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顾左右而言他》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指导及答案

时间:2023-01-30 03:55:19 作者:我们进五个好吗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我们进五个好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王顾左右而言他》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指导及答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王顾左右而言他》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指导及答案,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王顾左右而言他》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指导及答案

《王顾左右而言他》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指导及答案

一、字句解释

1.孟子谓齐宣王

关键字:谓:对说,告诉。

句译:孟子对齐宣王说

2.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关键字:之:结构助词的。托:托付。其:他的。妻子:妻子儿女。而:表示承接。之:到去。游:可解释为游历。者:的人。有者:有一个的人;有一个人

句译:大王的臣子中,有一个将他的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而自己去楚国游历的.人(有个人将他的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而自己去楚国游历)。

3.比其反也,则(1)冻馁其妻子,则(2)如之何?

关键字:比:等到。其:他。反:同返。则(1):表转折,相当于却。冻馁:寒冷饥饿,这里是挨饿受冻的意思。则(2):那么。如何:对怎么办,拿怎么办。

句译: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却发现他的妻子儿女在挨饿受冻,那么,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那么,拿这样的朋友怎么办)?

4.王曰:弃之。

关键字:弃:抛弃。之:代词他,指其友。

句译:齐宣王说:抛弃他(与他绝交)。

5.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关键字:士师:古代司法官。治:管理。士:下属。之:代词他,指士师。

句译:司法官不能管理下属,那么,对他该怎么办(拿他怎么办)?

6.王曰:已之。

关键字:已:停止,这里指罢免。

句译:齐宣王说:罢免他。

7.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关键字:四境之内:指国家。治:治理得好,太平。之:代词他,指国君。

句译:一个国家治理得不好,那么,对这样的国君该怎么办(拿这样的国君怎么办)?

8.王顾左右而言他。

关键字:顾:回头看。而:表示修饰。言:说。他:别的,其他的(事)

句译:齐宣王回头看着左右近臣,说起别的的事情来。

二、内容理解

1.孟子为劝谏齐宣王认识到君王的职责,好好治理国家,深谋远虑,巧设机关,发问从朋友到士师,最后直指目标君王,围绕尽责这个话题,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类比说理,层层推进。而齐宣王开始则是不明就里,毫无戒备,实实在在据理以答,直到最后一问才恍然大悟,却又不能顺之前之势据理以答,打自己的嘴巴,只得顾左右而言他,转移话题,化解尴尬。

2.类比说理:根据两种事物在某种特征上的相似,推断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论证方法。

三、文学常识选自《孟子》。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人。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篇2:文言文《王商》阅读答案

文言文《王商》阅读答案

王 商

王商字子威,涿郡蠡吾人也。少为太子中庶子,以肃敬敦厚称。父薨,商嗣为侯,推财以分异母诸弟,身无所受,居丧哀戚。于是大臣荐商行可以励群臣,义足以厚风俗,宜备近臣。由是擢为诸曹、侍中、中郎将。元帝崩,成帝即位,甚敬重商,徙为左将军。而帝元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专权,行多骄僭。商论议不能平凤,凤知之,亦疏商。建始三年秋,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踩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天子亲御前殿,召公卿议。大将军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群臣皆从凤议。左将军商独曰:“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政治和平,国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顷,长安中稍定,问之,果讹言。上于是美商之固守,数称其议。而凤大惭,自恨失言。

初,大将军凤连昏·杨彤为琅邪太守,其郡有灾害十四,已上。商部属按问,凤以晓商曰:“灾异天事,非人力所为。肜素善吏,宜以为后。”商不听,竟奏免彤,奏果寝格,凤竟以是怨商,阴求其短,使人上书言商闺门内事。天子以为暗昧之过,不足以伤大臣,凤固争,下其事司隶。

于是左将军史丹等奏:“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而执左道以乱政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诏谒者召商诣若卢诏狱。”上素重商,知匡言多险,制曰“勿治”。凤固争之,于是制诏御史:“盖丞相以德辅翼国家,典领百寮,协和万国,为职任莫重焉。今乐昌侯商位丞相,出入五年,未闻忠言嘉谋,而有不忠执左道之辜。今或言商不以自悔而反怨怼,眹甚伤之。惟商与先帝有外亲,未忍致于理。其赦商罪。使者收丞相印绶。”商免相三日,发病呕血薨,谥曰戾侯。

(节选自《汉书》)

[注]①连昏:“昏”同“婚”,姻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多骄僭 骄僭:骄横僭越

B.上于是美壮商之固守 固守:坚守

C.商亲部属按问 部属:顺次安排

D.奏果寝格 寝格:呈上

5.对文中西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而执左道以乱政/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诏渴者召商诣若卢诏狱

B.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而执左道以乱政/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诏渴者召商诣若卢诏狱

C.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而执左道以乱政/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诏渴者召商诣若卢诏狱

