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嗷呜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雁儿落过得胜令送别》原曲翻译及赏析,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雁儿落过得胜令送别》原曲翻译及赏析,供大家参考。
- 目录
篇1:《雁儿落过得胜令送别》原曲翻译及赏析
《雁儿落过得胜令送别》原曲翻译及赏析
【原文】: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①?送别
刘时中
和风闹燕鸢,丽日明桃杏。长江一线平,暮雨千山静。
载酒送君行,折柳系离情。梦里思粱苑②,花时别渭城。
长亭,咫尺人孤另;愁听,阳关第四声。
【注释】:
①前四句是【雁儿落】,后八句是【得胜令】,因两调音律可以衔接,而作者填完前调意犹未尽,故兼而连带填后调,是谓“过”。
②梁苑:亦称梁园、兔园,汉梁孝王刘武所建园同,园内聚集着一班著名文士。
【翻译】:
风和日丽莺歌燕舞,桃花杏花争相开放.长江潮水与岸齐平,黄昏时分,微雨中千山一片寂静.以酒送君远行,折下一根柳枝,愿它寄托你我的离愁别绪.以后我在梦中也会思念这华丽的宫城,花开时节告别了渭城.长亭仍在,你我已由咫尺的俄距离变成了天涯相隔,孤单一人.人被愁绪困扰,最怕听《阳关三叠》的第四句,因为它总是勾起我对你的思念。
【赏析】
【雁儿落】写的是春景,是写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四句为两联,构成一幅图画。前一联写近景,在一片和风丽日中莺燕喧闹、桃杏怒放。莺燕是以啼声之美动听的。但这里没有这类具体的象声描绘,而只着一“闹”字,更使人似听到一派莺啼燕语,春天欢腾热闹之境界由是全出。又,声音是靠风传送的,所以这句是:“和风闹燕莺”。“桃杏”以其艳丽著称,但这里也不着意状其姿色,而以一个“明”字突显它的光彩。光彩是阳光照耀的效果,所以这句云:“丽日明桃杏”。下一联写远景。远景是大江、千山,视野极其开阔。“长”与“暮”相对,是“江”的修饰语。全句写江不着眼于它的浩大,“长”、“一线”等词使大江显得秀丽;也不着眼于她的奔腾,而用一“平”字,着意它的平缓。“千山”言山峰之多,也并不写它的巍峨险峻,而突出它的宁静。“暮雨”不是写当时的雨,而是昨暮的雨。这才不与前面的“丽日”相抵触。经昨天暮雨洗过的山峦格外苍翠,显出它静好。总之,下一联所写的江山风格与上一联花鸟风格是如此协调,鲜艳明媚的前景以平静辽阔的背景衬托,构成一幅完美的江南春色画图。
【得胜令】叙写离情。前四句又形成两联。上一联铺叙送别的情景。一方面将酒载到长亭设宴相饯,一方面按唐代风俗折柳相赠以示临别依依,下一联写送别时的心理活动,即设想别后的相互思念。“思梁苑”,实际是指思念曾经相聚也是今日送别的文人朋友们,别后当然只能在梦中思念了。“花时别渭城”句也指思念中的内容,即想起春暖花开时节送别的.场面。这两联上联是实、下联是虚。最后四个长短句写离人去后送别者孤零的境况和凄凉惆怅的感情。“长亭,咫尺人孤另”是视觉形象及引起的心理感受。咫尺之间,刚才还是十分热烈的,顷刻间只剩下孤零零的自己了。“愁听,阳关第四声”是听觉形象及引起的心理感受。“第四声”即第四遍,可见离恨之长、之深。
整首曲前半感情较平静舒缓,后半腾挪跌宕,表现了送别时的复杂状况。(姚品文)
【阅读训练】:
(1)【雁儿落】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2)这首曲词在抒发离人去后送别者凄凉惆帐的情感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以景写情的手法,请结合曲句,就其中一种手法谈谈你的理解。
(1)描绘了一幅风和日丽中莺歌燕语、桃杏争芳,暮雨蒙蒙里江天一线、平静辽阔的江南春日图。
(2)虚实结合:前六句实写春日美景中饮酒送别的场景,后六句借助想象,写梦境中思念今日送别之会及朋友离去后自己的孤单愁苦,表达自己对朋友的不舍与思念。以景写情:曲子前两句描绘出一幅明丽欢快的图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送别者内心凄凉悲苦;曲子还用“暮雨”“长亭”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惆怅寂寞的图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篇2:《雁儿落过得胜令送别》原文及赏析
刘时中
和风闹燕鸢,丽日明桃杏。长江一线平,暮雨千山静。
载酒送君行,折柳系离情。梦里思粱苑②,花时别渭城。
长亭,咫尺人孤另;愁听,阳关第四声。
注:①前四句是【雁儿落】,后八句是【得胜令】,因两调音律可以衔接,而作者填完前调意犹未尽,故兼而连带填后调,是谓过。
②梁苑:亦称梁园、兔园,汉梁孝王刘武所建园同,园内聚集着一班著名文士。
赏析:
这首带过曲按其内容和结构可分为两部分。前面的[雁儿落]写景,后面的[得胜令]抒情。
