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古文?四知?私心》

时间:2023-01-04 06:19:35 作者:乐观小李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乐观小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语文版《古文?四知?私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语文版《古文?四知?私心》,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语文版《古文・四知・私心》

语文版《古文二则・四知・私心》

《古文二则》.教案

泉州外国语中学  刘顺玉

教学目标:

1、  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2、  结合文中注释,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教学难点为文章的写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导入:以目前的社会现状为楔子,列举贪官污吏的种种行径加以导入

成克杰,男,出生年月:1933年11月,职务:原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触犯罪名:受贿罪,刑罚:9月14日被执行死刑。(成克杰通过批项目、要贷款、提职级等多种方式,伙同李平或单独非法收受贿赂款、物合计人民币4109万余元。)

二、作者、作品简介: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等。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本纪、列传部分为范晔撰,志未作完,范被杀。南朝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之配合,北宋时将两书合刻为一书。文章风格趋向骈体,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且收录了大量的东汉的散文、辞赋、诗歌。学者们誉为兼有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

三、讲解《四知》

1、  杨震简介:杨震(?一124),东汉大臣,弘农华阴(属今陕西)人,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经,当世誉“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大尉等职。安帝乳母及中常侍樊丰等贪侈骄横,他多次上疏劝谏,樊丰诬之罢官,自杀。

2、  题目解说:“四知”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题目是编者加的。

3、  文章注释: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德才兼备就征召他,举荐他为“茂才”。经过四次的升迁,做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原来由杨震所推荐为茂才的王密现任昌邑县的县令,(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前来拜见,深夜带着十斤黄金用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我了解你是怎么样的人,你不了解老朋友我,为什么呢?”王密说:“深夜,不会有知道的人,(您就放心收下吧)。”杨震(严肃地)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走了。后来调动为涿州太守。品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下的拜见。子孙常常只食用蔬食,出行步行,以前的长辈有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产业,杨震不肯,说:“使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节操留给他们,不是很宝贵的财富吗!”

4、  结构分析:本文分成两层,一、杨震拒金   二、杨震的清廉及对子孙的教育

5、  写法全解:课文以杨、王二人的`对白勾勒人物形象,寥寥数语,却将人物描写的有血有肉。并以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出杨震的公正廉洁,自律慎独的清官形象。为后人所敬仰。

四、讲解《私心》

1、  第五伦简介: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他的祖先是战国时齐国的田氏。田氏在西汉初迁徙至皇帝陵园的很多,所以以迁徙的次序作为姓氏。

2、  课文注释: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上书论说政事从不阿附违心。他的儿子们经常劝他不要这样,他就予以训斥并赶走他们,吏员们的上奏及对国家有利的上奏之事,也一并封好上报,第五伦就是这样公正无私。他天性质朴诚实,没有文采雕饰,任职以贞洁清白著称,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代的贡禹。然而他对人对事不太宽容,缺少威严仪表,也因为这样而受人轻视。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回答道:“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未接受,每次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我心里都无法忘记此事,但始终没有任用此人。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前去看望十次,回来后就安然入睡;我的儿子生病,虽然没去看望,却整夜难眠。像这样,怎么可以说没有私心呢?”

3、  结构分析:全文分成两层,一、(自“伦奉公尽节……亦以此见轻”)写第五伦一心奉公,清洁廉明。    二、(自“或问伦曰……岂可以谓无私乎?”)写第五伦向别人解释“私心”。

4、  主题分析:通过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公正无私,来赞扬其高尚的无私的品质,进而以其私心反衬第五伦的情操。

5、  写法分析:语言简洁,朴素无华。以人物对白来表现性格。第五伦的“私心”是人天生具有的,属人之常情,人皆有之。

五、拓展迁移

附:《后汉书》之传世名篇

乐羊子妻【题解】《乐羊子妻》出自《后汉书・列女传》。《列女传》为范晔新创体例,主要记载历史上杰出女子的生平事迹。本文主要颂扬乐羊子妻品行高洁、具有毅力和远见的事迹。

【原文】  河南乐羊子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篇2:语文版《古文・四知・私心》教案

语文版《古文二则・四知・私心》教案

《古文二则》教案

泉州外国语中学  刘顺玉

教学目标 :

1、  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2、  结合文中注释,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教学难点 为文章的写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和内容:

一、导入  :以目前的社会现状为楔子,列举贪官污吏的种种行径加以导入

成克杰,男,出生年月:1933年11月,职务:原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触犯罪名:受贿罪,刑罚:209月14日被执行死刑。(成克杰通过批项目、要贷款、提职级等多种方式,伙同李平或单独非法收受贿赂款、物合计人民币4109万余元。)

二、作者、作品简介: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等。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本纪、列传部分为范晔撰,志未作完,范被杀。南朝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之配合,北宋时将两书合刻为一书。文章风格趋向骈体,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且收录了大量的`东汉的散文、辞赋、诗歌。学者们誉为兼有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

三、讲解《四知》

1、  杨震简介:杨震(?一124),东汉大臣,弘农华阴(属今陕西)人,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经,当世誉“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大尉等职。安帝乳母及中常侍樊丰等贪侈骄横,他多次上疏劝谏,樊丰诬之罢官,自杀。

2、  题目解说:“四知”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题目是编者加的。

3、  文章注释: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德才兼备就征召他,举荐他为“茂才”。经过四次的升迁,做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原来由杨震所推荐为茂才的王密现任昌邑县的县令,(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前来拜见,深夜带着十斤黄金用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我了解你是怎么样的人,你不了解老朋友我,为什么呢?”王密说:“深夜,不会有知道的人,(您就放心收下吧)。”杨震(严肃地)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走了。后来调动为涿州太守。品

篇3:《古文》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古文二则》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字音词义,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记人叙事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译读--质疑--理读--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2、学生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向别人借一笔钱,尤其是许多钱的时候,需不需要打一个借条呀?(生:要)

师:在现今社会,借贷巨款,即使是再要好的朋友,都会签合同或立字据以防不测。但是在我国古代,就有一个叫蔡勉旃的人,他的一个好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儿,却没有立下任何的字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二、作者简介--见课文注释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旃、敦、愕、辇、蕴、塾

2、停顿: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   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3、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用铅笔将课文翻译在文中空白处,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

2、老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并指正。

3、注意积累以下得要字词:

亡何(通“无”,没有)         重责诺(形容词作动词,重视。)    且父未尝语我(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③卒辇而致之(名词作动词,用车子装运。)    乃能言(名词作动词,说话。)

五、研习课文

1、蔡勉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重诺责,敦风义

2、作者是如何来表现蔡勉旃的这个品质的?--用他坚持把亡友寄放在他这里的一千两白银还给亡友之子的事例表现出来的。

3、朋友寄千金而不立字据,说明了什么?--说明朋友对蔡勉旃的绝对信任,正面突出蔡勉旃一向以诚信为准则,早以赢得信任。

4、蔡勉旃将银子还给友人之子时,友人之子为什么“愕然不受”?有什么样的心理感受?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情节?--父亲寄千金没有留字据给他,且从来没有告诉过他有这回事。吃惊、不相信。从侧面烘托出蔡勉旃更加崇高的诚信品质。

5、故事是什么结局?--蔡勉旃坚持送还了朋友之财,从而也赢得了更高的声誉。

6、本文的中心句是哪句?--重诺责、敦风义

7、怎样理解“券在心,不在纸”这句话?--这句话是说信守诺言重在内心和行动,而不在口头上或纸上。诚心守诺言就会表现在行为上,不诚心就是写在纸上捏在手里也无用。

8、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生活学习中我们又该怎样做?--诚信为做人之根本。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勉励学生做一个诚信的人。

六、总结课文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有关“诚信”的.名人名言。

与朋友交友,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有诚故信,无私故威。 --(宋)张载    至诚则金石开。 --恽代英                 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 --陶行知    信用如镜,一有裂痕,难以复原。 --(瑞士)亚美路

板书设计:

寄银不立券--赢得信任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还子子不受--无券无语    重诺责  敦风义

卒辇而致之--券之在心

第二课时   (戴震难师)

教学目标: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重要内容,体会用精练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2、感悟大胆质疑的精神。

谈话引入

孟子曾经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可见一个人要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但要爱读书,读好书,还要善于读书,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辨伪去妄,才能有所发现和创新。我国清代的戴震就是不迷信书上已有的定论,敢于向权威挑战,成为了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幼时的戴震读书塾时是如何难倒老师的。

作者简介--见课文注释

三、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用铅笔将课文翻译在文中空白处,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

2、老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并指正。

3、注意积累以下得要字词:

是:这     盖:大概      就:靠近       日:每天      休:停止    何以:以何,凭什么

去:距离    然则:既然这样     无以:没有什么拿来      非常:不平常   也:是,判断词

研习课文

1、幼时的戴震有什么特点?何处可知。--聪明,过目不忘--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2、老师对幼年的戴震有什么评价?--“此非常儿也”

3、作者如何表现戴震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向老师提问难住老师的故事

4、故事的结果是什么?--老师语塞,夸其非常

五、总结课文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大胆质疑,善于质疑。

2、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因质疑而获得成功的事例?