D.商位三公/爵列侯/亲受诏策为天下师/不遵法度以翼国家/而执左道以乱政/为臣不忠/罔上不道/臣请诏渴者召商诣若卢诏狱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商肃敬敦厚。他在年轻时就有很好的名声,而且把父亲的遗产全部分给异母兄弟,得到了大臣的欣赏,认为他完全可以做一名臣子了。

B.王商明辨是非。建始三年秋天,京城传言洪水将至,老百姓极度惊慌,王凤推波助澜,唯独王商认为这是谣言,后经查证,果如其言。

C.王商不畏权贵。琅哪太守杨彤,因郡中多发灾害,受到王商的查问,虽然王凤为他说情,王商还是请求罢免杨彤,并因此招来王凤的怨恨。

D.王商忠而被谤。在左将军史丹、王凤等人的坚持弹劾下,皇帝下诏说王商不能尽忠,虽然赦免了他的罪过,但还是免去了他的丞相之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政治和平,国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5分)

(2)盖丞相以德辅冀国家,典领百寮,协和万国,为职任莫重焉。(5分)

答案

4.D(寝格:扣住不发)

5.D(本句大意为:王商位居三公,爵封列侯,亲受诏书为天下师,不遵守法度来辅佐国家,却执不正之道来扰乱国政,作为臣子是不忠心的,欺骗皇上是不符道义的,臣请诏谒者召王商到若卢狱。)

6.A(A项 “认为他完全可以做一名臣子了”与原文“宜备近臣”不一致,适宜作备用近臣,而且他早已经是太子中庶子了)

7.(1)自古以来,没有德政的国家,洪水尚且不曾淹没城池。现在政事安定,国家没有战争,君臣上下安定,为什么(因为什么)会有洪水一日之中突然出现?

(“冒”“兵革”“何因”各1分,句意2分)

(2)丞相用道德辅助国家,主管(总领)百官,协调各国,作为职责没有比这更重的了。

(辅翼”“典领”“莫”各1分,句意2 分)

【解析】

4.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D项,寝格:扣住不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本句大意为:王商位居三公,爵封列侯,亲受诏书为天下师,不遵守法度来辅佐国家,却执不正之道来扰乱国政,作为臣子是不忠心的,欺骗皇上是不符道义的,臣请诏谒者召王商到若卢狱。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A项 “认为他完全可以做一名臣子了”与原文“宜备近臣”不一致,适宜作备用近臣,而且他早已经是太子中庶子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冒”“兵革”“何因”各1分,句意2分;(2)“辅翼”“典领”“莫”各1分,句意2 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王商字子威,是涿郡蠡吾人。王商年轻时任太子中庶子,以严肃恭敬性格忠厚知名。父亲死后,王商继承父亲的封爵为乐昌侯,他推让财产,将财产分给诸位异母弟弟,自己什么也没留下,在丧期之中悲伤哀痛。于是大臣推荐说王商品行可以勉励群臣,仁义足以使风俗淳厚,适宜为备用近臣。由此被擢升为诸曹、侍中、中郎将。元帝去世后,成帝即位,很敬重王商,改任左将军。而成帝长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独揽大权,行为骄横跋扈超越本份。王商议论朝臣时对王凤有不平之语,王凤知道了这件事,就疏远了王商。建始三年的秋天,京都百姓无缘无故惊慌起来,传言洪水将至,百姓奔走,相互践踏,老弱号呼,长安城中大乱。皇帝亲自驾临前殿,召集公卿大臣商议这件事。大将军王凤认为太后和皇上以及后宫嫔妃可以坐船,让官吏百姓登上长安城墙躲避洪水。群臣都听从王凤的主张。惟独左将军王商说:“自古以来,没有德政的国家,洪水尚且不曾淹没城池。现在政事安定,国家没有战争,君臣上下安定,为什么会有洪水一日之中突然出现?这一定是谣言,不应该让百姓登上城墙,使百姓更加惊慌。”皇上因此作罢。不久,长安城中逐渐安定下来,经查证,果然是谣言。皇上于是大为赞美王商的坚持留守,屡次称赞他的主张。而王凤大为惭愧,自悔出言失当。

当初,大将军王凤的姻亲杨肜任琅邪太守,他的属郡有十分之四的地方发生了灾害,已经上报皇帝。王商亲自按顺次安排审查讯问,王凤就告知王商说:“灾害怪异是上天的事情,不是人的力量所能做到的。杨肜一向是个好官,应该从轻发落。”王商不听,上奏请求罢免杨肜,奏书果然被扣住不发,王凤竟然因此越发怨恨王商,私下搜求王商的短处,派人献上奏书揭发王商的家庭隐私。皇帝认为这是不必告人的隐私,不足以中伤大臣,王凤固执地争辩,就把这件事交给司隶处理。

