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hamme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
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
【内容提要】“人文主义”是humanism的译名。在中国,晚明社会和清朝前期以李贽、汤显祖、戴震、曹雪芹等人为代表的启蒙思潮,适宜于称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思潮在当时的中国虽然没有掀起西方那种文艺复兴运动,但它是近代文明的滥觞。目前,中国学术界对“人文主义”的理解存在着较大歧异,有相当多的学者把儒家的精神以及中国文化的精神总括为“人文主义”。本文对“人文主义”一词作了必要的界定,并有所辨析。
【英文摘要】The paper borrows“humanism”from West to illustrate Chinese classical ideology and culture.The enlightening trend of thought happening in late Ming Dynasty and early Qing Dynasty,should be properly called humanism,which was represented by Li Zhi,Tang Xian-zhu,Dai Zhen,Cao Xue-qin and so on.Although humanism trend didn't produce revival of literature as occurred in the west,it originated modern culture in China.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opinions over the understanding of“humanism”in Chinese academia.A lot of scholars summarize the spirit of confucianism,even the spirit of Chinese culture as“humanism”.This paper defines the word“humanism”necessarily and makes some discrimination and analysis.
【关 键 词】人文主义/人文/红楼梦/曹雪芹humanism/humanity/A Dream of Red Mansions/Cao Xue-qin
近一些年,中国学术界使用“人文主义”一词比较多,而且相当普遍地认为儒家的精神以及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批评中国学术界对“人文主义”一词“连概念也没有弄清楚”,出现了“思想混乱”[1](p2-3)。十年前,我应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之约,开始撰写《曹雪芹评传》。我在书稿中提出:“晚明社会和清朝前期以李贽、戴震、曹雪芹等人为代表的启蒙思潮,最适宜称为人文主义。”我不同意把儒家的精神乃至中国文化的精神总括为人文主义。由于《评传》体例和篇幅的限制,书稿中没有展开充分的辩论,有些方面未作交代。现在《曹雪芹评传》已经出版,我想就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问题再作进一步阐述,请学界朋友和广大读者赐教。一、“人文主义”界说
什么是“人文主义”?应该先有一个界定。中国学者使用的“人文主义”一词,是英语humanism的中文译名。英语的这个词又是从德语humanismus译来的。德语humanismus这个词,为教育家尼采曼尔在18辩论中等教育中古代经典的地位问题时所始创。尼采曼尔当然不是凭空杜撰。这个词最早的源头是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的拉丁语著作中的humanitas(人受到的文科教育)。自尼采曼尔始创“人文主义”一词之后,过了半个世纪,历史学家乔治・伏伊格特于1859年出版的《古代经典的复活》(又名《人文主义的第一个世纪》),首次将“人文主义”用于文艺复兴。第二年,瑞士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用德文写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问世,书中处处使用了“人文主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是西方研究文艺复兴的奠基著作,也是典范性著作,“它确定了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同一性”[2](p7)。此后,“人文主义”的说法便流行开来。虽然“人文主义”一词广为流行以后,西方人对它的解释不尽一致,用法也不完全统一,但基本涵义是指14至16世纪文艺复兴的主导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强调与发挥古希腊、古罗马著作中关于人性、人的价值和人生幸福的思想,反对中世纪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思想统治,反对禁欲主义。“人文主义”的得名,是因为倡导、研读古希腊、古罗马的人文学,但作为一种思潮,则是当时资本主义萌芽所引发的社会启蒙思潮,是近代新思想、新文化的开端。人文主义思想的实质是人的自我意识(或称主体意识)的觉醒。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写道:
'p>
文艺复兴于发现外部世界之外,由于它首先认识和揭示了丰满的完整的人性而取得了一项尤为伟大的成就。'p>
这个时期首先给了个性以最高度的发展,其次并引导个人以一切形式和在一切条件下对自己做最热诚的和最彻底的研究[3](P302)。LnwHfUDx. l~HbE:Z{3od JB= `)*/= hrv{SL人力资源管理论文6rb_]?VQ@HH:bmY$i#v2;aCZ71'N $
当代英国史学家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说: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所代表的思想,它对人的经验的价值和中心地位――用今天流行的拉丁文原文来说,即人的尊严――的坚持,力量是太大了,它们一旦被恢复和重新提出,就无法加以永远的压制[1](P67)。