[雁儿落]写的是春景,也是写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四句实为两联,构成一幅画图。前一联写近景:在一片和风丽日中莺燕喧阗、桃杏怒放。莺燕是以啼声之美动听的。但这里没有这类具体的象声描绘,而只着一闹字,便使人似听到一派莺啼燕语,春天欢腾热闹之境界由是全出。又,声音是靠风传送的,所以这句是和风闹燕莺。桃杏以其艳丽著称,但这里也不着意状其姿色,而以一明字突现它的光采。光采是阳光照耀的效果,所以这句云:丽日明桃杏。下一联写远景。远景是大江、千山,视野极其开阔。长江在这里不是专有名词。江即今长江,长与下联暮相对,是江的修饰语。全句写江不着眼于它的浩大,长、一线等词使大江显得秀丽;也不着眼于它的奔腾,而用一平字,着意于它的平缓。千山言山峰之多,也并不写它的巍峨险峻,而突出它的宁静。暮雨不是写当时的雨,而是昨暮的雨。这才不与前面的丽日相抵牾。经昨天暮雨洗过的山峦格外苍翠,显出它的.静好。总之,下一联所写的江山风格与上一联花鸟风格是如此谐调,鲜艳明媚的前景以平静辽阔的背景衬托,构成一幅完美的江南春色画图。
[得胜令]叙写离情。前四句又形成两联。上一联铺叙送别的情景。一方面将酒载到长亭设宴相饯,一方面按唐代风俗折柳相赠以示临别依依。下一联写送别时的心理活动,即设想别后的相互思念。梁苑又称梁园、兔园,是汉梁孝王修筑的园林,园内聚集着一班著名文士。思梁苑实际是指思念曾经相聚也是今日送别的文人朋友们,别后当然只能在梦中思念了。花时别渭城句也指思念中的内容,即想起春暖花开时节送别的场面。渭城即今咸阳,是古时长安人送别的地点。王维有一首著名的赠别诗名《渭城曲》,所以这里的渭城不是实指,而是代作别的地点。这两联上联是实、下联是虚。最后四个长短句写离人去后送别者孤零的境况和凄凉惆怅的感情。长亭,咫尺人孤零是视觉形象及引起的心理感受。咫尺之间,刚才还是十分热烈的,顷刻间只剩下孤零零的自己了。愁听,阳关第四声是听觉形象及引起的心理感受。阳关即《阳关曲》,又称《阳关三叠》,亦即前述王维的《渭城曲》,中有西出阳关无故人句。以其充分表达了离人的情怀,常在离别时传唱。原唱三遍即三叠,离情别绪已达高潮,这里第四声应为第四遍、第四叠之意,由此可见离恨之长、之深了。
整首曲前半感情较平静舒缓,后半腾挪跌宕,表现了送别时情感的复杂状况。
篇3:《雁儿落过得胜令送别》阅读答案赏析
《雁儿落过得胜令送别》阅读答案赏析
刘时中
和风闹燕鸢,丽日明桃杏。长江一线平,暮雨千山静。
载酒送君行,折柳系离情。梦里思粱苑②,花时别渭城。
长亭,咫尺人孤另;愁听,阳关第四声。
注:①前四句是【雁儿落】,后八句是【得胜令】,因两调音律可以衔接,而作者填完前调意犹未尽,故兼而连带填后调,是谓“过”。
②梁苑:亦称梁园、兔园,汉梁孝王刘武所建园同,园内聚集着一班著名文士。
(1)【雁儿落】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2)这首曲词在抒发离人去后送别者凄凉惆帐的情感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以景写情的手法,请结合曲句,就其中一种手法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风和日丽中莺歌燕语、桃杏争芳,暮雨蒙蒙里江天一线、平静辽阔的江南春日图。
(2)虚实结合:前六句实写春日美景中饮酒送别的场景,后六句借助想象,写梦境中思念今日送别之会及朋友离去后自己的孤单愁苦,表达自己对朋友的不舍与思念。以景写情:曲子前两句描绘出一幅明丽欢快的图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送别者内心凄凉悲苦;曲子还用“暮雨”“长亭”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惆怅寂寞的图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二:
注释:这是一首带过曲(元曲的一种),这首带过曲按其内容和结构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是[雁儿落],后面的是[得胜令]。
(1)从送别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三个层次,请概括每一层次的内容。(4分)
(2)诗中“载酒送君行,折柳系离情。梦里思梁苑,花时别渭城” 四句,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请指出并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前四句([雁儿落])为第一层次,写送别的季节和环境氛围。(1分)中间四句([得胜令])写送别的情景和送别时设想别后的思念。(2分)最后四个长短句写离人去后送别者孤零的境况和凄凉惆怅的感情。(1分)(指明层次并加以简要分析才可得分。)
