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大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阴阳合历的形成的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阴阳合历的形成的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阴阳合历的形成的阅读答案
阴阳合历的形成的阅读答案
人们通过对于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观测与理解,产生了对日、月、时(季节)、年这些周期性的认识。而这些时间周期的出 现又不是由一种天象决定的。月亮的圆缺,决定了月份这个周期;而日、季节、回归年(阳历年)的周期,则是由太阳的视运动决定的。这种自然规律就必然会形成两套历法系统——即阴历和阳历。
起初,人们是以月亮的视运动确定季节和年这个时间周期的。但在实际使用中,又出现了问题,即阴历十二个月的时间比一个回归年的时间少了十一天左右,这样不到三年就差一个月,古人便用闰月的方式,即再加一个月的方法调解阴历和阳历的误差。这是对太阴历的一项重大改革,可以避免年误差值积累太多而使时令相差太大,影响农牧业生产。闰月的设置已经从太阴历开始向阴阳合历转化。可以说是阴阳合历的雏形。
我国历法起源很早。《史记·五帝本纪》中已有帝尧命裁氏兄弟、和氏兄弟去分掌春、夏、秋、冬四季的记载,“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虽然是汉人追记,但我国历法起源很早是可以肯定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了有关历法的记载,就是后世所说的“殷历”。殷历已有了干支记日法,朔望月也有大小月之分,闰月的设置也出现了,但置闰的规律不明。可能是因为当时置闰并非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规律去设置,而仅仅凭观察和体验的感性知识来安排。这种置闰方法直到宋代,还被一些少数民族使用着。宋代孟洪《蒙鞑备录》中提到鞑靼和女真人“每见月圆为一月,见草青迟迟,方知是年有闰月也”。以月圆记月,如果在草青月份,草却迟迟不青,就是这年有闰月,殷商时置闰的方法大概用的就是这种观测物候的办法,可以看做阴阳合历的初级阶段。
置闰虽然避免了阴历与阳历年误差值过大,但它却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即置闰要置一个整月才能符合朔望月的规律,这样,一年的时间就会出现354天和384天这样大的差别。这对于农业生产非常不利。于是,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又经过观星定时令的阶段后,出现了以二十四气定时令的方法,这在我国天文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革。
自从二十四气产生以,置闰就有规律可循了。把十二个节气分别配属给十二个朔望月,但由于中气与中气间的时间长度大于朔望月的时间长度,中气在各月个的位置必然逐渐历移,经过一定的积累,有的月份就分配不到中气了,这个月便作为闰月处理。这种方法要比年终置闺、物候置闰的方法科学得多。二十四气产生以,对我国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我国农村还流传着一整套有关气候节令和农时的民谚,如“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鸟全”。很明显,这是由二十四气产生的。
二十四气是根据十二次划分的。十二次就是古人经过漫长历史过程的探索,为了说 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季节的变换规律,自西向东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分为十二个等分,太阳在周天星空背景上自西向东运行一圈的时间,就是一个回归年。因它依次走完了十二次,故也可分为十二个月份,太阳历的月份就是这么制定的。再把十二次各分为二等分,就正好是二十四个单位,每个单位配一气,就是二十四气划分的依据。这样,二十四气就形成了另外一套历法系统,也就是太阳历系统。这是我国两千年前独创的、纯粹的、其他各国都没有的一种太阳历系统。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太阴历和太阳历两套历法系统,并行不悖,同时并存,这就是完整的阴阳合历。
