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咩咩”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让知识脱离书本??让理论与实际结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让知识脱离书本??让理论与实际结合,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让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让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让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中处处皆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其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教学,为学生精心创设用数学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在实施新课程中,我紧紧围绕“把生活中的数学引进课堂”,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发挥出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创造性,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捕捉生活素材,精心设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性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米的认识一课中,我利用前一节课刚刚学习厘米的知识,让学生用尺来测量教室的长度,学生都感觉很为难,因为用尺来测量教室是很困难的,尺太短,教室太长。这时老师设计了一个疑问,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该如何做呢?我立刻引入米,出示米尺,介绍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时,我们常常用米来做单位,并用米尺来测量教室的.长度。通过这样的引入学生很容易能理解厘米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米是用来测量比较长的物体。
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这样提问:“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是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才让学生看得见,用得着。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将要面临的和需要解决的种种问题,也让学生体会到我有权利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迸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都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动手操作,认真地推理、归纳,在紧张热烈的氛围中很快地掌握了知识要点。
二、联系生活实际,充实创新教材,让教材焕发生活气息。
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在教材中它总以完善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许多题目都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文字表达严谨、准确、枯燥,但很少创设问题情境,忽略了数学知识从生活生产中被发现的曲折过程,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因此,我们要善于处理教材,把学生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创造出校本特色。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教材的滞后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教材中难以及时体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教材中去,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被除数一样,除数大商反而小的题目时,我就引入学生熟悉的肯德基的例子。两个小朋友都去吃肯德基,他们都有10元钱,一个吃汉堡包只能吃一个,另一个吃上校鸡块能吃5块,为什么?因为一个汉堡包10元,一块上校鸡块2元,同样多的钱买贵的物品数量就少,买便宜的物品数量就多。这样的讲解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了。
三、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同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是为了应用。可我们的学生缺乏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我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所以我们在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活动,肯定会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乐趣。
例如在学习统计一课中,我就让学生模仿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去统计小组中每个成员对各门课程的喜欢,并把统计的数据记录下来,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出来以后,学生发现喜欢上体育课和艺术(二)的同学比较多,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分析认为这两门课比较有意思,学起来很轻松愉快。
总之,在教学中,教材不只是供教师教学的唯一资源。我们应大胆摒弃教材视为“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旧的“教材观”,在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可以根据学生的认识实际灵活使用教材,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对课本进行改革、剪裁。我认为每一节课,都应有自己创新的内容,把生活内容引进课堂,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整个学习过程更活泼、主动,更具有个性化,并能充满生活的气息。深化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的知识源于生活。我们把研究的目光注视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学生的生活是五彩斑斓的,充分利用起来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源泉。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篇2:让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让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处处皆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其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教学,为学生精心创设用数学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在实施新课程中,我紧紧围绕“把生活中的数学引进课堂”,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发挥出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创造性,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捕捉生活素材,精心设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性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知识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邀了两个好朋友星期天要到洛阳桥(泉州)去游玩,准备买点饮料带去,(同时出示一些饮料的价钱)你们能帮老师出主意吗?”听到老师要请学生帮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都想跃跃欲试,有的说,买3瓶矿泉水,花去2×3=6(元);有的说,买6瓶“红牛”,花去5×6=30(元);有的说,矿泉水和“红牛”各买3瓶,花去2×3+5×3=21(元),有学生补充也可以这样算:(2+5)×3=21(元)……还有的说,除了买些饮料吃的也得买点,比如面包之类的,矿泉水、“红牛”和面包各买三份,花去2×3+5×3+1×3=24(元),或(2+5+1)×3=21(元)。看,学生已经在自觉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来探究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了。然后我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是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才让学生看得见,用得着。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将要面临的和需要解决的种种问题,也让学生体会到我有权利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迸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都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动手操作,认真地推理、归纳,在紧张热烈的氛围中很快地掌握了知识要点。