(2)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1分)前两句铺叙送别的情景,为实;(1分)后两句设想别后的相互思念,为虚,这是送别时的心理活动。(1分)(答“用典”,言之成理亦可)
赏析:
这首带过曲按其内容和结构可分为两部分。前面的[雁儿落]写景,后面的[得胜令]抒情。
[雁儿落]写的是春景,也是写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四句实为两联,构成一幅画图。“前一联写近景:在一片和风丽日中莺燕喧阗、桃杏怒放。莺燕是以啼声之美动听的。但这里没有这类具体的象声描绘,而只着一“闹”字,便使人似听到一派莺啼燕语,春天欢腾热闹之境界由是全出。又,声音是靠风传送的,所以这句是“和风闹燕莺”。“桃杏”以其艳丽著称,但这里也不着意状其姿色,而以一“明”字突现它的光采。光采是阳光照耀的效果,所以这句云:“丽日明桃杏”。下一联写远景。远景是大江、千山,视野极其开阔。“长江”在这里不是专有名词。“江”即今长江,“长”与下联“暮”相对,是“江”的修饰语。全句写江不着眼于它的浩大,“长”、“一线”等词使大江显得秀丽;也不着眼于它的奔腾,而用一“平”字,着意于它的平缓。“千山”言山峰之多,也并不写它的巍峨险峻,而突出它的宁静。“暮雨”不是写当时的雨,而是昨暮的雨。这才不与前面的.“丽日”相抵牾。经昨天暮雨洗过的山峦格外苍翠,显出它的静好。总之,下一联所写的江山风格与上一联花鸟风格是如此谐调,鲜艳明媚的前景以平静辽阔的背景衬托,构成一幅完美的江南春色画图。
[得胜令]叙写离情。前四句又形成两联。上一联铺叙送别的情景。一方面将酒载到长亭设宴相饯,一方面按唐代风俗折柳相赠以示临别依依。下一联写送别时的心理活动,即设想别后的相互思念。梁苑又称梁园、兔园,是汉梁孝王修筑的园林,园内聚集着一班著名文士。“思梁苑”实际是指思念曾经相聚也是今日送别的文人朋友们,别后当然只能在梦中思念了。“花时别渭城”句也指思念中的内容,即想起春暖花开时节送别的场面。“渭城”即今咸阳,是古时长安人送别的地点。王维有一首著名的赠别诗名《渭城曲》,所以这里的渭城不是实指,而是代作别的地点。这两联上联是实、下联是虚。最后四个长短句写离人去后送别者孤零的境况和凄凉惆怅的感情。“长亭,咫尺人孤零”是视觉形象及引起的心理感受。咫尺之间,刚才还是十分热烈的,顷刻间只剩下孤零零的自己了。“愁听,阳关第四声”是听觉形象及引起的心理感受。“阳关”即《阳关曲》,又称《阳关三叠》,亦即前述王维的《渭城曲》,中有“西出阳关无故人”句。以其充分表达了离人的情怀,常在离别时传唱。原唱三遍即三叠,离情别绪已达高潮,这里“第四声”应为第四遍、第四叠之意,由此可见离恨之长、之深了。
整首曲前半感情较平静舒缓,后半腾挪跌宕,表现了送别时情感的复杂状况。
篇4:《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原文翻译和赏析
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去晦明,云共山高下。倚杖立去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写作背景]这首带过曲写云、写山,画就一幅云山飘渺的优美图画,流露出作者对云山图景的依恋和热爱。本曲从曲词的内容来看,当是作者隐居历城时的.作品。
[注解]
去沙:犹言如海。
山家:山那边。家,同“价”。
行踏:走动、来往。
咱:自称之词。
[译文]
白云飘来,山势迷濛,景物更佳。白云飘去,山色晴明,美如图画。山因云来云去忽明忽暗,云因山势的高低忽上忽下。我倚着手仗站立在高山云海之中,回头看见了山那边的风景:野鹿在山草丛中安眠,山猿在野花中玩耍。我爱这变幻迷人的云霞,爱这秀丽的山峰,它的富贵无法估计。我边走边看,那云山对我也充满爱意。
前四句由文描写山高云深的景色。高山之上,云雾缭绕,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这种在自然赋予的奇特景色,在作者笔下得到了生动表现。四句中每句都嵌入“云”、“山”二字。但因为在组合、安排上有变化,所以句式并不呆板,反而由于“云”“山”两字的反复出现,使语言的表现力得到了加强。
篇5:《雁儿落过得胜令》原文及译文解析
《雁儿落过得胜令》原文及译文解析
雁儿落过得胜令(作者:庾天锡)
【原文】
从他绿鬓斑,欹枕白石烂。回头红日晚,满目青山矸。翠立数峰寒,碧锁暮云间。媚景春前赏,晴岚雨后看。开颜,玉盏金波满。狼山,人生相会难。
【作者简介】
庾天锡,元大都(今北京)人,生卒年不详。字吉甫。曾任中书省掾,除员外郎,中山府判。著有杂剧《骂上元》、《琵琶怨》、《半昌宫》等十五种,今皆不传。亦善作散曲。贯云石序《阳春白雪》,品评元朝当代乐府,曾把他和关汉卿并论。可以使我们大致了解他生活的.时代和在创作上的成就。《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7首,套曲4套。
【注解】
绿鬓:乌黑光亮的鬓发。
欹:倾斜。
矸:石洁白光亮的样子。
岚:册林中的雾气。
【译文】
