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奶凶小兔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文言阅读及答题策略浅释(网友来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文言阅读及答题策略浅释(网友来稿),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文言阅读及答题策略浅释(网友来稿)
文言阅读及答题策略浅释(网友来稿)
山东临沂三中 杜传强
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荟萃,它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昭示着传统文化的底蕴,散发着人文精神的芳香。惟其如此,在历年的高考应试中,它才倍受青睐。下面就以《元史耶律楚材传》为例,简要谈一谈文言文阅读步骤和答题应注意的技巧。
一、整体把握,勾勒其要。解读文言文,最忌讳的就是条分缕析,就题解题,文章还没有弄明白,就急着去做题,这样势必会影响答题速度,甚至答题错误。对待文言文,一定要有整体把握的思想意识,自觉从全局出发去理解文章。文言阅读的关键是“读懂”,读懂的关键在提要概括,理清思路。阅读文言文,必须完成五个任务:一是了解写了什么人,记叙了几件事;二是弄清所记之事的前因后果;三是了解所写的人和事情涉及什么人;四是查看记叙中有没有议论,这往往是画龙点睛的句子;五是留心叙事的顺序和方法。如读《耶律楚材传》:
首先是了解文章所选的有关耶律楚材的几件事情:耶律楚材①重视君臣之义。②请禁生杀掠夺。③严惩势家盗贼。④保全投降难民。⑤深受太宗器重。⑥重视文治,选拔儒者。⑦俸禄分给亲族,不徇私情。其次弄清耶律楚材渐为太祖所亲,受太宗重用,成为一代名臣,寿终正寝的过程;接着了解所涉及的人物,有太祖铁木真,元太宗,元睿宗,刘中,刘敏等。本选文没有议论的文字,但从记叙的事情上基本能看出耶律楚材重视文治,重视法治,关心民生的特点。本文思路清晰,按时间顺序记叙发生的事情,以正面语言描写为主。
二、局部细读,推断词义。整体阅读,是为了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想做好文言练习,还需精雕细琢。即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细心阅读所给题目,了解考查的各个知识点,然后带着问题再一次仔细阅读文段。首先要从重点字词入手,在此基础上做到理解全文。因为字词理解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到字词单项题本身的解答质量,而且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到句意理解和文意理解的质量,甚至“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联系具体语境,由已知到未知地分析推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判定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文意推断。在文言文中,依据语境,结合上下文推断词语含义是最常见的方法。如“此辈急则降,缓则走,徒以资敌,不可宥”中“ 徒”的理解,“徒”有“白白的”和“只,仅仅”两个意思,选什么呢?不结合语境很难理解。这句话是有的大臣向元太宗提出的建议,认为南宋难民无路可走就投降,形势不急就逃跑,只能对敌人有好处,不能宽恕。结合语境可以看出,难民本属南宋,对南宋谈不上“白白地”,这群人留不住,对元人无益,只是对宋人有好处。二是语法推断。理解文言文,要善于从词性和前后词语意义的搭配上来推断词语含义。如下面题目中的“官”的用法,很明显,名词做了动词,词义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应理解为“让……做官”。三是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应,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推断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中“以”的用法就可以由“用”推知;下面题目中的“名”也可以这样推断,从结构上看,“呼楚材曰吾图撒合里而不名”这句话中,“名”应该是和“呼”对应的,是称呼名字的意思。四是联想推断。文言阅读中经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这时就需要想一想平常所学文章中有没有关于这个词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别异同,然后确立这个词语的真正意思。如“臣父祖尝委质事之,既为之臣,敢仇君耶”中的“委质”,在原高中第五册教材《屈原列传》中就曾提到,“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意思是:“进见时携带的礼物,古时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叫做委质为臣。”两处的意思应该是一样的。
