的情况,他们说:“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阅读及答案
【内容】课文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金溪县神童方仲永,出生在世代务农的家庭。五岁的时候,他突然哭着要笔墨纸砚。他父亲从邻居家借了给他,他当即写了一首诗。这首诗的主旨是赡养父母、团结族人,引起了全乡读书人的.重视。从此大人指着东西他就能作出诗来,并且诗的文采和主旨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同县的人认为他是奇才,纷纷邀他父亲做客,甚至花钱请仲永作诗。父亲以为有利可图,天天带着仲永在县里四处拜访,不让仲永学习。
“我”早就听说过这件事,后来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当时仲永十二三岁的样子,“我”让他作诗,已经写得不如从前好了。过了七年,“我”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他们说:“跟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
第一段:作者详写了方仲永的神奇,同时也为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退埋下伏笔:“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第二段:写了方仲永才能衰退的过程,着墨虽不多,却把事情的全过程交代得很清楚。
【主题】课文通过写仲永从具有神异的禀赋到“泯然众人”的过程,揭示了后天学习非常重要这一主题。
【写法】有详有略。
【作业】
一、朗读课文,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幼年时有怎样的过人之处?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方仲永幼年时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后来,“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最后“泯然众人矣”。
2.产生这样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产生这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即书诗四句 书: 写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就: 完成,这里是“写好”的意思
3.从先人还家 从: 跟从
4.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相当,符合
5.泯然众人矣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篇8:《贾平凹小传》练习及答案
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娘号“平娃”,理想于顺利;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一字之改,音同形异,两代人心境可见也。
生于1953年2月21日,孕胎期娘未梦星入怀,生产时亦没有祥云罩屋。幼年外祖母从不讲甚神话,少年更不得家庭艺术熏陶。祖宗三代平民百姓,我辈哪能显贵发达?
原籍陕西丹凤,实为深谷野洼;五谷都长而不丰,山高水长却清秀,离家十年季季归里;因无衣锦还乡之欲,便没“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愧。
先读书,后务农;又读书,再弄文学;苦于心实,不能仕途;拙于言辞,难会经济;捉笔涂墨,纯属滥竽充数。若问出版的那几本小书,皆是速朽玩意儿,哪敢在此列出名目呢?如此而已。
【练习题】
1.“娘号‘平娃”,理想于顺利;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作者说这可以看出两代人的境.你觉得两代人是怎样的心境?
2.文中有些句子含义都是相对的',从第3段中抄出一句。
3.第4段的排比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4.解说“又读书,再弄文学”句中加粗的“弄”字。
5.读过这篇小传,你觉得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娘希望生活顺利,“我”希望能够正视挫折,两代人的心情是一致的,并不相悖。
2.因无衣锦还乡之欲,便没“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愧。
3.强烈地表现作者的追求和淡薄的心境。
4.自谦的说法,认为自己的作品水平不高。
5.幽默中有些冷峻,有所追求又很淡薄。
篇9:《贵贤》译文及习题答案
《贵贤》译文及习题答案
贵贤
(晋)葛洪
抱朴子曰:舍轻艘而涉无涯者, 不见其必济也;无良辅而羡隆平?者, 未闻其有成也. 鸿鸾之凌虚者, 六翮之力也;渊虬之天飞者, 云雾之偕也. 故招贤用者, 人主之要务也;立功立事者, 髦俊?之所思也. 若乃乐治定而忽智士者, 何异欲致远途而弃骐騄哉!