人文主义是以肯定人性与人的价值、充分发展人的个性为核心的。西方学术界对“人文主义”的解释和使用,有的只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潮,有的所指较为宽泛,但大体上都认同“人文主义”这个基本性质。法国1971年出版的百科全书《拉鲁斯辞典》对“人文主义”的广义的解释是:
从黑格尔赋予这个词更为广泛的意义而言,人文主义被理解为人的精神上的努力,它肯定的是人对于人的崇高尊严、人的无可比拟的价值、人的广泛的能力的信仰,它力求保证人的个性的全面实现[4](P784)。论文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
对于中国人而言,“人文主义”这个词是因近代的翻译才有的。不知是谁,将HUMANISM译成中文时,采用了古老的“人文”一词,这很有意思。自然,对这种外来的“主义”,我们不能根据翻译用的汉字来确定它的涵义和性质,就像“浪漫主义”、“唯心论”、“唯理论”、“符号学”等等一样。
目前,中国学术界对“人文主义”这个词的理解与用法存在着较大歧异。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说儒家的思想是人文主义(或说“人文精神”,新儒学家笔下的“人文精神”与“人文主义”同义)。由于新儒学家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亦即儒家的精神”[5](P198),所以他们也常强调中国文化的精神就是人文主义。如徐复观反复申述:
(儒家)这种向内在的道德性之沉潜陶铸的工夫,下开宋明的`理学心学,以形成中国的“道德性的人文主义”的基点[5](P201)。
欧洲的人文主义与中国儒家的人文主义,有一个大的分际。而其分际,即在两者究系如何去肯定人性的这一点[5](P165)。
中国文化,为人文精神的文化,现时固已成为定论[5](P135)。
徐复观把中国文化确认为“人文精神的文化”,无疑是因为有“人文主义”这个译名才会想到的,但他对“人文主义”的解释却是从探究汉语中“人文”二字的本原入手的。这可以看他写的《原人文》:
HUMANISM在西方文化中,范围狭而特性易显;人文主义在中国文化中,范围广而其内容亦不易遍举。
“人文”一词,首见于《易・贲卦・彖传》。“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正义》谓:“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诗书礼乐,成为连结在一起的习惯语,实则此处应仅指礼乐,而礼乐亦可以包括诗书。“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实即是兴礼乐以化成天下。……因此,中国之所谓人文,乃指礼乐之教、礼乐之治而言,应从此一初义,逐步了解下去,乃为能得其实[5](P121-135)。
徐复观的《谈礼乐》又写道:
我在《原人文》一文中,曾说明我国在战国中期前后所出现的“人文”一辞,指的是礼乐的教养;……以见中国人文主义的特性[5](P126)。
徐复观从《周易》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句寻绎出“人文”二字的涵义为“礼乐教养”,并以此作为中国人文主义的特性。这在现代新儒学中具有代表性。另一位新儒学家牟宗三也说:“古有‘人文化成’之成语,此可为儒家人文主义之确界。”[6](P145)又一位新儒学家唐君毅说:“《易传》之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都当是指周代礼乐之盛所表现之人文中心的精神。”[7](P404)
徐复观、牟宗三、唐君毅等先生对“人文主义”的解释与运用,大陆知识界颇有表示认同的。1986年在上海举行的首届国际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上,就有大陆学者认为:“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实质在于人文精神。这种人文主义,基于对人的不同理解,因而与西欧人文主义异趣。它没有提供天下为公,人格平等,个性独立和民主政治的基础,相反却导向了王权主义和泯灭个性,使人不成其为人”;“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从总体上不是把人引向个性解放,而是引向个性泯灭”[8](P50-72)。这其实有些令人费解,既然“引向个性泯灭,使人不成其为人”,怎么能称为“人文精神”、“人文主义”?可是,类似的说法渐渐流行,并成为许多学人的习惯话语。同样,《周易》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语,也常被学者们所提及,认为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确证。
篇2: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教育思潮之比较论文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教育思潮之比较论文
[论文关键词]科学主义 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 对峙整合
[论文摘要]受西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哲学思潮的影响,在教育领域逐渐形成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教育思潮。由于二者的教育主张基本对立,因而长期处于矛盾与冲突之中。在当前我国大力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深入认识与研究两大教育思潮各自的主张,促使二者相互补充、扬长避短、由冲突走向整合便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这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是西方的两大哲学思潮,受其影响,在教育领域里逐渐形成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不难发现,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贯穿于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两大主线。