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笨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破阵子》人教九上3,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破阵子》人教九上3,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人教九上课后翻译卜算子咏梅
人教九上课后翻译卜算子咏梅
卜(bu)算子 咏梅 第一文库网 宋
驿(yì)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zhuó)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dù)。零落成泥碾(niǎn)作尘,只有香如故。
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
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创作背景
陆游(1125―1210)
大量歌咏梅花的诗,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暴,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诗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诗人自身的影子,正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也是明写梅花,暗写抱负。其特点是着重写
梅花的精神,而不从外表形态上去描写。 上片首二句说梅花开在驿外野地,不在金屋
玉堂,不属达官贵人所有。后二句说梅花的遭遇:在凄风苦雨摧残中开放。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说他不与群芳争春,任群芳猜忌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如果结合诗人一生累遭投降派的打击而报国之志不衰的情形来体会,真是“一树梅花一放翁”了。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
孝宗时又为龙大渊、
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
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
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梅花作者以梅花自喻,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
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暮色、黄昏,原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
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上阕状物写景,描绘了风雨中独自绽放的梅花。梅花长在偏僻的“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它不是由人精心栽种的,它寂寞地开放着。“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在这样的暮色黄昏中,独自挺立开放的
梅花难免会有着孤苦无依的愁苦,更何况环境如此恶劣,风雨交加,倍受摧残。这实在令人深深叹息。 下阕抒情, 主要抒写梅花的两种美德。“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它的其一美德是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不与百花争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开放,它的与世无争使它胸怀坦荡,一任群花自去嫉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它的其二美德是志节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香气依旧。这几句词意味深长。作者作此词时,正因力主对金用兵而受贬,因此他以“群花”喻当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这首词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
花,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作者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
回”(齐已);“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在词中,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最后几句,
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读者已经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
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劲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劲节”得以“想见”,正是由于该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已将梅花人格化。“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此
文章主要表明了咏梅的高洁情操,体现出咏梅坚强不屈的精神,值得读者们的学习。
这首词以梅喻人,上阕写梅的处境和遭遇:寂寞无主,还要加上风雨催逼!下阕写
梅的气节操守:无意争春,即便是零落成泥,依然保持那一份清香!我们从梅花的命运与品格中不仅可看到词人仕途坎坷的身影,而且读出词人像梅花般冰清玉洁的精神世界。
[1]
陆游图册(5张)
应礼部试,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
陆游的诗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
著有
陆游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1158年(绍兴二十八年)入闽任宁德县主簿.据《宁德县志》卷三《宦绩》中记载:“陆游,字务观,即放翁也┅┅绍兴二十八年任邑薄,有善政,百姓爱戴”。在宁德的南T山上建有陆游塑像。浙江绍兴的鉴湖村内也有陆游塑像。曾任镇江隆兴通判。1170年(乾道六年)入蜀,任夔州通判。1172年(乾道八年),
官至宝章阁待制。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
、
、
、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但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情
绪。他初婚唐氏,在母亲压迫下离异,其痛
、
、
《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等 全部书籍皆说明作者是个山水诗人也是个言情诗人,抱有大志!
篇2:《杨修之死》人教九上6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与罗贯中。
2、掌握本文的生字的正确读音和一些文言字词的意思。
3、理解小说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以及杨修的死因和启示。
4、明确历史人物与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区别。
教学重点是目标2、3;难点是目标3、4。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与图片 (5分钟)
导语的设计是为了复习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从而引出本课。课前音乐的欣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气氛。同时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和历史人物。
二、 教学步骤:分8块内容,分别是:
(一)说一说 《三国演义》与作者罗贯中(2分钟)
(二)做一做 注音与解释。(3分钟)
这些是检查预习情况的。从检查来看,字的读音掌握不够,词语的意思掌握较好。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面较广。
(三)讲一讲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4分钟)
这个环节重在检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训练找关键句和概括能力。为后文的研讨曹操、杨修的思想性格做理论准备。
(四)议一议(10分钟) 1.杨修因犯何罪被杀?
2.若没有这一事件,杨修是不是就不会被曹操所杀?
3.杨修死后,曹操进兵,兵败,曹操受伤回营做了什么?为什么?
(五)论一论 (3分钟)
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 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以上二个环节重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发表自己的见解,更好的进行个性解读文本。
(六)析一析(3分钟)曹操、杨修的形象
曹操:虚伪奸诈 残忍多疑 嫉贤妒能 老谋深算
杨修:才思敏捷 恃才放旷 卖弄聪明 轻率大意
这个环节训练学生概括能力以及分析小说的人物刻画的方法,明确人物思想性格。
(七)谈一谈(3分钟)杨修才华横溢,因其才受曹操赏识,也因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应该明白些什么?
联系实际,从小说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指导我们今后的做人原则。
(八)练一练 (10分钟)
1、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
2、(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
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该环节是学以致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利用课外或第二节课完成。
三、 结束。(2分钟)
在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尾曲声中小结本课。
呼应开头,放松心情,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课中插入一个视频,是为了学生能感知影视作品的人物形象,从而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还有一点,“七步诗”的插入,是个临时发挥,也恰到好处。
当然,本课也存在着不足,我竭诚地希望大家能够指出,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能做得更好,谢谢大家。
何田初中 余能宝
-11-
1
篇3:高中语文:人教九上试卷-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中语文:人教九上原创试卷-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下列词语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一代天娇(jiāo)陈吉思汗(chén)绿茵(yīn)留滞(zhì)
B.还看今朝(huán)弥足珍贵(mí)蒙胧(méng)丝缕(lǚ)
C.淅淅沥沥(xī)润如油膏(hāo)颤动(zhàn)蓑笠(suō)
D.银波微漾(yàng)引吭高歌(háng)静谧(mì)昏晕(yūn)
2.下列词语解释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A.惟余:只剩下秦皇:指秦始皇嬴政射雕:比喻善射
B.留滞:停留不流通风流人物:指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宋祖:指宋太祖赵匡胤
C.妖娆:娇艳美好襁褓:包裹婴儿的布或被弯弓:拉弓
D.风骚:原指《楚辞》里的《国风》和《诗经》里的《离骚》须:等到俱:都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雨说,我来了,我来四月的大地。
②刚接到作品时我开始有一些,因为作者是男性,字里行间都透着阳刚气。
③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了。
A.探访犹疑解除B.探询疑惑解除
C.探询犹疑解决D.探访疑惑解决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资金的注入,使这家严重亏损的企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B.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C.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的学识渊博。
D.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尽管是高科技的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一蹴而就。
5.下面的诗句朗诵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B.当我临近你们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
C.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D.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6.根据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中华对联这一艺术瑰宝,萌芽于先秦,问世于唐代,繁荣于明清;而中国古典小说,历经六朝志怪、唐人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几个阶段。宋元话本中就有对联出现,。《三国演义》中的对联约有373副之多。
A.而明清的章回小说,正是对联进一步渗入的产物
B.明清的章回小说里也有对联出现
C.更有甚者—明清的章回小说,可谓是对联进一步渗入的产物
D.可是明清时期的章回小说里却不能见到中华对联这一艺术瑰宝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shēng)。狸狌(泛指猫),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狌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①之。狸狌生子若②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则得肉食。
南郭有士病鼠,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鬃,意为异物也,沿③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④。
注释:①啖:吃。②若:像。③沿:呆在瓮(酒坛)沿上。④奋掷而出:用力纵身逃出。
7.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狸狌怖甚,对之大嗥(吼叫)B.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借)
C.以啖肉故(故事)D.鼠度其无他技(估计)
8.下列句子中,与“狸狌,捕鼠兽也”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狸狌怖甚,对之大嗥。
B.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则得肉食。
C.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9.下列“之”字与“束氏日市肉啖之”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D.属予作文以记之。
10.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姓束的卫人,全世界所有的东西,都不喜欢,只喜欢养狸狌。)
B.狸狌,捕鼠兽也。(狸狌也善于捕捉老鼠和野兽。)
C.士怒,推入之。(南郭发怒了,将狸狌推进去)
D.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久了,老鼠估计它没有其他技能,于是咬它的脚,狸狌用力纵身逃出。)
11.下列关于狸狌失去捕鼠本领的主要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狸狌由于年龄过大,失去了捕鼠本领。
B.狸狌由于惧怕大老鼠而留下了后遗症,导致失去了捕鼠本领。
C.狸狌由于被卫人束氏娇惯而没有得到锻炼,渐渐失去了捕鼠本领。
D.狸狌由于偷吃卫人束氏的东西而被卫人束氏打断了腿,失去了捕鼠本领。
三、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2—15题。
如果说被誉为“出版领域又一次革命”的电子排版系统,用精美的字模和多变的字体取代了曾在人类信息传播史上光熠千载的活字印刷,完成了告别“铅与火”历史的话,那么,它所迈开的仅仅是这场伟大变革的第一步。在世界出版史上,一种可以同造纸术及印刷术的发明并称的新型图书的印制技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现在已初步定型,三五年后将大放异彩,这就是电子图书印刷系统。采用此项技术出版的图书称为电子图书,又叫无纸图书,有人预测21世纪将是电子图书的世纪。
当电子图书摆放在你眼前,令你惊叹的也许不止是它的一些尖端新设备,更重要的是它的优异性能。过去的图书是“白纸黑字”,可电子图书的载体是光盘,这个崭新的高科技产品借助输出设备给人们带来的,是变幻无穷的图文形象,色彩绚丽、声与像和谐的画面,明晰生动的感观效果。而其容量之大,更令人叹为观止:一片仅10余克重、大如手掌、薄如纸板的盘片,竟能装载着6.6亿个西文字节,或3.3亿字的中文内容!也就是说,10大卷本,3千万字中文版《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只能占总“肚量”的十分之一,而多达70余卷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其文字量也不能让它“吃饱”。至于中国古人所说的“学富五车”的“五车”和“读书破万卷”的“万卷”,对于光盘都只不过是“小菜一碟”。更令人咋舌的是它的速度。可以想象,如果你要寻找到《中国大百科全书》某章节内容的话,起码得花上半天时间,可对于电子图书来说,检索起来那只不过是瞬间的事。
至于说到电子图书的价格,便宜得近乎难以想像:一个性能如此优异的电子图书只相当于一般书价的三分之一。比如《中国大百科全书》70卷本的总销售价为人民币6000元左右,而如果复制在光盘上,其价格便可控制在2000元人民币以下,即便再加上一台光盘阅读器以3600元价格计算,仍然要比常规图书造价低。况且依据目前电子产品发展和销售规律,其价格仍有下降的趋势;这同价格日益上涨的常规图书相比,孰优孰劣就不言而喻了。有了这种价格优势,不仅大型辞书、工具书一类可变成光盘小型图书,学生用书也将以光盘形式进入阅览室、家庭和课堂。也许有一天,人们会把笨重的书架扔掉!