1.下列各项中对“阴阳合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阴阳合历”是人们通过对于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观测与理解,产生的对日、月、时(季节)、年这些周期性的认识。
B.“阴阳合历”的雏形是闰月的设置,它表明历法已经从太阴历开始向阴阳合历转化。
C.“阴阳合历”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殷商时用的观测物候的办法置闰,但置闰的规律不明。
D.“阴阳合历” 完整的时候,包括太阴历和太阳历两套历法系统,这两个系统并行不悖,同时并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4分)
A.月亮的圆缺,决定了月份这个周期;太阳的视运动决定日、季节、回归年(阳历年)的周期,这样就必然会形成两套历法系统——即阴历和阳历。
B.阴历十二个月的'时间比一个回归年的时间少了十一天左右,这样不到三年就差一个月,古人便用闰月的方式,每年加一个月的方法调解阴历和阳历的误差。
C.殷历已出现了凭观察和体验的感性知识安排闰月的设置方式,这种置闰方法直到宋代,还被一些少数民族使用。
D.以二十四气定时令的方法是我国天文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革,解决了置闰使一年的时间出现较大的差别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我国历法起很早,甲骨文中的《史记五帝本纪》已出现了有关历法的记载,甲骨文中记载的历法就是后世所说的“殷历”。
B.把十二个节气分别配属给十二个朔望月,有的月份就分配不到中气了,这个月便作为闰月处理。这种方法要比年终置闺、物候置闰的方法科学得多。
C.二十四气对我国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都起到重要的作 用。直到今天,我国农村还流传着一整套由二十四气产生的有关气候节令和农时的民谚。
D.太阳历系统就是把一个回归年,分为十二个月份,在把十二月份为二十四个单位,每个单位配一气的历法系 统。
参考答案
1.C
2.B
3.A
篇2:酸雨的形成阅读答案
大气中酸雨的形成比科学家预想的要容易得多,即使在干燥的大气中,酸雨也能形成。英国科学家通过试验揭示了其中的原因。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进入大气中的硫氧化合物只有与至少200个水分子反应才能形成酸雨。曼彻斯特大学里的克里斯托夫·怀特海及其同事的试验证明,仅与12个水分子反应即可形成酸雨。
发电厂、汽车等排入空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硫,与活跃的羟基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三氧化硫气体,一般说来,它遇到许多小水滴后会迅速形成酸雨。但是如果三氧化硫与水的单个分子游离于大气之中,酸雨的形成则较为困难,一旦另外一个水分子“加盟”,两个水分子和一个三氧化碳分子便形成硫酸和一个水分子的混合物,但其反应速度与许多水分子比仍有很大差距。
怀特海用试验观测了一个三氧化硫分子和200个水分子的反应情况,他的同事简·海勒和安德烈·马斯特则对三氧化硫与更少量水分子结合产生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与三氧化硫发生反应,12个水分子加入同大量的水分子加入毫无二致。他们认为,12个水分子以两种角色出现,其中两个分子起催化作用,剩余的10个参与反应,而且改变反应条件(从气态到液态)同样奏效。
英国剑桥大学大气科学中心的土纳·奥克特认为,这一发现有助于揭示硫酸的.形成机理。它警告世人,如果不减少硫的污染,在干燥的大气中同样也会形成危及人类生存空间的酸雨。
【问题】
12、对第一段的“其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酸雨能在大气中形成。
C、酸雨的形成要比预想的更容易。
B、酸雨在干燥的大气中。
D、酸雨也能在干燥的大气中形成。
13、不符合酸雨迅速形成所必备的条件的一项是(3分)
A、空气中有大量的二氧化硫。
B、空气中有活跃的羟基。
C、空气中存在水分子。
D、以上三者发生化学反应
【参考答案】
12、D考查对文中词语的理解,“其中”这一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应在它的上一句中找。
13、C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水分子是酸雨的形成的必备条件,但要酸雨“迅速”形成,不仅要有“水分子”,而且必须“遇到许多小水滴”。