夫拔丘园之否滞④, 举遗漏之幽人, 职尽其才, 禄称其功者, 君所以待贤者也;勤夙夜之在公, 竭心力於百揆⑤, 进善退恶, 知无不为者, 臣所以报知己也. 世有隐逸之民, 而无独立之主者, 士可以喜遁而无忧, 君不可以无臣而致治. 是以傅说吕尚不汲汲於闻达者, 道德备则轻王公也. 而殷高周文乃梦想乎得贤者, 建洪勋必须良佐也。
(节选自葛洪《抱朴子》)
慕贤
(南北朝)颜之推
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膊也。”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 )
吾生於乱世,长於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於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於我,便足贵之。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隆平:昌盛太平。?髦俊:亦作“髦隽”,才智杰出之士。
骐騄:良马。④否滞:停滞。⑤百揆:各种政务
23.结合文本,作者要求做到“贵贤”与“慕贤”的分别是 和 等两类人。
24.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贵贤》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25.《慕贤》第?段结尾处的( )内应该填入的标点符号是,请说明其理由。(3分)
26.对两篇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从《贵贤》篇可知作者的主要思想是儒家积极入世。
B.两篇选文的第?段论证方法完全相同,即事实论证。
C.《颜氏家训》阐述思想、学识,没有记述作者经历。
D.结构相同,都是第?段提出论点,第?段加以论证。
27.从句式的角度看,《贵贤》篇多用,《慕贤》篇多用 。(2分)
参考答案
23.人主(君王、帝王、治理天下的人)、子孙(晚辈、无心于学的年少之人)
24.该句运用了类比论证方法(1分),运用鸿鸾能够飞越高空,靠的是翅膀之力;渊中之龙一飞冲天,必有云雾相随。由此得出:人主之要务在于依靠任用贤能者、立功立事者要思考如何辅佐君王的论点(1分);以浅寓深,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1分)。(答“比喻论证”不得分)
25.感叹号(!)(1分)。 该句“安”“可不”用反问句的形式强调“假如遇上世间所少有的明达君子”必须攀附景仰(1分)。属于语气强烈的反问句(1分)。
26.D
27.整句(骈句、骈体句)、散句
【参考译文】
抱朴子说,舍弃轻便的.船只而去徒涉不见边际的湖海,不能认为一定会渡过去。没有好的辅佐之臣,而追慕隆盛太平的局面,没听说能够成功。鸿雁和鸾凤能升上高空,靠得是双翅的力量。潭中的虬龙能够在天上飞翔,是以云雾为阶梯,所以招纳贤者使用人才是君主的重要事情。而建立功勋成就事业,是才智杰出之士要考虑的问题。至于喜欢太平安定,而忽略智谋之士,和想要去远处却丢开骏马,有什么区别呢!
选拔丘墟园圃中被阻滞的人才,提举被遗漏的隐逸贤者,让职务能全部发挥他们的才能,俸禄与他们的功劳相称。这是国君对待贤良人士的办法,为公昼夜勤奋工作,对职务尽心竭力,进谏善言弹劾恶人,知道的事无不去做,这是臣子报答知己君主的态度。世上有隐逸的臣民,而没有超凡拔俗的君主时,世人可做合时宜的退隐而不必忧虑国事,国君不可能没有臣子而治理好国家。因此傅说,吕尚不急切于显达,是因为修养德行具备了,就轻视天子与诸侯。而商高宗周文王做梦都想得到贤者,是因为建立宏大的勋业必须有优秀的辅佐之臣。
①古人说:“一千年出一位圣人,还近得像从早到晚之间;五百年出一位贤人,还密得像肩碰肩。”这是讲圣人贤人是如此稀少难得。假如遇上世间所少有的明达君子,怎能不攀附景仰啊!
