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想做个好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耐久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检测方法研究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耐久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检测方法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目录
篇1:耐久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检测方法研究论文
耐久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检测方法研究论文
摘要:
为了进一步加强混凝土的耐久性,就需要从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着手,通过一系列的检测方法以及计算手段,充分考虑混凝土耐久性的实际影响,从而得到最佳的设计效果。
关键词:
混凝土;设计:配合比;检测方法
原有的混凝土的基本配合比已经不能够满足工程的结构强化、混凝土抗风性、抗腐蚀性等性能提升的需要了,并且国家所颁布的相应条例中也强调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要提升耐久性的要求,所以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需要进一步综合相关设计因素,比如说环境以及材料质量、使用年限等,保证其耐久性,完善混凝土的相应结构。
1.目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在耐久性方面的体现
混凝土作为丁程建筑之中最为重要的材料,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实现建筑结构的强化。目前很多建筑工程因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能够满足耐久性的要求,造成了混凝土迅速老化、钢筋出现腐蚀以及卅锈等现象,不能够保障工程建筑物的使用安全,一旦整个建筑结构因为耐久性程度较低而结构开裂,那么会对人们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与威胁,所以需要加强对混凝土配合比的重视程度,才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其耐久性。
2.分析影响混凝土耐久性方面配合比设计的影响因素
混凝土在配合比设计过程之中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种因素,首先就是不同的用途要求,需要实现不同的配合比设计,来满足不同的用途要求。其次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因素就是使用的材料,具有耐久性的混凝土材料通常都是一种人工符合材料,所以材料的质量也会直接影响配合比设计。还有配合比设计探究方式,检测方式都是目前混凝土耐久性方面配合比设计的'影响因素,只有在明确影响因素的前提之下,才能够更加有针对性进行耐久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实际探究。
3.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升耐久性的具体措施
3.1 提升材料的基本质量
混凝土在配合比设计之中的基础与关键是基本材料,只有从根本上提升材料的质量,才能够为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奠定相应的基础。选用材料的基本原则除了需要适用于工程之外,最好能够最大程度上实现材料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实现就地取材的同时,也能够加强技术方面的配置,为增强整体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提升耐久性奠定基础。
3.2提升试验次数与试验质量
试验同时也是在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所以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之中需要遵照《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以及相关标准等为依托进行实验,比如说在水灰比的实验过程之中,需要提升混凝土的和易性,所以需要测试W/C的自身数值,不同的数值变化可以现实处水灰比的基本性能,别说数值呈上升趋势时,水灰比比例往往较好,不仅仅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吸水率与吸水程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混凝土的基本抗压强度。所以提升试验次数与试验质量不仅仅能够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优化奠定相应的基础,同时也为其提供大量的设计数据,提供相应的指标,实现对于基本材料以及数值的相关计算。
以砂率的计算为例,砂浆在混凝土的配比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混凝土的拌合物中的重要成分,合适比例的砂浆不仅仅能够加强混凝土基本的润滑作用,同时也能够实现拌合物粘性,虽然从理论角度上进行研究发现,水量一定的同时,砂率越大而混凝土的流动程度以及润滑性能往往越高,但是在当砂率突破了一个范围或者一个值的时候,砂率增加其性能反而降低,并且出现了保水性降低等多种问题。所以实验的关键性也在于此,不仅仅需要通过试验找到砂率的最优值,同时也能够从科学理论的角度找出砂率的应用范围,从而能够明确砂率的应用特点,以此实现混凝土配比的优化设计。
另外从主体原料与试验方法角度上进行分析,也可以通过更换不同的主体材料,来测试混凝土的配合比上能否提升其相应的耐久性,比如说自由水灰比、这样能够通过实验水与水泥的比例,来加强其配合比的设计,测试不同骨料的吸收能力,还可以通过正交实验法等,实现优化设计,计算吸水率与吸水量,从而提升实验质量。所以在优化混凝土配合比的过程之中,其关键与核心还是试验进行的结果与所获取的数据,只有加强了实验与理论性的研究,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混凝土配合比的良好设计。
3.3注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参数的有效运用
事实上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因素不仅仅有环境因素、内部结构因素还有施工因素等综合作用,但是在配合比的设计过程之中仍然需要加强对于配比设计参数的分析与了解。所以整体能够加强混凝土耐久性的实际因素包括水胶比,掺合料的相应种类及数量,以及相关的用水量等,丰富实验设计方式,加强体积模型的相应建立,充分考虑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之中的多种因素,实现参数设计的联系性。
在研究混凝与的水胶比与强度还有氯离子的扩散系数关系时,也需要加强设计参数的有效运用,往往氯离子扩大系数大于一千的同时,饱盐混凝土电导率也会大于两千,基本渗透性评价较高,在这一混凝土中其水胶比的基本参数保持在零点六零及以上,其强度也能够保持在三十及以下。所以合理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参数的有效运用,能够实现对于相关材料扩散系数应用和试验结果应用的有效深化。
4.结语
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上,耐久性一直是设计过程之中所追求的主要发展目标,除了要认识耐久性提升的重要意义之外也需要加强实验与理论方面的相应研究,比如说提升试验次数与试验数量、注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参数的有效运用以及提升材料的基本质量等,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混凝土配合比的发
参考文献
[1]王龙志,路林海,崔鑫,郭伟,王桂玲.清水混凝土制备技术研究,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6(12):27-31.