数学家祖冲之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推翻错误结论,作出了计算圆周率、制定《大明历》等杰出贡献。

哥白尼质疑地心说,虽身受绞刑,仍提同正确的日心说。

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点下来,就有疑问,最后发现了地心引力。

板书设计:

幼时聪明,过目成诵

戴震难师    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老师语塞,夸其非常

徐明兵

篇4: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古文及字词复习题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古文及字词复习题

八年级复习题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8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 )(3分)

A. 发于畎亩(田间) 而后喻(了解) 动心忍性(惊动,震撼) ....

B. 衡于虑 (阻塞) 空乏其身(资财缺乏) 国恒亡(常常) ...

C. 举于市 (推举) 饿其体肤(饥饿) 征于色(发现) ...

D. 苦其心志 (思想意志) 行拂乱其所为(阻挠干扰) 人恒过(过失) .....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

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

C.衡于虑,而后作 作:发作 .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田野中被发现

B.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能够改正

D.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3分)

A. 这篇课文,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自己编著的,收录的是他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B.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

C. “孙叔敖举于海”,是指孙叔敖,隐居海滨。当时的君王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任命他为宰相。

D. 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发“fú”的音,而在“如则无法家拂士”中发“bì”的音。

(二)(18分)

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

(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4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

9.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3分)

10.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3分)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三)阅读《曹刿论战》,回答11――20题。(64分)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蹋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叶。”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

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 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20分)

(1)神弗福也: 福 (2) 小大之狱: 狱 ..

(3)小惠未 蹋 (4)彼竭我盈 盈: ..

(5)战于长勺 于: (6)公将鼓之 鼓: ..

(7)公将驰之 驰: (8)遂逐齐师 遂: ..

(9)又何间焉 间: (10)牺牲玉帛 牺牲: ...

12.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小惠未蹋民弗从也。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夫战,勇气也。

(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3.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B.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

14.下列句子“之”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公与之乘 B.公将鼓之 C.公将驰之 D.登轼而望之 ....

15. 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3分)

16.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什么精神?(3分)

17.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4分)(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

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

答:目的: 鲁庄公的“鄙”表现在

18.选段②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通过____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_____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6分)

19.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点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0.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4分)

答:

八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提纲语基专项训练

一、给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注音 单于( ) 浣妆( ) 险峻( ) 眩目( ) 斑斓( ) 晶莹( )

参差( ) 谛听( ) 娴熟( ) 璀璨( ) 摇曳( ) 深湛( ) 恬静( ) 眸子( ) 魅力( ) 哈达( ) 逶迤( ) 潸然( ) 缥缈( ) 砭骨( ) 摩天( ) 镢头( ) 烙印( ) 喧嚣( ) 倏地( ) 矜持( ) 噙着( ) 瞩目( ) 肆虐( ) 籼米( ) 鉴于( ) 鄙薄( ) 殉职( ) 热忱( ) 斟酌( ) 阀门( ) 训诫( ) 摞高( ) 捷径( ) 裨益( ) 聒噪( ) 恁地( ) 绰号( ) 腌匝( ) 着落( ) 赊欠( ) 揸开( ) 掇着( ) 臊子( ) 膘肥( ) 迸裂( ) 眼棱( ) 绽开( ) 带挈( ) 行事( ) 腼腆( ) 星宿( ) 避讳( ) 踹开( ) 兀自( ) 桑梓( ) 绾 ( ) 招徕( )

忿然( ) 噩耗( ) 许诺( )

倔强( ) 阿谀( ) 乳酪( )

萎谢( ) 花瓣( ) 摄取( )

灰烬( ) 芯片( ) 清冽( )

浅阜( ) 汩汩( ) 澄丽( )

廿 ( ) 沙砾( ) 鸿鹄( )

场圃( ) 羌管( ) 靡 ( )

盎司( ) 霓裳( ) 杳 ( )

戟 ( ) 踌躇( ) 宫阙( )