篇3:忆少年别历下阅读答案
晁补之
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
罨画园林溪绀碧,算重来、尽成陈迹。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
①官柳,官道上的柳。
②罨画,色彩鲜明的画。绀,红青色。
③刘郎,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8.“罨画园林溪绀碧”一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在词中起什么作用?(5分)
9.这首诗的首尾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简要分析。(6分)
阅读答案:
8.(5分)“罨画园林溪绀碧”一句描绘了历下城园林溪水如画般美好春景图。(3分)
在词中借如画的风景表达了词人在离别之时对历下之城留恋的.心情。(2分)
9.(6分)开头连用三个“无”字,形成排比,通过对官柳、画舸、行客的铺排,以白描方式,突出了飘泊者的凄凉与悲哀之情。(3分) 结尾处引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发了年华易逝的感喟。(3分)
篇4:闻公有一册历阅读理解答案
闻公有一册历,自记日行事,纤悉不遗。每日阴晴风雨,亦必详记。如云某日午前晴,午后阴,某日东风,某日西风,某日昼夜雨。人初不知其故。
一日,民有告粮船失风者,公诘其失船为何日?午前午后?东风西风?其人不能知而妄对,公一一语其实。其人惊服,诈遂不得行。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盖亦公事,非漫书也。
【注】公:文中指周忱,明朝官员。册历:记事簿。 失风:行船遇恶风失事。 漫:随便。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人初不知其故( ) (2)公诘其失船为何日( )
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那人震惊佩服,行骗于是没有成功。
B.那人震惊佩服,于是就不再去行骗了。
C.其中一人震惊佩服,行骗于是没有成功。
D.其中一人震惊佩服,于是就不再去行骗了。
3从文中看出民有诈的语句是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 (2分)
4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希望官员做事认真,一心为公。
B.称赞周忱留心公事,做事细密。
C.赞赏周忱学识超群,慧眼独具。
D.讽刺民自作聪明,贪图钱财。
【答案】
1.(1)原因缘故 (2)是
2.A
3. 其人不能知而妄对
4.B(3分) A(1分)
篇5:正在形成的垃圾新大陆阅读答案
《正在形成的“垃圾新大陆”》阅读原文
①如果哥伦布在今天带着3条快帆船从西班牙帕洛斯出发,穿越大西洋,想必不会在美洲海岸停下来,因为他在500多年前已经发现了这个大陆。他将穿过巴拿马运河,寻找最初的目的地印度。但是,他将无法顺利抵达印度,因为在半路上他会遇到一个新大陆——“太平洋垃圾大板块”。
②在夏威夷海岸与北美洲海岸之间出现了一块由漂浮的垃圾聚集而成的“太平洋大板块”。绿色和平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现在太平洋的这一水域每平方千米海面就有330万件大大小小的垃圾。新大陆的面积达343万平方千米,超过了欧洲大陆总面积的1/3。如果将这个新大陆和我国的省份面积进行比较的话,那么它几乎相当于西藏、新疆、四川和宁夏四省面积的总和。而且其增长速度相当惊人,在刚刚过去的20xx年里,它的面积增长了1倍,已蔓延到14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聚集了超过700万吨的垃圾。而从现在起到20xx年,这一板块的面积还可能增加9倍。
③在地球的这一地区,顺时针流动的海水形成了一个可让塑料垃圾飞旋的永不停歇的强大漩涡。数年来,北太平洋亚热带涡流将来自海岸或船队的塑料垃圾聚集起来,卷入漩涡,再通过向心力将它们逐渐带到涡流中心——一个面积为343万平方千米低动能区域。据统计,这片水域中的塑料垃圾与浮游生物的比例已为6:1。这样的比例令人非常担忧,特别是这还仅仅是浮在水面的垃圾:在这一水域的主要部分,塑料垃圾的厚度可达30米。