任他乌黑发这的头发变为两鬓斑斑,我高卧无忧把洁白的石头枕烂。回头一望,红日西沉,晚霞满天,满眼都是光亮洁净的青山。数座苍翠的山峰挺立,虽尚有进意,暮云萦绕之间山色越加青湛。明媚的景致要在春前观赏,雨后天晴,辉映着山林的云气格外绚烂。人人张开笑脸,让我们拿起玉杯把美酒斟满,在这幽静的狼山,人生相别容易相会难。
篇6:《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原文及赏析
朝代:元代
作者: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倚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译文:
白云飘来,山上的景致更佳。白云飘去,山上的景致依然美如画。山因为云的来去时暗时明,云随着山势高低忽上忽下。
我倚着手杖站立在高山云海之中,回头就看见山的那边:野鹿睡在草丛里,山猿在玩弄着野花。因这变幻迷人的云霞,我爱上了这山峰,它的美无价。我走走看看,那云雾缭绕的山峰,其实也是爱我的呀。
注释:
双调:宫调名,元曲常用的宫调之一。
雁儿落带得胜令:双调带过曲,由《雁儿落》和《得胜令》两个小令曲牌组成。
晦明:时暗时明。晦,昏暗不明。
倚仗:即倚杖。
云沙:犹言云海。这里指苍茫空旷、云沙相接之处。
山家:山那边。家,同“价”。
行踏:来来往往、边走边看的样子。
赏析:
此曲描绘了一幅云山缥缈的优美图画,生动地表现了自然赋予的奇特景观,流露出作者对云山图景的.依恋和喜爱之情。《雁儿落》纯然描摹自然景物,写出了云山景致的变化之势;《得胜令》则写作者陶醉于云山景色之中,完成了一幅绝妙的山中行乐图。全曲极尽云山变幻之妙,极显物我交融之境,语言明丽,风格清新。
前段《雁儿落》从云山的映衬关系上,写出了云山景致的变化之势。首二句,写高山之上,云雾缭绕。云隔断了山,山衬出了云的飘逸和轻盈;因为云而山势更巍峨险峻,因为山而云行更袅娜多姿。作者采用中国画中的横云断山,意到笔不到的画法,以文字作画,气象万千,美不胜收。
三四句,更进一步从显隐、高低的角度来表现云山相依赖而逞其美的妙境。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呈现出变幻之美。这四句每句都嵌入“云”“山”二字。因为在组合、安排上有变化,所以句式并不呆板,反而由于“云”“山” 两字的反复出现,使语言的表现力得到了加强。短短四句,极显变幻之致。云雾山中,碧空响晴,神奇诡异,未可控揣。此是“无我之境”。
后段《得胜令》是“有我之境”。“倚仗”二句,写人的瞻顾不已。“立”字写尽了作者对云山景色的无限眷恋,注目而观,生怕放过了这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致。作者站在云海之中,纵目远望,大有飘然欲仙之态。“回首”二字,写作者的四顾不暇。作者已登至半山腰,回首看山中景致,景色一片恬静、平和,山上鹿眠猿戏,分明是人迹不到的世外桃源。
“云霞”二句,写作者对山中景色的眷眷深情。在作者看来,山中的云霞开合,晦明变化,以及麋鹿山猿,茅草野花,都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令人爱怜。如此超然物外的心情是过去所不曾有的,可见作者一时间似乎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愁,完全陶醉于云山景色之中了。
结尾写作者边走边看,细味山色景观,渐渐地感到物我交融,人山之间似乎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从而造成了物我浑然一体的交融境界,完成了这幅绝妙的山中行乐图。这是作者理想的退隐生活,事实上有着浓重的主观色彩。
篇7:《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阅读答案及赏析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②入种桑园。茅苫③三间厦,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
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趱:赶快。
③苫:用草覆盖。
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案】
(1)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结构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2)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形象地表现人情之淡薄;将“风景”比为“箭”,生动地展现时光流逝之快;同时将“风景”喻为“箭”也是夸张,时光飞逝感更加突出。
鉴赏:
运用修辞方法: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写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这首元散曲着重在慨叹人生苦短,流光易逝,鼓吹急流勇退,及早归隐,摆脱名利羁绊,求得闲适自在。这就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消极避世的色彩。但末句却透露出作者其实并未忘情世事。
前四句是[雁儿落],后八句是[得胜令],因两调音律可以衔接,而作者填完前调意犹未尽,故兼而连带填后调,是谓“带过”。
[雁儿落]写向往归隐的缘由。开头两句是说,春暖花开不久,杜鹃鸟就来送春了。秋月正好时,飞燕却要回去了。这一联形容大好时光之短促。动词“闻”“看”,反映作者的触景伤情。第三、四句写人情世态变化之快,令人不可捉摸。前四句,概括地写了岁月流逝,人生无常,人情冷暖,世事沧桑,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苦闷,也隐约地反映了作者对元代不合理社会的不满情绪。同时,也为后面的正面鼓吹归隐提供了依据,作了有力的铺垫。
[得胜令]写田园隐居生活。歌颂村居生活,极力渲染归隐的乐趣。不再付出买花的钱,赶紧走入种着桑树的田园。住的是茅草盖项的三间大屋,吃的是数百亩肥沃田里长出来的粮食。床边放着书,悠闲地躺在床上读……其中表达了作者作者对陶渊明、杜甫的仰慕之情,流露出作者处于异族统治下未能积极用世,不得已退居田园的痛苦心理。
【鉴赏】
这首元散曲一般的选本都有一个题目《叹世》。叹世,即慨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这类题材,往往有愤世嫉俗之意。此曲则着重在慨叹人生苦短,流光易逝,鼓吹急流勇退,及早归隐,摆脱名利羁绊,求得闲适自在。这就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消极避世的色彩。但末句却透露出作者其实并未忘情世事。
开头两句是说,春暖花开不久,杜鹃鸟就来送春了。秋月正好时,飞燕却要回去了。这一联形容大好时光之短促。动词“闻”“看”,反映作者的触景伤情。第三、四句写人情世态变化之快,令人不可捉摸。前四句,概括地写了岁月流逝,人生无常,人情冷暖,世事沧桑,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苦闷,也隐约地反映了作者对元代不合理社会的不满情绪。同时,也为后面的正面鼓吹归隐提供了依据,作了有力的铺垫。
紧接着主要是歌颂村居生活,极力渲染归隐的乐趣。不再付出买花的钱,赶紧走入种着桑树的田园。住的'是茅草盖项的三间大屋,吃的是数百亩肥沃田里长出来的粮食。床边放着书,悠闲地躺在床上读……其中表达了作者作者对陶渊明、杜甫的仰慕之情,流露出作者处于异族统治下未能积极用世,不得已退居田园的痛苦心理。
元代散曲中,“叹世”这一题目,往往包含着感叹人生和赞美归隐两个内容。此曲正是如此。在前四句中,重点是写人生短暂、世途崎岖。其表现手法是赋中有比,一、二句借物起兴,直陈其事,看似写景,实则在于暗喻。三、四句用的是明喻,以自然之物作比,形象鲜明。另外,这支曲子全部是对偶句,却衔接紧密,转换自然,并不显得生硬。除此之外,应该注意其中还运用了夸张,如把将“风景”比为“箭”。
【试题及答案】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4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悠闲的田园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种桑、盖茅房、插秧、施肥等田园劳作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看陶渊明传记、抄杜甫诗篇的精神生活。(注意题目的要求的关键词:归隐、分析)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句式整齐,有着整齐的美感;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形象生动的表现了人情的淡薄,将“风景”比为“箭”,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光阴的飞逝;抒发了诗人由春花秋月、鸟啼雁归的感慨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第(1)问考查考生读诗的能力和概括能力,要鉴赏诗歌,读懂诗歌是最基本的,也是目前考生鉴赏诗歌的瓶颈。前四句写景,抒发时光飞逝的情感;后四句写事,抒发悠闲的田园生活。第(2)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一直是诗歌鉴赏的重点,答题格式一般为:指出表达技巧,在诗歌中找到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再说表达技巧的效果。