此时,左将军史丹等上奏:“王商位居三公,爵封列侯,亲受诏书为天下师,不遵守法度来辅佐国家,却执不正之道来扰乱国政,作为臣子是不忠心的,欺骗皇上是不符道义的,臣请诏谒者召王商到若卢狱。”皇上一向看重王商,命令说:“不治他罪。”王凤固执地争论,于是皇上才制诏给御史说:“丞相用道德辅助国家,主管百官,协调诸侯各国,作为职责没有比这更重的了。今乐昌侯作为丞相,入职五年,没有听到忠言佳谋,却有不忠执不正之道的罪过。今有人说王商不知自悔反而不满怨恨,我很伤痛。念及王商与先帝有外戚的亲属关系,不忍心把他送到法官那里去。赦免王商的罪过。使者没收他的丞相印信。”

王商被罢免丞相三天之后,疾病发作吐血而死,被谧为“戾侯”。

篇3:圣王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圣王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

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 ‘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 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刁虫出于户。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阿:偏袒

B.寡人将谁属国 属:从属

C.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 比:这里是亲近的意思

D.丑不若黄帝 丑:以……为羞愧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去其‘荆’而可矣 万物皆被其泽

C.故老聃则至公矣 勿已,则隰朋其可乎

D.愿仲父之教寡人也 鲍叔牙之为人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周公曰:“利而无利也。”

周公说:“(为政时)要先考虑利人而不要先考虑利己。”

B.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

天地大公无私啊,生育万物却不把万物作为自己的子女,成就万物却不把万物据为己有。

C.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

隰朋为人,对胜过自己的人有志(追赶),对不如自己的人则(加以)劝勉。

D.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

做大官的人,不愿观察小事情,不想要小智慧。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以为,三皇五帝等古代圣王治理天下之所以能使天下太平,是因为他们首先做到了公正无私。

B.文章以周公训诫伯禽“利而勿利也”和管仲临终举荐隰朋相齐为例,阐明了治天下必先公的观点。

C.对荆人遗弓而不肯索,孔子认为真正出以公心应去其“荆”,老子认为真正出以公心应去其“人”。

D.管仲素善鲍叔牙,但他并不同意在自己病故以后由鲍叔牙继任相齐,由此可以看出他没有偏私。

10.在文章中,周公说:“利而勿利也”,你是否认同周公的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

6.B(属,托付)

7.D(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没有意义。A特殊代词,前者指“用来……的方法”,后者指“依靠……的人”。B二者均为代词,前者为“其中”或“那”;后者为“它”。C选项二者词性相同均为连词,但意义不同,前者表顺承,可译为“就”;后者用在判断句中主语之后、谓语之前,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8.D(做大官的人,不要只看小事,不要在小的智慧上做文章)

9.C(老子认为真正出以公心,不仅应去其“荆”,还应去其“人”)

10.(10分)要点:表明自己态度(1分),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恰当具体(4分),分析合理(3分),语言通顺(2分)。

译文

从前,圣王治理天下,一定首先做到公正无私,公正无私天下就太平了。天下太平是从公正无私中得到的。

我曾经试着考察古代的记载,(发现)取得天下的人很多,他们取得天下凭借的是公正无私,而他们失去天下一定是因为偏私。大凡君主的确立,都是出于公正的目的。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阴阳协和,不只使某一类东西生长;及时的雨露,不偏私某一种事物;万千百姓的君主,不偏袒某一个人。

伯禽将前往(鲁国赴任),向(周公)请教治理鲁国的方略。周公说:“为政时要首先考虑利人而不要首先考虑利己。”楚国有一个人遗失了弓箭,却不肯去寻找,说:“楚国人遗失了弓箭,楚国人捡到了,又何必找它呢?”孔子听到楚国人的话,说:“去掉那‘荆’就合适了。”老聃听到孔子的话,说:“(再)去掉那‘人’就合适了。”所以说老聃是最公正无私的。天地大公无私,生育了万物却不把万物作为自己的子女,成就了万物却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万物都蒙受天地的恩泽,享受天地的利益,却不知道这些恩泽和利益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三皇五帝的德政啊。

管仲患了重病,齐桓公前去问候他,说;“仲父的病啊,更加沉重了,国内百姓都已经无法避讳了,我将把国事托付给谁呢?”管仲回答说:“以前我尽心竭力,还不能足以知道把国事托付给谁,如今我重病在身命在旦夕,还能说什么呢?”齐桓公说:“这是国家大事,希望仲父您指教我。”管仲恭敬地答应,说:“您想让谁担任相国呢?”齐桓公说:“鲍叔牙可以吗?”管仲回答说:“不可以。我了解鲍叔牙,鲍叔牙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看到不如自己的人,就不和人家亲近;一旦听到人家的过错,一辈子也忘不了。”齐桓公说:“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还可以吧?”管仲回答说:“隰朋为人,对胜过自己的人( 有志)追求,对赶不上自己的人(加以)劝勉。常常以自己不如黄帝为羞愧,对不如自己的人表示同情。他对于国政,(细枝末节)不去过问;他对于政事,(分外的)不去了解;他对于用人,不刻意去(找小毛病)。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还是合适的。”