但由于二者的教育主张基本是对立的,因而长期处于矛盾与冲突之中,尤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二者便会相互争鸣、展开激烈的论战。斗争的结果往往是一方被推崇,另一方被压抑。在教育发展的特定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社会与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促进了教育改革的深化,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二者自身均存在局限与不足,片面提倡一方而限制另一方的做法必将给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在当前我国大力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深入认识与研究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各自的主张,促使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扬长避短、相互贯通、由冲突走向整合便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
科学主义教育思潮源于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上取得的成就为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西方文化和西方教育中出现了用理性对抗神性、重视科技进步和强调科学教育的倾向。正是由于对科学教育的过分重视,科学教育才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从19世纪二三十年代到19世纪末,经过实证主义和马赫主义两个阶段的发展,科学主义逐渐成为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开始对教育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教育的普及,自然科学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科学技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赢得了人们的普遍信任和尊重。当时人们认为科学无所不能、无往不胜,进而对其发展到迷信和崇拜的境地,把科学威力扩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并将其推广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科学成为万物尺度的情况下,科学主义教育思潮随之产生。科学主义者认为科学是探索真理和有效控制自然界以及解答个人及其所处社会中问题的一种正确途径。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标志。惟有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才能有效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20世纪初期是科学主义教育的盛行时期,科学主义教育成为影响西方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二战以后,国家间激烈竞争以及人们物质消费需求的无限增长,客观上刺激了科学教育的发展,使科学主义教育思潮不断得到强化,以致走向极端。
自50年代以来,由于现代科技极端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以及人们对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化,使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价值和人格,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由此开始复兴。迄今为止,对“人文主义”一词,还没有一个确切、统一公认的定义。但各种概念都有共同之处,那就是泛指一切从人自身出发来研究人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论。它的基本主张是要尊重人、理解人、以人为中心、重视个性、弘扬个性、完善人格,强调教育要促进人身心各方面均衡协调地发展。人文主义思潮产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人文主义者反对宗教神学,弘扬人的价值,呼吁人们把目光从神的世界转向人的世界,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强调尊重人的个性、关注人的地位、尊严和幸福。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重人性发展、培养和谐人格的教育,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彼得拉克为代表的反对中世纪教会的权威和对人的漠视、主张以人为本的教育,18世纪卢梭顺应儿童天性的自然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以及20世纪70年代的新人文主义教育等不同演变形式。
纵观两大思潮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从古希腊到19世纪末,受人文主义思潮影响的人文主义教育一直在西方社会教育中占主导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科学主义教育思潮支持下的科学教育取得了优先地位;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在理念上日趋走向整合,在教育发展中同时兼顾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自此,两者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