电子图书的美好前景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12.下列对“电子图书”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采用新的电子排版系统印刷出版的新型图书称为电子图书。
B.采用以电子排版系统为基础的新型图书印制系统技术出版的图书称为电子图书。
C.采用电子排版系统,用精美的字模和多变的字3体印制出版的图书称为电子图书。
D.采用电子排版系统和电子图书印制系统相结合的技术出版的图书称为电子图书。
13.下面是对第一自然段介绍电子图书及其印制系统的目的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说明电子排版系统与电子图书印制系统的联系和区别。
B.说明电子图书印刷系统技术先进、完备、前景广阔。
C.说明电子图书及其印制系统的诞生具有划时代意义。
D.说明电子图书印制系统是在电子排版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4.下面是对电子图书优异性能的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电子图书,图文明晰生动,画面和谐,视听效果好。B.电子图书,体积小而容量大。
C.电子图书,检索速度快。D.电子图书,价格便宜得近乎难以想像。
15.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子图书又叫无纸图书,它不需要纸,它的广泛使用将会使部分造纸厂受到影响。
B.电子图书性能优异,将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代替我们现在使用的常规图书。
C.电子图书性能优异,拥有电子图书,就能使我们成为“学富五车”的人才。
D.电子图书性能优异而又造价低廉,将会成为21世纪人们工作、学习、宣传、教育的重要工具。
四、填空。
16.用课文原句填空。
(1)妇姑荷箪食,。(白居易《观刈麦》)
(2),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3),枳花照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4)因思杜陵梦,。(温庭筠《商山早行》)
(5)已是黄昏独自愁,。(陆游《卜算子咏梅》)
(6),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7—23题。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A。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B。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C,还看今朝。
17.填写出文中所缺词句。
A.
B.
C.
18.下列各句中不是对偶修辞的一句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B.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C.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D.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19.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答:上阕写,用了的表达方式;下阕写,用了的表达方式。
20.下阕第一句“江山如此多娇,…………”,在上文的写景与下文的抒情之间有什么作用?
21.上阕写景中,所选的景物有哪些?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景物?
22.文中画线的句子“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虚景,有人评价说这与毛泽东追求真理的人生观不符。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23.词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相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六、作文
24.题目
朦胧迷离,是夜的色彩;暗香幽远,是夜的芬芳;蝉鸣虫吟,是夜的语言;“山明水秀夜来霜”,是夜的诗篇;“嫦娥奔月”,是夜的故事;《春江花月夜》(曲),是夜的旋律;《深山夜图》(图),是夜的画卷……
神秘的夜,充满着浪漫,充满着诗意。可观、可嗅、可听、可读、可品……
学校文学社将开展以“夜之韵”为主题的语文学习活动,上边的文字是这次活动的宣传语。在这个活动中,同学们可以展示语文积累,可以开展阅读欣赏,可以进行文学创作,可以组织艺术交流,……那一定会是一段快乐而又充实的语文学习经历。请你设想一个或一组你和同学们参加“夜之韵”主题活动时的精彩片段,把它记录下来。题目自己拟,字数在500字左右。
提示:可以从某个角度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品味夜的韵味。注意:引用资料要适量。
参考答案:
一、1.D2.D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3.A4.D应该为“事半功倍”5.C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6.A二、7.C8.C都是判断句9.D都是代词10.B判断句翻译有误11.C三、12.B注意文章第一句话,“电子排版系统”是“第一步”,是印制系统技术的基础。13.C注意文中“伟大变革的第一步”和“可以同造纸术及印刷术的发明并称”等语句。14.D“价格便宜”不属于电子图书的优异性能。15.C电子图书代替不了学习知识,只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四、16.⑴童稚携壶浆⑵今夜偏知春气暖⑶槲叶落山路⑷凫雁满回塘⑸更著风和雨⑹疑怪昨宵春梦好五、17.A.欲与天公试比高B.引无数英雄竞折腰C.数风流人物18.B19.祖国壮丽的山河之景,抒发壮志豪情描写、抒情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议论20.承上启下的作用21.黄河、长城等。因为这些景物是北国的代表、是祖国的代表,并且景物有雄伟的气魄,与全词开阔的意境相符。22.不正确。这样写是为了直抒胸臆地表达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23.不同。评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用的是“稍”“略”,而对成吉思汗,则是:“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了作者对只懂得武治而不懂得文治的人的委婉批评。
24.
〔写作提示〕
文题中上设计的宣传语颇有诗意,极具煽情,能迅速唤醒学生的写作冲动,又巧妙的拓展了写作内容,开启了写作思路。不过在审题和构思时依然要注意:
一、选材上限定。选材是开放的,你既可以写与夜、月、星星等相关内容的一次或几次语文活动,也可以以夜为背景设计一次赏月、品夜景等语文活动,品味夜景时,你既可以从视觉、听觉写,也可以从嗅觉、触觉等角度欣赏,但一定要是与“夜之韵”相关的语文活动,且一定要有一定的场面(或场景)描写。
二、文体上的限定。试题中“你和同学们参加‘夜之韵’主题活动时的精彩片段”一语已明确暗示此话题宜写成记叙文、叙事散文。当然,你也可写成小小说、剧本。不管你采用那种文体,一定少不了场面描写。其他文体包括诗歌不宜写好。
三、构思上的限定。由于字数上的限制,不管你是写小说,还是叙事散文。开头宜开门见山,直接切入“夜之韵”会场,不容有过多限制。采用小镜头或剧本构思宜直接切入表演的场面,可以节省笔墨刻画人物。
四、表达方式上的灵活多样。考生可以凭借自己的积累、爱好和才情,充分的展示自己的个性及特长。可以说,富有韵味的语言,恰当巧妙的引用,细腻的描写,更容易让文章出彩。
例文:
魅力无穷的《夜之韵》
红色的幕布上,“夜之韵”三个金色大字在灯光闪闪发光。广播里正播放着舒缓的小夜曲。主持人迈着轻快的步子走向舞台。
掌声四起。
第一幕
俊不好意思的缓缓的站起来:“小时候,我对夜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总觉得夜像一位蒙着面纱的杀手──神秘莫测啊!”
(峻憨态可掬的搔了搔头。刹时,全校学生笑声如潮!)
正在这时,一个胖子颤微微的说:“我可喜欢乡间夜色了!”(老师学生茫然!急切想听下文。可胖子想调大家胃口,偏偏不紧不慢的说。)“因为有月亮的夜晚,我可以看见我的嫦娥姐姐,我可喜欢她了!”
(说完,胖子还在台上做娇羞状。所有的学生晕倒,不少女生做呕吐状!)
胖子在笑声中退场。
第二幕
一位清纯可爱的女生羞答答的吟道:“冷冷的风,淡淡的月,婆娑的树影,是夜的主旋律。在静谧的月夜中,聆听蛙叫蝉鸣,眺望闪烁的繁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岂不快哉!”
另一男生情不禁的赞叹:“神秘的夜空,可爱的女郎,你总给人无限的遐想。凝视着夜空,你的眼神总是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夜的呼吸围绕着我的思维,让我仿佛觉得夜生来就是属于我的!”