④全世界每年大约就会制造出近亿吨塑料,其中仅有一小部分能够得到循环再利用。大部分废弃的塑料垃圾去了哪里?在废弃的塑料垃圾中,多数都被掩埋了,但还有一部分则“选择”了大海作为“最后的归宿”。海滩垃圾、捕鱼船丢弃物等等,都是海洋垃圾的直接来源,而我们在街边见到的某个塑料瓶、工厂排放出来的工业废物……这些都可能是海洋垃圾的间接来源。每当下雨,尤其是在暴雨冲刷后,各种各样的垃圾从四处进入雨水排水道或者河流中,最终抵达海洋。塑料的持久耐用,原本是其得以广泛应用的招牌特性,但反过来,当塑料泛滥成灾时,它的“顽固不化”却成了海洋挥之不去的'梦魇。
⑤由于我们使用的大多数塑料制品并不能在自然环境中直接降解,如果不加干预,其平均寿命会超过520xx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分解成越来越小的碎块,而分子结构却没有任何改变。这些“塑料沙子”表面上看起来与海洋动物的食物极为相似,一旦被吞食将无法消化、难以排泄,最终将导致鱼类和海鸟因营养不良而死亡。另外,这些塑料颗粒还能像海绵一样吸附高于正常含量数百万倍的毒素,其连锁反应可通过食物链扩大并传至人类。投入海洋的东西会进入动物体内,最终在我们的餐桌上出现。
⑥今年8月,一支由各国科学家和志愿者组成的探险队伍,启程前往这个“垃圾大陆”进行考察,他们想要搞清楚这个“新大陆”的成因,希望可以想出一个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如果我们仍旧坐视不理,辽阔的海洋终将会被人类的垃圾所填满,这并非危言耸听。
《正在形成的“垃圾新大陆”》阅读题目
12、请说说第①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2分)
答:
1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2分)
A、“垃圾新大陆”的面积等于西藏、新疆、四川和宁夏四省面积的总和。
B、全世界每年制造出近亿吨塑料,其中大部分能够得到循环再利用。
C、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泛滥成灾时,它的“顽固不化”成了海洋挥之不去的梦魇。
D、海洋垃圾的直接来源有海滩垃圾、捕鱼船丢弃物和工厂排放出来的工业废物。
14、阅读第⑥段的画线句子,作者认为,如果人类坐视不理,“辽阔的海洋终将会被人类的垃圾所填满”,作者说这句话的依据是什么?(3分)
答:
《正在形成的“垃圾新大陆”》阅读答案
12、引出说明对象(写出“垃圾新大陆”或“太平洋垃圾大板块”亦对),引发阅读兴趣。
13、C
14、“垃圾新大陆”面积巨大,增长速度快,垃圾数量多,来源广泛,许多塑料制品不能直接降解,假如人类坐视不理,日积月累,海洋一定会被垃圾填满。
篇6:《中国茶文化的形成》阅读答案
我们透过三国两晋时期关于茶叶情况的零星史实,联系汉以前的茶史资料.多少也就能够朦胧看出,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代茶叶文化系统初步形成的时期。
我国发现、利用和饮用茶叶的历史虽然非常悠远,但是从文献记载来说,汉以前乃至三国的茶史资料十分稀少,以至对这时的茶,只能称之为是一种只流传巴蜀的区域性的简单饮料文化。至两晋以后,随着茶叶文化与我国各地社会生活和其他文化的进一步相会、相融和相互影响。也随着文献记载的增多,这才初步显示和构建出了我国古代茶叶文化的特点及系统。举例来说,由于士人愈来愈多的卷入饮茶行列,两晋时,不仅出现了《登成都楼》、孙楚《出歌》等吟及茶事诗歌和出现了杜育《赋》一类专门描述茶的茶文化艺术,而且也为茶叶抹上丁一层节俭、朴素、清淡廉洁的色彩,使茶叶文化多少注进了一些儒家“尚仁贵中”的基本思想.在吸收儒家思想的同时.随着这一时期道教和佛教在我国的广为传播,孕育中的茶叶文化,也自然地融进了不少道教和佛教的有关思想和文化内容。这一点,我们从陆羽《茶经》引述的《神导记》中的“丹丘子赠大茗”的故事,《食忌》关于“苦茶久食羽化”的传说,就可明显看出,这即是两晋时茶叶文化受道教文化影响的反映。至于佛教,《茶经》中也搜录有晋《异苑》剡县陈某以茶祀坟获报的故事,《续名僧传》关于武康小山寺释法瑶“饭所饮茶”的记载等等。前者一看即知,宣传的是因果报应思想;这里也清楚看到了佛教和我国茶文化的联结。
