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形式多样化 考研人数有望“三连降”

时间:2022-12-26 04:17:23 作者:Mikan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Mik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毕业生就业形式多样化 考研人数有望“三连降”,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毕业生就业形式多样化 考研人数有望“三连降”,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毕业生就业形式多样化 考研人数有望“三连降”

毕业生就业形式多样化 考研人数有望“三连降”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明天正式开始报名。记者了解到,报名将一直持续到本月31日。考生如在9月份已经登录系统预报名,则无须再重复报名。考研初试时间为12月26日至28日。

据了解,所有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均须进行网上报名,硕士统考考生以及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的本科生在不同的报名系统进行报名。统考考生报名网站是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推免生应在推免服务系统上填报志愿,推免生资格审核确认、报名、录取以及备案公开等相关工作均须通过“推免服务系统”进行。

统考网上报名有两个时间阶段。第一阶段的预报名已经结束,从明天到10月31日为第二阶段,报名时间为每天9时至22时。值得注意的是,两阶段的报名均为有效报名,考生无须重新填报。

考生报名时对招生单位、考试方式、报考点等要慎重选择,一旦生成报名号后则不可以修改。其中在报考地点方面,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据了解,完成报名之后,考生还需进行现场确认,确认时间由各省招办确定。考生打印准考证的时间为12月14日至28日。考研初试的时间是12月26日至28日。

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164.9万人,比减少6.5万人。这是在考研人数达到180万人的峰值后的“两连降”。考研降温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对记者直言考研已经不是第一选择,“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压力差不多,不如早点工作,积累经验后再读研,那才是有的放矢。”北师大学生小林说。

来自海淀的多所211高校研招办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他们也在预估今年的考研总体情况,“有略微下降的评估。”一所高校的研招办主任对记者说。他认为,90后毕业生就业形式多样化导致的对高学历的期待降低,越来越多学生选择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不过也有教育专家表示,一些高校过去盲目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导致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下降,也是考生放弃读研的重要原因,“高校应该苦练内功,重质不求量。”教育学博士侯正方表示。

记者从部分985高校了解到,已经有高校对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启动重新逐步评估调整,“理论型专业的招生人数应该会有所下降,应用型专业的招生人数则会持平或者略有上升,这应该是趋势。”一所高校的研招办主任对记者说。

篇2:就业压力催生考研热 报考人数有望创新高

就业压力催生考研热 2010报考人数有望创新高

商报讯(记者 张高峰)考研网上预报名工作即将启动。前日上午,在郑州大学新校区举行的全国研究生招生现场咨询会上,来自省内外的数万名学子与各自心仪的高校来了个面对面交流。

咨询会现场,不少前来咨询的应届毕业生坦言,正是出于对找不到一份满意工作的'担心,才决定通过考研,上个好大学继续深造。

数据显示,全国研究生报名人数为120万,比前一年少了8万多人,首次出现下降,但到了,这一数据又达到了124.6万,再现上升势头。部分高校预测,受今年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影响,今年的研究生报考人数有望创下新高。

北京一高校的咨询老师吴女士告诉记者,连年来,高校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一扩再扩,也让考研越来越成为部分本科毕业生逃避就业的不二选择。

在咨询现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表示,从明年起,该校将全部取消“公费”研究生。考研读公费还是自费,将不再“一考定终身”。开始,部分部属高校开始实行培养机制改革,其中重要一条即取消公费研究生,进一步加大奖学金的发放力度。到20,更多部属高校将全面取消研究生公费制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咨询老师表示,“可以肯定,奖学金的发放额度,比公费所免除的学费还要多,而且奖学金发放范围进一步加大,将惠及更多在读研究生。”

不过,为吸引生源,省内多所高校仍明确表示,第一志愿报考被录取的考生,将全部享受公费。

提醒考生,2010年的考研初试时间在春节前两周左右,报名将继续采取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网上预报名预计将于本月下旬正式启动。