(老师带头鼓掌。不少同学被陶醉。几个男生在尖叫!)
第三幕
(数十位学生登台做了精彩的表演。不知是谁把矛头指向语文老师。老师登台,不知他为何感叹!)
老师曰:“儿时,吾与尔等同样爱夜。吾儿时好在夜风中闭上双眼,倾听夜那低沉的倾诉,偶尔听见远处飘来的笛声,更觉得夜色的美妙!”
老师曰:“我太激动了。我的弟子已胜于蓝。我给大家唱一支歌吧!歌名就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
夜的遥不可及是夜的美丽所在,夜的触手可及也是夜的魅力。有了这样精彩的师生联袂演出,学校的《夜之韵》才更美丽。
〔点评〕三个镜头,三副画面。第一个镜头侧重于展示人物语言的风趣,动作憨态可掬;第二个镜头侧重表现人物语言的诗意;而第三个镜头是活动中的一个小插曲,有力的切合了文章的主题。人物性格各异,语言挺有个性,写法各有侧重。舞台提示语言精练准确,前有舞台布景说明,后有精彩语句点题,结构严谨。
篇4:《傅雷家书两则》人教九上8
傅雷家书两则 jcfei
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的主题。
2、体会坚强内涵。
3、学会赏析名著
一、导入:老师想采访几位同学,请实话实说:
1、当你遭受困难时,你的父亲是如何对待你的?
2、当你获得成功时,你的父亲又是如何对待你的?
不管父亲用何种方式对待子女的成功和失败,都包含了他的爱,只是教育方式的不同。其实每一位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一位父亲的教导,今天,我们就来听听智者之言。
二、作者简介:
傅雷,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毕生翻译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作家的文学名著,翻译作品达34部。
傅聪——早于六十年代已被《时代杂志》赞誉为“中国当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是华人音乐家扬名国际乐坛的典范 。
此书是是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1954-1966年六月。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家训。
二、整体感知
速读《傅雷家书两则》,整体感知
1、这两封家书,分别是针对儿子什么境遇而写的?
第一封:消沉苦闷之时。
第二封:欣喜成功之时。
2、作者写这两封家书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第一封:劝慰儿子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
第二封:提醒儿子要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
父亲是如何劝慰孩子的?
当孩子获得成功时,父亲又希望孩子怎么做?
3、请你说说傅雷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希望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4、“坚强”一词在词典里的含义是: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文章却赋予它更多的意义。你认为该词如何理解?
胜不骄、败不馁,宠辱不惊,得失泰然。“坚强”的最高境界是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5、用“坚强”一词给两信个各拟一标题
听《一封家书》
四、品味语句,体会感情
如……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摘引自傅雷给儿子的一封信。
读一读,找一找,从这两封信来看,这种“父子如朋友”的境界体现在哪些字里行间?
“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没有perfect的一天,人生也没有perfect的一天!”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后名著导读部分
2、写一封信给自己的父母
篇5:人教九上语文第三单元试卷集
人教九上语文第三单元试卷集
一、知识积累(21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惘然(wǎng)嗤笑(chī)阴晦(huì)B.恣睢(zìsuī)胆怯(qiè)给予(jǐ)
C.狗吠(feī)戳穿(cuó)妒忌(dùjī)D.诧异(chà)过瘾(yǐn)拮据(jié)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鄙夷隔膜撅断朦胧B.恣睢跌落皱痕煞白
C.阔绰瑟索栈桥萧索D.一缕阔悼打拱嚼着
3.下列词语中解释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
A.大事渲染(作)相时而动(看、观察)
B.狼狈不堪(不能忍受)缄默(封口)
C.莫名其妙(没有人)与日俱增(一起)
D.弄性尚气(注重)动辄(就)
4.下列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神态描写)
B.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心理描写)
C.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肖像描写)
D.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动
作捕写)
5.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放乡》――《徘徨》B.曹文轩——《孤独之旅》一一《草房子》
C.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一《羊脂球》D.黄蓓佳一一《心声》——《儿童时代》
6.与下面的文字衔接起来最为连贯的一个句子是()
可惜正月过去了,闫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敢出门,
。
A.但父亲终于带走了他。B.但他父亲终于把他带走了。
C.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D.但他终于随他父亲走了。
7.下面短语在结构和意义方而没有不同理解的一项是()。
①教育杂志②学习文件③进口商品④我要炒菜⑤实现理想
A.①⑤B.①②C.②③D.③④
二、阅读理解(49分)
(一)(17分)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1.文中的“他”是指;“我”是指。(1分)
A.小说中的人物形象B.作者鲁迅C.小说情节的串讲人
2.分析下列外貌描写蕴含的深刻含义。(8分)
(1)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
(2)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3)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4)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3.选文从几个方面描写中年闰土的形象?这些肖像描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
4.此段运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分)
5.曾经是那样充满生气的闰土,人到中年却活得这样麻木、悲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3分)
(二)(10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
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下边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其中哪一句同文中画线的句子有相同的表达作用?()(2分)
A.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B.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C.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D.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2.在给于勒十个铜子小费这件事情上,“我”和“母亲”有不同的表现,试作简要评论。(4分)
3.文中有一处细节描写:“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请你设想当时“父亲”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试用“父亲”的口吻把它写出来。(4分)
(三)99分的苦恼(22分)
我历尽坎坷,中年才得一女。望着她那越来越像我的小尖鼻子和玲珑的小嘴,我的心头洋溢着得意和欢快。她妈认为孩子比我漂亮,比我聪明,比我有更好的气质,将来会比我更有出息,至于和院子里那些同龄孩子相比,她妈更是自豪,认为没有一个能和她并驾齐驱的。
在这种情感氛围中,我们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期望几乎成为信仰。可是,等女儿入了小学,一年年往上升,这种信仰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打击。最关键的是考试成绩,虽然孩子每次考试都在90分以上,但总不能使她妈满意。在她看来,我们的孩子应该门门都100分才顺理成章,人家的孩子都能考到96、97分,她感到不可理解。孩子每次拿到94、95分回来,他脸上都没有笑容。有时孩子失误,只拿到80几分,于是就有(甲)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每当这时,首当其冲的是孩子,平时各式各样的小毛病,甚至不是毛病的小事都被她妈拿出来数落一番。这时孩子默默垂泪,可怜巴巴地看着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相救。可是妻子也在看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为她找出更多责备孩子的理由。
夹在两种目光中的我只好装傻。
孩子自然无可奈何,但她妈对孩子的数落却有了发展。原来用的是第二人称单数,“你总是”如何如何不听话,不久就变成“你们总是”如何如何,最后干脆成了“你们两个人”如何如何。这时,我如果分辨两句,其结果“你们”会立即变成“你”。孩子解放了,批判的矛头便立刻转移到我头上,指责我懒散,不爱整洁,待人大大咧咧,买东西又贵又次,等等。怎么办呢?我想最关键的还是要切实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成绩,于是,我开始亲自辅导孩子作业。
皇天不负苦心人,不久后的一天,孩子放学回家,老远就喊着(乙)进门来了:“爸——爸!”我知道这肯定是好消息。
果然带回来一个99分。
我大喜。待她妈下班回来,我努努嘴示意孩子把试卷奉上。
我看到妻子脸上一丝微笑还没来得及闪烁就消失了。她往椅子上一瘫:“我就是弄不明白,你为什么就拿不下这最后1分!”
我大为震惊,本想顸回去:“你上小学考过几个100分?我看连90分都难得。”但是我知道,这样意气用事是绝对愚蠢的,只能破坏孩子成绩提高所带来的良好气氛。这时我想起有种幽默理论说,幽默的要义是缓解冲突,把自己的进攻变成对方的顿悟甚至享受。
我灵机一动,叹了一口气说:“都是我不好。”
妻子奇怪了:“平时骄傲得不得了,这回怎么谦虚起来了?”