篇8:《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依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
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注] ①倚仗:即倚杖。 ②云沙:云海。 ③山家:山那边。
(1)这首曲子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3分)
(2)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图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3分)
参考答案
(1)曲中所写,景物众多:山、云、野鹿、野草、山猿、野花,这些景物在几十字的篇幅之中,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本色恬淡,自然而不妖媚的云山野趣图。
(2)从这首曲子中可以看出作者相机而退、隐居山野的恬淡自适心情,以及静穆自守、自由自在,轻舒飘逸的气度。
二
(1)这首曲子的一、二句中用了“来”“去”二字,有人说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何处?(3分)
(2)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诗人怎样的心境?(4分)
【参考答案】
(1)这首曲子的一、二句中用了“来”“去”二字,好在既写出了山的动态,又写出了山色变化,更表现了云山的浑然一体。(3分)
(2)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诗人相机而退,隐居山野的恬淡自适心情,以及静穆自守,自由自在,轻舒飘逸的气度。(4分)
三:
[注]①云沙:云海。②山家:山那边
3.前四句描绘子怎样的画面?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5分)
4.简要说说曲中“眠”“戏”二字的`作用。全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6分)
答案:
3.描绘了一幅云山飘渺变化的优美画面。(3分)最突出的手法是衬托(云山互衬)。(2分)
4.“眠”写野鹿在山草中悠闲卧睡的神态;“戏”写出猿在野花中欢跳嬉戏的状态。(2分)构成了一幅恬静、平和、有动有静的画面。(2分)表现了作者陶醉云山,恬然自得的隐后生活情趣。(2分)
四:
①云沙:云海。②山家:山那边。
1.前四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5分)
2.简要说说曲中“眠”“戏”二字的作用。全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6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云山飘渺变化的优美画面。(2分)最突出的手法是衬托。云山互衬: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3分)
2.“眠”指睡觉,写出了野鹿在山草中悠闲卧睡的情形;“戏”指嬉戏,写出了猿在野花中欢跳嬉戏的状态。(2分)构成了一幅恬静、平和、有动有静的画面。(2分)表现了作者陶醉云山,恬然自得的隐居后的生活情趣。(2分)
翻译:
白云飘来,山势迷蒙,景物更佳。白云飘去,山色晴明,美如图画。山因云来云去忽明忽暗,云因山势的高低忽上忽下。我倚着手仗站立在高山云海之中,回头看见了山那边的风景:野鹿在山草丛中安眠,山猿在野花中玩耍。我爱这变幻迷人的云霞,爱这秀丽的山峰,它的富贵无法估计。我边走边看,那云山对我也充满爱意。
赏析:
这四句由文描写山高云深的景色。高山之上,云雾缭绕,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这种在自然赋予的奇特景色,在作者笔下得到了生动表现。四句中每句都嵌入“云”、“山”二字。但因为在组合、安排上有变化,所以句式并不呆板,反而由于“云”“山” 两字的反复出现,使语言的表现力得到了加强。
篇9: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阅读答案
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 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①。
茅苫三间厦②,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 叨叨令翻译赏析
《雁儿落过得胜令送别》原曲翻译及赏析(整理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