三、研读题干,思辨筛选。文言阅读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搜集信息,把握文意。像文章的第3题,就是简单的搜集信息,只要把握了材料的整体内容,这类题目就会迎刃而解。但要真正把握文意,做好第4题这样的题目,还要认真研读题干,依据题干所述内容,再回到文章中,找到题干在文中的`对应点,细细比较,同中寻异,原则上应注意这样几点:1、是否张冠李戴,故意把此人物的言行说成是彼人物的言行。如A项的错误就在于把耶律楚材“奉睿宗之命去查办”说成是“奉太宗之命去查办”。2、是否强拉因果关系,故意把前后事件颠倒,弄得似是而非。如B项,耶律楚材受到元帝“朕所以得安枕者,卿之力也”的称赞,是在他提出选拔儒臣建议之前,不是之后。3、是否主观曲解结果,明明不同意的说成了同意,赞成的说成了不赞成。如C项,耶律楚材请求皇帝发布命令制止的意见已被采纳,并不是未采纳。当然,诸如此类的错误嫁接还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四、以文解文,合理翻译。翻译文段或句子,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然后结合上下文,联系语境,注意以文解文,以理解文,以事解文。翻译应尽量直译,做到“留、补、删、换、调”,保留名词术语(含人名、年号),增补省略内容,删除无意义虚词,倒装句式要变成正常句式,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要翻译出来,翻译的内容要力求准确,通顺,合理。以第一句翻译为例,“囚当大辟者”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的时候就应该变成“应处死刑的囚犯”;“违者罪死”中的“罪”是判处的意思,名词用做了动词,翻译的时候就一定要翻译出来。
附文言阅读练习
耶律楚材,字晋卿,生三岁而孤。太祖定燕,闻其名,召见之。楚材身长八尺,美髯宏声。帝伟之,曰:“辽、金世仇,朕为汝雪之。”对曰:“臣父祖尝委质事之,既为之臣,敢仇君耶!”帝重其言,处之左右,遂呼楚材曰吾图撒合里而不名,吾图撒合里,盖国语长髯人也。帝自经营西土,未暇定制,州郡长吏,生杀任情,至孥人妻女,取货财,兼土田。楚材闻之泣下,即入奏,请禁州郡,非奉玺书,不得擅征发,囚当大辟者必待报,违者罪死,于是贪暴之风稍戢。燕多剧贼,未夕,辄曳牛车指富家,取其财物,不与则杀之。时睿宗以皇子监国,事闻,遣中使偕楚材往穷治之。楚材询察得其姓名,皆留后亲属及势家子,尽捕下狱。狱具,戮十六人于市,燕民始安。壬辰春,帝南征,将涉河,诏逃难之民,来降者免死。或曰:“此辈急则降,缓则走,徒以资敌,不可宥。”楚材请制旗数百,以给降民,使归田里,全活甚众。丙申春,诸王大集,帝亲执觞赐楚材曰:“朕之所以推诚任卿者,先帝之命也。非卿,则中原无今日。朕所以得安枕者,卿之力也。” 丁酉,楚材奏曰:“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业,非积数十年,殆未易成也。”帝曰:“果尔,可官其人。”乃命宣德州宣课使刘中随郡考试,儒人被俘为奴者,亦令就试,其主匿弗遣者死。楚材当国日久,得禄分其亲族,未尝私以官。行省刘敏从容言之,楚材曰:“睦亲之义,但当资以金帛。若使从政而违法,吾不能徇私恩也。”甲辰夏五月,薨于位。
1、对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父祖尝委质事之,既为之臣,敢仇君耶。委质:呈献礼物,“质”通“贽”。
B.遂呼楚材曰吾图撒合里而不名。 名:称呼名字。
C.此辈急则降,缓则走,徒以资敌,不可宥。 徒:白白地。
D.果尔,可官其人。 官:让……做官。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辽、金世仇,朕为汝雪之。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
B.若使从政而违法,吾不能徇私恩也。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C.朕之所以推诚任卿者,先帝之命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楚材请制旗数百,以给降民。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表现耶律楚材关注民生的一组是
①非卿,则中原无今日。②请禁州郡,非奉玺书,不得擅征发。③儒人被俘为奴者,亦令就试。④询察得其姓名,皆留后亲属及势家子,尽捕下狱。⑤楚材请制旗数百,以给降民。⑥睦亲之义,但当资以金帛。
A.①②④ B.③⑸⑥ C.⑵④⑤ D.①③⑥
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燕地多贼,光天化日之下劫掠杀人,耶律楚材奉太宗之命去查办,他不避权贵,告诫中使不徇私情,处决十六人。
B.耶律楚材跟随元帝南征北战,活民无数,经常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尤其是提出选拔儒臣建议,受到了元帝的称赞,“朕所以得安枕者,卿之力也”。
C.元初,统治者一心拓展疆土,没有来得及定章立制,诸多权贵随意生杀,耶律楚材请求皇帝发布命令制止的意见虽未被采纳,但贪暴之风也为此平息。
D.耶律楚材非常重视君臣之义,尽管辽与金是世仇,但作为辽人的耶律楚材也不愿太祖为其报仇,因为其父亲和祖父都曾在金国做过官。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囚当大辟者必待报,违者罪死。
②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业,非积数十年,殆未易成也。
答案:1.C解释见前面策略分析。2.D A项中的两个“为”,前者是介词,“替”的意思;后者是动词,理解为“治理”。B项中的两个“若”,前者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后者是代词,“你”的意思;C项中的两个“之”,前者表示取独,后者是结构助词,提前宾语;D项中的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示目的。3.C 4.D解释见前面策略分析。
