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大大花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中考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习题及答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中考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习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中考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习题及答案
中考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习题及答案
(二)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
2、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3、缤纷:繁多的样子。
4、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5、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7、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8、俨( )然:整齐的样子。
9、属:类。
10、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11、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2、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13、黄发垂髫( ):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4、要( ):通“邀”,邀请。
15、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6、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17、具言:详细地说出。
18、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
19、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20、及郡下:到了郡城。
21、诣( ):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2、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23、遂:终于。
24、规:计划。
25、未果:没有实现。
26、寻:随即,不久。
27、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文后练习:
下面各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试做解释。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不足为外人道也
附加练习
1、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答:
2、世外桃源“是怎样虚构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摘录原文回答。
3、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场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处这样的.所谓“世外桃源”,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说都是何人所居。
答案
1、建立一个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压迫的原始共耕社会 这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诸葛亮所居住的南阳;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
篇2:中考文言文《桃花源记》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桃花源记》复习要点
一、作者:
陶渊明,朝代:东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二、文章知识:
(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
三、语音:
豁然(huò)开朗俨然(yǎn)阡陌(qiānmò)此中人语(yù)云诣(yì)太守邑人(yì)黄发重髫(tiáo)间隔(jiàn)问津(jīn)便要还家(yāo)。
四、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具答之:“具”同“俱”,完全,详尽
五、古今异义词
1、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无论魏晋。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表示条件的连词。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及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芳草鲜美。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
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
六、一词多义
1、舍:便舍船,从口入(动词,舍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名词,房子)
2、属:有良田美池桑田之属(名词、类)神情与苏黄不属(动词、类似)3、寻:未果,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4、志: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寻向所志(名词,标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志向)
5、向:寻向所志(名词,先前)眈眈相向(动词,对着)
6、之: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渔人甚异之(代词,指渔人所看到的景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舒缓语气)何陋之有(倒装的标志,不翻译)
7、为: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当做)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七、重点词语解释
1、缘溪行:沿着。
2、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
3、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
4、欲穷其林:穷尽
5、豁然开朗:形容由狭隘幽暗一变为开阔明亮。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6、土地平旷:空阔、宽阔。
7、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8、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9、悉如外人:全部、完全//桃花源以外的人。
10、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
11、并怡然自乐:都。///喜悦的样子。
12、问所从来:处所,地方。
13、咸来问讯:都
1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同乡人。
15、不复出焉:再。
1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说出。
17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18、此中人语云:告诉(他)说。
19、便扶向路:沿着。
20、诣太守:晋谒,拜见。
21、欣然规往:高兴的样子。
22、无问津者:探访、访求。津:渡口。
八、成语: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九、理解背诵;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003 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9)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
(10)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1)“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2)选用原文句子,概括渔人在桃花源所见的景和人。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人:衣:悉如外人貌:黄发垂髻行:往来种作神:(见人)大惊情:怡然自乐。
十、思考:
(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的世界: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6)、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7)、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①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十一、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十二、开放题:
1、请你联系学过的《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谈谈你心目中的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是一个安贫乐道、洁身自好、追求理想、热爱自然不慕名利的人。
2、作为中学生,该怎样认识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作者向往的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境界,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多少受到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的影响表现了一定复古思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3、面对污浊的环境,有人认为要像莲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也有人认为要学菊花隐居避世,独善其身。你更赞成哪一种人生态度?为什么?