篇3:82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新动向:考研人数增加

82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新动向:考研人数增加

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预计达到820万人。毕业生求职前景如何?二三线城市的抢人大战对他们的求职有何影响?记者进行了调查。

就业节奏加快,考研人数增加

去年10月,老家在河北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四学生小郝就敲定了自己的工作,到一家上市房企的武汉分公司人力资源部就职。“感觉今年整体就业的节奏比往年加快了许多,大四上学期开学没多久,就有许多用人单位来学校举办专场招聘会。”小郝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大四班辅导员张晓涵说,去年暑假期间,一些用人单位就开始预定招聘场所,9、10两个月是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最集中的时间点,11月份许多单位都已经完成招聘。

记者在多地采访了解到,各地、各高校推出了一系列有力举措保障大学生就业创业。以湖北为例,今年湖北高校应届毕业生较去年人数略有增加,其中研究生4.8万人、本科生20.7万人、专科生17.6万人。湖北省教育厅将先后主办10场招聘会,并带动高校陆续举行2000多场招聘会,累计提供岗位100多万个,算下来,约为每个就业学生提供2个岗位。

找工作的人不少,考研大军的队伍也比往年庞大。东北大学学生指导服务中心教师田冠仁说,以本科生为例,今年该校国内考研和出国留学的毕业生超过42%。

“越来越多同学考研,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招聘门槛越来越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毕业生小潘说,“像我们专业的许多同学都想进投行,而大城市的.证券、基金公司和投行招人的第一要求就是重点院校的研究生。甚至有的公司根本不到学校来招聘,直接放弃本科生市场,面向企业和海归群体招聘。”

求稳定、看发展成求职首选

选择哪个城市就业?小潘和沈阳某高校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小王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去北京发展,在他们看来,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发展机会更多。

与此同时,二三线城市纷纷出台就业新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吸引力日渐增强。“一天抢到8000人”“3年落户100万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在线落户”……近期,包括武汉、成都、西安、长沙在内,全国至少有20个城市先后出台包括解决户籍、提供租房购房便利条件、支持创业等吸引人才的新政策。

截至4月30日,今年已经有4.9万大学生落户武汉,其中外省大学生占到28.6%,博士、硕士毕业生等高学历人才落户量逐月上升。“现在武汉给留汉的大学毕业生租房、买房都有优惠,这是吸引我留在武汉发展的主要原因。”小郝说。

4月26日,安徽合肥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才来肥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未来7年内将拿出超百亿元资金,从引进人才、培育人才、创业扶持等多个方面推出多重优惠政策。

复旦医学院研究生小睿来自江苏盐城,今年她选择了入职安徽合肥的科大讯飞医疗事业部。她表示,相对于上海等一线大城市,合肥这样正在发展的新兴城市会给年轻人更多机会。“我之前在上海外企实习,给应届生的月薪不过八九千元,而生活成本很高。科大讯飞给出的待遇差不多,但是合肥生活成本低,房价也适中,还有一系列优惠政策。”小睿说。

加强指导让就业更有方向

采访中,多名大学毕业生说,找一份有发展前途、适合自己的工作还是困难。他们希望有关部门和学校能提供更多务实的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

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师张聪颖建议,畅通就业信息沟通渠道,优化就业的网络和现实环境,监督就业招聘信息的时效性与真实性,让大学生第一时间获得招聘信息;鼓励企业走进校园,为促进就业工作有效开展发挥作用。

各地也逐步优化政策环境体系,为毕业生搭建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湖北在促进大学生智慧就业上下功夫,把学生的需求和企业的需求,在网上实时、精准对接。辽宁组建了有上千家企业和高校参与的42个校企联盟,实现区域、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促进更多毕业生就业创业。

上海理工大学学工部副部长、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黄志强等业内人士建议,要分层分类开展就业指导,改变偏重理论、缺乏实践的现状。此外,要加强专业教师在学生生涯规划和职业指导中的作用,“专业教师对行业了解更深,推荐的分量也更重,要建立机制加大他们对学生就业的参与。”