我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不是她不努力,而是她的脑子不好,天生的笨。”
妻子有点不解,我继续说:“天生的笨,是遗传的原因。这有两个可能。第一个是你笨。”
“这不可能。”
“那就是第二个可能:我笨。”
“我看这样说,还比较恰当。”
“但是,这也并不能怪我。想当年,你找对象,满园里拣瓜,拣花了眼;拣了半天,拣了个傻瓜。你不怪自己,还要怪她。”
女儿捂着嘴巴笑了。她妈也忍不住笑了。
1.给下列加点字注意。(1分)
A.“暴风骤雨”的“骤”,注音:;B.“一瘫”的“瘫”,注音:
2.结合原文,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2分)
A.“坎坷”:;B.“顿悟”:。
3.理清文章思路,把下面各部分内容的话语,分别填人相应的括号内(只填字母)。(3分)
A.妈妈不满意孩子的考试成绩。B.父母对女儿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C.矛盾暂时得到化解。D.99分所引起的**。
起因发展高潮结果
()()()
4.文中开头画横线句子一连用了五个“比”字,目的是突出。(3分)
5.文中(甲)(乙)两处的横线上,分别填人恰当的词语(从括号内选择)。(2分)
A.于是就有(甲)(引发引起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B.老远就喊着(乙)(走冲迈)进门来了。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形象地写出了她妈当时的心理变化,开始是,继而是
,接下来有一个很能体现后一种心态的动词是。(3分)
7.面对99分,全家人都陷入了苦恼之中。他们各自苦恼的是什么?分别用不超过15个字来简要回答。(6分)
孩子苦恼的是:
妈妈苦恼的是:
“我”苦恼的是:
8.下面对本文结尾含义和作用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矛盾得到彻底解决,全家皆大欢喜。
B.矛盾未彻底解决,“笑”的背后仍苦恼。
C.语言幽默风趣,让人发出苦涩的笑。
D.言尽而意未尽,留有让人思考的余地。
三、表达交流(30分)
生活是七色板,其中蕴含着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挫折的苦痛,孤独的寂寞……此时,你手看周围甜蜜的微笑,听听身旁温馨的话语。请以“生活需要”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在题目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如互助、欢乐、掌声、阳光、理智、感动……)使题目完整,并将题目抄写在正文第一行。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3.文中若需出现校名、人名,可用化名代替。
参考答案
一、1.C2.D3.B4.D5.A6.C7.A
二、(一)1.中年闰土A
2.(1)说明中年闰土饱经忧患。(2)生活艰辛。(3)生活贫寒。(4)用比喻修辞写出劳动艰辛。
3.从身材、脸色、眼睛、衣着、手五个方面描写中年闰土形象。肖像描写是要表现闰土生活困苦,劳动艰辛。
4.采用对比的写法。写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判若两人,在痛苦生活的煎熬下,中年闰土饱经忧患,极度贫困,整日在磨难中挣扎。
5.文中说这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造成的,这只是表层原因。实际上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
(二)1.B
2.这一细节写出“我”的单纯、善良、富有同情心;而母亲则是尖刻、势利的。3.略
(三三)1.A.zh6uB.tan,,
2.A.比喻人生道路坑坑洼洼,不得志B.忽然领悟
3.BADC
4.母亲对女儿的期望很高
5.(甲):引发(乙):冲
6.高兴失望瘫
7.孩子:不被妈妈理解,总受指责她妈:女儿不争气,达不到自己要求“我”:女儿受委屈,自己左右为难
8.A(从表面上看,全家都笑了。但实际上矛盾并未彻底解决,随着时间推移,矛盾有新的发展,像“99”分的苦恼还会出现的。)
三、略
一、常见错别字举例(20×1)
1、白壁微瑕()2、卑躬曲膝()3、互相推委()4、关怀倍至()
5、如法泡制()6、英雄倍出()7、隹宾满堂()8、巧装打扮()
9、一张一驰()10、病入高盲()11、黄梁美梦()12、好高骛远()
13、迫不急待()14、陈词烂调()15、趁心如意()16、语无论次()
17、相形见拙()18、直接了当()19、毛骨耸然()20、名列前矛()
二.选择(2×2)
1、根据句意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是()(2)
(1)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2)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
处。
(3)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
子。
(4)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
成丘墟。
A.烘托寂静进入摧毁
B.映衬平静进入毁坏
C.烘托平静扑入摧毁
D.映衬寂静扑入毁坏
2、作品都出自同一作家的是()(2)
<1>《背影》<2>《孔乙己》<3>《白杨礼赞》
<4>《故乡》<5>《荔枝蜜》<6>《藤野先生》
A、<1><3><6>B、<1><3><5>C、<2><4><5>D、<2><4><6>
维度B(22)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22)
⑴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⑵“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⑶“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⑷“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⑸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_。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⑹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⑺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________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⑻“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⑼“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⑽“那有什么不好呢?”
⑾“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⑿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⒁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⒂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根据文意,在文中空白处填入一个选择恰当的词。
答:___________(2)
2、第⑺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
3、第⑻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2×3)
答:谜:
底:
4、在文中用横线画出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的过渡句。(2)
5、根据语境,解释第⒀段中加点词“芬芳”的意思。(2)
芬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并将你的理解写在下面。(2×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中心的词语,作为本文的标题,将它写在横线上。(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维度C(12)
阅读《月是故乡明》,完成下面的习题。(12)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1)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2),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3)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惘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1)[旖旎(yǐnǐ)]柔和美丽。
(2)[耄耋(màodié)]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
(3)[望]夏历每月十五日。
1、作者在第4、5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按先后顺序填写。(2)
2、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从写法和目的两方面回答。)(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5段中摘抄与第6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文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写写阅读这篇文章的心得。(可以针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进行评论,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或联想。字数在150字以内。)(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40)
狐狸想钻进一个葡萄园,无奈洞口太小,只好把自己饿瘦,才钻进了园子。在饱尝了鲜美的葡萄后,根现自己又胖得钻不出去,只好再饿上几天,才得以离开。因而有人笑狐狸:饿疲了进去,又饿瘦了出来,什么也没有得到。其实,这只狐狸吃过了葡萄,也就获得了一种经历,拥有了葡萄香甜滋味的记忆和种种经验。
只有经历过,你才能得到最真实的体验,这是无法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的。生活中,我们的经历有喜有悲,有成功有失败,但不管结果如何,这些经历都会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都能丰富我们的人生。这是十分可贵的人生体验。
请以“体验”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提示和要求:
(1)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2)不要忘了拟个题目。
(3)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最好不要少于600字。
题目
第三单元测试(100)
维度A(66)
一、常见错别字举例(20×1)
1、璧;2、屈;3、诿;4、备;5、炮;6、辈;7、嘉;8、乔;9、弛;10、膏;
11、粱;12、务;13、及;14、滥;15、心;16、伦;17、绌;18、截;19、悚;20、茅
二、选择(2×2)
1、C;2、D
三、作文(40)
略
维度B(22)
1、庆幸(2)
2、比喻的是雪亮的刀,这些刀在梨树上跳跃飞舞的姿态;用高难度的芭蕾舞演员来形容刀,其实是说梨农们砍梨树时非常讲究技术和技巧,就像芭蕾舞演员们高超的舞技一样。(2)
3、谜:初春砍果树的新枝;底:集中养料开花结果(2×3)
4、我被深深地震撼了:(2)
5、形容词用做了动词,主要是说养料都集中供给了最后的开花和结果,酝酿出世间最芬芳香甜的果实,宛如一壶好酒般醇香动人。(2)
6、一刀砍下去,是把树枝砍下去了,树会痛,可是只有把过多的不必要的树枝砍下去,有限的养料才能够更好更集中地供给精华的枝干,让它们更好地发展,所以刀之伤中蕴含中对树枝未来生长的最良好的祝愿和希望,在这伤里充满了爱,伤中也是爱。(2×2)
7、刀爱(2)
维度C(12)
阅读《月是故乡明》,完成下面的习题。(12分)
1、数星星、看月亮、梦月亮、摸鸭蛋(答出4件事即可)(2)
2、(1)对比;(1)(2)突出思乡之情(2)
3、晴空一轮明月,清光上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2)
4、心得内容(3);语言表达(2)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26分,选择题每个3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5分)
阴晦()装弶()愕然()嗤笑()瑟索()
恣睢()拮据()栈桥()发窘()抽噎()
2、下列有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旁鹜不言而喻B.妖娆味同嚼辣C.斟酌面面相觑D.诘难无与纶比
3、下列解词中错误的一组是()
A.既然:这里是已经的意思。心绪:心情。如许:这么些。鄙夷:看不起。
B.苏生:苏醒、重现。嗤笑:讽刺。髀:大腿。打拱:作揖。
C.恣睢:放纵、凶暴。偶然:心里好像失去什么的样子。展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素:向来。
D.无端:无缘无故。萧条:荒凉、冷落的意思。愕然:吃惊的样子。阴晦:阴沉、昏暗。
4、选出对下面句子中加横线部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A?他给我带来了一小朵雏菊和一根青草。(宾语)
?B?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主语)
?C?这回我们没有在办公室里停留。(状语)
?D?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补语)
5、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语言流畅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B.我们要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C.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使他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D.只有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6、默写(6选5)(5分)
1今夜偏知春色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夜》
2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
3莫道不消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花阴》
4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_________。《观刈麦》
5年少万兜鍪,____________________。《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6______________________,村南村北响缲车。《浣溪沙》
7、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加点的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4分)
见了大海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依旧遗憾;,,还是遗憾。出发吧,永远出发。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二、阅读答题:(44分)
(一)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级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几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响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广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包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12分)
1.本段写于勒,“我”,“父亲”和“母亲”,各用了什么描写手法?(4分)
①写于勒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2写“我”主要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
③写“父亲”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④写“母亲”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
2.“我”默念的三句话,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一句属小说中________描写。其作用是()
A.渲染了一种悲哀。阴冷的气氛。B.衬托了“我们”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愉快。
C.衬托了菲利普全家沮丧的心情。D.衬托了菲利普夫妇沮丧、阴暗的心情。
4.“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文章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本文的几个人物中谁是中心人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①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②麻木面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别人的辛苦③恣雎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10分)
6、这是“我”离开故乡时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集中反映出“我”当时怎样复杂的思想情绪?答:
7、文中的排比句用到三个“辛苦”,其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语境,分别作解释。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8、请指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同学读到“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时,认为文中的“我”对故乡已失去了感情。对此,你有何看法?(4分)
答:
(三)太空上能看到长城吗?