相国,是大官。做大官的人,不要只看小事,不要耍小聪明。所以说,大工匠要注意总体设计,而不必亲自挥斧弄凿;大厨师只着意调和五味,而不必亲自摆弄锅碗瓢盆;大勇士重在指挥作战,而不必亲自临阵打斗;正大的军队只在征讨无道叛逆,而不会骚扰百姓。齐桓公厉行公正,摒弃个人的爱憎,重用管仲因而成为五霸之首;逞私心偏袒所宠爱的人,任用竖刁以致死后无人殓尸安葬。人在年轻时愚蒙,年长后智慧。与其智慧而被私心役使,不如愚蒙而拥有公心。天天醉醺醺的却要整饬丧纪,自私自利却要树立公正的风气,贪婪暴戾却想称王天下,即使是虞舜也不能做到啊。

篇4: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文言文

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人留下了很多值得反复吟诵的诗词,也留下了很多优美而富有哲理的文章,这些文章以文言文的形式遗留至今,值得我们这些后人继承和学习。但是,文言文对于小学生来说,读起来拗口,理解起来更是不容易。如果在小学学生就对文言文产生畏惧心理,那对以后的学习即为不利。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究,学会正确学习文言文呢?我在教学文言文时,尝试了“读写结合”的方法,感觉收效很大。

一、初读要正确、流利

文言文的读很重要,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读是理解的基础。还记得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么?那位沉浸在美文中的老先生,读的抑扬顿挫、摇头晃脑,给年少的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字是多么优美啊!相信鲁迅走上文学的道路,与这位启蒙者有着极大的渊源。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因而,读对学生的理解很重要。初读要字正腔圆,再读要断句准确,熟读后要感情真挚,语气自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很有道理的。记得我在指导学生学习《两小儿辩日》一文是,先教会学生断句,然后再引领学生一词一句正确朗读,最后与学生一起唱和朗读。几遍之后,学生读起来就能做到正确流利了。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对故事的大意也基本了解了。指导学生读文言文,一定要到位,老师的范读也很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你自己都不能沉浸于古文的优美中去,那你又怎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因而,老师在引领学生朗读时,一定要做到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二、理解要把握大意

指导学生解读文言文,老师要敢于放手讓学生自助学习。可以先教给学生解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比如,利用利用文中的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串解的方法。学习文言文,一定要指导学生懂得,最重要的是学会“串句”,即,理解一句话中的重点词,联系上下句用恰当的语言解释整句话的意思。这对于学生很重要,既培养了他们自学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语言的整理能力,同时为他们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不容忽视的。比如《学弈》一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也是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句子,因此重点点拨,其他的句子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体验,会让他们学习的兴趣更浓厚。

三、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写,就是利用文章的内容,让学生编故事、写剧本……可以是改写、续写、扩写等,方法形式根据相应的文章来确定。例如《学弈》和《伯牙绝弦》这样的文章,可以采用的是编故事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写,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把文中没有体现出来的人物的神态、语言加以详细描述,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写故事要学会情节的安排和细节的描述;《两小儿辩日》和《杨氏之子》这样的文章,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文章改编成小剧本,重点训练学生对人物语言的描述和场景的安排烘托。这样训练,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还让学生了解了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联系与区别,为他们以后的学习铺平了道路。其实,语文的教学,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恰当的应用母语进行交流,这也就是语文的工具性的体现。因而,每一篇文章的`教学,都应该落实到这一点上。

四、拓展阅读很重要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强调大阅读,说明很多语文老师已经意识到语文必须多读读写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文言文的学习也是如此,在学完本节课的内容后,每一节课都选择简单的文言文故事,或优美的文言文片断,放手让学生去读,去理解。通过拓展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让学生读一些学生熟知的成语故事,如《坐井观天》、《守株待兔》等,因为学生以前熟知这些故事,再读原文并不困难,而且兴趣浓厚;还可以引导学生读古人的名言,让学生在解读中懂得一些道理;当然了,也可以读优美的散文片断,如《小石潭记》等简单优美的文章,让学生感受文字的优美。这些读,既为了指导学生的学法,更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一诗一文只是引子,教师应该好好利用这个引子,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

文言文的学习对小学生很难,也很重要,需要我们教师认真思考,选择方法,既要让学生学会文言文,又要让学生对文言文感情趣。这才是我们小学教学文言文的目的。

篇5: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指导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指导

语文是一个人一生中离不开的工具。

(一)语境推断

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

如前些年天津卷考查的是“南迫洛阳”一句中“迫”字的含义。审视该句语境“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

又如重庆高考(课程)试题中考查“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中“质”字的含义,从这一段的上下文来看是说那些富人不拥有“田籍”却要向百姓收税,由此看来“质”与质问之间显然没有什么关系,而应理解为“抵押”。