篇3: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
2、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3、缤纷:繁多的样子。
4、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5、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7、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8、俨然:整齐的样子。
9、属:类。
10、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11、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2、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13、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4、要():通“邀”,邀请。
15、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6、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17、具言:详细地说出。
18、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
19、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20、及郡下:到了郡城。
21、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2、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23、遂:终于。
24、规:计划。
25、未果:没有实现。
26、寻:随即,不久。
27、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文后练习:
下面各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试做解释。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不足为外人道也
附加练习
1..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答:
2.世外桃源“是怎样虚构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摘录原文回答。
3.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场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处这样的所谓“世外桃源”,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说都是何人所居。
答案
1.建立一个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压迫的原始共耕社会这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诸葛亮所居住的南阳;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
篇4:初中中考文言文习题及答案
初中中考文言文习题及答案
谢瞻,字宣远,一名檐,字通远,陈郡阳夏人,卫将军晦第三兄也。年六岁,能属文,为《紫石英赞》、《果然诗》,当时才士,莫不叹异。初为桓伟安西参军,楚台秘书郎。瞻幼孤,叔母刘抚养有恩纪,兄弟事之,同于至亲。刘弟柳为吴郡,将姊俱行,瞻不能违,解职随从,为柳建威长史。
弟晦时为宋台右卫,权遇已重,于彭城还都迎家,宾客辐辏,门巷填咽。时瞻在家,惊骇谓晦曰:“汝名位未多,而人归趣乃尔。吾家以素退为业,不愿干预时事,交游不过亲朋,而汝遂势倾朝野,此岂门户之福邪?”乃篱隔门庭,曰:“吾不忍见此。”及还彭城,言于高祖曰:“臣本素士,父、祖位不过二千石。弟年始三十,志用凡近,荣冠台府,位任显密,福过灾生,其应无远。特乞降黜,以保衰门。”前后屡陈。高祖以瞻为吴兴郡,又自陈请,乃为豫章太守。晦或以朝廷密事语瞻,瞻辄向亲旧陈说,以为笑戏,以绝其言。晦遂建佐命之功,任寄隆重,瞻愈忧惧。
永初二年,在郡遇疾,不肯自治,幸于不永。晦闻疾奔往,瞻见之,曰:“汝为国大臣,又总戎重,万里远出,必生疑谤。”时果有诉告晦反者。瞻疾笃还都,高祖以晦禁旅,不得出宿,使瞻居于晋南郡公主婿羊贲故第,在领军府东门。瞻曰:“吾有先人弊庐,何为于此!”临终,遗晦书曰:“吾得启体幸全,归骨山足,亦何所多恨。弟思自勉厉,为国为家。”遂卒,时年三十五。
瞻善于文章,辞采之美,与族叔混、族弟灵运相抗。灵运父瑛,无才能。为秘书郎,早年而亡。灵运好臧否人物,混患之,欲加裁折,未有方也。谓瞻曰:“非汝莫能。”乃与晦、曜、弘微等共游戏,使瞻与灵运共车;灵运登车,便商较人物,瞻谓之曰:“秘书早亡,谈者亦互有同异。”灵运默然,言论自此衰止。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将姊俱行 将:带着
B.而人归趣乃尔 趣:奔赴,奔向
C.志用凡近凡:平凡
D.与族叔混、族弟灵运相抗 抗:争斗
5.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明谢瞻“忧患意识”内容的一组是( )(3分)
①瞻不能违,解职随从 ②乃篱隔门庭,曰:“吾不忍见此。”
③特乞降黜,以保衰门。 ④在郡遇疾,不肯自治
⑤万里远出,必生疑谤 ⑥临终,遗晦书曰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谢瞻知恩图报。叔母把他们弟兄养大成人,他们对叔母也如同亲生母亲一样,甚至叔母要到吴郡去,谢瞻也辞官跟了过去。
B.谢瞻有先见之明。向高祖要求对自己的弟弟谢晦降职,结果高祖很爽快地答应了他。
C.谢瞻重视手足之情。临终的时候,还写信要求谢晦多加勉励,一心为国为家。
D.谢瞻受人推崇。族叔谢混请谢瞻对族弟谢灵运进行教育,结果谢灵运改变了原来评价别人的毛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晦或以朝廷密事语瞻,瞻辄向亲旧陈说,以为笑戏,以绝其言。(5分)
(2)灵运好臧否人物,混患之,欲加裁折,未有方也。(5分)
4.D 抗:匹敌,相当。
5.A(①是说谢瞻跟随叔母。④是说谢瞻不肯疗伤。⑥是说谢瞻与谢晦兄弟情深。均看不出忧患意识。)
6. B(高祖没有爽快地答应,无中生有。)
7 .(1)(5分)谢晦有时候把朝廷隐秘之事告诉谢瞻,谢瞻总是向亲人朋友叙说,把那些话当成戏言,来禁绝(或禁止、杜绝)他的言论。(译出大意给2分,“或”“语” “绝”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谢灵运喜欢评价人物的好坏,谢混很担心这件事,想对他加以压制(或想抑制他),只是没有办法。(译出大意给2分,“臧否”“患” “方”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文言文各段重要词语解释与参考译文】