我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在顺利返回地面后,有记者好奇地问:“你在太空上看到了万里长城了吗?”杨利伟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
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想问的。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太空中能够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建筑”的说法就广为流传。据说是得到了众多宇航员的亲口核实,并有照片为证。那么在太空中真能看到长城吗?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长城是狭窄且不规则的,而在太空中对不规则事物很难观察;不仅如此,长城平均宽度不到10米,也很容易被周围的地形背景隐没。因此____,在20公里的高度就很难将它分辨出来,长城完全从人的视野里消失的高度也只有60公里。这相对于航天器平均400公里的轨道高度来说,相差实在太大。如果在月球上也能看到长城,就相当于在2688米外看一根头发丝一样。如果说太空上能看到长城,显然不真实。
从实际来看,自从这一说法流传以来,不少亲临太空的宇航员就在纠正,表示绝无此事。第一批登月的两名宇航员之一——奥尔德林在接受香港凤凰卫视采访时就强调:那是人们的误解,是由于人们对事实不了解所造成的。而第一位太空游客、富翁蒂托也否定了这一说法。更有专家从科学的角度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但至今,仍有不少媒体不但不对传言进行纠正,而且还在津津乐道地宣扬“太空中能看到长城”。道理很简单,但多年来,人们对此说法却深信不疑。这多少说明了我们对过去老祖宗的辉煌始终抱有依赖感,总觉得这是中国人的巨大骄傲和无上光荣,因此情愿相信错误的说法也不愿承认科学。
不科学的赞誉其实是谬误。如果用谬误来渲染民族情结只会误导百姓,令世人不屑。我国有万里长城,埃及有金字塔,荷兰有围海大堤,都是气势雄伟的人工建筑,都是各自国家的骄傲,但这种骄傲不必上升至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地步。长城并不会因为在太空上看不到它而变得不伟大。而“长城是在太空上能见到的惟一的人工建筑”的宣传,只会使爱国情结建立在虚无缥缈的基础上,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科学观念。
在不少媒体向青少年征集最想向杨利伟提的问题时,绝大多数人都填写了“在太空中能看到长城吗?”杨利伟以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作出了否定回答,也许会泼灭不少人的热情,但却强有力地纠正了错误观念。
长城是伟大的,但你不会在太空看到它。(12分)
10、为“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请找出文中的三个理论依据(4分)
依据一:___。
依据二:__。
据三:__。
11、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和__,
说明了。
12、“据说是得到了众多宇航员的亲口核实。”加点字“据说”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答:。
13、下面说法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在太空中看不到长城,并不会使长城变得不伟大。
B.“太空中能看到长城”之说是谬误,宣传这种谬误会对人们的科学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C.人们对于“太空中能看到长城”的错误传言深信不疑,可见在科学上不能有爱国精神。
D.对于“在太空中能看到长城吗?”的问题,杨利伟作出了否定回答,这是一种值得赞赏的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
14、请为本文第二段中的空缺处选择一个恰当的短语()
A.普通人B.仅凭肉眼C.不管如何
并简要说明选择的理由:__
(四)①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她像冰山雪莲,洁白无瑕;她像满山杜鹃,情暖人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最耀眼的是无私奉献的灿烂光辉,最醒人的是无私奉献的杰出人物。屈原、司马迁、杜甫、孙中山等,他们之所以耀眼、醒人,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业绩,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国和人民。“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作了一个形象的诠释。
②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无私奉献的境界呢?③无私奉献,要确立自己的远大理想。理想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就是那种对人类和社会有较大意义的奋斗目标。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比贪图享受的物质需要更具有驱动力。④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人的思想境界高一分,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会登上一个新阶梯。”
⑤古代的先贤,现代的英雄,当今的模范,不都是为追求理想的人生目标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吗?古代大禹怀着治服洪水、为民除害的宏愿,三过家门而不入;现代的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甘洒热血写春秋;今日的优秀青年为了实现远大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⑥无私奉献,要培育忘我的献身精神。有人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小我”、“大我”、“忘我”三个层次。“小我”者,利己也,只顾自己而不顾集体;“大我”者,热衷于为社会做贡献,但缺乏献身精神;只有“忘我”者,才能像一滴水溶化在大海里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⑦无私奉献,要树立不为名利的价值观。要使自己能够真正地做到无私奉献并非易事。无私奉献之难点在于“无私”二字。正如布莱希特所说:“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要做到无私奉献,就要树立不追逐名利的人生价值观。只有树立了这种价值观,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无私奉献。⑧无私奉献,要坚持埋头苦干的务实态度。如果说“无私奉献”是我们思想修养追求的彼岸,那么“埋头苦干”则是抵达这一彼岸的桥梁。因为无私奉献不是凭口头怎么说,而是要看行动怎么做。就是说,无私奉献不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重要的还要表现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作为工作,就应为国家和人民多生产合格的产品;作为农民,就应_____;作为军人,就应_____;作为科学家,就应_____;作为学生,就应_____。⑨让我们吸吮中华民族的精神营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无私奉献的人。(10分)
15、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将文章第①段横线上可填写的诗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第④⑤两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18请从现实生活中举出一个“无私奉献”的典型事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文章第⑧段的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写在下面:
作为农民,就应__________;作为军人,就应______;
作为科学家,就应__________;作为学生,就应_____。
三、作文(任选一题)(30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就学会了忧郁。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中,他就学会了公正。
请以“从生活中学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沉思;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请以“感悟大自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九(上)3答案:
一、1、(略)2、C3、C4、B5、D6(略)7、如,没见过大漠的广袤,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奇。内容合理,语言通顺。
二、阅读(一)1、①外貌②心理③动作④语言、神态2、反复表现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和不满。3、环境描写D4、是小说的结局,与开头形成对比,增强讽刺效果,突出主题。5、小说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主要人物是菲利普夫妇。
(二)、6、惘然、气闷、悲哀、希望。7、奔波劳碌、辛勤劳苦、处心积虑,挖空心思。8、自由平等幸福9、(言之有理,各抒己见)
(三)10文中说“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请找出文中的三个理论依据:
依据一:长城是狭窄且不规则的,而在太空中对不规则事物很难观察。_
依据二:长城平均宽度不到10米,很容易被周围的地形背景隐没。__
依据三:长城从人的视野里消失的高度只有60公里,这相对于航天器平均400公里的轨道高度来说,相差实在太大。_
11、_作比较_和__列数字,说明了在太空中是不可能看到长城的。
12、“据说”不能删,它表明不是亲历,不是确切的。如果去掉则变为真实的,无可否认了。
13、C14、B“仅凭肉眼”对“看”的含义作了明确的限制,避免了歧义。
(四)15.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意思对即可)
16.答案示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千。(诗句能表现出无私奉献精神)
17.道理论证(理论论证)举例论证(顺序不限)
18.评分标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事例典型、真实,能体现“无私奉献”的精神即可。
19.评分标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考生所填内容符合人物的身份和职责,有积极意义即可
三、作文(略)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26分,选择题每个3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5分)
阴晦()装弶()愕然()嗤笑()瑟索()
恣睢()拮据()栈桥()发窘()抽噎()
2、下列有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旁鹜不言而喻B.妖娆味同嚼辣C.斟酌面面相觑D.诘难无与纶比
3、下列解词中错误的一组是()
A.既然:这里是已经的意思。心绪:心情。如许:这么些。鄙夷:看不起。
B.苏生:苏醒、重现。嗤笑:讽刺。髀:大腿。打拱:作揖。
C.恣睢:放纵、凶暴。偶然:心里好像失去什么的样子。展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素:向来。
D.无端:无缘无故。萧条:荒凉、冷落的意思。愕然:吃惊的样子。阴晦:阴沉、昏暗。
4、选出对下面句子中加横线部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A?他给我带来了一小朵雏菊和一根青草。(宾语)
?B?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主语)
?C?这回我们没有在办公室里停留。(状语)
?D?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补语)
5、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语言流畅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B.我们要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C.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使他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D.只有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6、默写(6选5)(5分)
1今夜偏知春色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夜》
2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
3莫道不消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花阴》
4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_________。《观刈麦》
5年少万兜鍪,____________________。《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6______________________,村南村北响缲车。《浣溪沙》
7、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加点的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4分)
见了大海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依旧遗憾;,,还是遗憾。出发吧,永远出发。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二、阅读答题:(44分)
(一)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级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几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响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广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包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12分)
1.本段写于勒,“我”,“父亲”和“母亲”,各用了什么描写手法?(4分)
①写于勒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2写“我”主要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
③写“父亲”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④写“母亲”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
2.“我”默念的三句话,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一句属小说中________描写。其作用是()
A.渲染了一种悲哀。阴冷的气氛。B.衬托了“我们”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愉快。
C.衬托了菲利普全家沮丧的心情。D.衬托了菲利普夫妇沮丧、阴暗的心情。
4.“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文章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本文的几个人物中谁是中心人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①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②麻木面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别人的辛苦③恣雎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10分)
6、这是“我”离开故乡时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集中反映出“我”当时怎样复杂的思想情绪?答:
7、文中的排比句用到三个“辛苦”,其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语境,分别作解释。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8、请指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同学读到“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时,认为文中的“我”对故乡已失去了感情。对此,你有何看法?(4分)
答:
(三)太空上能看到长城吗?