(二)巧借字形

中国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

如天津卷考查“有牧人御众之才”中“牧”的含义。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所以该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又如全国高考试题甲卷要求解释“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这其中涉及对一个“籴”字的考查,而这个字对于大多数的考生而言都比较陌生。如果观察这个字的字形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由“入”字和“米”字组成的会意字,故其本意应为“买进粮食”,与“粜”相对。

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娶)(《孔雀东南飞》)

屈平既绌(黜)(《屈原列传》)

召有司案图。(按)(《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迁移联想

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趋于浅近,且贴近生活,贴近课本。因此,在揣测实词含义时可以迁移联想,从而对这些实词作出正确的援引解释。

如四川高考试题考查“环堵之中”的“堵”的含义,联想到高中语文课文《促织》中有“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的句子,这里的“堵”,就是“墙”的意思。推断出所给选项“院子”的说法显然有误。

如北京高考试题考查“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一句中“诛”字的含义,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成语“口诛笔伐”中的“诛”是“讨伐、谴责”的意思,这样就不难推断出题干所说的“杀掉”是错误的。

如全国高考试题要求解释“使老弱女子乘城”中“乘”的含义,联系高中课本第三册中《氓》一文中“乘彼?垣,以望复关”一句,这里的“乘”字应理解为“登上”,从而排除“巡视”这一错误选项。

(四)语法求解

所谓语法求解,即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识,通过判断其词性的方法对所给选项进行推断排除。

如安徽高考试题中“资生之业,靡不毕书”一句中,考查“资”的含义,由语法结构可以看出“资生”一词应为动宾结构,“生”应为“资”的宾语,故这里解释为“资财”显然有误,应理解为“凭借、获取,本文指用来谋生的方法。”。

又如:浙江高考试题“庭除甚芜。除:废弃”。从句子结构形式看“庭除”是句子的主语,从而推断“除”是名词,解释为“废弃”显然有误。联系《苏武传》可知“除”是“台阶”的意思。

又如湖北高考试题中考查“昌期少年,不闲吏事”一句中“闲”字的含义,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句主语是“昌期”,后边有宾语是“吏事”,根据语法可以推断“闲”应该是一个动词,由此初步推断“空闲”这种解释有误,这里应理解为通假字,通“娴”,是熟悉的意思。

(五)妙用修辞

在古汉语中常常会出现“互文见义”、“同义词复用”等文言现象,故而我们可以依据这一特征,借助已知实词的含义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如全国高考试题中要求解释“顽鲁者亦当矜怜”中“顽鲁”一词的含义,我们可以参照原文,找到与这句话相对应的句子“贤俊者自可赏爱”,从而可得出“顽鲁”是相对“贤俊”而言的,即“才德不出众,愚昧蠢笨”之意,而非“顽皮”、“固执”抑或“鲁莽”。

(六)引申推断

古汉语经历了一个由单音节词转变为多音节词,由一词一义演变为一词多义的过程,因而一个词的原始含义与其不断扩展、丰富后的引申义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如果我们知道其中一个义项,便可以据此推想到其他相关义项。

篇6: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方法指导

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方法指导

(一)语境推断

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

如天津卷考查的是“南迫洛阳”一句中“迫”字的含义。审视该句语境“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

又如20重庆高考(课程)试题中考查“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中“质”字的含义,从这一段的上下文来看是说那些富人不拥有“田籍”却要向百姓收税,由此看来“质”与质问之间显然没有什么关系,而应理解为“抵押”。

(二)巧借字形

中国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

如20天津卷考查“有牧人御众之才”中“牧”的含义。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所以该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又如全国高考试题甲卷要求解释“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这其中涉及对一个“籴”字的考查,而这个字对于大多数的考生而言都比较陌生。如果观察这个字的字形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由“入”字和“米”字组成的会意字,故其本意应为“买进粮食”,与“粜”相对。

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娶)(《孔雀东南飞》)

屈平既绌(黜)(《屈原列传》)

召有司案图。(按)(《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迁移联想

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趋于浅近,且贴近生活,贴近课本。因此,在揣测实词含义时可以迁移联想,从而对这些实词作出正确的援引解释。

如2006年四川高考试题考查“环堵之中”的“堵”的含义,联想到高中语文课文《促织》中有“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的句子,这里的“堵”,就是“墙”的意思。推断出所给选项“院子”的说法显然有误。

如2005年北京高考试题考查“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一句中“诛”字的含义,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成语“口诛笔伐”中的“诛”是“讨伐、谴责”的意思,这样就不难推断出题干所说的“杀掉”是错误的。

如全国高考试题要求解释“使老弱女子乘城”中“乘”的含义,联系高中课本第三册中《氓》一文中“乘彼?垣,以望复关”一句,这里的“乘”字应理解为“登上”,从而排除“巡视”这一错误选项。

(四)语法求解

所谓语法求解,即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识,通过判断其词性的方法对所给选项进行推断排除。