5.①应处死刑的囚犯必须上报,违犯者判处死罪。②制造器具一定要用好的工匠,保持国家取得的成就必须任用儒臣,(培养)儒臣的事业,不进行几十年的积累,大概是很难成功的。
课内链接:
虚词链接:见第2题,每项第二个句子都是选自课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选自苏洵《六国论》, “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选自司马迁《鸿门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选自韩愈《师说》,“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选自韩愈《祭十二郎文》。
词类活用链接:“帝重其言,处之左右”中的“重”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中的“宽”,《五人墓碑记》中的“亦以明死生之大”中的“明”,《过秦论》中的“且夫天下非小弱也”中的“弱”,《促织》中的“而心目耳力俱穷”中的“穷”等一样,都是形容词用做动词,理解为“看重、敬重”。
“遂呼楚材曰吾图撒合里而不名”中的“名”与《游褒禅山记》中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中的“名”,《劝学》中的“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鸿门宴》中“沛公军霸上”中的“军”,《五人墓碑记》中“买五人之而函之”中的“函”等用法相同,都是名词用做动词,理解为“称呼”。
“果尔,可官其人”中的“官”与《毛遂自荐》中的“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中的“臣”一样,都属于名词的使动用法,理解为“让……做官”。
译文:
耶律楚材,字晋卿,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太祖成吉思汗攻取燕京,听说楚材的名字,于是召见他。楚材身高八尺,留着漂亮的胡子,声音非常宏亮。太祖很看重他,对他说:“辽国和金国是世代的仇敌,我替你报仇雪恨。”楚材回答说:“我的父亲和祖父都曾委身奉侍金朝,既然做过金朝的臣民,怎么敢仇恨自己的君主呢!”太祖很敬重他的这番话,把他安置在自己身边,于是称呼楚材为吾图撒合里而不称呼他的名字,吾图撒合里,在蒙语中意思是胡须很长的人。太祖亲自经营西方的疆土,来不及指定有关的制度,州郡长官,任意生杀,甚至把老百姓的妻子强夺为奴隶,掠夺财物,兼并土地。楚材听说这些事后,流下了眼泪,立即向太祖上报,请求发布命令禁止州郡的行为,如果没有皇帝的旨意,不能随便向百姓征税调役,应处死刑的囚犯必须上报,违犯者处以死罪。于是贪婪残暴的风气才有所平息。燕京一带有很多厉害的盗贼,光天化日之下就拉着牛车到富人家里抢夺财物,不给就杀人。当时睿宗拖雷以皇太子的身份处理国事,听说这些事情后,便派遣宫中使臣和耶律楚材一起去严厉查办。楚材查问到盗贼的姓名,大都是留后长官的亲属和有权有势人家的子弟,于是将他们全部逮捕入狱。定案后,在集市上处死16人,燕京的百姓才安定下来。壬辰年春天,太宗南下征讨,将要渡过黄河,诏令逃难的百姓来投降的可以免死。有的人说:“这些难民危急的时候就投降没事的时候就逃走(这样做)只对敌人有好处,不能饶恕他们。”楚材请求制作几百面旗子,来发给投降的难民,让他们返回乡里,保全了很多人的性命。丙申年春天,宗王们大聚会,太宗亲自端起酒杯赐给耶律楚材说:“我之所以推心置腹地任用你,是因为先帝的命令。如果没有你,中原地区就没有今天。我能够高枕无忧,都是因为你的原因” 丁酉年,楚材上奏说:“制造器具一定要用好的工匠,保持国家取得的成就必须任用儒臣,(培养)儒臣的事业,不进行几十年的积累,大概是很难成功的。”太宗说:“果真是这样的话,可以让这些人做官。”于是命令宣德州宣课使刘中到各郡去主持考试,被俘为奴的读书人,也让他们参加考试,主人隐藏不让他们应试的处以死刑。楚材主持国家政务很长时间,把得到的俸禄分给自己的亲族,从来没有徇私情让他们做官。行省刘敏严肃认真地向他提及此事,楚材说:“使亲族和睦的道理,只应是用财物资助他们。如果让他们去做官违法,(那就不好了),我不能徇私情。”甲辰年夏五月,耶律楚材死在官位上。
作者邮箱: duchuanqiang@sina.com
篇2:散文阅读的答题策略
散文阅读的答题策略
(一)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找“要素”。阅读叙事性散文,必须掌握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变性质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说,对人物、事件理解得越深,对文章中心思想就挖掘得越透,概括得越准。
2.理顺序。叙事散文以叙述和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阅读时,应注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研究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抓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整体感更强。