我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在顺利返回地面后,有记者好奇地问:“你在太空上看到了万里长城了吗?”杨利伟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
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想问的。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太空中能够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建筑”的说法就广为流传。据说是得到了众多宇航员的亲口核实,并有照片为证。那么在太空中真能看到长城吗?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长城是狭窄且不规则的,而在太空中对不规则事物很难观察;不仅如此,长城平均宽度不到10米,也很容易被周围的地形背景隐没。因此____,在20公里的高度就很难将它分辨出来,长城完全从人的视野里消失的高度也只有60公里。这相对于航天器平均400公里的轨道高度来说,相差实在太大。如果在月球上也能看到长城,就相当于在2688米外看一根头发丝一样。如果说太空上能看到长城,显然不真实。
从实际来看,自从这一说法流传以来,不少亲临太空的宇航员就在纠正,表示绝无此事。第一批登月的两名宇航员之一——奥尔德林在接受香港凤凰卫视采访时就强调:那是人们的误解,是由于人们对事实不了解所造成的。而第一位太空游客、富翁蒂托也否定了这一说法。更有专家从科学的角度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但至今,仍有不少媒体不但不对传言进行纠正,而且还在津津乐道地宣扬“太空中能看到长城”。道理很简单,但多年来,人们对此说法却深信不疑。这多少说明了我们对过去老祖宗的辉煌始终抱有依赖感,总觉得这是中国人的巨大骄傲和无上光荣,因此情愿相信错误的说法也不愿承认科学。
不科学的赞誉其实是谬误。如果用谬误来渲染民族情结只会误导百姓,令世人不屑。我国有万里长城,埃及有金字塔,荷兰有围海大堤,都是气势雄伟的人工建筑,都是各自国家的骄傲,但这种骄傲不必上升至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地步。长城并不会因为在太空上看不到它而变得不伟大。而“长城是在太空上能见到的惟一的人工建筑”的宣传,只会使爱国情结建立在虚无缥缈的基础上,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科学观念。
在不少媒体向青少年征集最想向杨利伟提的问题时,绝大多数人都填写了“在太空中能看到长城吗?”杨利伟以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作出了否定回答,也许会泼灭不少人的热情,但却强有力地纠正了错误观念。
长城是伟大的,但你不会在太空看到它。(12分)
10、为“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请找出文中的三个理论依据(4分)
依据一:___。
依据二:__。
据三:__。
11、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和__,
说明了。
12、“据说是得到了众多宇航员的亲口核实。”加点字“据说”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答:。
13、下面说法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在太空中看不到长城,并不会使长城变得不伟大。
B.“太空中能看到长城”之说是谬误,宣传这种谬误会对人们的科学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C.人们对于“太空中能看到长城”的错误传言深信不疑,可见在科学上不能有爱国精神。
D.对于“在太空中能看到长城吗?”的问题,杨利伟作出了否定回答,这是一种值得赞赏的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
14、请为本文第二段中的空缺处选择一个恰当的短语()
A.普通人B.仅凭肉眼C.不管如何
并简要说明选择的理由:__
(四)①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她像冰山雪莲,洁白无瑕;她像满山杜鹃,情暖人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最耀眼的是无私奉献的灿烂光辉,最醒人的是无私奉献的杰出人物。屈原、司马迁、杜甫、孙中山等,他们之所以耀眼、醒人,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业绩,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国和人民。“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作了一个形象的诠释。
②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无私奉献的境界呢?③无私奉献,要确立自己的远大理想。理想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就是那种对人类和社会有较大意义的奋斗目标。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比贪图享受的物质需要更具有驱动力。④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人的思想境界高一分,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会登上一个新阶梯。”
⑤古代的先贤,现代的英雄,当今的模范,不都是为追求理想的人生目标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吗?古代大禹怀着治服洪水、为民除害的宏愿,三过家门而不入;现代的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甘洒热血写春秋;今日的优秀青年为了实现远大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⑥无私奉献,要培育忘我的献身精神。有人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小我”、“大我”、“忘我”三个层次。“小我”者,利己也,只顾自己而不顾集体;“大我”者,热衷于为社会做贡献,但缺乏献身精神;只有“忘我”者,才能像一滴水溶化在大海里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⑦无私奉献,要树立不为名利的价值观。要使自己能够真正地做到无私奉献并非易事。无私奉献之难点在于“无私”二字。正如布莱希特所说:“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要做到无私奉献,就要树立不追逐名利的人生价值观。只有树立了这种价值观,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无私奉献。⑧无私奉献,要坚持埋头苦干的务实态度。如果说“无私奉献”是我们思想修养追求的彼岸,那么“埋头苦干”则是抵达这一彼岸的桥梁。因为无私奉献不是凭口头怎么说,而是要看行动怎么做。就是说,无私奉献不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重要的还要表现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作为工作,就应为国家和人民多生产合格的产品;作为农民,就应_____;作为军人,就应_____;作为科学家,就应_____;作为学生,就应_____。⑨让我们吸吮中华民族的精神营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无私奉献的人。(10分)
15、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将文章第①段横线上可填写的诗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第④⑤两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18请从现实生活中举出一个“无私奉献”的典型事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文章第⑧段的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写在下面:
作为农民,就应__________;作为军人,就应______;
作为科学家,就应__________;作为学生,就应_____。
三、作文(任选一题)(30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就学会了忧郁。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中,他就学会了公正。
请以“从生活中学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沉思;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请以“感悟大自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九(上)3答案:
一、1、(略)2、C3、C4、B5、D6(略)7、如,没见过大漠的广袤,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奇。内容合理,语言通顺。
二、阅读(一)1、①外貌②心理③动作④语言、神态2、反复表现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和不满。3、环境描写D4、是小说的结局,与开头形成对比,增强讽刺效果,突出主题。5、小说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主要人物是菲利普夫妇。
(二)、6、惘然、气闷、悲哀、希望。7、奔波劳碌、辛勤劳苦、处心积虑,挖空心思。8、自由平等幸福9、(言之有理,各抒己见)
(三)10文中说“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请找出文中的三个理论依据:
依据一:长城是狭窄且不规则的,而在太空中对不规则事物很难观察。_
依据二:长城平均宽度不到10米,很容易被周围的地形背景隐没。__
依据三:长城从人的视野里消失的高度只有60公里,这相对于航天器平均400公里的轨道高度来说,相差实在太大。_
11、_作比较_和__列数字,说明了在太空中是不可能看到长城的。
12、“据说”不能删,它表明不是亲历,不是确切的。如果去掉则变为真实的,无可否认了。
13、C14、B“仅凭肉眼”对“看”的含义作了明确的限制,避免了歧义。
(四)15.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意思对即可)
16.答案示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千。(诗句能表现出无私奉献精神)
17.道理论证(理论论证)举例论证(顺序不限)
18.评分标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事例典型、真实,能体现“无私奉献”的精神即可。
19.评分标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考生所填内容符合人物的身份和职责,有积极意义即可
三、作文(略)
篇6:鄂教版3上教案3
鄂教版3上教案3
古诗朗读春日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能熟读成诵;
3、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诗中所自然美的春天的繁荣和生机勃勃。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能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示《春日》)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学生板书题目)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的文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诵读、理解诗句内容。
1、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2、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3、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肯定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4、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5、说说古诗的意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春风吹拂,百花盛开,到处万紫千红,洋溢着春的气息。
三、拓展:
说说描写春天的词语或句子。
语文乐园(三)
教学目标:
1.认读由意思相近、相反的字组成的词语。
2.读短语,想象画面。培养学牛想象能力。
3.写写背背名人名言,体会人的宽广胸怀和怎样对待苦难和磨难
4.读成语故事,了解成语意思,培养学生阅读简短故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读词,写背名言,成语故事,从中体会汉语的美妙。培养学生想象、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读短语,想象画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乐园(三),这节课,我们完成“我来试试”
这部分,看学完后会有什么收获?