篇4:考研人数降一成 全收费与就业不理想成主因

考研人数降一成 全收费与就业不理想成主因

近年来,“考研热”一直高烧不退,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就业而考研。不过,由于今年以后读研全部收费,加上研究表明研究生就业形势并不比本科生强太多,今年考研的人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今天上午10点左右,在济南市考研报名确认现场报名的考生已经不算多了。记者采访发现,一方面因为济南市招办开通多个窗口保障效率,而另一方面也与考研报名人数减少有关。

今年刚刚从山东师范大学毕业的吕海波告诉记者,自己班里90%的同学都已经就业了,昔日“考研党”只剩下几个同学还在坚持。他告诉记者,之所以决定继续考研,是因为将来想从事有兴趣的工作。

而今年在读大四的小徐告诉记者,她们班考研的人数还是比较多的,一半多的同学都报了名,不过这些人里大多是“体验党”。“很多人都抱着‘撞大运’的'心态报名的,还有几个同学已经找到工作,就想来考考试试。”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大部分报名研考的考生都是为将来就业考虑,而近几年“研究生就业率持续走低”、“本科就业率高于研究生”的现象让不少人放弃了考研而选择毕业就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报考研究生人数的下降。

以济南市为例,截至10月31日22点硕士研究生网上报名结束,济南市招办报考点网报考生共 23785人,比的26502人减少2717人,人数下降幅度在10%左右。淄博市招办发布的数据也显示,该市网报20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人数为10341人,比去年减少1000余人。此外,山东大学本校考点报考人数也有所减少,减幅大约也在10%左右。山东师范大学网报人数为8000余 人,比上一年度减少1000余人。

不仅如此,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从2014年开始,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学生需要全部交纳学费,也就是说,公费免费读研的历史已经结束。这一政策也抑制了考研学生的数量。

济南市招办的张瑾告诉记者,从数字来看,考生数量确实有所下降,“从最近几年的就业来看,研究生在就业层次和薪酬待遇方面,并没有比本科生拉开太大的档次,再加上考研全部收费,很可能使得那些可考可不考的学生,以及家庭条件并不太好的学生,直接放弃了考研的机会。”

篇5:毕业生期望月薪降两千 就业压力大担心“被考研”

毕业生期望月薪降两千 就业压力大担心“被考研”

大学生期望月薪两年降两千

20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发布,就业压力近4年来最大。

被称为“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发布。据团市委下属的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调查,今年大学生期望月薪平均为3683.6元,比去年降低近1000元。此外,今年的就业压力出现强势反弹,成为近4年来压力最大的一年。

想赚多少钱?

平均月薪降至3683.6元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已连续5年出具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的分析报告。昨天,其通过对1.6万人调查,有效问卷1015份的数据分析显示,今年大学生期望月薪平均降至3683.6元,成为近3年中,期望月薪最低的一年。

从连续5年的调查数据看,的大学生就业的期望月薪最高,平均达5537.5元,降到4592.5元。今年进一步降到3683.6元,降幅近千元。比两年前降近2000元。

这意味着,如果和20相比,今年大学生的期望月薪“直落”将近2000元。

调查显示,从学历上看,博士生期望月薪最高,主要集中在6000元左右。和上年相比,博士生“期望值”降幅也是最大的,降幅为1160元。

【解读】

对于连续两年期望月薪“走低”,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专家认为,20的期望月薪下降,或说明当年求职者“期望值”更加现实合理。但是,今年继续下降,似乎不合常理。“唯一可以解释的原因就是,2013年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就业压力更大,使得求职者不得不降低自己的期望月薪到一个更低的水平。”

想去哪儿工作?