4.品情感。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感情历程,表达心灵之声,因此,阅读时,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即使是叙事散文,由于文中所写的人物大多是作者所接触的,有交往的,有的甚至是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的莫逆之交,因而也常常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独特的情感。
5.析哲理。就是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散文的抒情,总是在叙事、咏物的基础上进行,常说的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它传达着作者的心声,给人以启迪,仔细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尤其是借物抒情之作,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过关键词句(段)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抒情散文中的“哲理”常常隐含在以下诸方面:
①文中的警句;
②篇末的结束语;
③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④象征;⑤“物”的形象。
或者说,可以总结如下:
(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
(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
(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
(4)品味散文的语言。
(二)散文阅读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及考点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比如,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3.品味语言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更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1)字词含义
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种题型可以说“逢散文阅读题必有之”。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5.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表现手法还有:对比衬托,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6、谈感受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梭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篇3:小学语文阅读题答题策略
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的运用能力。高年级的阅读重点是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 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
阅读理解考察的内容包括:理解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的思想以及对文章关键人物的评价等。
我个人认为,要在阅读上有所突破,首先要培养习惯,读懂文章后再动笔。什么叫“读懂文章”,我给了学生这样一些界定:读完文章后,(1)要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写人还是写事,写景还是写物?(2)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某种情感还是说明某个道理?(3)我能概括出文章的内容。(4)我能用几个词语说说主人公的品质或心情。(5)文章的题目是想表达什么?是主人公,还是主要内容,还是中心。题眼很重要,不能放过。
想回答这四个问题,文章不读上三遍是不可能一下子弄清楚的。因此教育孩子阅读短文,文章至少读三遍,
读第一遍,标小节号,即在每个自然段开头标上序号 ;
读第二遍时,想文章的内容,是抒情还是说理;题目的作用是 什么 ;
读第三遍时,画出中心词或者在文中勾画中心句。
正如叶圣陶所说:“一篇文章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读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每读一遍都有事情可做,学生的读有目的,读懂文章是完成阅读题的关键。我平时改阅读卷以前,先不看学生的阅读答案,首先看学生有没有阅读标注,没有阅读标注的,试卷整体先扣5分,训练时间久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养成了(我估计我班大部分学生做阅读文章,至少会读2遍)在答题的时候,准确率会高一些。
在做阅读题目的时候,我也有些方法,与大家分享: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瞻前顾后