篇2:一级建造师: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方法
(5)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方法
1) 确定实验室配合比所用的砂石都是干燥的。
2) 施工配合比。
例题:在现场施工时,混凝土的配合比要根据( )来调整后而成为施工配合比。
a、水灰比 b、砂子的含水率
c、石子的含水率 d、每m3混凝土的水泥用量
e、水泥的含水率
答案:b、c
(6)混凝土运输的主要要求和泵送混凝土
1)混凝土运输的要求:
2)泵送混凝土:
例题:使用输送泵来浇筑混凝土时,为了减少混凝土与输送管道之间的摩阻力可采用( )的措施。
a、粗骨料优先选用卵石 b、限制粗骨料最大粒径d与输送管内径d之比值
c、控制细骨料的级配 d、掺入适量的外掺剂
e、减小砂、石的含泥量
答案:a、b、c、d
(7)混凝土基础、墙、柱、梁、板的浇筑要求和养护方法
1)混凝土浇筑要求:
①溜槽或串筒
②为了使混凝土能够振捣密实,浇筑时应分层浇筑、振捣,并在下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上层混凝土浇筑并振捣完毕。
③竖向结构(墙、柱等)浇筑混凝土前,底部应先填50~loomm厚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浇筑墙体洞口时,要使洞口两侧混凝土高度大体一致。振捣时,振动棒应距洞边300mm以上,并从两侧同时振捣,以防止洞口变形。大洞口下部模板应开口并补充振捣。浇筑时不得发生离析现象。当浇筑高度超过3m时,应采用串筒、溜槽或振动串筒下落。
④在一般情况下,梁和板的混凝土应同时浇筑。较大尺寸的梁(梁的高度大于lm)、拱和类似的结构,可单独浇筑。在浇筑与柱和墙连成整体的梁和板时,应在柱和墙浇筑完毕后停歇1~1.5h,使其获得初步沉实后,再继续浇筑梁和板。
⑤施工缝的位置
例题:在浇筑( )构件混凝土时,在构件底部先填50-100mm厚的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a、墙 b、柱 c、板 d、梁 e、基础底板
答案:a、b
2)养护方法。
①自然养护
②蒸汽养护
③对大面积结构可采用蓄水养护和塑料薄膜养护。
例题:关于混凝土的自然养护,下面说法中( )是正确的。
a.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在12h以内加以覆盖和浇水
b.混凝土的浇水养护日期: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
c.混凝土的浇水养护日期: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
d.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
e.养护用水应与拌制混凝土用水相同
答案:a、b、d、e
篇3:高性能绿色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泵送施工研究论文
摘 要: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当前建筑工程也对于施工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混凝土作为一种最常用的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性能绿色混凝土当前在建筑工程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其耐久性、工作性能和强度都较好,所以受到了很多施工企业的青睐。但是高性能绿色混凝土对于配合比以及泵送工艺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配合比设计不合理或者是泵送施工工艺不合理,都将对于高性能绿色混凝土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文章主要就高性能绿色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以及泵送施工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篇4:高性能绿色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泵送施工研究论文
1.1 高性能绿色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
