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制作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分享。
- 目录
篇1:《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阅读答案
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依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
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注] ①倚仗:即倚杖。 ②云沙:云海。 ③山家:山那边。
(1)这首曲子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3分)
(2)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图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3分)
参考答案
(1)曲中所写,景物众多:山、云、野鹿、野草、山猿、野花,这些景物在几十字的篇幅之中,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本色恬淡,自然而不妖媚的云山野趣图。
(2)从这首曲子中可以看出作者相机而退、隐居山野的恬淡自适心情,以及静穆自守、自由自在,轻舒飘逸的气度。
篇2: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阅读及答案参考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杖立云沙①,回首看山家②。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①云沙:云海。②山家:山那边。
8.前四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5分)
9.简要说说曲中“眠”“戏”二字的作用。全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6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
8.描绘了一幅云山飘渺变化的优美画面。(2分)最突出的手法是衬托。云山互衬: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3分)
解析:这四句曲文描写山高云深的景色。高山之上,云雾缭绕,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这种在自然赋予的奇特景色,在作者笔下得到了生动表现。四句中每句都嵌入“云”、“山”二字。但因为在组合、安排上有变化,所以句式并不呆板,反而由于“云”“山”两字的反复出现,使语言的表现力得到了加强。
9. “眠”指睡觉,写出了野鹿在山草中悠闲卧睡的情形;“戏”指嬉戏,写出了猿在野花中欢跳嬉戏的状态。(2分)构成了一幅恬静、平和、有动有静的画面。(2分)表现了作者陶醉云山,恬然自得的隐居后的生活情趣。(2分)
篇3:《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依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
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注] ①倚仗:即倚杖。 ②云沙:云海。 ③山家:山那边。
(1)这首曲子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3分)
(2)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图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3分)
参考答案
(1)曲中所写,景物众多:山、云、野鹿、野草、山猿、野花,这些景物在几十字的篇幅之中,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本色恬淡,自然而不妖媚的云山野趣图。
(2)从这首曲子中可以看出作者相机而退、隐居山野的恬淡自适心情,以及静穆自守、自由自在,轻舒飘逸的气度。
二
(1)这首曲子的一、二句中用了“来”“去”二字,有人说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何处?(3分)
(2)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诗人怎样的心境?(4分)
【参考答案】
(1)这首曲子的一、二句中用了“来”“去”二字,好在既写出了山的动态,又写出了山色变化,更表现了云山的浑然一体。(3分)
(2)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诗人相机而退,隐居山野的恬淡自适心情,以及静穆自守,自由自在,轻舒飘逸的气度。(4分)
三:
[注]①云沙:云海。②山家:山那边
3.前四句描绘子怎样的画面?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5分)
4.简要说说曲中“眠”“戏”二字的`作用。全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6分)
答案:
3.描绘了一幅云山飘渺变化的优美画面。(3分)最突出的手法是衬托(云山互衬)。(2分)