②我出生在乱离之时,长成在兵马之间,迁移流亡,见闻已多,遇上名流贤士,没有不心醉魂迷地向往仰慕。人在年少时候,精神意态还未定型,和人家交往亲密,受到熏渍陶染,人家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即使无心去学习,也会潜移默化,自然相似,何况人家的操行技能,是更为明显易于学习的东西呢!因此和善人在一起,如同进入养育芝兰的花房,时间一久自然就芬芳;若是和恶人在一起,如同进入卖鲍鱼的店铺,时间一久自然就腥臭。墨子看到染丝的情况,感叹丝染在什么颜色里就会变成什么颜色。所以君子在交友方面必须谨慎。孔子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像颜回、闵损那样的人,哪能常有,只要有胜过我的地方,就很可贵。
篇10:《明吏》译文及习题答案
《明吏》译文及习题答案
冯胜,定远人。生时黑气满室,经日不散。及长,雄勇多智略,与兄国用俱喜读书,通兵法,元末结寨自保。太祖略地至妙山,国用偕胜来归,甚见亲信。太祖尝从容询天下大计,国用对曰:“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太祖大悦,俾居幕府,命国用典亲兵,委以心腹。卒于军,年三十六。太祖哭之恸。
国用之卒,子诚幼,胜先已积功为元帅,遂命袭兄职,典亲军。
洪武元年兼太子右詹事。坐小法贬一官,为都督同知。引兵溯河,取汴、洛,下陕州,趋潼关。守将宵遁,遂夺关,取华州。还汴,谒帝行在。授征虏右副将军,留守汴梁。寻从大将军征山西。
久之,元太尉纳哈出拥众数十万屯金山,数为辽东边害。二十年命胜为征虏大将军,以步骑二十万征之。帝复遣故所获纳哈出部将乃剌吾者奉玺书往谕降。胜出松亭关,分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驻大宁逾两月,留兵五万守之,而以全师压金山。纳哈出见乃剌吾惊曰:“尔尚存乎!”乃剌吾述帝恩德。纳哈出喜,遣其左丞、探马赤等献马,且觇胜军。胜已深入,逾金山,至女直苦屯,降纳哈出之将全国公观童。大军奄至,纳哈出度不敌,因乃剌吾请降。胜使蓝玉轻骑受之。玉饮纳哈出酒,欢甚,解衣衣之。纳哈出不肯服,顾左右咄咄语,谋遁去。胜之婿常茂在坐,遽起砍其臂。都督耿忠拥以见胜。纳哈出将士妻子十余万屯松花河,闻纳哈出伤,惊溃。胜遣观童谕之乃降,得所部二十余万人,牛羊马驼辎重互百余里。而都督濮英殿后,为敌所杀。师还,以捷闻,并奏常茂激变状,尽将降众二十万人入关。帝大悦,使使者迎劳胜等,械系茂。会有言胜多匿良马,使阍者行酒于纳哈出之妻求大珠异宝,失降附心,又失濮英三千骑,而茂亦讦胜过。帝怒,收胜大将军印,命就第凤阳,奉朝请,诸将士亦无赏。胜自是不复将大兵矣。
时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蓝玉诛之月,召还京。逾二年,赐死,诸子皆不得嗣。
(选自《明吏》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十七,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拔之以为根本拔:攻取
B.遂命袭兄职,典亲军 典:掌管
C.金陵龙蟠虎踞 虎:猛虎
D.使使者迎劳胜等,械系茂系:拘囚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国用之卒,子诚幼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因乃剌吾请降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为敌所杀若属皆且为所虏
D.时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胜喜好读书,通晓兵法,英勇多谋略。元朝末年,他和哥哥冯国用一起筑寨自保,后来,归顺了太租。
B.冯胜在归顺太祖以后,屡立战功,当了元帅。在哥哥冯国用英年早逝以后,他承袭哥哥的职务,掌管亲军。
C.冯胜征讨辽东时指挥有方.节节胜利。但是他藏匿良马,勒索珠宝,受到太祖处罚,从此不能再领兵作战。
D.冯胜在明朝开国功臣中威望很高。但是因为太祖的猜忌,再加上他多次因小事违逆皇帝心意,蛙终被赐死。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祖略地至妙山,国用偕胜来归,甚见亲信。
译文:
(2)师还,以捷闻,并奏常茂激变状,尽将降众二十万人入关。
参考答案:
4.C(名词作状语,像猛虎一样。)
5.A(用在主谓之间/动词,到。B项:通过。C项:被动结构。D项:定语后置标志。)