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教育思潮的关系
1、两大教育思潮的对峙。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哲学观点不同,其分歧在于它们在人和自然两个方面各执一端。既然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分别受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哲学导引和支配,因而受其影响的教育主张必然大相径庭。具体分析如下:
(1)教育目的观。科学主义者从社会、国家的需要出发,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征服与改造自然、认识与改造社会的能力,其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生活直接有用的人,如技术熟练的工人、科学知识渊博的学者、业务高超的工程师等。其目的带有功利和机械色彩。而人文主义教育者认为,人的理性超越于人的生物和社会本性,是人性的灵魂。人一旦失去理性,就与动物无异。因此,教育的目的应该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以个人的需要为准绳,通过学习理性知识,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潜能,达到弘扬个性、提升理性、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以培养具有完整人格和创造能力的人。
(2)课程观。科学主义者强调科学教育,重视自然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认为人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知识就可以完全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部问题,人们只要掌握并发展这些科学,就能不断地使周围的自然物质变成为人所用的东西。所以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轻文的倾向比较明显,自然学科的科学技术成果在课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与此相反,人文主义者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更重视学生的需要,要求课程建立在学生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他们注重学习传统文化遗产,认为人性的共同要素和理性的永恒价值都存在于传统文化遗产中。因而在学科设置上重文轻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广泛,涉及文学、艺术、哲学、法律学、伦理学等文化成果,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环境。
(3)教师观。科学主义教育的教师观认为,所谓好的教师就是自然科学经验与技能功底深厚的教师,是丰厚知识的载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督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教师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因此,他们认为在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应成为课堂一切活动的“中心”,而学生的一切行为必须围绕着教师这个“中心”转。与此相反, “强调教师是促进者而不是权威”是人文主义教育者的共同主张。他们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传授科学知识,也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教学设备与手段,由学生自己确定如何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念念不忘教师所教的知识,以致忽略了自身的存在。
(4)学生观。科学主义教育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积累的自然科学知识,学生只要系统掌握了科学知识并运用于实践、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那就达到了教育目的。由此可见,科学主义者无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心理因素,把学生看作是被动、被塑造和被改造的个体。人文主义教育者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反对教师的权威,认为人生来就具有道德和信仰的种子,学生的发展是一种自然过程,无需外来力量的干涉。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学生的潜能顺利发展。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助手,要无条件地接受、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有自主安排自己活动的权利,教师无权干涉。
(5)学习观。科学主义教育者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由教师按照科学程序和教育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加以组织和调整,使受教育者按照严格的科学程序和固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学习,其步骤与过程是一成不变的,是一种固定的、僵化的学习进程。而人文主义教育者认为学习应是整体性学习——在认知上、在情感和需要上的一种同一性质的学习,这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都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学习也应是主动的学习,在引起学生学习动机与需要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满足学生自身的求知欲望。