1段:能属文:缀缉文辞,写文章。当时才士:德才兼备的人,有才华的`人。叔母刘抚养有恩纪:恩情。
2段:乃尔:居然如此,竟然这样。不愿干预时事:干涉。交游不过亲朋:(1)交际,结交朋友。(2)有交往的朋友。此处为结交的人。而汝遂势倾朝野:竟然。晦遂建佐命之功:辅佐帝王创立帝业。
3段:吾得启体幸全:犹“启手足”,言善终。
4段:灵运好臧否人物:褒贬人物,评价优劣。裁折:抑止;摧折。便商较人物:研究比较。
谢瞻,字宣远,一名谢檐,字通远,是陈郡阳夏人,是卫将军谢晦的三哥。他六岁时,就能写文章,写了《紫石英赞》、《果然诗》,当时有才华的士人,没有人不惊叹他的奇异。他起初担任桓伟安西参军,楚台秘书郎。他从小失去父母,婶婶刘氏抚养他很有恩情,谢瞻兄弟侍奉婶娘,如同对待亲生母亲。刘氏的弟弟刘柳调任吴郡太守,带着姐姐一同赴任,谢瞻不能违背他们的意愿,便辞去职务随同前往,在刘柳手下任柳建威长史。
谢瞻的弟弟谢晦当时任宋台右卫,权势显赫,恩遇宠厚。谢晦从彭城回到京城接取家眷,一时宾客车马聚集,填塞门巷。此时谢瞻正在家中,(见到这种情景)很是惊骇,他对谢晦说:“你的名位不高,而士人归依奔向你竟到了这种地步。我们家以清淡谦退为家风,不愿干涉政事,结交的人不过是亲戚朋友,而你现在竟然势倾朝野,这难道是家门之福吗?”谢瞻于是用竹篱隔开门院,说:“我不愿意见到这种场面。”等他回到彭城,就向高祖说:“我本来是寒素之士,父亲、祖父的官位也都是没有超过二千石的职位。弟弟年纪刚刚三十岁,志行浅薄,能力平庸,但在台府荣显居于首位,职任清显重要,福气失去灾祸来临,恐怕应该不远。我特地请求你把他降职贬官,来保住我们这衰微的家门。”前前后后屡次向高祖陈请。高祖命谢瞻任吴兴郡太守,谢瞻又亲自陈情请求辞退,于是改任豫章太守。谢晦有时候把朝廷隐秘之事告诉谢瞻,谢瞻总是向亲人朋友叙说,把那些话当成戏言,来禁绝(或禁止、杜绝)他的言论。谢晦终建辅佐帝王创立帝业的功劳,被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谢瞻更加担忧害怕了。
永初二年,谢瞻在豫章郡患病,不肯医治,希望就此死去。谢晦听到他生病的消息急忙赶去,谢瞻见到他,对他说:“你是国家大臣,又掌管军机大事,老远地到我这里来,一定会招致怀疑,产生流言。”当时果然有人禀告谢晦反叛。谢瞻病重,回到京城。高祖因为谢晦掌管禁军,不可出宫住宿,就叫谢瞻住在晋南郡公主夫婿羊贲的旧宅,地点在领军府东门。谢瞻说:“我有祖先留下的旧房子,为什么住在这里!”谢瞻临终的时候,留下遗书给谢晦说:“我能够善终,侥幸保全,归埋家乡,葬于山麓,哪里还有什么更多的遗憾呢?弟弟你要勉励自己,既为家,也为国。”于是死去,死时三十五岁。
谢瞻善于写文章,辞采之美,可以与族叔谢混、族弟谢灵运相匹敌。谢灵运父亲谢瑛,没有才能。做过秘书郎,早年就死了。谢灵运喜欢评价人物的好坏,谢混很担心这件事,想对他加以压制(或想抑制他),只是没有办法。谢混对谢瞻说:“不是你的话没人能做到(制止他)。”就与谢晦、曜、弘微等一起游玩,让谢瞻与谢灵运坐一辆车;谢灵运一上车,就开始评价人物,谢瞻对他说:“你父亲死的那么早,谈论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谢灵运沉默不言,评价的言论从此停止了。
篇5:中考文言文复习试题和答案
中考文言文复习试题和答案
赵将括母
赵将马服君赵奢①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主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乎?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括既行,代廉颇。三卜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注释】①马服君赵奢:赵奢,战国时赵国的大将。马服君是赵奢的封号。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加点的词。
1.父时为将2.愿王勿遣
3.始妾事其父4.身所奉饭者以十数
5.故卒不加诛6.吏无敢仰视之者
二、下列加点的“将”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B.父时为将
C.括不可使将D.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
三、下列对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父时为将(经常)B.受命之日(那些日子里)
C.今括一旦为将(一时)D.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每天)
四、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身所奉饭者以十数(用自己的薪俸供养的人有几十个)
B.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却每天寻找可买的合适的土地房屋)
C.愿王勿遣(希望孝成王不要派遣他)
D.妾得无随坐乎(我能跟随他一起去打仗吗)
五、赵括的'母亲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参考译文和答案】
译文
赵国的大将、封为马服君的赵奢的妻子,是赵括的母亲。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命令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将要出征,赵括的母亲呈上书信向赵王诉说道:“赵括不可以被任命大将。”赵王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赵括的母亲说:“原先我侍奉赵括的父亲时,孩子的父亲当时身为大将。他用自己的奉禄供养的食客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他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国王和王室贵族赐赠的钱财丝绸,他统统都把它们分给军吏、士大夫;从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过问家中私事。现在赵括一日作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赵王所赐赠的金钱丝绸,他回家后也统统收藏起来;况且每天寻找可买的合宜的田地房屋,总想扩充自己的私有。国王您认为他像他的父亲吗?父亲、儿子思想感情有着差异。我希望国王不要派遣赵括为大将领兵出征了吧!”赵王说:“作为赵括的母亲,你还是放下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计划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说:“国王您最终还是要派遣他为将,那么如果有了不称大将职责的情况发生,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赵王说:“不会连累你的。”