6.C(原文有“会有言”,不一定是事实;“从此不能再领兵作战”错,原文是“胜自是不复将大兵矣”,冯胜从此以后不再统领大军了,而不是“不能再领兵作战了”。)
7.(1)太祖攻占地盘至妙山,冯国用和冯胜一起前来归顺,很受亲近信任。(略:攻占、夺取。偕:共同、一起。亲信:古今异义,亲近信任。见:表被动,各1分,句义1分。)
(2)军队返回,(冯胜)把捷报上报,并上奏常茂行动过激引起变乱的情况,率领全部投降部众二十万人进入关内。(以:把。闻:使动用法,使……闻,译为报告、上报。状:情况。将:率领。各1分,句义1分。)
参考译文:
冯胜,定远人。出生时黑气满室,多日不散。等到长大,英勇多谋略,与哥哥冯国用都喜好读书,通晓兵法,元末筑寨自保。太祖攻占地盘至妙山,冯国用和冯胜一起前来归顺,很受亲近信任。太祖曾从容询问平定天下的大计,冯国用回答说:“金陵龙盘虎踞,是帝王之都,应先攻下它作为根据地,然后四出征伐,倡导仁义,收拢人心,不要贪恋女色玉帛,天下不难平定。”太祖大喜,让他留在幕府,命令冯国用掌管亲兵,用为心腹。后来他死在军中,时年三十六岁,太祖为他痛哭。
冯国用去世时,儿子冯诚还年幼,冯胜先前已经积累功劳担任元帅,于是命他继承哥哥的职务,掌管亲军。
洪武元年,冯胜兼任太子右詹事,因犯小错降官一级,任都督同知。带兵沿黄河而上,攻取汴、洛,打下陕州,直趋潼关。守将连夜逃跑,于是夺取潼关,攻取华州,返回汴梁,在皇帝驻地拜谒皇帝,被授任征虏右副将军,留守汴梁。不久跟从大将军伐征山西。
过了很久,元太尉纳哈出带领部众几十万屯兵金山,多次为害辽东边境。洪武二十年,命冯胜任征虏大将军,率领步骑二十万征讨纳哈出。皇帝又派以前俘获的纳哈出部将乃剌吾手持圣旨前往劝降。冯胜兵出松亭关,分别构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驻扎大宁超过两个月,留兵五万镇守,而率全军压向金山。纳哈出见到乃剌吾,吃惊地说:“你还活着呀?”乃剌吾讲述皇帝恩德。纳哈出很高兴,派他的左丞探马赤献马,将要窥探冯胜的军队。冯胜军已深入,翻越金山,到达女直苦屯,招降纳哈出的将领全国公观童。大军突然来到,纳哈出估计不能抵挡,通过乃剌吾请求投降。冯胜派少数骑兵受降。蓝玉与纳哈出饮酒,非常欢快,脱衣服给他穿。纳哈出不肯穿,环顾左右咄咄地说了几句话,商量逃跑。冯胜的女婿常茂在座,突然起身砍伤他的臂膀。都督耿忠抓住他去见冯胜。纳哈出的将士妻子儿女十多万人驻扎在松花河,听说纳哈出受伤,惊慌溃逃。
冯胜派观童告谕他们投降,得到他的部众二十多万人,牛羊马骆驼辎重绵延一百多里。而都督濮英殿后,被敌人杀害。军队返回,(冯胜)把捷报上报,并上奏常茂行动过激引起变乱的情况,率领全部投降部众二十万人进入关内。皇帝大喜,派使者迎接慰劳冯胜等人,给常茂戴上刑具拘禁起来。碰上有人说冯胜隐藏了很多良马,派守门人给纳哈出之妻斟酒索求大珠奇宝,失去了投降者诚心归附之心,又损失了濮英的三千骑兵,常茂也攻击冯胜的过失。皇帝大怒,收回了冯胜的大将军印信,命令他回到凤阳府第,定期参加朝会,众位将士也不再赏赐。冯胜从此以后不再统领大军了。
当时诏令排列威望高的功臣八个人,冯胜位列第三。太祖年事已高,多猜忌。冯胜功劳最多,多次因为小事违逆皇帝心意。蓝玉被诛杀那一月,被召回京城。过了两年,被赐死,他的几个儿子都不得继承他的官职。
篇11:《义赏》译文及习题答案
《义赏》译文及习题答案
义赏赏罚之柄,此上之所以使也。其所以加者义,则忠信亲爱之道彰。久彰而愈长,民之安之若性,此之谓教成。教成则虽有厚赏严威弗能禁。故善教者,不以赏罚而教成,教成而赏罚弗能禁。用赏罚不当亦然。奸、伪、贼、乱、贪、戾之道兴,久兴而不息,民之雠仇若性,戎、夷、胡、貉(2)、巴、越之民是以,虽有厚赏严罚弗能禁。郢人之以两版垣也(3),吴起变之而见恶,赏罚易而民安乐;氐羌(4)之民,其虏也,不忧其系累(5),而忧其死不焚也;皆成乎邪也,且成而贼民。故赏罚之所加,不可不慎。且成而贼民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楚胜于诸夏而败乎柏举。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赵襄子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赦为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中,赦无大功,赏而为首,何也?”襄子曰:“寡人之国危,社稷殆,身在忧约之中,与寡人交而不失君臣之礼者,惟赦,吾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襄子可谓善赏矣。赏一人,而天下之为人臣莫敢失礼。”为六军则不可易。北取代,东迫齐。令张孟谈逾城潜行,与魏桓、韩康期而击智伯,断其头以为觞,遂定三家,岂非用赏罚当邪?