(6)评价观。科学主义者崇尚客观、精确、量化,排斥主观,把自然界完全还原为数的世界,把质也还原成量,反对主观意志,使用数量分析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及规律进行量化研究,仅以行为的结果作为评价教育成效的唯一目标。而人文主义教育者注重质性评价,关注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把人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反对量化评价。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单纯看学生课程成绩的高低、品质行为的好坏,而是兼顾行为的动机、愿望与结果,以此对教育现象和过程进行诠释与评价。
(7)教育功能观。科学主义教育者认为教育是以社会需要、国家需要为生存基础的,因而在社会与个人、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处理上存在重社会轻个人、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这也是科学主义哲学推崇的理性主义、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反映。人文主义教育者重个人、轻社会,重精神、轻物质,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所以,教育的第一要义首先应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为个人的充分和谐发展服务;其次才是促进社会的发展。
2、两大教育思潮的整合。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虽然相互对立、相互驳难,但是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各自的教育主张都有符合教育规律与发展趋势、正确合理的一面,也有背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足的一面。且一方的不足正是另一方的优势所在。尤其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它们各自的片面性也日益暴露出来,这使得对立双方不断从对方思想中吸取养料,形成相互整合的发展趋势。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科学教育重视教育的直接社会作用,但忽视了教育更为深刻的、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责任。传统的人文教育注重人性的陶冶与完善,但有脱离客观物质世界和漠视人类对现实价值追求的倾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对待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只重视一种教育而忽视另一种教育是片面的、不完善的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因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本来就是教育发展中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只是由于人类知识体系发展的不平衡性,才导致这两种教育的不平衡发展与彼此割裂。既然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都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我们就必须树立并坚持一个完整的、既包括人文教育目标又包括科学教育目标的教育目的观。只有完整的教育,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使人朝着符合人性的方向健康、全面地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毫无疑问,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具备科学技术知识,也应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是我国乃至全人类的整体目标。正如美国圣母大学校长郝斯柏所指出:完整的教育同时包括“学会做事”与“学会做人”两大部分。在他看来,“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会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因此,从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来看,教育必须改变非此即彼的状况,努力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整合。所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既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实现教育目的的客观要求,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内在需要,二者的整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人们已经认识到割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所造成的偏颇。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日益倾向于追求二者的协调发展,并在实践上对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整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达成了共识:一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教育价值上,既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又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这是两大教育思潮整合的前提条件。二要进行课程改革,使教育内容既包括人文社科知识,又包括科学知识。这是两大教育思想整合的有效形式。三要提高师资素养,使新世纪的教师不仅精通本专业知识,而且要一专多能、文理兼备,在教给学生科学知识为其就业做好准备的同时,要潜心教育他们形成社会使命感和道德责任感,使受教育者精神道德与科学知识平衡发展。这是两大教育思想整合的重要保障。