赵括既已领兵出征,代替廉颇才三十多天,赵军果然大败,赵括战死而赵军倾覆。赵王因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所以最终没有加罪于她。
答案
一、1.当时2.派遣3.侍奉4.自己按5.终于6.……的人
二、AB
三、A
四、D
五、不袒护儿子的缺点。
篇6: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桃花源记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一、识记
1.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时著名诗人。
2.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3.缤纷:繁多的样子。
4.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5.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7.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8.俨( )然:整齐的样子。
9.属:类。
10、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11、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2、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13、黄发垂髫( ):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4、要( ):通“邀”,邀请。
15、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6、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17、具言:详细地说出。
18、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
19、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20、及郡下:到了郡城。
21、诣( ):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2、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23、遂:终于。
24、规:计划。
25、未果:没有实现。
26、寻:随即,不久。
27、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28.下面各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试做解释。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这里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现代汉语中,“交通”是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妻子,这里指妻子及儿女。在现代汉语中,“子”是词尾,无义。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在现代汉语中,“无论”是表示条件的连词。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不值得。这个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如“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等。
1..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答:建立一个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压迫的原始共耕社会 这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
2.世外桃源“是怎样虚构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摘录原文回答。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场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处这样的所谓“世外桃源”,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说都是何人所居。
答案
诸葛亮所居住的南阳;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
篇7: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9—23题。(共计12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如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囷:这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斫:砍削。樵:柴。薪:柴禾。
1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
①落英缤纷 ▲ ②阡陌交通 ▲
③深入忘反 ▲ ④可试如水中 ▲
19。翻译句子。(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译文: ▲
20。“开明朗然”与《桃花源记》中的 ▲ 一词相仿。(1分)
21。“深山中有人迹”,根据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1分)
▲
22。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虚构桃源美景的真实用意?(2分)
▲
参考答案:
18.①繁多的样子 ②交错相通 ③同“返”,返回 ④到、往。
19。(1)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2)深山中有人存在的迹象,他们觉得很惊奇。
20。豁然开朗
21。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