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其实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在基础部分复习时大家一定会注意的。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谈谈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字面+中心+生活,所谓“字面+中心+生活实际”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最后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感受。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三、概括段意(内容)的方法:
1、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阅读篇段的意思。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4、概括段意的要求:
(1) 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出发,不能直接从写法和中心出发。
(2) 不能写成提纲式。
(3) 用陈述句的形式表达,不能用疑问句的形式写。
四、理解文章中心的方法:
1、写人是为了表达人物的精神、品质,自己读文章的时候用几个词语通俗的表达一下,提醒自己这几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忘记。
2、写事情的文章,主要表达的目的是情理,自己读时要多想几点,尽量考虑周全,从文章中不同的人物身上找情理,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思考问题。
3、写景的文章多半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祖国,对家乡……的爱或者怀念。
4、寓言、童话多半是说明一个道理,一定藏在文中,自己要好好领悟。
五、回答问答题的方法:
1、回答“从哪里看出来……”的题型:
首先找到问答中的关键词语,然后在文中勾画出来,再在这个关键词语的前后找语句回答,跟着记住一定要先把语句抄下来,最后写自己的理解。
2、回答“为什么”的题型:
教会学生写清楚因为……所以……,这是答题的习惯。因为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文章内容,二是文章中心,每一方面至少都要考虑两点以上,或者记住文中有几个人物就从每个人物身上找要点。
3、回答“怎么理解……”的题型:
首先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说一遍,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
[小学语文阅读题答题策略]
篇4:文言文阅读信息筛选答题策略
文言文阅读信息筛选答题策略
1.明确设错方式
理解题干和选项语句是关键。不符合要求的一般有两类:一是张冠李戴,将别人做的事或说的话说成是主要人物做的或说的.,致使陈述对象不一致;二是答非所问,所选语句虽为主人公言行,但不能表现某种性格。排除法是做此类题较简便快捷的方法。文言文阅读信息筛选题设错方式主要是答非所问,此外选项组合时往往真伪并存。
2.明确解题步骤
第一步:把握观点,理解选句。通过整体阅读,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理解选项语句的含义。
第二步:读懂题干,弄清要求。
第三步:依据标准,对照原文。找到每句话所在的原文,结合上下文先理解语句意思,再与题干要求对照,逐一检查,作出选择。
篇5: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及策略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及策略
如何读懂科学类文章
注重整体阅读,说明性的文字抓住基本概念以及对基本概念解释的文字;议论性的文字抓住基本观点以及对观点阐述的文字。认真读懂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标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揭示文章结构的句子,并用笔划出称代词、关联词、标志词。阅读题目,找出选枝相对应的区域。文章内容与题目相互应证。
科学文总体解题技巧
将题干中否定陈述转换为肯定陈述。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的题干,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将称代内容替代称代词,使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保持一致。找出选项所关涉的内容区域,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推导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要有前因后果。注意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正常错误有故意混淆,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强加因果,胡乱划分。
★ 阅读策略作文
文言阅读及答题策略浅释(网友来稿)(通用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