二、联系生活实际,充实创新教材,让教材焕发生活气息。
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在教材中它总以完善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许多题目都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文字表达严谨、准确、枯燥,但很少创设问题情境,忽略了数学知识从生活生产中被发现的曲折过程,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因此,我们要善于处理教材,把学生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创造出校本特色。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教材的滞后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教材中难以及时体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教材中去,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 “人民币的认识”中对分的认识就应该淡化,而要增加关于元的认识,特别是增加二十元券,五十元券,百元券的认识,使学生及时得到新信息; 在小数的乘法计算中,也可增加电表、水表的读数,并能算出费用,毕竟这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当然,上述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还需与同仁再认真探讨。
三、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同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是为了应用。可我们的学生缺乏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我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所以我们在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活动,肯定会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乐趣。
例如,在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我创设了“美丽的图案”的情境活动:我们搬到新校舍后,校园缺少绿化。现在想用36米长的栏杆在教学楼前设计花圃,请你帮帮忙,画出你设计的草图,并求出它的面积。帮助学校设计方案,大家都愿意,同时校园是学生所熟悉的环境,所以学生的兴趣很浓,创造性思维被激活。有的设计成圆形,有的设计成正方形,有的设计成长方形,有的设计成平行四边形,有的是“日”形……。一个个都很努力,很投入,在纸上画图,认真的演算,调动一切创造性思维和已有知识经验去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然后我请学生说出自己设计的理由,再安排学习小组相互评价设计方案的优点和缺点。这样让教材内容“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以及创新一面,让学生切实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教学中,教材不只是供教师教学的唯一资源。我们应大胆摒弃教材视为“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旧的“教材观”,在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可以根据学生的认识实际灵活使用教材,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对课本进行改革、剪裁。我认为每一节课,都应有自己创新的内容,把生活内容引进课堂,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整个学习过程更活泼、主动,更具有个性化,并能充满生活的气息。深化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的知识源于生活。我们把研究的目光注视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学生的生活是五彩斑斓的,充分利用起来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源泉。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篇3:让历史与现实结合提高历史教学性
让历史与现实结合提高历史教学实用性
广西柳州市一中 施铮铮
【摘 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历史不能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似乎毫无用处。因此,在学生的心目中,历史只是枯燥无味的记忆的代名词。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应付会考,甚至应付高考,学完也就忘了。其实,我们教师可以让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更紧密,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能让历史成为有一定实用性的学科。
篇4:让历史与现实结合提高历史教学性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一古一今两位伟人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而毛泽东的回答是:“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概括地说,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历史经验变为现实财富。而传统历史教学把历史知识交给学生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种教学只会让历史教育走向坟墓,因为它忽视了事实――历史不是过去,而是鲜活的现在;历史也不是分数,而是让学生体味人生。因此,我们教师要把历史与现实交汇,创造出富有生气的中学历史新课堂,提高历史教学的实用性,使学生真正有收获。
一、要让学生学会用历史解读现实
当前,我国周边局势紧张。比如,我国与菲律宾在黄岩岛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知道黄岩岛历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是,学生会有疑问,黄岩岛离我国较远,而离菲律宾较近,为什么它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有证据吗?难道中国倚强凌弱?因此,我们教师在教授古代史知识时,就应该讲清楚这个内容。首先,国际法和国际实践早已认定“地理邻近”不是解决领土归属的国际法原则。世界上一个国家的部分领土距离本国较远而离其他国家较近的情况比比皆是。如果按照菲律宾的“地理邻近”论行事,天下岂不大乱。根据国际通行准则,判断和证明一个国家对一片领土是否拥有主权主要基于两个方面,即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二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我国拥有对黄岩岛的领土主权是有着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的。其中有四大铁证。铁证一:中国最早发现黄岩岛。在中国大量历史文献中可以发现,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就首先发现包括黄岩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及其海域,并首先予以命名,称之为“涨海”、“涨海崎头”。早在1279年,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进行“四海测验”时在南海的测量点就是黄岩岛。诗人阵志岁《黄岩岛》诗曰:“驾我万里舟,渔我黄岩岛。郭公绘海图,千年在版早。”铁证二:中国对黄岩岛进行了长期的开发利用。黄岩岛海域是我国渔民的传统捕鱼场所,自古以来,我国渔船经常赴黄岩岛海域进行渔业生产活动,渔民还在岛上修建了码头等设施。铁证三:中国最早将黄岩岛列入版图、实施主权管辖。从法律层面上看,中国对黄岩岛拥有主权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对该岛长期行使着有效管辖。作为官方行为,元朝时期的“四海测验”就体现了这一点,而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教学论文 )铁证四:因为历史特殊,所以菲律宾的领土范围是由一系列国际条约确定的,包括18美西《巴黎条约》、19美西《华盛顿补充条约》和1930年《英美协定》等。这些条约明确地界定了菲律宾领土的西部界限在东经118°。黄岩岛位于东经117°51′,根本不在上述条约界限范围内。讲清楚这几点,学生才会真正觉得黄岩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不是人云亦云。
