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tw781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高考人数速降已成定局 生源危机凸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高考人数速降已成定局 生源危机凸显,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高考人数速降已成定局 生源危机凸显
高考人数速降已成定局 生源危机凸显
近日,“麦可思-高考生源变化趋势的调查”报告发布,调查显示,高考人数的下降趋势将持续到。
据调查,中国的生育高峰在1991年停止。此后,全国新生婴儿数目下降趋势一直持续到,因此,高考人数的下降趋势将持续到20。下降的适龄高中毕业生,加上因出国留学或就业原因放弃高考的因素后,高校生源更加短缺。
调查显示,生源危机下,20高校录取的.校际、省际乃至国际竞争将愈演愈烈。其中,一本院校面临的是生源质量的竞争,而部分二三本院校和高职院校面临的是更为严酷的生源数量的竞争。
在省际生源竞争中,中西部省份可能会效仿的湖南省,拒绝外省市部分高校的招生计划。能否突破现有计划招生体制下的生源封锁,是发达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管理者面临的又一挑战。
图2006至20高考生源变化趋势
随着2011年高考报名工作进入尾声,北京、山东、江苏、江西、福建等地纷纷传来高考人数下降的消息,“创新低”等字眼也成为相关新闻标题的关键词。“考生生源持续减少,这将使中国大学的‘生态圈’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重新洗牌”,教育专家表示,中国高等教育拐点在即,持续10年的高等教育“野蛮生长”或将终结。
北京
今年高考北京市考生为8万余人,已比去年锐减两成。而据市高招办的初步统计,明年北京市高考考生仅有7.65万余人,比今年又少4000余人,再创历史新低。预计到,参加高考的考生将降至5万人。(《北京日报》2010-12-20)
河北
2011年河北省高考报名总人数为48.5万人,与2010年相比减少了1.8万人,这是自以来,河北省连续第3年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燕赵都市网2010-12-24)
江西
据省考试院统计,全省共有288616名考生报名,比上年311651人减少23035人,同比减少7.39%。(《南昌日报》,2010-12-23)
福建
高招办日前发布信息,福建省2011年普通高校招生、高职单招类招生网上共报名267082人,继续呈递减趋势,比上年减少2万多人。据了解,这是福建省自20以来,连续3年出现高考报名人数下降。(新华社2010-12-22)
山东
2011年山东省高考报名人数至今还没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估计,但同上年相比,济南市2011年普通高考报名人数再次大幅下降,仅为35000余人,比2010年减少2000余人;青岛市2011年高考网上报名的考生不足39000人,近年来首次不足4万人,是青岛高考报名人数连续第5年出现下降。(《大众日报》2010-12-16;《济南日报》2010-12-02)
江苏
(篇2:甘肃高考人数创新高 生源危机引招生大战
生源危机能否撬动高教改革
每日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讯 2011年高考已经结束,在全国考生生源普降的背景下,我省考生人数一枝独秀达到历史之最。
与此同时,始于20的大规模建设、扩招、宣传、发展的高等院校,如今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计问题生源。不过,更多的教育研究者表示,这种“产能过剩”将有望倒逼高等教育改革。
那么,在高等教育新一轮洗牌过程中,哪些高校将面临生存挑战?生存挑战该如何应对?“存亡危机”,究竟是“危”还是“机”?
数据升降看高考变化
2011年高考已经结束,然而余温还在延续。千千万万个考生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激战”后,逐渐冷静下来思考自己今后的出路。
和以往一样,“录取率”、“扩招”等话题成了相当一段时间里人们的谈资。而今年我省创历史纪录的高考人数则是近期人们话题的焦点。
有数据显示,2009年,我省有28.6万考生走上高考考场,比的29.2万减少6000多人,生源来首次减少,这引起各方关注。一时间,“拐点首现”、“高考遇冷”、“读书无用”……各种说法不绝于耳。
之后,在全国高考人数逐年减少的情况下,我省考生却一路走高。2010年,全省高考报名人数达到29.1万人。今年,参考人数更是以29.7万的数字达到历史之最。
与高考报名人数发展趋势相反,近几年,高考录取率则持续走高。近三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比例分别从20的57%,增长到2009年的61.7%,2010年更是达到了69.5%。据教育部日前公布的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显示,
今年全国安排普通高校招生计划675万名,预计平均录取率比去年增加近4个百分点,达到72.3%。
而在我省,2009年高考录取率是55.2%,2010年录取率为61.5%。有报道称,预计今年全省高考录取率要力争达到66%。
缘何在全国高考报考人数减少的情况下,我省报名人数一枝独秀?