不过,这里需要补充几句,在晋以前或我国茶叶文化早期阶段上,就佛教和道教对茶叶文化的影响来说,道教的影响可能大些和直接些。因为佛教虽说是西汉后期就传至我国,但其教义的“中国化”,还是后来禅宗兴起以后的事情。关于这一看法,有人可能会引“西汉甘露天师”植茶蒙山,来说明佛教与茶的关系比道教更早,其实蒙山茶的传说,现在好像与佛教有是,但开始可能是道教所编或僧道共编的故事,是晋朝以后佛教为和道教争夺肇创茶业的功绩所编织出来的。这等于两教在南北朝编造的《清净法引经》和《老子化胡经》等伪经一样,前者称释迦牟尼的二个弟子:一为儒童菩萨孔子,一为光净菩萨老子;后者则反过来把释迦说成是老子西出教化出来的弟子,所以,关于蒙顶茶系西汉甘露大师手植的传说,纯属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这时的茶叶文化,除和儒、佛、道有所交融,在精神方面揉进了某些儒、佛、道哲学思想外,在物质文化方面,也较汉以前有了不少提高。如汉以前,我们无法知道其时是否有专门的茶具和以茶为礼的情况,王褒《僮约》“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二句,前一句古作“岛鳖烹茶”,不作茶作苦菜解,后面的`“具”当然也非指茶具;后一句虽然一般都肯定刘武阳去买茶,但是否用来祭神敬客呢?就不敢说了。但是,西晋时,如《世说新语》任育长至石头城看到的“坐席竞,下饮”,杜育《赋》“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等描写,这时不但明显看到了“以茶待客”的礼俗.而且这时对烹茶用水择器,也已讲究,以至各地每个人对饮茶用具的产地和式样都有所推崇了。类似的例子还可举一些,但就上述几点,我们也能看出.这时我国茶叶文化的脉络,已油然浮现出来。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晋朝是我国传统茶叶文化能可确定的形成阶段。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以前乃至三国时期,只有在巴蜀一带才能喝到茶。
B.两晋以后,随着茶叶文化的传播,茶叶产量的增加,初步显示和构建出了我国古代茶叶文化的特点及系统。
C.茶叶被人为的抹上了一层节俭、朴素、清淡廉洁的色彩,这样茶就成了儒家“尚仁贵中”的基本思想的代表。
D.茶文化的形成,不仅要考虑其精神内涵的形成,还要考虑物质因素。
2.下列对文中有关宗教内容的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加点的“前者”是指“丹丘子赠大茗”的故事和“苦茶久食羽化”的传说。
B.作者认为西汉甘露大师可能是僧人,也可能是道士。
C.《清净法引经》应该是一本佛教的经书,其中所称的“儒童菩萨孔子”就是指儒家的创始人孔子。
D.由于两晋时期道教佛教的广泛传播,这时期的茶文化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它们的影响。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教义的“中国化”时间不晚于晋朝的建立。
B.禅宗兴起以后,佛教和道教对茶叶文化的影响就开始并驾齐驱了。
C.佛教和道教编撰伪经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争取信众。
D.我国传统茶叶文化一定是在晋朝开始形成的。
篇7:《中国茶文化的形成》阅读答案
1. D(A 流传于巴蜀一带不代表中原地区喝不到 B原文并没有“茶叶产量的增加”这一条 C与原文的表述在程度上有较大差异。)
2. A(前者是指晋《异苑》剡县陈某以茶祀坟获报的故事)
3. C(A据原文第三段开头,晋朝建立前,佛教教义并没有“中国化”;B“并驾齐驱”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D原文是“能可确定”。是指目前能够确定的。)
篇8:太湖的形成演变的阅读和答案
关于太湖的形成演变的阅读和答案
现代文阅读训练精选5 现代文阅读0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关于太湖的形成演变,一些学者认为:太湖形成是在全新世最高海面时,太湖平原受到了广泛的海侵,形成了一个大的海湾,以后由于长江口南岸和钱塘江北岸两大沙嘴不断增长,使这一海湾逐渐被封闭,成为泻湖。太湖及其周围的湖群就是由海湾--泻湖演变而来。
近几年来,我们对太湖湖底地形进行了大规模测量,对太湖的形成演变有了新的认识。测量表明,太湖的湖底,十分平坦,湖中既没有深槽也没有大规模浅滩,基本是一个平坦的湖底平原。湖底基本上为坚硬的黄土物质。据测,这层黄土形成于距今1.1万-2万年间。黄土层表面除少量薄层淤泥外,湖水直接侵没在黄土层之上。
从以上湖底地形和沉积特征看,太湖的前身并不是海湾和泻湖,而是一个覆盖着黄土的冲击平原环境。在这黄土平原之上,曾陆续发现大量的古脊椎动物骨骼和古文化遗址。经考察发现,在太湖一带的许多湖泊的湖底,广泛分布着距今2500-7000年间各个时代的文化遗址。又,北宋《吴县水利书》称:“锷城西宁八年(公元1075年),遇大旱,窃观震泽水退数里,清水湖乡千数里,而其地皆昔日邱墓、街井、枯木之根在数里之间。信之,昔为农田,今日太湖也。”这说明在公元1075年干旱时,太湖曾干涸,湖底出现了古街道、古墓地。以上史实表明太湖及太湖平原众多湖泊的形成都是在近期人类历史时期。