高性能混凝土是近些年来才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混凝土,其主要的优点就在于施工性能较为良好,在施工的过程中,不容易出现泌水以及离析的情况,而且相比于普通的混凝土而言,其缓凝效果较好,在对其加以运输的过程中,坍落度损失也较小。虽然高性能绿色混凝土有着诸多的优势,但是这些优势都要依赖于良好的配合比设计,只有有效地对于配合比进行设计,才能够更好地保证高性能绿色混凝土的性能。所以说在对于高性能绿色混凝土配合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必须要对于原材料引起足够的重视,在选择原材料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实际的需求来对于水泥的种类加以选择,一般来说,高性能绿色混凝土所使用的水泥应该和高效缓凝减水剂具有良好的互容性。第二,在对于骨料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对于细骨料而言,必须要对于细骨料的细度有效地加以确定,而粗骨料则应该选用具有连续级配的粒径满足要求的粗骨料;第三,在高性能绿色混凝土配置强度能够得到有效地满足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对于胶凝材料的使用,而应该保证高性能绿色混凝土的低用水量、低水泥用量和适当的水胶比。
1.2 高性能绿色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在进行高性能绿色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采用正确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只有保证方法的合理,才能够更好地保证混凝土的质量。首先必须要注重对于高性能绿色混凝土骨料的选择,在对于骨料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采集取样检测出所使用的粗骨料的松散堆积密度,一般高性能绿色混凝土所采用的粗骨料的松散堆积密度应该保持在1480Kg/m3左右。比如说高性能绿色混凝土所使用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的强度等级为42.5,那么其水胶比的设计和混凝土的设计强度就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要先计算出高性能绿色混凝土的有效水胶比,在计算出其有效水胶比之后,再依据有效水胶比来对于混凝土的实际水胶比加以计算。
在确定了高性能绿色混凝土的实际水胶比之后,就可以对于最大用水量进行计算,而混凝土的设计强度和其最大单位用水量之间存在着可线性化的关系,依据相关公式就可以对于最大用水量加以计算。在对于高性能绿色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相关的公式进行必要的计算,然后依据计算的结果来对于高性能绿色混凝土的各种组分加以确定,从而保证其质量。
篇5:高性能绿色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泵送施工研究论文
2.1 泵送设备选择
在对于高性能绿色混凝土进行泵送之前,首先必须要对于泵送设备进行合理的选择,泵送设备对于高性能绿色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在进行泵送设备选型的过程中,一般需要根据实际的泵送距离来进行选择,对于管道的阻力进行估算,在估算了管道的阻力之后依据所计算压力值初选混凝土泵的型号,然后再依据泵送设备的泵送性能曲线来对于对应的输送量进行查找,如果压力和方量能够满足要求,则确定泵送设备,如果不满足要求,则重新进行选择。
2.2 泵送管路的布置
在完成了泵送设备的选型之后,接下来就需要对于泵送管理进行布置,泵送管路的布置对于高性能绿色混凝土泵送施工的效果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应注意以下事项:第一,输送管路不能够承受任何来自于外界的.拉力,并且在泵送过程中要保证管道的水平;第二,在进行管路的布置时,应该按照最短距离和最少弯头的原则来进行布置;第三,在布置输送管路的过程中,必须要将管路布置在易于接近的地方,以便于管路的清洁和更换;第四,各个管路之间的连接必须要牢固和稳定,避免在泵送的过程中出现松脱或者摇晃的情况;第五,各个管卡不能够同地面或者是支撑物相接触,必须要留有一定的间隙。
2.3 泵送施工
在进行高性能绿色混凝土泵送施工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有效地对于施工人员进行组织,确保施工人员能够满足泵送施工的需求,在料斗处应该配备一门专门的工人,对于筛框上的大骨料来进行清理。在进行混凝土的泵送时,首先应该开机启动主机,然后再泵水,在泵水之后再泵砂浆,在泵砂浆的过程中,应该先在泵机出口处管路中放入一只海绵球,然后再将砂浆倒入料斗之中,如果管路的长度小于150m,则使用1:1的水泥砂浆,如果管路的长度大于150m,则应该使用2.5: 1的水泥砂浆。
3 结语
高性能绿色混凝土有着很多的优势,但是在对于高性能绿色混凝土加以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对其配合比的设计以及泵送施工,只有合理地进行配合比设计,并且严格按照泵送施工工艺流程来进行泵送施工,从而有效地保证高性能绿色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陆立毅.基于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研究与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7):1669.