中日关系是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有些学生对中国乃至亚洲人民反对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不是很理解。而中国近代史下册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并没有讲到这个问题,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补充。靖国神社供奉自明治维新以来为日本军国主义战死的'军人及军属,包括二战中的14名甲级战犯。因此,该神社被东亚各国视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而备具争议性。日本领导人参拜供奉有战犯的靖国神社,说明日本没有反思自己的问题,没有承担自己的责任,而且对战争没有负罪感。在这里,我选取了《东京审判》中的一段视频。在远东军事法庭上,美国律师质问东条英机:“如果让历史重来一次,你以及你的政府是否会再一次发动战争?”东条英机非常冷静并且斩钉截铁地说:“是,我会!”看到这里,学生们倒抽一口冷气。这个民族并不认为侵华战争是个错误,对战争没有负罪感,这意味着战争有可能重来,悲剧有可能重演。而德国对战争的态度大不相同。1970年12月7日,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腿下跪,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勃兰特以此举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同是战争发动国,同是领导人,一个跪拜战犯,一个跪拜死难者,这就是德日对战争认识的差距。因此,我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总之,从历史上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丰富或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历史将会带给我们更多、更丰富的经验。
二、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小悦悦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小悦悦事件让很多学生感到震惊。甚至有位学生和我谈起这件事,愤慨地说:“老师,现在社会上这么多丑恶的现象,这个国家不值得爱。”我当时愣了一下,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作为历史教师,我想我有责任让学生树立爱国观念。第二天,我要讲授《洋务运动》,并且必须要把爱国教育融入到课堂当中。上课一开始我就讲明,从19世纪的40年代至9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但是,中国人民从爱国的立场出发,为了国家的独立,对外国侵略进行了英勇的前仆后继的反抗。正是由于这种不屈不挠的反抗,才避免了中国完全殖民地化的局面。在这之中,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主张,对近代中国国家出路进行了最初的探索。洋务运动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在这节课的尾声,我讲到,虽然洋务运动失败了,但是,他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意义非凡。并且,中国人并没有因为失败停下救国救民的尝试。在此之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做出了抗争。最终,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因此,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先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好好珍惜。最后,我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但是,我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当今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只是,这是暂时的,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在大的方面,同学们要像先烈一样,当祖国面临危难时,挺身而出,救民于水火,而在小的方面,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也要伸出援助之手,不要再发生小悦悦的悲剧。这节课后,我感觉到,学生的思想是有变化的。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中的这些史实,引导学生从中吸取丰富的精神食粮。
总之,历史教学中结合现实主题,实现历史与现实交汇,大大增强历史教学的时代感,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是分不开的,使学生在走进历史的同时能够走出历史,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样,历史教学才会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实用性,才能体现其价值。
篇5:让语文小课堂与生活大课堂结合教学论文
关于让语文小课堂与生活大课堂结合教学论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改变目前语文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的的窘迫境地,打通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将文本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起来,将语文的小课堂与生活的大课堂连接起来,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立足教材,激活生活文本
语文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只有立足教材,以教材为起点,激活学生的生活文本,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气体,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的活力。
联系生活实际,促进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帮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任务。我们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寻找与课文中教学内容具有相似性或相对性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迁移或对比中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八册《生命桥》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动物在濒临绝境时所做出的令人惊叹的抉择,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日常所见的情境说起:“你们见过动物逃生吗?它们是怎样逃生的?”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各自的见闻:“壁虎被天敌抓住时会挣断自己的尾巴逃走。”“黄鼠狼遇到天敌后会放出臭屁。”……这时,教师便可水到渠成地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课文联系起来:“当一群羚羊在后有猎人追赶,前是万丈深渊时,它们以牺牲老羚羊来保全小羚羊的逃走,这是何等痛苦的抉择呀!”在随后的感情朗读中,学生们都带着一种悲壮的感情,读的真切感人。在这一教例中,学生得到的情感体验,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迁移,学生情感的升华是源于生活实际而实现的。
再如,苏教版第二册《雨点》是一首文质兼美的散文诗,形象地描绘了雨点落在“池塘、小溪、江河、大海”里,分别在“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的情景,表现了水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状态。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仅仅帮助学生了解到这一点,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提问:“雨点还会落在什么地方?它又会表现得怎样?”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由文本拉向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学生的回答缤纷多彩:“雨点落在屋檐上,在屋檐上跳舞。”“雨点落在稻田里,在稻田里欢唱。”
……甚至有一位学生答:“雨点落在小河里,在小河里哭泣。”学生的这一回答,似乎有些远离课文“美丽、欢快”的基调,于是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说雨点在小河里哭泣?”答日:“因为小河的水已经又黑又臭了。”是啊,多好的`回答,这样的事实,在今天的江南水乡已是司空见怪了。我们抓住学生的这一回答,不正可以对孩子们进行环保的教育,激起他们保护江南水乡的强烈感情吗?