二.认-认,读一读,想一想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憎”是平舌后鼻音。
2.读一读,想一想词语的意思,看看从上下两组词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组交流。
4.全班反馈指导理解词义,感情朗读,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美
5.拓展延伸,试着说说类似词语。
三.读-'读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各种形式地朗读,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3.默读词组,结合词组想象画面,可试看画一
4.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5.全班反馈交流,老师适时点拨,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
能力,提升学生的情感。
四.写一写,背-背
1.学生自读几遍,对名言的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
2.多种形式读,记熟背牢。
3.指导书写,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端正。如“精悍”两字。
五.读成语故事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短文。
2.同桌合作读,交流读懂了什么。
注意把多笔画的字写清楚、
3.全班反馈交流,指导朗读,读出耿弁的英勇无比在读中明白人要有志气,有志气的人一定会成功。
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怎样才能做到有志气。
第二课时:(探究与发现)
教学目标:
结合木单元话题,说带“海”字的词语,发展学生的语言,积累词语,加深对海的了解。
教学重点:
积累带“海”的词语。
教学难点;
加深对海的了解,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海”的世界,比一比,谁是海洋专家。
二、出示词语读一读
1.自由读词,想:你从这些词语中发现了什么?
2.说说自己的'发现。
3.根据自己的发现说带“海”的词语。
三、引导归纳
说海中生物的词:海星、海草
说海的环境的词:海风、海水
带“海”的成语:海纳百川…
1.你还能说说这样的词语吗?
2.小组互读,积累记忆。
第三课时:(口语交际・大海)
教学目标:
1.交流关于“大海”的话题,在交际过程中加深对大海的认识,激
发学生热爱海洋的情感。
2.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评议。
教学重点:
在交流中加深对大海的认识。
教学难点:
在交际过程中加深对大海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交际欲望。
今天,我带大家去游览大海,好不好?听,火车宋了!我们快上车
去海边吧!(板题:大海)
二.交际情境--:海之印象
1.现在,我们正在前往海边的火车上,我知道大家事先收集了
关于大海的资料,我们趁现在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2.学生自由交流。
3.相信同学们对大海有了初步的印象,有谁来说说,你觉得大海是
什么样的?
出示:()的人海
学生充分地说自己对大海的印象。
4.评价:看来,大海在同学们印象中真是丰富多彩呀
三.交际情境二:欢乐海滩
1.火车停了,我们来到大海边了,我们玩什么呢?说说你打算怎么
玩?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师参与交流,指导把话说清楚。
(1)各组充分发表意见,其他组注意倾听。
(2)互相评价,说清理由。
四.交际情境四:参观海洋馆
1.玩了半天,也玩累了,我们去参观海洋馆吧
2.自由表达自己对海洋生物的了解。
(1)指名生充当讲解员,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并讲解
(2)倾听,指名学生评价。
五.交际情境五:海之思
1.大海是多么丰富多彩,又是如此博大,同学们今天通过浏览、交
流,对大海又有了新的认识,那么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呢?
2.现场采访。激发学生爱海之情。
3.就同学们提出的一些问题引导思考,激发学生去探索海洋的奥秘。
第四课时:(习作・玩具宝贝)
教学目标:
1.写出自己心爱的,把对玩具宝贝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2.通过师生交流,小组交流,拓展思维空间。把自己与玩具之间所
发生的趣事、乐事写出来。
教学重点:
能把自己的玩具宝贝介绍给大家
教学难点:
通过写玩具,表达对玩具的喜爱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话题
学习写静物的方法。
1.教师向学生介绍自己小时候喜欢的玩具。
2.你们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呢?
3.最喜欢的玩具是我们的宝贝,我们今天就说说我们的玩具宝贝
吧!(板书课题)
二.玩具宝贝的样子
1.我们的玩具宝贝是什么样子呢?
2.仔细观察,并向小组同学介绍,师巡视指导把话说顺。
3.指名上台介绍玩具外形。
4.学生介绍后,其他学生评,在评价中归纳:介绍时要有序,
突出玩具的特点。
5.同桌再次互相介绍。
三.我和玩具真快乐
1.你们是怎样玩自己的玩具宝贝的?
指名说,评价时点出抓住玩时的快乐、
2.小组交流
有趣、
自己是怎么玩玩具的?说时要说出自己的动作、心情。
3.指名上台说,点评。
4.你们和玩具之间还有什么趣事、乐事呢?
指名交流,点评时抓住生对玩具的喜爱点评。
四.这个玩具宝贝怎么来的?
1.指名上台说说,玩具宝贝怎么来的?会让你想到些什么?
2.师生共评,在评价中体会亲人的爱与关怀。
3.小组练说。
五.全面介绍自己的玩具宝贝
1.回顾刚才说的三部分,你能按玩具怎么来的、玩具外形、你和玩
具的故事来说说你的玩具吗?
指名上台介绍、点评。
2.你能按玩具外形、你和玩具的故事、玩具是怎么来的顺序来介绍
玩具吗?
小组内交流,师巡视。
六、学习开头、结尾
篇7:人教新课标初二Unit 3
Lesson 9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形容词的比较级的基本用法和基本句型。
2.了解中秋节的习俗
3.掌握重点词组和单词;be free. on Mid-autumn day. come over, see you tomorrow, would like
教具:Pictures tape recorder and real objects
教学过程:
Ⅰ.Revision 1.dication. 2.make a dialogue about the last lesson
Ⅱ.warming up;
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些有关中秋节的图片或录像资料展示给学生,然后提问:
1.What are they doing?
2.Why?
3. What day it may be?
学生答道;1.They are having a dinner. Some of them are talking.
2. They are having a celebration.
3.It may be Zhong qiu jie。The moon is big and bright.
教师说 :Ok, 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Zhongqiujie. How do we say Zhongqiujie in English?
学生答 Mid- autumn day.
Ⅲ.Read and act
1.教师说 Now, listen to the tape and see what are Hun Mei and Lucy going to do on the mid-autumn day,放录音,学生听一遍录音材料 然后回答:They are going to have mid-autumn day.
2学生跟录音磁带读两遍对话。并找出不认识的单词和短语
3.教师解释文中的短语和单词be free, call sb. Sth, come over,autumn, festival, free, mid-autumn. Moon cake, nut, and sweet, inside, store.
(1)be free;意为有空。Free 是形容词,在句中做表语Be 。动词可随着不同人称和时态变化。例如:Are you free this afternoon? No ,I am very busy .I have a lot of homework to do .另外free还有免费的意思。
(2)come over:意为过来,顺路来访。例如:My sister lived far from me. Today, she is free. She comes over to my house.
(3)would like: 意为愿意,喜欢,想要。后面可以跟名词也可以跟动词不定式。例如;I would like that bananas. What about you? No, I would like to drink some water.
(4)on mid–autumn day :注意介词的用法。在节日介词用on, 例如:people get together to have a party on mid-autumn day ,especially the children they are very happy about it .
(5)at this time of year:意为在一年的这个时候。
例如:A: My father always takes me to have a holiday at this time of year.
B: My mothers always buy a lot of gifts for me at this time of year.
4.practise the dialogue in pairs
5.role-play
6.recite the dialogue
Ⅳ.Read and practice
1.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两个大小不一的月饼然后指着小月饼说;Big, it is a big moon cake 同时在下面写下big 然后指着大的说:bigger, it is bigger.然后写成下bigger最后进行比较说;This one is bigger than that one。如图:
than
bigger big
2.教师可以出示几组实物让学生说出.nice ,nicer cheap, cheaper , heavy heavier
3.教师告诉学生如何把形容词变成比较级形式.
4.教师把两把尺子放到桌子上演示;I have two rulers. This ruler is long. This one is longer. This ruler is longer than that one.
5.教师让学生仿照教师就其他组实物进行口头练习并把句子写下来。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句型:主语+be+形容词比较级+than +其他
Ⅴ.Summary :
学生自己总结本课重点词组,概括对话, 讲述语法和句型
Ⅵ.Homework
1.抄写单词和词组
2.背课文中的对话
3.做书后的有关比较级的练习
Ⅶ.板书设计。
1.words and phrase Lesson nine2.Structures: the cake is big, that moon cake is bigger than this one Pictures
教案点评:
通过图片或录像资料的展示,让学生了解中秋节。利用简笔画和实物进行比较,进行比较等级的教学。
Lesson 10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学习形容词比较级的用法。
2掌握本课所授的单词和词组in the open air, thank for, be like, be hungry, look+adj
3学习课文掌握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教学教具:Pictures tape recorder and real objects
教学过程:
Step 1. Revision
1.Revise形容词比较级的用法
1)Ask the students to write down the comparative degree form of those adj:cheap- large- hard- hot -
2)实物练习:教师出示实物让学生编一个关于购物的小对话。要求学生购物时使用形容词比较级对商品进行比较。用句型:主语+be+形容词的比较级+than +其它
2.教师关于第九课对话的提问。
A:What is mid-autumn day?
B: What is moon cake like?
学生回答On Mid-autumn Day we usually eat a big dinner and moon cakes.
They are small round cakes with meat, eggs, nuts or something sweet inside。
Step 2 Presentation
1.利用已学过的对话引出有关中秋节的话题 today we are going to read an e-mail to see how did Lucy introduce mid-autumn day to her friend.