篇6:浅谈泵送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论文
浅谈泵送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混凝土工程的日益增多,及其规模的日益扩大,泵送混凝土技术及施工方法在水利工程方面的应用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详细介绍泵送技术,并结合实例,阐明泵送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
目前,由于国家大兴水利工程,如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工程等,使得泵送混凝土技术及施工方法在水利工程方面的应用得到充分体现。我国混凝土泵送技术已有50多年的历史,泵送水平和泵送技术日益提高和完善,泵送混凝土的应用正日趋扩大。一些发展泵送混凝土较早的城市,泵送混凝土在混凝土工程量中占的比例和泵送技术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全国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关键词]泵送混凝土配合比
一、配合比的设计原则
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是在普通方法施工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混凝土可泵性要求进行确定。泵送混凝土对其可泵性有特殊的要求,即:要求混凝土具有建筑工程所要求的强度需求,同时要满足长距离泵送的需要。换句话说,就是混凝土在达到可泵性要求时应服从于阿布拉姆斯水灰比定则。而且,泵送混凝土的骨料分离系数要尽可能小。换句话说,混凝土要有足够的粘聚性,使其在运输、泵送、施工中不发生分离。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稳定骨料所需骨料用量原则;最大限度密度填充原则;混凝土可泵性原则;骨料离析系数最小原则。
二、配合比设计思路
泵送混凝土除了根据工程设计所需的强度外,还需要根据泵送工艺所需的流动性、不离析、少泌水的要求配制可泵性的混凝土混合料。泵送混凝土具体的配合比设计思路如下:以一定数量的粗骨料(5mm-50mm)形成密布的骨架空间网格,以相当数量的细骨料(小于5mm)最大限度地填充骨架空隙,以胶凝材料浆体最大限度地填满粗骨料和细骨料的间隙,并包裹粗、细骨料的颗粒。形成均匀密实的混凝土,以满足强度和耐久性的要求。泵送混凝土对粗骨料有特殊的要求。如125输送管要求可用卵石最大粒径为40mm,碎石为30mm,150输送管要求混凝土所用卵石最大粒径为50mm,碎石为40mm。同时,泵送混凝土对粗骨料的级配也十分敏感。根据以上思路,参考绝对体积设计法,有方程如下:
Ks=(S/rso)/[(1/rso)-(1/1000rg)]·G
a=(W+C/rc+F/rg)/(1000/rso-1/rs)·S
W=K·(C+F)
W+C/rc+S/rs+G/rg+F/rf=1000
F/(C+F)=Kf
联立以上各式求解:
S=1000/[a(1000/rgo-1/rs)+1/rs+1000rg/(1000rg-rgo)·Ksrso]
G=1000S/[(100/rso-1/rg)·Ksrso
C=(1000-S/rs-G/rg)/[K+k·kf/(1-kf)+1/rc+kf/(1-kf)rf]
F=[kf/(1-kf)]·C
W=K·(C+F)
其中,Ks为砂料裕度系数;a为灰浆裕度系数;rso为砂料振实密度,kg/m3;rgo为石料振实密度,kg/m3;rg为石料表观密度,kg/L;rs为砂料表观密度,kg/L;G为石用量,kg/m3;S为砂用量,kg/m3;F为粉煤灰用量,kg/m3;C为水泥用量,kg/m3;Rc为水泥真实密度,kg/L;rf为粉煤灰真实密度,kg/L;W为水用量,kg/m3;K为水灰比;Kf为粉煤灰掺量系数。
三、配合比设计参数
(一)混凝土配制强度
区分数理统计及非数理统计方法评定混凝土强度的不同,根据JGJ552000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混凝土配制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fcu.o混凝土配制强度,MPa;
fcu.k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由施工单位自己历年的统计资料确定,无历史资料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取用(高于C35,σ=6.0MPa)。
根据此公式,以C40混凝土为例,C40混凝土的配制强度为:
在正常情况下,上式可以采用等号,但当现场条件与试验条件有显著差异或重要工程对混凝土有特殊要求时,或C30及其以下强度混凝土在工程验收采用非数理统计方法评定时,则应采用大于号。