对此,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制定的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王嘉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相对于全国发展地区,我省普及义务教育较晚,更多的辍学青少年陆续返回学校;二是职业教育发展落后,使得更多的考生只能选择大学这一条路;三是复读生连年上升,往届生过多是主要因素。
生源危机引发“招生大战”
在全国高考人数普遍下降、我省报考人数一枝独秀的背景下,国内各大民办院校提前将招生战场移师甘肃,一场没有硝烟的生源争夺战悄然打响。
省招办一位高姓工作人员介绍,高考过后,外地高校来甘做招生宣传的陆续增多,今年各高校招生宣传的时间也比往年提早了半个月左右。在市内部分宾馆饭店,来自全国各地的公办、民办院校招生咨询点占满了近三分之一的客房。陕西某民办院校负责甘肃片区招生的张姓老师说,近两年来甘肃高考人数一直在上升,所以他们学校今年在甘肃的宣传费用和招生计划都比往年增加了不少。
高考生源逐年下滑,高校录取率逐年攀升,招生供求关系失衡直接导致激烈的“生源争夺战”。为了抢夺生源,不少民办院校甚至打起了“价格战”。众多民办院校纷纷在奖学金、助学金、减免学费上不惜血本招揽学生。张老师表示,“除了国家规定的奖学金、助学金,他们学校还给提前交学费入学者给予返还学费的优惠。”
知名院校抱团发展,“二本”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外地民办院校提前争抢生源,有限的生源被瓜分一空,这让我省原本就举步维艰的民办院校更感到不安。
近日,记者分别致电西北师大知行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等几家民办院校招生办,就近几年招生情况,各招生负责人都表示:“每年招生困难重重,生源严重匮乏,学院的发展举步维艰。”
接受采访时,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招生办一位负责人说,2009年以来,全国生源持续减少,虽然我省高考人数呈上升趋势,但高考录取率也在连年攀升,考生的选择越来越多,对资源短缺的民办院校来说,情况不容乐观,预计今年民办院校招生情况会更加严峻。
有关资料显示,我省民办院校发展向来就受生源所困。“我省民办院校尚未形成较大规模,没有一所在校生人数超过6000人,在校生人数超过4000人的只有寥寥几所;大多数民办院校在4000人以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坦言,民办高校的办学规模主要是看在校生人数,但从近年来的招生情况看,我省高职、民办院校每年计划招生人数都无法完成。
高校洗牌或在所难免
生源危机让部分高等院校如临大敌,但还有不少怀揣大学梦的考生依然徘徊在象牙塔之外。
王久林,30岁,泾川县人,在兰州市东部市场做服装生意。高中毕业后因家庭困难辍学打工。如今有车有房、事业有成的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能走进正规的高校感受一下大学生活,但这对他来说始终是一场梦。
今后,王先生的梦或将变成现实。“将来,我们的高等教育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们走进大学校园接受良好的教育。”王嘉毅介绍,2010年,我国适龄人群大学入学率仅为25%。但是按照“规划纲要”,到,这一数据要达到40%左右。
“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生源今后还有很大的空间。”王教授认为,高等教育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可能是招生难问题的根本所在。
采访中,不少教育研究者表示,目前的生源减少,必将促使高等教育转变发展模式,从外延式发展转到内涵式建设。
“面临威胁的学校应该怎么做?要形成核心竞争力。靠什么吸引学生?要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专业。”王嘉毅认为,对高等教育而言,生源危机也是一种契机,提高办学质量应成为高等院校未来的最重要目标。所以各高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根据自己的特点,结合自己的优势,确立不同的办学理念,选择不同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进行不同的发展定位。
王表示,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是“稳定规模、提高质量、突出特点、强化管理”,根据这一规划要求,高等院校拼规模发展的时代已经终结,对于高校而言,能否突出办学特色,以职业培训的方式培养社会短缺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另一方面来讲,目前暂时出现的生源危机也是推进教育公平的良机。”王教授认为,随着生源减少,大城市理应顺势减少在本地的招生名额,增加对中西部和不发达地区的投放,以此逐渐缩小各地招生指标差距,促进高考公平,从而进一步整合我国高等教育资源。
中国大学网 (责任编辑:卜范龙)篇3:山东高考人数连降四年 为抢生源名校掐架
山东高考人数连降四年 为抢生源名校掐架
6月7日,山东省约49.8万名考生走进高考考场,这一人数比去年减少了约5.3万人,这已是山东高考人数连续第4年下降了。究其原因,除了适龄人口数不断下降,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的高校乃至国外高校纷纷直接进入内地抢生源,使得高考不再是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唯一选择,部分高校也切实感受到了生源骤降带来的深深寒意。高考大幕刚开启,新一轮的生源争夺战也将上演。
全省报名者4年少了30万