教育的历史和实践证明,片面地崇尚科学或片面地崇尚人文、纯粹的科学主义或纯粹的人文主义都不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教育的发展趋势只能朝着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相整合的方向发展,即科学与人文主义教育。这种教育既重视教育的经济价值,又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既进行科学教育,又进行人文教育。只有把二者融合在一起,才能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更好地引导、满足人的需要和追求,促进人身心和谐、健康、全面地发展。
篇3:中国历史上爱情故事
中国历史上爱情故事:祝英台与梁山伯--彩蝶无奈舞翩翩
祝英台女扮男装出门求学,爱上同窗梁山伯。临行前祝英台不断暗示自己的女儿身份,梁山伯却始终不解其意。当梁山伯知悉真相时,祝英台已被父亲许配马家,梁山伯忧郁而终。祝英台在大婚之日到梁山伯墓前跳坟殉情,化成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典出民间传说。
中国历史上爱情故事:织女与牛郎--银汉清浅两下分
织女是王母的外孙,牛郎是人间的一个孤儿,后两人结为夫妻,生儿育女。玉帝大怒,就把织女抓回天上,牛郎在后追赶,王母拔出金簪,画成天河,从此两人天各一方。每年乞巧节时,喜鹊搭桥让两人相会一次。典出民间传说。
中国历史上爱情故事:孟姜女与杞梁--泪酒倾盆长城新
孟姜女是秦代杞梁的妻子,秦始皇筑长城,把死去的杞梁埋在长城下。孟姜女送寒衣来到长城,知道丈夫已死,就对着长城大哭。十日后,长城崩塌。露出了杞梁的尸骨。典出民间传说。
中国历史上爱情故事:稹与韦丛--花丛懒顾又几
唐代诗人元稹与韦丛夫妻恩爱,妻子27岁时不幸早逝。元稹心失所爱,却难忘旧情,对女色再无眷恋之意,表达了对妻子的忠贞和怀念。典出唐代元缜《离思》:“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中国历史上爱情故事:吴三桂与陈圆圆--冲冠一怒自古有
吴三桂是明军将领,手握重兵在山海关防御清军的入侵。陈圆圆本为姑苏名妓,因其美丽而被吴三桂收为宠姬。李自成的部下刘宗敏攻入北京,掠走了陈圆圆。本想归附李自成的吴三桂一怒之下,转而勾引清兵入关,导致明朝灭亡。典出清代吴伟业《圆圆曲》:“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中国历史上爱情故事:唐玄宗与杨玉环--渔阳鼙鼓正销魂
唐玄宗李隆基因杨玉环貌美而倍加宠幸,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不理朝政,最终酿成安史之乱。安禄山从渔阳起兵反叛后,唐玄宗逃亡西南,在马嵬坡被哗变的军队逼迫,处死了杨贵妃。典出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中国历史上爱情故事:陈阿娇与汉武帝--金屋犹自赋长门
陈阿娇是汉武帝刘彻姑母的女儿,武帝五六岁时曾说如能娶阿娇为妻,就建一座金屋把她藏起来。汉武帝登基,立阿娇为皇后。阿娇因妒忌卫子夫得宠,多方离间武帝与卫子夫的关系而被废黜,退居长门宫,不再得幸。阿娇想恢复昔日的专宠,就以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呈献武帝,企望复得宠幸。典出司马相如《长门赋》。
篇4:中国的人文主义的阅读答案
林语堂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使西方哲学家备受困惑。他们从目的论出发,认为包括蚊子乃至伤寒菌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为这个自负的人类的利益而存在的。今生今世自有百般磨难,因而自傲的人类始终无法事事如意。于是目的论又转向来生来世,把今生的世俗生活看作为来世所进行的准备。另外有一些人,像尼采那样知难而上,否认人生“必须”有什么意义,认为人类的进步不过是一种循环,一种野蛮人的舞蹈,而不是去市场采购,所以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然而问题还是没能解决,它就像海浪一样不断冲击着堤岸:“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
在中国人看来,人生在世并非为了死后的来生,对于基督教所谓此生为来世的观点,他们大惑不解,他们进而认为佛教所谓升入涅槃境界,也过于玄虚。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淳朴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欢乐和社会诸关系的和睦。在中国人看来,这不仅代表片刻的诗意般的快乐心境,并且是追求人生幸福的目标。中国人就是陶醉在这样一种人生理想之中,它既不暧昧,又不玄虚,而是十分实在。我必须说,这是一种异常简单的理想,简单到非中国人老实巴交的头脑想不出来。
我们时常纳闷,西方人何以竟想不到人生的意义在于纯净平安地享受生活。中国与欧洲的不同,似乎在于西方人有更大的能力去获取和创造,享受事物的能力则较小,而中国人享受仅有一点东西的决心和能力都比较大。把精力集中在世俗的幸福,这一特性是我们缺乏宗教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
由此生发出一个人文主义,它坦白地宣告了人类是宇宙的中心,并规定一切知识都是为人类的幸福服务。然而知识同人类的结合并非易事,因为人类一旦动摇起来,就会被自己的逻辑所左右,成为知识的工具。另一方面,当今世界由于机器的迅猛发展,人类无暇享受自己创造的一切。美国管道工人的荣耀使人们忘记了没有冷热自来水我们也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在法国和德国,许多人伴随着自己的水壶和老式脸盆,也照样在他们安逸而漫长的一生中作出了重大的科学发明,写出了不少宏篇巨著。人文主义只有坚定地把握住人生的真谛才能保佑自己,无论如何,人类的一切智慧和知识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人类如何保养自己,如何最大程度地享受生活。