GBJ107-87混凝土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中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合格标准的评定方法分数理统计和非数理统计两种。
在实际工程中,由于结构部位的不同,往往要求不同的评定方法,但很多单位仅按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导致实际试配强度均达不到49.9MPa。
对于一般单位而言,在一个工程中通常只有混凝土配合比,加之管理不到位,也往往用于要求非数理统计的工程部位,结果只能出现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后果。
(二)水灰比
泵送混凝土的水灰比除对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有明显影响外,对泵送粘性阻力也有影响。试验表明:当水灰比小于0.45时,混凝土的流动阻力很大,泵送极为困难。随着水灰比增大粘性阻力系数(η)逐渐降低,当水灰比达到0.52后,对混凝土η影响不大,当水灰比超过0.6时,会使混凝土保水性、粘聚性下降而产生离析易引起堵泵。因此,泵送混凝土水灰比选择在0.45~0.6之间,混凝土流动阻力较小,可泵性较好。在Ⅲ#滑坡体剩余工程施工中,泵送混凝土水灰比为0.48。
(三)泵送混凝土外加剂及其掺量
湖北某水闸改建工程过程中,用于泵送混凝土的.外加剂,主要是SW1缓凝型高效减水剂。混凝土中加入外加剂,增大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减少水或水泥用量,提高混凝土强度及耐久性,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同时有利于泵送和夏季施工。
SW1减水剂能使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延缓1~3h,对泵送大体积混凝土夏季施工有利。其掺量越多,在一定范围内减水效果越明显;但若掺量过多,会使混凝土硬化进程变慢,甚至长时间不硬化,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因此,须严格控制掺量。SW1减水剂掺量为水泥用量的0.6%~0.8%,夏季温度较高,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大,掺量取大值;冬季施工,掺量取小值。SW1减水剂对不同水泥有不同的适应性,当使用的水泥品种或水泥的矿物成分含碱量及细度不同时,减水剂的掺用效果不同,其最佳适宜掺量也不同。
四、小结
在工程实际中,应根据结构设计所规定的混凝土强度及特殊条件下混凝土耐久性、和易性等技术要求,合理选用原材料及其用量间的比例关系,并设计出经济、质量好、泵送效率高的混凝土。水利工程多为野外施工,施工场地受地理条件的限制。
参考文献:
[1]曹文达,新型混凝土及其应用[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1.
[2]赵志缙、赵帆,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0.
[3]胡立峰,高标号泵送混凝土的配制技术.山西建筑[J],2007,(02).
篇7:长距离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施工
长距离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施工
为确保海洋环境中长距离泵送混凝土钻孔桩的质量,从混凝土工作性、耐久性、可泵性等方面进行试验研究.
作 者:赵桂荣 ZHAO Gui-rong 作者单位:中铁建总公司第十四集团公司第四分公司,山东,济南,250002 刊 名: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IJIAZHUANG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年,卷(期):2010 9(1) 分类号:U444 关键词:长距离泵送 海工混凝土 钻孔桩应用篇8:海洋环境下混凝土耐久性室内加速试验研究方法论文
海洋环境下混凝土耐久性室内加速试验研究方法论文
摘要:为缩短海洋环境下水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试验周期,增强实验结构可靠性,通常采用室内加速试验方法进行该试验研究。文章较系统地评述了室内加速模拟试验方法的特点、具体分类、以及当前学界及业界开展室内加速模拟试验的情况,为进行耐久性试验设计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海洋环境;耐久性;室内试验;加速模拟
一直以来,海水或沿海大气等海洋环境对海工建筑物、构筑物的侵蚀,引发了海洋混凝土工程存在耐久性问题的广泛研究,