4.“眠”写野鹿在山草中悠闲卧睡的神态;“戏”写出猿在野花中欢跳嬉戏的状态。(2分)构成了一幅恬静、平和、有动有静的画面。(2分)表现了作者陶醉云山,恬然自得的隐后生活情趣。(2分)
四:
①云沙:云海。②山家:山那边。
1.前四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5分)
2.简要说说曲中“眠”“戏”二字的作用。全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6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云山飘渺变化的优美画面。(2分)最突出的手法是衬托。云山互衬: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3分)
2.“眠”指睡觉,写出了野鹿在山草中悠闲卧睡的情形;“戏”指嬉戏,写出了猿在野花中欢跳嬉戏的状态。(2分)构成了一幅恬静、平和、有动有静的画面。(2分)表现了作者陶醉云山,恬然自得的隐居后的生活情趣。(2分)
翻译:
白云飘来,山势迷蒙,景物更佳。白云飘去,山色晴明,美如图画。山因云来云去忽明忽暗,云因山势的高低忽上忽下。我倚着手仗站立在高山云海之中,回头看见了山那边的风景:野鹿在山草丛中安眠,山猿在野花中玩耍。我爱这变幻迷人的云霞,爱这秀丽的山峰,它的富贵无法估计。我边走边看,那云山对我也充满爱意。
赏析:
这四句由文描写山高云深的景色。高山之上,云雾缭绕,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这种在自然赋予的奇特景色,在作者笔下得到了生动表现。四句中每句都嵌入“云”、“山”二字。但因为在组合、安排上有变化,所以句式并不呆板,反而由于“云”“山” 两字的反复出现,使语言的表现力得到了加强。
篇4:《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原文翻译和赏析
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去晦明,云共山高下。倚杖立去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写作背景]这首带过曲写云、写山,画就一幅云山飘渺的优美图画,流露出作者对云山图景的依恋和热爱。本曲从曲词的内容来看,当是作者隐居历城时的.作品。
[注解]
去沙:犹言如海。
山家:山那边。家,同“价”。
行踏:走动、来往。
咱:自称之词。
[译文]
白云飘来,山势迷濛,景物更佳。白云飘去,山色晴明,美如图画。山因云来云去忽明忽暗,云因山势的高低忽上忽下。我倚着手仗站立在高山云海之中,回头看见了山那边的风景:野鹿在山草丛中安眠,山猿在野花中玩耍。我爱这变幻迷人的云霞,爱这秀丽的山峰,它的富贵无法估计。我边走边看,那云山对我也充满爱意。
前四句由文描写山高云深的景色。高山之上,云雾缭绕,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这种在自然赋予的奇特景色,在作者笔下得到了生动表现。四句中每句都嵌入“云”、“山”二字。但因为在组合、安排上有变化,所以句式并不呆板,反而由于“云”“山”两字的反复出现,使语言的表现力得到了加强。
篇5:《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原文及赏析
朝代:元代
作者: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倚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译文:
白云飘来,山上的景致更佳。白云飘去,山上的景致依然美如画。山因为云的来去时暗时明,云随着山势高低忽上忽下。
我倚着手杖站立在高山云海之中,回头就看见山的那边:野鹿睡在草丛里,山猿在玩弄着野花。因这变幻迷人的云霞,我爱上了这山峰,它的美无价。我走走看看,那云雾缭绕的山峰,其实也是爱我的呀。
注释:
双调:宫调名,元曲常用的宫调之一。
雁儿落带得胜令:双调带过曲,由《雁儿落》和《得胜令》两个小令曲牌组成。
晦明:时暗时明。晦,昏暗不明。
倚仗:即倚杖。
云沙:犹言云海。这里指苍茫空旷、云沙相接之处。
山家:山那边。家,同“价”。
行踏:来来往往、边走边看的样子。
赏析:
此曲描绘了一幅云山缥缈的优美图画,生动地表现了自然赋予的奇特景观,流露出作者对云山图景的.依恋和喜爱之情。《雁儿落》纯然描摹自然景物,写出了云山景致的变化之势;《得胜令》则写作者陶醉于云山景色之中,完成了一幅绝妙的山中行乐图。全曲极尽云山变幻之妙,极显物我交融之境,语言明丽,风格清新。
前段《雁儿落》从云山的映衬关系上,写出了云山景致的变化之势。首二句,写高山之上,云雾缭绕。云隔断了山,山衬出了云的飘逸和轻盈;因为云而山势更巍峨险峻,因为山而云行更袅娜多姿。作者采用中国画中的横云断山,意到笔不到的画法,以文字作画,气象万千,美不胜收。
三四句,更进一步从显隐、高低的角度来表现云山相依赖而逞其美的妙境。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呈现出变幻之美。这四句每句都嵌入“云”“山”二字。因为在组合、安排上有变化,所以句式并不呆板,反而由于“云”“山” 两字的反复出现,使语言的表现力得到了加强。短短四句,极显变幻之致。云雾山中,碧空响晴,神奇诡异,未可控揣。此是“无我之境”。
后段《得胜令》是“有我之境”。“倚仗”二句,写人的瞻顾不已。“立”字写尽了作者对云山景色的无限眷恋,注目而观,生怕放过了这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致。作者站在云海之中,纵目远望,大有飘然欲仙之态。“回首”二字,写作者的四顾不暇。作者已登至半山腰,回首看山中景致,景色一片恬静、平和,山上鹿眠猿戏,分明是人迹不到的世外桃源。