4、下列加点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之国危,社稷殆 殆:危险
B、足以却敌 却:使动用法,使…后退
C、且城而贼民 贼:贼寇
D、身在忧约之中 约:束缚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义赏”的效果的一组是( )
①民之雠仇若性 ②则忠信亲爱之道彰
③反而尊贤,足以报德 ④败楚人于城濮
⑤而天下之为人臣莫敢失礼 ⑥赏有功者五人
A、①④⑥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雍季用“竭泽而渔”“焚薮而田”的危害来告诫晋文公:赏罚不符合道义只能带来恶果。
B、高赦因对赵襄子不失君臣之礼获得重赏,赵襄子因赏罚得当而消灭智伯。
C、文章主张施行赏罚要有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义”,也就是重仁义、尊贤重礼、轻功利。
D、第一段正反论证,阐述赏罚是否得当关系到教化能否成功,不可以不慎重对待的道理。
7、翻译下列句子
1)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5分)
2)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5分)
参考答案
4、C 贼:祸害
5、C 1是赏罚不当的后果 4是“用咎范之言”的结果6不是“义赏”,是“赏”
6、A说明过多使用诈术的恶果。
参考译文
义赏(奖 赏要合乎道义)
(行使)赏罚的权力(柄:权力),这是圣上用来更好使用人的手段。“赏罚”前面加上“义”(意译:按照道义来赏罚),那么忠心、诚信、亲近、爱护的思想就会得到彰显发扬。彰显发扬得长久了,就越能助长这一思想,百姓就会安于这些思想,像是它们成了自己的本性,这可以称作教化的成功。教化成功,那么即使有丰厚的奖赏或是严厉的威势也不能制止改变百姓的思想(禁:禁止,制止)。所以,善于教化的人,不依靠奖赏惩罚,也可以教化好百姓;教化好百姓,即使是厚重的奖赏或是严厉的威逼也不能制止改变他们的思想。不恰当地使用赏罚(指赏罚不符合道义)也是这同样的道理——奸诈、虚伪、凶残、混乱、贪婪、暴戾的思想就会兴起,长久兴起而不停息,百姓就会相互仇恨,这仇恨就像是成了百姓的本性。地处偏僻的少数民族(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常见的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具体指的是——西部的戎族、东部的夷族、北部的胡人、东北部的貊族<貉(mò):通“貊”。我国古代统治阶级对东北部一个民族带污蔑性的称谓。>、西部的巴人、东南部的越人。)就是这样,即使有丰厚的奖赏严厉的惩罚也不能制止改变他们的仇恨。郢都的人用两块木版筑墙,吴起改变这种方法遭到了郢都百姓的埋怨。用赏罚容易,而百姓却安于乐于原来的习俗。氐羌族的百姓(氐dī羌:我国古代西部的一个民族),他们被俘虏了,不担心受被囚禁捆绑(系累:囚禁捆绑。累:通“缧”,绳索。这里活用为动词),却担心死后尸体不能被火化(氐羌族处置尸体的方法观念与汉人不同)。他们都形成了怪邪的习俗,怪邪的习俗形成后将会伤害百姓。所以是否按道义赏罚,不可以不慎重。