以上两个教例表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关注周围的现实世界,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达到“寓情于教,以教育情”的目的。
二、立足生活经验,促进阅读理解。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新的知识是建构于原有认知结构上的。运用这一理论,我们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一定要立脚点足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并努力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才有意义建构的基础和深入探究的动力,否则,脱离生活的语文教学必然缺乏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必然肤浅。
例如,苏教版第六册《庐山的云雾》一文中有两个词语:“腾云驾雾、飘飘欲仙”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但如果教师能适时地帮助学生寻找原有经验中相似的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回忆电视剧《西游记》中某些镜头,也可以让学生边想象各种有关云雾缭绕的的景象,边加以动作演示,则可化难为易,促进阅读理解。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卧薪尝胆》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奴仆”一词,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①你们见过奴仆吗?②画出“奴仆”两个字的象形字,帮助学生理解③小结“奴仆”的生活境地。以上教学环节①是为了帮助学生寻找原有认知结构中关于“奴仆”的概念,它可以是生活中的直接经验,也可以是从影视、书本中得来的间接经验,但由于小学生受他们自身阅历等各方面的因素制约,他们对“奴仆”的理解是肤浅的,仅仅停留在“奴仆”是帮人做事的这一层次上,甚至有学生说隔壁家的保姆就是“仅仆”,于是在这一环节的基础上,薛老师适时又过渡到下面两个环节,帮助学生通过从“奴仆”两字的演变来理解“奴仆”是缺少人身自由的一群人,学生学得轻松而又兴趣盎然,对“奴仆”一词的理解也就更加到位了。试想,如果只是让学生说说词典上有关“奴仆”一词的解释,那么“奴仆”一词在学生头脑中就还是个抽象的、缺乏鲜活形象的空洞概念。因为词义只是联系词语与学生生活积累的中介,缺少了生活经验的支撑,这词义只是一个空壳而已,这个词语只能是学生不能灵活运用的“消极词汇”。
三、模拟生活情境,促进言语实践。
将言语实践活动置于模拟的生活情境之中,无形中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现实需求,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起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因此,在模拟生活情境中进行的言语实践活动就更加简便有效。
比如,复述课文是语文教学中一项较为枯燥的“说”的训练,尽管我们可以变换多种形式(如自己练说、同桌互说),但显然还是限于严肃的学习情境,训练的也只是学生的语言智能方面,比较单一。但如果我们稍稍变换形式,将单调的复述变成诸如“角色对话、情节表演”等形式,那么由于有了一个模拟的生活情境,学生就能进入相应的角色,“说”起来就更容易些,也自然会加入一点动作、表情等来增加语言的感染力。例如,苏教版第六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蕴含了“遵守社会公德”的道理。这篇课文课后是要求学生复述的,但如果仅仅要求学生为复述而复述,则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所得也未免太少。由于本文的故事情节主要是围绕父子的一段对话而展开的,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设置一个“父子对话”的模拟表演,则学生的学习积极就能充分调动起来。著名的特级教师薛法根的在教学本文时设计的一段“父子对话表演”的言语综合实践活动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在课堂上,薛老师扮演“儿子”,由一名学生扮演“父亲”,扮演“儿子”的老师抛出一个又一个似乎有些刁蛮的理由,促使学生拿出一个又一个令人信服的回答。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思想得以启迪,言语得以锻炼,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只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和诣发展,语文课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篇6:与书为友的作文400字:书,让我获得知识
书,指引我走向成功
妈妈说,好友是一壶经年的陈酒芳香而甜蜜爸爸说,没有朋友的生活是孤独、寂寞的。我说,朋友是生命旅途中的旅伴,在你无助时,她总会给你自信和勇敢,她就是——书。
书给我自信。记得在新学期时,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大家都沉默了,都在低头冥思苦想。我早早想好了问题的答案,(因为我曾在一本书上看过),但始终都在勇敢与懦弱之间徘徊。忽然,我想到了一位学者说过的话:“书是你终生的伴侣,相信书吧,它会给你无穷的知识!”一种莫名的自信用上了我的心头,我勇敢地接,准确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阳光从窗外投过来照在了我的身上,我心里美滋滋的……
书给我想像空间,让我学会思考,记得在原来的生活中,我的世界枯燥乏味,简直像张黑白照片。直到有一天,我翻开了一本书,书的作者虽然已远离故乡几十年了,但却还是能把自己的家乡描绘的那么美!河边的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在她眼里,那里就像是一个四季如春的“人间天堂”。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触颇深。为什么自己就不能也学会想像。可以把汽车想像成宇宙飞船,把星星想像成外星人,把月球想像成我家……但在想像背后,我似乎又能看出,它只是空虚的,并不现实,但转念一想,书却是打开这个虚拟空间的金钥匙!
