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知识要点

时间:2023-01-06 04:04:42 作者:Peee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Pee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知识要点,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知识要点,欢迎大家分享。

篇1: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知识要点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知识要点归纳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借口:

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借口: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和参与国:

1.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咸丰帝在位)

2.参与国:英法(主凶);俄美(帮凶)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开始:

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次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

四、《天津条约》的签订:

1.概况: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2.条约内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3.影响:侵略势力已经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一带。

五、《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签订:

1.概况:清政府与英、法、美国签订。

2.条约内容: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六、火烧圆明园:

1.背景:《天津条约》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咸丰帝让他的弟弟奕䜣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2.概况:1860年10月初,英法联军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七、《北京条约》的签订:

1.概况: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奕䜣被迫与俄、美、英、法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2.条约内容: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八、沙俄侵占中国土地的时间和数量:

1.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

2.数量: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九、沙俄侵占中国土地的过程:

时间

不平等条约名称

割占领土范围

割占领土面积

1858年

中俄《瑷珲条约》

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多万平方千米

1860年

中俄《北京条约》

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约40万平方千米

1860年1864年

中俄《北京条约》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万多平方千米

19世纪80年代

中俄《改定条约》以及以后5个勘界议定书

中国西部部

7万多平方千米

十、沙俄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一次条约:

1858年的《瑷珲条约》——割占领土最多,共计60多万平方千米。

十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

1.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2.沙俄趁火打劫——共侵占我国北方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十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2.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篇2: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

解放战争

一、重庆谈判——战前较量(“鸿门宴”)

1.时间:1945.8 2.地点:重庆

3.目的:蒋介石——①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②赢得政治主动(实质:假和平,真内战)

①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②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人们普遍希望和平建国)

4.成果:(1)1945.10.10国共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内容:①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②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2)政治协商会议(1946.1.10 重庆)

内容:①讨论了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

②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再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5.意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二、内战——战略防御

1.内战爆发标志:1946.6蒋介石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

2.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与重点进攻

(1)全面进攻:1946.6开始——1946.10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最高峰)——1947.3全面进攻被粉碎

(2)重点进攻(1947.3全面进攻被粉碎后)——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3.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战

(2)战略战术(自卫战争):主要作战方式——运动战 主要目标——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作战原则和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3)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解放区军民经过半年多的自卫反击战

(4)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②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5)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孟良崮战役

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军的重点进攻。

三、内战——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像一把尖刀插进敌人的心脏”

随后,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先后歼灭国民党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四、内战——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篇3: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全民族坚持抗战

1.日军的策略转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①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 ②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③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2.日军策略对国共两党的影响

(1)国民党:国民党亲日派——汪精卫,1940.3南京伪国民政府国民党顽固派——1941.1“皖南事变”

(2)共产党:坚持抗战,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打破日、伪军的封锁。

3.全民族抗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 国民党爱国将领——枣宜会战,张自忠壮烈殉国 共产党——左权血洒疆场

二、抗战后期国际国内形式

1.国际:1943年意大利投降;1944年到1945年初,德国在欧洲战场败局已定;

在美国、英国的连续打击下,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陷入困境

2.国内——战略反攻与中共七大的召开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取得一系列胜利

(2)中共七大:(时间:1945.4 地点:延安)

内容:①制定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②选举了中央领导机关,

意义:①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②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三、日本投降

(1)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 (屈原)

(2)1945.8.8苏联政府对日本宣战。次日,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苏武)

(3)1945.8.9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 (大反攻)

(4)1945.8.15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5)1945.9.2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中国抗日战争(1931-1945)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斗争,特别是8年(1937-1945)全民族艰苦卓绝

※※注: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四、抗日战争胜利的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1.抗战胜利的原因

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全民族抗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胜利的根本原因。)

②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③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2.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①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彻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③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贡献。

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篇4: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一系列战役。

1.台儿庄战役(1938年3月)

①背景——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场,沿津浦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徐州。

②地点——山东台儿庄 ③指挥——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

④意义——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2.武汉会战/武汉保卫战(1938年6月—1938年10月)

①背景——武汉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中心。日本企图通过占领武汉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

②重要战役——万家岭大捷(江西) ③结果——1938.10中国军队撤出武汉

※※注: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中国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

3.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12)

①背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企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牵制中国军队支援太平洋战事,并策应香港、南洋各地的作战,防止中国军队乘机收复失地,日军集结重兵约12万人第三次向长沙方向发动进攻。)

②意义——第三次长沙会战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4.豫湘桂战役(1944初)

①背景——抗日战争后期(日军为打通平汉、粤汉、湘桂铁路,纵贯中国大陆到越南的陆上交通线,摧毁中美两国设在广西、湖南等地的空军基地。)

②结果——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大片国土。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1.平型关大捷(背景——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1)时间——1937.9 (2)地点——山西平型关(3)中国主力——八路军115师(4)指挥——林彪

(5)结果——胜利,歼灭日军1000多人。

(6)意义——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八路军的声誉。(平型关大捷属于太原会战的一部分,八路军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2.敌后抗日根据地

(1)建立: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2)代表: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

(3)中心: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注:1937.9.6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正式宣布成立,林伯渠任主席。

(4)作战方式: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

(5)巩固: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 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兼顾地主、农民两方面利益,有利于团结大多数地主抗日,把发展统一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很好的结合) 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6)作用: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3.百团大战:(背景——日军的“囚笼政策”和“三光”政策) 特点——大规模主动进攻

(1)目的——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2)时间——1940年下半年 地点——华北 指挥——彭德怀

(3)主要目标——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4)意义——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篇5: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原因: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

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

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2、爆发:

①时间:1931.9.18 ②地点:南满铁路柳条湖段 ③借口:柳条湖事件

④过程: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突袭北大营,炮轰沈阳城→→占领沈阳→→占领东三省

⑤结果:东北三省沦陷

3、伪满洲国:1932年日本人在长春扶持溥仪建立伪满洲国企图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3000万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东北军民的抵抗(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中国共产党杨靖宇

5、影响: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1931-1945)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中国人民“14年抗战”)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华北危机: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2.一二?九运动(背景:华北危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①时间:1935.12.9 ②地点:北平③领导:中国共产党 ④主力:北平数千名学生

⑤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

⑥结果:遭到镇压 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生爱国救亡运动

⑦影响: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 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中国共产党的救亡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三、西安事变

1.原因:

①日军侵略东北、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的危急关头,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②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 ③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劝蒋无效(直接原因)

④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之心 ⑤学生运动的推动

2.概况:①时间:1936.12.12 ②地点:西安 ③人物:张学良、杨虎城

④目的:逼蒋抗日 ⑤经过:张、杨扣蒋,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3.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的态度

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联蒋抗日。并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进行协商。

4.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①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②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八年级历史上册备课组计划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必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的思维导图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与复习方法

八年级历史说课稿

高二生物知识要点分布

高三物理知识要点总结

考研数学复习知识要点

《沁园春长沙》的知识要点

高中物理知识要点总复习高中物理知识要点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知识要点(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知识要点,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