22。 桃花源的生活环境优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而且社会风尚淳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真实用意在于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桃花源这个美好的淳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意思对即可)
篇8:文言文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每句停一处)
⑴忘 路 之 远近
⑵太 守 即 遣 人 随 其 往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阡陌交通,鸡犬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闻之,欣然规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⑴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桃花源的美景。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5.村中人为什么要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忘/路之远近;⑵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2.⑴不要说,(更)不必说;⑵交错相通;⑶与人世隔绝的.地方;⑷计划,规划。
3.(村中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4.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直属。”
⑵“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害怕外人知道后会来扰乱这里宁静祥和的生活。
篇9: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练习及答案参考:桃花源记
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练习及答案参考: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考点梳理】
常识: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派的鼻祖
主旨:通过一个美好的桃花源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的憧憬。
【桃花源记试题练习】
复习课文,完成以下题目。
1.作者: ,朝代: ,诗人, 家。本文选自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等。
2.朗读给同学听听,注意语音、停顿、情感。
3.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通
4.解释下列句子中“志”的意思:
(1)处之志之
(2)寻向所志
5.解释加点词意思。
(1)阡陌交通 交通: 。
(2)无论魏晋 无论: 。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 绝境:
(4)芳草鲜美 鲜美:
(5)欲穷其林 穷:
(6)具答之 具:
(7)悉如外人 悉:
(8)咸来问讯 咸:
(9)黄发垂髫
(10)并怡然自乐 并:
6.用课文原句(默写)回答问题。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3)文中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4)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5)描写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 。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7.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1) :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
(3) :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8.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答:
⊙发展空间
发现自己
①歌德年轻时候立下的志向是成为一个画家。为此他付出了艰辛,努力提高自己的画技,却始终收效甚微。直到40岁的时候,他游历了意大利,亲眼见到那些大师们的杰出作品之后,终于清醒了:即使自己穷尽毕生的精力也难以在画界有所建树。在痛苦和彷徨中,他毅然决定放弃绘画,改攻文学,最终成为伟大的诗人。
②的确,发现自己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发现自己,用的是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标准,掺杂了大量主观的、情感的、个性化的因素,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够全面、客观、公允,其正确性也因此打了折扣。自己看自己难,难就难在“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歌德用了差不多半生的精力学画无成,面对人生的'不断碰壁,及时调整了人生目标,在文学道路上做出一番成就。孙中山青年时悬壶行医,最后发现治一人并不能救社会,于是转而投身革命,终于成就了令世人敬佩的伟业。无数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成功者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了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开始就站到了正确的起点上。因此,我们不要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兴趣,不要绝对依赖自己的感觉,而要尽可能多地尝试各种各样的发展道路,与时俱进地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④发现自己需要勇气。人生所占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时间、精力、能力的使用都是单向的,一旦投放就不会再生。因此,我们要敢于放弃,善于取舍。对于经过实践检验无法通行的道路,我们不能坚持错误不知悔改,而要勇敢地承认自己错了,坦然地从头再来。切莫不识时务,乱闯硬千,最终头破血流,两手空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2.(1)第②自然段是属于什么论据?在全文的论述中主要有什么作用?