小读者们,只要我们认真读书,把树看作是我们的朋友,相信你们就一定能走进知识的殿堂,攀登科学的高峰,到达理想的彼岸!
书,给我有用的启发
一杯茶,一本书,四溢的茶气和书香,是我午后最美好的时光。书中的一字一句在我心中轻叩,书中的一人一物在我眼前飞扬。我常常会身临其境,变成鲁宾逊,在荒岛上辛勤劳作;变成格列佛,在奇特的小人国和大人国历险;变成桑迪亚哥,在旷达的加勒比与寂寞作战,与大海搏斗……
当我面对书本的时候,我会感到无限快乐。每次我走进书店,一呆就是几个小时。我刚识字的时候,在书店看到一本精美的童话书,便不由自主地走过去,全然忘记了妈妈吗临走时叮嘱我“不要乱跑”的话。最后,妈妈找了大半天才找到了我。而我呢,躲在角落里,因为书中的情节偷着乐呢!
但哟是,往我地读书也会给我教训。曾经有一次,我在书店里只顾看书,拿在手里的钱包居然掉了,直到付账我才发现。连同钱包,我还丢了钥匙,购书卷等许多东西,这对我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损失。诸如此类的事,时而不时地会在我身上发生。为此,妈妈没少对我进行思想教育。唉,谁叫我那么爱“啃”书呢?
我爱书,爱它的馨香,爱它空灵的境界。读散文,让我荡气回肠;读小说,让我洞察世态;读诗歌,让我……,如果你能走进书里,你会深深地体会到,曹操的壮心不已,杜甫的怀才不遇,李白的放荡不羁。还能体会到,那“千里莺啼绿映红”的诗情画意,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洒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特瑰丽。真是“博览古今多少事,尽在书中满乾坤”!
书,给我精神上的富足
书,就像一叶小舟,载着我们驶向知识的彼岸;书,就像甘甜的雨露,滋润着我们这些小花小草,让我们茁壮成长;书,还像一位尽职尽责的老师,尽心尽力地教着我们走向大天地不可缺少的知识......
一本好书,不仅让我们获得广泛的知识,更让我们终身受益。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就像这位名人所说的,我们缺少了这些“营养品”那世界将会怎么样?但是我们也要做到“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定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你如果只相信书里的知识,不结合自己的理解,不动用自己的脑子,那你这岂不是“机械脑子”?!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既然你说多看书,那我多看漫画书。”如果你是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偶尔看看,娱乐娱乐心情,那没什么关系,但是,你一直沉迷于漫画之中,就只能让你笨上加笨。如果说你是一块铁,使你一直沉迷于其中的漫画书就是水,只能让你这块好铁无端的生锈了。
古人云:行路三千里,胜读十年书。没错,大自然也是一本让你受益无穷的“大书”。我觉得,如果在旅途中,再伴上几本书,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把大自然这本“书”与你所读的书结合在一起学习,那既做到了“温故而知新”,也收获了新的知识。这样不是很好吗?
“善读书,之可以医愚也”,“书籍是带我们飞向知识天空的翅膀”,“书籍是我们进步的阶梯”......这些名言警句都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多读书,多与书为友。
篇7:让普遍真理的光辉照亮新的征程--论坚持基本原理与理论创新的统一
让普遍真理的光辉照亮新的征程--论坚持基本原理与理论创新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实质是重新探索普遍规律在新的`时空中新的展开的重要形式.只有真正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揭示的一般条件、普遍规律,才能让普遍真理的光辉照亮我们不断开拓前进的新征程.
作 者:门泉东 作者单位: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沈阳,110006 刊 名:党政干部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FOR PARTY AND ADMINISTRATIVE CADRES 年,卷(期):2002 “”(9) 分类号:B0-0 D0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普遍真理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新的征程★ 脱离反义词是什么
★ 让爱与我们同在
让知识脱离书本??让理论与实际结合(精选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