二、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___崖绝壁 古___苍苍 如___如___

稍___即__ ___天独___ ___ ___人口

分道___镳 超___脱___ ____空出世

___后余生 夜不能____ 功成___就

见___思迁 以___传___ 约定___成

如___重负 悲天___人 ___规___矩

____当起冲 ___ ___于怀 ___塞顿开

___ ___逼人 无动于___ 万___千___

危言___听 与日___增 按___就班

江河__下 __是道 __然处之 贿赂( ) 忌讳( ) 巾帼( ) 尴尬( ) 瞥 ( ) 诅咒( ) 豢养( ) 灼伤( ) 花卉( ) 地壳( ) 濒临( ) 栖息( ) 邃 ( ) 藻荇( ) 虬松( ) 衣袂( ) 不啻( ) 倩 ( ) 浃背( ) 呷浪( ) 丧乱( ) 重身( ) 稽首( ) 采樵( ) 逡巡( ) 自诩( ) 箪 ( ) 揶揄( ) 粉蕊( )涟漪( ) 张灯结____ 难以捉____ ____息万变 ___ ___动听 ___ ___泪下 容光____发 风度___ ___ 大相___庭 ____志不移 ___轻怕重 麻木不___ 精___求精 一劳永____ ___得其反 弄巧成____ 小心___ ___ 富丽堂____ 不言而____ 泰然___之 老态龙____ ___如指掌 刀___火___ ___砍___伐 意味___长 万__千红 柳__花明 夜不能__ 茅__顿开 __激昂

篇5:《古文》 备课资料(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古文二则》 备课资料(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一. 知识积累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涉猎

祖逖

即更刮目相待

2. 填空题。

司马光 时期 家 家,他花费时间主持编纂了历史巨著《 》是继《春秋左传》之后,我国又一部 体通史。

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卿今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但当涉猎

(4)即更刮目相待

(5)蹴琨觉

(6)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

(7)自相鱼肉

(8)人思自奋

4. 翻译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遗民既遭残贼

(3)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二. 强化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 5~10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祖逛北伐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浴祭酒。进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音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秋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选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吴。”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逛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谋,市三千匹,不给艳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棍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盾进。

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4)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6. 第一则古文的篇名为“孙权劝学”,你认为文中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是孙权吗?为什么?

7. 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而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但后来鲁肃为何愿意跟他“结友”?

8. 据历史所记载,祖逖率军北伐后,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结合课文,谈谈他如何体现出一代名将的胆识。

9. 课文中有些语句已浓缩为成语,试着把它们写出来,并用它们各造一个句子。

10. 读读这二则故事,你有什么启示?

三. 链接课外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1~15题。

闻鸡起舞

逖性豁荡,不修仪检,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后乃博览书记,该涉古

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侨居阳平。年二十四。阳平辟察孝廉,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

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问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逖、琨并有英气,每语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11. 给下列各词中的.“辟”字注音、解释:

议论精辟

辟举秀才

辟邪

辟邪说

12.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不修仪检

赞世才具

每语世事

蹴琨觉曰

13. 据文意,解释词语。

荒鸡

恶声

14. 翻译句子。

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15. 填空题。

闻鸡起 未雨绸 四海沸 一 而就

答案

一. 知识积累

1. 略

2. 北宋、政治、史学、资治通鉴、编年体

3. (1)执政(2)推辞(3)广泛浏览(4)重新(5)踢(6)怨恨反叛(7)残杀、残害(8)自己奋起反抗

4. (1)士别三日,就得重新看待了,兄长怎么认识事物这么晚呢?(2)沦陷区的人民已遭到残害 您如果能任命将领派出军队。

二. 强化阅读

5. (1)事务( 2)广泛阅览群书,不深入研究 (3)醒(4)统率、率领

6. 不是,是吕蒙,因为主要写他通过学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7. 因为吕蒙通过学习,从一介武夫转变成为通经书、懂谋略的儒将,才受到鲁肃的敬重,愿与之结交。

8. 大胆进言,力主北伐。不被重用,仍矢志不渝,并身体力行,倾家资招募兵马。

9. 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闻鸡起舞;自相鱼肉;望风响应

10. 略

三. 链接课外

11. pì ,透彻;bì,征召;bì,驱除(用于迷信语);pì,驳斥

12. 整理;帮助;往往;醒过来

13. 不到鸡鸣时啼叫的鸡;不吉利的鸣叫声

14. 那时我们要是在战场相遇,可以互相避让啊。

15. 舞、缪、鼎、蹴

任婕

篇6: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古文二则》教案

23 古文二则

第一课时

《伯牙善鼓琴》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善、阴、卒、辄等。(重点)