太湖平原这些湖泊相继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气候影响,洪水泛滥,涝水内积。根据这里的孢粉分析及历史资料记载,约1万年以来,太湖平原至少经历了四次相对的温暖湿润时期。第一次距今6千年前后。第二次距今3500-4000年前后,推测当时的气温比现在高1.5-2度左右,当时海平面约比现在高,太湖平原上出现了许多湖泊沼泽。现在所发掘的大部分泥炭即形成于这一时期,这些泥炭层均直接覆盖在黄土之上。第三次大约是距今2千年左右,当时的平均温度亦比现在高1-1.5C度左右,雨量增大,平原河流泛滥频繁。大规模的治理洪水,整治河流,疏通震泽“三江”,就在这一时期。太湖就大约形成和出现在这一时期,湖底多次发现的战国青铜剑及古井等,均表明了湖泊形成的历史。第四次是唐宋时期,据史料推测,平均温度亦比现在高1-1.5度左右。《宋史·五行》记载,苏州郡在这一时期就发生大小水灾16次之多,不少洼地积水成湖。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海水上涨,海潮倒灌,人类围垦,河道淤塞,宣泄不畅。如太湖出口之一的吴淞江,北宋时宽10公里,海潮可倒灌到苏州城,以后因泥沙淤积和人类围垦,逐步束窄到2.5公里、1.5公里,现在已不到0.5公里,一些地方仅四五十米,排泄遇阻,水涝内渍,致使许多洼地相继集成湖泊。据载,东汉时期太湖面积约1600-1700平方公里,宋时已达2千平方公里,解放前为2500多平方公里,以后虽不断被围垦,现在仍有2428平方公里。总之,________
17. 对第一段中提到的“泻湖”这一概念进行解释。(30字以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分)原来的海湾,因湾口被泥沙淤积封闭而形成的湖泊。
18. 文中所说的“新的认识”,包含哪几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分)“(从以上湖底地形和沉积特征来看)太湖的前身是一个覆盖着黄土的冲击平原环境”(1分)“(以上史实表明)太湖及太湖平原众多湖泊的形成,都是在近期人类历史时期”(1分)“太湖平原这些湖泊相继形成和出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气候影响,洪水泛滥,洪水内积。”(1分)“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海水上涨,海潮倒灌,人类围垦,河道淤塞,宣泄不畅。”(1分)
19. 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太湖的成因,作者不只写太湖形成的那个时期的气候情况,还依次介绍了另外几个时期的气候情况。对此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段不单写了太湖,还介绍了太湖平原上的其他湖泊,而它们是相继形成的,为了说明它们出现于不同的年代,所以要分别介绍其他几个时期。
B. 地球上气候的变化是缓慢的',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为了说明这一变化过程,所以必须依次介绍太湖平原湿润气候的四个时期。
C. 太湖平原是一个整体,这里湖泊相继形成都是气候影响所致,分别介绍其他几个时期,目的在于说明这一共同性的规律。
D. 太湖平原的湖泊相继形成都是气候影响所致,写其他几个时期湖泊形成的史实,用意在于充分证明气候影响与太湖形成之间的必然联系
?答:
答案:(3分)D
20. 为末段横线处续写一个结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A. 长期以来,人们虽不断治理洪水,整治河道,同时却又不断围湖造田,加上海潮倒灌,使洪涝面积大增,产生和扩大湖泊,导致今天的太湖形势。
B. 长期以来,人们虽没有放弃治理洪水、疏通河道的努力,但由于海潮倒灌,不断围湖造田,使河道排泄受阻,洪涝面积增加,扩大了湖泊,导致今天的太湖形势。
C.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忽视河道的整治疏通,加上高温多雨,内涝严重,扩大湖泊,导致今天的太湖形势。
D. 长期以来,人们只知一味围湖造田,加上海潮倒灌,使洪涝面积有增无减,形成湖泊,导致今天的太湖形势。
?答:
答案:(3分)B
★ 范冰冰阴阳合同
★ 阴阳优美散文
★ 什么是阴阳合同
★ 现实表现政历情况
★ 政历及现实表现
★ 记事周历
★ 历史评课稿范文
★ 经典阅读及答案
阴阳合历的形成的阅读答案(精选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