毕业生首选二线城市

连续3年针对毕业生期望选择的工作地点调查都显示,实际上“大都市”并非大多数毕业生首选。

今年调查显示,“省会城市以及计划单列市”这样的'二线城市在求职者选择工作地点时是最受欢迎的,占比46.9%,意味着近半学生愿意选择。

其次,有24.7%的学生表示愿意在“地级市”工作;第三才是“直辖市”,占比19.2%;6.4%学生表示愿意在县级城市工作;仅有1.7%表示愿意在乡镇工作。

【解读】

报告指出,一线城市的高房价、竞争激烈、生活环境日趋恶劣等让人压抑的压力环境,几年前就让包括大学生求职者在内的年轻人产生了“逃离”的想法与行动。连续3年,大学生就业地点的选择中,对二线城市的选择比例都在50%上下。

专家认为,向二线城市分流的就业趋势不仅有效缓解了一线城市的就业压力,同时也大大缓解了大学生求职者本身的就业压力。

篇6: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多样化 心态渐趋理性

中新社长沙4月7日电 (记者 唐小晴)距离2016届大学生毕业不足三个月,即将走出“象牙塔”的中国高校毕业生正在各大招聘会穿梭。中新社记者6日走访多场高校专场招聘会发现,如今的大学生择业并未盲目追逐互联网、金融等热门行业,择业呈现多样化,心态亦渐趋务实、理性。

梳着马尾辫的湖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赵晶凭借高颜值吸引了不少招聘者主动上前询问求职意向。与一家仅开出月薪2000元人民币招聘行政岗位的企业交流后,赵晶仍毫不犹豫地递交了简历。“公司规模大小无所谓,钱少点没关系,也不一定专业对口,只要能积累经验。”

湖南大学舞蹈专业的周婷也不在乎初次就业的职位和薪水,看好的是未来的成长空间。只要看到有关销售的岗位,她就“广撒网”投简历。

赵晶说,舍友还专门对照自身优势、缺点和兴趣针对性求职,不再好高骛远,“从底层做起大家都能接受”。

记者在招聘会了解到,前来求职的高校毕业生热衷管理、主持、销售、文案、设计等岗位,择业条件也从过去优先考虑薪资待遇、工作环境,转变成看重晋升空间、培训机会和稳定性。

中国大学生择业渐趋务实、理性这一现象并非是湖南的个案。一项《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调查问卷》抽样调查显示,持“先就业,再择业”心态的大学生占比63.1%,愿赴城区及农村地区就业的大学生占27%和13.2%。

今年3月,在清华大学的就业洽谈会上,“国家级贫困县”河南兰考县急需人才岗位招聘会就挤满了前来投简历、咨询相关政策的大学生。据媒体报道,在江苏、云南等省份,大部分高校毕业生也降低了就业期望值,计划先通过工作积累经验,再寻求上升空间或其他求职机会。

大学生转变就业心态的同时,招聘企业的揽人“门槛”也在降低,逐步改变强调学历、年龄、户籍等“中国式”就业歧视。“情商高,情绪稳定,足够努力,就是我们需要的人。”湖南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经理江鸿发出“招人令”。

在湖南某新型互联网企业任企管中心总监的徐玉香更看重求职者人品。她收到的简历大部分是求职文案、活动策划和设计,月薪高一些的网络营销专员却无人问津。“‘90后’年轻人还是不愿意接受一些热门行业,反而特别注重用兴趣来择业,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特点。”

据官方数据,2016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65万,较去年增长16万。徐玉香认为,大学生就业日趋理性、科学与多元化的现象,或因逐年持续增加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倒逼其日益重视发展空间。

徐玉香建议,高校教师可与人才市场、企业加强对接,让大学生参与项目实践,使这一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实现高质量就业。(完)

大学生就业-多样化的选择

考研人数创新高 六成多为应届本科毕业生

高考人数速降已成定局 生源危机凸显

考研人数增加拉长备考战线

考生注意:考研笔试降权重

历年考研人数与录取统计

考研政治:大学生就业

今年考研火爆 报考人数或创新高

考研:报考北京院校MBA人数最多

农学专业考研就业前景

毕业生就业形式多样化 考研人数有望“三连降”(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毕业生就业形式多样化 考研人数有望“三连降”,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