答:
(2)第③自然段是属于什么论据?有何作用?“无数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这一句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答:
3.传统观点认为,成就事业时要“矢志不移”,“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而本文却提倡要善于“发现自己”,“敢于放弃,善于取舍”,不断矫正进取的目标。对此,你的观点如何?请说出你自己独到的思考。
答:
⊙博闻广知
常德桃花源
桃花源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其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举世闻名,具有很高的游览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
桃花源位于湖南省常德市境内,南倚巍巍武陵,北临滔滔沅水,史称“黔川咽喉,云贵门户”,要居衡山、君山、岳麓山、张家界、猛洞河诸风景名胜中枢,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桃花源得以吞洞庭湖色,纳湘西灵秀,沐五溪奇照,揽武陵风光。集山川胜状和诗情画意于一体,熔寓言典故与乡风民俗于一炉。
桃花源系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拥有157.55平方公里面积,其中“世外桃源”主体景区15.8平方公里,“武陵渔川”沅水风光带水域44.85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区96.9平方公里,主体景区包括桃花山、桃源山、秦人村、桃仙岭。,风景资源16类。其中山峦、岩体、水体、河洲、洞穴、峡谷、天象、生物景观8类;标准景点95个,内部景界分布丘峦脊岭35条,峡谷19条,溪涧18条,水库池塘72口,涌泉32穴。总之,人文景观古老神秘,自然景观丰多彩,内部景界幽奥秀美,外部景界雄浑壮阔。
桃花源在历史上就是中国古代道教圣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益。千百年来,桃花源咸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游人,陶渊明、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牧、刘禹锡、韩愈、陆游、苏轼等都留下许多珍贵的墨迹。
1990年以来,桃花源开始了规模宏大的修复开发高潮。修复开发后的桃花源 ,有神话故乡桃仙岭、道教圣地桃源山、洞天福地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四大景区近百个景点。每年一届的桃花源游园会,是湖南省“三节两会”的重要活动之一。
“桃花源”知多少
自从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问世以后,桃花源已被约定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一千多年中,尽管问津者不少,但这个神秘的世外桃源在何处一直是个谜。从唐朝开始,就有人说它在桃源县的西部不远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人说它在江西,九十年代,有人依据更玄虚的文学“移情”理论,说它在安徽、在云南、在贵州、在四川,以至到大西北去了。(谭必友:《凤凰古桃花源史话?序》)
参考答案
12 桃花源记
⊙收获平台
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等
2.略。
3.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4.古今异义词 (1)、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2)、无论魏晋 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4)、芳草鲜美 鲜美:鲜艳美丽
5.一词多义 志(1)处之志之 (作标记)(2)寻向所志 (标记,)
6.重点词语解释 穷:穷尽 具:详尽悉:全部、完全。咸,都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都。
7.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8.默写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5)、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6)、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9.成语:(1)世外桃源(2)豁然开朗(3)无人问津(4)落英缤纷10.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发展空间
1.发现自己才能选择正确的道路,才能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 (意思对即可)
2.(1)是属于道理论据,其作用是总结上文,揭示原因。为下文“如何发现自己”作铺垫,并与下文道理论据 相结合,论证更有力,更有说服力。 (2)是属于事实论据,用事例论证了成功者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成功的道路的。不能删去。事实论据由个别到整体,事实论据更全面,论证更有力。
3.例:这两种观点不矛盾,对正确的方向要矢志不移,但不适宜自己时也要敢于放弃。
⊙博闻广知
1.(1)病句:能节约电费将近65%以上,把“将近”或“以上”去掉(2)因“下台”有被撤消职位的意思,主持人让表彰的科技人员上台可理解为科技人员代替牛厂长的位置,所以牛厂长不自在
2.讽刺当今社会里,一些人只顾着追求物质利益,在物质追求中慢慢丧失了自己,忽视了人格的重要。
3.①比喻,夸张 ②(略)
篇10: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两个语段,完成小题。(共10分)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小题1】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异渔人甚异之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B.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C.去停数日,辞去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道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小题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小题4】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4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翻译出大意,1分;无论译对,1分。共2分)
【小题3】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小题4】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 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同风光如画。 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多基本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意思对即可。每对一处1分,共4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A-感到诧异/不同,B-离开/屋子,C-离开,D-说/正确的方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乃 无论, 乃在此句中应译为竟然, 无论应译为不用说,更不必说。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根据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特点可知,这里没有战乱,没有纷扰,环境清幽,人们安居乐业,相处和乐,生活美好。因此,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应该如此。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
点评: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根据对文章中事件的叙述,所描绘事物的特点,揣摩作者的思想倾向,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即可。平时的学习中,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要通过与同学、老师的讨论形成完整的认识,最好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小题4】试题分析:根据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特点可知,这里没有战乱,没有纷扰,环境清幽,人们安居乐业,相处和乐,生活美好。因此,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应该如此。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
点评: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根据对文章中事件的叙述,所描绘事物的特点,揣摩作者的思想倾向,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即可。平时的学习中,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要通过与同学、老师的讨论形成完整的认识,最好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中考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习题及答案(精选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