目前,海洋中各区域环境的侵蚀机理研究基本已趋于成熟,并普遍认为,海洋环境下氯离子侵入导致的钢筋锈蚀是海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的主要原因。国内外提出的各种理论模型与假说,为建立模拟实验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室内模拟加速试验,由于具有试验时间短、条件可严格控制、结果可靠性较高,可避开次要因素、关注主要因素等优点,能够缩短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试验周期,增强可重复性,因而得以充分应用和发展。
1室内加速实验与实际环境的相似性
室内实验试验设计的关键在于:既使模拟环境与自然环境具有相关性;又能够达到加速侵蚀的效果。
建立室内模拟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相似关系,对于准确进行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评估和寿命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金伟良等人提出了多环境时间相似理论。它以环境相似性为试验基础,时间相似性为试验结果,可建立有效的室内与现场之间时间相似关系,进而指导实际工程设计、预测实际工程寿命。针对冻融实验的时间相似性,刘西拉等结合实测资料从疲劳损伤机制出发,建立了等效室内冻融循环次数公式,提出了预测现场混凝土冻融耐久性使用年限的方法,进行了实例验证并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2室内加速实验分类
室内模拟加速实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加速试验,直接依照规范或通行做法模拟海洋环境即可;另一类是为实际工程服务的`、特定海域下混凝土耐久性问题的研究,需要调查该海域的自然地理条件,把握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建立可靠的相似性关系。
具体而言,室内加速实验可按照海洋腐蚀环境区域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2.1海洋水下区(全浸区)
海洋全浸区的加速实验,主要通过配置高浓度人工海水来实现。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mericanSocietyofTestingMaterials)编制了人造海水成分的规范标准,提出了模拟海水的主要离子种类(Cl-、SO42-、Mg2+)及其浓度,也有学者根据各自的研究内容和需求设计人造海水成分。吴庆令等为模拟海洋水下环境和加速侵蚀速度,将试件长期浸泡于5倍浓度的人工海水中(表1),并每隔30d置换一次海水。郭范波等模拟海洋全浸环境时所配置的5倍浓度海水成分略有不同(表1)。
2.2浪溅区、潮差区
浪溅区、潮差区的模拟常采用周期性浸泡干湿循环和周期性喷淋干湿循环。前者是将试件浸泡在置有模拟海水的试验箱中,利用水泵注水、放水,空水阶段可借助鼓风机将试件烘干,循环过程可由计算机控制。后者是将试件置于试验箱中,定期用海水喷淋。为加速腐蚀进程,常提高侵蚀溶液温度及浓度、调整循环机制或实行高温浸烘循环。
对于干湿循环机制各环节中氯离子含量、温度、相对湿度,干燥与浸泡时间、循环周期等参数的设置,目前均未有统一标准。因此,各学者的做法不尽相同。郭范波将试件每浸泡12h后取出静置12h。张玉敏采用加速腐蚀-浸烘循环,将试件分别浸泡在盐溶液和自来水中8h,再用80℃烘箱烘16h为一个循环。反复进行,每10循环测定试件的力学性质和重量损失。
2.3海洋大气区
目前,海洋大气区对混凝土的腐蚀机理已较成熟。该区域中结构受盐雾腐蚀(主要是氯离子扩散)和碳化的共同作用。至于加速实验模拟过程中的参数设定,目前尚未有统一标准。吴庆令等制备5倍浓度的人工海水,每隔12h往混凝土表面喷盐雾一次,一天两次。每次喷洒盐雾量约为0.5L,将整个混凝土表面均匀喷湿,经计算实验中盐雾量约为实际海洋盐雾量的1.7倍。齐广政通过对碳化后混凝土进行盐雾腐蚀,研究二者共同作用下的耐久性劣化机制。保持盐雾箱恒温恒湿,盐溶液浓度为5%。试验分为三个周期(每个周期一个月)。采用间歇喷雾来加速腐蚀,喷雾12h,间歇12h,并设法计算、控制盐雾沉积量稳定。
2.4冻融循环区
混凝土抗冻性检测方法分为快冻法和慢冻法。美、日等国采用快冻法,俄罗斯等采用慢冻法,在我国二者并存。我国水工、建工、港工、公路等部门都制定了混凝土抗冻性的试验方法规范。慢冻法周期长、工作量大、误差大,正逐步被取消。
张德思按照ASTM-C666程序A方法在全自动抗冻试验仪中进行冻融试验,以相对弹性模量作为评价指标。陈迅捷参照《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L352―2006),配制2.5wt.%氯化钠和0.5wt.%硫酸钠的盐溶液,研究二者共同作用对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
2.5特定海域模拟(实际工程)