2.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理解知音难得的道理。(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老师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师问:刚才听到的这首乐曲是什么?从这委婉动人的旋律里,我们似乎倾听到了一段委婉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在这段音乐的引领下走进《伯牙善鼓琴》的故事。

二、自主预习

1.作品介绍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 教育意义的故事,如《两小儿辩日》《歧路亡羊》《九方皋相马》《 纪昌学射》《齐人攫金》《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2.人物介绍

(1)俞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2)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武汉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3.字音字形

峨峨(é) 卒逢暴雨(cù)

更造崩山之音(gēng)  舍琴(s hě)

4.积累文言字词

伯牙善鼓琴(擅长)

志在登高山(意念,心情)

卒逢暴雨(通“猝”,突然)

乃援琴而鼓之(拿,拿过来)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好啊)

三、合作探究

(一)理解内容

1.“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明确:六次;“善鼓琴”“善听”中的“善”:擅长;“善哉”中的“善”:好。

2.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请结合课文内容说明。

明确: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3.后人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4.这篇古文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

明确: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

(二)品味语言

作者形容伯牙琴音动听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比喻。琴音是抽象的,稍纵即逝。而正因 为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才使得伯牙美妙的琴声成了永恒。如“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借钟子期之口表现出琴声的高亢、明丽、流畅,气势宏大,由此也看出伯牙志向的高远。再如“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再现了伯牙弹琴时的内心感受。

四、板书设计

伯牙善鼓琴

五、课外拓展

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并写下了一首短歌,请你反复朗读积累。

明确: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伯牙善鼓琴》一课时,我在教学设计中加进了延伸阅读等方面内容。由我给学生讲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决然摔琴的一段故事,然后给学生深情朗读伯牙所做的短歌,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绝弦”。但可惜因为时间的关系,在授课结束之际,我不得不忍痛割舍,没有让学生从文本中了解更多的知识,这也是我本节课的一个遗憾。

第二课时

《郢人》

【学习目标】

1.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识记重点文言词语。(重点)

2.把握故事寓意,理解“知己难遇”的主旨。(难点)

3.理解骈散结合的句式特点,掌握衬托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孟子曾说:“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古人这种“知心”“知己”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郢人》。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庄子(约前369-前286),姓庄名周, 字子休,战国时期散文家、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者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文章多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文笔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 阔,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

2.字音字形

郢人(yǐng) 垩(è) 斫之(zhuó)

3.积累文言字词

(1)通假字

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通“墁”,涂抹)

(3)重点字词

顾谓从者曰(回头看)

使匠石斫之(砍,削)

听而斫之(听信,听任)

尝试为寡人为之(试验)

臣则尝能斫之(曾经)

臣之质死久矣(对象,搭档)

吾无以为质矣(没有用来……)

4.小组合作学习,翻译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三、合作探究

(一)内容感知

1.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匠石和郢人之间的默契和互相信任?

明确: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2.为什么匠石和郢 人能这样的默契和互相信任?

明确:相互了解对方与信任对方,是一对知音。

3.匠石为什么不愿为宋元君尝试?

明确:匠石并不了解和 信任宋元君 (即使宋元君相信匠石的技术,匠石也不能确信宋元君在大斧砍到时不会惊慌),他们并不是一对知音。

(二)深层体验

1.成语“运斤成风”出自于《郢人》一文,根据 本文,你认为“运斤成风”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形容手法熟练,技艺高超。

2.“郢人”与“匠石”彼此信任成就了一段佳话。说说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的什么情感。

明确:庄子想象奇特,拿匠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表达对朋友的怀恋和惋惜之情。

四、板书设计

郢人匠石运斤成风,郢人立不失容郢人死后,匠石无以为质,无与言之知

五、 课外拓展

千百年来,有许多文人墨客也写下了许多关于友情的名言佳句,请写出几句与同学交流。

明确:1.海内存知己,天涯 若比邻。--王勃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5.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李贺

6.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白居易

侯晓旭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古文二则》教案]

篇7:《四知》阅读答案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

(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举茂才( )

(2)道经昌邑( )

(3)故人知君( )

(4)后转涿郡太守( )

【小题2】下列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

B.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C.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D.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小题3】根据内容填空。(2分)

(1)“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中的“其”是指

(2)“以此遗之”中的“此”是指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2分)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答:

【小题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叙述的两个故事。(4分)

答:

【小题6】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杨震是个怎样的人?(2分)

答:

答案

【小题1】(1)推举,选拔(2)取道(3)了解(4)调动

【小题2】C

【小题3】(1)杨震(2)“清白吏子孙”(“清白吏子孙”的美名)

【小题4】他(杨震)过去在荆州曾举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里,(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

【小题5】(1)杨震拒金(贿)。 (2)杨震拒绝“为开产业”。

【小题6】贤明,刚直,清廉。

【《四知》阅读答案7篇】

篇8:四知文言文翻译

四知文言文翻译

原文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 密愧而出。 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尝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令为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后汉书》

译文

杨震到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的县令,王密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拜见,来赠送给杨震。

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呀?”

王密说:“夜里不会有人知道这事。”

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走了。

他为人奉公廉洁,不收别人的钱,子孙常常吃素菜,出门步行。老朋友中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不肯,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荣誉’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举茂才( )

(2)道经昌邑( )

(3)故人知君( )

(4)后转涿郡太守( )

【小题2】下列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

B.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C.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D.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小题3】根据内容填空。(2分)

(1)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中的其是指

(2)以此遗之中的此是指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2分)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答:

【小题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叙述的两个故事。(4分)

答:

【小题6】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杨震是个怎样的人?(2分)

答:

答案

【小题1】(1)推举,选拔(2)取道(3)了解(4)调动

【小题1】C

【小题1】(1)杨震(2)清白吏子孙(清白吏子孙的美名)

【小题1】他(杨震)过去在荆州曾举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里,(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

【小题1】(1)杨震拒金(贿)。 (2)杨震拒绝为开产业。

【小题1】贤明,刚直,清廉。

篇9:四知优秀教案

四知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翻译理解课文。

2、掌握重点词语及句式。

3、分析杨震的性格特点,学习杨震廉洁自律的高尚思想品德。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词语及句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还说:“吾日三省吾身。”古人是多么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古人的故事,以期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

二、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

邓骘辟之谒见遗震

2、检查学生阅读课文的情况。并予以点拨纠正。

三、介绍作者及解题

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四知”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题目是编者加的。

四、学习课文

1、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2、要求学生自己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把不理解的地方划出来,老师统一解答。

3、出示卡片检查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翻译。

(1)(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2)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

(3)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4、结构分析:本文分成两层,一、杨震拒金。二、杨震拒绝了为子孙置办产业的.建议。

5、内容分析

(1)谈谈你对“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理解,并说说你是怎样看待“杨震拒金”的。

(2)(杨震)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6、写作特点

(1)人物形象鲜明。本文只有146个字,非常鲜明的突出了杨震廉洁无私的高尚思想品隆?

(2)语言刻画形象传神。“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八个字形象刻画出了杨震拒绝贿赂的坚定态度。

五、布置作业

翻译课文。要求:(1)准确。(2)句子优美流畅。(3)最好能体现原文的特色。

【相关阅读:四知】

四知

原文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 密愧而出。 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尝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令为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后汉书》

注释

1.邓骘:(?—121)东汉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人,字邵伯。妹为东汉帝皇后。何帝死,安帝即位,太后临朝,他任大将军。辅朝期间,曾进贤士,罢力役,又有建树。太后死,邓氏为安帝乳母所诬,宗族并废,他绝食而死。

2.其:这里指杨震。杨震(?—124),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人。历任司徒、太尉等职。

3.辟:征召。

4.举:推举,选拔。

5.茂才:即秀才,通称才能优异的人。汉代以来成为荐举人员的科目之一。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

6.迁:晋升或调动官职。

7.昌邑:古地名,在今山东巨野东南。

8.故人: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自称故人。

9.转:调动(官职)。

10.清白:廉洁守正。

11:当之郡,之:用做动词 到,往,去

译文

杨震到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的县令,王密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拜见,来赠送给杨震。

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呀?”

王密说:“夜里不会有人知道这事。”

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走了。

他为人奉公廉洁,不收别人的钱,子孙常常吃素菜,出门步行。老朋友中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不肯,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荣誉’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

人教版语文古文总复习资料

语文小学必知知识点

四下语文园地四范文

中考语文作文素材:经典古文名言

中考语文古文默写易错字精选

语文园地四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四习作教案

《语文园地四》教案及备课稿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总结

古文自我介绍范文女生

语文版《古文?四知?私心》(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语文版《古文?四知?私心》,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