如2006年安徽高考试题中“资生之业,靡不毕书”一句中,考查“资”的含义,由语法结构可以看出“资生”一词应为动宾结构,“生”应为“资”的宾语,故这里解释为“资财”显然有误,应理解为“凭借、获取,本文指用来谋生的方法。”。

又如:2005年浙江高考试题“庭除甚芜。除:废弃”。从句子结构形式看“庭除”是句子的主语,从而推断“除”是名词,解释为“废弃”显然有误。联系《苏武传》可知“除”是“台阶”的意思。

又如20湖北高考试题中考查“昌期少年,不闲吏事”一句中“闲”字的含义,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句主语是“昌期”,后边有宾语是“吏事”,根据语法可以推断“闲”应该是一个动词,由此初步推断“空闲”这种解释有误,这里应理解为通假字,通“娴”,是熟悉的意思。

(五)妙用修辞

在古汉语中常常会出现“互文见义”、“同义词复用”等文言现象,故而我们可以依据这一特征,借助已知实词的含义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如1991年全国高考试题中要求解释“顽鲁者亦当矜怜”中“顽鲁”一词的含义,我们可以参照原文,找到与这句话相对应的句子“贤俊者自可赏爱”,从而可得出“顽鲁”是相对“贤俊”而言的,即“才德不出众,愚昧蠢笨”之意,而非“顽皮”、“固执”抑或“鲁莽”。

(六)引申推断

古汉语经历了一个由单音节词转变为多音节词,由一词一义演变为一词多义的过程,因而一个词的原始含义与其不断扩展、丰富后的引申义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如果我们知道其中一个义项,便可以据此推想到其他相关义项。

如2006年重庆高考试题考查“特拜陕西行台中丞”中“拜”的含义,所给选项解释为“拜:拜访”,首先考虑到“拜”原指“古人表示敬意的礼节”,后又引申出“行礼”、“拜谢”、“拜见”、“授予官职、任命”等含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故而此处讲为“授职、任命”。

又如全国高考考查“务”字的含义,而这个词有多种理解,如“事务、务必、从事、致力等”,如高中第六册书《报任安书》中“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一句中,“务”解释为“事情、事务”,而就20全国高考所考文本来看,说的是“太宗初即位”想要整顿政务,故这里可以由“事情、事务”引申为“致力”。

篇7: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速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人不知而不愠;愠 :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罔 :_________

(3)思而不学则殆;殆: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这句话是谈学习的态度。

B.《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C.本文中出现的成语有见贤思齐任重道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D.本文主要从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成就的大小来谈。

4.结合实际,请谈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生气,发怒

(2)迷惑

(3)有害

(4)凋谢

2.看到贤能的人就要想到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想到自己有没有和他相似的地方,并注意改正。

3. B

4.我认为在实际生活之中,我们要时刻记住自己不想要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要善于站在别人的位置为自己打算。俗话说将心比心也就是这个道理。(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篇8:语文文言文阅读答案

语文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并回答问题。

靖郭君将城薛①,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②齐人有请者日:“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日:“海大鱼。”因反走。君日: “客有于此。”③客日:“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日:“亡,更言之。”对日:“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④,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日:“善。”乃辍城薛。(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将城薛:将要修筑薛地的城墙。②谒者:主管传达通报的官吏。无为客通:不要给纳谏的`人通报。③有于此:留于此,犹言留在这里继续说。④阴:庇护,荫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益一言,臣请烹(  )

(2)靖郭君因见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臣请三言而已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四处)

君 不 闻 大 鱼 乎 网 不 能 止 钩 不 能 牵 荡 而 失 水 则 蝼 蚁 得 意 焉

4.前人在评论选文时对“海大鱼”三字连连称妙,通读全文,你认为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概括总结客的讽谏艺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增加;(2)于是

2.(1)我请求只讲三个字。

(2)我不敢拿生命开玩笑。

3.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

4.造成悬念,使靖郭君对客所讲内容产生了兴趣,打破了进谏的限制。(意对即可)

5.用打比方讲后果的方式去进谏。(意对即可)

篇9:语文文言文试题和答案

语文文言文试题和答案精选

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

[宋]范仲淹

君讳世衡,字仲平,国之劳臣也。不幸云亡,其子泣血请铭于予。予尝经略陕西,知君最为详,惧遗其善,不可不从而书之。

初康定元年春,夏戎犯延安,我师不利。君时任鄜州从事,建言:延安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请因其废垒而兴之,以当寇冲。朝廷从之,以君董役事,与兵民暴露数月,且战且城。然处险无泉,议不可守。凿地百有五十尺,始至于石,工徒拱手曰:是不可井矣。君曰:过石而下,将无泉耶?尔攻其石,屑而出之,凡一畚,偿尔百金。工复致其力,过石数重,泉果沛发,饮甘而不耗。万人欢呼曰:神乎!虽虏兵重围,吾无困渴之患矣。用是复作数井,兵民马牛皆大足。自兹西陲堡障患无泉者皆仿此,大蒙利焉。