从前,晋文公将要在城濮(地名)跟楚国军队交战,他召见咎犯(人名)问道:“楚国人多,我国人少,怎么办才好呢?”咎犯回答说:“我听说讲究繁文缛节的君王,对礼节的仪式规定不会感到满足(文:规定、仪式。不足:古今异义);经常打仗的君王,对欺诈的手段不会感到满足。君王您也就用欺诈的方法对待他们好了。”晋文公把咎犯的话告诉雍季,雍季说:“抽干水塘的水来捕鱼(涸:干涸。使动用法),难道不能捕捉到鱼吗?但(这里)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焚烧山林田野来打猎(薮(sǒu):水浅草盛的泽地。田:通“畋”,打猎。),难道会没有收获吗?但(这里)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诈虚假的方法,虽然现在勉强可行(偷:苟且,勉强。《石壕吏》:“存者且~生,死者长已矣。”),往后就将不能再用,这不是长久的办法。”晋文公使用了咎犯的计策,在城濮之战中打败了楚国人。回国行赏(反:通“返”),雍季得到的却更多。左右的人劝谏晋文公:“城濮之战的功绩,是采用了咎犯的谋略,您采用了他的计谋可是给他的奖赏却落后于他人,或许不行吧。”晋文公说:“雍季的言论,有利于后世百代(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咎犯的主张,追求的是短时间(的成效)(务:追求;要求得到。《五蠹》:“糟糠不饱者,不~梁肉。”)。怎么能把追求一时成效放在利于百世功业的.前面呢?”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面对灾难使用欺诈的方法,足可以使敌人退却。回去后尊敬贤人,就可以回报德行。晋文公虽然不能自始至终(坚守德行),但也足可以称霸天下了。”(雍季得到的)赏赐更多,百姓就会因为这赏赐(向好的方面)改变,百姓改变那么教化就成功了。(如果)教化成功靠的是欺诈(乎:介词,相当于“于”),(那么)这种成功也相当于毁灭,这种胜利也相当于失败。天下取胜的人很多,但称霸的只有五个人,晋文公是其中的一个,他知道胜利形成的原因(即尊重雍季的贤)。取胜如果不知道取胜的原因(而:表假设),这和没有取胜一样。(秦国和楚国就是如此,)秦国战胜了西戎,却在殽山败(给了晋国)。楚国战胜了诸夏,却在柏举输(给了吴国)。(与秦楚不同的,)周武王知道自己胜利的原因,所以彻底战胜了(纣王)(一:全,都),在天下称王。欺诈盛行充满整个国家(盈:满。《归去来兮辞》:“携幼入室,有酒~樽。”),国家是不会安定的,灾祸不只因为外部(的敌国)。
赵襄子冲破包围,赏赐五个有功的人,高赦是第一个。张孟谈说:“晋阳大难中,高赦没有大的功劳,奖赏却是第一,为什么呢?”赵襄子说:“我的国家有危难,社稷危殆,人人身处忧患危险之中(约:捆绑、拴套。《触龙说赵太后》:“于是为长安君~车百乘,质于齐。”这里指处境危险,随时可能被抓),却还不失却君臣之礼的,只有高赦一个人,所以我第一个奖赏他。”孔子听说后,说:“赵襄子可以说很善于奖赏了。奖赏一个人,天下做别人臣子的就没人敢(对君王)失去礼节了。”统率六军不可以轻易(地使用赏罚)。(赵襄子)向北出军攻占了代国,向东逼近齐国,命令张孟谈翻过城墙秘密行军,和魏桓、韩康约定一起攻打智伯,砍下了智伯的人头把它作为酒杯,从而奠定了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在晋国三足鼎立的局面),难道这不是因为(赵襄子)赏罚得当吗(用:因为;
★ 仲淹掌学阅读答案
《姚平仲小传》译文及习题答案(整理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