“云霞”二句,写作者对山中景色的眷眷深情。在作者看来,山中的云霞开合,晦明变化,以及麋鹿山猿,茅草野花,都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令人爱怜。如此超然物外的心情是过去所不曾有的,可见作者一时间似乎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愁,完全陶醉于云山景色之中了。
结尾写作者边走边看,细味山色景观,渐渐地感到物我交融,人山之间似乎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从而造成了物我浑然一体的交融境界,完成了这幅绝妙的山中行乐图。这是作者理想的退隐生活,事实上有着浓重的主观色彩。
篇6: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阅读答案
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 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①。
茅苫三间厦②,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篇7: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阅读答案
试题: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案:
(1)(4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篇8: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阅读答案
运用修辞方法: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写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这首元散曲着重在慨叹人生苦短,流光易逝,鼓吹急流勇退,及早归隐,摆脱名利羁绊,求得闲适自在。这就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消极避世的色彩。但末句却透露出作者其实并未忘情世事。
前四句是[雁儿落],后八句是[得胜令],因两调音律可以衔接,而作者填完前调意犹未尽,故兼而连带填后调,是谓“带过”。
[雁儿落]写向往归隐的缘由。开头两句是说,春暖花开不久,杜鹃鸟就来送春了。秋月正好时,飞燕却要回去了。这一联形容大好时光之短促。动词“闻”“看”,反映作者的触景伤情。第三、四句写人情世态变化之快,令人不可捉摸。前四句,概括地写了岁月流逝,人生无常,人情冷暖,世事沧桑,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苦闷,也隐约地反映了作者对元代不合理社会的`不满情绪。同时,也为后面的正面鼓吹归隐提供了依据,作了有力的铺垫。
[得胜令]写田园隐居生活。歌颂村居生活,极力渲染归隐的乐趣。不再付出买花的钱,赶紧走入种着桑树的田园。住的是茅草盖项的三间大屋,吃的是数百亩肥沃田里长出来的粮食。床边放着书,悠闲地躺在床上读……其中表达了作者作者对陶渊明、杜甫的仰慕之情,流露出作者处于异族统治下未能积极用世,不得已退居田园的痛苦心理。
个人资料:
吴西逸,[元](约公元一三二年前后在世)名、里、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元仁宗延v末前后在世,工散曲。现存小令四十七首,他的作品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篇9: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阅读及答案
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①入种桑园。
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释:①趱:赶快。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哪两个层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2.这首散曲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作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篇10:《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阅读答案及赏析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②入种桑园。茅苫③三间厦,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
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趱:赶快。
③苫:用草覆盖。
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案】