既而朝廷署故宽州为青涧域,授君内殿承制,知城事,复就迁供备库副使:旌其劳也。青涧东北一舍而远,距无定河。河之北有虏寨,虏常济河为患。君屡使属羌击之,往必破走。建营田二千顷,岁取其利;募商贾使通其货,或先贷之本,速其流转。乃建白凡城中刍粮钱币,暨军须城守之具,不烦外计,一请自给。使一子专视士卒之疾,调其汤饵,常戒以笞责,期于必瘳,土卒无不感泣。王公尧臣安抚陕西,言君治状。上悦,降诏褒之曰:边臣若此,朕复何忧!

庆历二年春,予按巡环州。乃请于朝,愿易君理环。君乃周行境内,入属羌聚落,抚以恩意,如青涧焉。有兀二族受夏戎伪署,君遣人招之,不听。即出兵诛之,死者半,归者半,尽以其地壁牛羊赏诸有功。其僭受伪署者咸股粟请命。由是属羌无复敢贰。

君少尚气节,莅官,能摘恶庇民。青涧与环人,皆画君之像而享事之。及终,史民暨属羌酋长朝夕临柩前者数日。

铭曰:呜呼种君,生于贤门。吾志必立,吾力是陈。捍虏之志,义边之民;夙夜乃职,星霜厥身。生则有涯,死宜不泯。

(选自《范文正公文集》,有删节)

[注]①瘳(chou:病愈。②义(少):安定。 ·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惧遗其善,不可不从而书之 遗:埋没

B.尔攻其石,屑而出之 攻:开凿

C.乃请于朝,愿易君理环 易:代替

D.有兀二族受夏戎伪署 署:委任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其子泣血请铭于予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请因其废垒而兴之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

C.自兹西陲堡障患无泉者皆仿此,大蒙利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乃建白凡城中刍粮钱币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种世衡有勇有谋,他率军民筑青涧城坚守边塞,凿井以解无水之患,击败了隔河对峙的敌军。他恩威并施,收服了环州的属羌部落。

B.种世衡视兵如子。他专门派一个儿子去探视伤病的士兵,负责他们的饮食治疗,到期没能治愈还要责罚儿子,士兵都大为感动。

C.种世衡治绩卓著,上自君王下至百姓都一致推许。皇帝下诏褒奖他,长官大力举荐他逝世之后,吏民百姓、外族酋长都来吊唁他。

D.范仲淹认为,种世衡是名门之后,既立有大志,又努力作为,他捍卫边疆,安定百姓,日夜辛劳,忠于职守,但英年早逝,功业未成,令人叹惜。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10分)

(1)朝廷从之,以君董役事,与兵民暴露数月,且战且城。(4分)

译文:

(2)募商贾使通其货,或先贷之本,速其流转。(3分)

译文:

(3)死者半,归者半,尽以其地壁牛羊赏诸有功。(3分)

译文:

篇10:语文文言文练习题和答案

语文文言文练习题和答案

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显忠,初名世辅,南归,赐名显忠。年十七,随父永奇出入行陈。金人犯鄜延,王庶命永奇募间者,得张琦;更求一人,显忠请行。永奇曰:“汝未涉历,行必累琦。”显忠曰:“显忠年小,胆气不小,必不累琦。”后有敌人夜宿陶穴,显忠缒穴中,得十七人,皆杀之,取首二级,马二匹,余马悉折其足。庶大奇之,补承信郎,充队将,由是始知名。金人陷延安,授显忠父子官。父与子相泣曰:“我宋臣也,世袭国恩,乃为彼用邪!”会刘豫令显忠帅马军赴东京,永奇密戒之曰:“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元帅撒里曷来同州,显忠以计执之,驰出城。至洛河,舟船后期不得渡,与追骑屡战,皆胜。显忠憩高原,望追骑益多,乃与撒里曷折箭为誓,不得杀同州人,不得害我骨肉,皆许之,遂推之下山崖,追兵争救。显忠携老幼长驱而北,至鄜城县,急遣人告永奇。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宣抚吴玠遣张振来抚谕云:“忠义归朝,惟君第一。”至行在,高宗抚劳再三。兀术犯河南,手诏以军与张俊会。显忠与敌战,败之。兀术谓韩常曰:“李世辅归宋,不曾立功,此人敢勇,宜且避之。”乃焚庐江而走。金帅孛撒自南京率步骑十万来,显忠亲帅军遇于城南,战数十合,孛撒大败,遂退走。俄增兵复来逼城,显忠谓宏渊并力夹击,宏渊按兵不动,显忠独与所部力战百余合却之。显忠曰:“若使诸军相与掎角,则敌兵可尽,金帅可擒,河南之地指日可复矣。显忠知宏渊无固志,叹咤曰:“天未欲平中原耶?何沮挠若此!”乾道改元,乃还会稽,淳熙四年七月卒,年六十九。谥忠襄。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B.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C.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D.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名,一般指姓名,幼年时一般由父亲命名;多用于自称,或用于做传时介绍传主。