针对为实际工程服务的特定海域环境模拟,需要从理论研究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来确定温度、湿度、干湿时间比等实验参数。刘奇东,刘荣桂以连云港市某港口为研究对象,针对海洋干湿交替区的人工气候模拟加速试验,做了合理、有效的设计。首先从氯盐的侵蚀是海工混凝土结构破坏最主要的因素这一基本理论出发,建立了混凝土孔隙液中氯离子扩散对流方程和干湿交替环境下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速度模型。进而得出结论: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输运取决于侵蚀介质的氯盐浓度、干湿循环次数以及温度和湿度。换句话说,在模拟干湿交替区自然环境时,主要环境影响因素为氯离子浓度、温度、湿度和干湿时间比,其他环境因素可以简化、忽略,接下来是确立这些因素。针对氯离子浓度,参照该港口一年内海水盐度变化过程、Fick第二定律、国内外常用中性盐雾试验等确定试验实际采用的NaCl溶液浓度为6%。
2.6多因素耦合
近年来,国内外均有研制开发了“人工气候模拟试验室”,该试验系统可以模拟环境温度、湿度、大气盐雾等参数,对试件实施模拟日照、海水喷淋、风干、烘干、制冷等多种作用,其模拟效果更加接近自然真实状况。
3结语
海洋环境下混凝土耐久性问题的实验研究方法中,相对于现场暴露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室内加速模拟实验,室内模拟加速实验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中国内外海洋环境各区域的侵蚀机理研究提出的各种理论模型与假说,为开展室内模拟加速实验设计和分析提供了更可靠的理论基础,可进一步提高其可靠性,为提高海洋环境下海工混凝土耐久性提供可靠的试验数据,并可进行更具有科学性、普适性的损伤失效和寿命预测模型等数值模拟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晓然,张伦武.自然环境加速试验技术装备环境工程[J].2004,4(01):7-11.
[2]金伟良.氯盐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理论与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吴庆令.海洋环境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耐久性与寿命预测[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4]刘西拉,唐光普.现场环境下混凝土冻融耐久性预测方法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12):2412-2418.
[5]郭范波,蓝强.不同海洋环境下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15,(03):43-47
[6]李岩.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渗透性能与钢筋腐蚀临界浓度的试验研究[D].南京: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3.
[7]张玉敏,马静.盐溶液侵蚀环境下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J].应用科技,2003(10):55-58.
[8]齐广政.海洋大气环境下混凝土氯离子侵蚀性能的试验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9]张德思,成秀珍.粉煤灰混凝土抗冻融耐久性的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0(02):175-177.
[10]陈迅捷,欧阳幼玲.海洋环境中混凝土抗冻融循环试验研究[J].水利水运工程,2009(02):68-71.
[11]刘奇东,刘荣桂.海洋干湿交替区混凝土结构的人工气候模拟加速试验设计[J].混凝
土,2013(11):50-52.
[12]金伟良,张奕.非饱和状态下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渗透机理及计算模型[J].硅酸盐学
报,2008,36(10):1362―1369.
[13]肖佳,许彩云.石灰石粉对水泥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2(07):75-80.
篇9: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方法及施工工艺研究
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方法及施工工艺研究
本文采用振动成型法设计水泥稳定碎石级配,能准确模拟现场碾压方式;通过中嘉湖杭高速练杭段新安连接线工程的应用,分析了振动成型水泥稳定碎石的施工工艺;实体工程检测结果表明,振动成型法设计的水泥稳定碎石无侧限抗压强度与现场芯样结果基本吻合,并有效消除了收缩裂缝.