2008年是近80万人、2009年是70万人、2010年是65.6万人,2011年是55.1万人……这是生源大省山东省过去4年间的高考报名人数,今年这个数字下滑到49.8万人,首次低于50万人,比最高峰时的报名人数足足少了近30万人。
2008年不仅是山东高考报名人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对于全国也是如此。1999年我国开始大规模扩招,扩招元年,全国高考人数为288万人,此后年年攀升,一直攀升到2008年的1040万人这一最高点。但接下来,全国高考人数开始持续下滑,一直下落到2012年的900万人左右,4年间减少了约140万人。
有减也有增,高考报名人数在减少,但录取率仍然连续增长。山东去年共录取考生50.1万人,录取率已经达到了将近90%,十名考生中九个人有学上,考生规模与录取规模几乎快要画等号了。即使今年山东整体招生计划比去年减少7.5万,但录取率仍预期维持在80% 左右,“能上个大学”已经不再是学生们考虑的首要问题,“选个好学校”成为众多学生的第一追求。
“萝卜少坑多”愁坏学校
本专科录取率走高的同时,山东专科(高职)录取分数线连年下降,2002年专科二批分数线为350分,2003年跌至280分;之后保持了3年基本稳定,2007年又下滑至文科220分,理科210分;2009年文理科均为210分;2010年文理科均为190分,但那一年,全省专科(高职)计划浪费超过1.8万个。到2011年,该分数线已下调至180分,可也是这一年,山东省仍出现了专科(高职)4.2万人的生源缺口,高职招生计划无法完成,根本没有阶梯性划线的`条件。
相比于公办高校,民办学校面对这一窘境更是发愁,没有生源就没有收入。“去年费了好大劲招了些学生,可开学以后新生实际报到率还不到70%,我们学校领导整天研究高考适龄人口走向,知道今年人数还是减少很多,干脆就主动申请招生计划缩水,就是害怕到时候一统计,招这么多人却只有寥寥无几的学生报考,影响学校形象。”青岛一位民办学校招生负责人说。
为抢生源名校也“掐架”
民办学校在为生存发愁,而名校也为了争夺尖子生展开较量,一些名校“掐尖”对象甚至已经开始瞄准高二学生,采取签预录取协议的方法提前“圈定”生源。
去年7月,高考录取关键期,复旦大学突然发表声明称有上海某理工类高校教师假冒该校教师骗预录取考生改志愿,尽管没有指名道姓,但上海交通大学主动发表声明予以回应,无人冒充其他院校老师通知考生取消其与他校所签协议。上海的两所兄弟院校,为了争夺生源已经“撕破脸皮”。
“很多省外或省内一本高校,都主动找市、县中学建‘优质生源基地’,高中就已经能够感受到这些名校对于优质生源的较劲。”一位青岛高中校长说。除了生源减少的背景外,一批中国香港高校、中国台湾高校以及国外高校进入内地“搅局”,也让内地名校“掐尖”不断升级。
清华北大苗子被挖跑了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院长王坦也指出,近年来出国上大学等升学渠道多元化,也分流了一部分高考考生。从2007年开始,出国留学人数已经连续4年保持了20%的高速增长,2011年全国出国留学人数达34万。今年青岛2中有150多名高三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比去年增加十几人,58中有近100名高三学生弃考留学,比去年增加40多人。
7日上午,看着自己带了3年的学生们一个个自信地走入考场,58中高三班主任孙帅感到很欣慰,但心头上也难掩一丝遗憾,因为班上成绩最好的一名学生无法过来高考。这名学生叫田文卿,是58中级部稳居前一两名的学生,是所有老师和同学眼中的绝对清华北大苗子,但今年本该出现在高考考场的田文卿,却在北京为去英国留学做着准备。在高考前一天,他还从北京打电话,给自己以前的高中同学们鼓劲、加油。
“我当时决定留学,主要原因就是觉得高考压力实在太大了,我真害怕一次考试没发挥好,辜负了老师和父母期望,而且我对国内大学培养体制也很失望,希望能够到国外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教育。”田文卿说,中国整个教育体制还是以应试为主,他认为留在国内读大学只会限制住自己发展。
机遇
引入竞争机制高校优胜劣汰
青岛黄海学院董事长刘常青对于当前生源危机深有感触,“现在有一大批民办中专学校在不断消失,而民办以及公办大专院校从去年开始就进入‘冰冻期’,出现倒闭情况无法避免,未来 10年就是这些大专院校的生死存亡期。”刘常青透露,现在国内已经有不少民办专科学校因生源严重不足,主动申请停办,他认为专科高职类招生困难、供需矛盾失衡局面将长期存在。
从上幼儿园,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通过中考上高中,然后参加高考,最终上大学,这是一名普通中国学生的求学之路,也是中国式人才“生产线”,但这条标准化“生产线”也饱受诟病。“现在学生们都是在流水线上被批量制造,毕业证书的含金量越来越低,一些大学没有办好,没有含金量,就得倒闭。”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认为,生源危机是中国高等教育新陈代谢的一次机会,他认为应该把大学都推到市场上去,让社会来选择大学。
“高校倒闭是件好事,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就应该是优胜劣汰、公平竞争,高校当中引入市场机制是大势所趋。”中国海洋大学
据互动百科:半岛网,(www.bandao.cn,全称青岛半岛网络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隶属于大众报业集团半岛都市报社。目前,《半岛都市报》日均发行量86万份,最高100万份,是山东半岛地区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作为半岛都市报下属的全资子公司,半岛网秉承了半岛都市报灵活的体制和“精彩源自创新”的经营理念,借助半岛都市报的全力支持和大力宣传,发展势头迅猛。
(半岛网)
★ 秒速5厘米台词
★ 速卖通感谢信范文
★ 关于危机的议论文
★ 危机公关策划书
高考人数速降已成定局 生源危机凸显(精选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