B.行陈,亦称“行伍”,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代指军队。

C.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南宋在杭州设立临安府(意为临时安顿),称之为行在。

D.乾道,年号名,古代纪年的一种常见方式;改元,指同一皇帝在位期间更换年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显忠年少便胆识过人。十七岁随父出入行阵;在招募探子时,显忠主动请求前往;后又孤身夜袭敌人成功,被王庶看重。

B.李显忠有勇有谋,善于应变。在同州用计抓获撒里曷;与追兵作战,战而胜之,面对越来越多的追兵,与撒里曷折箭为誓后将其推下山崖脱身。

C.李显忠忠肝义胆,一心向宋。金人攻破延安,曾授任显忠父子两人官职,但他们对此内心深感愤慨,并未诚心归附。

D.李显忠英勇善战,屡建奇功。忠文归朝之后,曾与张俊一道,击溃进犯合肥的兀术;又与宏渊合力夹击自南京来犯的金帅。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永奇密戒之曰:“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5分)

(2)显忠知宏渊无固志,叹咤曰:“天未欲平中原耶?何沮挠若此!”(5分)

参考答案:

10.B 11.B 12.D

13.(10分)

(1)李永奇私下告诫李显忠说:“你如果寻得可利用的机会,那么南归宋朝,不要因我在敌手的原因而改变志向。”

(2)李显忠知道宏渊没有远大志向,叹息道:“上天没有打算平定中原吗?为什么如此阻挠!”。

篇11:语文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语文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阅读课外文言文语段,回答13~15题。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②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③,唯具④乡里姓名揭⑤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⑥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②知:指担任州县的.长官。③符移:宜府征调敕命文书。④具:写,题。⑤揭:公布。⑥诏:君王召见。

1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准少英迈( ) ②或教准增年( )

14.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

15.通读文段,你认为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13.①年轻时 ②有的人(每空1分,共2分)

14.寇准就拉着皇帝的衣服,让皇帝再坐下。(2分,每小句1分,意思对即可)

15.才华出众,诚实守信,为官有方,敢于直谏。(3分,答出三点即可。)

篇12:高二语文学习指导

1、制定计划计划是行动的指南,也是目标实现的基本保证。为了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制定学习计划。制定学习计划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从而增强有序性。只要我们能制定一份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并且按计划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般的预习要达到以下四个目的:一是要对课文或下一课所学的内容及层次有大致的了解:二是要巩围复习旧知识,理解新知识,能把新旧知识进行粗层次的有机联系:三是要找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尤其对那些似是而非、似曾相识的知识要特别引起注意:四是要了解课文后面的练习,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记号,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预习实际上是听课前在思想上、心理上及知识上的准备。

3、做好上课准备课堂学习的准备工作主要有几个方面:(1)确立明确的课堂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课堂学习有很强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提高学习效率。(2)调适良好的心理状态。一要有旺盛的求知欲:二要有乐观的学习情绪;三要有积极的思维定向。(3)做好身体上的准备,为了保证有饱满的精神投入到课堂学习。(4)准备好学习用具,同时注意把课桌整理得井井有条,以免课桌上东西零乱而影响你的学习情绪。

4、专心上课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上好课、听好课是学习各门功课的重要途径。课堂学习是一顼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讲究策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行之有效的课堂学习策略主要有:(1)抓住老师的思路,(2)抓住关键内容,(3)积极思维,学思结合。(4)珍惜课上学习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5)注意课堂小结。总之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只有在课堂上达到对老师所讲内容的最基本的消化吸收,才有可能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打好基石出。

5、及时复习复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语文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语文复习必须要主动,可以运用以下几种具体方法:(1)系统整理,(2)独立作业,(3)分析错误,(4)系统小结。

6、课外学习(1)要尽可能与课堂学习内容相结合,有利于促进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发展正当的兴趣爱好。(2)课外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时间要适当,不要影响正常的课堂学习和身体锻炼。(3)在课外学习活动中,要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练结合,脑手并用。(4)要争取老师的指导,提高课外学习活动的效果。以上这些方法仅仅是语文学习、阅读的常用方法,远没有包括全部的学习方法。特别是朗读、背诵、摘要、笔记等重要方法都未列入。然而这些却又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应当在语文学习中全面、正确地运用,以求得自身的主动发展。

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文言文

高二语文学习指导

梁王文言文的练习以及答案

王铎字昭范文言文答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指导

《王勃故事》文言文

文言文《王恭从会稽还》阅读答案

任城威王彰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太尉荐寇准文言文阅读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滕王阁序》知识点

《王顾左右而言他》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指导及答案(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王顾左右而言他》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指导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