作 者:曹荣富 作者单位:申嘉湖杭高速公路德清段工程建设指挥部,浙江,湖州,313000 刊 名:城市建设 英文刊名:CITY CONSTRUCTION 年,卷(期):2010 “”(10) 分类号: 关键词:振动成型法 水泥稳定碎石 施工工艺 收缩裂缝篇10:餐饮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技术与方法分析和研究论文
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菜肴的口感、外观以及品质, 并且具有延长保质时间、便于加工操作等功能, 但是当前, 一些商家受到利益的驱使, 在食品加工中肆意滥用添加剂, 可能导致食用者身体受到伤害, 严重甚至导致食用者出现化学中毒的情况, 严重威胁社会稳定以及公众生生命安全, 因此, 规范滥用添加剂行为, 已经成为我国加强餐饮食品监管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举措[1]。
1 现行的添加剂检测方法
1.1 着色剂检测方法
当前, 着色剂按照性质和来源, 其可以分为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两类, 其中违法使用的合成色素包括诱惑红、日落黄、柠檬黄、胭脂红等。合成色素的主要检测方法为色谱法, 该方法具有较强的精密度和灵敏度, 可以适用于调色酒、果冻、糖果以及饮料等饮品中的色素检测[2]。
1.2 甜味剂检测方法
我国检测甜味剂的标准测定单一、应用面窄, 每次检测只能测定一种甜味剂, 而且检测缺乏国家统一的标准。甜味剂检测的主要方法包括液质联用法、离子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以及分光光度法等, 其中液相色谱法是最为常见的检测方法。
1.3 防腐剂检测方法
防腐剂是当前食品添加剂中的最常见类型, 其检测方法包括离子色谱法、气象色谱法、液相色谱法以及分光光度法, 我国对于防腐剂检测具有明确的标准, 利用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法, 可以同时完成对多种类型防腐剂的检测。
1.4 护色剂检测方法
护色剂主要是指硝酸盐或者亚硝酸盐制品, 其检测方法包括分光光度法和离子色谱法, 同时, 毛细管电泳和液相色谱法也经常用于护色剂检测中。
1.5 漂白剂检测方法
漂白剂对食用者健康具有严重危害, 我国也对漂白剂使用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餐饮食品只能在熏蒸中应用漂白剂, 其中典型使用案例为馒头熏蒸[3]。我国检测漂白剂的主要方法为酶催化发、离子色谱法以及重量法。
2 当前餐饮食品添加剂检测中出现的几点问题
第一, 样品处理相对繁琐, 大多数处理方法和特定基质使用范围较窄, 难以满足当前食品基质多元化的需求, 处理方法难以发挥全部作用;第二, 检测方法或者标准都是按照添加剂种类进行制定, 检测只能测定添加剂中少数几种成分, 检测方法缺乏系统性, 难以满足多种添加剂测定;第三, 当前, 添加剂的种类不断增加, 很多新型的添加剂并没有相应的检测标准;第四, 一些添加剂缺乏确证方法, 主要以色谱法作为测定方法, 检测结果缺乏合理性;第五, 添加剂物质种类较少, 其中大多数为基质简单或者纯品, 无法与餐饮成品种类繁多、成分复杂的基体进行有效匹配。
3 完善餐饮食品滥用添加剂检测方法的相关措施
3.1 简化处理程序
我国相关检测机构要加大科学研究, 积极探索全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 进一步简化处理程序, 结合超临界流体萃取、在线固相萃取快速溶剂萃取等行业领先技术, 对样品处理技术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完善, 进而解决当前样品处理回收率较低、提取不完整以及操作繁琐等问题。
3.2 引进先进设备
相关检测机构要积极引进行业领先的检测技术、检测手段以及检测设备, 例如质谱联用、电感耦合、气质联用、液质联用以及液相色谱等设备等, 结合当前添加剂的种类和使用情况, 完善以及建立检测方法和标准, 加大对确证方法的研究。
3.3 研发标准物质
针对当前添加剂检测标准物质基质简单、种类少、无法满足检测需求的问题, 检测人员要积极研究具有较强实用性以及普遍性的物质作为基体, 并且研发适用范围较广的标准物质。
3.4 研发现场检测方法
针对当前添加剂检测流程复杂、现场检测薄弱等问题, 检测机构要积极研发完善且精确的现场检测方法, 例如利用生物传感器、酶联免疫法以及化学比色法等技术, 积极开发快速的`、准确的、经济的以及便于携带的检测设备和技术, 实现实验室检测与现场检测的有效互补。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 餐饮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受到人民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些违法商贩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而大量添加添加剂, 进而提升菜品的口感和色泽, 对食用者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因此, 我国检测机构需要加大科学研究, 不断完善检测方法、技术和标准, 严格控制添加剂的使用, 进而促进我国餐饮行业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铮, 陈洁群, 黄少填.现代分析技术在食品添加剂检测中的应用[J].现代食品, 2017 (23) :29-30, 33.
[2]李小佳, 马康, 弓爱君, 等.酒类产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技术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4 (5) :1451-1458.
[3]邹志飞, 林海丹, 易蓉, 等.我国食品添加剂法规标准现状与应用体会[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2 (4) :375-382.
★ 论文课题研究方法
耐久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检测方法研究论文(合集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