(1)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结构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2)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形象地表现人情之淡薄;将“风景”比为“箭”,生动地展现时光流逝之快;同时将“风景”喻为“箭”也是夸张,时光飞逝感更加突出。
鉴赏:
运用修辞方法: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写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这首元散曲着重在慨叹人生苦短,流光易逝,鼓吹急流勇退,及早归隐,摆脱名利羁绊,求得闲适自在。这就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消极避世的色彩。但末句却透露出作者其实并未忘情世事。
前四句是[雁儿落],后八句是[得胜令],因两调音律可以衔接,而作者填完前调意犹未尽,故兼而连带填后调,是谓“带过”。
[雁儿落]写向往归隐的缘由。开头两句是说,春暖花开不久,杜鹃鸟就来送春了。秋月正好时,飞燕却要回去了。这一联形容大好时光之短促。动词“闻”“看”,反映作者的触景伤情。第三、四句写人情世态变化之快,令人不可捉摸。前四句,概括地写了岁月流逝,人生无常,人情冷暖,世事沧桑,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苦闷,也隐约地反映了作者对元代不合理社会的不满情绪。同时,也为后面的正面鼓吹归隐提供了依据,作了有力的铺垫。
[得胜令]写田园隐居生活。歌颂村居生活,极力渲染归隐的乐趣。不再付出买花的钱,赶紧走入种着桑树的田园。住的是茅草盖项的三间大屋,吃的是数百亩肥沃田里长出来的粮食。床边放着书,悠闲地躺在床上读……其中表达了作者作者对陶渊明、杜甫的仰慕之情,流露出作者处于异族统治下未能积极用世,不得已退居田园的痛苦心理。
【鉴赏】
这首元散曲一般的选本都有一个题目《叹世》。叹世,即慨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这类题材,往往有愤世嫉俗之意。此曲则着重在慨叹人生苦短,流光易逝,鼓吹急流勇退,及早归隐,摆脱名利羁绊,求得闲适自在。这就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消极避世的色彩。但末句却透露出作者其实并未忘情世事。
开头两句是说,春暖花开不久,杜鹃鸟就来送春了。秋月正好时,飞燕却要回去了。这一联形容大好时光之短促。动词“闻”“看”,反映作者的触景伤情。第三、四句写人情世态变化之快,令人不可捉摸。前四句,概括地写了岁月流逝,人生无常,人情冷暖,世事沧桑,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苦闷,也隐约地反映了作者对元代不合理社会的不满情绪。同时,也为后面的正面鼓吹归隐提供了依据,作了有力的铺垫。
紧接着主要是歌颂村居生活,极力渲染归隐的乐趣。不再付出买花的钱,赶紧走入种着桑树的田园。住的'是茅草盖项的三间大屋,吃的是数百亩肥沃田里长出来的粮食。床边放着书,悠闲地躺在床上读……其中表达了作者作者对陶渊明、杜甫的仰慕之情,流露出作者处于异族统治下未能积极用世,不得已退居田园的痛苦心理。
元代散曲中,“叹世”这一题目,往往包含着感叹人生和赞美归隐两个内容。此曲正是如此。在前四句中,重点是写人生短暂、世途崎岖。其表现手法是赋中有比,一、二句借物起兴,直陈其事,看似写景,实则在于暗喻。三、四句用的是明喻,以自然之物作比,形象鲜明。另外,这支曲子全部是对偶句,却衔接紧密,转换自然,并不显得生硬。除此之外,应该注意其中还运用了夸张,如把将“风景”比为“箭”。
【试题及答案】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4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悠闲的田园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种桑、盖茅房、插秧、施肥等田园劳作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看陶渊明传记、抄杜甫诗篇的精神生活。(注意题目的要求的关键词:归隐、分析)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句式整齐,有着整齐的美感;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形象生动的表现了人情的淡薄,将“风景”比为“箭”,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光阴的飞逝;抒发了诗人由春花秋月、鸟啼雁归的感慨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第(1)问考查考生读诗的能力和概括能力,要鉴赏诗歌,读懂诗歌是最基本的,也是目前考生鉴赏诗歌的瓶颈。前四句写景,抒发时光飞逝的情感;后四句写事,抒发悠闲的田园生活。第(2)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一直是诗歌鉴赏的重点,答题格式一般为:指出表达技巧,在诗歌中找到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再说表达技巧的效果。
★ 四字令阅读答案
★ 强项令阅读答案
★ 《示儿》阅读答案
★ 落花之美阅读答案
《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阅读答案(整理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