15.请简要概括西方哲学家对人生意义的不同观点。(6分)
16.如何理解文中第三段“这一特性是我们缺乏宗教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这句话?(6分)
17.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论述层次。(6分)
答案:
15.①人生的意义在于为来世做准备。(3分)②否认人生“必须”有什么意义(人生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3分)
16.①把精力集中在世俗的幸福,(2分)使我们不相信来世的幸福、涅槃的境界,从而导致我们缺乏宗教;(2分)②而缺乏宗教又反过来使得我们不相信来世的幸福和涅槃的境界,从而更专注于世俗的幸福。(2分)
17.首先提出中国的人文主义是以人类为宇宙的中心,一切知识应为人类服务的观点;(2分)接着指出人类应避免被知识和工具所奴役;(2分)最后点明人类所要解决的最终问题是保养自己,最大程度地享受生活。(2分)
篇5:《中国的人文主义》阅读答案
《中国的人文主义》阅读答案
①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使西方哲学家备受困惑。他们从目的论出发,认为包括蚊子乃至伤寒菌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为这个自负的人类的利益而存在的。今生今世自有百般磨难,因而自傲的人类始终无法事事如意。于是目的论又转向来生来世,把今生的世俗生活看作为来世所进行的准备。另外有一些人,像尼采那样知难而上,否认人生“必须”有什么意义,认为人类的进步不过是一种循环,一种野蛮人的舞蹈,而不是去市场采购,所以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然而问题还是没能解决,它就像海浪一样不断冲击着堤岸:“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
②在中国人看来,人生在世并非为了死后的来生,对于基督教所谓此生为来世的观点,他们大惑不解,他们进而认为佛教所谓升入涅槃境界,也过于玄虚。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淳朴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欢乐和社会诸关系的和睦。在中国人看来,这不仅代表片刻的诗意般的快乐心境,并且是追求人生幸福的目标。中国人就是陶醉在这样一种人生理想之中,它既不暧昧,又不玄虚,而是十分实在。我必须说,这是一种异常简单的理想,简单到非中国人老实巴交的头脑想不出来。
③我们时常纳闷,西方人何以竟想不到人生的意义在于纯净平安地享受生活。中国与欧洲的不同,似乎在于西方人有更大的能力去获取和创造,享受事物的能力则较小,而中国人享受仅有一点东西的决心和能力都比较大。把精力集中在世俗的幸福,这一特性是我们缺乏宗教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
④由此生发出一个人文主义,它坦白地宣告了人类是宇宙的中心,并规定一切知识都是为人类的幸福服务。然而知识同人类的结合并非易事,因为人类一旦动摇起来,就会被自己的逻辑左右,成为知识的工具。另一方面,当今世界由于机器的迅猛发展,人类无暇享受自己创造的一切。美国管道工人的荣耀使人们忘记了没有冷热自来水我们也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在法国和德国,许多人伴随着自己的水壶和老式脸盆,也照样在他们安逸而漫长的一生中作出了重大的科学发明,写出了不少宏篇巨著。人文主义只有坚定地把握住人生的真谛才能保佑自己,无论如何,人类的.一切智慧和知识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人类如何保养自己,如何最大程度地享受生活。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被西方哲学家困惑着。
B.哲学家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为人类的利益而存在的。
C.在中国人看来,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淳朴的生活,尤其是家庭欢乐和社会的和睦。
D.中国与欧洲的不同,在于西方人有更大的能力去获取和创造。
E.人文主义只有坚定地把握住人生的真谛才能保佑自己。
13.分析文章最后一段,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人文主义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中心,一切知识应为人类的幸福服务。
B.人类应避免被自己的逻辑左右,成为知识的工具。
C.人仅凭水壶和老式脸盆,也能作出重大的科学发明,写宏篇巨著。
D.人类的一切智慧和知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保养自己,最大程度地享受生活。
14.简括西方哲学家对人生意义的观点。(4分)
15.如何理解文中第三段 “这一特性是我们缺乏宗教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这句话?(4分)
参考答案:
12.【答案】C E 【解释】A“被”应为“使”;B是“西方哲学家”不是“哲学家”; D少了“似乎”。
13.【答案】C 【解释】答案过于绝对。
14.【答案】①人生的意义在于为来世做准备。(2分)②否认人生“必须”有什么意义(人生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2分)
15.【答案】①把精力集中在世俗的幸福,使我们不相信来世的幸福、涅槃的境界,从而导致我们缺乏宗教;(2分)②而缺乏宗教又反过来使得我们不相信来世的幸福和涅槃的境界,从而更专注于世俗的幸福。(2分)
★ 历史上励志的句子
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共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