2.让学生默读一遍课文(五分钟左右),并用铅笔划出课文中的生词,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来判断这些词的意思。然后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Is this an email from Lucy to Joe?
(2)What day is Mid- Autumn Day?
(3)What do people do on the day?
(4)What kind of special food do people eat?
3.教师对学生标出的新单词进行讲解,并对文章中新出现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进行讲解
(1)Thank for意为:谢某人某事。结构:thank sb for sth 或thank for sth.
例如
A:I must thank you for the advice. You really give us a great help
B: You should thank for you teacher. She is kind
(2)get together:意为聚会,动词。 get-together意为聚会,名词。结构:have a get-together.
例如
A: We are going to get together to celebrate the new year. How about you?
B: Lucy and I had a get-together yesterday
(3)in the open air意为在露天。例如;What did you do in the open air? We had an party.
(4)at this time of year:意为在一年的这个时候。
例如:
A: My father always takes me to have a holiday at this time of year.
B: My mothers always buy a lot of gifts for me at this time of year.
4.学生完成阅读课文后,完成此表格的填写,以总结概括全文。
Holiday Mid –autumn-day
Date In September or October
Special foot Moon cake
Activities Get together, have dinner, talk about the family and tell the story about change
5.完成此表后,学生可以根据线索词对课文进行复述。
6.教师说 now, listen to the tape and see what did the girls eat on the mid-autumn day?学生听完一遍录音后再回答。They ate all kinds of moon cakes.
7.Practise the dialogue in pairs
8.Role-play
9.Recite the dialogue
Step4:Summary:
学生自己总结本课重点词组,概括对话, 讲述语法和句型
Homework
1:抄写单词和词组
2课背文中的对话
3做书后的有关比较级的练习
板书设计
1.words and phrase Lesson ten 2.Structures: the cake is big, that moon cake is bigger than this one Pictures
教案点评:
设置一个购物的情景,进行比较等级的复习;然后利用已学过的对话引出有关中秋节的话题,进入本课的教学,最后总结有关中秋节的知识。
Lesson 11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学习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用法。
2掌握本课所授的单词harvest another better pumpkin
3学习关于购物的交际用语
教学教具:图片、实物
教学过程:
Step 1 Revision
1.教师让学生自己编一个对话进行表演向其他同学介绍中秋节和月饼。可参照第十课教师所列表格
2.听写第十课的单词和词组。
3.教师组织学生复习形容词的比较级的形式和用法
(1)Ask the students to write down the comparative degree form of those word: tall, long, nice, thin, hot, heavy, good, happy)
(2)教师出示实物,要求学生做口头和笔头练习。例如:I have two balls. This one is big. That one is bigger. That one is bigger than this one.
Step 2 Presentation
(1)教师可以出示几组实物让学生说出nice nicer, cheap cheaper, heavy heavier等形容词比较形式,然后告诉学生如何把形容词变成比较级形式.
(2)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三个大小不一的月饼然后指着小月饼说;Big, it is a big. 同时在下面写下big 然后指着大的说:bigger, it is bigger.然后写成下bigger最后指着最大的球。同时在下面写下biggest进行比较说;This one is biggest of three.如图:
bigger big biggest
(3)让学生仿照教师就其他组实物进行口头练习
(4)让学生自己总结比较等级的句型:主语+be+形容词比较级+than +其他 和主语+be+ the+形容词最高级+of/ in+范围
(5)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比较等级对话练习。
(6)教师放录音磁带Read and say的内容。
学生先听一遍。然后完成练习ture or flase
1)Lucy wants to buy a pumpkin.
2)She takes the small one.
学生跟读两遍
(7)利用一些物品和方框中的词进行替换练习。
Step 4 Summary:
学生自己总结本课重点词组,概括对话, 讲述语法和句型
Homework
1.抄写单词和词组
2.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比较等级的对话
3.做书后的有关最高级的练习
板书设计。
1.words and phrase Lesson ten2.Structures: 主语+be+the+形容词的最高级 Pictures
教案点评:
复习前面所学的比较等级引入本课第一部分关于比较等级的教学,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比较等级练习,利用物品进行对话的操练。
Lesson 1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练掌握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用法,能根据具体情景用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行对话
2.使学生掌握本课所授重点单词和词组twelfth, turkey, celebrate,harvest
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英语的语调和重读的语感
4.熟练对话,总结归纳感恩节和中秋节的异同
教学教具:Pictures and real objects
教学过程:
Step 1. Revision
1)做下列填空练习。
A: I have two brothers. Xiao ping is ____(young).
B: I am ____(young)than him.
A: Xiao ke is the____(young)of three.
2)学生三人一组讨论谁的铅笔长。
3)让学生根据第十课总结中秋节习俗的表格编成几句话。做一个讲演。
Step2 Presentation
1. Spelling and pronunciation .
通过投影出示单词,教师领读单词。学生比较发音,总结发音规律。
2.Stress and intonation
学生听录音然后跟读,读时可以在重音处击掌。引导学生体会。
3.Listen
第一遍泛听,知大意。第二遍分段听,填出所确缺的单词。第三遍检查答案。
4. Read and act.
(1)教师导入新课we have reviewed the mid-autumn day just now. 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a American holiday: Thanksgiving.
(2)听第一遍录音,判断Ture or Flase.:
1) They eat chicken on thanksgiving
2) Only American have thanksgiving.
(3)听录音跟读两遍对话。找出生词和不懂的地方。
(4)教师解释重点和难点和生词。
(5)Practise the dialogue in pairs
(6)Role-play
(7)教师可以在学生将对话练习熟练后,总结有关感恩节的有关习俗并和第十课的表相比较。然后让学生根据表格编写一段文字介绍这两个节日。
Holiday Mid –autumn-day Thanks giving
Date In September or October Autumn
Special food Moon cake Turkey, pumpkin
Activities Get together, have dinner, talk about the family and tell the story about Chang'e Get together, have a big dinner to celebrate the harvest
Step3 Practice
1.Write
Students write out several groups of sentences to compare things, then read them to their partners and correct each other’s mistakes. (Call a student to write on the blackboard so that teacher can correct their common mistakes.)
2.Talk about the pictures
Students use comparatives and superlatives to talk about the pictures in small groups, call one group to say it to the class. Then they may say anything about the pictures, even to make stories. Teacher write out some words of the things in the Picture “calendar, feast, candle, firework, wine, plant,” etc.
教师可选择在课后让学生自己来完成此部分内容。
Step4 Summary .学生自己总结。
Step5 Homework:
1.抄写课文和对话。
2.To write out a short story according to one of the pictures.
板书设计
1.words and phrase Lesson twelveStructures;(1)形容词比较级+than. (2)The +形容词最高级+in, of Table
篇8:人教四年级上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26页例1例2,做一做。
教材分析:
例题中只呈现加减法计算的例子,按键数字和屏幕显示的结果对应出现;乘除法式题要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的运算的同时让学生探索计算的规律,把计算和探索规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还是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的直接途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1、师:谁会使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介绍使用方法:按on/c键,显示:0 输入题目,按=键,显示结果,再按on/c键,清屏。
2、出示:386+179=,学生尝试使用计算器计算。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3、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4、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屏。
5、计算。
765+469= 589×76= 3208-2965= 625÷25= 6848-579+386=
再计算。
946×57×0= 100÷5= 3028-2965=
估算:99+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6、看谁算的快,练一练。
7、做第26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2、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3、完成第27页的“做一做”。
三、练习
(一)基础练习
1、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111111×1111111=?
2、神奇的198。
321-123= 654-456= 987-789= 951-753= 357-159= 9856-9658= 8745-8547= 5412-5214=
(二)巩固练习
1、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滴12千克的水,这些水就这样被白白地流掉了??
◆照这样计算,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______千克。
◆把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按20千克计算),这些水大约能装______桶。
◆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每月用6桶水,这些水够用______个月,约合______年。
(1)学生用计算器输入数据,计算得数,再指名汇报结果。教师提醒学生要做到:看清数据、正确输入。
(2)看完这些数据,你想说点什么?
(3)小结:节约用水要从点点滴滴开始,有这样一句广告词:“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泪!”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争当一个节约的好孩子,为创建和谐节约型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
2、练习三第12题。
要求先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注意学生计算后填表时相应数据填写得是否合适、是否正确。
3、练习三第14题。
这是有规律的计算题,用简便方法计算比计算器还要快,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三)拓展练习。
8765-32×21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操作的?
1、学生独立操作,指名汇报。
2、教师介绍“M+”、“MR”的使用方法
先按32×21,得数是672。然后按下“M+”,这样就可以把这个答案保存下来,然后按“8765-”,再按“MR”就可以把刚才的672调出来了,最后我们就可以得到答案8093。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三第11、13题。
★ 九上历史复习提纲
★ 九上物理教学计划
★ 辛弃疾 破阵子
★ 九上历史教学总结
★ 3季度农村上党课
《破阵子》人教九上3(通用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